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是晋升为右将军,起码得二十年以上的军龄。
不过因为现在朝廷实行的是军衔与军职匹配,因此其实如刘允文这样的分舰队司令,挂的是左将军衔,但实际他的军龄都不过三年多时间而已。
但朝廷也规定了,所有职务都有任职和晋升年限,每个职务一般都只能最多两任,如果不能晋升,就得退伍,没有平调或者说降级或者继续担任原职的可能。
皇帝也说过,如果职务固定多年不变,这必然会影响到各级军官的正常晋升,进而影响到整个军官队伍的思想稳定。毕竟如今帝国的军队规模慢慢固定下来,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一个军官一直不能提升,一直呆在那个位置,那他下面的人也升不上来。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也是为了防止军官队伍老化,朝廷还特别规定,如两轮晋升仍不能晋升者,都需要退役。而一般第二轮晋升是在第一轮后的三五年内。第一次晋升,一般为一两年或者三五年时间,按军官级别高低,各个职位都有对应的晋升时间。
对于整个军队来说,年年甚至月月,都会有军官轮到晋升考核并通过晋升,一次晋升不过,过几年还有一轮晋升机会,但第二轮不过,就只能退伍。
因此这一次第七舰队的全面晋升考核,也是一次裁军的考核,通不过晋升,就可能要退役。
军队现在并不缺军官,上次裁军所裁的军官比例就较少,因此导致现在军队中军官比例跟普通士兵比例都快差不多了。
这次上面要求新一轮裁军过后,留下的军官比例为百分之十五,士官百分之五十五,士兵百分之三十。
对于第七舰队来说,他们不但要裁撤掉六千多军官士官士兵,还得淘汰掉不少舰船。以后东兴港就是第七舰队的母港了,除了水面舰艇部队,也还会有军港基地岸防部队,所有的水陆士兵加起来,包括岸上的指挥部和后勤部队的士兵,只能保留一万六千。
而他们的战舰,也将会有限制。
一些小艇会被裁掉,战舰数量有要格限制。
第七舰队将保留两艘一级舰,四艘二级舰,总共拥有六艘战列舰,此外三级四级的巡洋舰将保留二十四艘。这也将是第七舰队的主力战舰,三四级舰有时也会用做运兵舰,五六级舰和等级外舰的数量也会削减,整支舰队的舰船数量将维持在一百二十艘左右。
比起过去的分舰队,不论是人员还是舰船数量都增加了,但是舰船上的额定人员却减少了,主要是船上的陆战队大大削减。
“咱们确实得加快搞定这个裁军名单,皇协军团的日本人都已经攻占了海门,我们再不快点,到时他们都打到升龙城去了。”
“这些倭人倒是很积极,连年都不过了。”副司令又嚷嚷道。
“倭人当然积极,他们可是抢的越多,就挣的越多。况且,他们可没朝廷发粮发饷,得自己解决呢,不抓紧机会干死那些南越猴子,还过什么年啊。”未完待续。
ps: 这几天感觉困的不行啊,能一天睡上二十个小时……
'正文 第712章 全境封锁'
距离东兴五千里之外的狮城新加坡,第七舰队刘允文的兄弟南洋总督刘允升却已经顾不得除夕的欢庆了。请大家搜索(品%看最全!的
皇帝的一道诏令通过快艇送达。在这道加急送到的诏令中,皇帝对于刘允升在南洋的不作为很是不满。
做为南洋总督,皇帝授予他节制南洋和西洋两支舰队的权力,令他全权处置帝国在南洋的权益。包括对英荷西三夷国以及南越、大城、真腊、东吁甚至是印度等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甚至是宣战权。
但英荷西三夷不但对大汉封锁南洋航线,甚至都开始袭击大汉的商船了,刘允升还不向三夷宣战,还在等什么?
