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构震惊是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此人真的是副主考官。原本他就有些怀疑,又听到他自己承认,心中笃定不像作假。根据大宋律例,假冒京城官吏是要论罪处的,无人敢有这个胆子冒认副主考官。

  那名考生已经有八分相信了,只是还有两分期望此人是假的。因为这人是真的主考官,那么自己的前程不仅完了,还有牢狱之灾。毕竟,他之前所言的确是有失体统,还有就是口出狂言,侮辱朝廷命官。

  “在下乃是朝廷派遣而来的副主考官!如若不信,待会你们便知道是真是假了!”这人没有在自己身份是真是假上多做解释,至于他们信不信的确没有太大关系,来此目的便是监考,并非争论。

  那人见他不再争辩,心里一紧,又大笑一声:“你不是说自己是主考官吗?你且证明来我瞧瞧!若是没有证据证明,那你便是假冒京官,那可是杀头的大罪,我倒要看看你有几颗脑袋砍。”

  赵构鄙夷的看了那人一眼,心想:“真是白痴的可以!见过傻的,没有见过这么傻的,真是罪有应得!”

  站在赵构面前的此人,还真的是朝廷派遣而来的副主考官,正主考官还在路上。算算时间,也快到了。此人乃是翰林学士王槐,自小就怀有读书强国之心,只因目睹朝政的弊端。

  由于大宋的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把持朝政;外有强敌环视,战争频发,百姓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遭受流离失所的痛苦。因此,王槐自小就有忧国忧民之心,而他也是身体力行,当真是博览群书,博古通今,乃是大才之人。

  说起这次成为副主考官,就连王槐自己都觉得有些奇怪。虽说考中进士及第,一直没有委任任何职务,只得安心留在翰林院。王槐也没有觉得不妥,反倒是欣喜若狂。

  于是,王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对经籍、诸子百家等著作外,又关心朝廷实事。但是,王槐没有官职,也没有职务,只得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全部隐藏,藏身于幕后,静静地观察着时势。

  恰好恩科再开,王槐没有毛遂自荐,翰林院其他人都有其他安排,而他却没有事情。于是乎,来到相州担任监考官的任务就落在他的身上了。并且,他与其他考官不一样,不是坐在官轿来的,而是骑马独自上路,乔装打扮一下,想要探寻这一次恩科考生的素质。

  当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赵构这样的考生,势必是真心为国为民,而他的想法又与自己的相同,故而得到王槐的好感;忧的是还有升官发财的思想,不思为国为民,只为自己利益考虑的考生。

  王槐淡然一笑,置之不理,独自走向了贡院,与其他考官碰头。考官们都前来了,也就是说考生被衙役全部挡在外面,距离贡院有数百米远。那些衙役见王槐前来,直接将他误认为是考生,一样挡在外面,不得入内。

  “看样子,还真的是很像考生!”

  王槐自嘲地笑了笑,然后取出委任令,衙役看了一遍后,心里大惊,连忙恭敬地放他进去。那些考官见王槐前来,也是吓了一跳,其他人都觉得自己有些尴尬,原本以为王槐会是穿戴整齐、官服前来,排场肯定很大。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王槐身着便装,独自一人前来,没有任何排场,而且他的年纪在众多考官面前,是最年轻的。但是,王槐是朝廷派遣下来的京官,就算是职位相当,那也高人一等。

  “王大人!”众人寒暄了一阵,王槐也是一一招呼着,然后便让衙役将那名考生以及赵构带来。

  王槐居高临下地看着那名考生,笑道:“现在可曾相信了?”

  那名考生见王槐独自前去时,还冷嘲热讽,认为他自不量力,尤其是看见衙役将他挡了回去,那一刻他的心放松了,更加觉得王槐是狐假虎威,对此不屑一顾。

  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他是亲眼目睹,整个人面如死灰,两眼无神,身子直接瘫软了,酿跄着身子,满脸的不可思议,口中念叨:“怎么可能呢?他真的是主考……这下完了!完了!……”

  赵构却是风轻云淡的笑了笑,他知道王槐表露身份的那一刻,便知道他是真的。只是没想到年纪轻轻居然就被派遣而来,赵构心里也是有些吃惊,更多的是惊喜。

  “此人年纪轻轻便成为副主考官,想必是有过人之处。如果不是品学兼优,怕是轮不到他的头上。此外,谈吐有度,不卑不亢,又没有官架子,看样子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官员!”

