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外,每隔两三天,魏山还得跑一趟乡里。他的未婚妻初子和屯里其它同伴的未婚妻一样,现在还都住在乡里,这些时间她们要继续学习汉语,还得适应一下这边的气候,学习下汉人的礼仪等等。

  官上也还在这这些姑娘准备嫁妆,她们到了这里,官府就是她们的娘家人。

  魏山如今已经有些喜欢上这个叫初子的姑娘了,很朴实,脾气也很好,还很会干活,洗衣做饭样样都会,甚至还会劈柴。

  魏山的父母更喜欢,总是要做些吃食,然后让魏山送去。

  若不是官上订好了成亲的日子,还得等些时间,只怕两老早就让他们完婚了。

  一大早,魏山他娘又早早起来煮了八个茶叶蛋。又蒸了一笼肉包子,里面的肉是用魏山他们几个伙伴在附近松林里打到的狍子肉做的。

  再加上一些榛子松子之类的,包了不少。

  “告诉初子。别傻傻的又全分给别人吃了,这是娘专门给她做的。你看那孩子。以前也吃了不少的苦头,长的又喝又瘦的,得养养,补好身子。这样等过了门,那时就能怀孩子了。”

  一边说着,魏山娘又把一条毯子和一件毛衣拿过来。

  “这毯子是羊毛毯,正宗蒙古羊毛,承德毛毯厂产的。这毛衣。也是承德毛线厂产的毛线,娘亲自织的,暖和,让她记得穿,天冷了可不能着凉。”

  魏山笑着接过这些东西,“知道了娘,我先去了。”

  拿起两个热乎乎的大馒头用干荷叶包了,魏山拎着东西出门了。

  水边屯离乡上还有十多里路,他还得赶回来上工。好在他有匹马做脚力,这马是队上的。不过是放在魏山家照顾,偶尔骑骑大家也不会说什么。

  到了乡上时,还很早。

  初子她们住在一个专门的营地里。外面还有警察和官兵把守。不过他来的次数多,对方的也早认识他了。

  “哎呦,魏哥又来了啊。”

  魏山掏出荷叶包着的两个山东大馒头,还热着呢。

  “谢了,魏哥,我去帮你喊下初子姑娘。”守门的是乡里派出所的民警,人很好说话,但也仅能把人叫出来,是绝不会把他放进去的。

  过了一会。初子脸红扑扑的来到门口。

  “山子哥。”初子现在跟魏山也很熟了,“今天早上有霜。一路过来肯定很冷吧。”

  “没啥,我骑马过来的。”魏山呵呵笑着。然后就把母亲准备的东西拿出来,“这是俺娘煮的茶叶蛋,这蛋是昨晚上就开始煮了,已经很入味了,还有这肉包子,我昨天晚上跟屯里人去松林里猎到只狍子,这包子用狍子肉包的。”

  初子接过还冒着热气的茶叶蛋和肉包子,感觉有些鼻子发酸。

  “谢谢!”

  “一家人说啥谢呢,你趁热吃。”

  “俺娘还给你买了条羊毛毯子,还给你织了件毛衣,天冷了,怕你着凉呢。俺妹子都有些眼红了,说俺娘还没给她织过毛衣呢。”

  初子听了,连忙把毛衣拿出来,“那这毛衣给小妹穿吧,我有衣服穿,昨天也刚发了一件毛衣呢。”

  “你有是你有,这是俺娘专门织给你的,小妹要我再买点毛线让她自己织就是了。”

  魏山亲自给初子剥茶叶蛋。

  “山子哥,你也吃。”

  “我来时吃过了,你多吃几个。”

  初子便幸福的吃着茶叶蛋,感觉心里甜蜜蜜的。

  “初子,我们的新房已经盖的差不多了,屋顶已经盖好了,炕也盘好了,现在就是把木墙的缝堵堵,然后再收拾收拾晾一晾,就差不多了。”

