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佛教史上称之为“三武一宗”法难。
赵佶虽然没实行过灭佛之举,但他对佛教的确也造成过伤害。
赵佶笃信道教,特别是在政和、宣和年间,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崇奉道教。
政和六年,赵佶听信道士林灵素编造的虚妄神话,相信自己是上帝之长子神霄玉清王下凡,号“长生大帝君”。
第二年,赵佶下诏通告全国,改天宁万寿宫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在殿上设长生大帝君像。
四月,赵佶对道录院说:“朕乃昊天上帝元子,为大霄帝君,睹中华被金狄之教焚指炼臂,舍身以求正觉,朕甚悯焉,遂哀恳上帝,愿为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帝允所请,令弟青华帝君权朕大宵之府。朕夙夕惊惧,尚虑我教所订未周,卿等可上表章,册朕为教主道君皇帝。”
于是,群臣与道录院上表册之。
宣和元年春正月,赵佶下诏:“佛改号大觉真仙,余为仙人、大士之号。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即住持之人为知宫观事。”
不久,赵佶又改称尼为女德。
废佛一事,在佛教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各地僧侣不断反抗,朝廷当中的很多大臣对废佛一事也持反对意见。
废佛闹剧,到宣和二年六月才宣告结束——赵佶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专门下诏,恢复寺院和僧尼称号。
可是,赵佶因废佛而对佛教界造成的伤害,恐怕不是一道诏书就能修复好的。
这次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事情传到李衍耳中之后,最近天天修炼吐纳之术和采荫补阳之法的李衍,想了想,让鲁智深派人去一趟五台山将他师父智真长老请来汉城开一场水陆法会。
鲁智深很想念他师父智真长老,因此亲自回了一趟五台山。
十数日之后,智真长老来到汉城,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结束了之后,李衍亲自跟智真长老聊了半日,受益匪浅。
不久,李衍颁布了宗教法:
水泊梁山的所有民众都有信仰自由。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民众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民众或者不信仰宗教的民众,信教民众和不信教民众、信仰不同宗教的民众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暂定这么多,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补充添加,总之,最终解释权归李衍、归水泊梁山所有。)
……
第五百五十二章 门户大开
……
李宝,外号“泼李三”,乘氏人,出身农家,重气节,有胆略。
与土生土长的梁山将领不同,李宝是半路加入梁山军的,而且,李宝也不是直接投的李衍,而是带着十几个兄弟投了当时在梁山泊驻扎的吴璘。
在与高俅和张叔夜的对战过程之中,李宝凭借其武勇和知兵,屡次立功,最后被吴璘提拔为统领成为吴璘的左膀右臂。
李宝不仅擅长陆战,还擅长水战,另外,他脑子活分,对奇巧武器掌握得也快。
这次用沉螺舟偷袭四国岛,非比寻常,许贯忠等人商议了一番,最终决定让稳重的张宪担任偷袭大军的总指挥,让善战又极会变通的李宝担任选锋。
宣和六年,正月底。
日不落舰队突然出现在四国岛土佐地方的沿岸。
守卫四国岛的土佐守护大惊失色,断定梁山军又要像之前一样强行从土佐地方攻打四国岛了。
土佐守护赶紧调兵遣将准备应战。
事情果然跟土佐守护预料的差不多。
巳时。
日不落舰队右军突然向土佐地方的几个可登陆之地同时发起密集的攻击——没良心炮、床弩、飞天神雷不计数量的往岸边招呼。另外,日不落舰队右军还放下了数千艘小船,上面坐满了右路军的东路军将士——他们貌似准备抢滩登陆。
一见梁山军所摆出来的阵势,土佐守护更不敢让梁山大军成功登陆了——这要是让梁山大军成功登了陆,四国岛非失守不可。
在僵持的这段时间,日本方面也没闲着,他们除了更好地组织起日本的武士、僧兵、预备役以外,还学习了梁山军的战术体系,更新了弓箭、兵甲等等武器装备,另外他们还在很多能登陆的地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设施,这些能登陆的地方中就包括四国岛土佐地方——这里修建了两公里多的石垒,以阻止梁山军登陆,日本人为之命名“梁寇防垒”。
战争进入到现在这个阶段,日本方面已经开始适应梁山军的一些战法,梁山军的优势也开始慢慢减退。
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水泊梁山要想灭掉日本,付出的代价一定不会小。
所以,水泊梁山若想灭掉日本,必须得速战速决,不能再跟日本耗下去了。
日不落舰队右军从早上一直攻到晚上。
在这期间,东路军的将士数次想强行抢滩登陆,可是都被日军给打了回来。
直到天黑,日不落舰队右军和东路军才不甘心的退去。
打退了日不落舰队右军和东路军进攻的日军,欢呼雀跃!
