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一品驸马-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光义凝着双眉,他很愤怒,他没有想到,都到这个时候了,竟然还有人想要自己死,这个人是谁?他最先想到的是魏王,因为根据金匮之盟上所说,自己死了,魏王是最有资格登基的。
他有点后悔,金匮之盟拿出来之后,就等于给了魏王谋杀自己的借口和机会。
现在的赵光义真想狠狠的教训一下魏王,不过他忍住了,顾不得地上的尸体,他连忙将登基仪式的最后一个步骤做完,做完了这个步骤,他才算是大宋真正的皇帝。
百官跪下长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光义望着下面的臣子点了点头,而后神色突然一冷:“朕登基仪式上有人行刺,命刑部和大理寺尽快调查清楚,调查出幕后之人后,朕决不轻饶。”
说完之后,赵光义喵了一眼魏王赵廷美,而后在大军的簇拥下进了皇宫,魏王赵廷美看到了赵光义的眼光,那眼光中有一股恨意,他的心突然沉了一下,他还觉得委屈,刺客不是他派来的。
魏王赵廷美有一种被耍的感觉,有人要害他,而那个人是谁?
他最先想到不是武王,他最先想到的竟然是赵光义,他觉得赵光义想用这个办法来除去他。(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406章 赏罚分明
登基仪式结束之后,赵光义以及群臣回到了大殿。
调查刺客的事情交给了刑部和大理寺,那么接下来赵光义就要分封群臣了。
初为天子,这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谁在他登基的途中帮了忙,谁就能够得到他的眷恋,而谁成了他的绊脚石,谁就要被他无情的给裁决。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魏王赵廷美。
按理说魏王赵廷美阻止了晋王登基,他应该受到惩罚,而刚才的刺杀赵光义又怀疑是魏王赵廷美所谓,按理说他不应该得到任何封赏才是。
可赵光义却偏偏给了他封赏,他任命魏王为开封府知府。
赵光义虽然警惕魏王赵廷美,可开封府知府的位置却必须给魏王,大宋立国之初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开封府知府一般都是太子亦或者下一任皇帝的接班人担任,用以对其进行磨砺,如果那个皇子王爷成了开封府知府,也就在暗示他是下一任的天子了。
赵光义虽然不想承认这点,可金匮之盟已出,他又怎么能不把开封府知府的位置给魏王,不给,那可是要遭受天下百姓,群臣非议的。
分封完魏王赵廷美,晋王将赵普又提拔成了宰相,而以前的宰相沈义伦则成了参知政事。
对于这样的任命,群臣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首先,赵普在赵匡胤朝任宰相多年,极具威望,他当宰相,谁也不会认为他没有资格。
而沈义伦跟赵普关系极好,对于赵普的上位,他也没有任何的反对意见。
除此之外,赵光义除了让柳味继续当参知政事外,又给他了一些封赏,其实像柳味这样的人,在这次夺帝的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并不算大,但他是第一个称赵光义为圣上的人。这就表面了他当时的决心,因此赵光义在封赏的时候,绝对不能亏待他。
本来,给柳味宰相的职位都是可以的,不过他还是太年轻了,而且宰相只有一个,且这个宰相职位赵普已经预定。所以柳味还是继续当参知政事。
除此之位,赵光义还封赏了一个在这件事情当中功劳最大的人。苏另看。
只是苏另看的功劳在暗处,所以赵光义虽然封赏了苏另看,却并没有给他太过高的离谱的官职,他只是让苏另看去了枢密院,当枢密院副使,而以前的枢密院副使武王赵德昭则成了枢密院使。
不过谁谁都很清楚,等苏另看在枢密院站稳脚跟之后,这枢密院使早晚是他苏另看的,而赵光义之所以没有惩罚武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是赵匡胤的儿子,如果自己一登基就出发先帝之子,这未免有些太说不过去了。
