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该园林很有艺术特色,突破了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建设规范,将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山水创作为主题。
  园林主体是南北两座山,北山是主峰,名叫万岁山,周长约十里,山高九十步,是全园最高点。次峰叫万松岭,青松密蔽,葱茏苍翠。两峰并峙,列嶂如屏。山上处处是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崛峭,巧夺天工。
  全园建筑有四十余座,既有皇家风格的楼台轩馆,也有乡野情调的茅舍村屋,山水之间,处处点缀着奇花美木,美不胜收。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乌歇和高庆裔等金使在震惊之余,生出了贪婪——他们觉得,大宋真是一块有福之宝地,大宋人每日都生活在天堂之中。
  一天,乌歇指着一座灯火辉煌的高楼问高庆裔:“那是个什么地方?如此豪华,真如仙境一般。”
  高庆裔说:“那应该就是樊楼,是东京城最豪华的酒楼。”
  乌歇被光华灿烂的樊楼美景给惊呆了,他很想进去瞧一瞧,开开眼界,于是便向赵良嗣表达了这个愿望。
  赵良嗣感到很为难,说:“樊楼是东京第一酒楼,每天都有上千人在那里宴会,要是去的话,得提前预约。”
  高庆裔进一步试探赵佶君臣对他们大金国的态度说:“樊楼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可是,我们至今无缘登临,希望赵馆伴能圆我们这些僻陋之辈的梦想。”
  赵良嗣想了想,说:“那好吧,我请客。”
  其实,东京城里各个驿馆,住宿膳食条件都很好,配有专职翻译、厨师和医护人员,一般不安排外国使者在驿馆之外的酒楼宴会,因为这牵涉到安全问题,也关系到保密问题。
  所以,当王黼听了赵良嗣的汇报后,一口否定:“去樊楼不合适,这没有先例,对金国使者的要求,你不能太迁就。”
  赵良嗣说:“这怎么办?我已经答应他们了,总不能爽约吧?”
  王黼道:“你怎么可以随便答应呢?今后你要记住,凡事不能轻易许诺,尤其是涉外之事,更要小心谨慎。”
  赵良嗣自知理亏,默然不语。
  王黼觉得此事自己也不敢做主,于是,与赵良嗣一起去请示赵佶。
  没想到,赵佶并没责怪赵良嗣,而是很爽快地说:“既然答应了就该履行,咱不能说话不算话。至于押宴大臣,朕以为规格可以高些,让梁少傅出面押宴吧。”
  乌歇和高庆裔在赵良嗣陪同下,来到樊楼。
  只见门前彩灯高悬,明皇耀眼,车水马龙,华盖云集。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数百名浓妆艳抹的歌舞美姬,她们好似仙女下凡一般,聚集在廊檐之下等待客人召唤。
  乌歇脸色很兴奋,目光在这些姑娘的脸上身上不停地打量,他的魂魄仿佛都被这些美女们勾走了一般,他一边走,一边回头留恋张望。
  乌歇是一个勃堇(即女真族部落首领),因此不是没见过美女,但这么多的美女聚集在一起,他还是头一回看到。
  赵良嗣对乌歇的心思很清楚,道:“这些歌姬,有的擅长歌舞,有的善于弹奏,有些只会伴坐陪酒,都是一些大众货,没啥品味。大使如果有兴趣,一会儿我可以给你安排几个有品味的。”
  乌歇一听,两眼立刻放射出异彩。
  梁师成自政和年间受宠以来,一直是赵佶身边的大红人。
  虽然善于揣摩皇上心意,善于奉迎,但梁师成并不是没有主见之人。