第二日,日不落舰队右军和东路军复又回来,继续攻打土佐地方。
日军依照昨日的战法,躲在梁寇防垒后面,依靠弓箭、投石机等远程武器进行防御。
起初,一切都一如昨日。
可是,到了傍晚,也就是太阳即将落山之际,昨天靠沉螺舟神不知鬼不觉在阿波地方登陆的偷袭部队的选锋军,也就是李宝所率领的三营近万人马,突然在日军的防线后面杀出。
这支奇军一出现,就让日军的阵脚大乱!
指挥此战的岳飞,见状,果断下令:抢滩登陆!
随着岳飞的命令一下,数千只小船在没良心炮、床弩、飞天神雷的掩护下,再一次抢滩登陆。
土佐守护还算有大将之风,他一边将三万预备役派去阻截李宝部、一边指挥守军继续防御东路军阻止东路军抢滩登陆。
这种时候,只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双方对射了几轮箭雨之后,李宝身先士卒带领手下万余精锐直直的杀向三万日本武士。
即将接战之际,李宝手下的万余精锐,有秩序的每人扔出去了三棵轰天雷。
“轰轰轰轰轰……”
日军被炸得人仰马翻。
借着日军的这股乱劲,打头的三千重甲步军手提斩马刀重斧杀入日军当中。
接下来就是数万人的大乱战。
不过——
虽然是乱战,但李宝部乱中有序——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李宝部的将士都自发的三人一组。
再加上,梁刀锋利,又有猛火油柜这样杀伤力强又吓人的大杀器。
所以,别看日军人多,还有马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天平越来越向李宝部偏移。
土佐守护见状,不得不从防御东路军登陆的日军中又抽调出两万武士去阻截李宝部。
如此一来,日军的守卫力量就变得有些不足了,结果被东路军成功登陆,并在岸边建立了桥头堡——东路军用他们乘坐的小船建立防护带,并不断扩大防护带,然后更多的梁山军将士登陆,防护带随之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坚固。
土佐守护见此,命令日本武士射火箭烧东路军的小船防护带。
不过,日军的反应还是慢了半拍——在小船防护带被烧完之前,数十辆奔雷车已经被送到了岸边,然后登陆了的梁山军将士全都躲在不怕火烧的奔雷车后面。
登陆的奔雷军越来越多,最后东路军带来的上千辆奔雷车全部登陆,数万梁山军将士也陆续登陆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日军数次尝试将梁山军打退,可在日不落舰队的掩护之下,全都被登陆了的梁山军战士打退。
一个半时辰后,东路军全部完成登陆,然后岳飞下令:发起总攻!
奔雷车发出的“轰轰”声,践踏着日本武士、日本僧兵、日军预备役的心!
不过——
虽然东路军有奔雷车,可日军也有梁寇防垒。
因此,双方还是有一场血战。
此战一直打到天明,日军仍死守梁寇防垒,不退一步!
直到张宪率领两万精锐从李宝部后面杀出,才彻底击溃了日军的心理防线,最终酿成日军全面溃败。
岳飞没让战了一天一宿的东路军休息——刚将日军击溃,岳飞就命令,张宪率领他带来的梁山将士和义勇军清剿四国岛上的残军,其余东路军将士都向本州岛方向追击。
第一营抢在众军之前,甚至抢在溃败了的日军之前,到达四国岛通向本州岛的关隘,并趁守军不备将这道关隘攻破。
随后,东路军浩浩荡荡的从四国岛杀向了本州岛……
不久,东路军便在广岛登陆,然后从后面杀向长门和周防。
西路军和东路军前后夹击长门和周防,西门锁钥岂有不破之理?
一日后,本州岛的门户对梁山军完全敞开……
……
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衍的日本
……
京都的日本公卿贵族得知,周防、长门和四国岛全部都被梁山军攻破了之后,集体大惊失色!