  “六床棉被也快好了,还有床单被面,以及新衣新鞋,也都快准备好了。”

  说着这些事情,魏山也觉得很高兴。

  “还有十天,十天之后,我就来迎你过门。”

  按照官上的意思,今年移民们因为结婚的多,而且新娘多是日本和女真蒙古等外族女子,既为了把这大喜事办的热闹一点,也为了反对浪费提供节俭,因此今年整个关外,即将成亲的大约二十万对新人,将采用集体婚礼的形式。

  主要还是各个移民屯堡的新人集体成婚,只摆一次酒宴。

  魏山他们屯堡,这次就有近两百对新人成婚,其中有一百对是日本新娘,还有许多是后来官上组织过来的外族女子,也有部份是从中原来的汉人新娘。

  屯长也早决定好了,到时响应官上的要求,两百对新人集体办婚礼,屯上放三天假,婚宴摆上三天,办的热热闹闹的。

  魏山如今天天都在数着指头过日子,就等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了。

  初子脸红红的,她一样期盼着能够早点成亲过门,早点和这个自己喜欢的男子一起过日子。

  “我们成亲以后,得多分几个娃。”魏山笑呵呵的道。

  “啊,不跟你说了,又不正经。”初子脸一红,拎着那些东西跑了。跑了十多步,又停下来,转头对他道,“你也早点回吧,路上当心。”

  说完,向他摆了摆手,转身进营里去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685章 横征暴敛'

  十月初,皇帝的旗舰海上龙神号终于进入天津港。

  从朝鲜汉城离开后,刘钧并没有直接横渡黄海前往登州,而是沿着海岸北行,一路巡视平壤、镇江、旅顺、营口、锦州、宁远、山海关等诸地。

  天津官员百姓都赶到港口迎接圣驾。刘钧在天津登陆后,巡视了天津的军营以及几所军事院校,也参观了天津几家有名的造船厂等大型商会,便改乘运河船从天津返京。

  路过天津城的时候,在城中住了一晚,召见了天津府后众官员,次日,御驾沿运河直达京师。得益于京师西北宣化府怀来修建的水库已经完工,从那边引来的水通入京师运河,使得运河里的船不再只能行到通州,而是能够直达京师码头。

  抵京当天,朝廷留守百官率领无数百姓出京二十里相迎。

  对于皇帝凯旋,朝廷上下都是非常高兴,连普通百姓也都是反应热烈,虽然皇帝出京,其实仅是在日本朝鲜巡视,并没有真正亲临前线。但在百姓们眼里,这次大汉吞并日本和朝鲜,无疑是英明伟大的皇帝陛下御驾亲征之功。

  拿下日本和朝鲜,这功劳全应当是皇帝陛下的。

  随着皇帝一同抵京的还是大批的朝鲜官员、两班贵族、朝鲜士子们。这些人,是来京学习进修的。皇帝把朝鲜不少高级文武都带回京来,公开的话让他们入京学习,等四年学习期满,就能留在京师,或者在大汉中土地方为官。那些两班子弟,和一些普通的读书人,也将在京师的大学学习,四年后,就能参加科举考试,或者直接到地方担任官职,从**品做起。

  总之。这个学习听起来是充满前途的镀金之旅,花四年时间,到时就能成为大汉官员了。当然实际上,这个学习是调虎离山之计。先把朝鲜官员调走大半。送到京师来学习四年,有这四年时间,朝廷就能派官员到朝鲜去上任,以后还要通过这种入京学习的名义,陆续把更多的朝鲜官员送离朝鲜。

  刘钧相信。如此一来,大汉对朝鲜的实际控制,应当能大大增强。至于四年学习期满,刘钧相信四年的时间,也足以改变这些朝鲜官员们许多旧有观念了,到时若是能表现出积极为帝国效力之心,当然也是可以任用的。

