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信除了这支五百人的全副武装的救援军外,可还是携带了三千支火枪和大量的弹药。如果用这三千支火枪和携带的许多刀枪弓箭,武装起沿途招募的部民根本不是问题。

  几千名彪悍的通古斯部落猎人,装备上大汉制造的钢刀钢箭火枪之后,等闲女真八旗,已经不必畏惧了。

  这个念头一出,李信越发的坚定了,我为什么只想着劝说索伦部撤退呢?

  为什么要撤,大兴安岭和大兴安山之间的这片黑龙江上游流域广阔地区,我为什么要放弃它们?为什么要退避女真人?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里的年青猎人们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再依靠猎人们对这里的熟悉,完全可以守住这片地方,不让女真人染指黑龙江上游。

  他们不但不用撤,还要如钉子一样钉在女真人的上游,为将来朝廷的北伐做准备。(未完待续。。。)


'正文 第633章 九头蛇'

  天津

  九头蛇佣兵训练营校场上,一天的训练结束,教官一达解散口令,佣兵们排着队往宿舍走。

  朱利安走在纵队里,只觉得浑身又臭又累,巴不得能够马上回到宿舍冲个热水澡。不过在训练营里呆了这段时间,他已经完全习惯了营里汉军教官们的各种苛刻要求。就算是解散了,可回宿舍时也得排着整齐的纵队。

  这些教官们似乎无比的喜欢排队列,每天早上起来,洗漱过后,就得在宿舍房间门口排成队列,然后由班长带他们排队下楼,到了楼下,再汇合成排、队、连,开动校场,又要列队听候训话。

  训话完毕,排队长跑,跑完了又是最基础的队列训练。甚至吃饭的时候,都得排着整齐的队伍。

  朱利安在欧洲战场上打过仗,当过佣兵,自然知道队列对于步兵们的线列作战很有帮助。但很少部队能够像汉军一样对队列要求到这种地步。不地慢慢的也就习惯了,身体再累,肚子再饿,大家也会老实的排着队。

  朱利安一边迈着整齐的步伐,一面还能跟着旁边连队长们节奏,跟着唱歌。这也算是汉军的一个特别之处。每天下操回宿舍的路上和排除去食堂的路上,都还要唱歌。唱的是汉语歌,一开始他和大多数佣兵一样,根本不会说汉话也听不懂,全靠死背硬记,唱出来的歌也是走音严重。

  不过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每天晚上他们都被要求参加汉语速成班。学阿波吃得汉语拼音,学流通语北京话,好在他们不用写毛笔字,上面发给他们铅笔和写字本,用铅笔横竖撇捺写方块字,可比毛笔字轻松多了。

  一开始他们也是用毛笔,结果他们根本写不了字。

  佣兵营基本上都按规矩起了一个汉名。不过他的名字直接汉语音译过来就是朱利安,倒也汉人名字相似,因此他便干脆也就用了这个名字。

  一晃来到这里三个月了,也不知道姐姐丽娜在北京还好。上次接到姐姐的信还是在半月前,姐弟俩现在通信已经都用汉字,他们姐弟以⊕2⊕2,前都不会写字,算是文盲了,现在却已经能够用汉字写信了。

  姐姐的汉字明显比他的要好,而且她居然是用毛笔写字,他无比佩服姐姐。能用毛笔写字真是太厉害了。他估计姐姐肯定是跟那个郭文德学的,他看的出姐姐对这个郭文德有意思,只是他觉得这事情怕是有些难,毕竟那人是翰林院的官员,他现在已经差不多能弄明白大汉的国情,知道大汉帝国里,文官比武官来的要尊贵些,而翰林院的文官虽然品级不高,但却非常受人尊贵。前途无量。

  他其实觉得姐姐跟汉斯很配,汉斯是他们的表兄,长的高大英俊。汉斯对姐姐似乎也有点意思,可姐姐似乎对他没感觉。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

  “把营归!”

