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其实就如同后世中美一样,中国人刚改革开放时,没技术只有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便只能发展轻工业,大量廉价向美国出口轻工业品。而美国人依仗自己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专心发展那些高新技术,转手再高价卖给中国。
然后中国工人在血汗工厂里辛苦干一月,没日没夜加班,一月三千人民币,生产衣服鞋子,买个美国人的水果机,却得花上两个月血汗钱。而美国人一天只干几个小时,每周还有得休息,一个月拿上万美刀,结果用中国生产的各种中国制造商品,一双中国产皮鞋却才二三十美元。
这就是区别。
这种景况,就跟西方殖民国家跟殖民地一样,殖民地永远只能给母国输血。他们只能永远处于殖民国家整个经济体系的最底层,做着最苦最累最没前途的事情。
而现在,只要大汉能够保持这种贸易顺差,那么就能拿着赚来的大把的大汉银币全球购买低廉的原材料和实加工商品。甚至在这种花钱买买买的过程中,大汉铸币的银币每流出去一块,实际上又等于向那些收款外国人,又加收了一笔铸币锐。
“陛下,只怕咱们这样凶狠的吃相,会引得那些西夷鬼佬们狗急跳墙啊!”
首辅袁继咸并没有单纯的沉迷于美妙的前景之中,丰富的阅历让他知道,当事情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总会爆发冲突的。
“狗急跳墙又如何,最多也不过是打一起贸易战争。当利益冲突无可调和之时,战争总是不可避免的,难道元辅对于帝国将士没有信心,认为他们守护不了帝国的利益吗?”
列席会试的一众将星闪耀的提督们,一个个都腾的站起。
“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提督们字字如利箭,豪气干云!(未完待续。)
ps: 感谢我爱我姐我弟的打赏支持,谢谢大家的月票支持!sf0916
'正文 第698章 无力的威胁'
【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皇后回家省亲一周后,刘钧主动的来到陆府。这一周时间,刘钧相信足够陆氏想明白许多事情并冷静下来。
刘钧并无意废后,更无意说要废长立幼。不过天家无小事,陆氏回家省亲一周,宫里已经有些暗流涌动了,尤其是那些有皇子的后妃们,都不可避免有些着了痕迹。
刘钧不准备助,如果他再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怕会有许多人会更进一步了。
为了给陆氏这个台阶下,刘钧今天驾临陆府特意摆开了御驾,弄的很是热闹。
刘钧身着一件柔软的长绒外袍,颜色是皇家御用的明黄,还戴了一顶乌纱折上巾。折上巾与普通的乌纱帽类似,但两支是往上折的,这也是皇帝才有的形制。但他的长袍并非寻常与折上巾配套的盘领窄袖长袍,而是一件对襟窄袖长毛绒外衣。
事实上,大汉的衣冠形制继承于明,传承的是汉魏唐宋衣冠制度,不过也并非一成不变。汉族与周边其它少数部族的融合,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再加上大汉的开放包容,都使得大汉的衣冠制度有了不少自己的特色。
&
现在大汉的少数部族几乎都剃发,留着短发,还有那些曾经被发配劳改的罪犯,也都是短发,甚至到现在,大汉的海陆军将士,也已经全都留了短发,因为在战场上,如果头部受伤短发能够更好的处理伤口,甚至在军中环境下。短发更容易清洁,防止虱子等。如今光头的不再只是和尚,也有可能是劳改犯或者曾经的劳改犯,或者少数部族人,或者大汉的军人。
连各地的学校,如今都在推广短发。
刘钧就曾经公开说过,留不留长发,并不代表对华夏文明的继承与否,那仅仅只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已。
刘钧现在虽然还没有剪短发,但其实他的长发也不是那么纯粹了。他的头发其实已经比寻常长发短了一大截。
不过刘钧也不强制要求剃发,爱长爱短任由自己,他仅是提倡而已。
明末时,清军入关,强迫剃发留辫,结果无数汉人头可断发不可断,确实硬气,值得称颂。可到了清末,革命军要求剪辫剃发。结果一样有无数百姓哭着喊着不肯剪。
