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空降抗日突击营(马脸)-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楚再激动哇。

    暗暗使劲捏了一下李雅丽冰冷的小手,吴美娟随即将她轻轻一拉,直接奔到了孟遥床头前,咬牙切齿地低声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的终身大事,要她操什么闲心?”

    孟遥苦笑着,也是一脸委屈地将双手一摊:“你问我,我还想找个人问问哩,你说,这是36计中的哪一计。”

    正说着,忽然感觉自己那只还算完好的左手猛地一凉,注目一看,却是一颗晶莹透亮的眼泪,恰好滴在了没有被包裹住的手背上。他暗叹一声,刚要抚慰一句,却见李雅丽猛然捧起他的那只手,低头缓缓将自己的小脑袋埋进去,声音极低地抽泣起来。

    吴美娟知道男人们都对这一套有种天然的恐惧,和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抗拒心理,所以急忙搂住李雅丽将她拉到了自己怀里。

    “好啦好啦,你没听孟遥自己都说,他也是被人家蒙在鼓里的吗?”

    ……

    就在孟遥这边与老蒋达成了某种协议之后,在于都那边的最后一批红区支队也准时踏上了奔赴上海的征途。

    因为傅晓冲仍在于都,一直配属在红区支队原来的三架武直中的另两架,于是也飞到了于都,只等第二天与老毛谈完孟遥交待的所有问题,然后单独再编队飞往上海。

    武直的出现,尽管已尽量做到了秘密飞行,但还是被许多红军战士知道了。在他们强烈的要求下,武直不可避免地成了被观瞻对象。

    一军团林彪和聂荣臻,三军团彭德怀,以及五军团、八军团、九军团,最后甚至连因为要长征而临时秘密成立起来的军委纵队、中央纵队等,也都纷纷派了人前往博古以及李德的那个所谓的“”独立房子,要求选派代表去看那个传说中的怪物。

    在把一批批人骂回去之后,李德终于在午饭之后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愤怒,带着一大批警卫战士,挟持着博古赶到了于都。

    作为一个“纯种的雅利安人”以及所拥有的普鲁士式思维,又经历了多次著名战役,最后深造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如今在中国这个红都俨然已是太上皇的李德,自打听说了这件事,就从未在心里相信过什么。

    且不说他的这些中国同志们,有多少还依然是“愚昧无知的中国式农民”,就连南京的蒋委员长那样的中国式基督徒,以及他的将军们,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一只鹰的飞翔。

    哼,不是瞧不起这些中国人,而是压根从来就没有一件事情,一个事物,可以让世界瞧得起他们的基础。

    不仅如此,他们居然还能编出一个愚蠢的中国式神话,来试图让他对他们刮目相看。哼,这可能吗?

    就连伟大的德意志都没有的东西,小山沟里会有吗?

    没有跑道,就不可能有飞机。没有信号员,飞机就不可能出现在这里。没有先进的技术思想、技术手段和技术人员,就没有飞机的一个轮子,一个翅膀。笑话嘛,什么都没有,还能满山沟乱飞,想停就停,他们是太阳神下凡吗?

    “布劳恩,没必要跟他们一般见识。”

    博古一路上都在劝慰着他的这位顾问,可惜从语气上来听,他却仿佛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偶像,而完全忘记了他自己本身的角色。

    “你知道的,我早就说过,不管在红都,还是在上海或者其他**根据地,除了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山沟沟里是出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毛的没落,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李德骑在他的那匹专属白马上,不满地又是一声冷哼:“秦,你还是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定又是那个农民在玩什么把戏。”

    博古很绅士地耸耸肩膀,微笑道:“也许吧,布劳恩同志。但这有什么关系哩,除了我们自己,洛甫已站到了我们这边,还有王稼祥。就连朱德,还不是经常要去找你请教许多问题吗?”

    说着,他又轻松地指了指东方,“还有不到二十天时间,临时中央和周恩来就要转移回来了,有了他们,再狡猾的农民也翻不起什么大浪的。”

    随着博古的手指,一个巨大的黑影忽然缓缓从山脊上爬升着,突兀地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尽在中文网小说更多:

正文 第239章、军营树起来了

    盯着越升越高的飞行物,李德那颗雅利安人严谨、古板的脑袋有些不够用了,极力在脑海中回忆着他曾见到过的每一种飞机的样子,却怎么都无法与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将它们彼此联系起来。

    “秦,你看见了吗,那是什么?”