  对于赵佶联金灭辽收复燕云战略规划,一开始梁师成并不赞成,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他曾多次委婉劝说赵佶,试图让赵佶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不过,最近以来,梁师成的态度忽然发生逆转,他对收复燕云之事不仅积极支持,而且还建言献策,推波助澜。
  对梁师成的这种转变,赵佶并不感到奇怪,认为这很正常,因为,现在形势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朗,大宋北伐军已越过白沟河向燕京挺进,并且初战告捷。
  赵佶甚至乐观的认为,辽国灭亡在即,燕地已成为大宋的囊中之物,收复燕京已指日可待。
  而且,思想态度发生转变的朝中大臣,并非只有梁师成一个——除了个别死硬份子,其他以前不看好北伐收复燕京的大臣们都纷纷站到赞成一方。
  这也正常,毕竟辽国的颓势越来越明显了,而他们大宋又派了四五十万大军去收复燕京。
  为突出御宴的特色,梁师成令人将樊楼的酒具碗碟撤去,全部都换成宫中用具。
  乌歇和高庆裔一进门,就被餐桌上美轮美奂的瓷器给震撼住了。
  高庆裔两眼直盯着一套莲花瓣式温酒瓷器酒壶,眼里放射出异样的光芒。
  赵良嗣也从没见过这么精美的瓷器,他也被瓷器的温润细腻和雅致脱俗所吸引。
  乌歇虽然不懂欣赏艺术品,但凭着一种天然本能,他同样也被漂亮的瓷器所感染。
  金使惊讶的神情被梁师成看在眼里,他笑了笑说:“这些瓷器全都是宫中之物,平常人难得一见,今天我特意让人从宫中取来,给大金国使者开开眼界。”
  赵良嗣连忙向金使介绍梁师成的身份:“这是检校少傅、开府仪同三司梁相公,我们大宋皇帝的诏书,一般都要经过梁相公之手,才能颁行天下。”
  乌歇和高庆裔一听这人是皇帝身边的宰相一级的官员,遂肃然起敬。
  梁师成谦和一笑,继续介绍桌上的瓷器:“这些瓷器都是汝窑所产,天青色佳品。你们看,这套莲花瓣式温酒瓷器壶,光亮莹润,古朴典雅,淡泊含蓄而又意境深远,美不美?”
  高庆裔称赞道:“美,实在是美。我以前就听说,大宋汝窑瓷器天下第一,但从来无缘观赏,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真是精美绝伦啊。”
  梁师成笑笑,道:“上席。”
  不一会儿,先上来十道干果:炒栗子、胶枣、河北鹅梨、河朔石榴、龙眼、荔枝、橄榄、温柑、金桔、榛子。
  有好几种果子,乌歇和高庆裔别说见过,名字都没听过。
  接着,一道道酒菜开始陆续上来。
  每上一道菜,店小二都要大声报一下菜名。
  先后上了十二道菜,分别是:两熟紫苏鱼、肉醋托胎衬肠沙鱼、排蒸荔枝腰子、乳炊羊肫、莲花鸭、洗手蟹、葱泼兔、生炒肺、虚汁垂丝羊头、螃蟹酿橙、鲜虾蹄子脍、鸳鸯炸肚。
  另外还有一羹一汤:百味羹、鹅肫掌汤。
  樊楼有两种自酿好酒,一是“眉寿”,二是“和旨”。
  梁师成吩咐店小二,各上来一坛子,让客人都品尝一下。
  乌歇能吃能喝,他主动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连喝三杯,乌歇吧咂了一下嘴唇,觉得这两种酒的味道都很寡淡,他问赵良嗣:“有没有好一点的酒?”
  赵良嗣很惊讶,说:“咱喝得这两种酒,都是樊楼自酿的最好的酒。”
  高庆裔笑笑说:“这菜真是不错,可这酒味道太淡。”
  北宋时,喝的酒大多都是糯米酒,味道比较清淡,可高庆裔不是这个意思,他这很显然是话中有话——他认为既然是御宴,怎么能喝樊楼自酿的酒呢?御宴之上应该喝御酒才是。
  梁师成很精明,马上就领会了高庆裔的意思,于是对赵良嗣说:“这酒味的确很寡淡,你去让店小二把光禄酒搬上来一坛子,请使者品尝一下。”
  不一会儿,店小二就把一坛子光禄酒抱了上来。
  赵良嗣介绍说:“这叫黄封酒,也就是御酒,很难得,我都没喝过几次。”
  高庆裔很高兴,他知道这是大宋光禄寺生产的国酒,也就是御酒,而能喝到这种酒,说明宴会规格的确很高。
  梁师成说:“来,咱尝一尝这酒的味道如何?”