  “胸前红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

  朱利安用已经很纯正的通用话唱着这首军歌。一路来到宿舍楼下。

  一首歌刚好唱完,纵队转成方阵,连队长照例的训了几句话,然后解散。

  营房宿舍都是一层的砖瓦房。这种房子比较低矮,但北方寒冷,房子建一层比建两三层能更加避免热量散发。

  不过宿舍虽然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但里面却很不错。宿舍是呈长方形,中间一条两米的通道,通道两边各一排宿舍房间。

  每个房间住一个班,一个班十人。床铺是通铺,睡的是火炕,下面有烟道,外面有专门烧火的人,晚上睡觉的时候十分暖和。

  佣兵们的编制基本上是按照汉军步兵编制,又有些差别,最基础的编制为班,一个班十人,一名士官班长加上九名步兵。

  九名步兵统一装备燧发步枪和一把腰刀,士官班长则装备步枪腰刀加两把手铳。标准战斗配制是每人携带一百发子弹,并两枚手雷。

  四个班为一个排,加上排部人数为五十人。

  三个排加上连部总共两百人。连部有传令兵、警卫兵、医官、卫生兵、炊事兵、马夫和一个山地榴炮组。

  这些佣兵的编制很完善,装备也都很精良,朝廷对于这些佣兵花了不少心思。原本兵部的意思就是用这些人去日本沿海各地烧杀抢劫,制造破坏的。不过最后刘钧决定加强他们,让他们成为先遣冲锋队。

  不过这些装备反正都是记在这些佣兵们头上的,到时他们的战利品中抵扣。

  训练营的教官们在训练的时候,从这里佣兵中挑选出各级军官,一样授予他们军衔。不过他们的军衔是佣兵军衔,不能与汉军军衔和预备役军衔相通用。

  佣兵班长们基本上是上士,排部班长是中士,排长为上士,连长为四级军士长。

  朱利安在训练中表现还不错,年青也很努力,被教头们选为班长。

  为了能够更好的配合,他这一个班基本上都是德国人,平时出住都在一起,培训默契。

  终于进了宿舍,大家都感觉轻松了许多。

  朱利安和大家一样,开始迫不急待的打开衣柜拿出衣物,又拿过盆和桶,急急的去浴室。洗澡一样得排队,训练了一天,哪怕此时还是春寒时节,依然出了一身的汗。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让人无比难受。

  宿舍里有一个专门的浴室,每天下操时都能提供热水,那里也有一个专门烧炉子的,烧的是煤,这边烧水,那边还有管道,让热气通往宿舍各房间里,把炕暖和。

  有值星佣兵站在浴室门口,大家都很老实的排着队,每出来一个才能进去一个。浴室虽然很大,可也无法同时容纳整栋宿舍楼里的所有佣兵一起洗澡,因此当第一批人满了后,后面的便只能这样出一个才进一个。

  训练营里规矩无处不在。在这里,汉人教官们就是天,但他们地位很超然。平时担任着管理任务的,更多的是佣兵们自己,佣后们轮流担任值星官,轮流负责打扫卫生等等。

  “听说下月初就能出战了,他娘的,终于能够结束这训练了,每天操来操去,都要快傻了。”

  排队等候的时候。隔壁宿舍的班长李大白转头对他抱怨着道。李大白是个瑞典人,原名安德森,他本来想取名李白,据说是听过这位中国古代大诗人的诗,十分崇拜。结果名字报上去时,不被允许,最后只能在中间加了个大字,于是叫李大白。

  李大白是个三十多岁的家伙,精力旺盛。据说曾经是个相当有名的雇佣军,后来欠下了不少赌债,被人追的无处可躲,听说东方的繁华富裕后。便坐上了来东方的船。这家伙新到营地里,曾经是代理排长,结果他聚众赌博,被抓到。差点没被开除,最后被狠狠收拾了一顿,撸为了普通佣兵。

  自那以后。倒也老实了许多,如今又成了班长。

  李大白十分热切的想要早日去日本抢劫,不,是做战。他虽然逃到了东方,可一家老小却还在瑞典,他发现东方的大汉确实非常的好,有如天堂。他想早点把家人接到东方来,可现在他身无分文,进入训练营,虽然也有点津贴,但头上却还欠了一大笔训练费和装备费用。

  他现在就希望能从那个白银之国日本好好的抢上一把,这样早点还点训练费装备费,再扣克税,还能有余钱可以寄去瑞典,让家人还掉赌债,然后坐船来东方。

  相比李大白,朱利安倒是情况好的多。他一家人如今已经都到了东方大汉。他姐姐在京师有一家很赚钱的饭店,现在还和郭文德合伙,从银行贷款都已经开了第五家分店了。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也都在组组的店里干活,挣的钱是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