    无奈之下,李德只好从马鞍上掉头向博古问道。可惜的是,博古表现得似乎比他还差,高高仰着脑袋,连嘴里的口水流出来都不晓得。

    “秦,快告诉我,我们是不是眼睛都看花了,其实它什么都不是。”

    李德说着,有些不高兴地挥起鞭子,在博古的马屁股上轻轻打了一下。马头吃惊地一扬,将十分入神的博古拉了回来。

    “这刚刚过完新年,也许是村民们放飞的祈愿灯笼吧?”

    紧随其后的伍修权极目远眺着,又低头和战士们讨论了一番,随即打马扬鞭来到两人面前,用十分肯定的口吻说道:“二位首长,这肯定就是战士们传说的那种飞行器了。你们仔细看,它多像蜻蜓,直上直下,还能漂移,应该不会弄错的。”

    “哼,我们走——”

    话还未听完,李德使劲抽了自己胯下的白马一鞭子,随即策马驰去。

    刚刚走到老毛住的小屋那个山口,几个装束奇怪的军人忽然跳出来,礼貌然而却又十分坚决地拦住了李德一行。

    对于李德这个大鼻子、蓝眼睛的老外,突击营的战士可没红军那样的好脸色给他。

    说也奇怪,原本以为李德肯定会想对待红军那样勃然大怒,然后一鞭子抽过去。身为翻译的伍修权忙不迭地翻身下马,刚要解释一下,李德却率先跳下马,竟然还笑容可掬地主动伸出了一条毛茸茸的手臂。

    还别说,跳出来的军人当中,居然有懂俄语的。

    伍修权微笑着退后几步,饶有兴趣地打量起眼前的这些什么都看上去怪怪的军人,报纸上的那个孟遥形象随即浮上心头。

    关于他的传说,当今中国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但真正见过他直至由他掌握的那个神秘的突击营,却没有多少人。从轰动世界的“访日事件”,到“满洲里大轰炸”,再到最近的上海交火,有一点他始终都很惊奇和惶惑。

    这么强大的军队,这么强势的军人,怎么可能就像传说的那样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之前他们在什么地方,又是如何这般强大的,这一切绝不会这样简单。

    即使是从唯心论出发,它也得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就像现在的红军。

    博古可不像伍修权这么温文尔雅,当然他也不可能这样任人拦着而一言不发。不管怎样,他毕竟还是目前中央的实际负责人。所以,等了没两分钟,他便不耐烦地仰起脖子大喊了一声:

    “老毛,老毛——”

    也不知是真的病体欠安,还是故意怠慢他们,半晌之后,乱枝掩映中的小路深处,才幽幽传来了老毛那一声声熟悉的咳嗽声。

    “不知博古和李德同志来,未曾远迎,抱歉抱歉呐。”

    随着话音,老毛愈显消瘦的身影缓缓走出来,一边冲这边挥了挥手,一边仍不断地与他身旁同行的人不时说着什么。

    几人一相见,未等李德拉下脸,老毛马上指着身旁的人说:“这位是傅晓冲支队长,他们的上级,就是那位刚刚与日寇做了一番拼杀的孟遥、孟将军。”

    博古两眼一眯,紧紧盯着傅晓冲问道:“既然是武装,还有上级,你们有组织吗,是什么党派?”

    傅晓冲好一阵惊讶。我x,还有这么趾高气扬的问话。

    仅仅只是一转念之间,傅晓冲忽然浮上一层微笑,随即啪地一个立正,向老毛告辞道:“毛委员,时间紧迫,形式也很不乐观,我们必须立刻前去归队。请相信,以后我们一定会再来看你的。”

    看到傅晓冲面对博古质问,仿佛视若无睹的一副神定气闲模样,老毛一怔之下,立刻会意过来,人家这是根本没把这些人物看在眼里呀。

    虽是暗自摇头,老毛还是不动声色地接口应道:“好,好的,希望我们还有再相见的那一天。”

    望着傅晓冲快步向远处隐藏的武直走去,老毛沉吟了一下,忽然又挥手高声喊了一句:“傅晓冲同志,请务必转告孟遥,我这个书生润之,要代表所有的红军感谢你们呐。多谢你们这些年在我们身边,放了一支你们这样好的部队,我们这次也才不至于输得那样难看,多谢喽。”

    听着老毛一连声的感谢,博古与李德莫名其妙地相互看看对方,随即怒容满面地齐手向老毛拉扯而去。

    “住口,你一个堂堂的苏维埃政府主席,没口子的感谢,成何体统。”

