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大家族也全都被孙静给分成了十几家。)
  看见同床共枕了快一年的蓝璋子的头都快磕破了,李衍真想答应蓝璋子的所求。
  可李衍又实在是不能答应蓝璋子的所求。
  因为蓝璋子求的是饶过他儿子崇德天皇一命。
  为了九州等八郡的安稳,孙静建议,崇德天皇不能留,哪怕他如今只有六岁,哪怕他已经将天皇之位禅让给了李裕。
  而且,孙静建议,不仅崇德天皇不能留,所有有原日本皇室血脉的男人都不能留。
  古往今来,朝代更替,皇室之人莫不是这个结果。
  别说这公不公平。
  皇室之人出生之后,便享受荣华富贵,便不耕而食,这公平吗?
  所以,当一个皇室不能治理好自己的江山,被别人推倒,就应该受到这些惩罚。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借口。
  总之,这些人不能留。
  经历后世的电影、电视、小说熏陶了多年又掌了十来权的李衍,早已知道妇人之仁是要不得的,这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自己的亲近之人。
  所以,李衍慢慢起身,然后对樟子身边的席得子(藤原长实之女)说:“我在船上等你们一个时辰,时间到了,樟子如果不愿意随我回汉城,你就自己过来吧。”
  得子是李衍最近才发现的好姑娘,虽然只有十二岁,可她已经长得亭亭玉立,漂亮得不像话,而且极为聪明,更重要的是,她特别善解人意,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李衍非常舒心。
  李衍已经准备让得子担任自己身边的贴身女官了。
  因此,李衍可以不要樟子,但不能不要得子。
  言毕,李衍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李衍走后,得子来到樟子身前,道:“我能体谅您身为一个母亲想救自己儿子的心情,可君上是一国之君,他不能留下威胁他统治的人,也就是常情,我想,您也不希望,再经历一次国破家亡吧?这次有君上留收您,收留禧子小姐和统子小姐(藤原樟子的两个女儿),下次呐,会不会再有人收留您、收留禧子小姐和统子小姐,您好好想一想吧,您是没有了显仁公子,可您还有君上,还有禧子小姐和统子小姐,还有您腹中您和君上的孩子,您是聪明人,应该知道哪多哪少?何去何从?”
  樟子摸了摸自己微微隆起的小腹,泪如雨下。
  得子见状,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又道:“君上有几百个女人,不会缺您一下,您如果离开君上,您、留禧子小姐和统子小姐都将在冷宫中渡过残生……您应该知道,那样下场会有多凄惨。”
  从小生长在宫中的樟子,怎么会不知道,那些不受君主喜欢被打入冷宫中的妃嫔有多凄惨?
  哭了足有半个时辰,樟子才止住泪水,然后在得子的帮助下,画了一个李衍喜欢的装束,再然后一支手牵着六岁的禧子、一支手牵着五岁的统子跟在得子身后去见李衍。
  见樟子最终还是来了,李衍很高兴——李衍虽然有无数女人,可这个才二十出头的少妇,简直是人间尤物,让李衍真心有些割舍不下,而且她还是鸟羽上皇的中宫、白河法皇的情人,这种身份更能增加李衍对她的性趣!
  李衍来到樟子身前,道:“我保证还你三个儿子。”
  樟子咬了咬下唇,道:“求君上给他一个……一个痛快。”
  李衍道:“我会跟办这事的人说的。”
  李衍也不愿意面对这种事,毕竟他的心也是肉长的。
  恰在此时,李衍看见了樟子牵着的禧子和统子。
  李衍一猫腰,将禧子和统子抱了起来,然后道:“禧子、统子,父王带你们去汉城吃年糕好不好?”
  对于喜当爹一事,已经有过几次经验了的李衍,早已没有了心里负担。
  不过——
  李衍没有心里负担,樟子却担心不已!
