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构告辞而去,却不知武举考试早已被各路势力“一展拳脚”的机会,想要借此扳倒赵构,让他身败名裂。虽然赵构不清楚是怎么样的事故,不过他也知道这次的武举考试必然会有事发生,从容不迫的喃喃道;“该来的还是要来,就让我拭目以待吧!不要让我失望才好!……”
第七十一章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到了武举考试,寒门学子、官吏之子、商贾之子等汇聚一堂,齐聚汴京城。一些未曾进入京城之人,俨然被眼前的繁荣吸引,红灯绿酒,,好不热闹。
九省四郡的考生纷至沓来,众多考生中有一群人满是欢喜,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景象,像是从未见过似的。众人皆是瞪大眼睛,张大着嘴巴,吃惊道:“不愧是汴京,果然一片繁荣!”
众人皆是点点头,那人抬起头,只见满脸络腮胡子,皮肤黝黑,好似三国时期的张飞,忍不住兴奋道:“岳大哥,我们终于抵达汴京了,接下来我们便去报名,然后参加武举考试。”
这一行人便是久违露面的岳飞等人,他们在武举考试那天,准时抵达汴京城参加武举考试。岳飞点点头,道:“我们前去报名!”
于是,岳飞一行人来到了报名处,登记注册后便离开了。他们又找了一间旅店住下,众人围坐在一旁,窃窃私语。岳飞像是想起了什么事,叹息道:“不知师弟是否已经抵达汴京了!”
众人沉默不语,他们与赵构师出同门,又结拜为兄弟,关系自然非常好。满脸络腮胡子,皮肤黝黑的大汉接话问道:“岳大哥,他真的如此厉害?老牛不相信他的本事比起岳大哥来,还要厉害!”
此人便是岳飞进京途中收服的一位好汉,姓牛名皋。本来是打家劫舍的毛贼,后来被岳飞收服,又得到李县令推荐,才能与岳飞等人一起进京参加武举考试,此事暂且不提。
岳飞一路上讨论最多的便是赵构,张显、王贵等人也不时地说他的厉害。牛皋一直不信还有人武艺比岳飞要厉害,更别说只是年仅十二岁的少年了。
“五弟的武功一直以来,我们都不是很清楚,非常神秘。虽然我们师出同门,可他后来居上,直逼岳大哥。当初,岳大哥的臂力比他要很多,根本就不是大哥的对手,过了一段时日,五弟的臂力居然赶上了大哥,他所学与我们的有些不同,一直以来,我们也不清楚,只觉得五弟的武功在我们五人之中是最高的。”
张显回忆起赵构的点点滴滴,他觉得赵构不像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当初,他们三人的父亲看见赵构时,觉得非常怪异,总觉得赵构身上隐隐有股与生俱来的傲气。周侗临死前,由让他们听从赵构的吩咐,至于原因他们一直不明白,直到岳飞说出,赵构的武功远胜自己时,众人也不相信。
岳飞便将赵构与自己交手的情况说了,那时周侗已经离开人世,张显等人也回到自己的家中,唯有赵构、岳飞两人守灵,闲暇之余,两人在一起比试,从开始的旗鼓相当,到最后岳飞处于下风,全部都说了。赵构击败岳飞那一刻,岳飞才明白师傅临终前说过的话,他早已知道赵构的武功是五人之中最好的,一直未曾开诚布公,便是让他们几人自己明白。
“岳大哥,不知道宗帅提及到的那人是不是五弟?”张显出声问道,他觉得宗泽说到的那个少年郡王是赵构。
岳飞连忙摇头说道:“怎么可能是五弟?那人是当今圣上最宠爱的九皇子,又是枢密院正使。虽然年纪相仿,也不可能是五弟,你想想有哪个郡王会傻乎乎的前往贫瘠的乡村受苦,不安于享受皇宫的美酒佳肴!”
众人想想也是,他们听闻此次武举考核的主考官是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又与赵构同名同姓,初听之下还真的以为是自己的师弟,待他们听闻他的事迹身份后,断然否认不是同一个人。但是,张显觉得就是同一个人,自己也说不出来是什么原因,总觉得就是。
岳飞见天色已晚,便让众人各自歇息去了,自己也躺下,心想:“五弟,你到底在哪里?难道真的会是他吗?”
