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近年来接连不断的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就是要给工商业更好的融资环境,同时有着大量的金银储备,朝廷的货币就算贬值,也不会贬多少,更不会出现不可控制的信用破产问题。

  “现在你明白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吧?”刘钧问。

  陆维章点点头,“既然商品供应不足,那就想办法争取把供应量提上来。”

  “就是如此,脉已号正,现在只要按方下药就可以了。”(未完待续。)

  ps:  感谢我爱我姐我弟的打赏,谢谢!

  。。。


'正文 第689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刚刚召开的帝国财税会议上,皇帝给了一众财税大臣们一剂强心剂,皇帝告诉他们,通货膨胀并不可怕,甚至适当的通货膨胀还是对朝廷有利的。

  现在发生的通货膨胀,完全是稳定且受控的,是可以预期的,朝廷完全可以稳稳控制制国家经济这只巨兽,不让它脱缰。

  当天的会议结束之后,帝国银行,也就是大汉的中央银行立即发布最新通告,宣布大汉的存贷基准利率再次下调零点二五个百分点,以进一步降低工商业的融资成本,为大汉的工商业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公司法和证券法也正式通过了内阁和皇帝的审批,开始全面实施。在这两部法规中,朝廷以法律条文形式,确定了工商业的合法权益。在证券法下,那些经过证券局审批的公司,将得到发行证券以筹集资金的资格,可以利用民间资本以扩大生产,同时也保护那些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公正公平的合理健康发展秩序。

  按照这个证券法所规定的,要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大汉帝国律法以及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帝国证券监督管理局以及财政部核准。任何未经依法核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公开发行证券。

  在这两条消息通过各大报纸传出后,许多敏锐的商人,都发现了即将迎接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过这个变革究竟将如何开始,许多人还是处于观望之中。

  就的消息见报之后,新成立不久的证监局衙门,立即迎来了第一批申请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

  大汉皇家银行、大汉农业银行、大汉工商银行、大汉建设银行、大汉交通银行、大汉农村信用合作社。

  第一天,这六家挂着皇家名号的银行,就由各银行的总裁亲自带队前来证监局申请。这六家先后成立的银行,都是从当年的四海银行里衍生出来的,除了做为中央银行的帝国银行。这六家银行都是由皇帝占据最大股份,并且已经私下招募过股了,这六家银行现在也是大汉金融界的巨无霸,都是网点布局遍布了整个大汉各地,相比起那些钱庄、银号、钱铺等规模的同行,他们的地位那是无可撼动的。

  其实这六家银行根本不缺资金,甚至也不需要公开上市这么麻烦,只要他开个口子,就会有无数的人想投资入股。

  但刘钧准备开个好头,同时也算是把银行的红利与帝国百姓分享一下。当然。这样的公开发行证券,对于这六家金融业巨头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如果有更充足的资金,那么他们的扩张能更迅速,甚至把银行开到南洋,开到欧洲去都是有可能的。

  无数的人看到这六家银行进了证券所,大家都在看着这第一个吃螃蟹的。

  证监局长赵小山亲自前来会见六家银行总裁,一番见礼后,大家就坐。六家银行代表团与证监局以及财政部两家朝廷官方代表,另外还有都察院、大理寺两家特殊的队伍列席,他们参与此次会议,也是做法律方面的支持。

  赵小山做为第一任证监局长。亲自得到皇帝的指点,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些了解,但心里确实有些没底。

  毕竟这种事情,前无古人。他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但皇帝说过一句话,不懂没关系,没经历过也不可怕。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小心一点,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总能趟出一条路来。

  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和支持,皇帝还特意安排了这六家皇帝名下的优质资产过来打这头一炮。

  “诸位,你们确定要申请公开发行证券吗?”赵小山问。

  六位银行总裁依次点头确认。

  “那么好吧,按规矩,我还要先问一句,你们都是已经按公司法正式登记注册的公司了吗?”