  当初,樟子就是白河法皇的养女,被白河法皇抚养长大,结果在她十一岁的时候……
  樟子很不希望她的两个女儿禧子和统子也走她的老路,可她又无力改变甚么,她只能看着李衍跟禧子和统子亲近,默默地担心,尤其当她看到李衍身后的耶律答里孛之后,更加为禧子和统子担心不已——据说,耶律答里孛原来也是李衍的“女儿”……
  李衍回到汉城不久,孙静就将日本皇室全部发配到遥远的西表岛。
  结果,船队刚走了一半,就碰到了罕见的大风暴,装运日本皇室的大船沉入海底,船上的人全部遇难。
  孙静因押运人员办事不力,大发雷霆,然后惩处了负责人,连降三级。
  可也不知怎么的,那负责人在那之后,却时来运转,官运亨通,最后一路做到了正三品高官……


第五百七十二章 扬帆出海
  ……
  李衍今年三十四了。
  在后世人看来,三十四应该是年富力强,可以百步穿杨。
  可在这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二到四十岁之间,就是帝王的平均寿命都不足五十(只有四九点七六岁)。
  虽然李衍看着只有二十多岁的样子,身体机能比自己十七八的时候还好十几倍。
  可在看到自己的一众老兄弟之后,李衍不禁生出“自己是不是老了?”了的念头。
  晁盖如今已经五十七岁了,明显比以前苍老了许多,算是彻底步入了老龄化。
  不过,让人高兴的是,甚么都放下了的晁盖,身体非常硬朗,而且,晁盖一次情之所至宠幸了一个侍女之后,竟然得了一子,一不小心就有后了。
  晁盖跟李衍说:“我第一次看见那个臭小子之后,激动了三天三夜,那小子跟我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李衍听了这事之后,给那个为晁盖生了儿子的侍女封了个“诰命夫人”,然后亲自为她和晁盖主婚,让晁盖明媒正娶了她。
  婚礼当天,晁盖异常高兴,逢人便说:“老了老了,反倒是娶了妻生了子,沦为俗人。”
  是个人就能看得出来,曾经志比天高的晁盖,如今真的全都放下了,开始安享晚年,成为一个幸福的老人。
  老了的,不只晁盖。
  安道全也快六十了,不过老家伙精于保养,如今还能夜御三女,看他的身子骨,就是活一百岁都没有问题。
  皇甫端也五十多了,身体也不错,如今水泊梁山的十几万匹马都归他和他的徒子徒孙们管。
  鲁智深四十八岁,早年李衍赐过鲁智深不少美女,如今鲁智深也是儿女数人。
  不过,鲁智深没像晁盖一样沦为俗人——最近这段时间,鲁智深可能是有所顿悟,开始跟他师父智真长老参起了禅,似有当一个真和尚的意思。
  林冲今年四十七了,不过他还是极为热衷仕途,李衍历数其功给他封了个正三品的“玄菟承宣使”,如今镇守玄菟郡。
  柴进如今也四十七了,但他心态不错,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仍是李衍手下一员得力的情报干将。
  卞祥四十六。
  阮小二四十五。
  老兄弟当中,四十岁以上的都快见半了,而且不少人都明显见老。
  这不禁让李衍动了出去走走的心思。
  李衍知道自己的身体。
  如今自己的强悍身体绝对能经得起任何风浪。
  就是不知道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会不会像晁盖他们一样变老,老到行不了远路、出不了海。
  正好,李衍现在还有时间,而且,前不久,造船厂刚刚造出了水泊梁山的第一百艘宝船。
  当然,这些全都是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只有通商,才能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富强起来,闭关锁国,只能让一个国家越来越穷,这是已经得到过历史证明的。
  而且,李衍知道,虽然宋金目前局势很紧张,但靖康之耻没有个一两年是发生不了的。