与此同时,赵构打了一声喷嚏,揉揉鼻子,看着报考人数,足足有上千人,然后又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当他看见熟悉的汤阴县报上得名讳,终于看见自己想要看到的人名时,不由得咧嘴一笑,喃喃自语:“终于来了!”
此时,赵构的书案前岳飞等人的名讳赫然在列,映入眼帘。并且,在众多的考生中,他还发现了一人,出乎意料之外,不禁皱着眉头:“怎么他也来参加?难道想要浑水摸鱼,又或是有其它目的?无论是谁想要打乱武举考试,那就休怪我了!……”
次日,众多考生纷纷进入校场中。由于人数众分为两个考场,将人数隔开。武举考试自唐朝开始,又历经改变,在大宋更加的完善。从之前只考核兵器、武功,到现在要考核武略、兵法等,就像是科举考试一般,也开始注重文笔。并且,宋徽宗又是酷爱书画艺术的皇帝,故而武将更加重视书法,要是书法不错,得到更多的分数,就连印象也会好很多,比之前武将目不识丁要好很多。
随着一声巨大的锣鼓声,众人纷纷抬起头,目不转睛的看着主席台。此次武举考试的主考官姗姗来迟,进入校场,走进主席台上,熟知的张俊等三人外,后面还跟着一位身穿铠甲的中年男子。
岳飞等人看见此人相貌后,惊呼一声:“宗帅?”
他们五人非常好奇,宗泽不知何时也成为武举考试考官之一。当初,他们与宗泽相识时,只听他提及张俊等人,以及同名同姓的赵构担任考官,不知何时他自己也是考官了。
宗泽自己也是稀里糊涂,不明所以。实际上,这一切都是赵构安排的。四日前,赵构与宋徽宗说过此事。虽然他是正考官,不过还是担心有人从中生事,便请求宋徽宗任命宗泽一起成为考官之一。这也是赵构考虑四人要是有反对之声,恐怕难以服众。并且,他也知道张俊三人与高俅狼狈为奸,一个人必然是势单力孤,就算出了什么事,无人帮忙说话,也是一件麻烦事。故而,赵构提前做好准备,他也知道宗泽为人刚正不阿,处事公道严明,不会出现作奸犯科之事,特意请求宋徽宗下旨。
宋徽宗想想也是,便答应了赵构的请求,任命宗泽一起成为武举考试的考官之一。圣旨是武举考试前两天才到宗泽手中,就连他自己都愣住了,不明白宋徽宗的用意。
武举考试这天,张俊等人见到宗泽也出现在此地,不禁有些疑惑。不过,他们也没有询问太多,便走了出去。即使宗泽的出现,出乎意料之外,他们想想也觉得无关紧要,不予理会。
他们四人率先出线,紧接着赵构的弱小的身子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岳飞等人看见一身便服,熟悉的脸庞,张大着嘴巴,惊骇不已,众人齐齐地想道:“还真的是师弟?师弟居然会是此次武举考试的主考官,那么他便是当今圣上的九皇子了?”
众人瞠目结舌,赵构出现的那一刻,比宗泽要惊讶的太多。他们都听说会有一位郡王成为主考官,年纪十二岁,看到赵构稚嫩的脸庞时,众人方才相信一切都是真的,并非谣言。
赵构步伐稳健的走到主席台上,坐在正中央,微笑的看着众人,扫视一眼众人,又看了一眼一旁的侍卫,点点头道:“武举考试正式开始!”
赵构的命令传出,铜锣再次被敲响了,众人纷纷落座,准备接下来的笔试。赵构则慢条斯理的看着,显得气定神闲。
第七十二章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二)
赵构端坐在中间位置,也不说话,静静地吃着茶,目不转睛的看着考场上发生的一切。张邦昌、张俊、王铎三人收了高俅的礼物,心里寻思着如何捣乱,又看着端坐在一旁的宗泽,计上心来。
张邦昌笑道:“宗大人的贵门生,竟请填上了榜罢!”
宗泽疑惑不解,客气道:“那有什么敝门生,张大人这等说?”
赵构也是好奇的看着宗泽,不明白张邦昌所言何指。只见张邦昌接着说道:“汤阴县的岳飞,岂不是贵门生么?”