  再次得到确认后,赵小山继续道,“按照新颁布的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要申请发行证券,首先得符合以下条件。一,为大汉帝国登记在册的公司,第二,公司净资产不低于一百万块银元。第三,公司上会计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六。第四,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百分之三十。第五,公司上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此外,我在这里郑重提醒,你们现在所发行的证券,为不可转换的公司债券,但可以流通。债券有约定到期偿还时间,到期后须偿还本息。所发行之证券,购买持有者并非公司股东,所持有债券也不能转换为公司股份,也不能干涉公司经营,但公司须定期公布财会报告。”

  “不可转换债券的期限最短为一年,最长为六年,债券的利率由公司与主承销商协商确定,但必须符合朝廷的相关规定。”

  这种不可转换的证券,其实也就是一种公司发行的债券,到期偿还本息。并不能直接买了就转换成为公司的股份,也不能成为股东,更不能干涉公司事务。

  虽然从发展规律来看,发行可转换的证券,其实才更符合发行公司的利率。

  不过正如刘钧和赵小山所说的一样,这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没有前例可遁,必须摸着石过河。因此也不能太激进,得一步步慢慢来。

  而且就算是这种不可转换的公司债券,只要操作的好,一样能对大汉的工商业起到巨大的帮助,虽然暂时能够取得这种资格的公司,要求极高,得一百万的净资产,还对净收益等做了详细的要求。

  但宁愿谨慎一点,也不能出了乱子。

  不过有一点,这些公司债券虽然不能转化为公司股份,但却可以流通。但公司发行债券,以及购买者,都必须经过证券公司公开操作。

  赵小山申明这几条后,便是六家银行开始按要求提亲审核材料,各种公司文件。资产证明,财务报表,收率表等等。

  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弄好的,双方都很明白。

  “我们会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的,到时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静候佳音!”

  一番客套后,六家银行代表告辞离开。

  赵小山看着桌上留下的那一堆报表,苦笑了一下。

  “好了,现在开始工作,按要求审核,尽快完成。”

  一名吏员道。“大人,这六家银行可是皇家产业,优质的不能再优质的产业,真还需要审核?”

  大家心里都清楚,根本没审核的必要,肯定是没问题的。

  “当然要审核,而且要认真审核,最后你们还得做一会详细的审核报告提交上来,我不希望看到有半点打马虎眼的意思。谁要是想糊弄我,那最好趁早打包走人,我这里不需要这样的人。”

  一众官吏这时才打起了精神,知道这开门第一炮一定得打响。

  六家银行的申报材料非常完美。但证券监督管理局依然认认真真不敢有丝毫松懈的审核了好几遍,最终在报告提交的半个月后正式通知了六家公司。

  “非常高兴六位总裁能亲自走一趟,你们的材料审核完毕,都已经通过了。现在,你们可以拿着我们的审核报告去天津证券公司公开发行债券了。”

  拿到了这纸批文,六位总裁接着便赶往天津。

  大汉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证券交易所。目前便设立在天津,而并非设立在北京。按证券法,六家银行虽然拿到了证监所和财政部的批文,但要上市,也还得过他们那一关。

  首先,六家银行得建立股东大会,成立董事会,还得成立监事会。六家银行现状都一样,皇帝就是六家银行最大的股东,在六大银行的持股份额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其它的一些股份,都在上千家小股东的手里,这些小股东,几乎都是勋戚权贵,他们手里的股份,都是由皇帝特许参股,其实也是皇帝对他们的一种赏赐,给予他们的大量红利。

  这些股东其实心里并不愿意公司上市,去公开发行什么公司债券,六大银行,虽然同是银行业务,但各自经营有不同的侧重,比如交通银行,那是主打交通和运输这方面的业务,甚至造船这个巨大的产业,也多是他们的客户。

  农村信用合作社,则是扎根在全国各地府县里,是主要面和那些农民的,搞的是小额农业贷款等。

  虽说各有侧重不同,但现在在各自领域里,基本上还没有真正的对手,他们的利润是极其惊人的。可皇帝现在却把这块蛋糕,要拿出去公开送人,怎么不让他们暗自叹息,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吃下债券,但他们也知道,皇帝若不是要拿好处送人,也根本没必要发行债券,公司并不缺钱。

  皇家银行的注册资金是一千万银元,现在的总资产是一亿八千万银元。这次皇家银行总裁按照皇帝的授意,向天津证券交易所申请公开发行两千万块银元公司债券。

  皇家银行公司债券分为一年、三年和五年三期,其中固定利率一年期票面年利率百分之三点三五,三年期票面年利率百分之四,五年期利率是百分之四点七五。

  而眼下同期的银行定期储蓄分别是一年期百分之三,三年期百分之三点八点,五年期百分之四点三五。

  如果买皇家银行的公司债券,一万块的本金,一年期的债券利息比银行多得三十五块,三五年的每年多得四十块。一万块本金,一年期能得息三百三十五块,三年和五年的到期后分别能得到四百块和四百七十五块利息。