  那些两班子弟,以及一些平民子弟们,则是要来读书进修,将来参加科举。或者直接由帝国派遣地方为底层官吏做起,也有可能将来返回朝鲜为官。刘钧有自信,这些年轻人在这里生活上几年后,肯定会不舍得再回朝鲜那个小地方去。

  这一路跟随皇帝御驾过来,许多朝鲜官员和士子们,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了朝鲜不过是个摄尔小国,而大汉是真正的****上国。不少人原本还觉得朝鲜这几年已经发展的很快,很富裕繁华了。

  但出了汉城后,一路北上,许多乡村还是老样子。十分落后,可到了鸭绿江附近,那些原来大汉的租界,却立即感觉是另一个地方了。那里明显的更加充满活力。那里的朝鲜人衣服更干净,人也普通的更健康一些,城镇和乡村,都要干净整洁的多。

  但当他们过了鸭绿江,到了江口北面的镇江后,才突然发现。原来只有一江之隔,可江北那块大汉的本土,才更加的繁华。

  短短几年前,这鸭绿江北还是女真人的地盘,汉军来到后,这边也是屡次交战的地方,到处都是军队、流民。

  可短短几年后,镇江如今已经成为鸭绿江一带最繁华的城市,这个有着汉帝国海陆重兵驻扎的地方,是整个鸭绿江流域的中心。

  镇江城,仅仅是城中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万。迅速增加的人口,甚至让镇江的城墙都跟不上,这也使得现在的镇江城相当奇特。镇江内城只有不过万余人口,而超过十万人口的外城,其实仅仅在外面建有一道不过两丈高的土墙。

  是的,土墙,人口的迅速发展,让城墙建设根本跟不上,只能先筑土墙以代。据说就是这道土墙都是今年才刚完工的,原来还是木栅。

  但好在镇江周边,建立有诸多卫堡要塞,炮台林立,又驻扎着重兵,安全倒并不是问题。外城虽然仅有土墙,但城中规划的却很好。

  商业区、居住区等等,官衙、学校、军营、医院等等功能齐全。

  城中那笔直宽阔的十字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城边的镇江码头,更是帆橹林立。商旅往来不断,吉林和海西的皮货,朝鲜的人参等等,这里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从中原运来的许多商货从海上抵达这里,然后通过鸭绿江和其支流,以更小的船输入内陆,另一些通过陆路输入。

  各地的土产等,则一点点汇聚至此,最后运回中原。

  大量前往吉林、海西和朝鲜以及辽宁东北部的移民,也都是在此登陆。

  庞大的交易量,让镇江城的一跃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许多朝鲜人看的目瞪口呆,如乡下人进城一样。

  他们甚至有些看不懂,他们发现镇江虽然驻有重兵,但看起来并不怎么防御森严,大量的商贩进进出出,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集市。这里给他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工和商的兴旺。

  不但有往来不断的商贩,而且这里也建有许许多多的工厂和作坊,大量的朝鲜人在这些工坊里做工,但并不是被强迫的,而是被极丰厚的薪水吸引来的。在镇江的那些工坊里,朝鲜工人最低也能拿到四块银元,虽然这个薪水远比中原低的多,但对于朝鲜人来说,在镇江做工一月赚四块银元,远比过去强的多。尤其是做工还包吃包住,钱都可以攒着。回家时把家带到老家,老家的物价消费水平,可比镇江低多了。

  不少前往京师学习的朝鲜官员、士子,离开朝鲜时,都带了许多的朝鲜土产,主要是人参和东珠。在镇江的时候,他们看到这里的人参交易十分兴旺,不少人忍不住就把人参和东珠出手了,然后在这里购买了一些怀表、望远镜、丝绸等大汉商品。同样的商品,在汉城时可是比镇江价格高出太多。

  不过当他们随皇帝到了辽东半岛的旅顺后,立即后悔了。

  相比起镇江,旅顺这个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港口城市,可比镇江繁华的多。这里曾经是大汉天子讨伐女真的基地,皇帝在这里呆过一年多的时间。经过数年的发展,辽东半岛的南尖上,旅顺、大连这两个港口,已经成为两座繁华无比的双子城。