  开瓶之后,浓浓的酒香味渐渐飘散出来,乌歇一闻到这酒味就赞不绝口:“好酒,好酒,不愧是御酒啊。”
  乌歇真的很能喝,他一连喝了数杯,喝得脸上笑容越来越多,话也越来越多,可就是腿有些软,目光有些迷离。
  渐渐地,乌歇嘴里的话语越来越听不清楚了,忽然,他身子一歪,就从座椅上一下子出溜到了地板上。
  第二天,金国使者酒醉樊楼之事,在东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
  蔡京获悉后大吃一惊,他急忙入宫面见赵佶,说:“祖宗之时,对待外国使者礼节都很讲究,很有分寸,从不示以华奢,以防激起其贪欲之心。而今,梁守道竟然将金使领进了樊楼,而且将其灌醉。如此下去,国事堪忧啊!老臣冒死进谏,请陛下切莫用佞臣处置军国之大事。”
  蔡京老泪纵横,长跪不起。
  蔡京这番话,让赵佶意识到,他可能犯了一个大忌。
  可惜!
  木已成舟,乌歇和高庆裔已经将大宋的繁华、大宋的美好、大宋女人的漂亮全都记下,只等回去之后,一一说给金人听。


第五百章 易州易主
  ……
  燕京的形势真那么不好,宋国真唾手可得?
  是的。
  燕京的形势真的很不好,从表面上看,宋国真就是唾手可得。
  现在,燕京城中的人们都在议论,说萧太后即将下令,让萧干尽诛汉官。
  这并不是无的放矢。
  萧普贤女向来讨厌汉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
  再加上,梁山军和宋军一西一北包围燕京不给契丹、溪族、渤海族等族活路。
  再再加上,前不久李处温父子要绑架萧普贤女南归。
  性子刚烈的萧普贤女,真要是作出杀尽汉官的决定,也并非一点都不可能。
  事实上,萧普贤女已经表露过类似的意思,当然,那时萧普贤女是在气头上。
  后来,萧普贤女被萧干和耶律大石给劝住了,他们的理由是现在的燕京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是的,现在的燕京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整个燕京如今只有不到五万人马,其中一小半是汉儿兵,去掉之后,可能连三万都不到,与李衍的二十万大军和北宋的四五十万大军相比,真的是太少了。
  汉官们人人自危,都在寻找着各自的出路。
  各种消息就像风一样,从燕京吹到涿州,又从涿州吹到易州。
  易州知州高凤是个汉官,五十来岁,一家老小几十口人都住在易州城里。
  高凤听到这些传闻后,坐卧不安,心急如焚。
  得知大宋北伐军已集结近期可能就要北上攻取燕京,高凤想:“何不趁机献出易州城,脱离大辽,以求自保?”
  易州在燕京西南方,大约有二百多里路,西去崇山峻岭,东望一马平川,因一条易水而得名,战国时期,燕太子丹送壮士荆轲南去刺杀秦王,就在此处的易水河畔拱手话别,那著名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也就是在这里写的。
  高凤考虑了几天之后决定与关系不错的通守王悰商谈一下。
  一番试探之后,两人竟不谋而合。
  王悰也是汉官,一家老小也同样住在易州,他也正在为出路发愁。
  见王悰也支持南归,高凤遂下定决心。
  高凤说:“我们应该立即派人去雄州联系宣抚使童贯,向他表明南归之意,等宋军北上来到易州时,我们便杀尽城内契丹人,里应外合,献城归宋,王贤弟意如何?”
  王悰说:“我完全同意。可是,派谁去雄州呢?此事必须秘密进行,此人必须十分可靠才行。”
  高凤来回踱步,他在自己身边实在是找不出一个值得他信赖的人。
  王悰想了想,说:“我有个僧人朋友,名叫明赞,我与他有生死之交,我觉得他可以胜任,而且,僧人进出城不会招人注意,不会引起怀疑。”
  高凤问:“你说的可是净觉寺的那个老和尚?”