  这样的利息,比银行高出了不少。买了债券后,他们就是银行的债权人,而不是股东。风险不大,万一银行破产倒闭,他们做为债权人能够优于股东分红得到债务偿还。

  当然,皇家银行这样的公司,是没有人相信会倒闭的,起码这债券期内的五年内不可能倒。

  当然,也并不是说就是没有风险的,这最大的风险就是通货膨胀风险。若是通货膨胀率超过了这债券的利率,那么这债券就没有钱赚还会亏,但是把钱存银行也一样会贬值。若是放在家里,则亏的更多,除非能找到好的投资生财的路子。

  皇家银行发行的这两千万债券,票面金额为五、十、五十、一百、五百、一千,六个票面数额,全部为不记名式公司债券,变更之时无须登记更改。可以流通交易,到期之后,本息一起偿还。

  对于皇家银行来说,五年期的固定年利率不过百分之四点七五,但是同期银行的五年贷款却是百分之六点七五,高出了整整两个点。

  这其实有些类似于变相吸储,皇家银行多付的那点利息,对于两千万可长期使用的银钱收益来说,不值一提。不管怎么看,皇家银行定的这个债券年利率都非常的划算。而对于那些购买的投资者来说,这又是比存银行划算的一项投资。

  尤其是这个面额,从五元起到一千元,最低五元的投资门槛,让绝大多数有意之人都有机会投资参与。

  同一天,其它的五家银行,也一起提交了他们的债券发行计划,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五百万元公司债券,到工商银行的一千五百万,六家银行合计发行了八千万公司债券!

  这些债券将面向所有的百姓公开发行,期限为一、三、五年,可流通不记名固定利率到期本息偿还。

  经过一段时间的各方面宣传后,无数人都一直关注着这件事情的进展。

  龙汉二年十一月初一,六家银行正式在天津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公司债券,六家银行八千万元的公司债券,仅发行的当天,就被无数盯着这个新鲜事务的商人们瓜分了。

  一天时间,八千万债券售罄,这个结果一出,真的震惊了无数关注的人。

  许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个证券交易所居然有如此大的能量,一天时间八千万块银元的交易量啊。

  这让许多野心勃勃的商人们都看到了一条无比光明可行的道路,那就是证券交易市有更加庞大的资金,同时从这里募集资金也比从银行贷款更加的划算。

  而且若是将来朝廷开放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让证券,允许债券发行后到一定时期时,可以由购买者自愿选择转为公司股份,债券转股份,公司都不用偿还本息,直接以后分红就行了。那个时候,他们岂不是能够从交易所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以迅速扩张自己的商业王国?

  不过许多小商人也看到了这次六家银行上市所经历的许多关卡,不说其它的,仅是一百万净资产的这个硬性要求,就足以卡掉无数人了。更别提还得有年净收益百分之六以上,还有诸如什么公司的现金之类的诸多要求,但不管怎么样,这确实是已经开了一条很好的口子,让商人们无比心动的口子。(未完待续。。。)


'正文 第690章 太子之争'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在大汉国运蒸蒸日上,皇帝的威望一日更胜一日的时候,刘钧却陷入了后宫的烦恼之中。

  李贵妃所生的皇次子吴国公刘和垣被晋封为朝鲜郡王,成为了大汉第一位封王者,也是第一个封王的皇子。虽然刘和垣这个朝鲜王实际上只是挂着朝鲜王的名头,朝鲜的事务他什么都管不了。

  但这毕竟是大汉第一个封王的皇子,尤其刘和垣还是皇次子。

  皇长子刘和坤可是陆皇后所出嫡子,没理由贵妃生的皇次子封王了,皇后生的嫡长子却还依然是个国公的道理。

  这几年,陆皇后对于刘钧的后宫倒也是很宽容,她知道厉害的男人,总会有很多女人,这是管不了了。她不想惹皇帝不快,因此只要不妨碍到自己的地位,也就不加干涉。可是现在,事涉嫡长子,陆皇后就不那么淡定了。