  赵构泰然自若地再次打量起王槐,赞赏地点点头;想起副主考官是他,也有些好奇正主考官到底是何人了。原本糟糕的心情,想到此处不禁有些好转了,嘴角微微上扬,低声细语道:“我倒是好奇正主考官到底是谁了?还真想见识一下!”

  

第三百七十章 武夷先生

  

  “今日,我以主考官的身份,永久的剥夺你参与考试资格。”王槐没有多说废话,直接了当地处理那名考生的事情。对于这样的读书人,就算是大才也是毒害百姓,还不如断了他的念头来的干脆。

  那名考生还想说什么,看见王槐只是剥夺他的参试资格,并未追究其他罪行,想了想还是算了。好汉不吃眼前亏,自己的话语被王槐听得真切不说,还当面奚落朝廷命官,要真的追究怕是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他只能受着,就算心里有怨恨,也得憋回去。此外,他的名讳以及祖籍何处全部记录在案,就连他出自哪家书院都一并记录下面,算是彻底的断去了他的念想,终生入仕无望。

  “这位兄台,我看好你!”

  那人被驱逐出后,又被衙役直接赶出邺城,背负行囊回到家乡去了。即使是他也不曾想到自己会有今日这天,祸从口出,说的便是他。接着,王槐又将目光看向了赵构,毫不吝啬地赞赏、鼓励。

  自始至终赵构都是风轻云淡地报以微笑,没有任何欣喜或是激动,这让王槐更是赞赏有加。试问任何一个学生看见主考官,都会抱着与之交好的态度,哪个不是恭恭敬敬。

  赵构也是以礼相待,却没有任何恭维之意,如何不让王槐惊叹不已。最后,赵构也被送到安全距离后,准备转身离去时;恰好一顶官轿急匆匆的来到此地,赵构好奇地停下脚步。

  王管家适时出现在赵构身边,赵构问道:“此次前来监考的正主考官倒是有些来头,王兄你知道吗?”

  “不知!”王管家没有说谎,他真的不知道此次朝廷派来监考的人是谁。

  于是,赵构暂时停住了脚步,驻足观看。

  从轿子内出来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年逾五十开外,慈眉善目,让人惊讶的是没有穿着官服,更没有穿官靴,倒像是教书先生一样,粗布麻衣,红光满面地悻悻然走了出来。

  原本众人还满怀期待,以为眼前的长者会是正主考官。但是,看见此人装扮,众人又失望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众多考官,就连副主考官王槐急忙忙地走了下来。

  赵构瞥见王槐的目光瞧见那人时,大吃一惊,又欣喜如狂,他便知道此人就是正主考官,却不知姓甚名谁。

  “武夷先生”众人齐声招呼道,无人敢不敬,肃然起敬地躬着身子,以晚辈之礼待之。

  “武夷先生?他是谁?”

  赵构狐疑地看着王槐恭恭敬敬的向那名长者施礼,还真的有些奇怪,他从未见过此人,更不曾听说过有这样的人物。如果真的是朝廷派遣而来的正主考官,赵构不可能不知道。

  即便没有见过,也听说过,而眼前的这人还真的是没有见过,更没有听说过,不知此人是何人。

  “居然是他!”王管家瞅了一眼,惊讶道:“没想到胡老会来到此地,难怪其他人如此尊敬了。”

  赵构惊疑道:“你认识此人?他到底是何人?为何我从未见过?”

  王管家摇摇头,道:“武夷先生乃是学者对他的称呼,属下如何认识此人。不过是听闻他的事迹,也曾经调查过此人的情况,故而知晓。至于,彼此相识还没有那个资格。”

  于是,王管家将自己的知道的一切详细的告知于赵构。

  原来此人名为胡安国,建宁崇安人;本名胡迪,只因他一生以圣人为目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潜心研究,后来干脆将自己的本名改了,也就是现在的名字;‘武夷先生’乃是学者对他的称呼。

  胡安国是绍圣四年丁丑科进士第三人,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两年后,入太学学习。胡安国入太学后,以理学家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靳裁之为师。靳裁之与他讨论经史大义,非常器重他。

  绍圣四年参加科举考试,正如之前那人得到的小道消息一样,胡安国本来是第一名,后来因为宰相干预,最后沦为第三名。皇上赐予他太学博士,留任太学院任职。

  先后成为湖北学事、湖南学事,任职成都府。只因母亲逝世,胡安国回乡奔丧,之后便一直称病拒不接受朝廷授予官职。当时,宋徽宗在位期间,而胡安国在文人中的地位颇高,又不恃才自傲,更不参与任何党派之争,这让赵佶非常器重,想要让他再次出来担任官职。