  其实朱利安并不缺钱,要钱花姐姐会给他,甚至能帮他安排个轻松挣钱的工作。不过朱利安还年轻,他并不满足只是有钱,他还希望能挣取功名,最好是将来能封一个爵,哪怕是勋爵也好。

  来训练营的许多佣兵,有的是为了能够拿到一个大汉户籍,有的是为了赚钱,如朱利安一样一来就冲着爵位去的,少之又少。对于多数佣兵们来说,他们千辛万苦来到大汉,多数都是身无一文,连句汉话都不会说,在这个富饶繁华的东方帝国先立足下来才是根本,等自己立足了,再把自己的父母妻儿接来享福。

  在训练营里呆了几个月,朱利安觉得他们现在已经是无人可挡了。

  凭着本身的健壮强悍,加上汉军的精良装备,还有汉军教官们教导的那些战术,要去打一些大汉东面海岛上的一群小矮子,会有什么问题?

  他可是早听说了,几年前大汉皇帝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只带着一支舰队几万人马,就轻易的迫使日本人称降了。

  听说日本到处都是银山,银子比美洲新大陆还多。

  李大白也和朱利安一样,被教官们反复灌输过日本到处是金山银山,遍地能捡银子的观念。

  “朱利安,你说我们若是能打下一座银矿,肯定能抢到许多银子吧?那时我们可就发财了!”

  按大汉与他们的协议,佣兵们接受大汉的训练,由大汉提供装备补给,并负责将他们送到日本。而佣兵们夺取的战利品,大汉拥有三成分成,其余七成由佣兵们所有。

  就算这七成里还得向大汉交税,还得向大汉上缴训练费和装备费以及运输费等,可肯定也还能有不少。

  要是能抢上十万斤银子,扣掉三成大汉的分成,也还得有七万斤啊。再扣两成的税,还有五万六千斤啊,再扣掉训练、装备、运输等,哪怕剩一半,也还有两万八啊。

  如果是一个营夺下的这十万斤银子,一个营四个连约一千人分,一个人也还能分到二十八斤。若是一个连队打下来的,两百个人分,那一人得分一百多斤啊。

  换算成银元,那得三四千块啊。

  李大白想到这里,不由的痴痴傻笑起来。

  在他想来,夺个矿抢个百来万两银子,应当不是问题,日本不是号称白银之国嘛。(未完待续。。。)


'正文 第634章 定西伯'

  大汉天子以赫赫武功取天下,曾经小小的武生如今却北面称尊,因此在大汉朝,武将们的地位便比前朝之时大大提升。

  无数武将封侯拜爵,引得无数的读书人弃笔从戎。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天下读书人太多了,数百万读书人,要经历无数场考试,可每三年却仅有几百个进士名额。而且就算金榜题名,仕途之路也不会轻松。

  但帝国肇建,正是武人立功之时。军中武人夺取功名之路要简单的多,只要有战事,就有机会立功,就不必按年迁转,不须一步步的慢慢往上挪。今天还只是个小兵,也许一战过后就成了个士官,或许再打一仗就成了一个军士长,再打两仗,可能就成了六七品的中阶武官。

  大汉百余万军队,其中武官无数,许多武官的晋阶都是非常迅速的,许多提督、总兵们,都年轻的不像话。

  看着这些年纪轻轻,却都高居一二品高位的年青武将们,许多读书人都毅然的转投军界。在明朝之时,这种现象是难以想象的。可在大汉,这却似乎成了一个十分正常的现象,武官在大汉地位超然,虽然武官也受限,一旦成为武职,如果不脱下戎装转业,也许一辈子就只能在军中打转。

  而如果退役转业,按例是得降阶使用的。不过这也降低不了读书人的火热之心,尤其是那些年轻读书人的心。年复一年的寒窗苦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去的,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压力极大的普通人家特别是贫苦人家的读书人来说。

  投身军界,这是当官的终南捷径,虽然他们身体条件也许差些,但他们是读书人,就算是去了军中,也还是一项极好的条件,凭此,能够迅速出头。

  当张煌言在青海定西堡大破漠西蒙古军。以一标部下,孤军做战,不但守住了昆仑东山口,抵挡住了一万蒙古骑兵的进攻。还在蒙古人撤退时,出奇不意的率部出堡,暗夜袭击,打了撤退的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