  在今年皇帝东征日本时,陆皇后又产下一子,现在陆皇后对于两个儿子的权益看的十分的重。

  当刘钧一返京时,陆皇后就向皇帝直接提起了两个嫡出皇子的封爵问题,她直白的表明,希望皇帝考虑册封皇嫡长子刘和坤为皇太子,并希望嫡次子,也就是她刚生的皇七子能够封王。

  陆皇后能够容忍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容许他将大群的蒙古、女真等贵族女子迎入宫中,甚至皇帝娶朝鲜公主、日本女王入宫,也没有反对,可事涉自己的儿子,她就不会丝毫让步。

  此前皇帝不肯封太子,说是皇子们年纪还小,先封国公。陆氏也就听从了。但现在任什么李氏的儿子就封王了?

  她的儿子那是皇家嫡子,尤其是刘和坤,不但是嫡子,还是嫡长子。做为皇帝和皇后的嫡出长子,册封他为太子那是极自然的事情,将来这个庞大的帝国,自然也得由他来继承。

  嫡长制可以说是宗氏继承制的核心,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宗法继承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嫡子,就绝不会立庶子,只以嫡长立,不以庶长立。在嫡子之中,则立长不立贤,不立最优秀最贤的,而立最长的。

  这个嫡长制保证的就是继承制度的秩序,因为贤不贤是可能会有变化的。但长幼却是不会变化的。立嫡立长,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和稳定性,不易起争乱。

  但是陆皇后向皇帝提起此事时,皇帝却没有接受她的请求。

  刘钧没有直接说并没有考虑嫡长继承制。在刘钧看来,嫡长继承制自然是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利的自然就是容易保持传承的稳定,不易生乱。但不足的地方。当然就是嫡长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若是嫡长子只是一个平庸,甚至不合格的继承人。那么把一个庞大的帝国交给他来继承,无疑是一种极坏的选择。

  当然,现在皇长子刘和坤才三岁,谁也不能保证他就不会成为一个贤君。

  但刘钧不愿意去赌,因为这孩子也有可能并不适合继承人的位置。而一旦早早立为太子,到时想改变,却很难了。先立再废,更加不可取。

  刘钧打算慢慢看,他现在已经有十三个儿女了,其中有了七个皇子,最大的才三岁,最小的才三个月。

  而且刘钧才二十多岁,以皇帝那么多妃嫔以及如今的年纪来看,若是皇帝勤劳耕耘,而医疗又能做好看护,少点夭折,皇帝生个二三十个皇子甚至生五六十个上百个都不是问题。

  汉时的中山靖王,明朝时代王系的一位郡王,那都是儿子过百的。

  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皇子中,谁知道哪个最优秀?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刘钧并不肯早立皇子。之前他以皇子年幼为由,还特意只封两个皇子为国公。可现在因为皇次子封为郡王,终于让陆皇后不肯等待了。

  尽管刘钧跟皇后解释,封次子为朝鲜王,只是为了合并朝鲜所需,因为刘和坤有朝鲜王室血脉,立他为朝鲜王,能够更好的安抚朝鲜百姓。

  可陆皇后不能接受这样的理由,她不反对立刘和垣为朝鲜郡王,但长子应当立为太子,嫡次子也必须立为郡王。

  刘钧是个不轻易被改变的人,皇后的要求,他并不接受。在几次不愉快的交谈过后,刘钧甚至不再见皇后。

  皇后求见,刘钧让内侍直接挡驾,以政务繁忙等为理由不见。

  这天,陆皇后面对再次出来对她说皇上正忙无空见皇后的内侍再也无法容忍了,她不顾内侍的阻拦,直接就让自己的宫人过去推开了内侍,然后一头闯进了乾清殿。

  “陛下,国事再繁忙,也得以龙体为重啊,臣妾为陛下炖了一锅人参乌鸡汤送来给陛下补补身子。”进了殿,陆氏尽量保持着面带微笑。

  刘钧抛下手里的奏章,面带着一丝不快,但他还是耐着性子。

  “如今天气越发寒冷,皇后产后不过百日,眼下正当好好在屋里调养身子,怎么还专程给朕炖鸡送来?朕一切尚好,若无他事,朕让人送皇后回宫休养。”