  但是,胡安国回乡之后便不再回京,犹如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迫不得已之下,赵佶让山庄的人前去追查事情真相。并且,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胡安国无心权力,对朝廷更没有任何留恋,安分守己地在家中深居简出,自给自足。

  “既然决心在家乡终老,那为何这次又出现在这里?”赵构诧异的看着胡安国一眼,总觉得有些奇怪,明明隐居十年,不曾露面的人,十年后又出现了,的确是有些怪异。

  “胡老虽说辞官归乡,准备终老于此。但是,胡老身为太学博士,一心对大宋的教育非常看重。只要当地有任何学院的事情,都会出面尽一份力,此次乡试只怕也是这个原因。”

  “真的是这这样吗?”赵构狐疑地看着王管家。

  王管家沉默不语,他总不能说这件事跟赵构有关,当真是有苦难言,尴尬的低下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原本胡安国的确是留在家乡不愿意出来,而王管家所言也不过是安慰之词,并非真相。

  胡安国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最后才答允出现在这里,只因那个人的请求他不能拒绝,唯有答应。哪怕胡安国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得不答允下来,那个人也是为了赵构才会如此做,不然的话他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可以这样说,胡安国之所以出现在这里,一切都是因为赵构在此地。如果赵构不在此地,那么胡安国也不会被那人请求来到此地,而他也没有询问什么。既然答应了便马不停蹄的来到此地,还未来得及准备什么。

  胡安国四下张望一下,正好看见了赵构身边的王管家,他不认识赵构却识得王管家,只因二人见过面,还不止一次,又抬起头看向了赵构,微微一愣,心想道:“原来是为了他啊!……”

  

第三百七十一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胡安国深深的看了一眼,然后收回目光,与众人一一寒暄一下,然后便进入贡院内。毕竟,答应了别人,那就努力做到。再说今日乃是‘入闱’,也就是所有考官都需要进入其中,考试没有结束不得外出,违者按律处置。

  众人入帘后便会立即上酒菜,准备上马宴,不论是帘外还是帘内的官吏全部都得参加。此帘乃是设置在贡院门口处,只有经过严格的搜身得到准许后才可推开帘子进入相应的‘号房’答题。

  胡安国乃是朝廷派遣而来的正主考官,而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又是太学博士,颇负盛名。即便是没有正主考官,在座的考官皆以他为首,故而上座;王槐虽然年轻,可他有副主考官之名,坐在下首,其它的官吏依照官职的大小依次而坐。

  待众人悉数坐好,酒菜已经端了上来,众人皆是文官,在场的没有武官,故而礼仪至上,一切以胡安国为尊。胡安国未曾动筷,其他人哪里敢动一下,只见胡安国端起酒杯,站了起来,郑重其事地说道:“诸位大人,胡某在此敬大家一杯!”

  说完,胡安国便喝了七分,并未一饮而尽。毕竟,文官不与武官,讲究的是一饮而尽,畅快痛饮。此外,他们身兼要务,不敢痛饮,只得浅浅的喝了一口,不过也喝了七分,此乃尊重之意。

  众人见胡安国喝了七分,他们可不敢偷懒,哪怕是不喝酒的人,也得喝个八九分,此乃回敬。

  胡安国端着酒杯,又自行斟满酒水,正声道:“相州府乃是胡某首次前来,受皇上的旨意来到此地监督考试。本来此事轮不到我胡某头上,不过皇上器重在下,那我也不能辜负皇恩。”

  “诸位大人,你们皆是当地,对当地之事更是一清二楚;胡某是建安人,又在衡阳隐居,初来乍到,让诸位大人久等了。若是日后处事有什么不妥之处,还望诸位见谅!”