  王悰点头,道:“就是他,五年前,他在燕京悯忠寺犯了事,我曾救过他。”
  高凤道:“那好,事不宜迟,你明天一早就去太宁山将明赞大师请来。”
  转天一大早,王悰便来到太宁山净觉寺找到明赞,然后悄悄向明赞说明来意。
  明赞深明大义,很赞成归附大宋,他一口答应,愿意去一趟雄州,向大宋宣抚使童贯传达信息。
  九月十五日,明赞秘密来到雄州。
  童贯正和参谋官宇文虚中在宣抚司内议事,侍卫忽然进来报告说,门外有个僧人指名求见童宣抚,说是有要事相告。
  童贯感到有些奇怪,“我与僧人、道士,向来没有交往,怎么会有一个和尚求见我?”
  考虑到目前正是非常时期,童贯说:“请他到西厅去,我一会儿就去与他相见。”
  侍卫退出去后,宇文虚中站起来,说:“我先去见他一见,看他是什么来意,然后宣相再决定见他不见?”
  童贯点头同意。
  宇文虚中来到西厅,然后对明赞说:“童太师现在公务繁忙,抽不出身来,特派在下先来接待……不知大师从何而来?此来又有何见教?”
  明赞笑了笑,说:“老僧法号明赞,从易州而来,受人之托,有要事相告童宣抚使。”
  宇文虚中一听明赞是从易州来的,立马反应过来,可能是有好事要来了,遂道:“请大师稍坐片刻,童太师一会儿就来。”
  宇文虚中马上将明赞的情况向童贯做了汇报,童贯令刘延庆立即调查明赞,查明其真实身份。
  刘延庆迅速派人去雄州铁佛寺打探易州明赞的有关信息。
  不一会儿,童贯就来到西厅,抱拳道:“恕罪恕罪,某家有事来晚了,请大师见谅……听说,大师从易州而来?易州如今形势如何?”
  明赞站起来,双掌合十,微微鞠躬,道:“明赞拜见童宣抚使……现今,易州汉民朝夕相盼,延颈企踵,等待天兵到来,已苦等一年。易州知州高凤和通守王悰,专门派遣老僧前来禀告童宣抚使,他们愿献出易州城池,回归大宋。老僧此来,专为此事,请童宣抚使约定出兵之时间,待大军抵达易州时,他们愿率军诛戮城内契丹,里应外合,献城归土。”
  童贯听后,表情很平静,头脑也很冷静,对这突然送上门来的好事,他还是有一些半信半疑。
  童贯笑了笑,打起官腔道:“现在,每天前来归朝的民众不下千人,高凤知州和王悰通守,能顺民心,识大体,举义旗,本宣抚表示欢迎。”
  这时,刘延庆悄悄走进西厅,然后对童贯耳语道:“此人情况属实,并无虚假。”
  童贯这才相信明赞所言是真的,不是辽国的诈兵之计,童贯大喜,问:“易州现有多少军马?”
