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距离辽灭亡的时间愈来愈近了,赵构必须作出新的指示才行。女真人野心勃勃,赵构任何人都清楚,他不可能真的相信金兵不会南侵。历史记载,金兵攻宋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现在赵构要重新部署一切,好做防范。

  “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刘琦,你们四位将军镇守边关!”赵构想了想还是觉得他们四人,因为在历史他们四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抗金将领,故而赵构将这一切全部交托于他们四人。

  “我们四人?”韩世忠大吃一惊,其他三人亦是一样的目光,他们四人都是诧异的看着赵构,仿佛像是做梦似的。

  赵构点点头,郑重其事地说道:“大宋的边关,我便交给你们了,你们能否做到?”

  “谨遵大帅之令!”他们四人再次听到赵构所言,心里一阵亢奋,终于有大展拳脚的机会了。

  “如果金兵踏入大宋疆土半步,你们提头来见。”赵构郑重地说道,“另外,你们四人可以任意重用麾下将领。如果遇到金兵来犯,不必奏朝廷,直接开拔攻打,不必留情。”

  “另外,我给你们的三万大军,暂时由你们四人平均分配,一定要做到均衡。只要将另外三个州收复,我会再拨一万大军给你们。那个时候,你们每个人率领一万大军。”

  赵构将自己的要求一一的说明,他要韩世忠、岳飞等四人不仅仅是镇守那么简单,更是要让他们名扬金人。只要是金人看见他们的旗号,立即转身离开,不敢有入侵大宋的野心。

  虽说赵构不是太子,也不是皇。可是他的命令,众人不会有任何的怀疑。因为在朝,赵构的地位无人能及。此外,赵构也不是随便说说的,他直接向皇请求圣旨,任命他们四人长久驻扎在燕云十六州的关外,镇守大宋的边关。

  另外,赵构还请求皇给予他们四人册封,岳飞率领的大军称之为‘岳家军’,韩世忠率领的大军称之为‘韩家军’。但是,刘光世、刘琦二人同姓,故而将他们的军队番号改为‘保安军’、‘德顺军’。

  当韩世忠、岳飞等四人看见圣旨清清楚楚的写明,他们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我把大宋江山的北方交托于你们了!”

  此时此刻,他们四人脑海还依稀记得赵构对他们说过的话。这句话,不仅仅坚定他们的心,更是坚定了他们誓死守卫大宋边关的决心。虽说镇守边关这条路不好走,不过他们还是答应下来了。

  韩世忠被派往儒州镇守,刘光世被派往武州,刘琦、岳飞二人则暂时按兵不动。因为刘琦被派往的地方便是檀州、岳飞则是蓟州。现在蓟州已经被占领了,可是檀州尚未攻破故而刘琦只能等待了。

  “韩将军,刘将军,你们二人镇守两州非常的关键。”韩世忠、刘光世临行之际,赵构特意见了他们一面,叮嘱道:“尤其是刘将军镇守的武州,你不仅仅要防范金兵,还有西夏兵趁虚而入。”

  刘光世回道:“大帅暂且放心,只要有我刘光世在的一天,无论是西夏军,还是金兵都不可能踏入大宋土地半步。”

  “如果真的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们一定要记得防守为主,不可力敌。”赵构点点头,再次说道:“只要借助当地的地理优势,守住十天半个月断然不会有任何问题。另外,你们要记住,有任何情况一定要回报。”

  韩世忠、刘光世二人郑重的点点头,他们都清楚赵构的话意思。并且,赵构最后也说了一句,要是真的丢了城池也没有关系,一定要活着回来,他们的性命城池要重要的多。

  正是因为这句话,韩世忠、刘光世二人更是坚定了要守护好边关的决心。另外,赵构还暗向皇请求圣旨,让刘光世的父亲前去相助于刘光世。至于韩世忠,他相信韩世忠有这个能力独当一面。

  他们四人之,最让赵构放心的便是韩世忠。因为韩世忠成长的经历不同,刘光世尚且需要磨练,而刘琦亦是如此,他也让刘琦的父亲一同前来燕云十六州。至于岳飞,则是宗泽从旁辅佐。

  只要他们四人彻底的独当一面,他们几人才真的离开。赵构安排好一切后,众人心里都明白赵构的意思。因此,宗泽等人都毫无保留的教导,只为让他们快速的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虽然岳飞有兵书,奈何实战经验太少了,正好这也是一个机会。

  若不是赵构来自于后世,知道他们四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抗金将领,更是给予他们大权,让他们在军拥有至高无的权力,这已经与大宋的制度相悖。可是为了大宋的未来,赵构不得不这样做,而宋徽宗更是毫不犹豫的站在赵构的这边,给予他支持。

 


第五百六十四章 无路可退

  “九弟,你真的让他们四人镇守边关?为何不用朝中老将,如:种老、宗帅!”