“岳大哥,何时成为宗帅的门生了?”赵构诧异地看着宗泽,让他不禁脸上一红,更是尴尬不已。
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岳飞等人留守在衙门时,宗泽又抬了许多酒席,送到招商店中。此事,众人岂能不知。再说了,张俊、张邦昌、王铎三人收了高俅的礼物。另外,有收了其他一人的礼物,岂能不留心。当张邦昌说出“岳飞”两字,众人的目光都齐聚在宗泽身上,张俊、王铎是看热闹,赵构则是心怀疑虑,倒弄得宗泽脸红心跳,愣是没有回复这句话。
片刻后,宗泽郑重其事的说道:“此乃国家大典,岂容你我私自检择?况且,那****还不是武举考试官,哪里知道事后成为考试官。如今,郡王在此,岂能如此儿戏,就算是给我几个胆子也不敢有任何私心。”
张邦昌、张俊、王铎三人面面相觑,他们以为宗泽是早有安排,一直未曾透露,待事情尘埃落地时,在出现给予他们三人狠狠地一击。但是,宗泽是老实人,又听到他所言,心里不禁有些奇怪,暗想:“难道真的不是故意安排的?”
赵构急忙插话道:“大家份属同僚,这些事情就不必在乎了,必然以国事为重,任何私情都不允许存在。如果被我发现有作奸犯科,或是私自收受他人贿赂,想要谋夺一官半职,给予特权,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就连考官也一律罢免革职查办。”
张邦昌、张俊、王铎三人脸色骤变,急忙闭嘴不言。他们知道赵构不是省油的灯,要是真的被他知道三人不仅仅收了礼,还想要陷害赵构的话,以赵构雷厉风行,不讲情面的性格,他们三人不死也得掉层皮。
“看样子,让父皇任命宗帅为副考官还是有些道理的。如果不是他的到来,还不知道这些人会做些什么出格的事情。至少,他们不敢与我作对,兴许是没有好的借口。既然如此,他们只能对宗帅发动攻击,只可惜这个宗泽真是老实,人家不过是试探之词就没有言语了,难道大宋的武将都是如此模样,这样的话如何能够在官场留着,难怪要将他派往驻守军营,不留在朝中。如果真的留在朝中,以他的性子,兴许过不了一年就会中了他人的阴谋诡计,含冤而死了。”
赵构看见宗泽太老实,情不自禁的摇摇头,心里有些叹息,又有些感慨。如果朝中武将都是这样的人,兴许大宋君主也不会怀疑他们会叛乱,出现陈桥兵变之事。只不过这样的武将要是留在朝中,不仅对自己百害无一利,还会牵连到其他武将地位。
虽然宗泽留守在京师,也不过是因缘巧合之下,赵构早已得知宗泽就在京城,才会请求宋徽宗下旨让宗泽参与此事,就是让众人的目光转向其他人,然后在后面慢慢的观察,再制定反击的对策。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数千名考生有许多都已经做好了回答。赵构根据北宋一直传承下来的武举考试程序,再依据后世的笔试项目,两者结合在一起,特意从一些兵法上择选出文章来,或是关于战争的排兵部署等,所有人都是统一的文章,无一例外,全部都是赵构亲自挑选又命人印刷出来,分发给众多考生。
另外,赵构还命令士兵监督考场,他们五人则坐在演武厅中,静静地等着结果。刚刚开考不到半个钟,便有人自动放弃了。只因他们这些人之中抄袭的功夫太差劲了,全部都被士兵抓个正着。并且,赵构挑选的全部都是弓箭手,只因这些人的视力比较好,才会选上。因此,想要在他们眼皮底下抄袭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考场上状况频发,有些考生甚至是目不识丁也想浑水摸鱼,有些考生仗着自己的父辈在朝廷任职,还耀武扬威,放下狠话。以防考生浑水摸鱼,不仅仅挑选的弓箭手士兵,也杜绝士兵收受贿赂,徇私舞弊,赵构更是在昨日才前往御林军中挑选出来的人。
御林军乃是皇上的军队,专门保卫皇城的安危。咋听到,赵构是让他们做武举考试的巡逻人员,心里有些不乐意。但是,赵构许诺给他们记上一功,纷纷跃跃欲试。并且,赵构也约法三章,要是发现一人徇私舞弊,所有人都要受到严惩。
因此,这些侍卫全部都是换了军队的服饰前来,脱下御林军的铠甲。张邦昌、张俊等人都不知道赵构所做的一切,宗泽看着下方来来回回巡逻的侍卫,总觉得有些怪异,却又说不上来哪里出现问题了。
一个时辰后,数千人只留下一千人还在作答,其他人全部都被驱逐考场。当赵构接到众人的禀报后,微微点点头,心想:“原来不仅仅后世之中抄袭之风盛行,就连大宋也有,如此说来还真是‘自古相传’。”
他又低下头看着手中厚厚的一沓试卷,分了一部分给予张俊、宗泽等人,让他们也来参考一下。当他们捧着厚厚的试卷,瞪大着眼睛,大宋武举考试重视对策,排兵布阵的部署。但是,赵构这样一招,着实让他们有些吃惊,从未见过。
于是,众人急忙看了一下,看到试卷上面有些人写得对答居然一模一样,一字不错。另外,还有人就是白卷一张,什么都没有写。或许这些人之中武功的确不错,只可惜这些人的文笔实在是太低了,让宗泽都有点汗颜,张邦昌等人则是阴沉着脸,不看则以,一看怒气冲冲,有些人在试卷上甚至说他们三人收受贿赂,气得他们急忙将卷子撕得粉碎,怒气冲冲的吼道:“这些考生着实无礼,理应当斩!”