而在所有封赏的人当中,若说谁最得利,非潘美莫属。
在赵光义跟武王、魏王争的时候,潘美可以算是中立的,可在刺客刺杀赵光义的时候。他却是表现的最为积极的,加上赵光义掌握着潘美养子潘惟吉的把柄,因此赵光义觉得自己可以操控潘美,让潘美做自己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所以他给了潘美一个很大的封赏,他封潘美为太师。
封赏完后就是惩罚。
但刚开始赵光义惩罚的并不明显。也就是一些职位的调动罢了,比如以前的参知政事薛居正,他是魏王的人,但现在赵普回来了,自然不能再让薛居正当宰相,为此就让他去枢密院当了枢密院副使。
赵光义是个很懂得平衡的人,如果枢密院只有武王和苏另看。苏另看难免吃亏,但有了魏王的人,三者之间就有一种平衡,到时武王和薛居正少不了一番争夺,到时他就可也趁机收拾武王和魏王了。
而且有苏另看在,枢密院不会太平的。
除了薛居正外,武王和魏王的人马皆有调动,有被调离京城的,有从实职转到虚职的,魏王和武王两人心中虽然不忿,可也无可奈何,只能任凭赵光义做出这样的安排。
这样一番封赏之后,众臣皆退去,赵光义回到后宫的时候,自己的妃子,皇后已经从以前的晋王府搬了进来,她们的王爷当了皇帝,她们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
赵光义以前是晋王的时候,只有三四个妃子,如今突然搬进偌大的皇宫,自己的这几个妃子突然就显得少了起来,这时他不由得就想起小周后来,想着不由得一声轻叹,如果小周后不死,自己把她接进宫来,两人不知要多么的快活呢。
可惜如今小周后死了,赵光义想着什么时候应该从民间招募一些秀女才行的,不过现在不行,刚当皇帝就要女人,是要被人诟病的,留到史书上也不好。
…………………………………………………………………………………………………………………………………
柳味从皇宫离开之后直接回到了府上,而后将今天早朝上的事情跟如意郡主他们说了一遍,如意郡主听闻只是给了柳味一些其他赏赐并没有加官,就有点不高兴。
“亏驸马你对圣上多支持呢,他怎么就只赏了你这么点东西,还没潘美的赏赐好呢,他可是太师啊。”
如意郡主很不忿,她对于赵光义的封赏觉得不公平,柳味倒并不在意,在赵光义夺帝的过程中自己并没有出多大的力,这点赵光义自己很清楚,而自己的资格却也真的很难再升官,能当参知政事就很不错了。
而官场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想升官就必须按资排辈,如果你年龄不够大,资格不够老,有很多职位就是想都别想的。
而又有很多职位是这样的,只要你生对了家庭,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刻起,那个位置就已经给你留着了。
这个世上有很多公平的事情,也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你说或者不说,怨或者不怨,他都在那里,所以柳味对这些并没有特别在意。
他现在只是很想知道赵光义接下来会怎么做,古语云新官上任三把火,赵光义初当皇帝,没有一点作为只怕是不行的吧,他很好奇赵光义会把自己的目标盯在那里。
是一举灭掉北汉,还是为大宋百姓做一些值得称赞的事情赢得民心,亦或者是其他事情?(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407章 边关事
京城的事情很快传到了边关。
石守信跟辽人正在僵持,石守信是沙场老将,因此就算辽人来势迅猛,他仍旧给抵挡了回去。
而当他得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他突然震了一下。
虽然他离开京城的时候赵匡胤的身子骨已经很差了,可他还是没有料到赵匡胤会驾崩的这么快。
而当他得知这些消息后,他与辽人打就更加疯狂了。
一直一来,他石守信都是赵匡胤的人,他从来不曾跟晋王赵光义叫好过,如今赵光义当了皇帝,那他石守信若是想在朝堂上好好生存下来,就必须有生存下来的资本才行。
怎样才算是资本?