  赵有恭真心不明白赵构为何要这样做,要是说他们四人都是赵构的人,赵构想要以权谋私,培植自己的势力,赵有恭还有些相信。但是,他又觉得这件事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如果是种师道、宗泽等征战沙场的老将,赵有恭还能理解。至于韩世忠、刘光世、岳飞等人,赵有恭还是有些怀疑的。毕竟,在战场厮杀的人是越老越好,经验越足越好。

  战斗经历充足,对于大军取胜更加有利。可是,赵构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仅没有任命老将领统帅大军,反而让这些人给予辅助,这些事情让赵有恭确实有些疑惑不解。

  赵构笑了笑道:“二哥,你看夕阳多美!”

  “我问你事情,你怎么还有心情……”赵有恭气不打一处来,可是他的目光却顺着赵构的手指看了过去,夕阳确实很美,也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可以预示明天的天气必定晴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赵构淡淡地说道,“军中老帅有很多,奈何他们就像是这夕阳一样,总有一天会消失不见。如果只用老将,不注重后继之人,那么明天的早晨还是那么美好吗?”

  “有些事情看上去合情合理,可是真实的环境下,却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合情合理,在战场上是最危险的;也可以说,越是敌人不知道的人才是越安全,越是对我们有利。”

  “征战沙场多年,不应该让他们再继续为大宋效命了。他们的身上必定留下很多伤疤,这些伤疤都是付出生命,用自己的鲜血与汗水换来的功绩。如果没有后继之人,那么未来的大宋再强大,也于事无补。”

  “他们就像是这落日余晖一样,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消失不见。既然如此,还不如期待明天的早晨,总比怀念此时的黄昏要厉害多了。因为大宋的未来,我交给他们四人了,而我相信他们不会让我失望的,有他们镇守边关,金兵不会出现在大宋的国土上半分,而他们四人亦会流芳百世。”

  “这仅仅是开始,只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后,那个时候便可以彻底改变局势,让所有觊觎大宋之人全部都收起那份不该有的心思。如果谁不知好歹招惹大宋,那我就让他们承受大宋的怒火。”

  “若想别人不敢觊觎,那就得自己强大才行。如果自己都不强大,任人窄割那是必然事件。”

  “那么接下来就是收复最后三个州了!”赵有恭明白赵构的心思,也能懂得,故而他不再多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檀州等地的情况。

  “檀州有武威军镇守,顺州有归化军,妫州则有清平军,这三支辽军亦是燕云十六州的最后防线!”赵构低声说道,“三支大军不过数万人,而他们的将领早已吓破胆,不敢与我军正面交战,龟缩在城中拒不应战。现在蓟州被我军占领,想必他们十分后悔吧!”

  赵构猜测的不错,他们三支大军主将都是懊悔不已。若不是担心宋军使诈,焉能错过最佳时机。现在他们想要攻打宋军,已经全然失去优势。

  原本宋军抽调一半兵力攻打蓟州,这是他们杀出重围的最好机会。如今蓟州被宋军攻占,也就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他们就像是瓮中之鳖,插翅难逃,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开城门投降,二是与宋军一决雌雄。

  半个月后,檀州、顺州、妫州的三军将领聚集一堂,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惆怅,愁眉苦脸,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武将军,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宋军依然按兵不动,围而不攻,这是想把我们活活的困死啊!”

  “我们檀州的粮草也已经快要用尽了,要是再没有任何补给,只怕宋军不需要攻打,我等都已经败了。若是有粮草,就算是再拖下去也没有关系,可是士兵们已经按耐不住了,整个大军上下都是一片怨声载道,怕是拖久了,军中会有变故。”

  “萧将军你们檀州也是如此?”妫州将领也是唉声叹气一声,“武将军,我们还是尽快商量出一个对策,时间久了,怕是军心不稳,到时候就真的完了!”