  李衍完全可以趁此机会出去走走,去看一看这个时代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非洲和欧洲,换而言之,李衍准备打通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水泊梁山开辟出一条长久的财路。
  其实,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唐朝时它叫“广州通海夷道”,现在正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鼎盛时期,北宋之所以那么富裕,很大程度是因为有这条财路源源不断的给北宋输血,否则,凭赵佶君臣那么挥霍,北宋早就一贫如洗了。
  对于李衍准备亲自去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水泊梁山从上到下全都反对。
  可这根本没用。
  李衍我行我素的命年仅十岁的李存监国,任命闻焕章、赵鼎、许贯忠、王伦、朱武、孙静、乔道清、萧嘉穗、陈公辅、陈康伯、陈箍桶为十一辅政大臣。
  李衍并没有让素有贤名的刘慧娘垂帘听政,只是任命李衍和刘慧娘生的次子年仅七岁的李厚为继位监国以防万一——李衍没让刘慧娘垂帘听政的做法,让一群大臣更加敬服李衍,同时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李衍对于后宫干政的态度。
  李衍从二十万大军中选出了六万大军——其中四万是梁山军的将士,一万是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将士,一万是高丽、日本两族的将士。另外,这六万大军并不算日不落舰队左军的四万海军和水手以及呼延庆的两万两栖军。
  跟李衍同去的将领有李俊、呼延庆、岳飞、韩世忠、吴璘、杨沂中、李石(耶律大石)、倪忠盛、汤为义等等。
  另外,李衍还带了五万匹好马、三千辆奔雷车、五百沉螺舟以及足够用的没良心炮、床弩、轰天雷等等。
  李衍又命孟康和三千随船船匠从两千多艘大海船中筛选出了一千艘——不算一百艘宝船,这一百艘宝船李衍全都带上了。
  除此之外,李衍让李应、扈成等户部的商人精心给自己准备了五百船的货物,其中有茶叶、瓷器、玻璃、香皂、精铁等等。
  最后,李衍招募了一千有意出国赚钱的商人与自己同行——这些商人也可以带上自己的船跟李衍的船队一块出海,例如,王泽就组织了三十艘大海船装上满满的货物跟李衍的船队一块出海。
  见李衍扬帆出海已经成了定局,闻焕章等人只能尽力封锁李衍出国的消息。
  可惜!
  李衍出国的动静闹得实在太大,因此,李衍前脚刚离开,后脚金国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这时,金国刚刚将天祚帝押解到上京不久。
  天祚帝首先被押到太祖庙,祭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祭告完金太祖后,天祚帝又被押到会宁府皇城大殿,参拜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在这里,天祚帝将降书呈上,书曰:
  “辽降臣耶律延禧谨伏斧钺,躬诣大金国,俯伏待罪。臣闻人不患其勇,患其为暴也。伏念臣祖宗创二百年之基,承天统位,继子传孙,郊祀上帝,内外欢庆……”
  完颜吴乞买看完降书,下诏削封天祚帝为海滨王,然后将天祚帝送往长白山东,筑室居之。
  恰在此时,被金人打听到,李衍扬帆出海去了。
  起初,金人并不相信一向有贤名的李衍会这么不务正业。
  可反复确认过多遍之后,金人终于完全确定,李衍真的扬帆出海了。
  对此,金人很不理解。
  不久之后,手握重兵的完颜宗望与完颜宗翰突然向完颜吴乞买建议,出兵南下攻宋。
  完颜阇母、完颜斡鲁等前线将帅也都纷纷表示支持。