  明赞回答道:“现有五千人马,都愿听从童宣抚指挥。”
  童贯说:“好!那请大师马上回易州,告诉高知州和王通守,本月二十日,我大军可抵达易州城下,请他们开门献城,事成之后,本宣抚定当上报朝廷,按功论赏,决不食言。”
  九月十七日,宣抚司传檄西路军刘光世,令他立即举兵,向易州进发,要求刘光世所率西路军,务必在九月二十日,兵临易州城下。
  接到命令后,刘光世立即进行部署,派遣冀景、赵明、翟进各率一支队伍,共同组成先锋军,他本人和杨惟中率领中军,张思政则率领后军殿后。
  广信军在易州南边,两地相距其实并不太远。
  这天,先锋军人马悄悄进入辽国境内,向易州挺进。
  刚开始,进军颇为顺利。
  九月二十日这天,在距离易州不远的路上,探马忽然回来报告说,前方大路上尘土飞扬,发现一队兵马从远处奔驰而来。
  冀景、赵明和翟进三人判断,这很可能是易州知州高凤派来接应的队伍,所以他们并没下令做任何战斗准备。
  可他们错了,这不是易州兵马,而是从古城杀来的一支牛栏军。
  所谓牛栏军,是指牛栏都统领司指挥的军队。
  早在辽圣宗时期,为防御宋国,辽国在牛栏山设立了一个“牛栏都统领司”,隶属于南京都元帅府,下辖“监军寨统领司”和“石门统领司”,两军互为犄角,防御范围是,沿白沟河宋辽国界东西七百余里。
  牛栏监军寨统领司,俗称牛栏监军。
  现在,西南路副都统萧遏鲁,兼任牛栏监军,指挥这支队伍。
  萧遏鲁是宋辽前线的主要指挥官,他本来驻扎在新城,前不久奉命后撤至古城,古城位于涿州和易州之间,他闻听宋军已过界北上,遂立即率一千多牛栏军出城迎面而上。
  冀景、赵明和翟进所率先锋军,被牛栏军杀了个措手不及,最终溃败。
  刘光世闻讯后,急令中军和后军停止前进,就地备战——他要稳住队伍,以防全军溃散。
  翟进率先锋军一部,转战到了古峰台西,这里距离易州城很近——翟进打算天黑后再向城下靠拢。
  高凤和王悰获悉宋军已到达古峰台西,遂命令守将赵秉渊按照预定计划,开始屠杀城内契丹人,尤其是姓耶律的,一律杀头,一个不留,斩草除根。
  易州城内,契丹人口虽不是很多,但一时也是腥风血雨,气氛恐怖。
  不久,探子又来报告说,大宋军队被牛栏军战败,往南撤退去了。
  高凤、王悰和赵秉渊闻讯相顾失色,不知所措。
  还好,明赞在关键时刻头脑很冷静,他建议道:“事已至此,咱们已经没有了回头路,所以,赶快关闭城门,固守以待,宋军应该还会再来的。”
  傍晚,萧遏鲁率牛栏军来到易州城下——他想进城休整。
  见大门紧闭,萧遏鲁下令士兵大声呼叫开门。
  可无论萧遏鲁手下的士兵怎么叫门,城门始终紧闭。
  萧遏鲁断定,城里已发生内变!
  对此,萧遏鲁气愤不已,同时他也怀疑刚才宋军南撤是诈败,担心宋军与城内军马里应外合,南北夹击自己,于是急忙率军离开易州,往古城奔去。
  见萧遏鲁率牛栏军远去,躲在城楼上的高凤等人才松下一口气。
  高凤对明赞说:“明赞大师,还得劳你大驾连夜去雄州一趟,向童宣抚使报告说,易州城内契丹已被我等杀绝,牛栏军也已经北奔,请他速派兵马来易州。”
  随后赵秉渊便派了十几名骑兵护送明赞出城。
  冀景和赵明回到中军后,向刘光世请罪。
  刘光世对手下三员大将、数千精骑被一千辽骑打败,感到很愤怒。
  当天夜里,刘光世向别将冯宣庆下达密令,让他率精骑五百,趁夜色悄悄出发,向易州城进军。
  刘光世心想:“我必须要完成二十日兵临易州城的作战任务。”
  冯宣庆率军沿路北上,途中恰巧碰到了明赞一行,双方都很惊喜。
  于是,明赞做向导,带领冯宣庆所率五百骑兵于天色微明之时,来到了易州城下。
  高凤闻讯急忙亲自出城迎接,可他出城一看,宋军才来了五百多人马,不禁有些失望。
  冯宣庆上前解释说:“高知州,我们这是先锋军,十万大军尚在后头,很快就将兵临城下。”
  听冯宣庆这么说,高凤的心才放下。
  冯宣庆当即派人回去向刘光世报信:“我军已入城,易州已被我军控制。”
  刘光世大喜,遂立即下令,大军向易州出发,同时派人向童贯报告。
  童贯、蔡攸和刘延庆获悉宋军已占领易州,很高兴。
  蔡攸笑呵呵地说:“如此来看,燕京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我军收复。”
  童贯很冷静地说:“恐怕没那么简单,萧干和林牙大石至今尚未出现,这说明契丹主力还没上阵,怎敢如此断言?”