保卫大宋就是资本,所以他一定要打好这一仗,一定不能在这一仗上出现任何失误。
而就在石守信这样想的时候,辽军之中,耶律贤进攻的也更为厉害了。
赵匡胤驾崩的消息传来之后,耶律贤很兴奋,他觉得这是他们辽人灭掉大宋的机会,因此他们绝对不能放过。
不过他们也觉得有些失算,比如说大宋的皇帝不是魏王赵廷美而是晋王赵光义。
不过他们顾不了这么多了,在他们看来,大宋皇权交替,朝中必定混乱,他们根本无心顾及这边的事情,因此现在是他们攻下大宋守城的最好机会。
塞外寒风肆虐,雪花纷飞,在这样的天气里,厮杀不止,鲜血染红了那些斑驳的城墙。
京城。
赵光义登基之后,京城虽时有混乱,但很快都被赵光义给镇压了下去。
因此,短短几天,京城已是平静下来。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跟赵光义的赏罚分明是分不开的。他有这个本事镇压任何叛乱,而且他能够让朝中的人都无话可说,都找不出毛病。
当然,赵普这个老宰相初上任所表现出的十足热情,也是让京城很快平复下来的原因。
京城平静之后,赵光义接下来就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建设了,他是一个比赵匡胤还有志向远大的人。而他更想超越赵匡胤所有的一切,所有他不可能满足现状。
为此。在他登基后的第五天,赵光义在早朝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治国方略,大家对这些治国方略一番评论后,在赵光义显得很心胸开阔的情况下,留下了一些好的,把大多数大臣都反对的给剔除了。
而除了这些治国方略外,赵光义还提出了一件事情,那便是现在大宋周边只剩下了两个国家,北汉和吴越。他们是先收服吴越还是北汉?
当赵光义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柳味知道,赵光义终于要动手了,他要让自己的皇位做的更稳,就必须有足够的威望才行。
赵匡胤在位时灭了很多国家,那他赵光义也必须如此,甚至把赵匡胤没有完成的北伐遗愿进行下去。
而对于赵光义提出的这个问题。朝中大臣有不同的看法。
“圣上,吴越势小,我大宋若是出兵,比能在一个月内灭掉吴越,因此臣的建议是先灭吴越,吴越之地粮仓丰盛。有了吴越之地,我大宋以此为后盾,又没有了后顾之忧,要灭北汉这块硬骨头,可就好办多了。”
一名大臣站出来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而他刚说完,立马有大臣站出来表示附议。并且说什么先难后易,解决了吴越之后,他们就可也腾出兵力来全力对付北汉。
而就在这些大臣议论纷纷的时候,也有人站出来持反对意见。
“圣上,臣觉得先灭北汉比较好,趁圣上刚登基,我大宋士气如虹,一举灭掉北汉,让天下百姓看看,我大宋新一任天子也是有雄才大略的。”
站出来说话的官员是卢多逊,现在的他虽是魏王的人,可赵光义都当上皇帝了,他自然要表现的更为忠君一些才行的。
而卢多逊最是擅长察言观色,他知道赵光义想要给自己立威,因此便提议先灭北汉,灭了北汉才算立威吗,可若是灭了吴越那样的附属国,就显得赵光义只会捏软柿子了。
卢多逊这么一说,其他大臣吩咐表示附议。
而朝中一旦有了两个不同意见的事情,双方必定会因此而辩论不休。
朝臣议论纷纷,有说打吴越好的,有说打北汉好的,赵光义心中是想先灭北汉的,只是他觉得卢多逊说的理由无法服众,难道只是为了给自己立威就发动战争去灭北汉吗?
这言论岂不是要陷他与不利境地?
赵光义不是笨蛋,因此就算他真的赞成卢多逊的提议,可也不能因为卢多逊的提议而认同北伐。
所以这个时候,他将目光投向人群中很安静的柳味:“柳爱卿,对于是北伐还是南征,你有什么看法?”
赵光义这么一问,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了下来,而后所有人都望向了柳味,柳味露出一丝浅笑,道:“圣上,微臣觉得,还是先北伐的好。”
柳味不是笨人,既然知道赵光义想给自己立威,又怎么可能同意先灭吴越。
听到柳味这话,赵光义心中暗喜,但却并没有表露出来,只继续问道:“柳爱卿赞成北伐,不知可有理由?”
柳味笑了笑,道:“臣想试问圣上,灭北汉和灭吴越,那个难那个易呢?”
听到柳味突然问出这么一个问题,大家都有些不理解,这么明显的事情,柳味怎么问得出口?
像这样的问题,赵光义若是回答就显得太笨了,因此赵普很适时的站出来替赵光义解决了尴尬的情况:“柳大人,自然是灭北汉难一些,灭吴越容易了,你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群臣纷纷表示质疑,柳味笑了笑,道:“是,赵大人所言甚是,不过我还想再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攻打北汉,吴越会不会从后面偷袭我们?如果我们攻打吴越,北汉会不会从北汉偷袭吗?”