  每个港口都超过了二十万人口,其造船业也相当的发达,海边矗立着多家的大型造船厂,其贸易更加繁荣。

  还有那港口的要塞炮台,一门门巨大的火炮耸立着,把这港口守的固若金汤,看的朝鲜人更是惊叹连连。

  此后经过辽河入河口的营口港城时,这座港城的繁忙兴盛已经引不起他们的激动了,似乎若是不如此,还反而奇怪。

  之后的锦州、宁远、山海关、秦皇岛等城,规模倒反而比镇江、旅顺、大连等城要小些,可也依然热闹无比。

  等到了天津,这些人才真是看傻了眼。

  相比起帝都的东大门,天津的繁华丝毫不比京师差多少,远不是镇江、旅顺这些地方可比的,因为大汉海运的兴旺,做为京师的出海港口,这里帆船无数,无数物资和商品,源源不断的从帝国各地经由海上运抵此处,然后转运入京。

  这里的商业氛围也更加的浓。

  “大汉为何如此看重工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一些朝鲜官员都有些迷茫,他们以往自称小中华,处处山寨大明,连带着封闭、重士农抑工商,甚至党争等都山寨过去了。可现在看大汉,各地居然如此重视工商,对于工人商人,并没有半点的歧视,甚至他们看到,在一些大的工厂里,一些经验丰富的工匠,不但很受重用,而且拿到的薪水甚至比一个科举出身的县官还高。

  那些商人,甚至是各地官府的座上宾,在各地很有些身份。

  听说现在大汉已经取消了户籍分等,没有了民户军户分别,也没有匠户,更没有了贱籍,这在极重视阶层的朝鲜官员看来,简直是乱了纲常。

  不少朝鲜官员还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汉对于工商过于宽松,可另一面,对工商所征收的税收,却名目繁多,极其的多。各种各样的税收,简直就是扒皮一样。但却没有看到那些工匠商家因此而不满,更没看到市场混乱,这又是他们想不明白的地方。

  如此苛捐杂税猛于虎,百姓商人不应当是心怀怨恨,民怨沸腾吗?怎么,反而还如此的工商兴旺呢?难道大汉的百姓,更加的能够容忍?

  当这些朝鲜人看到了更加繁华的大汉京师,听说大汉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超过十亿银元的时候,这些人震惊的无以复加,大汉天子果然一代雄主,听说大明崇祯皇帝一年只能征收到两百多万两银子,却已经搞的天怒民怨,而大汉天子一年搜刮十亿块银元,这中原居然还如此的繁华,真是敛财有术,不,是搜刮有术啊!

  十亿块银元,简直就是横征暴敛!(未完待续。)

  。。。


'正文 第686章 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袁继咸站在沙盘前,看着如今已经插上了大汉帝国龙旗的朝鲜和日本。“半年灭了日本,朝鲜又并入帝国,简直令人不敢相信。老臣初接到朝鲜并入帝国消息的时候,还以为是个玩笑呢。”

  “这事情看似有些神奇,但若是细细思量,却并不为奇,只能说这是水到渠成而已。”吞日本,并朝鲜,这也是大汉帝国开国以来,最成功也最神奇的一次开疆,

  吞并两国,大汉帝国增加了近五千万人口,朝鲜和日本为大汉新增加的疆域面积,相当于十六个台湾岛。

  大致相当于大汉帝国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省之和。

  论新开拓的疆域,朝鲜和日本两地加起来,也不如帝国新开拓的关外之地,更别说还有塞上四省、漠北诸省和西南诸省了,而且还有一个更广阔的西波尔省。

  但那些地方虽大,却没几个人,全靠朝廷移民过去,没个几十年,都能真正发展的起来。可朝鲜和日本不同,那是已经很发达的农耕地区,光是这五千万人口,就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资源。