    拉扯半天,见老毛岿然不动,二人只好拂袖而去,跳上各自的大马相互鄙夷地骂了一句:“不过是一个军阀,和一个农民之间的闹剧,还要讲什么马克思主义,根本就是胡闹。”

    通过几次“蛙跳”,傅晓冲带着三机编队,当晚就飞抵到了陆航大队的临时驻地杭州。

    会合后,被临时开辟出来的停机坪,一架架武直在银色的月光下,发出一阵阵大战来临前的光华。而15架武直也第一次全部完成了首次合家欢似的团聚,一字排开的阵势,让人看上去忍不住就是一阵心潮澎湃。

    想想吧,也许明天,也许后天,当它们整齐地腾空飞去,突然出现在日寇的头顶之上,成吨的炸弹,如林的弹雨,就那样畅快地倾泻而下,那将是多么壮观而又解气的一幕啊。

    傅晓冲没想到的是,接他的人竟然是陆涛。

    两人多年未见,忍不住就是一个熊抱,然后狠狠彼此砸了对方一拳,方才正式地互相敬了一个久违的军礼。

    “你小子,肯定没少跟毛主席合影吧?”

    “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

    傅晓冲说着,马上就把话题转移到孟遥身上:“怎么样,那家伙不会有什么后遗症吧?”

    陆涛高兴地摇摇头,“不会,以后打架估计还是这家伙赢得多。”

    “太好了,这样我就放心了。”

    傅晓冲说着,忽然朝上海方向看了看道:“你出来了,谁在那里指挥呀?小鬼子,也真他**的沉得住气,这些天就一直这么相互对峙,一点动静也不闹吗?”

    切,陆涛突然就是一声长笑:“我们每天都在增兵,快速部署,他们又不是瞎子。鬼子阴着呐,也正在从海上和各处调兵遣将。”

    傅晓冲点点头,不觉下意识地搓了搓自己发紧的脸膛。

    “怎么,这就着急了?”陆涛看看他,忽然打趣地说了一句。兄弟之间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什么含义,彼此间再清楚不过了。

    傅晓冲一笑,放下手道:“现在晚不晚,我想去南京看看那个家伙。”

    “你以为他会老实躺在床上吗?”陆涛说着看了看手表,招手叫来一辆轿车。“走吧,他今天也到了杭州,就等你开全体党委会和战前动员会了。”

    啊,傅晓冲吓了一跳,扭头盯着陆涛:“老高也从蒙古回来了吗?”

    “没有,”陆涛跳上车,自信满满地说道:“收拾一个区域的鬼子,让三个常委一起上阵,岂不是太没面子了。放心吧,孟遥自有安排,而且你不也谈的很顺利地回来了嘛。再说了,蒙古那边将来就是我们的地盘,他怎么能走得开哩。”

    驱车赶到一处邻近郊外的一个独立街区,放眼之处,已然尽显突击营特有的迷彩兵营气质。看得出来,这里肯定就是被老蒋划拨出来的突击营专用营地了。

    离整个建筑群还有两百米,几道间隔数米的铁丝网横亘在眼前。

    举目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铁丝网,好像已经将整个营地全部囊括了进去。在它的里面,沿着它的走向,每隔数百米就有一个固定岗哨。更远一些,则静卧着几处影影绰绰的烟囱状物体,不用问,那一定是几座四联装的近程地空导弹防御系统。

    下了车,傅晓冲不由得兴奋地打量着四周的一切,一边到处走着摸着,一边不停地频频点头。

    奶奶的,这才是他心目中突击营原来的模样。

    一切井井有序,一切无声无息。但一旦动起来,,则是天崩地裂,气吞山河。

    这样疏而不漏的现代化军营形象,经过这些年在民国的入乡随俗,几乎都快淡忘成一缕发黄的记忆了。不过今天一看,它却还是依然如此的鲜艳和沉着。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尽管岁月流逝,但突击营的原色永未褪色。

    到了最后一道岗哨,一幢灯火通明的三层小楼里,已能隐隐约约听到里面传出的人声鼎沸。

    看样子不仅群情激昂,而且七嘴八舌争得也很激烈呀。

    傅晓冲笑着摸出自己的证件,笑眯眯地将它递给了哨兵。

    瞧瞧现在的兵,个个年轻,人人精神,就是不认识的面孔越来越多了。新面孔越多,就越说明突击营不仅没有随着老兵们老去,反而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支生生不息的队伍就应该像一条长河那样永不干涸,而又永远勇往直前。