  顺州守将武纲叹息一声,“两位将军,顺州也是同样的情况啊!此外,我军还有一些逃兵!唉!……”

  三人皆是叹息不已,他们都佩服宋军的本事,围而不攻,让他们自乱阵脚。如果不是敌军,他们还真的是想说好计策,奈何他们正在其中,着实有苦难言。

  三军都出现一些逃兵,士气低落,他们自己都是愁眉苦脸,仿佛一切都是黑暗的,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

  “武将军,不如我们降了吧!”

  檀州将领的话犹如平地惊雷一样,让他们二人身子一愣,怔怔不语,他们不是没想过,只是谁也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若是真的打开城门投降,他们心中有些担忧。

  但是,宋军势如破竹的攻势,在燕云十六州作战以来,鲜有败绩。并且,大辽已经岌岌可危了,孤立无援,这些都让他们忧心忡忡。

  正因为想到这些事情,他们才会寝食难安。现如今与宋军作战,只能仰仗他们现有的力量。可是,两军尚未作战,宋军就已经占尽优势,辽军已然落败。

  两军交锋不仅仅是实力的对抗,更是将领之间的对决,还有气势上的优劣。这些都对宋军大大的有利,他们心知肚明这些己方将领都失去了,潜意识里认为宋军战无不胜,已经无路可退了。

  现在只有这两条路,不是生死之战,便是开城投降,再无其他退路。因为撤退的路也被赵构切断了,退无可退。

  “真的无路可退了吗?”武钢失落不已,垂头丧气地说道:“容我再想想吧!”

  众人亦是点点头,他们都需要时间思索一下。毕竟,这关乎自己的一切,要是投降了,他们便是背叛大辽,投靠大宋。

  三人约定三日后再决定各自的答案,便各自回去了,独留下武钢一人,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脑海中浮现出昔日的风采,而如今却是苟延残喘。

  片刻后,武钢深深的叹息一声,然后起身离开帅府,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此时此刻,天空中飘落下鹅毛大雪,武钢裹着厚实的衣裳,一步步的向前走去,脚步踏出的脚印又很快被大雪覆盖住,消失不见。


第五百六十五章 弃甲投戈

  武钢走出帅营,走在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百姓,又见他们目光皆是害怕,还有一丝无助之色。当他走在大街上,百姓们纷纷涌上来,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仿佛像是在祈求。

  “将军,投了吧!”万民请愿,此乃大事也!众人纷纷跪倒在地,终于说出了心里的话。

  武钢连忙搀扶起跪在身前的百姓,“大家起来再说吧!”

  “将军要是宋军攻来,我们这些百姓又要受苦了,到时候又有多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城中最老的长者,在当地颇有一些威望,老泪纵横地诉说着,“草民知道将军能征善战,对我们百姓照顾有加,正因将军的努力,我们才得享平安。”

  “但是,宋军已经围城半月有余,围而不攻,这些我们都知道。现如今,城中再无粮食便会出现更加严重的情况。草民特来请求将军,开城门投降吧!若是这样下去,真的不知何时才是个头。”

  武钢有些无奈,又有些难过,他的心里也是忧心忡忡。毕竟,宋江围而不攻便是为了让他们自动投降。其实,他自己也衡量过,要是真的发生大战,以他们的兵力必定是败亡,想要取得胜算唯一的方式便是持久战,让宋军粮草断绝。只不过这个方法已经没有用了,有蔚州给予支援,根本就不必担心粮草的问题,还有大宋给予支持,而他们却是孤立无援的地步。

  可以说,相比较之下,这场战斗的结果已经注定了。

  武钢是忠心耿耿之人,哪怕是辽天祚帝昏庸无能,他依然坚守阵地,决不会弃城投降,也不会丢下城中百姓生死于不顾。奈何,生不逢时,又遇到大辽前所未有的危机,他是有心却无力。

  大雪一直在下,百姓们都聚集在大街上,恳求将军开城门投降。如果是其他将领,他们不敢如此。因为这个时候乃是最为难得时刻,要是百姓聚集一起劝说投降,怕是早已人头不保。

  此时此刻,他们也顾不得太多了,最重要的是武钢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良将,更是深得民心。百姓们劝说他投降,也是为了他的性命考虑。若是真的发生大战,只怕性命不保了。