  张煌言虚张声势,制造迷障。让蒙古人误以为汉军大部来袭,结果蒙古人仓惶败退,被张煌言领兵一路追杀,大杀特杀。

  最终张煌言不但守住了昆仑东山口定西堡,还将那一万蒙古军斩杀千余,俘虏八千余,一万蒙古军最后逃走的不过数百人。

  被俘的蒙古骑兵关满了定西堡。

  当飞鸽带着张煌言的捷报飞到青海西宁时,西宁总兵震惊了。他没有马上上报,而是立即飞鸽传令距离定西堡最近的一个兵站的士兵前去查询。

  很快,捷报被确认。还送回了详细的战斗经过。

  杀敌一千余,俘虏八千余的大捷,张煌言所部战死居然不过三百余,战死的主要还是当地招募的牧民。汉军伤亡居然不过百!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青海总兵飞信陕甘总督、提督。

  新上任的陕甘总督洪承畴接信,确认过后,也立即向京师报捷。

  洪承畴的捷报奏到京师时,刘钧已经通过锦衣卫早就知道了这个捷报,甚至连宁西堡的详细战斗经过都知道的很清楚了。

  定西堡中有锦衣卫系统的密探,大汉百余万大军中营以上单位基本上都有锦衣卫的人,他们潜伏在军中。有可能是士兵也有可能是军士、军官,严密的监视着这支强大的军力。各级部队里但凡有点风吹草动,锦衣卫就能通过这张大风迅速得知,密奏天子。

  张煌言的身边。就有不止一位锦衣卫的人,甚至还有东厂的人。他们的密报,完全验证了张煌言的报告。

  枢密院总参作战科很快复盘了定西堡一战的详细战斗经过,刘钧看过之后,拍掌惊叹。张煌言一个年轻的中级军官,一个曾经的秀才。居然有如此胆气魄力,不但能把定西堡防的滴水不漏,还能主动出击,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击战。尤其他那故布疑兵虚张声势之计,充分的证明了张煌言不仅有勇气,他还相当有谋略。

  刘钧下诏,特旨超升张煌言为右将军师长,晋定西开国伯爵之位,赏银十万块!

  在皇帝的授意下,新闻出版总署和宣传司这两大帝国喉舌机构迅速运作了起来,一时间,京师各大报刊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定西大捷和张煌言的新闻头条。

  各种各样的赞谥之辞涛涛不绝。

  不但有关于定西堡的详细经过,有张煌言如何指挥有方,如何胆气过人。还有许多报纸从全方面开始挖掘张煌言这个人,比如他家乡在哪,祖上出过什么名人,他小时候有哪些地方显现出不同凡响,后来又如何的为大明的腐朽悲愤,又是如何的弃笔投戎,从一个秀才到皇帝麾下一小卒。

  再一步步的南征北征,慢慢成长为如今的一员不世骁将。

  这种全方面的爆光热炒宣传,让张煌言成为了继黄宗羲这位帝国第一位状元,第一位连中三元的大才子之后的又一帝国新星。

  一颗耀眼的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张煌言,才二十一岁的金虎将军,开国伯爵。

  这个年纪,这个官职军衔爵位,无不让人惊叹连连。

  许多人都认为,如此秀才张煌言没有弃笔投戎,那么他现在可能还只是一个秀才。就算他鲤鱼跃龙门,也顶多就是个进士。还得经过四年时间,才能当一个八品小官呢。

  看看当今名满天下的大才子黄宗羲,复社领袖,新科状元,连中三元,可如今也不过是个七品而已,还是个在部学习的七品。

  黄宗羲要想做到正三品,起码还得二十年,或者三十年。而如果想要封伯爵,就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这么一比,顿时无数的读书人不淡定了。

  这时有一份报纸出了一期专刊,这只是一家只有销量不到三千份的小报,他们这期专版,就是专门的统治了一下如今军界中那些位居军校以上的中高级军官的原来身份。

  结果他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大汉军界如今中高级军官中,其中竟然有半数以上都是读过书的。其中这些读过书的人中,但只有小部份人中过秀才、童生、贡生等功名的。