赵构安抚道:“张大人,莫须理会,这些考生心有怨气,我们这些考官理应理解才是。”
张邦昌等人好不容易按下怒火,他们是气急败坏,偏偏又无能为力。如果他们是主考,必定让这些考生押入大牢之中。赵构知道他们心中所想,只因他也看见有数百位考生借着兵法布阵,借此嘲讽自己的,对此也是一笑置之。
但是,赵构心中记下这些人的姓名,以及籍贯,到时候再另做打算。并且,这些人敢在武举考试中如此写道,证明他们的性子直言不讳,有些人笔走龙蛇,言辞犀利。对此,赵构更是心生爱惜,觉得这些人都是人才。不过,要想知道是不是真的直言不讳,冒死觐见,还需要经过考核才知道。
两个时辰后,首场考试结束了,众人停下手中的笔。侍卫们将考卷全部收走,然后送到赵构处。这些人的文章,暂时不会动他,全部都留着,待下一场考试时,再依据他们所写的文章,制定第二场“策论”。
众多考生纷纷走出考场,休息半个时辰。并且,赵构早已想好,命人准备好茶水供大家饮用,还有一些糕点。赵构别出心裁的举动,张邦昌、宗泽等人都傻了,他们从未见过考生参加武举考试,朝廷会如此优待考生,心想:“机会来了!”
张邦昌皱眉道:“郡王大人,此举恐怕不妥吧!”
赵构回道:“张大人,有何不妥?”
“大宋自太宗皇帝至今,未曾有过朝廷为众多考生备好糕点,此举与祖制不符。武举考试乃是大宋两大选拔人才的盛事,历来都是考生自备,国库的银两乃是用来国家大事之上,要是此举一开,日后大宋的科举考试是否也要推行?如此一来,就算国库充盈,也会有耗尽的一日,此举不可用。即使郡王是皇子,又是枢密使,也不可违背祖制而行。”
张邦昌洋洋洒洒的训斥一番,有理有据,张俊、王铎则随声附和,像是兴师问罪似的。宗泽则沉默不语,他本就是武将出身。赵构此举他觉得可行,只不过不好插嘴而已。毕竟,他们三人是名正言顺的副考官,他是元帅,也不过是后补而已。
自始至终,赵构都是笑眯眯的听着,不插话,也不反驳,张邦昌以为自己将赵构震慑住了,还自鸣得意。可惜,他的得意未过多久,就被赵构说得哑口无言,那时才见识到赵构的厉害。
第七十三章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三)
“张大人所言,深表赞同!”赵构出乎意料的话,让张邦昌更加的得意,他想着要将此事上奏于圣上。接着,赵构又话锋一转,怒斥道:“武举考试与科举考试都为大宋招揽人才,他们之中有国之栋梁之才。目前,他们不过是平民百姓,身无要职,日后必定能成为大宋效命。你可知寒门学子,想要通过武举、科举改变自身命运,入朝为官。有些则是作奸犯科,中饱私囊,有些则是真心为国效命,为百姓谋求福祉。”
“大宋乃是泱泱大国,武举又是选拔才干之人,天下万民皆是前往汴京,鱼跃龙门。身为朝廷命官,又是主考官,理应为考生考虑。张大人身居高位,居于朝堂上,不明百姓疾苦,不明武生之辛劳。”
赵构冷嘲热讽,气得张邦昌吹胡子瞪眼睛,想要反驳却被赵构的话再次顶了回去。赵构嘲讽的瞥了一眼,道:“差点忘了,张大人乃是文官出身,怎能明白武生呢?但是,张大人你可别忘了,自己也是出身于寒门。若非皇上重用,张大人又有几分本事,岂能一朝为官,人不能忘记初衷。”
“你!你!……”张邦昌气呼呼地指着赵构,脸色铁青。
赵构冷声道:“大胆,我乃是此次武举考试主考官,又是朝廷二品大员。张大人如此神态,难道是想让本官在皇上面前参你一本,说你目无上司?如果皇上知道张大人的人品如此低劣,怕是官位不保吧!”