  伐宋的首倡者是完颜宗望,他对完颜吴乞买说:“索要属于咱们大金的燕地户口,宋人不给,宋人还违反盟约招纳耶律延禧和张觉,许的粮食转眼间就不认,且臣打听到燕山军心不稳,攻之,可令其反叛,燕地唾手可得。”
  完颜宗翰随后道:“此时若不伐宋,待辽东王归来,我大金恐再难报此羞辱大仇。”
  完颜吴乞买于是下诏给有司,令他们:“备军,准备伐宋。”
  ……


第五百七十三章 伐宋
  ……
  完颜宗望之所以提议南下攻宋,有很大程度跟那些原来的辽国汉人官员有关。
  宋国接管了燕京之后,实行“换官”政策,即将原在各州县任职的辽国汉人官员大量调至内地任职,再从内地调官员来燕地。
  首先,宋国此举就已经说明了,宋国对这些辽国汉人官员不信任。
  这也就罢了。
  关键是,原辽国的汉人官员,因为其是燕地汉人,在内地大受宋人的歧视,就是宋国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一方面拉拢他们,一方面又不信任他们)。
  而且,这些原辽国的汉人官员先是被派到内地为官,又调到宣抚司任职,来回奔走,教他们疲于奔波又难以安稳,进而心生怨恨,最终,这些原辽国的汉人官员大多都逃去平州(也有一些逃去辽东),然后将宋国的虚实全都告诉给了完颜宗望。
  上京是金国的政治中心,除此之外,金国还在宋国东北部和西北部还有两个军政中心,形成两个军政集团。
  一个是以平州为中心,由完颜宗望主持,控制着关内平、营、滦一带战略要地,拥有精兵强将——战将完颜阇母(完颜吴乞买的异母弟,时任南京路副都统。)、完颜挞懒(即完颜昌,是完颜吴乞买叔父完颜盈哥之子,时任奚六路军帅,负责经略奚地事务。)都驻守在此地。
  另一个是以云中府(即原辽西京)为中心,由完颜宗翰主持,控制着山西以及西北地区,完颜斡鲁(完颜吴乞买伯父完颜劾者之子、完颜撒改的弟弟、完颜宗翰的叔父。)、完颜希尹(是女真贵族完颜欢都之子,是女真文字的实际创制者,一直在给完颜宗翰做助手。)副之,战将完颜娄室(作战勇猛,屡建奇功,因擒获天祚帝而获完颜吴乞买赐“铁券”:惟叛国罪不赦,余罪不问。)、完颜银术可(不仅有军事才能,还富有政治远见,是一员智将。)驻扎于此。
  完颜吴乞买、完颜斜也等金国最高决策层,对于出兵南下攻宋,到底有多少胜算,心里其实并没有多少底。
  因此,为了麻痹宋国,为了暗中考察宋国的军政情况以及山川地形,为了出兵南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完颜吴乞买先后向宋国派出了三批使者——完颜吴乞买的这个做法,跟当年完颜阿骨打在举兵攻辽前,向辽国连续派遣使者的做法完全一致,如出一辙。
  对于金国使者的到来,赵佶很重视——赵佶不仅调马扩入京担任接伴使,本人对金使也很热情,亲自设御宴招待。
  不过——
  对于金国频繁派遣使臣,加上金国捉了天祚帝,赵佶也有些隐隐不好的预感。
  所以,赵佶下旨召金门羽客张虚白入宫。
  所谓“金门羽客”就是道士,有名望、有本事的道士。
  张虚白就是其中之一,他极擅推演之术。
  这张虚白与其他金门羽客还有一个不同——他非常喜欢喝酒,每次酒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所隐讳。
  而且,张虚白还曾大醉之后躺在赵佶的腿上,而赵佶很宽容地说:“张胡,汝醉矣。”——赵佶每次都称呼张虚白为“张胡”,而不张虚白的名字。
  不久,张虚白便应召来到宫中。
  赵佶告诉张虚白天祚帝已被女真人虏俘,又说金人派遣使节来宋国,让张虚白推测一下吉凶祸福。
  张虚白于是用太一术数推算了一会儿,说:“天祚在海上,筑宫室待陛下久矣。”
  左右之人一听此言皆大惊,可赵佶并没生气,他望着张虚白缓缓地说道:“张胡,汝又醉也。”
  ……
  金国那么大的调兵动静不可能瞒过所有人。