  蔡攸收敛笑容,道:“是有些奇怪,辽军的主力都到哪里去了?”
  刘延庆说:“辽军的主力很可能布防在燕京周围,燕京是一座古城,城防很坚固,要想迅速打下来,恐怕要花费不小的代价。我认为,大军应持重缓进,等女真兵马入古北口后,让他们先打下燕京,然后,我们多以岁币赎之,此乃收复燕京的万全之策。”
  童贯和蔡攸对刘延庆这种说法,不置可否。
  刘延庆是赵佶亲自选定的都统制,而且刘延庆在上任前,曾觐见过赵佶,并得到赵佶很多赏赐,因此他们都认为刘延庆的想法应该代表赵佶的想法,所以,对于刘延庆如何进军,如何收复燕京,童贯和蔡攸并不想多加干涉。
  ……


第五百零一章 郭药师献涿州
  ……
  获悉易州高凤叛变投向宋国,萧普贤女很愤怒,同时也很无奈。
  目前,萧普贤女直属的兵马其实只有两万来人马。
  其中一半交给了耶律大石,驻守在居庸关一带防御梁山军。
  另一半交给了萧干,驻守在卢沟河一带防御宋军。
  而燕京城内很空虚,守城人马都不足千人。
  有人可能不解,不是说北辽还有五万人马嘛,怎么一下子就只剩两万多人马了?
  那是因为,除了直属萧普贤女的,北辽其实还有些其他兵马。
  比如,刚刚投降的易州有五千人马,再比如古北口有五千人马,再再比如檀州、顺州、蓟州各有一两千人马,再再再比如平滦营三州还有上万人马,最后常胜军还有八千人马。
  这些零零总总加到一起,共五万多人马。
  这些人马看着也不少,但因为北辽要守的地方太多,以至于哪哪都是捉襟见肘。
  关键是,还四敌环绕。
  这天下午,萧普贤女走出元和殿,沿着瑶池岸边的鹅卵石小路漫无目的地的走着。
  瑶池中的荷花已经败谢了,只剩下残梗断颈和一片片枯黄的浮萍。
  湖面好像一潭死水,微澜不兴。
  萧普贤女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团团乌云由西往东滚滚而来,云层越积越厚,一场暴风雨似乎即将到来。
  这时,萧干匆忙来到近前,说:“太后,宋军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涿州,对于涿州,臣心里很没有底,所以臣想亲自去涿州去看一看。”
  萧普贤女停下曼妙的脚步,说:“我看郭药师也不可靠,汉官没有一个可靠的,他们迟早都会投降宋国或是投降李衍,应该把他们全部杀掉。”
  萧普贤女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烁出一道寒光,这是赤裸裸的杀意。
  萧干说:“郭药师不是汉人,而是渤海人,郭药师不能杀,他在常胜军中威望很高,若是将他杀了,常胜军必反……常胜军的八千多人马,是咱们大辽不可或缺的力量,咱们不得不慎重对待。”
  萧普贤女说:“那好吧,不过你要速去速回,燕京离不开你。”
  萧干准备离开前,突然停下脚步,问:“居庸关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萧普贤女说:“据大石林牙报告,李衍的主力已经在居庸关、紫荆关前集结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攻打燕京。”
  萧干听罢,心中长长一叹,然后又问:“查明白女真人驻扎在北安州不再往前的原因了吗?”
  萧普贤女道:“没查到。”
  女真人不南下,的确让萧普贤女、萧干、耶律大石等人不解,他们实在是想不通,女真人为什么不趁机南下攫取燕京?