  原来有许多人都是弃笔投戎参军的,真正父祖辈是武职的只占少数。

  许多人不但读过书,还曾下过场考过。有不少人还是童生。

  绝大多数的现在高级军官们,都读过点书,但又都没什么真正的功名,大多人连童生资格都没取得。

  连大汉天子,都也仅是一个武生而已。当今的枢密使傅山。也一样只是一个贡生,举人都不是。

  他们曾经在科考失意,可却在军界光芒耀天。

  许多读书人,特别是那些拼命读书,却始终还在最底层挣扎,连个童生秀才都考不到的学子们不由的想,也许自己只是选错了路,如果自己投入军中,也许就能和傅枢密、王提督他们一样,早就出人头地了。

  大汉帝国突然就爆发了一股投军热。其中还有许多都是名教子弟。不过想当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读书人自然有些优势,但并不就能轻易入选。

  刘钧对于自己一手带动起来的这股子投军和尚武的热潮,很是满意。朝廷当文武并济,而不是一味的靠打压武人。

  虽然刘钧也认为,为长治久安考虑,朝廷还应当是文人当政的朝廷,但武人却不能成为完全被排挤打压的群体。相反,朝廷还得加大军费投入。始终维持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常备军。

  朝廷可以选择文武分开,军队就是纯粹的军队,大汉的军队应当是常备军队职业军队,军官们也是职业军人。他们不能干涉国家政事,文武官员也不能随意的转换身份。文官不得转为武官,武官必须由专业的军人担任。

  武官如果转为文职,必须选退出现役,且一旦退出现役,就不能再重返军队再任武职。

  靠自废武功。自我阉割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

  剑还是得锋利,只是得掌控好。

  大汉应当是一个开拓的时代,大汉应当恢复尚武精神,刘钧希望读书人把投身军界为国效力视为一种光荣,希望大汉的百姓把投军入伍看做是一种荣耀,希望大家把军人看做是一种尊崇的身份象征。

  “听说卫拉特联军已经击败藏巴汗的军队,生擒了藏巴汗还占领了前藏后藏!”

  翰林院里,陈名夏对黄宗羲道。“漠西蒙古人倒是好迅速。”

  “那是我大汉并不打算出兵藏区。”黄宗羲头也没抬。

  眼下时间已经进入了龙汉二年的三月,京师大学在正月十六已经开学,黄宗羲和陈名夏、顾炎武这新科一甲三名也在学校报道入学。不过他们是一甲,受特殊待遇,已经在翰林院授职。他们每周的周末在翰林院轮值当班,其余五天则在京师大学正常上课。

  周末的轮值并没什么事,真有什么事也轮不到他们这几个新人。因此他们轮值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干私活,做学校教授们分下来的大汉字典的编写工具。教授们每人负责一部份,然后再给自己的学生分配任务,这样有京师大学上万学生的帮忙,字典编纂的速度很快,预计再有三个月,这份独特的字典就能完成了,到时候就算没有老师,也能自学。

  龙汉二年,这是一个不安静的年头。

  朝廷在大肆宣扬定西堡大捷的同时,卫拉特的主力,和硕特部和准噶尔部的联军,在顾实汗和巴图尔洪台吉的率领下,奇兵入藏,他们攻势凌厉,迅速的夺占了前藏大半地区。

  战败的藏巴汗率领残部退守后藏,顾实汗乘胜进军,活擒了藏巴汗噶玛·丹迥旺波,将这位一贯反黄教的首领按照处死蒙古贵族习俗装入牛皮袋里,投入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中。

  至此,统治了西张地方约二十余年的噶举噶玛政权正式结束。

  黄教成功的勾结了漠西蒙古入藏,灭了对手,使格鲁派成功的坐上了藏区第一教的位置。

  成功占据藏区的顾实汗,也正式入驻拉萨,成为藏区汗王。虽然康区和青海被汉人夺走,不久前还在昆仑东山口重创了漠西蒙军,但汉人并没有乘胜进入藏区,这让顾实汗松了口气。

  准噶尔等盟军帮他们打下藏区后。便如约撤退,将藏区交给了和硕特部。从此以后,和硕特正式迁入藏区,西域归属准噶尔部。

  虽然没能如协议把整个青藏打下。但顾实汗和巴图尔商议后,还是决定暂时不再去争夺青海和康区,他们主动的从青海和康区撤出,只占据藏区,大有藏汉从此各不相犯的意思。

  准噶尔等部还师。顾实汗立即给自己的老师罗桑曲吉赠给博克多称号,这与当年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大赖称号一样。“班”是梵文班智达(学者)的简称,“禅”是藏语大的意思,“博克多”的蒙古语中对智勇兼备杰出人物的尊称。从此后确立了活佛转世系统。