至于已经向南越开战,派遣了军舰和皇协军以及外籍军登陆南越作战,但这也并不是理由。以刘允升手里的实力,完全可以一边打南越一边打三夷。
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皇帝传旨刘允升,让他专注南洋就好。至于与南越的战事,不再需要他参与了。
皇帝已经正式任命了左枢密使傅山出任安南总督,由他全权负责对南越、真腊的征讨。原枢密院总参谋长王谦则晋升为左枢密使,原提督张山,入京升任右枢密使,提督蔡远升任枢密院总参谋长。
南洋总督刘允升节制南海第八舰队、西洋第九舰队两支舰队,坐镇新加坡,负责对三夷宣战征讨。
安南总督傅山,节制南洋第六、第七舰队,并节制皇协军团、外籍军团、朝鲜军团、女真军团,负责对安南、真腊的征讨。
中南总督郑芝龙,继续统领中南军区兵马,负责征讨东吁、南掌、大城。
两位前枢密使都派到了东南亚,可见皇帝对于这边局势的重视。也正是考虑到了朝廷要同时对三夷与半岛诸国开战,刘允升难以掌控这么大战场的局势,因此才特意让傅山南下,让刘允升只负责南洋三夷。
年三十。新加坡却没有半点年味。皇帝已经动了火气,刘允升不得不提前出兵,这个年只能先不过了。不干掉三夷,也过不了年。
这段时间以来,三夷已经先后袭击了二十多艘汉商船,有十三艘失踪,极可能已经被击沉或者被俘虏。
新加坡。新编南海舰队第八舰队也已经赶到了,加上原来由西洋舰队合编为一个舰队的西洋第九舰队。刘允升手上的实力十分强劲。
拥有战列舰队十二艘,另外双层炮甲板七十四炮以上的三四级巡洋舰也达到了四十多艘,其它五六级舰以及等级外的炮艇巡逻艇以及运输船等相加,这是一支拥有大小近三百艘船的庞大联合舰队。
整个南洋地区三夷的战舰和武装商船加起来,都不会超过两百,能达到帝国巡洋舰以上吨位和火力的,不会超过四十。
双方的整体实力,相差悬殊,南洋军区的海军实力起码是三夷的两倍还有余。
“督帅。某以为,要对付三夷,当先发制人。咱们先攻巴达维亚。”
第八舰队司令提议。
在摊开的海图上,南洋诸岛,也就是夷人称之为东印度群岛或者香料群岛的这块海域,其实算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南部对外有三道进出口的门户。
第一道门户。就是马六甲海峡。第二道门户则是巽它海峡,还有第三道门户,则是帝汶航线。
马六甲海峡比较狭长,现在海峡最重要的港口马六甲城,控制在葡萄牙人手里。南面则有苏门答腊西面的亚齐国控制,不过大汉对这条海峡也有控制权。
大汉控制着海峡北面最东端的新加坡。虽然新加坡只是东端的一个小岛,位置上远不如马六甲好。但凭着强大的舰队,大汉一样可以封锁海峡东面出口。顶多仅是海域面积大些,封锁需要更多的军舰而已,但这些对于刘允升来说不是问题。
不过就算大汉能封锁马六甲海峡,也还是不够的。
因为还有一道巽它海峡。
这条海峡在后世不如马六甲有名,也不如马六甲重要。但在这个时候。他的作用性一点不比马六甲差。因为在后世,马六甲航线比巽它要缩短了许多航程,另外马六甲海峡比较宽也比较深,能够通过大轮船,就算繁忙的海船进出,也不会太堵。
可巽它海峡一来比马六甲路远,二来航道水文较复杂,有些地方并不适合大船通过,不少地方较窄,这就使得后世繁忙的航船走这边不但危险,还路远,通航能力更不足。
但在这个时代,船都比较小,就算是大战舰大商船,也不过一两千吨,巽它海峡完全没问题,此时的船也没后世多,不会拥护。
最早来的葡萄牙人先点了马六甲海峡,夺了马六甲城,控制了这座重要的海峡通道,以加强他们对香料贸易的垄断权。
后来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来了,但来晚了一步。为了取得主动权,他们便想办法绕过马六甲,然后发现了巽它海峡,并为了控制巽它海峡而盯上了巴达维亚。
荷兰和人英国人在这里打了数次,最终荷兰人占据了爪哇岛西端的巴达维亚,并建立起了坚固的堡垒,且一步步的发展城了种植和加工等,使之这里成了一种新兴的贸易城市。