  不久,宋国朝廷就接到中山府知府詹度的奏报,发现女真国相完颜宗翰与副统耶律余睹率本国将兵前来蔚州柳甸举行大阅兵。
  又过几日,詹度又奏报,女真选拔女真军兵一万五千人,又选拔渤海军五千人、奚军二千人、铁离军二千人,分别于平州和云中府路两地屯泊。
  没过多久,詹度再一次奏报,女真选拔本国正军和汉儿军,渐次前来云中府等处驻扎,还发现金军在蔚州与飞狐县等处屯泊,他们聚集军马,收集粮草,当地人皆称女真人欲来侵犯边界。
  遗憾的是,这些情报全都没有引起赵佶和大宋朝廷的注意和重视,也没有引起肩负着大宋边防重任的童贯与蔡攸的注意和重视。
  更令人不解的是,童贯竟然上劄子奏请废罢安肃、永宁、保定等军,理由是,燕地已经收复,这些地区的军队没有用了,而且国家现在又财政紧张。
  其实,赵佶、童贯、蔡攸如此,也有一点原因——有人奏禀,常胜军威势极振,就连燕山乡军都全副披带,跃马而行,金人看见绕道而行,不敢触犯虎威。
  对于郭药师与常胜军,童贯与蔡攸一直很看重,他们曾多次对赵佶说郭药师与常胜军可以依靠。
  又听到金人见常胜军绕行的消息,赵佶也就觉得燕地没有甚么问题。
  直到詹度又奏报:“国相宗翰行下云中府所辖县,令本管乡军,每名要计物色等及军幕赴云中府送纳,及山西一带添屯兵马。”赵佶才觉得,河东路靠近云中,还是派人去看看为好。
  于是,赵佶命令童贯前往河东、河北以及燕山看看。
  可能是已经七十一岁了的童贯真的老了,也可能是戎马半生又取得了臣子最高荣誉的童贯想歇歇了,接到赵佶的命令之后,童贯并没有立即起行,直到太原府知府张孝纯奏言“金人遣小使至太原,欲见贯,议交割云中地。”在赵佶的一再催促之下,童贯才慢吞吞的启程……
  赵佶和他的大臣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完颜吴乞买已经于一个半月前下达了伐宋诏书:
  “十月甲辰,诏诸将伐宋。以谙班勃极烈杲(完颜斜也)兼领都元帅,移赉勃极烈宗翰兼左副元帅先锋,经略使完颜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余睹为元帅右都临,自西京入太原。六部路军帅挞懒(完颜昌)为六部路都统,宗望为南京路都统,阇母副之,自南京入燕山……”
  现如今,金军兵力已经部署完了,就差向反应迟钝的大宋发起进攻了……
  ……


第五百七十四章 无法避免
  ……
  虽然已经决定出兵南下讨伐宋国,但在出兵之前,金人仍然很小心,他们尽可能多的打探宋国的军事情报,以期一击必胜。
  直到全都准备好了,完颜宗翰才派遣小使来见刚刚从东京来的童贯。
  童贯此时才慢吞吞的走到真定府,并于真定府住下了。
  太原知府张孝纯,实在是等不及童贯来太原了,于是派亲信带着金国的小使去真定府见童贯。
  一见面,金国小使就对童贯说道:“中国违盟,本朝方吊民伐罪,国相、二太子出师已不可当也,特来告之。”
  童贯一听,顿时傻了眼,他万万没想到,金国真要打宋国!
  童贯赶紧一方面派人去将马扩叫来、一方面硬着头皮继续往太原走。
  童贯到太原没多久,马扩就来了。
  童贯赶紧将金国小使的话跟马扩说了,然后让马扩与辛兴宗担任正副使臣,持宣抚司军书去往云中拜见完颜宗翰,确定金军到底有无进犯之意?
  马扩走到代州茹越寨时,获得一个情报——完颜宗翰已经派遣隆德府所逃义胜军,先出五台山繁时县界山路;派遣易州所逃常胜军韩民义等,先出飞狐、灵邱县路,目的是探听宋朝边防虚实。
  马扩立即派人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童贯。
  马扩等人继续往前走,到达宋金边境时,守边的金军不允许宋国使节入境,说必得有元帅命令才可入境。
  马扩无奈,只得在边境上等待。
  几天后,传来完颜宗翰的命令:“只许宋人入境三人,其余人员不许越境。”
  与完颜宗翰见面之后,完颜宗翰很随意的看完童贯所写之信,然后说道:“童贯在信中没说甚么有用的,你来说说,见我是为了甚么?”