  最后,武钢让他们先行回去,过些日子给他们一个交代。众人纷纷都离开了,仍然只有他一人继续向前走去,有些尚未离开的人看着他孤独地背影,默默地流下热泪。

  “真的只有投降这条路吗?”武钢默默地想道,再次看向前方却已经无路了,只是双脚不听使唤的继续向前行走,这让他的脚步很是沉重,却又难以停下来,因为这事真的很难抉择。

  片刻后,武钢的身影出现在军营中,看着站在营帐外的士兵,哪怕是风雪再大,仍然坚守岗位,不敢有半点疏忽。守卫见武钢出现了,他们恭敬地打声招呼,然后继续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武钢前脚踏进军营,后脚就有副将前来禀报说:“将军,军中又有逃兵!”

  “带他们进来,我有话问他们!”武钢自己都不记得逃兵的事情,是这半个月第几次发生了。现在,他只想好好的问问他们一些事情。

  此次逃兵全部被带进了大帐内,武刚抬起头望去,足足有十几人,比之前的人还要多。另外,这十几人是被抓住的,还有一部分已经逃走了,不知去向。他们一直低下头,不敢看武钢,满是羞愧之色。

  因为武钢待他们真心不错,做逃兵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你们不必如此,我知道你们的苦衷!”武钢叹息一声,“我且问你们一些事情,你们为何要逃走,是因为什么原因?你们但说无妨,我绝不会怪罪于你们,只要你们如实回答即可。”

  他们还是不敢说话,低着头,沉默不语,最后还是副将厉声喝道:“你们跟随将军这些年,难道不知道将军是言出必行吗?只要你们实话实说,将军说不怪罪便不会怪罪!”

  “回禀将军,我们之所以逃走,也是情非得已!”其中一人抬起头,愧疚的说道:“宋军围而不攻,我们粮食已经吃得七七八八了,难以坚持了。此外,大雪又来了,这样下去怕是又有多少兄弟死去。如果是轰轰烈烈的战死在沙场上,我们没有任何怨言,而现在这样着实窝囊。”

  “若是大战一场,我们就算是战死,无怨无悔;若是闭门不出,那只能是坐吃山空,终有一日粮食会被吃完,这样下去还如何战斗,只能是坐以待毙。既然这样,还不如开城门让宋军进来。”

  武钢听完了后,便让副将将他们带下去了,然后独自一人坐在营帐内,低头沉思:“看样子,真的没有办法了!……”

  副将将那些人全部带下去了,又回到营帐内,正好看见武钢低头不语,脸上满是愁容,他恭敬地喊了一声,然后将事情的结果回禀后,又接着说道:“将军,这样下去真的不行,要是继续发生逃兵事情,怕是我军未战已经败了。”

  “王副将,我且问你,你觉得他们说的对吗?”武钢没有回答王副将的话,反而是问了这么一句话。

  王副将一愣,停顿了片刻后,沉声道:“末将以为他们说的并没有错,只不过我们是大辽的将军,要是开城门投降,也就是成为叛国者。只不过他们乃是士兵,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

  “宋军围而不攻,便是让我们弹尽粮绝,自乱阵脚,以目前的情况来说,他们成功了。不仅仅我军上下军心不稳,更是接连不断的出现逃兵,还有城中百姓也是忧心忡忡,这便是他们的目的,不得不说手段着实高明。”

  武钢点点头,他也知道这是宋军使用的计谋,可是计谋让他们束手无策,难以应对不说,更是正中宋军下怀。最后,武钢无可奈何的叹息一声:“王副将,你传我命令:开城门投降,不必再逃了!”

  王副将一愣,随即点点头,转身出去了。

  武钢说完这句话,全身一震,眼眶有些湿润了,他的内心十分挣扎,这是他做出的抉择,为今之计只有开城门投降,让所有的将领卸下身上的铠甲等武器,也就是表明自己真的下定决心了。

  另外,武钢又写了三封信,两份是分别送往其他两位将军,还有一份是降书,被送往宋军营帐之中,最后转交到赵构的手中。直到看见这份降书,赵构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第五百六十六章 婉拒招安

  “终于等到了!”