    哨兵还回证件,两眼静静地在傅晓冲脸上看了一下,慢慢举手齐眉敬礼道:“老首长好,欢迎老首长归队。”

    傅晓冲看看陆涛,不禁哑然失笑起来。

    老天爷呀,这才几年光景,连他都“升格”为“老首长”了。不过想想也是,若从穿越算起,可不就是十年寒窗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可不就该他老了嘛。尽在中文网小说更多:

正文 第240章、老牌主力连

    两人一进去,坐了一屋子的老连长们齐刷刷地向他们望来,个个挤眉弄眼的,就是没敢明目张胆地站起来打招呼。

    尤其是接任老一连连长的原老五连九排长、绰号“步战车神”的严志,猴急猴急的,就差冲过来给他一个熊抱了。要知道,当初可是他在孟遥目前力荐,这小子才做了一方诸侯的。而这老一连,可是名副其实的突击营第一王牌。

    为什么都这么老实呢?不用说,这既是孟遥如今威望越来越盛的结果,也是今天这个会议的性质所决定。像作战会议,孟遥是向来不许任何人嘻嘻哈哈的。

    一看这架势,两人也不多言,目不斜视地直奔前台而去,找到自己的座位,一声不吭地坐了下去。

    两人甫一坐定,孟遥便示意站台上的几个作战参谋,分门别类地挂上了大型作战示意图、敌我兵力部署图以及相关街区标示图。最后,则是一幅最醒目的战区示意图,围绕着以上海为中心标定出了非常明确的各处潜在的战场及其分布范围、地名以及可能发展的态势走向。

    眼里盯着参谋们忙而不乱地在各式地图上井井有条的作战态势分析,耳中听着参谋们条理清晰的作战部署说明,傅晓冲不由得就是咧嘴一笑。

    看看这专业化极高的作战地图,可知那些老了的作战参谋们,不定正躲在下面像他一样偷偷乐着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像这样要求极高、同时又需要极其严谨的作战地图,没有几把过硬的刷子可真是上不了这个台面的。

    突然,几个十分扎眼的陌生番号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嗯,傅晓冲愣了愣,揉了揉眼睛再一看,果然还是那几个从未见过的番号:整编新七军23师,新一军7师,淞沪卫戍区新编独立旅……

    这是怎么回事?看上去很像国民**军序列番号,但为何前面都冠有一个明晃晃的“新”字,难道是在一军、七军之外又独立成军了几支部队,或者干脆就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

    看着看着,几张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突然闯进了他的眼帘。

    定睛仔细望去,哈哈,那不是一脸严肃的陈赓大将嘛,还有那个紧绷着一张黝黑脸庞的王忠秀,在突击营内部每周的情况通报中,他已经知道了他的事情。我x,还有两个正襟危坐的国民党中将,夹杂在一色迷彩装的突击营连以上军官中,正试图努力保持着他们想象中的国民**军的威严。

    不用问了,这两个不苟言笑的国军中将,肯定就是通报上说的胡宗南和宋希濂了。

    想着想着,傅晓冲不觉一下子腰杆挺得更加笔直起来。

    我x,这可是一次真正的联合作战会议啊,两个正打得你死我活的兄弟,突然之间就这样面对面坐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甚至还要在某个时刻握手言欢,这本身不就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嘛。

    孟遥,你小子行,不愧是越来越像我们拥戴的营长了。能把两个正水深火热的兄弟捏到一块,而把枪口一致对外,尽管这只是暂时的,也足够叫人不禁热血沸腾了。

    转眼再朝孟遥望去,傅晓冲先是好笑地咧了一下嘴,随即很快鼻子就变得有些酸酸的。

    只见孟遥两腿打满了石膏和绷带,连军装都无法穿着,而不得不在腿上覆盖着一条军绿色的毛毯。上身倒是笔挺的突击营迷彩装,可看上去鼓鼓囊囊的,一看就知道里面也一定是伤痕累累。而头上除了一双依旧还是怒目而视的眼睛,整个脸部几乎全被雪白的绷带包裹进去,若不是熟稔,根本认不出他是谁。