有人建议白河法皇向水泊梁山投降。
有人建议调京畿、关东地方的武士、僧兵以及预备役驰援京都。
还有人密议,将挑起李衍怒火的白河法皇和鸟羽天皇等人捉了献给李衍和玉藻前平息这场战争。
等等……
白河法皇掌管了日本几十年,政治手段还是比较高明和狠辣的。
他先是先下手为强将那些想将他捉起来献给李衍和玉藻前的人全都清理掉,然后将京畿、关东地方的武士、僧兵以及预备役全部都调到关内(也就是东海道铃鹿(后世的三重县)、北陆道不破(后世的岐阜县)和东山道爱发(后世的福井县)三关以西),然后北线据三关而守,南线则囤积重兵守卫各个要道。
与此同时,他继续派出使节跟李衍商量称藩纳贡一事——这次,白河法皇也不提割让哪里了,只说想留下近畿地区颐养天年。
近畿地区在日本本州中西部,东邻中部地方,西接中国地方,南濒濑户内海、大阪湾和太平洋,北临若狭湾和日本海,正好将日本南北切断。
试问,李衍怎么可能让日本公卿贵族占据这片要地?
更何况,他们手上还有大几十万武士、僧兵以及预备役,严重危害李衍的日本的安稳。
所以,都已经打到了这种程度,接下来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李衍都得一口气灭了日本,然后彻底占领日本。
因此,李衍一咬牙,又给右路军派去了十五万大军,准备跟日本进行总决战。
算上这十五万大军,已经有超过三十五万的梁山军在日本,而且这些全都是梁山军的主力部队。
这是甚么概念?
李衍一共才四十多万主力部队,其中有十万在北面防御金军,还有六万多在水泊梁山的各个要地驻守(台湾岛三万多,胶东半岛一万多,海南岛、济州岛、华亭县、东莞县各三千,朝鲜半岛的各个港口加起来一万多。),剩下的可全都在日本了。
可以说,李衍这也是倾国一战。
这种情况下,李衍是真在汉城坐不住了——此战,梁山军如果败了,那李衍可就是辛辛苦苦近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所以,李衍带上玉藻前和李裕也来到了日本,准备亲自坐镇这一战。
李衍为甚么带上玉藻前和李裕?
这是因为,不少人都跟李衍建议,用玉藻前的名义攻打日本和治理日本,然后让李衍和玉藻前的儿子担任日本天皇过度一下。
这么做,能让日本人少一些抵触心里,毕竟,整个日本都在传说,玉藻前会取代鸟羽天皇掌管日本,而且玉藻前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李衍、玉藻前、李裕到前线时,许贯忠等人已经开始为决战布局了,另外,左路军也已经到了三关之下,作出叩关之势。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许贯忠他们所选择的决战之地竟然是那须野。
……
童贯没能凭武力收复燕云,还两次大败于已经没落的辽军暴露出了宋军的孱弱,这让赵佶耿耿于怀。
王黼、梁师成见有机可乘,遂联合举荐谭稹接替童贯担任河东、燕山府路兼河北路宣抚使。
赵佶欣然同意,令谭稹进驻河东,全面负责西北面和北面的国防。
谭稹的威望与势力根本无法和童贯相比,赵佶担心童贯会干扰谭稹,那将不利于谭稹开展工作,因此,不久之后,赵佶下诏,令童贯依前太师、神霄宫使名义致仕。
谭稹去了河东之后,发现河东地区的形势非常复杂。
金军此时已经扩张到了西夏边境,李乾顺因此有些怕了,所以不敢继续收留天祚帝了。
天祚帝因此黯然离去,重新回到夹山,打算组织军队东山再起。
随后,为求自保,李乾顺决定向金国称藩。
金国欣然同意。
西夏称藩后,金国答应将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伊实伊喇图鲁泺以西的大片土地割让给西夏。
西夏则保证不再救援天祚帝,若天祚帝至其境,即当执送。
为进一步落实与西夏的和议,宗翰又派遣撒卢母秘密出使西夏,将答应割让给西夏的土地具体细化为:天德、云内、武州以及河东兜答、斯剌、曷董、野鹊、神崖、榆林、保大、裕民八馆,另外还有河西的金肃、河清二军。
宗翰提出的条件是,西夏必须出兵进攻麟州(后世陕西神木),以牵制河东之势。