  这两地的归并,论起重要性,可丝毫不比关外差,而论起经济人口耕地等,则更是将边疆诸省抛到十万八千里之后了。

  有这五千万人口,大汉就将安上发动机。

  “朝廷上下原本还以为征服日本需要五年甚至更久,至于朝鲜,根本没有人想过帝国会吞并他们。”

  “相信肯定有不少人对于合并朝鲜有非议吧?”刘钧呵呵一笑。

  “确实是有,不少人都认为没有必要合并朝鲜,而且认为这样做不够仁义。很多人认为朝鲜向来为中原之藩属,忠心耿耿,朝廷合并朝鲜,做的不够地道。”

  “仁义?地道?”刘钧摇摇头,“也许吧,但天予不取。必反受其咎。如今大好的机会,朝廷可以合并朝鲜,这对于大汉来说,将是极为至关重要的。受益千秋。朕又为何要顾忌着那些虚名,而错失这样的机会呢?别以为朝鲜是我们的藩属,就真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了。”

  刘钧吞并朝鲜的行为,确实有些恃强凌弱的意思。但站在国家的角度,这种行为却是正确的。不关乎什么正不正义。而是利益使然。不要以为朝鲜就是无害的,若两国间实力相差较大,朝鲜自然不敢有什么想法,但若中原衰弱,谁能保证呢。

  “不过如今看来,他们确实是过于操心了,朝鲜上下对合并之事,还是很支持的。”袁继咸也觉得皇帝有些过于盛气凌人,灭日本吞朝鲜,这一套下来。不算仁义,但对于大汉来说,确实是得益千年。

  但最让朝廷上下意外的还是朝鲜人的态度,大汉虽然用了合并一词,但吞并就是吞并,可此事居然如此顺利,少数站出来反对的朝鲜人,迅速的被镇压下去了,然后大汉和朝鲜乐呵呵的就完成了合并。

  简直不敢思议啊。

  “想当年,日本人也想侵占朝鲜。侵国之兵出动,前后历时数年大战,死伤无数,结果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袁继咸感叹道。“当年日本人谋划许久,初入朝鲜,如入无人之境,几乎是席卷之势,可朝鲜国王和朝廷却宁愿流亡大明,也不肯投降。朝鲜百姓。更有许多自发的义勇起来抵抗,誓言不降。”

  “那怎么能是一个样?日本当年是侵略,他们是强盗,攻进日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但大汉不同,不说大汉一直就是朝鲜的宗主国,而且万历之时援朝抗日,对日本有再造之恩。此后朕率兵入朝,也解其被女真奴役之苦。”

  刘钧说到这些的时候,确实是有些得意的。

  当年刘钧入朝,支持亲汉派废了前国王李倧,一手扶持了李珖为王。当时就已经对那朝鲜清洗过了一次,此后的朝鲜上下,就已经基本上都是亲汉派了。加之此后三年,大汉在朝鲜设租界,派驻军,互相贸易,大汉在朝鲜是合作,让朝鲜上下都获利不少。

  在这种影响下,大汉在朝鲜的名声很好,这为合并提供了极好的环境。

  而刘钧也给朝鲜的当权派人很多好处,保护他们的财产,保留他们的官职,设立议院,送官员到京师学习,允许两班子弟到中原读书,允许他们参加科举。

  这根本就不是占领者对被侵占者的态度,而是真正的合并,在恩威并济之下,除非朝鲜上下都脑子坏掉了,要不然,他们就不会对此事坚决反对。

  刘钧对朝鲜的合并,是给了很大诚意的,这是真正的合并而不是吞并,尤其是在朝鲜国王的支持之下,阻力更小了。

  没有了王室和两班贵族们的反对,朝鲜的普通百姓更不会反对了。这种事情,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参与的。当年许多义军民兵起来反抗日本侵略,那是因为日本人侵略朝鲜,烧杀抢掠,朝鲜百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有国王和朝鲜号召他们起来反抗。现在国王和贵族们也不反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影响,甚至自汉人来了后,他们的日子过的更好些了,他们又岂会反对。

  在这个民族主义还不是很盛行的时代,国家和民族,都只是当权派们用来维持利益的工具而已,既然并入大汉利益不受损失,甚至还能得到更多利益,他们为何反对?