    唯有他那条尚算完好的左臂,静静地搁在他面前的一张桌面上,紧握的拳头,一动不动地停在属于他的那顶军帽前,隐隐透漏出他内心的一种决绝。

    看来,预计明天召开的向世界媒体公开的记者发布会,以孟遥完美主义的个性,很可能只有陆涛去主持了。

    但接下去的作战和指挥,就算是坐着担架上去,估计孟遥也不会再让给陆涛了。

    果不其然,在详尽地介绍完敌我双方当前对峙态势和兵力分布等基本情况后,负责主持作战会议的新任参谋长、在突击营素有“战术能手”称号的原老一连五排副罗汉秉一侧头,便将嘴巴对准了陆涛,而不是孟遥,两人低声交换了几句,才又示意另一个参谋上场。

    呵呵,罗汉秉这小子,算得上是他最直接的部下了,没想到几年后直接坐火箭爬到了突击营参谋长的位置。但从这点看,老一连果然就是孟遥的心头肉,同时又是核心军官的预备摇篮。

    孟遥也是是老一连连长出身,加上他和罗汉秉,现在突击营最重要的位置上,几乎都是老一连出来的。哦,如果算上老军长,以及328师长,阵容就更豪华。

    呵呵,山头嘛,无论在哪朝哪代,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山头。只不过无论山头再多,只要不高过最大的山头就行。

    很快,台上的参谋拿着指示杆图上比比划划的,一会儿就讲完了。

    陆涛坐起身子,很有派头地扫视了一眼众将,随即一脸凝重地沉声说道:

    “目前的敌我态势以及各自的兵力对比,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则要重视敌人,这才我们取胜的法宝。现在,我正式宣布占领和接管上海行动定名为春蚕行动,孟遥为春蚕行动总指挥。鉴于这个行动的特殊性、广泛性及其它所蕴含的代表性,经突击营多方奔走、协调,此行动已获得中国最高统帅部以及共产国际中国分部的共同认可,并视此行动为三方共同行动。现在,有请总指挥孟遥讲话。”

    孟遥刚把话筒用一只手拿起来,偌大的房间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很显然,这次打鬼子,肯定是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坎中。面对这种罕见的联合作战模式,又是与当今最神秘的部队并肩作战,这份发自内心的激动自然难以言表,所以掌声不禁如雷回荡不已。

    掌声一停,孟遥有意停顿了半晌,方才一字一顿地吐出一串掷地有声的话来:“老一连一部、老五连一部,15、19连,并陆航大队一部,听令。”

    严志、刘纯刚以及15、19连长闻声起立,定定地望着孟遥。

    看了看众将,孟遥沉声道:“命令,明天凌晨五时整点,由你部已进驻租界阵地之部队,合为一个加强营,准时发动对阵地周围日寇驻留各部拔除攻击任务。严志为拔除任务总协调员,限在清晨七时完成全部任务。”

    “是——”

    众人刚一坐下,孟遥便将目光转向陆涛:

    “命令,明天清晨七点三十分,由突击营营指,政治部,公共安全局偕同警卫连一部,新闻宣传部,组成春蚕行动新闻发布会工作组,准时进入发布现场红星饭店,八时整向全中国同胞以及全世界庄严宣布,自1934年3月28日八时整,突击营正式接管并进驻上海。自八时起,任何国家和组织未经命令,一律留在原址原地,等待突击营依法核查和登记,违令者和抵抗者,格杀勿论。”

    “春蚕行动新闻发布会工作组总负责人陆涛,授权由你宣读突击营上海接管令、戒严令和驱逐令。”

    “接管令面向上海全体市民、驻华各国使领馆以及侨居、旅居在华各国各界和平人士,戒严令面向上海所有租界现有管辖范围,驱逐令则针对一切在华外国武装,除中华民国最高统帅部授权外交部公布的合法驻华外国军队,一律实施驱逐直至彻底消灭。”

    陆涛、牛刚以及唐镇等人,目光炯炯地齐声轰然应道:“是,保证坚决、干净和彻底完成任务。”

    声浪尚未平息,孟遥已目光灼灼地寻找到了国民政府席位上。

    “请国民政府外交部左英年副部长、国民**军整编新七军胡宗南将军听令。受最高统帅部以及蒋先生委托,现由我正式向二位下令,特授权左英年明天九时整点,在上海大饭店向全世界宣布如下申明、公告和委员长令——《关于时下上海时局之申明》,《关于国民政府委托突击营接管上海之公告》以及《委员长令并告上海全体同胞书》。”

    “根据突击营接管令、戒严令以及驱逐令之条款规定,特授权胡宗南将军及其所属新七军23师一部,对上海大饭店及其2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戒严和托管,在此范围内的所有安全事务皆归该部全权负责。”