在刘钧看来,华夏文明的精华并非长发或者高冠博带,那仅仅只是外在的形式。那仅仅算是礼仪的部份,而文明绝不仅是礼仪。文明的核心是什么?刘钧认为是汉民族几千年来发展总结出来的普世观念,是哲学,是历史等等,而不仅仅是表现在高冠博带或者留一头长发。
相反。到了如今,这些反而成为汉文明吸收外来有价值的养分的一种阻力,他代表的是一种保守与排外的意识。
刘钧也不认同国外的月亮就比自家的圆。但也绝不认同自己一切都好,别人一切都是糟粕的观念。
事实上,汉文明能发展到今天,也是不断的在吸引外来文明中的养分成长发展的。
保持开放态度,保持住自己优秀的文化传承,同时也吸引外来文明中的优秀部份,这才是最可取的态度。
就如现在大汉那些前往欧洲的商船,就有不少朝廷派遣的使者,专门从欧洲寻访各种工匠、科学家,设想将他们引入大汉。大汉如今官吏的摇篮,京师大学堂里,就有不少外教,天文、物理、地理、化学、数学等等,甚至美术、音乐等新设的学科里,就有不少外籍教师。
固步自封,只会越来越落后,只有不断的吸引养分,才能更开放进步。
从马车上下来时,陆府中门大开,全府上下已经都站在大门外迎接了。
“陛下。”皇后陆氏站在最前面,身边是奶妈抱着两个皇子。陆氏低着头,脸上明显还带着一些脾气。
刘钧只是微微一笑,女人偶尔闹点小性子,无伤大雅,哪怕是皇后,也肯定会有吃醋生气使性子的时候,但只要不是太过份,刘钧也是能够接的。一切都有个度,不超过这个度,他能容忍。
但如果屡次三番,挑战他底限的话,那就会失分,分失的太多,就会上刘钧的黑名单,最终,就可能被出局。
“皇后这几天在这里住的还习惯吧,坤儿和小七还好吧?”
“我们娘三个在这里住的很开心。”
刘钧微微一笑,伸手把大儿子抱了起来,已经三岁的长子对刘钧还是很亲的,一周不见,跟刘钧很亲热。
“你抱上小七,走。”
奶妈把小七抱到陆氏面前,陆氏没说话接过抱在怀里,跟在刘钧后面往陆府里走去。
陆维章在后面跟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女儿在家里每多住一天,陆维章心里便越担忧一天,一连七天过去,皇帝都没派人来接,真是让陆维章愁的白发都多了许多。如今皇帝亲自来陆府,见面对女儿还这么满面笑容的,陆维章真放心了。
最近京师都已经有了些皇后失宠之类的,陆维章在朝中见到同僚们,都感觉有些莫大的压力。
刘钧和陆氏各抱着一个儿子,慢慢的走着,其它人都远远跟着,并不打扰。
“一会吃过饭,你带坤哥儿和小七跟我回宫吧,新年将至,宫里事务那么多,还得你这个六宫之主主持呢。”
“陛下后宫无数,蒙古的贵女,朝鲜的公主,日本的女王,还有前明的金枝玉叶,哪还需要我这个小商人之女。”陆氏道。
“你可算不得小商人之女,你怕是还不知道吧,你父亲如今的身家可都已经超过三千万银元了,都能排进大汉富豪榜前十了。再说了,就算我真的后宫佳丽三千,那也唯有你才是六宫之主的正宫娘娘啊,立太子的事情你也别一直不高兴。我还是那句话,坤儿现在还才三岁,你急什么?朕都不过二十余岁,还有的是时间呢。我今天也跟你彻底交个底,这大汉江山是朕一手打下来的,白手起家,朕不会那么随意的立个继承人。要做朕的继承人,不光靠的是出身长幼,还得看能力。不过坤儿毕竟是嫡长子,只要他才能品性有中上水平。朕就会优先考虑立他为继承人。你现在与其纠结于早立晚立太子,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更好的教导坤儿品德才学。”
陆氏这些天也没少被父亲劝说,在陆府住了一周,也冷静了不少。她也明白,皇帝的性子其实很刚,真的惹怒了皇帝,最后吃亏的肯定还是她们母子俩。眼下听到皇帝如此交底的话,虽然还是很委屈,可已经能够听的进去了。
“陛下莫要忘记今日对臣妾说过的这番话。”
陆府为迎接御驾。也是搞的非常隆重,陆维章如今担任着财务卿的朝中要职,他的那些产业,多已经交给别人打理。朝廷有过规定。官员不得经商,但具体情况指的是不能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但如只是投资理财之类,其实也并非一刀切。
身家三千多万银元的开国侯、财务卿、国丈。陆维章为接待皇帝下了大本钱,他也有意要借这场家宴,让这段时间那些有了小心思的人彻底的打消那些不该有的念头。
“陛下。从南洋来的急报,一路用飞鸽接力传递回来的,看样子十分紧急。”
锦衣卫提督冯胜走到皇帝面前,奉上一封信。
刘钧接过打开,他迅速看过内容,不由的冷哼了一声。“该来的终究会来。”
内务提督等一些近臣站在旁边,并没出声询问。但他们都从皇帝的表情中,察觉到南洋肯定是有大事发生。
“此事锦衣卫知道多少?”