  这其实也不怪萧普贤女他们猜不到,毕竟海上之盟至今都还是一个秘密。
  如今的北辽就像是一栋千疮百孔的破房子,外面是狂风暴雨,住在里面的一些人又千方百计的想逃出去,为达目的他们甚至不惜拆了这栋破房子,萧普贤女、萧干、耶律大石等人只能尽量裱糊,让它尽量晚些倒塌。
  ……
  上次吊唁耶律淳时,郭药师就感觉宫中形势诡秘,所以他快速离开了。
  可回到涿州不久,郭药师的几个随从就在燕京老屋被萧干逮捕。
  这让郭药师有些惶惶不安。
  尤其,郭药师通过多方打听,打听到,他的一个随从,揭发了李处温私通大宋宣抚使童贯之事,导致李处温父子被萧普贤女处死。
  这更让郭药师心神不安。
  近来,燕京不断有消息传出说,萧普贤女准备大规模屠杀汉官。
  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让郭药师心惊肉跳。
  这些天,郭药师每天都在密切关注着燕京的动向。
  闻听易州高凤降宋,郭药师心中不禁一动。
  郭药师觉得,这大概是他唯一可选的道路,毕竟涿州离云地较远,投降的难度要大上许多,再者说,李衍毕竟还没立国,他怎好去相投?
  正当郭药师心里酝酿着降宋但又迟疑不定之时,萧干忽然要从燕京来涿州。
  这让郭药师大吃一惊!
  郭药师想:“此时此刻,萧干来涿州干什么?莫非他要来逮捕我?”
  郭药师赶紧召集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等心腹爱将来到密室商议。
  郭药师说:“萧干此来,不知是何用意,你们看该如何应对?”
  刘舜仁说:“萧干来涿州肯定没有甚么好事,我觉得他很有可能是执行萧太后的密旨前来捉咱们的。”
  张令徽说:“以我看,咱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也像易州高凤那样,降宋献城,既可以保命,也可以保官,何乐而不为?”
  众人一齐望向郭药师,等他做出决定。
  郭药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低声说:“不是我们不忠于大辽,实在是形势所迫。”
  见郭药师同意降宋,众人大喜!
  甄五臣说:“咱们可在宴请萧干时,逼迫他一起降宋,他如果不肯,就将他囚禁起来,然后将他作为见面礼送给大宋,大宋皇帝肯定会很高兴,而燕京卢沟河防线也会因为失去萧干的指挥而瘫痪,这对宋军收复燕京也很有意义。”
  众将都赞成,只有郭药师摇头,说:“你们也知道,萧干于我有恩,让我加害于他,我真下不了手,这样吧,到时候视情况而动,都听我命令行事。”
  郭药师在涿州最豪华的酒楼设宴款待萧干。
  郭药师向萧干连敬三杯酒,然后道:“恩公是郭某的再生父母,郭某至死不忘。”
  萧干微微一笑,道:“郭将军言重了,只要郭将军肯死保我大辽的江山社稷,就不枉费我为你所做的一切。”
  郭药师说:“恩公既然提到江山社稷,那属下也说说属下的看法。现如今,天祚帝弃国而逃,天锡帝染病归天,萧太后政纲混乱,我看大辽内忧外患气数已尽,社稷江山即将不存,不如恩公带领我等一起投靠大宋,另寻出路,恩公以为如何?”
  萧干听罢,大怒,指着郭药师的鼻子骂道:“真没想到你郭药师也是反复的小人,我真是瞎了眼,保你性命,又向朝廷举荐你!”
  郭药师低头不语,任凭萧干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甄五臣两眼一直盯着郭药师的脸色,只要郭药师一个暗示,他布下的伏兵立刻就会一拥而上捉了萧干。
  萧干这次来涿州,带兵不多,仅有百十号。
  手上无兵,心里发毛,尤其看见甄五臣眼中全是赤裸裸的杀气之后,萧干心道:“郭药师既已生叛变之心,此地万万不能再待了。”
  念及至此,萧干说:“你们好自为之吧!”
  言毕,萧干就离开了酒楼。
  萧干一行人骑马来到城门下,令守门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