  马扩道:“两国自海上交往,今已过数年,贵国先帝大圣皇帝与本朝各以气义相结,两国永结同好,中间缘童大王休致,暂委谭宣抚负责燕云之事,因他不知首尾,又因幕府非人,遂有不周事节,今主上黜罢谭稹,再起童大王,只为两家早商定前事,使两界士民安业,各享太平,现童大王专遣某等上禀,不知山后土地甚么时候还给我们大宋?”
  完颜宗翰冷冷地说道:“贵国早已违誓背约,暗纳张觉,又诱天祚帝,收接燕京逃去职官民户,我们累次追取,你们宋人只是敷衍推脱,毫无诚意,我金国虽然弱小,兵不足百万,然并不是可以随意欺辱的!”
  今年七月,隆庆府三千义胜军叛变,逃到了金国,紧接着,易州常胜军首领韩民义与易州守臣章综结怨,遂率五百人投奔完颜宗翰,然后对完颜宗翰说:“常胜军惟郭药师有报国心,如张令徽、刘舜仁之徒,因张觉皆已对宋国绝望。”
  再加上金国这段时间收集到的有关宋国军事的消息。
  完颜宗翰此时其实已经做好了出兵伐宋的准备。
  马扩见完颜宗翰话中有出兵威胁之意,便道:“国相若喜山后之地,不愿全部交割,咱们完全可以商量,没必要大动干戈,一旦导致两大国交兵,不知何时能了,两国生灵必遭涂炭,此事非小,利害所系,愿国相深思之。”
  完颜宗翰沉吟了一下。
  马扩见状,道:“请国相摒弃左右,马扩有秘事与国相商量。”
  完颜宗翰道:“他们都是我的心腹之人,事无不可能对他们言。”
  马扩道:“此乃两国大事,没商定前,不便说于他人听。”
  言毕,马扩给完颜宗翰递了个眼色。
  完颜宗翰见状,沉吟了一下,然后挥挥手,让左右退去。
  马扩这时才道:“临行时,童大王令我告诉国相,本朝缘谭稹不务大计许粮不给,另有张觉一事,主上亦自知是失,愿国相念两国旧好,同灭大辽契丹,不为深较,至于山后之地,只交割蔚、应两州即可,其余尽归贵朝,若蒙俞允,两国从今以后各自安抚边民,日后国相不论要何物,皆可找童大王,童大王必一一奏上应付。”
  完颜宗翰哈哈一笑,道:“云地现已尽归我所有,凭甚么割让两州给你?”
  马扩道:“国相一旦听奸人挑唆,两国不得已交兵,必各有损伤,我大宋河东河北州城坚固,军民皆习战斗,若有人侵战,民众保家卫国必据城坚守,如何容易攻破?你们大金国不过能虏掠些村民钱财罢了,纵有所得,又何偿所失?杀一南人,即是与契丹报仇,杀一女真,亦是与契丹报仇。今贵国灭尽契丹,又得南朝金币,得早休兵,各享太平,莫是上策,岂可轻言战斗之事?两州之地,换得边界长治久安,何其划算。扩久被命奉使,不敢不为两国极尽忠言,乞国相深思之。”
  完颜宗翰似有些动摇。
  沉吟了一会,完颜宗翰道:“你先回去,回头我会派使节通知你我们大金国的决定。”
  马扩回到太原之后,将这些一五一十的全都告诉给了童贯。
  童贯大惊,随即不信道:“金国在边界这点兵马,怎敢打我大宋的主意?”