柳味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所有人顿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北汉是块难啃的骨头,他们如果去灭吴越,北汉一定会感到危机,进而对大宋先下手,可如果他们先攻打北汉,以吴越王软弱的样子,断不敢在背后搞小动作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408章 冬临
朝堂之上,言论很快倒向了一方。
而这个时候,柳味继续说道:“吴越其实根本不足为惧,他们现在还不肯投降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大宋北边还有北汉,如果圣上能够灭掉北汉,臣敢保证吴越会纳土来降。”
柳味这么说完,朝堂上顿时嚷嚷开了。
“什么,吴越会纳土来降?柳大人,你是不是太天真了。”
“是啊,吴越怎么可能会纳土来降呢……”
群臣虽然认同柳味说的先攻打北汉的道理,但对于吴越会纳土来降却不同意,无论是谁用脑子想一想都觉得不太可能,吴越虽弱,可也是一国家啊。
对于这些反驳的声音,柳味并没有在意,他只露出了一丝浅笑,然后向赵光义道:“微臣所言,不敢有虚,请圣上定夺。”
赵光义初听柳味之言也有些吃惊,觉得不可思议,不过很快他便不再在意了,只要他找到理由先攻打北汉就行了,至于吴越会不会纳土来降他暂时可以不管,因为等灭了北汉之后,吴越自然不成问题。
“柳爱卿所言的确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不过朕相信你,我们就先攻打北汉,如今确定了目标,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打,怎么打了,诸位爱卿谁有好的建议?”
卢多逊扫了一圈众人,而后连忙上前道:“微臣觉得,圣上要灭北汉,最好还是御驾亲征,如此一来,我大宋士气如虹,必能旗开得胜啊。”
听到卢多逊这话,赵光义心头一惊,赵匡胤北伐的时候他给赵匡胤下了绊子,他这才当上了皇帝的,可如果他去北伐,会不会有人对他下绊子?
可卢多逊说的也没有错,他想给自己立威。自己不御驾亲征怎么能行?
朝中大臣对卢多逊的这个提议多表示赞同,赵光义点点头,算是同意了,然后就是商量如何对敌,这个朝中武将皆有提供意见,不过这些武将意见虽好,却很难让赵光义觉得满意。最终还是将目光投向了柳味,柳味也没有推辞。身为参知政事,是有责任为此事做出提议的。
“臣觉得要灭北汉,有一个大问题我们必须解决,那便是辽人的介入,所以我们必须先解决辽人的后顾之忧,而要解决辽人这个后顾之忧,方法很简单,要么打怕他们,要么派兵阻止他们对北汉进行救援。如此一来,我大宋大军可兵分多路快速侵入北汉之地,迅速攻破太原城,只要破了太原,北汉灭矣。”
柳味这么说完,赵光义立马表示赞同,其他朝中大臣从中也没有找到可以反驳的论点。因此也就没有反对。
这样一番说完,赵光义便决定等开春之后,展开北伐之战。
……………………………………………………………………………………………………………………………………………………………
塞外寒风凝重。
辽人跟石守信僵持许久之后,渐渐有些后备不足起来,他们是长途作战,食物本来就不多。如此多天攻城不下,很多士兵都饿起肚子来。
本来耶律贤还想尽早攻下大宋城池的,可不曾想石守信守城很有一套,再加上天寒地冻,城墙上被石守信泼了冷水,冷水皆成了兵,他们想要攻城就更不容易了。
最让他们受不了的是。他们的人本来都是很耐冻的,可长时间将双手暴露出来,他们的手也被冻的皲裂开来,手被冻后,不敢太过用力,一用力手就突然裂开,那样子真的有些触目惊心。
他们本以为宋人不耐冻,应该支撑不了多久,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宋人的手竟然没有冻的,跟他们杀起来那动作要多灵活就有多灵活。
再这样打下去,怕是不行了。
这天,塞外飘着寒雪,耶律贤将李隐给叫到了自己的营帐之中:“先生,这宋人手不皲裂,我们再这样打下去,怕是不妙吧。”