  对于皇帝这种相当于逐客令的言辞,陆氏感到心里如放了一块冰。可她还不能恼,她知道自己这段时间逼迫过紧,已经惹皇帝不快。她不想把两人关系再弄僵,真僵了,对自己对儿子都不好。

  她尽量缓和语气,“圣上,臣妾身子调养的不错,只是小七自今晚起就没什么精神。”

  刘钧坐直身子,沉吟了下,并没有如陆氏所期待的那样马上起驾去皇后宫中看望七皇子的意思,而只是转头对身边的内侍道,“速传太医,前往为七皇子看视,一有结果立即报与朕知。”

  内侍传旨去了。刘钧又拿起一本奏章看了起来,不再理会皇后。

  这种反应,让皇后无法再继续呆下去。她告辞退出,出了乾清宫,皇后感觉心中委屈万分,真想痛哭一场。

  以前她若有什么要求,皇帝总都会满足的。可是这一次,她各种办法都用过了,强硬过,也服软了。但皇帝根本就是软硬不吃,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毫无缓和妥协的余地。

  可她不能把这种委屈流露出来,更不能让别人知道皇帝不肯立太子,她只能强忍着把泪水憋回去。

  回到自己的坤宁宫,皇后看到三岁的皇长子刘和坤那张小脸,越发的委屈。不行,他生来就应当是太子,这是他应得的。谁也不能抢去。

  思来想去,陆氏觉得自己是不可能转变皇帝的态度了,唯一的可能就只有太上皇的皇太后。

  陆皇后叫来宫人,让她们为皇长子穿戴好衣服。自己又亲自抱上了七皇子,然后便往太上皇皇太后的宫中过去。

  太上皇和皇太后对于皇后带着两个嫡孙过来,非常高兴。

  “小孙孙来看皇祖父和皇祖母了。”太上皇笑着把长孙抱在自己的膝盖上,逗弄着孩子的小脸。才三岁的长孙跟祖父很亲,已经知道奶声奶气的喊皇祖父好。

  “这孩子真聪明,才三岁。上次我教他百家姓,他都已经能背好长一段了,不愧是皇长,大汉帝国后继有人了啊。”

  陆氏听了心里高兴,“父皇莫要说这话,和坤现在只是国公呢。”

  太上皇刘修却道,“小和坤是皇家嫡长,如今不过年幼,等过几年自然就会立为皇太子,这还能有变。”

  三岁的孩子,可以说夭折的风险已经很小了。尤其是刘和坤还已经接种过了牛痘,不会再有天花的风险。

  天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造成大量孩童幼年夭折的元凶,这是一种过去根本无法防治,且一旦得天花,就可能有极大致死率的可怕病症。不管你是皇家天潢贵胄还是普通的草根子弟,一旦得了天花,能不能活,就得看天意。甚至说不定好了后,还会留下一脸大麻子。

  但在两年前,大汉御医院已经根据皇帝的指点,通过给孩童主动接种牛痘,利用这种并不危险的牛身上的痘病还防治天花。牛痘和天花有些类似,但只在牛身上发,而且其危害性远不如天花。

  当把这种牛痘接种到孩子身上后,会发点烧,但很快就会好去,且接种牛痘后,就能不再出天花,这项发现,使得通过牛痘接种术,过去天花带来的可怕情况已经大大改变。

  皇长子刘和坤接过牛痘,如今已经三岁多,没有了天花的威胁,三岁的皇子,基本上意外夭折的可能性已经极小。

  因此在太上皇刘修看来,刘和坤已经可以立为皇太子了,也应当立为皇太子。

  “可是陛下似乎对和坤有不满之处,很是反对立和坤为太子。和坤如此聪明,我不大道他哪里做错了什么,使得皇帝对他不满,也许是我做错了什么,让皇帝迁怒到坤儿身上。”陆氏说着眼里已经带着泪花,“父皇,如果陛下真是因我之故,而迁怒于坤儿,那我愿意不做这皇后,只求皇上不要因此不喜坤儿,他还这么小。。。。。。”

  刘修听了哼了一声,“你自进我刘家门,从未有失德之处,坤儿更是如此聪明可爱,皇帝怎能如此对待你们母子。我不管他在外面是如何的文成武德,但在我面前,他还是我的儿子,你是我刘家的儿媳,坤儿是我刘家的长孙,这事我为你们做主。”