  “武夷先生多礼了!”众人七嘴八舌地回道。

  胡安国见众人如此说,也是微微一笑,然后开始动筷。众人都在等待他前来,并未饮食,故而胡安国也知道众人饥肠辘辘,便不再多说了,吩咐开始吃了。但是,众人无人发出任何声音,静悄悄的非常的守礼。

  王槐出自翰林院,也听闻胡安国的盛名,又亲眼见到本人就坐在旁边,更是难掩激动之情。回想当初,王槐早想亲自拜会,不过胡安国离开京城留在衡阳不曾出来,此事乃是他的遗憾,今日所见本人,岂能错过,想要与他共谈一下。

  胡安国的盛名在外,又是大学者,还师从名师指点,故而众人吃过饭后闲来无事便与他谈论起经论、诸子百家等,还有一些人更是像偷师一样,恭敬不已,这让胡安国有些不适应。

  若是十年前,胡安国怕是习以为常;十年后,胡安国常年留在家中,深居简出的,又甚少与众人谈论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等典籍之事。十年的空白让他有些忘记了这样感觉,似曾相识却又陌生。

  胡安国面对众人的疑惑,只要知道的一律解惑,还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众人大为赞扬。并非恭维之词,乃是被胡安国的学识折服了。正因如此,众人之前还较为陌生,也渐渐的熟悉起来。

  虽然王槐较为年轻,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一番谈论后,众人对他的印象也格外清晰,对他的学识也是非常赞赏。原本还有疑惑的人,在这一刻也信服了。接着,王槐针对自己今日遇到的事情说出来自己的一番道理,重点赞扬了赵构的行为,认为此乃读书人的典范。

  胡安国等人听闻王槐所说的事情,皆是震惊不已,他不曾想到读书人中有这样的败类,而这些事情原本不必像胡安国禀报的。毕竟,胡安国乃是临时派遣,而他只需要回京禀报就好。

  “此人到底是何人?”胡安国听闻王槐的提醒,才想起今日见到的那位年轻人,还有他身边的王管家。

  其实,王管家与胡安国是认识,不仅仅认识,更是见过数面。只不过他们二人并未有任何交集倒是真的。王管家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见过胡安国,那个时候胡安国刚刚辞官。

  由于皇上对胡安国非常倚重,却又不愿意接受官职,王管家这才亲自出面。另外,与王管家一同前来的还有赵似。虽然那个时候赵似在众人面前都‘死了’,不过赵似之前也与胡安国交好。

  胡安国不是武人,却得到赵似的敬重,那是因为他确有真才实学。赵似还邀请过胡安国来到府中作客,那个时候赵有恭也曾经见过此人,还受到胡安国的教导,不过也是数日罢了。

  正因如此,王管家来到衡阳胡安国居住的地方,暗中观察发现,他的确是不愿做官,又与他有数面之缘。王管家有意接近,这一来二去,二人还熟悉起来了,胡安国也不是糊涂之人,他看得出王管家来此地的目的,便开门见山地道出自己的原因。

  王管家与他相处一段时日后,也被胡安国的学识折服,决定帮他一帮。那个时候,赵似也亲来了。不过他一直隐身于暗处,也正是王管家与赵似二人的帮助,宋徽宗赵佶才没有继续强迫胡安国出山。

  他们二人十年未曾相见,王管家离去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自此以后胡安国便没有接到皇上的圣旨,他知道是王管家帮忙了,却不知赵似在其中的作用。毕竟,那个时候的赵似不在了,故而这个恩惠一直记在心里。若非这十年来没有任何人打扰他的清净,胡安国也不会安心地研究。

  胡安国原本以为自己就这样过着平静的日子了,不会再与朝廷有任何牵扯了。没想到前些日子,突然而来的一位贵客,惊扰了他的平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外,还有些诧异,待那人表露身份以及来意后,胡安国只得答允下来,也算是报答这十年来清静的恩惠;再说他对于学政方面的事情不遗余力,也就半推半就的答应了。

  

第三百七十二章 投其所好

  胡安国因母亲意外去世,远在成都府任职的他,急匆匆的回到家乡,待他抵达时,母亲已经过世。身为家中唯一的男丁,父亲也早早去世,母亲也走了,独留下他一人。

  回乡奔丧的胡安国在家中守孝两年,第三年宋徽宗便传下圣旨让他离家会京赴任。有感于母亲病逝,自己常年在外,尚未尽孝道,故而胡安国思前想后决定不愿入朝为官。

  宋徽宗见胡安国乃是孝子,便准许他留在衡阳任职,然他仍然不予接受,依然称病拒不赴任,辞官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宋徽宗期盼胡安国出山相助于自己,屡次传下圣旨,他仍然不予理会。

  “这个胡匹夫,当真不识好歹!”赵佶见胡安国屡次不愿答应做官,气得破口大骂:“说什么武夷先生,朕看是武夷老匹夫才是,要是再不答允,朕便斩了他,看他如何恃才自傲!”