西班牙人比英荷来的早,但也比葡萄牙人来的晚。不过西班牙人另辟奚境,他们并不是走南洋印度洋航线,他们走的是太平洋航线,从美洲通过太平洋直接到达南洋,因此他们不用通过马六甲和巽它海峡,而有着一条自己的秘密航线,就是走香料群岛东面的帝汶航线。
也正因为这三条航线,才使得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在南洋成为三霸。英国人一直只能在南洋小打小闹,也正因为他们没能有一条自己的航线,便始终无法在南洋发展起来。
参谋长站在一边点头。
帝国在南洋的舰队虽然很强大,但还有一个因素他们不得不考虑。那就是三夷在南洋的港口城堡,尤其是西班牙和荷兰人的吕宋马尼拉城和爪哇的巴达维亚城。
港口是非常易守难攻的,因为港口修建的堡垒和炮台,可以不受限制的架设要塞炮岸防炮,这些炮可以比战舰上的炮大的多,射的也远的多。不论是口径还是数量,都不是战舰能够比拟的。
尤其是岸上的炮还不会受风力波浪等的影响,因此射击准度也更高。特别是岸防炮还不用担心被击觉。
一座拥有强大岸防火力的港口要塞,那是海军的克星。就算是南洋的第八第九两支舰队,拥有两三百艘船,拥有四五十艘大战舰,几千门火炮,可也不敢说就能硬碰硬的去强攻港口要塞。
巴达维亚已经建造了几十年,其本身就是一座极其坚固的要塞堡垒,后来虽然发展成商业港,但其防守能力丝毫不弱。
至于吕宋的马尼拉城,西班牙人建造的时间更长,马尼拉城规模更大,人口更多,驻军数量也更多,城堡炮台更厉害。
强行的去硬攻港口,不太现实。
因此将领们的意见,还是封锁。
凭借手里控制的新加坡城,加上葡萄牙人已经表示中立的态度,那么马六甲可以控制封锁。
现在就剩下两条航线,一是巽它海峡,一是帝汶。
要控制巽它海峡,就得先打下巴达维亚。至于帝汶航线,还在更东面。
巽它海峡水深,但航道狭长,最窄处仅有五六里宽,最浅处甚至仅六七丈深。因此,也是最容易封锁的。
荷兰人一直都是使用它通过香料群岛。
“荷兰人为了控制巽它海峡,虽然建立了巴达维亚城,但巴达维亚距离巽它海峡依然有二百里。只要我们的舰队直接封锁巽它海峡,那么荷兰人的船只就无法通过海峡,到时他们的香料也一袋都别想运出去。”
“马六甲和巽它海峡一封锁,荷兰人要么等死,要么就得出港来和我们海上决战。这样一来,咱们就能诱蛇出洞,在海上打一场我们想要的海战。没有了港口的炮台支持,荷兰人拿什么和我们战?就算西班牙和英国支援他们,可只要不是在港口顶着岸防炮作战,我们无惧于任何人。等到海上决战击败了他们的舰队,我们到时就可以直接到他们的港口外封锁,彻底的把巴达维亚和马尼拉封锁,让它们就成死城。如此一来,红夷要么求降,要么等死。”
“只要我们封锁住了巽它海峡与马六甲海峡,整个南洋的主动权都将掌握在我们的手上。”
刘允升对这一看法持赞同观点。
“好,那我们就来个引蛇出洞,由本督亲自率四十艘主力战舰以及一百艘其它大小船只随同,这一次我们直接堵住巽它海峡,逼荷兰人来战。”
刘允升一拳砸在海图上。
不顾将领们的劝阻,刘允升坚决要求亲自率舰队前往巽它海峡作战。他又批定第九舰队的司令留守新加坡,并封锁马六甲海峡,禁止英荷西等国船只进出。
同时还拔出了几艘战舰和十几条船,组成了一支特遣巡逻队,负责巡逻海上,专门寻找落单的西夷船只,一旦发现就击沉俘虏他们,不给红夷补给的机会。)
:/29/29801/
'正文 第713章 老兵永远不死'
皇帝一句话,再裁军二十八万,于是郭槐便退伍了。
郭槐是崇祯十二年入的伍,当兵前是山东的一个和尚,练的一手好拳脚。性子有些好勇斗狠,屡次在寺外跟人大打出手而违犯寺规,加之当时天灾不断,兵祸连年,寺庙里也不好过,主持便把那些年轻的弟子都送下山去,让他们自寻出路去了。
郭槐早听说过楚军中有好几位将军曾经也是和尚,跟着镇南侯打仗都已经当上将军了。正好当时楚军在淮北剿匪,郭槐就找到刘钧的部队,要求入伍吃粮扛枪。
后来楚军入辽,郭槐因为身好手当了猎兵,一次他和几个同伴遇上一支女真骑队,对方是他们的好几倍,其中还有几个巴牙喇,但郭槐毫无惧意,一把大枪在他手里如蛟龙出海。
那一战,郭槐断后,掩护同伴撤离。