“回陛下,锦衣卫也是刚刚侦知。这些该死的红夷,居然敢如此挑衅,他们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冯胜回答道。
刘钧此时心里却没多少愤怒,他很平静,他早就清楚,自他插手南洋贸易后,南洋的格局就在变化,利益的冲突最终必然会爆发。
现在,英荷西三国已经联合起来,开始共同封锁大汉的南洋贸易航线,三国在南洋和印度洋沿海以及波斯湾地区的港口都不再向大汉的商船开放,不再提供补给。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封锁大汉通过南洋与印度洋甚至是到美洲的太平洋航线。
迫使大汉把商品出售给三国,让他们做中间商做转口贸易大把赚钱。
三国甚至还达成一致协议,封锁从巴达维亚、马尼拉、马六甲等南洋地区到中国沿海的航行,禁止中国商船通过南洋。
“西班牙、荷兰、英格兰三国特使日前抵达新加坡,向我方递交了一封外交公文,公文中要求大汉全面放开贸易自由,对三国商船实行零关税政策,今后所有大汉对外出口的商品,都须经由三国商船转售”这些人还真敢狮子大开口,“他们居然还要求大汉将南洋之领土新加坡交给三国共管。”
“这些人只怕都疯了,这种要求都敢提出来,还真当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真当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底细?”
冯胜对三国的这种要挟十分不屑,做为大汉重要的情报部门之一的主官,他很清楚南洋的这所谓三国特使是什么底细,这根本不能称为三国的特使,只能算是三国商人的使者。
西班牙的菲律宾总督还好点,起码是国王任命的政府官员,但荷兰的巴达维亚总督,实际上不过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所任命的总督而已,根本不是政府官员,而是私人公司的一个高管,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是一样。
这两家东印度公司只是私人公司,顶多是有议会的授权,有殖民权而已,他们真正代表的也顶多是两家私人公司,就算有外交权宣战权,可也依然不能真正代表英国和荷兰两国。
就算是菲律宾总督,也肯定是还没有经过西班牙国王授权的。
他们只是在恐吓威胁,但大汉却完全看透了他们的底细。
事实上,现在三国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擦干净呢,欧洲大战此时正进入最后的全欧混战阶段,什么时候是个头依然还不太确定。
但英国的议会派和保皇派的斗争冲突已经越来越厉害,英国国王动不动就解散议会,还不停的加征,船税、灶税、烟囱税以及各种消费税,加之清教徒与国教的宗教冲突,刚愎自用的英王正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锦衣卫欧洲司传回的情报显示,英国现在处于随时爆发战争的边缘,不是明年就是后年,肯定会有内战爆发。
而西班牙更不好过,英国好歹还已经脱了欧洲大战的深坑泥潭,西班牙却还陷在那个大坑里呢。
曾经无敌的西班牙舰队,自曾经被小小的英国佬击败过一次后,这些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欧洲大战中,西班牙出力最多,也受伤最严重,在三年前,西班牙出兵法国,与德国南北夹攻,一度打到巴黎城下,但结果却还是功亏一篑,为法军所败。
甚至在三年前,比英国佬海军还寂寂无名的法国海军,居然打败了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到两年前,西班牙海军主力,更被从自己国家中叛乱独立出去的荷兰海军给歼灭了。