  “皇兄且息怒!”赵似见兄长怒气冲冲,也觉得胡安国做的有些过分,不过他倒是有些理解。

  毕竟,大宋局势不稳,党派之争,又有外敌为患,还有皇兄的不作为,奸佞当道等等,这让胡安国离京回乡倒也说得过去。此外,胡安国乃是回乡奔丧,情有可原。

  偏偏胡安国回乡之后,不愿意回来了,一心留在家中自给自足,不愿意入朝为官。虽说胡安国有治国之才,如此婉拒圣上的眷顾,岂不让人认为他恃才自傲,当真是‘刘备借荆州,一去不回头’。

  当初,胡安国因母亲去世的消息,匆忙请辞;那个时候赵似便提醒过兄长,让他小心。但是,赵佶不以为然,没想到今日一语成真。毕竟,胡安国一心研读,赵似是知道的,故而出言提醒。

  现在胡安国想必不愿回来,留在故里,也是为了此事。虽然赵似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不过在国事家事面前,当以国事为重,心里不免有些生气。但是,没有赵佶如此气恼便是。

  “你说这个胡匹夫到底是怎么想的?朕三番两次传旨让他入京任职,偏偏他不乐意。若不是念及确有真才实学,怕是朕早早将他杀之,以儆效尤。大宋自开国以来,尚未有人如此做!”

  “皇兄切莫生气,气恼了身子不值得!”赵似微微一笑,道:“说起这个胡安国,我倒是与他有几分交情。他自幼拜在名师之下,志向远比其他人要高出很多,不为做官,只为做自己的事情。”

  “十三弟,你是如何知道的?”赵佶想起胡安国心里就一阵不舒服,纳闷地望着赵似。

  “皇兄,你看太小觑弟弟了!”赵似哈哈一笑,道:“此人的才学,我也是从他人处得之,便亲自拜会,没想到一来二去倒也是见得真切。另外,我家那个小子也曾在他那里学习过,不过他并未收下为弟子,只是教了一段时间便离开了太学院,被皇兄调任湖北去了。”

  “不如这样,我暗中前去探查一下情况,待摸清楚了他到底如何想,再作打算。如果真的不愿意做官,依然是有大事的话,那不如就这样算了,不必强求于人,再说了他在文人心中的地位颇重,又是太学博士,太学院中大多学生都是他的学生,要是真的逼急了,怕是不好收场。”

  赵似微微一笑,道:“皇兄,你且看如何?”

  “唉!……只能如此行事了!”

  赵佶失望了叹了一口气,他真心希望胡安国能够出来相助于自己,奈何人家就是不愿意。如果真的逼急了,怕是得不偿失,要不然早就下旨处死了,哪怕再气恼都未曾有过任何过激行为。

  于是,赵似与王管家二人悄悄地来到胡安国处。但是,赵似‘已死’不能出面,一切都由王管家出面处理。

  赵似思前想后,决定留在当地镇上,开了一家小店,又乔装打扮一下,伪装成老板,王管家则成为店小二。虽说胡安国是文人,但是他有一个爱好,那便是饮酒,只要是好酒皆可一醉方休。

  这也是赵似与之交往过程中得知的,故而赵似投其所好,在当地开了一家酒坊,因为他卖得酒水与众不同,又爽口且尽头足,很快便在当地传扬开来,渐渐地打出名声。

  虽然胡安国在家守孝,但是听闻镇上有好酒,肚子里的酒虫沉静许久,终于耐不住美酒的诱惑,兴致冲冲的前来买酒喝。

  赵似见鱼儿上钩了,便拿出珍藏的好酒送于胡安国,说是仰慕他的文才,只需要让他题字便可。胡安国见有此等好事,二话不说直接提笔书写起来,最后得到了一坛好酒,直接带回去好好地品尝。

  一来二去,长此久往,渐渐地王管家也与胡安国熟悉了。之后,王管家更是有意无意地来到胡安国的家中,见他住在草棚内,并非高墙大院,显得非常诧异,又见他在住的地方种的菜,这一下王管家更是惊叹不已。

  王管家将自己看到的情况悉数禀告于赵似,赵似赞叹一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当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看样子是真的不愿入朝为官了!……此次任务怕是无法完成了!……”

  “庄主,他不愿意回京城为官,皇上那边该如何面对?”