张邦昌被赵构冷嘲热讽,又无力反驳,阴狠地看着赵构,心想;“你且不要得意,待我抓到你的把柄,看你还敢如此嚣张。既然你想要武举考试选举人才,我就偏偏让那些人才郁郁不得志,看你如何交差。”
赵构喝斥张邦昌,就像是骂孙子似的,看得张俊、王铎、宗泽三人目瞪口呆,他们三人算是见识到赵构的口才。张俊、王铎两人眼神交流了一下,彼此都露出惊讶之色;宗泽心里惊讶,却有些惊喜,反而觉得赵构所说非常的对。虽然宗泽没有参加过武举考试,身为军伍出身,也能明白武生的难处,有些家境的确不好,寒门学子多不胜数,故而赵构所做的一切,宗泽是举双手赞成。
半个时辰后,武举考试进行第二场,赵构身为主考官,坐在演武厅的大堂上。按照试卷的排序,命令旗牌官呼喊考生的名讳。率先进入演武厅的考生,名为刘琦,只见此人相貌俊美,身材纤弱,不像武将,倒像是文人。
赵构问道:“刘琦,你祖籍何处?”
“回大人,草民秦州成纪人氏,家父刘仲武!”刘琦不卑不亢的回道。
“刘仲武?”赵构低声细语一声,惊讶道:“你是当朝提举明道宫刘大人之子?”
刘琦点点头,道:“正是!”
“那你登记注册时,为何不是你父亲推荐,反而是县官推荐?”赵构看了一眼刘琦的推荐信,并非是他父亲刘仲武所写,而是成纪县令书写的推荐信。如果刘仲武亲自书写的推荐信,也不必参加武举考试,直接入朝为将。
“回大人,草民报考武举,父亲身在汴京不知,也不愿意依靠父亲的名声谋取一官半职,想要通过自己的实力取得。”刘琦躬身回道。
赵构心领神会,他知道刘琦的意思,是不愿意他人说他是借助自己父亲的名声取得功名,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赞扬道:“果真是虎父无犬子!既然你有此决心,那么本官就要考考你是否有真本事。”
刘琦点点头,做好准备。接着,赵构看着他写的试卷,上面的排兵布阵之法,并非按照书中记载所言,全部都采用实战的方式。于是,赵构将换来张俊、宗泽两人,低声问道:“二位大人,你们这篇文章,以为如何?”
虽然张俊中饱私囊,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将帅之才,也是武将出身,在军中的职位还不低。宗泽则是军中的泰斗级人物,历经大小战役数不胜数,冲锋陷阵所向睥睨。他们二人听命前来,待看过刘琦所写,两人都情不自禁的赞扬道:“甚妙!”
“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战而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国不败。为此四者若何?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者,计数得也。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胜而不死者,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也。因其民,则号制有发也。教器备利,则有制也。法度审,则有守也。计数得,则有明也。”
接下来,刘琦还写了两军对战时,较为实用的方法,就连张俊、宗泽两人都觉得非常的好。张邦昌、王铎两人则满脸的疑惑,不明所以,赵构问道:“你且如实回答,是否曾经参与过战争?”
刘琦回道:“回禀大人,草民幼年时随父亲征战,后来父亲调任入京,便留守在家乡中学武习文。”
众人点点头,赵构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便做‘声东击西’!”
刘琦沉思片刻,道:“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刘琦谈古论今,又提及张俊、宗泽两人曾经用过此计策,就连张俊、宗泽都吃惊不已。两人相互看了一眼,张邦昌、王铎两人则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两人是文臣,不懂用兵之道,兴许纸上谈兵可以,真正遭遇战争时,也是束手无策。
赵构听他侃侃而谈,不禁想道:“原来大宋之中隐藏着如此人才,原以为只有岳元帅,此人的才能兴许超过岳大哥许多。纵然是岳飞也不是出身将门,不像他自幼随父出征,将门出身,不知武艺如何?”