西班牙海军的脊梁骨都已经被打断了,英国、法国、荷兰,随便什么猫啊狗啊现在都能打败西班牙海军了。
而西班牙的陆军,现在也还在受着法军的威胁。
荷兰人虽然几年前歼灭了西班牙海军主力,他们的商船更占着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拥有一万六千多艘商船,可完全靠着转口贸易与金融业发家致富的荷兰资本家们,现在日子同样不好过。
在欧洲,他们也一样在欧洲大战中消耗了不少实力,另一面,法国与英国、瑞典三国的兴起,尤其是英国在海上的兴起,威胁了他们海上马车夫的命根子。而以往极赚钱的东印度殖民和贸易,已经受到大汉的严重威胁,利润直线下降,甚至他们的另一个支柱产业造船业,也因为大量熟练工匠和优秀的设计师被大汉挖走,而工匠不足,成本增加。
大汉造船业的后来居上,造的船速度更快,更好,更便宜,正大肆抢占他们的市场。进一步的使得荷兰人的造船行业越来越困难,这又使得造船业的利润降低,更多荷兰资本家不愿意投资造船业,转而投资金融业,把钱借给欧洲各国放贷收利。
完全靠着贸易、金融和造船业发家致富的荷兰人,根本在失去。
英国内乱,而西班牙还陷在欧洲泥潭里,荷兰人这几年海军倒是实力增强不少,但这三国的东印度殖民者就想跟大汉开战,真是不自量力。
“威胁人也得有实力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那么他们的威胁,也不过是一个可笑的笑话而已!”刘钧将信扔到一边,不屑的笑道。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未完待续。)
'正文 第699章 先打了再说'
【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西夷的威胁,并没有在京师造成什么影响,甚至连各大报刊都没有提一句。皇帝甚至都懒得拿到朝堂上与大臣议论,而是直接给刚到南洋上任的南洋总督刘允升下了一道旨意,让他全权处置此事。
“若西夷敢主动挑衅,必以严厉反击。”
刘钧授权刘允升在南洋便宜行事,有应战之权,无须向朝廷请求即可发兵反击。
下完这道旨意,刘钧就把这件事情扔到一边了,临近新年,各种事务很多,刘钧每天还得抽出许多时间来,分别召见入京的地方督抚总兵们。
“如果西夷真的在南洋与我们开战,将会对我们的出口贸易造成很大的麻烦。如果时间一长,甚至会对朝廷经济产生连环效应。”
三江总督李春江穿着紫袍玉带,坐在皇帝的面前,他心怀忧虑的道。朝廷去年的贸易顺差多达一亿多银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如今大汉有无数的人在信赖着出口。外贸商人、海上航运船商,以及那些生产加工外贸商品的农民、工人、商人,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运输业、造船业等等,甚至还会牵涉到那些投资£et给跟出口相关行业的金融业,银行、钱庄、甚至是个人投资者。
如果海上出口航线被封锁堵住,出口产业上的无数人都将受到影响,承受巨大损失。这对于新兴的大汉工商业来说,都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放心吧,在南洋的只是三国的部份殖民者,他们并不代表三国。他们在南洋的实力也十分有限,三国在远东的所有武装力量加在一起,战舰包括商船加一起都顶多凑一百艘。所有雇佣军加一起,都凑不齐一万人。这么点实力,还远离三国本土,你说他们拿什么在南洋封锁我们,跟我们一战?”