  “顺其自然吧!”赵似叹息一声,又笑了笑道:“若是没猜错的话,过些日子便会前来了!那个时候我们再与他见上一见,我不能出面,你却可以摆明身份直接与他对话,再做决定!”

  王管家狐疑地看了看赵似,心想:“让我摆明身份?庄主这是唱的哪一出?”

  果不其然,数日后,胡安国真的来了,王管家像往常一样准备为他送上美酒,却被他劝住。

  “二位兄台,劳烦这些时日的款待,胡某在此拜谢!”胡安国道谢一声,又开门见山地说道:“二位兄台不远千里来到此地,无非是为了探查胡某的情况,好上报于朝廷,这些胡某都知道,咱们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王管家微微一愣,目光瞥了一眼赵似,没想到真的被他说中了。于是,他也没有任何做作,更没有隐瞒,直接承认了。如果再玩虚的,不仅是侮辱了胡安国的智商,也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武夷先生果然名不虚传,不仅仅博学多才,思维更是缜密。既然先生如此说了,我也不隐瞒了,在下来此的确是朝廷的意思,皇上屡次传旨,先生拒不接受,特来此看看先生的情况,好回去禀报。”

  “果然是皇上派来的人!”胡安国淡然的笑了笑,像是知道他们二人的身份似的,接着又说道:“劳烦二位大人代胡某传话回禀皇上,草民卸下官职后,留在此地,自给自足,过得甚是开心,有负皇恩。草民实在是不愿意入朝为官,更不想搅在这趟浑水里,只想一心一意地钻研诸子百家所学,此乃胡某一生志向,恳求皇上成全!”

  “先生……”

  王管家的话还未说完,便被赵似接话道:“武夷先生,我兄弟二人必定将话原封不动的带给皇上,我等在此保证日后再无其他人前来打搅先生的清静,你看如何?”

  “如此多谢二位兄台了!”胡安国诧异的看了一眼赵似,又郑重的道谢一声,然后便告辞离去了。

  “庄主,为何不劝说一下呢?”王管家望着胡安国离去的背影,疑惑不解的问道。

  赵似淡淡的说道:“胡安国此人行事皆有目标,目标没有达成势必不会答应的。再说了,他的心已经不再官场,就算勉强他回去了,只怕也没有太大的效果,还不如让他安心在此研究学术,或许更好也说不定!”

  王管家似懂非懂地看着赵似,接着赵似又吩咐他收拾一下。

  次日,赵似、王管家二人皆以离去;在离开前,赵似又命人将尚未卖完的酒全部送给了胡安国,也算是赵似赠送给老友的心意,故而胡安国记着这次恩惠。虽然不知道赵似在其中的作用,不过却记住了王管家,也算是有所收获。

  在此感谢书友冰雪巨人在投了12张推荐票~~

  

第三百七十三章 山人自有妙计

  自从那日以后,胡安国再也没有见过王管家,而且也没有朝廷的人前来打扰。 虽说王管家与自己不相识,不过这份恩情却是时刻铭记于心。胡安国并非忘恩负义之人,故而十年后的今天才答应出山,只为还了当年的一份恩情。

  胡安国见一些美酒送往自己住的地方,询问一下送货人才知道那家店已经关门了,而这些酒水全部都是那家酒坊老板、伙计赠送的。胡安国愣了一下,慌忙跑了出去。

  待他再次来到这家酒坊时,门上贴着‘关门、歇业’等字样,方才相信是真的。胡安国虽是文人,却与诗仙李白一样好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唯有醉过方才明白酒中滋味。

  赵似、王管家二人关门歇业后,便回到京城,将自己调查的情况如实禀报于宋徽宗。赵佶听闻二人禀告,又见赵似说得在情在理,也就此作罢了,也不再派遣官吏前去打搅他的清静,让他安心做学问。

  赵佶也不想不到十年的不打扰,换来十年后的回报!

  虽说赵似与王管家单方面联系,对于赵构在何地,作甚还是了解清楚。只要赵似想要知道,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且看他愿不愿意与否。当时,听闻赵构的决定后,赵似便说与宋徽宗听。

  “这个臭小子,到底耍什么花样!”赵佶听闻后,宠溺地笑骂一声:“当初朕让他用心读书,他日必定有所成就;偏偏不听,又弃文学武。没想到兜来兜去,又转回去了!”

  赵似调笑道:“想必是这次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