李隐愁眉很重,他也没有想到宋人竟然不怕冻,派探子去调查,只听说宋人都在手上抹了一种东西,但具体是什么东西,却又打探不出来。
“圣上,此战若再继续下去,对我辽人恐怕会很不利啊,我辽人在之前伐北汉的时候就元气大伤,如今又主动对大宋用兵,兵力更是有些不济,不如……不如就此退去,等来年开春之后再来灭大宋吧。”
李隐说完,耶律贤眉头忍不住沉了一沉,在他看来,这是攻打大宋的最佳时机,如果现在退去,等赵光义羽翼丰满,朝堂稳固之后,他们再想攻打大宋,只怕就不容易了。
可耶律贤也清楚,再这样坚持下去,他们的人不是饿死就是冻死,那个时候,反而有些得不偿失。
一番思虑后,耶律贤最终下了一个决定:“班师回朝。”
耶律贤带着自己的兵马离开了,塞外的寒风更重了一些,石守信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去的辽人队伍,最终叹了一口气,辽人走了,他石守信成功了。
放松下来的石守信忍不住笑了几声,然后命人道:“感觉向京城送信,就说辽人已经退去,我大宋危机暂时除矣。”
石守信不能不兴奋。
如果辽人不退,继续跟他僵持,到时候势必两败俱伤,而那个时候他能不能守住城门还不一定,万一守不住,那京城他就别想再回去了。
大宋天子已经换了人,只怕他现在正愁找不到可以杀人立威的机会吧,自己若成为那个杀鸡给猴看的鸡的话,那就太不妙了。
不过让石守信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信使刚离开,朝廷那边就派人送来了一封信,石守信看完之后不由得愣了一下,朝廷命令,要石守信暂时不要班师回朝,等他迎接圣上亲临。
信上写的东西并不多,但石守信看完之后就明白了,这新任的大宋天子这是要御驾亲征啊,石守信有点佩服赵光义的魄力,不过也多少有点担心,他知道赵光义城府很深,但打仗,他还真有点不敢苟同。
不过虽是如此,石守信也没有说什么,将那封信烧了之后,立马对自己的士兵吩咐下去,加强巡逻,以免敌人去而复返。
他们不能回去了,御驾亲征的事情不能泄露,石守信现在只能这样吩咐下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409章 皇子师
京城的冬天并不热闹,除了因为此时是赵匡胤服丧期间,再有就是天气太冷,大家都宁愿呆在家里搂婆娘也不喜欢到街上闲逛。
但也有例外,比如说那些为了生活不得已投入到寒冷工作中的百姓。
但这些离赵光义都太远了,一旦登上天子位,江湖与朝堂就隔开了,虽然只是隔了一道宫门,可在赵光义看来,却仿佛是隔了千山万水。
他关心百姓疾苦,但他关心的已不是一个百姓的疾苦,而是整个大宋天下百姓的疾苦,所以他不能像在开封府那样,有一个百姓来报案他就要亲力亲为,现在,不会有因为一个百姓的事情来烦他了,除非那个地方很多百姓都有了事,才能够惊动他。
身份不同,很多事情都会慢慢不同。
赵光义坐在御书房看着外面的雪,突然就想到了这些,而他想到这些的时候笑了笑,他不觉得自己无情了,他只是把自己的胸怀扩大了,大的可以容纳天底下的万民。
寒风吹来,御书房的门没有关,风雪弥漫而来,今年冬天京城的雪有些多,多的仿佛像死人的白幔,也许因为今年死的人太多了吧。
正思绪间,一名太监急匆匆跑了来:“圣上,李皇后来了。”
李皇后原为李德妃,是赵光义还是晋王时的正牌妃子,曾经为赵光义生过一子,可惜夭折,赵光义登基为帝后,便封李德妃为李皇后。
李皇后贤良淑德,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因此她虽未生子,却也是不曾受到赵光义冷落的,赵光义听到自己的皇后来了,心中一暖,道:“让她进来吧。”
太监应了一下,不多时一名贵妇人摸样的女子穿着一袭白色貂裘从外面走了进来。女子贤淑大体,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她进得御书房后,给赵光义行了个礼,赵光义微微颔首,上前拉住她的手,道:“皇后怎么没在寝宫休息?”
李皇后笑了笑:“圣上。臣妾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而且关乎我大宋国运。因此想找圣上商议一下。”
赵光义微微一愣,随即又道:“哦,什么事情?”