  马扩说:“我去年自云中回,便以此事报大王,劝大王分三路,选拔十万军兵分统,以压助常胜军,乃是预知此意。在任邱县,就金人擒获天祚帝之事,我曾向大王分析过;在保州,我曾给大王写过报告,请赶紧备边;在京师,我又劝大王提十万兵出压境,拱卫边疆。我预知,此贼深怀张觉之憾,为契丹亡国之臣所激发,必生不测之变,大王皆不信之……现在,金人必乘我北面无备,犯我大宋边界,大王还不早做隄防?”
  童贯说:“自得到你茹越寨所写信件,我即给太原、真定、中山、河间、燕山府路下令,令他们分定策应,各自管好防区。我又令郭药师秣马厉兵,出城下寨。现在,太原府路官军,加上义勇、胆勇、义胜军等民兵,合计起来须有数万人。我已令李嗣本摆拽耀兵。或许粘罕(完颜宗翰)得闻如此声势,便不敢来犯。”
  马扩道:“希望如此罢。”
  第二天,代州边关忽然传来报告说,金国元帅府差遣使副完颜撒卢拇和高庆裔来访问。
  宣抚司赶紧安排机宜朱彦通与马扩,担任馆伴负责接待。
  完颜撒卢拇和高庆裔来到太原,首先将完颜宗翰的一封信交给童贯,信中说:
  “大金固伦尼伊拉齐贝勒左副元帅致书于大宋宣抚郡王阁下:既凭来信,复沐使音,未孚结纳之诚,难避重烦之议。领兵前去之由,已载别牒。且两朝之事,若不互相容会,须至争战……”
  总结一下完颜宗翰的意思,其实就是九个字——金军入侵已无法避免。
  童贯看完信之后,大惊失色,道:“两大国之间事,且须商量,何故如此草率?”
  完颜撒卢拇说:“军马已起,有甚么好商量的!”
  高庆裔道:“皆因贵国失了道理,才导致如此,不怨我大金国妄动刀兵。”
  马扩道:“兵者凶器也,我大宋乃大国,世界广阔,军不下百万,国富民强,若贵国省悟,万事好商量,反之,一旦开战,恐贵国追悔莫及!”
  完颜撒卢拇道:“若是怕你国,我大金国就不会举兵来见!”
  高庆裔道:“事已如此,再逞口舌之争,又有甚么意义?你们若能劝动你国皇帝,割与河东河北两路地土,以大河(黄河)为界,存取大宋宗庙社稷,兴许还能削去我们大金国的怒火。”
  从高庆裔的此番话中,不难看出,金国这次出兵的目的,也可以说是金国目前最大的期望就是,要宋国的河东、河北两路土地,然后以黄河为界跟宋国南北分治,并没有灭掉宋国的想法。
  ……


第五百七十五章 入侵
  ……
  对于边界上的紧张形势,东京汴梁的官民丝毫没有察觉到,到处都是歌照唱、舞照跳,蔡攸还请求赵佶废除安肃与保信二军,恢复其为梁门与遂城二县。
  安肃与保信二军,是宋太宗赵匡义时所建,与保州、易州构成犬牙交错之势,相互牵制,以控山西之路,是宋国北方沿边最为要害之处,宋辽澶渊之战时,此二地号称“铜梁门,铁遂城”。
  蔡攸奏禀:“祖宗昔以二县建安肃、保信,为扼易州一带,今既得燕山,而景蓟为外藩,则安肃保信在内地,无所用之,当复废为县。”
  蔡攸身为国家军事主管,在战争来临前夕,竟认为这些军事设施无所用之,真乃天下奇闻。
  (《北征纪实》对此评论说:“大凡失谋可怪,而资敌之跳梁者,类如此!”)
  赵佶认为蔡攸所凑有理,便同意了废除安肃与保信二军。
  安肃与保信二军被废之后,北方忽然传来消息说,金军已大举入侵。
  这顿时就让赵佶、蔡攸等人傻了眼。
  其实,此时,燕地的形势已经很危急了。
  燕地本是易守难攻之地——易州西北有紫荆关,昌平之西有居庸关,顺州之北有古北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