宗翰做出这样部署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张网擒拿天祚帝,另一方面则是想给宋国制造点麻烦不让宋国安心消化燕云地区。
金国与西夏之间的这些秘密交易,宋国并不知情。
这主要原因在于,谭稹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上——他的心思主要用在国内。
谭稹刚上任不久,便听到许多反映常胜军和郭药师的负面问题。
谭稹立即将郭药师和常胜军的这些负面问题上奏给赵佶。
随着军力的日渐强大,常胜军已逐步占据了燕山大片土地和主要关口。
而作为常胜军统帅的郭药师,飞扬跋扈,欺上瞒下,经常不听燕山府节制,人们私下全都在议论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安禄山。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只有谭稹向赵佶反应过,詹度也曾多次密奏,说郭药师人品低劣,心怀叵测,很不可靠。
这引起了赵佶的警觉和不安,进而也想解决这个隐患。
可现在宋军的绝大部分军队都已经烂到骨子里去了,西军又要守卫最近动作颇多的西夏,以至于赵佶实在是找不到一支能代替常胜军守卫燕地的军队。
谭稹经过一番考察与思索,向赵佶建议:在河东另外组建一支五万左右人的队伍,主要招收云、朔一带的汉民,让他们分别屯守在各州县要害之地,号“义胜军”,让李嗣本和耿守忠担任正副统帅,以此来抗衡常胜军,也可使郭药师有所畏惧。
赵佶觉得谭稹的这个建议很好,很快便予以批准。
李嗣本和耿守忠都是河东守将,他们对云中地区的地形人口等情况比较熟悉。
接到命令之后,李嗣本和耿守忠立即展开招兵工作。
他们从归朝人中选拔那些少壮者,登记名号,建立军籍,发给军饷。
宋朝有所谓“归正人”、“归明人”与“归朝人”,他们都是一些特殊的群体,是宋朝在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国家政权关系中形成的。
归正人,是指原是中原人、后来陷入番邦、而后又复归中原者,是自邪而归正之人。
归明人,是指原不是中原人,是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来归中原者,是自暗而归明之人。
归朝人,则专指原系燕云地区的汉人而归宋朝者。
由于连年战乱,燕云地区出现了大量流民,他们基本都属于归朝人,符合招兵条件,于是他们纷纷前来报名,加入了义胜军。
义胜军的待遇极为优厚,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常胜军将士偷偷跑去入伍。
郭药师对义胜军的建立感到很恐慌,特别是常胜军中不断有将士偷偷前去投奔义胜军之后。
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郭药师下令在所有士兵的脸上加刻常胜军的标记,以防止他们逃跑。
郭药师的这个做法引起了常胜军士兵的不满,弄得人人抱怨,军心很不稳。
这让郭药师暗恨起了赵佶和宋朝廷!
义胜军的优厚待遇不仅让常胜军不满,也让宋军大为不满。
燕云汉人在宋军将士的眼中,仍然是“番人”,是“汉儿”,因此他们时常遭到宋军将士的白眼。
根据朝廷的政策,义胜军的月粮和服装是其他宋军的两倍,而且宋军吃陈粮,而义胜军却吃新粮,宋军上下因此心里都很不平衡,进而导致宋军士兵路上遇见义胜军士兵,经常辱骂他们:“汝番人而食新,我官军也而食陈,吾不如番人也?吾诛汝矣!”
不仅是宋军将士对燕云汉人很不友好,就是宋国的老百姓,对燕云汉人也很不尊重,也视他们为“番人”。
而宋国朝廷对待燕云汉人的态度其实也很暧昧,既猜忌他们不信任他们,又想拉拢他们利用他们。
这让燕云汉人既怕宋人,又恨宋人。
慢慢的,燕云汉人开始对宋国失望,甚至是绝望,认为宋国不仅比水泊梁山差远了,可能都不如金国、西夏!
……
第五百五十四章 得而复失
……
宣和五年四月初,完颜宗望从金国南京(平州)派出使者,来宋国河东宣抚司找谭稹,请求借军粮二十万斛。
金使说,“这是前任宣抚司曾答应的事。”
谭稹对此感到很为难!