  当大汉的爵爷贵族,难道不比朝鲜的贵族更好?

  “陛下高瞻远瞩,早把一切都算好了。”袁继咸笑笑,做为内阁首辅,主持国家行政,他当然也清楚的看到吞并日本朝鲜后,对于大汉的巨大好处。尤其是日本,完全是被吞并的,日本两千多万人口,都成为帝国的重要劳力,为帝国开荒拓地,为帝国修路铺桥、采矿做工。尤其是日本得到的那些财物,几乎是整个日本国的财富,都落入帝国的国库,这笔钱财,让帝国的国库前所未有的充盈。

  他这个首辅。起码十年之内,都不用担心财收问题了。

  只是对朝鲜的合并,比较温和,给那些朝鲜人保留的权益太多了些。但他也能理解。朝鲜不是日本,得区别对待。现在给朝鲜人优厚的待遇,也是彻底的瓦解朝鲜人最后的一点抵抗心理。

  至于朝鲜人有些过高的地位,这不是问题。只有等朝廷渐渐接手控制了朝鲜的局势后,这些人自然也就无法再保持这种超然的特权。到时就算他们不甘心,也什么都改变不了了。

  “朕已经任命兵部尚书张国维为朝鲜总督,接下来还会抽调大量朝鲜官员入京学习。趁此机会,内阁当迅速的选派一批得力的官员赴朝鲜任职。朝廷争取在五年内,接管朝鲜。”

  “朝鲜以后就是帝国的一个军区,高丽和新罗两省,也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制度律法以及税法。这个工作量比较大,内阁辛苦一点,争取年前完成朝鲜军区两省的官员调整,并把国朝律法税制等推行开来。”

  只要在朝鲜实行大汉的制度。那么在军政和财税分离的情况下,有大汉驻军朝鲜,就算先期会以朝鲜原官员为主,但在大汉的这个框架下,刘钧并不担心朝鲜会出什么乱子。

  “对了,今年内要完成朝鲜的普查登记,对于朝鲜贵族的财产,给予换发新契约,保护他们财产不受侵犯,免费换契。”

  大汉开国之时。可是借着换契之机,狠狠的对着那些贵族地主们征收了一笔财产税,但现在刘钧不打算收朝鲜人这笔税。没必要为了点钱,而把朝鲜人给惹怒。反正朝廷现在也不差钱。

  “在朝鲜全面推行朝廷的律法、税制?”

  “当然,既然朝鲜已经大汉帝国的一个军区,岂能一国两制?”

  “放心吧,虽然国家的税法律令,可能会对朝鲜贵族有些影响,但他们不会吃亏的。交点税不过是小出点血,但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帝国的商业活动中,他们的钱随便投资到帝国商业中,也比他们省的那点税更多。”

  “右枢密使刘允升出任南洋总督,现在兵部尚书张国维又出任朝鲜总督,东海舰队提督刘允贞任日本总督,陛下,中枢现在可只剩下傅枢密使一人了。”袁继咸提醒皇帝。

  “太师是否对朕准备用兵南洋有什么意见?”刘钧听出了袁继咸的话中之意。

  袁继咸道,“老臣只是以为,一张一驰方为王道,朝廷今年接连用兵,先灭日本再并朝鲜,西南也是兵事连连,老臣以为,当休整一二。”

  与朝鲜在东海上的超乎预料的进展相比,西边的战事可称的上是很不顺利。洪承畴和孙传庭倒是稳住了西北安宁,大汉与入藏的顾实汗达成了宗藩关系,暂时无战事。但在西南,郑芝龙入缅作战,却一开始就不顺利。