  说着刘修干脆就抱着孙子站起身来,“我现在就去找皇帝去,我倒要听听他如何向我解释清楚。”

  “啊!”皇后看着公公抱着刘和坤就往外走,一时都有些不知是惊讶还是感动。

  刘修抱着孙子走进乾清殿,一路上侍卫们根本不敢阻拦。

  “皇帝,听说你最近忙的连看儿子的时候都没了,我特意带着坤儿过来看看你。”

  刘钧只得放下奏章,起身迎接。

  “本来说这两天要办一次家宴,把两位兄弟和几位姊妹和一众甥侄都接进宫来,陪着二老乐乐的。”

  刘修见机道,“哦。是吗,我还以为说我和坤儿爷俩哪得罪皇帝了呢。”

  “你是我父亲,坤儿是我儿子,血浓于血,最亲不过如此,我怎么敢呢,只是最近确实太忙。之前去日本,使得积压了不少事情等着处理。”

  “这样就好,我也放心了,我还以为这孩子哪里惹你不快了呢。我说皇帝啊。坤儿如今也三岁多了,又接种过牛痘,你看这孩子,如今长的虎头虎脑的结实无比,还特别聪明,之前我亲自教他读百家姓,都已经能背诵许多了,将来长大了,一定大有作为。你看。是不是应当早些册立坤儿为太子,早立太子,也早安人心啊。”

  刘修终于说出了此行的目的。

  “父亲,太子为一国诸君。更是一国之本,其重要性父亲当也知道。坤儿还如此年幼,虽然现在聪明,但谁又能保证长大后依然会聪明且贤?”

  刘修脸色有些不太好看。“嫡长子继承之法,难道不好?陛下难道意欲抛此祖宗成法,反欲立贤不立长?皇帝。立贤不立长,这可是取祸之道,动乱之源。”

  有些话,刘钧跟陆皇后不会说的那么明白,但对自己的老爹,却没这个顾忌。

  “立长还是立贤,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也并不反对立长,也非一定要立贤。只要嫡长有守成之资,我也还是会选择立长。但如果长子连中人之质,守成都做不到,我也不可能把这么庞大的帝国交到他手里。”

  “父皇,现在说这些都还太多,这些皇子不到二十岁,都无法真正看出他们资质品性如何。我不打算现在匆匆的立太子,太子好立,但若选择错误,却会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

  皇帝如此明白无误的说出他并不反对立贤不立长这样的态度,太上皇刘修十分震惊。

  “可现在皇次子被封为王,皇嫡长子却依然还是国公,此事只怕会引起不好的猜测,这对坤儿不公平。”太上皇十分喜爱刘和坤,这个时候还在为孙子争取。

  刘钧道,“垣儿封朝鲜郡王,也是因形就势。况且,那朝鲜郡王又不是分封,和朝鲜之地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关系,顶多也就是俸禄多些罢了。也罢,朕也不能厚此薄彼,以免传递了什么错误的信息。”

  当天,皇帝颁布诏书,继册封皇次子刘和垣为朝鲜郡王之后,又一次封皇子为王。这一次,封的却是皇长子刘和坤,皇帝下诏册封皇长子刘和坤为日本郡王。同时还在诏书中诏令天下,以后皇长子未满十八岁前,一律不再正式授封爵位,而只称皇子,以排行区分。如今的七位皇子,除了皇长子封为日本郡王,皇次子封为朝鲜郡王外,其余五位皇子皆只称为皇子殿下,其品阶为二品,位在总理参政之下。

  陆皇后没料到最后太上皇出马,也不过换来了这么一个结果。皇长子刘和坤不但没被册为太子,反而被封了个日本王。在陆氏看来,这个什么日本王还不如朝鲜王呢,毕竟朝鲜王册封在前。

  可皇帝诏书已下,陆皇后再有不满,也无法改变了。他甚至后悔去找了太上皇,如今自己不找太上皇,说不定皇帝也不会封长子为日本王。

  哪怕只继续挂着过去的那个国公爵位,也远比现在的日本王封爵强上许多啊。

  陆氏大失所望,当天水米未进,只是躺在床上生闷气。

  到了晚膳过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