如今宋国的日子也不好过。
去年,秦、凤旱,河北、京东、淮南饥,几处地方都需要赈济。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燕地。
燕地久经战火,以至于燕民好几年没有种地了,又不像云地一样,曾被水泊梁山占据一年多,因此休养生息了一年多——水泊梁山只占据了燕地几个月时间,而且还是从正月到三四月,根本没法劝农。
如今,燕地已经成为重灾区,所需一切粮食、物资都得从河北、河东、山东运。
为此,宋朝廷诏西京、淮、浙、江、湖、四川、闽、广等地各组织民夫各数十万(欲免调者每夫须纳钱三十贯,违者从军法。)往燕地运粮、运物资。
可问题是,这么多民夫从南往北调人吃马嚼的,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耗,而且因为赵佶所用非人,动用几百万民夫运粮一事组织的极差,进而导致这数百万民夫运的粮食他们自己在路上就得消耗九成,只有一成能运到燕地。
而且,因为把西京、淮、浙、江、湖、四川、闽、广等地的青壮征集起来当民夫,西京、淮、浙、江、湖、四川、闽、广等地的很多地都没有人种了。
宋国费了这么大的劲运来了的粮食,自然是弥足珍贵的,因此,谭稹真有些舍不得借给完颜宗望,所以回答说:“二十万斛粮食不是那么容易搞到的。再说,自我来宣抚司,就从没看到答应借给你们军粮的片纸只字,所以这件事很难办。”
金使解释说:“借粮之事是贵朝使者赵直阁在去年四月亲口答应的。”
谭稹一听是赵良嗣口头答应的,便没好气地说:“口头答应岂能为凭?那你们去找赵良嗣要吧。”
金国如今的确缺粮。
这些年,金国一直在打仗,之前又不善于经营建设,如果不是连战连捷抢了不少东西,金国早就崩溃了。
可最近这一两年,金国虽然也在打,但地盘却没能再扩张,进而也就导致金国的收入大减。
偏偏,这两年年谷不登,民间饥荒严重,以至于都有易子相食的惨况。
所以,完颜宗望是真心希望谭稹能借他点粮食。
不成想,谭稹竟然一推二六五,根本不认前任宣抚司曾答应的事。
完颜宗望对谭稹的态度极为震怒!
完颜宗望觉得,宋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尔反尔,不断戏弄他们女真人,像这样的邻国是不可能成为友好邻邦的,应该好好教训宋国一下。
七月中旬,在金国的暗中授意下,西夏首先出兵,同时进攻武、朔二州。
对于云中地区,西夏早就有觊觎之心,因为这里繁荣、先进,得之,可以大大提升西夏的国力。
如今,有金国在背后支持,宋国又是那么不堪一击,如此天赐良机,西夏怎么可能不把握?
谭稹此前对此毫无防备。
直到西夏大军已经攻来,他才急忙令李嗣本率义胜军迎战。
可惜!
交战数次,虽然双方各有胜败,但西夏兵一直不肯撤退。
西夏此次出兵,是从金肃州(后世的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河清军(后世的内蒙古东胜北)渡过黄河,一路攻占了天德军(后世的内蒙古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北)、云内州(后世的内蒙古土左旗西北)以及河东八馆(即兜答、厮刺、曷董、野鹊、神崖、榆林、保大、裕民八馆,在后世山西西北部一带)。
西夏这次出兵之前,完颜宗翰就秘密使人向西夏传话:“汝可尽陷其地。”也就是,西夏可以尽可能抢夺宋国的领土。
宋国对于这些情况似乎一无所知,或者是有所知而无所备,所以显得处处被动。
八月初,完颜宗翰突然出兵云中,而完颜宗望也从南京出兵,他们合力赶跑了武州耿守忠、朔州孙团练、寰州张团练、新州沈团练和应州节度使苏京,杀死蔚州守臣陈翊,驻守云中府的李嗣本率义胜军迎战金军,结果是不堪一击,一触即败,然后也狼狈逃窜。
金军先后夺取了武、新、云、寰、朔、应、蔚七州,接着又相继攻陷了妫、儒二州以及飞狐与灵邱,尽得云地。
此时,谭稹正坐镇太原。
此前,他对西夏军和金军的动向缺乏清醒的认识,以至于现在坐视西夏军和金军攻城掠寨而束手无策。
事实上,谭稹根本无心这些政事、军事,他一直忙于搜罗奇珍异宝、金银珠玉以饱私囊。
许多人认为,谭稹“久之事不成,怯弱退败,尤玷中国威灵”。
赵佶听闻,云地被金国夺去了,大惊!