  赵构看着手中的降书,他笑了。因为这是他想要的答案,对于檀州、顺州等城发生的事情,赵构不说一清二楚,也可以说是知道了七七八八。之所以没有出兵攻打,也是为了等待这个答案。

  如果出兵攻打这三个州,不仅仅是宋军会损失,更重要的是武钢等人在当地颇有一些威望,要是真的发生大战。只怕城中百姓会与他们共存亡,这样一来城中百姓就会受到无辜牵连,那个时候根本就不会考虑是不是士兵,只要是阻挡大军的脚步,一律杀之。

  若是那样做了,怕是日后留下的便是千古骂名,赵构思前想后,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看似没有出兵攻打,实际上是攻心为上。如果他是三州的守将,自己镇守的城池被敌军团团围住了,又没有任何救援,而是百姓、将士的生死全部都在自己一人身上,这份精神压力,比武力解决要厉害许多。

  赵构正是想到此处,才会选择这样做,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上上之策也。

  武钢的降书抵达后不久,其它两个州的降书也都来了。大体上差不多,不过也有一些不同,武钢的降书上也作出要求,就是宋军入城后,不允许滥杀无辜,也不允许伤及百姓、士兵一分一毫,这是他最大的要求。

  赵构对于武钢提出来的要求,全部都答应了,然后他让信使回禀,告诉他们自己答应了,让他们放心。

  众人躬身点头答应下来,然后转身离去了。

  “传我命令,不得侵扰百姓分毫,违者军法处置!”赵构传下自己的命令,也是一种约束。

  众人躬身答应,道:“诺!”

  “如果武钢此人为大宋所用,必定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大将。”赵有恭看了看武钢的降书,也是很钦佩。

  赵构点点头,他也是这样想的。以武钢在檀州的声望,怕是雄霸一方都有可能。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也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在降书里说什么恭维的话,一切都是朴实无华,这些都能看出武钢此人刚正不阿,忠心耿耿。

  因此,赵构也想将他收服,让武钢为大宋效命。如果有他镇守檀州,又有大宋的兵力支持,还有岳飞、刘琦等人的策应,必定不会轻易失去,也不会遇到今日这等情况,更是一道坚固的防线。

  可是,赵构猜测收服武钢这个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从字里行间都显示出武钢的无可奈何。这样的庞大压力之下,武钢还能稳如泰山,临危不乱,这份冷静已经算是不错了。

  武钢已经知道了赵构的回答,接着他又让所有的将士全部都下去歇息,就连巡逻兵都没有。此时此刻,整个城中的大街小巷都格外宁静,不仅没有人影,就连声音都没有,有的只有大雪飞舞的舞姿。

  “老伙计,你已经陪伴我十几年了!……是时候休息休息了!……”武钢在房中轻抚着手中一柄锋利的宝剑,然后又轻轻地擦拭着,像是自己的伙伴似的。此时,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像是想起了什么往事似的。

  次日,赵构便出发前往檀州。另外,其它两个州则由卢俊义、宋江二人率领大军前去接手。只要成功后,便让他们二人将两州的守将一并护送前来。并且,让他们一定要以礼相待,不可有任何的嘲讽或是居高自傲的姿态。

  “檀州守将武钢,拜见大元帅!”武钢率领所有将士在城外跪地迎接宋军到来,他们身上的铠甲都解开了,一些武器也全部都放下,双膝跪在雪地里,而大雪仍然不停。

  赵构见他们都跪在地上,膝盖处的白雪已经融化了,早已浸湿了他们的衣裳。赵构连忙翻身下马,然后扶起武钢,又让所有的将士全部都起来了,不必跪在地上了。

  众人得到赵构的命令,也都起来了。接着,赵构又命令大军全部在城外驻扎不必进城,而原本的将士也都留在城外,只有十几人与武钢、王副将等人一同进城了,这也是为了避免惊扰百姓。

  如果是大军全部进城,哪怕是没有恶意,百姓们也会受惊。

  武钢见赵构如此待自己,又爱民如子,这些都让他很佩服。直到此时,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如果檀州等地的百姓都由赵构来统领,这样一来未必不是好事。

  “武将军,你既已投降,那便不再是契丹将领了!”赵构微微一笑道,“如果武将军不嫌弃的话,在下想让将军继续留在檀州成为守将,不知道将军意下如何?”