当同伴带着援兵赶来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尸横遍地,二十多个女真鞑子,包括那三个巴牙喇一个也没有逃过,全都被郭槐一人所杀。找到郭槐的时候,他已经是血染征袍,浑身上下三十多处伤口,人也早昏死过去。
当时大家都以为郭槐肯定是救不活了,结果背回去之后,昏迷了几天后他居然大难不死的又活过来了。
那年,他才十八岁。郭槐一战成名,整个楚军都知道。
刘钧听说了此事后,特意赏赐了郭槐一百两银子,还给他授了块勋章。并提出调他做自己的亲卫,郭槐便去刘钧身边当了亲卫。不过郭槐是个不肯老实的人,到了刘钧的亲卫队里,跟同伴却搞不好关系,反而还经常跟同伴亮拳头手脚。又还有个爱喝酒的毛病,有时喝多了还撒酒疯。
最后他自请回下面去,刘钧挽留。但没勉强,最后郭槐回去。提了个连长。
到现在,郭槐已经是副营长了,只是他依然爱喝酒爱打架,都已经是副营长了,可一打仗却还是喜欢跟个步兵一样的冲锋在前,还总是要背上他的那把鬼头大刀跟别人对拼。什么协助营长指挥,什么担任预备队的指挥,这些他根本不理会。
尤其是他还不肯读书学字。什么指挥作战之类的更是丝毫不愿意听。结果没一个营长能跟郭槐处的好。
上次裁军二十万,本来协长已经把他的名字报上去了。不过最后提督又把他的名字划掉了,郭槐好歹也是战斗英雄,做过皇帝的亲卫的。
但二十万裁军过后,又紧接着是二十八万裁军。
这回协长标长倒没报郭槐的名字上去,不过郭槐主动请求退伍。用郭槐的话说,他知道大家不喜欢他,他也当不了那什么狗屁军官,学不会他们那一套指挥作战的玩意。既然现在部队里不要这么多人了,那他干脆退伍。
反正退伍还有笔丰厚的退伍金。如他这样级别的中低层军官们退伍,还能升一级,甚至还能有安排地方职务。
郭槐的请求报到上面。提督考虑了许久,最后还是批复同意了。本来提督还想,郭槐虽不适合做指挥官,但他这样的猛人还可以转作教头,哪怕教头没品阶,但他以副营长转做教头,也是左教头,那是视同副营级军官待遇的。
但既然郭槐愿意退伍,上面也省心。
一纸批复。于是郭槐转业了。
上面还特别给他加了一阶,是以营级军官转业地方的。上面给他推荐了几个去处。比如去警校,或者直接去警队。以他的级别。可以去北京天津南京等一些大城,不管是去警校还是警队,那也是领导职务了。
不过郭槐通通拒绝了,要求直接退伍,不是转业。也就是说,他不打算再吃公粮了。
“是不是不满意这些职务,若有意见可以提出来,我们再考虑下。”
“没有不满意,就是想自由一点,我准备退伍后去开公司。”
郭槐的话把上司惊的说不出话来,就你个二货,除了喝酒打架还会什么开公司,你开什么公司。
“不要有情绪嘛,有啥子想法直接提出来,我们肯定会考虑好的,一定为你妥善解决转业安置问题。”
“长官,我说的是真的,开什么公司我都想好了,我回山东去,开一家保安公司,专门保镖护卫。”
见他不似说气话,上司最后也只得无奈的遵照个人意愿。转业成了复员,报告送上去,最终批复同意,上面给了一笔复员费。
相比起郭槐这种自愿离开部队的,更多的士兵和军官们都是不情不愿的,军队待遇好,前途好,早成了大家都非常愿意进来的地方。好不容易进来了,当然更不愿意离开。一下子连续两次裁员,裁判了四十八万,裁掉了三分之一还多。
对于这些裁掉的军官、士官和士兵们,如何安置,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按皇帝的意思,是对于军官尽量转业地方任职,主要还是安排到各地的警察队伍中去,现在大汉各地都有了专门的警察队伍,以取代旧式的三班衙役捕快之类的,各地的警察局到基层的派出所,还有骑警队、刑警队、消防队等,都很需要人。
当过兵的转业军人,自然是极适合的。
还有一些有文化的军官士官们,还能安排到各地任职官员和吏员,总之,军队里裁出去的这近五十万人,除掉朝鲜和女真那八万,其余四十万还是尽量负责安排好工作的。
当然,那些自愿复员的,朝廷也会遵从他们的意愿,会一次性发放一笔复员安置费用。此外,皇帝还指示专门设立一个退伍军人协会,负责处置这些转业和复员、退伍等军人的事务。
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军官和士兵们表示难以接受。