要知道,由于水泊梁山之前在云地的经营,那里是目前北面唯一一个不缺粮的地方,而且,在自保之余,还能救济一下燕地。
如今,云地被金国夺去,宋国失了一片重要关隘、一片富饶之地不说,还失去了一个粮仓,维系燕京将更加艰难,更为重要的是还跟西夏和金国开战了。
赵佶赶紧让人将前因后果调查清楚,以便应对。
其实不用赵佶派人去调查。
很快,完颜宗望就派人给谭稹送来了一份文牒,对谭稹大加指责,其主要指责有以下三点:
一、招纳叛人张觉;
二、收留原辽国外逃人口与职官;
三、拒不给付曾许诺的二十万斛军粮。
其实,这些全都是借口,金国之所以攻打云地,只是因为,附近地区只有云地和辽东有粮,他们不敢惹李衍,自然只能打云地弄粮,解决金国日益严重的缺粮问题。
这也是完颜吴乞买同意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攻打云地的最主要原因。
云地得而复失,让宋国上下痛惜不已的同时,又让宋国上下全都陷入不安当中。
童贯与蔡攸看准机会,入宫进言,建议罢免谭稹。
对于金人所指责的三件事,责任到底在谁,赵佶君臣其实都很清楚。
第一件和第二件事全都是赵佶所主张的,第三件事谭稹也是在为宋国、为赵佶着想,否则谭稹也不可能赖前任宣抚司曾答应借的粮,毕竟对方可是可怕的金人。
可赵佶想来想去,还是只能让谭稹来做这个替罪羊。
于是,宋朝廷以谭稹“处置无方”为由,免去其太尉与宣抚使职务,贬为顺昌军节度副使。
赵佶将责任全都推到了谭稹身上,还处置了谭稹,希望这么做能消除金人对大宋的怨恨。
接着,赵佶重新起用童贯,让他重领枢密院事,继续担任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以太原知府张孝纯为宣抚副使。
赵佶令童贯立即启程,赶赴太原,赶紧想办法缓和与西夏和金国之间的紧张局面,努力要回云地。
另外,赵佶还交给童贯一个外人无从知晓的秘密使命——寻找机会,迎候天祚帝来大宋。
……
第五百五十五章 杀生石
……
那须野(后世栃木县那须郡周边),一块巨石之上。
李衍和玉藻前正用千里镜观看日军的布置情况。
此前,梁山军与日军已在那须野打过两仗了。
第一战。
那时,右路军刚到那须野,李衍派遣的十五万援军还在路上。
当时,右路军只有五万多人马——右路军本来有十五六万人马。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右路军一路打来,其实也死伤了三四万人马。除了死伤的,右路军又分出去了不少兵马清理已得之地的残军和地方武装(仅九州地方就留下了三万多人马,还有中国地方和四国地方,也各留下了两三万人马。)
在那须野领主须藤権守贞信的请求下,白河法皇和鸟羽上皇准备趁右路军立足未稳,将右路军击败,进而取得谈判筹码。
因此,白河法皇和鸟羽上皇命令编成讨伐军,任命三浦介义明、千叶介常胤和上总介广常为将军,阴阳师安倍泰成为军师,派遣十三万五千由武士和僧兵组成的大军出征那须野。
当时,右路军虽然只有五万多人马,但大部分是马军,而且还有第一营、铁浮屠、拐子左右军这样的王牌马军。
而日本方面,出动的虽然也是主力部队,可这些主力之前已经是被右路军击败过数次,然后补充的预备役,战力早已大大将低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日本到底有多少兵力,怎么能弄出上百万人马?
其实,日本各地方的武士加到一起也就三四十万,之所以能弄出来上百万兵力,主要是因为白河法皇将僧兵聚集起来,又组织各个地方招募六十五岁以下的男子充当预备役。
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后不久的七世纪(相当于初唐时期),当时的天皇就下令禁止食用牛、马、犬、猿、鸡。
经过两百年的反复强调,到了九世纪以后的平安时代,日本的公卿贵族就已经养成了基本不吃肉类的习惯。
而到了白河法皇时期,觉得光是不吃肉还不够虔诚,又颁布了一项加强的法令,进一步禁止食用鱼虾贝类,也就是,除了素食甚么都不准吃!
与白河法皇比起来,中国就算是那位因为崇佛而亡国的梁武帝(最早制定了僧侣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