  西南雨林的热带气候,甚至并不比青藏地区的高原气候好多少。恰好他出兵时又是雨季,雨季加上雨林时的疟疾等疫病,还有东吁人意外的拉起的那个中南反汉同盟,都让郑芝龙进展不利。

  因为雨季和疫病及东吁人的反抗袭扰,大汉的火炮和火铳,在那里似乎有些难以发挥,尤其是先前朝廷错误的估计了东南的反抗实力,导致郑芝龙兵力不足,难以展开大规模的扫荡进攻。

  到如今,郑芝龙损失了超过一万人,虽然真正的帝国陆军损失只有不到三千,还多是疫病感染而死,其余的多是些大理、老挝等地的土著民兵。但这个损失,也让朝廷大为震惊。

  大汉立国以来,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伤亡。

  不管是在辽东与女真较量,还是在草原征讨蒙古,甚至是东征日本,云贵平乱,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大的伤亡。

  因为此事,朝廷里甚至有不少言官都弹劾郑芝龙,要罢免他的中南总督兼征南大将军之职。

  袁继咸等总理参政们,甚至觉得西南瘴厉之地,运输补给也困难,距离大汉天高地远,实在没有必要去征讨,甚至有人觉得应当停止对东吁国的征讨,只要维持住现在的中南云南、大理、老挝三省的现在控制疆界就可以了。

  可皇帝刚征服日本,就已经不与总理参政们商议,直接就任命征倭大将军、右枢密使刘允升改任南洋总督。

  帝国在南洋目前还只有新加坡一个小岛,刘允升任南洋总督,堂堂枢密使去一个小岛上做总督,这用意不是很明显吗。

  尤其是帝国对海军各舰队的重新布置调整,帝国海军已经开始部署多支舰队到南洋去,更加证明他们的猜测。

  皇帝非但没有收兵之意,还打算全面扩大在南洋的战事,这是准备要连南越、南掌、东吁等国一起收拾的态势,甚至准备搞大包围战略,海军配合陆军,要抄东吁的后院啊。

  许多大臣都认为皇帝有些过于好战了,打个东吁就已经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了,现在居然要连南越等国一起打,这万里之远的瘴厉之地,实在没什么好打的啊,当年秦汉之时拥有南越,不也先后失去了吗,明也曾收复过南越,但后来也撤出了。那些地方,太遥远了。

  刘钧对这种言论早有所闻,他也丝毫没打算理睬。

  “太师可知,南洋上西夷诸国,目前正在谋划着出兵犯我大汉?意欲夺我大汉南洋之领土,封锁我大汉海上贸易之商船?”

  “真有此事?这些西夷莫不是犯了失心疯,他们如何敢尔?”袁继咸极为惊讶。

  “利益驱使之下,没有什么是不敢的。”刘钧说。

  “这些西夷真是疯了。”袁继咸问,“那刘枢密使调任南洋总督,以及数支舰队南下,并不是为对付东吁、南越?”

  “不,敢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朕不管他是东吁还是南越,又或是什么西班牙、荷兰、英格兰,任何敢于挑衅大汉者,朕必反击。”

  袁继咸已经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皇帝原来不止准备要派舰队南下打东吁、南越,竟然还要连南洋诸岛上的各国西夷一起打。(未完待续。)

  ps:  感谢我爱我姐我弟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月票,谢谢!

  。。。


'正文 第687章 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

  深秋的京师,西山红叶霜满天。京师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而物价却一天比一天涨的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京师的百姓发现,自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官吏们薪水提升了许多,农民们的粮食价格也一直在上扬,农闲时的外出打短工,以及年青儿女们入城进厂做工,带来的是以前从不曾有过的许多现钱。

  秋收过后,居住在京师卢沟桥附近的农民王富卖出了家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