特别是好多军官,他们为朝廷东征西讨,现在居然一纸公文就要让他们转业复员。许多军官都习惯了部队里的生活,况且部队里待遇也好。上升空间也足。到了地方,好多也就是在部队里才勉强学了那么点文字读书的军官们,哪怕有朝廷安置转业。让他们到地方上任职,可他们以后还能有多少上升空间。
去了地方。也多是当些派出所长、巡警队长、消防队长、治安队长、联防队长、民兵队长之类的,到头估计也就是个什么副乡长、警察局长之类的。
可不管理解不理解,上面命令下来,他们就得服从。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哪怕这个服从是要他们离开军队,他们也依然得遵从。
许多人离开之时,眼里都带着泪花。
各个部队都开了欢送会,组织餐会。
大家唱着军歌。喝着啤酒,一起回忆在部队里的一次次训练,一场场战斗。肩章虽然被收去,可大家胸前那挂满的各式勋章、纪念章却依然耀眼。
“到了地方,别给我们第七镇丢脸,别给你们身上纹的九头鸟丢脸。到了哪里,我们第七镇的兵也都是好样的,不管你们是转业还是复员还是退伍,也不管你们以后是做官还是做吏,又或者自己开公司做生意。还是回家种地,都要忘记你们在第七镇的这一段岁月,记住我们九头鸟。我们第七镇的战号,一往无前,永不投降”
驻扎在山东的第七镇,上次裁了几千,这次又要裁几千,最后只保留两万人,改为一镇两师四协编制。
提督总兵官马祥麟把这些人都聚在一起,亲自为大家开欢送会。
“一往无前,永不投降”
一群光着脑袋的汉子们一起高吼。大正月的,可大家喝着喝着。却把上衣都脱了,露出自己的两条膀子。让九头鸟的纹身亮在外面。
对于他们来说,再不舍,也要离开军营了。能带走的,也只有身上的九头鸟纹身,还有那些战斗时留下的疤痕。
郭槐光着脑袋,上面戒疤很明显,同样赤着的上身,除了贲起的块块肌肉显得特别强壮外,就还有那九头鸟纹身下,那一块块的疤痕。
郭槐身上的疤痕是在场所有退伍兵中最多的,大大小小五十余处。
“这块,是我第一次上战场时伤的。那时我刚从山东寺里被主持赶出来,然后就投奔了皇上,参加第一次战斗,在江北跟那流寇干仗,当时第一次打仗,心里有点紧张,结果一个家伙趁我愣神,捅了我一刀,幸好我闪避的快,只开了道口子,要不然老子第一战就挂了。”
郭槐指着腹部的一道疤痕大笑着道。
“他娘的是老天不收你呢,知道你郭和尚是个杀神,不杀够一百个哪会那么早收了你。”一名同样退伍的营教头高喊。
“和尚,你真的杀满了一百个”又有人举着酒杯喊道。军中一直传闻,说郭和尚是个杀神转世,从军几年,杀的人早过了一百。
“具体的没数过,但肯定不止一百。上面的军功记录里肯定有,每次多少每次多少的。不过我记不太清了,一百个是不止了。想那年在辽东,老子一次就杀了二十多个,你看这,这,还有这,这三十多个伤疤都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他娘的,什么女真巴牙喇,也不过如此”
“和尚够种”
“牛逼”
在家纷纷高声赞道。
“和尚,听说你要回家开公司做生意了,的,你也懂做生意不怕把安置费给赔光到时只怕赔的连底裤都没了。”
“操,老子怎么就不能开公司了老子以前还是和尚呢,不也当军官了。现在复员,老子怎么就不能开公司了,老子回去就开个保安公司,到时你们若是混不下去了,欢迎过来找老子,老子赏你们口饭吃。”
大家互相骂着笑着,平时军营里规矩多,非休假之时,是不得喝酒的。就算休假了,也只能在外面喝,还不能喝醉,要不然宪兵就会找你麻烦。
但如今要走了,谁也不会拦着他,那些黑衣红袖章的宪兵们也不会在这个场合出现。
今天也没有了上下等级,也没有军官士官士兵,大家都已经交出了肩章,不再是军人身份了。身上的军便服,算是最后点留恋。大家放开了喝,一起笑一起骂。
如郭槐这样胆大的不多,多数人最后都是接受了军方的安排,转业回地方,进地方做官做吏。
不过大家心里笑归笑,还是很佩服郭槐这个和尚的。
妈的智障,是个胆大的,说不定的保安公司还真能开火。
“和尚,你公司要是开黄了,到时来找哥哥,哥有口干的,就绝不让你喝稀的。”一个转业军官喊道,战场上,郭和尚曾经为他挡过刀,是过命的交情。