  武钢一愣,他没想到赵构对自己如此信任,急忙躬身回道:“多谢大帅赏识在下,只不过在下乃是大辽将领,又打开城门投降。如果归顺大宋,为大宋效命,此乃不忠不义之人,在下想离开此地,远赴漠北,不知将军能否同意?”

  “真的不再考虑了?”赵构料想武钢必有这样的想法,也没有多做强求,这便是他的选择。当武钢选择开城门投降时,赵构便猜到他的心里十分挣扎,早已累了。

  “多谢大帅美意,在下着实有心无力了!”武钢再次婉拒道,“城中百姓、将士有大帅在,比之在下要好上许多。另外,在下还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大帅答应。”

  “但说无妨,只要赵某做得到的必定竭尽全力!”

  “在下想请求大帅不要为难他们,要是有些人不愿意归顺大宋,还请大帅不要责怪!”武钢没有提起自身的要求,而是请求赵构照顾好那些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兄弟们。

  赵构郑重地答应下来,武钢交代好一切后,便离开了。

  但是,赵构并没有让武钢这么风平浪静的离开,而是传下命令,让所有的将士全部聚集在城外,为他送行,也算是给予他作为守将的一种尊重。武钢看着曾经的兄弟们,他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下来了,这一次离开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或许是一辈子都不再回来,因为他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只想回归平凡的日子。辽军士兵全都流下泪水,武钢在临走时,特意交代众人要好好的珍惜这次机会,也可以说是还赵构的人情。


第五百六十七章 逃亡漠北

  武钢离开了这片他守护十几年的地方,远走他乡,甘愿成为普通人。接着,其它两州的将领也都来到檀州面见赵构,他们二人的选择与武钢惊人的相似,都不愿意再继续征战沙场。

  并且,他们二人离去的方向与武钢是一样的。可以说,他们三人像是早已商议好的一样,不约而同的走在同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兄弟之间的情谊,这份情谊让赵构不得不佩服。

  “最后的三个州已经收复了,那么燕云十六州彻底在大宋手中!”赵构兴高采烈,一直以来的心愿终于完成了,“有了燕云十六州作为屏障,就算是金兵南侵也得掂量一下。只要燕云十六州一直在大宋手中,那么金兵想要攻打大宋就难上加上了。”

  赵有恭笑道:“现在的燕云十六州必定成为大宋最好的屏障,这样一来就万无一失了。”

  赵构沉声道:“万无一失还差一点,要知道契丹被灭后,女真人必定不会善罢甘休。现在燕云十六州已经全部在我们的手中,要想它成为铁板一块,那就得增加边关的防守力量。”

  “我已经向父皇请求旨意,让大军不必回到中原,全部留守在燕云十六州。至于韩世忠、岳飞等四人镇守的地方已经落实了,接下来便是其他将领镇守的城池。”

  赵有恭皱着眉头,道:“九弟,要是让所有的将领镇守在燕云十六州,怕是朝中有人反对。毕竟,此次跟随大军征战的将领多数是你的麾下,只怕这样一来,会有人说你‘北面称王’,这样的话对你大大的不利。”

  “二哥,这点就不必担心了!”赵构风轻云淡地笑了笑,道:“燕云十六州乃是先祖的遗愿,如今已经完成了。父皇必定会对燕云十六州重视起来,哪怕再有人说也不必担心,只不过这次我们回京后,需要低调一点才行。”

  “树大招风吗?”赵有恭低声说道,赵构亦是点点头。

  现在燕云十六州已经收复了,接下来便是班师回朝的事情。可是,赵构并未立即回京,而是继续留在檀州,这是因为他在等待时机。如果这个时候撤兵,并未安顿好燕云十六州,怕是好不容易攻下的又要失去了。

  赵构率领大军攻下燕云十六州,乃是莫大的功绩,就连跟随一起出征的将士必定受到朝廷重用。但是,官场便是这样,功劳越大就越需要低调,要是高调怕是招惹忌讳。

  即便是宋徽宗宠信,更是皇子,也必须低调行事才行。毕竟,在汴京城乃是皇城脚下,不可肆意妄为,也不可居功自傲,以免功高震主。并且,太子赵桓尚在,只怕后面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赵构也在思索这件事,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像是还会发生什么大事似的。因为这些日子以来,他都关注汴京的局势,仍然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不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太子都没有闹出什么事,唯一奇怪的地方便是太子在新年后又再次出现在朝堂上。

  农历新年已经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