宗泽赞叹道:“刘大人后继有人了!”
虽然张俊收了高俅的礼物,想要阻挠赵构,给他制造点麻烦。不过,身为将领的张俊心里却是对刘琦有些在意。毕竟,刘琦的潜能不差,也不过是二十余岁,正值壮年,也不得不心生喜爱之意。
“第一号考生,你且下去休息片刻,待会进入最后一场考试!”赵构让刘琦下去歇息了,刘琦也起身告退,自始至终都未曾丝毫的怯意,从容不迫,心里赞赏不已,道:“此人乃是大将之才,日后定然能为大宋效命。”
于是,赵构用朱笔大大的勾了一下,也就是说他可以继续下一轮考试,也成为首位进入最后一轮考试的考生。刘琦直接被侍卫带入校场,等待着其他人。赵构如此做,便是不愿其他人知道他考核的路数,让他们没有任何的准备。
北宋年间,文臣武将辈出,刘琦也是其中之一,只可惜世人皆知岳飞,却不知刘琦的成就比岳飞还要高。赵构对于刘琦也不甚了解,就算是后世中历史记载,关于刘琦之事也不如岳飞多,使得众人都以为北宋末年唯有岳飞、宗泽、韩世忠等寥寥数人,实际上还有很多著名的将领。
赵构望着刘琦离去的背影,心想:“没想到此次武举考试居然还能发现这么一个人才,要是没有亲自来此的话,兴许就会错失良才。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其他将帅之才之人,看样子岳大哥等人想要脱颖而出,难度不小。”
第七十四章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四)
自从刘琦开始,余下又选出了几名将帅之才。其中,有杨政、吴璘、杨沂中三人,杨政又与吴璘自幼相识,也算是至交好友。并且,吴璘又是当朝武将吴玠之弟,也算是将门之后。他们两人的推荐信都是吴玠亲自书写,杨政本来与吴玠一同参军,因家中有事耽误,决定与吴璘一起。赵构听闻吴璘喊杨政为兄长,仔细询问才知道他们两人也是故交,一直以来都是杨政照顾吴璘,这也是吴玠参军后拜托杨政代为照看的缘故。
至于,杨沂中身材魁梧,性情沉鸷,年纪与吴璘相当,与他相比显得更加成熟稳重。赵构决定他们三人也通过,一千人只留下数十人。赵构望着人群中熟悉的身影,喃喃道:“终于相见了!”
此次,赵构再次出人意料的举动,引起了张邦昌等人的怀疑,就连宗泽都吓了一跳。一个个的考核,既费时又浪费精力,决定每个考官当面考核一人。杨政、吴璘、杨沂中三人也是赵构亲自挑选出来的。至于,宗泽则是一人都没有看中,全部都摇摇头,自从看见刘琦的本事后,其他人都无法与之相比,心里有些无奈。然而,张邦昌等人则是暗中使绊子,故意不让人通过。
“岳飞!”赵构命令旗牌官喊出岳飞等人的名讳。
岳飞听到呼喊自己,张显等人也被叫到名字。他们一行人全部上前。毕竟,他们都是来自于汤阴县,故而一并上前,牛皋也在其中。张邦昌等人看着赵构脸上兴奋的神色,不禁有些疑惑,待岳飞等人进入演武厅,看得真切,确定武举考试的主考官便是赵构,心里也大吃一惊,想要呼喊,却被赵构摇摇头制止。
众人急忙闭上嘴,脸上的欣喜之色还是让张邦昌等人看见,心想:“难道郡王与岳飞等人相识?如此一来,那便可以大做文章了!”
张邦昌出声道:“郡王,难道您认识他们几人?如果您认识的,此次就不必考核了,直接给予通过如何,免得耽误时间。郡王的本事,下官可是一清二楚,要是他们与你相识,必然也不会差,就让他们通过如何?”
“张大人,此言差矣!”赵构微微一笑,道:“我与他们的确相识,关系还不错。但是,眼下是为国选举人才,要是他们没有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就算是我故交也不会留有任何的情面,定然公私分明。”
张邦昌意味深长的说道:“希望如此!”
王铎问道:“你就是汤阴县岳飞?”
岳飞应声道:“是。”
王铎说道:“看你这般人不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