“没的说,就冲你这句话,来,兄弟,我们干一碗。”郭槐笑着倒了两碗酒。
“喝”没半点犹豫,汉子接过酒碗就一口喝尽。
“喝”更多的人端起酒杯。
马祥麟喝的脸红红的,看的很是感动。
“多好的军人,说实话,我真舍不得他们。大汉全靠他们,才有今天。大家抛头颅,洒热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如今又征倭人,并朝鲜,讨洋夷,赫赫战功啊。”
“是啊,从九头鸟到楚军再到如今的大汉帝,短短数年,却打下如何赫赫帝国,想想都令人振奋无比。如今虽然天下并未太平,但中原却已太平,将士们能够刀放南山,刀兵入库,让部份将士脱下军装,转业回乡,这何偿不是一项仁政”第七镇的总教头说道。
“多少弟兄,都没有能等到这一天呢,比起他们,我们太值了。”第七镇参谋长也点头道。
马祥麟笑了笑,“有时我也挺羡慕这群王八蛋的,真也想脱下这身红蓝军袍,也解甲归田。”
参谋长却道,“我倒是舍不得,军中还是痛快。”
“是啊,既然我们是留下来的,那就得时刻记得今天的选择,不忘初心,不负帝国,不负圣上”马祥麟感慨着道。
参谋长端起手里的酒杯,将里面的剩余半杯酒液喝光,转头问独眼小马超中原提督兼第七镇总兵官马祥麟,“军门,年后我们有没有机会南下打仗”
马祥麟摇了摇头,“我先后都打了好多次请战奏章上去了,可都如石沉大海,根本没有回信。”
“哎,估计没什么戏,现在都是日本军、朝鲜军、女真军、红夷军在打,加上海军,还有中南军区的,这都好几十万了,哪里还轮的到我们。”未完待续。
'正文 第714章 阁院之争'
正月里,京师的灯节比去年更加热闹,官吏士人,商贾百姓,都兴致昂扬的逛着京师的灯市,欣赏着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
就连紫禁宫里,内务府也在年前就开始准备,甚至各宫嫔妃们也带着自己的宫人内侍一起参与进来,新年期间,紫禁宫中,各宫也举行了别开生面的赛灯会。
太上皇的皇极宫,皇太后的慈宁宫,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还有四妃九嫔等处,难得有这样热闹的机会,各宫上下都很是积极,正月里,紫禁宫中也是各式花灯争彩。
三十那天晚上,刘钧还在午门摆开了御宴,率后宫嫔妃与文武百官勋戚贵族们一起欣赏那欢乐的气氛。
从正月初一起,京师就一直下雨,一场大雪夹几场小雪,雪还未化接着又是大雪。
都说大雪兆丰年,大雪对于农人来说这是好事。大雪会《无》《错》冻死土地里过冬的许多害虫虫卵,同时雪水里据说还含有一种对农作物极有益的元素。有这样的好处,因此虽然大雪带来的寒冷和一些不便,大家也都不那么在意了。
过了年,刘钧的儿女数量也增添了不少,如今已经有十一个儿子,十三个女儿。年轻的汉天子开枝散叶的能力确实惊人,这也利益于皇帝那宠大的后宫。到现在,皇帝的后宫里,嫔妃数量都早超过了三百之数,哪怕其中许多都是蒙古、女真、朝鲜等外族女子,但毕竟数量摆在那里,有些嫔妃甚至只被皇帝临幸一回,就幸运的怀上龙种的。
儿女多了,也是好事。
对于刘钧来说,儿女多了,选择的机会也多了。帝国如此庞大,将来自然需要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儿子多,才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年长的皇长子刘和坤年后就四岁了,皇次子朝鲜郡王刘和垣年后也三岁了,皇子们的教育问题也摆在了面前。
刘钧已经决定,以后皇子年满三岁,就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皇子们每天得到外廷接受教育,并且渐渐的不能太多时间跟生母生活在一起了。到了六岁后,就得正式接受寄宿式的教育方式,每周五天得在外廷读书,并且生活在宿舍里。一周只有两天允许回到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