“是这样的,如今圣上的几位皇子都已经到了读书的年纪,以前在晋王府的时候虽也有老师教授课程,但终归不够好,如今圣上已贵为天子,臣妾想着,是不是该给他们请几个更好的老师呢。”
李皇后没有子嗣。但却对赵光义的皇子这般上心,赵光义心中很是欣喜,道:“皇后说的有理,明日早朝,朕便提及此事,看看群臣之中,又那位博学多才的人能够担任皇子老师。”
李皇后笑着点了点头。但却又立马说道:“其实整个大宋,若说博学多才,谁人比得上如意郡主的驸马柳味啊,圣上你说是不是?”
李皇后的意思此时已经很明白了,她是想让柳味给那几个皇子当老师,但赵光义却有点犹豫。道:“柳味的才情的确不错,只不过他是朕的参知政事,每天有很多国家大事等着他去办,让他给皇子当老师,未免太过浪费时间,也有点屈才了,不妥。不妥。”
赵光义虽然认为给自己的皇子请好一点的老师很有必要,但他更觉得让柳味担任参知政事参与国事更为重要,皇子的老师嘛,不过教授一些书籍知识,教给他们一些品德修养,在朝中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可以了,何必要柳味?
李皇后见赵光义这么说,有些犹豫,欲言又止再三后,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
次日早朝,天有点冷,满朝文武站在大殿上冻的浑身直哆嗦。
柳味总会忍不住去搓一下手,但在赵光义坐上龙椅之后,所有人都停止了一些取暖的小动作。
赵光义望着堂下群臣,而后就朝中大臣上表的奏折一事逐个拿出来分析评判,这样一个时辰后,赵光义才悠悠道:“如今朝中之事我们大家都已经商量完毕,有一件私事还想请众位爱卿给个意见,朕的几位皇子已到了读书的年龄,朕想给他们请几个老师,不知那位爱卿肯毛遂自荐?”
一听要给皇子当老师,所有人顿时犹豫起来。
如果不出意外,赵光义肯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皇子,如此一来,谁成为皇子的老师,就有可能成为太子师,太子若是登基,自己就是天子的老师,到时在朝堂上谁不给自己面子?
如果感觉依靠其他在官场上无法混得开的,这无疑是一个途径,一个很好的途径。
只是万一自己教的皇子无法成为太子,那他很有可能成为皇权争夺中的牺牲品,如此一来,反倒有些得不偿失,但在更多人的心中,他们还是对此有些期待的,既然身在官场,就要去拼杀,万一自己运气好呢?
柳味站在人群中,露出了一丝浅笑,如今赵光义成了大宋天子,自然要给自己的皇子寻找最好的老师了,只是他觉得赵光义肯定也有担忧,因为他的皇子以后是可能成为太子的人,如此一来,他选的老师就必须慎重了。
只是利益面前,就算赵光义再慎重,又有什么用呢,他不可能找到一个没有一点目的纯粹只是教皇子读书的老师的。
众人犹豫,因此没有一个人最先站出来表态,因为他们也不清楚赵光义是怎样的想法。
而就在这个时候,宰相赵普站出来道:“圣上要为皇子挑选老师,这怎么能算是私事呢?在老臣看来,这简直就是我们大宋的大事啊,因此臣觉得这种事情不能马虎,皇子的老师必须学识出众,而且品德无可挑剔才行。”
赵普的话很像是在拍赵光义的马屁,但在一些明白人听来,却已是深深感到了赵普话中的意思,把给赵光义皇子选老师当成国事,岂不是在暗示说赵光义的皇子有可能是大宋以后的天子,因此马虎不得?
不然为何要把那些皇子的教育问题看的这么重?
魏王和武王两人心头一沉,对赵普这种迎合赵光义的行为深深不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410章 老或少
武王和魏王虽然很不耻赵普的行为,但赵光义却很喜欢,在赵普说完之后连连称赞,而后询问朝中大臣,这皇子的老师该怎么选。
赵光义这么一问,朝中大臣顿时就打开了话匣子。
一些朝中老臣站出来道:“微臣觉得给皇子选老师应该选那些德高望重的,他们年龄大,学识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皇子。”
一些年龄大,觉得资格够老的人连连点头称是,而这个时候,朝中一些新秀则连忙站出来反对:“皇子年幼,应该充满活力朝气,所以臣觉得应该让年轻的学士去教,这样一来,才能够让诸位皇子能够更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