    左英年、胡宗南一前一后挺身站起来,丝毫也不敢马虎地齐刷刷答道:“是,谨遵命令。”

    在二人脸上停留了不到两秒钟,孟遥仅仅点了点头便又沉声喝令道:

    “突击营老三连一部,并16、21、26连合为一个加强营,由陆航大队第2编组协同陆战并提供空中支援,于明天九时整点向位于上海东郊的日军第9师团一部发起总攻。”

    “突击营老2连一部,并11、15、22连合为一个加强营,由陆航大队第3编组协同陆战并提供空中支援,于明天九时整点向位于上海西郊的日军第9师团一部发起总攻。”尽在中文网小说更多:

正文 第241章、兵力配属

    “突击营老四连一部,并9、18、25连合为一个加强营,由陆航大队第4编组协同陆战并提供空中支援,于明天九时整点向位于上海南郊的日军第9师团一部发起总攻。”

    “突击营老六连一部,并3、5、7连合为一个加强营,配属营指特战大队一部,由陆航大队第5编组协同陆战并提供空中支援,于明天九时整点向位于上海黄浦江沿岸的日军第13师团一部发起总攻。”

    “突击营老2连一部,并2、4、6连合为一个加强营,配属营指特战大队一部,由陆航大队第6编组协同陆战并提供空中支援,于明天九时整点向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日军第13师团一部发起总攻。”

    “突击营老一连一部,老三连一部,老六连一部,合为一个加强营,配属营指特战大队山地战分队、城市战分部,由陆航大队第7编组协同陆战并提供空中支援,于明天九时整点向位于上海外滩的日军第13师团一部,以及日军第三舰队岸基各后勤处、补给点及其陆战分队驻地发起总攻。”

    孟遥条理清晰地一口气下达着各个作战命令,只听得已接到命令而继续做洗耳恭听的众人乍舌不已。

    要知道,无论是在两次东征,还是北伐,包括最近的数次对红军的围剿作战,每一个发布作战命令的战地最高长官,无不战战兢兢地拿着稿子,一边仔细地核对着,一边才敢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声。而在他身边的,还必须侍候着不少于三个以上的作战、机要参谋等得力臂膀。

    而人家孟遥哩,除了中途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别说拿着稿子照本宣科了,就是在发布命令时,连语气的抑扬顿挫都没有丝毫变化。

    差距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什么是差距,这才是真正的差距哇。

    不过,有人惊喜,有人高兴,更有人兴奋得摩拳擦掌,但也有人愤怒,不解,甚至还疑惑莫名: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有点到,他们的名字却提都没提一下呢?

    想着想着,宋希濂黑着个脸,虎地一声站起来,直愣愣地望着孟遥叫道:“孟教长,多年未见,先不跟你讲礼节。我要抗议,为何参战单位只要稍加留心,就发现几乎全是突击营的作战单位。这是对其他参战单位的歧视和不信任,更是亲疏有别的做法,我实在为此感到遗憾和不解。”

    王忠秀一听,也跟着应声蹦起来,已难控制恼羞成怒地叫嚷着:“还有我们新编独立旅,孟将军,我们的确是地方杂牌部队,也许连二流都算不上。但面对敌人,我们敢于迎面而上,从未畏缩。所以,我强烈要求单独给我们一个街区,拿不下来我提头回来。”

    听着两人义愤填膺的叫喊声,跟随陈赓而来,一直激动的注视着孟遥的潘汉年及其助手,也开始变得跃跃欲试。但这个苗头一出现,他们就被陈赓不动声色地给拉了回来。

    “怎么了,老陈,孟将军这的确是在看人下菜嘛。”

    屁股刚一落座,潘汉年就有些不满地望着陈赓,压低声音嚷嚷道。

    陈赓淡淡笑着,暗暗捏一下潘汉年的手道:“别急,会轮到我们的。特科的声名,我敢肯定不会让孟教长视而不见的。”

    其实陈赓没有说出来的真实话语,潘汉年心里也很清楚。别说他们现在与国民党势同水火,就是孙文时代的蜜月时期,像特科这样的秘密机构,在今天这样的作战会议上,也不可能公开拿出来指定什么任务。

    悄悄的干活,这才是他们真实写照。

    但潘汉年却有着自己的担心,陈赓马上就要随临时中央返回瑞金。这意味着,在佐尔格于上海成功建立了他那个传奇般的苏联军事情报网后,纳尔逊夫妇无疑是将这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