刘钧给李春江倒了杯茶,“对于南洋的冲突,朝廷其实也早有预料,平定日本后,几大舰队调整防区,刘允升新任南洋总督。这都是为了应对这一天的到来。”
“不能通过协商解决这个问题吗?”李春江问,战争的事情总是不能百分百保证胜利的。虽然大汉海军实力很强,可毕竟南洋很远。
就如大汉在缅甸的用兵,到现在也都还没有取得什么很好的进展。
郑芝龙这位拥有五千多万块银元庞大资产身家的开国侯,上任中南总督到现在,却是屡屡打不开局面。
到现在为止,郑芝龙还仅仅是控制着三宣六慰这片新开拓地,再难进一步。道路不畅、运输困难、水土不服,疫病。土著的叛服不常,雨季,变化无常的气候……
总之,郑芝龙是焦头烂额。
东吁、南越、南掌等中南小国已经建起了一个反汉联盟。甚至不少原先跪迎王师的土著,都又转而叛乱了。
朝廷不少官员弹劾郑芝龙,认为郑芝龙无能,毕竟郑芝龙上任的时候。形势还是很喜人的,可他上任一年,没半点进展。
他在中南。尽是修路,修路,修路,然后就是安抚土著,设官衙、建医院、建学校,大搞贸易,据说郑芝龙没少从中得利,他引进大量商人到中南,收购土著手中的各种药材,还雇佣土著挖矿伐木,大赚特赚。
虽然弹劾的奏章很多,但皇帝到现在都还没有换下郑芝龙。
皇帝的意思是郑芝龙虽在中南一年没有取得土地上的进展,但稳固了老挝和大理二省,把三宣六慰地区控制住了,甚至面对东吁的几次反扑,也稳稳守住了,并没有失利。中南的现状,是由于气候、交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话虽如此说,但如李春江等一些重臣,也发现了中南确实比预料中要麻烦的多。这也让许多人不再一味的迷信大汉的军力,在中南那样的崇山峻岭中,在那些原始丛林一样的地方,大汉的将士们面对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多的多。
因此对于在万里之遥的南洋跟几个西夷国开战,李春江等都是没太多信心的。他们不是怕打不过,而是怕战事太久。尤其是就算朝廷能打赢南洋之战,但这些西夷还控制着印度洋航线、太平洋航线啊,大汉的商船要去美洲去非洲去印度去波斯湾去欧洲,总不能一直在海上航行,得靠岸补给,如果他们不对大汉商船开放港口,不肯补给物资,大汉的商船根本无法远洋航行。
最终影响的还是出口贸易,影响的是大汉的经济。
李春江所主政的三江省,控制着后世包括安徽、江苏、江西三地,只不过后世的安徽和江苏二省,是以东西划界,而如今的两省却是以南北隔江划界。但地方还是这些地方,这三省组成的三江区,也是朝廷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区。
商品经济与转口贸易的发展,使得三江区从事商业、运输业的人口大幅度增长,也使得三江区有大量的人口在从事着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商品加工制造。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渐渐形成,经商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些都是建立在以外贸为导向,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格局上。
一旦外销出口贸易出了问题,那么三江区的经济就会出现极大的问题,甚至崩溃。
三江区的江南省,如今已经发展为大汉最重要的纺织业基地,去年一年产布量达到了四千五百万匹。
丝和布,成为江南最重要的产品,种桑种棉的面积,大大超过了种植粮食的面积。
“今年三江区江南省一省,生产的棉布就达到了四千五百万匹,其中四千万匹是销往外省,其中销东北以及北京一千五百万匹,销两广一千万匹,销海外出口一千万匹,其余销浙江以及福建等地。其中内销每匹价银六角,商品值银两千一百万。外销每匹价银七角。价银七百万。一省棉布销售值银两千八百万,是江南省的税收重要来源。”
李春江给皇帝算帐,说明外销出口的重要性。
“在江南,种粮虽有价格保护,但上米一担不过两块,一亩田精耕细作,每亩产值不过五六块银元。而江南有不少地方地少且不适合种稻,那些地方种稻收益不如肥沃之地的一半,种稻亩收益不过两块左右,如果再除去投入。收益更低,但江南的棉花价格却是每担四块,种棉一亩平年可得皮棉八十斤,折银三块二角,在这些地方种棉远超种粮收入。”
“而种桑收入更明显高于种稻。”李春江担任三江总督,也并非只依靠着与皇帝的关系,百是很认真的做好封疆大吏,他对于治下的生产情况了解的很详细。说到种植稻、棉、桑,各种数据是张口就来。全是有凭有据。
“江南因为田少人多,且天时好地较肥沃,因此种地不比北方搞广种薄收,而是精耕细作。在江南。种稻一亩需要投工十一个半左右,还得用肥料,一般的河泥、草木灰之类的已经不够了,还得专门花钱买粪肥和豆饼肥。一亩田得用肥主要是豆饼一百六十斤,再加上种子、农具等各项投入,总计得投入四块半银元左右。而以每亩稻田平均产谷四百五十斤左右计算。以每担谷折银元一块三左右计算,亩产值将近六块银元。”
“亩收六块,除去每亩投入的四块半,能获利一块半。种十亩,不过收入十五块,就算现在推广双季稻,但肥料得加大投入不少。”
“可如果改种桑,则每亩需投入人工四十八个,用豆饼七百五十斤,加上其它桑苗、农具等,各项投入总计为每亩七块七,投入比种稻高出许多,但种桑每亩产值却能达到二十块,除去各项投入,还能得利十二块三,是种稻的八倍收益。”
“如果以每个男丁可种桑四亩,或种稻八亩计算,那么种稻能获利十二块,种桑则为近五十块,种桑依然是种稻的四倍多。尤其是江南地少,种桑的土地还有相当一部份能够由不宜种稻的土地改造而来,经济方面提高更高明显,今年三江区还在推广桑基鱼塘,基种桑,塘蓄鱼,桑叶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使得种桑收益更高。”
有着这些详细的数据一对比,江南百姓当然更愿意种桑而不是种稻。
而且种桑比种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种桑养蚕后,还能再把茧缫丝出卖,甚至再加工为丝织品,这让种桑养蚕有了进一步的附加值提升,收益更高。
刘钧听的直点头,李春江的这番话不是空话,说的很透彻且有数据做支持。
种桑能有四倍种稻收益,百姓为什么还要种稻?反过来,种桑养蚕最后产出的还是生丝和丝织品,而今年朝廷出口的大宗商品中,就有生丝和丝织品,占到出口商品价值的很大一部份。
如果出口遇阻,那么国内的市场肯定消化不掉所有的产能,到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商人滞销,价格降低。
原来种桑是种稻的四倍收益,就可能成两倍,甚至可能更低,桑农收益降低,不但政府能收到的税收减少了,而且桑农们消费也会降低,会使得其它的商品销量也会降低。
现在三江区,已经形成了三个相对集中的作物分布区。
濒江沿海一带,以棉花种植为主同时种植部份稻谷,成为棉稻产区,闽浙区的杭州东部等地,也属于这一类型。主要的棉稻产区集中在松江、太仓、苏常等地。这些地方的棉田占耕地面积的六成甚至七成以上,稻田反而只有三到四成。
第二个区域,则是以桑为主的桑稻产区,主要是在江南省的南部苏州地区,以及闽浙区的湖州、嘉兴等地。桑田比例,依然占到耕地的六成以上。
第三个产区,则以水稻为主的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运河东北至沿海沙地之间的狭长地带,苏松常州等地。
三江和闽浙两个区,如今是粮食内流大区,每年从中原、湖广等地要输入上千万石的粮食,另外因为种桑种棉,这两个区也对用肥需求极大,每年还得从外面输入用做田肥的豆饼数百万石。
其次油也主要靠其它省输入。
但这两个区每年输出的丝和丝织品、棉布、蔗糖等的数量是极大的,其中还有极大一部份是外销出口。
“我很清楚贸易对大汉的重要性,贸易能带来大量的税收,给百姓带来财富,还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贸易顺差,赚回许多真金白银,然后可以在外面买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商品回来,让我们的百姓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说到这里,刘钧顿了一顿,“但是,这样的生活我们不能靠乞求得来,如果谁想来抢我们嘴里的这块肥肉,我们不会给他们分上一块,而是应当直接挥刀剁掉他的手。”
“放心吧,我并不是那种唯武独尊之人,但也绝不害怕战争。这场贸易战争真的打起来的话,肯定会来的快去的也快,而且,我们还要用这场战争,让那些西夷彻底的清醒一下。”
“朕不反对和西夷谈一谈,但现在的情况,谈之前,朕会先跟他们打一仗,等仗打完了,我们再坐下来谈,那时,他们才能看的清形势,而不是一味的狂妄自大,只想着怎么欺骗敲诈。”
刘钧并不担心这场战争会无限扩大,大汉需要贸易,但英荷西三国更需要贸易,尤其是英荷两国的东印度公司,他们可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殖民公司,真的全面开战,只会两败俱伤。
等他们被好好教训了一下,明白了双方之间实力的差距之后,刘钧相信到时再坐下来谈,大汉提出些全新的贸易合作协议后,这些人会愿意谈的。
当然,那时的贸易合作协议,大汉会在大块吃肉的时候,给他们扔几块骨头,也让他们分享一点利益的。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未完待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