  罗桑曲吉是五世大赖的老师,也是他主张引顾实汗入藏。

  经此一战,黄教得以成为藏区第一大教,而顾实汗也以黄教保护者的身份,成为藏区世俗的最高统治者…汗王。

  顾实汗先赠罗桑曲吉博克多称号,然后让大赖掌管前藏教务,掌管后藏教务。而他自己则是统治整个藏区的汗王。通过这种安排,黄教里有了两个活佛转世系统,形成了两个中心,这样他就能更好的掌控藏区了。

  顾实汗坐镇拉萨,从此和硕特部移驻藏区,顾实汗大封功臣,将那些随他攻占藏区的蒙古和藏族贵族在这个新的世俗政权里占据高位,封他们为贵族,赐他们庄园和农奴。

  “和硕特部攻下了藏区,他们接下来会不会来报昆仑山之仇?”

  “只怕现在顾实汗派来京师的使者都已经在路上了。”

  “什么使者?”陈名夏问。

  顾炎武在一边道。“肯定是求和的使者,昆仑山一战,听说那被歼灭的一万人马多是和硕特部的。一下子损失了一万人马,这可是有点伤筋动骨。更何况,灭他们的还只是我大汉一个标,不到三千人而已。相信顾实汗肯定已经知道我大汉兵强将猛。现在准噶尔等部既然已经返回西域,那肯定就说明顾实汗不打算再跟我们开战了,要不然准噶尔等部现在就不是西返而是东进了。”

  “顾实汗就这么算了?”陈名夏有些惊讶。

  “对顾实汗来说,能够保证刚打下的藏区控制在手。总比惹怒大汉,鸡飞蛋打什么都不剩要强。如果能够与我大汉和议,那他也能安心做他的藏区汗王了。往东没法再争青海和康区,他还可以往西把阿里高原打下来,甚至往南打啊,那里还有尼八剌、印度等国可以打嘛。”顾炎武笑道。

  “那你们说朝廷会同意议和吗?”

  “有可能同意,也有可能不同意。”黄宗羲抬起头,他背往后靠了了靠,换了个舒适的姿势。

  黄宗羲端起杯子喝了口茶,继续道,“如果顾实汗真的老实了,那朝廷有可能接受请和,毕竟西南那边如今出了点意外,而东面征伐日本之战又要开打了,如果和硕特部肯放低点姿态,那朝廷暂时放他一马,维持住西面安稳,先把东南两边解决了,也是上策。”

  顾炎武在一边补充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朝廷刚拿下西康、青海,又新设了甘肃,这些地方还没有完全占稳,这个时候深入藏区,我们并没太大优势,别忘记了,藏区的气候可是非常麻烦的问题,而且,运输和补给也是大问题。另外,藏区现在的黄教,跟顾实汗那是打的火热,黄教又偏偏是现在蒙古诸部相当崇信的教派,如果我们用蒙古诸侯去打藏区,可能会有意外。可不用蒙古诸侯,我们的士兵却还不适应藏区气候。”

  黄宗羲也点了点头,“我觉得没必要着急,解决藏区问题有很多种办法,总会有一种最合适的。”

  几个年青才子,虽然在外头风光无限,可真正踏进仕途后,他们才发现,他们只是一群新的不能再新的人,别说指点江山,谈论天下时势没人听,就是再简单的一些小杂务,都没有交给他们做。

  他们现在只能老实的看着,听着。

  今天这里也没外人,三人倒是不免借机指点起江山来。

  说到最后,三人也不免谈起如今风光无限的张煌言来。

  “这个真是走运,一战功成。”

  “是啊,才二十一岁,已经是正三品的右将军了。”

  “休止啊,还封开国伯了呢。”

  说到这里,三人话里都不免有点泛酸。他们已经算是读书人中运气最好的了,可如黄宗羲那也是三十多岁了,但张煌言,今年才二十一岁,两年前还仅是个秀才。论起来,那是他们的晚学后辈,现在却衔加三品,爵封伯。

  “等京师大学两年学习期满,我想申请外任边省巡按御史!”

  黄宗羲突然说道。(未完待续。。。)


'正文 第635章 退社'

  翰林院里那座自鸣钟铛铛铛的敲响了五下,下午五点,下班时间到了。

  陈名夏三人立即收拾东西,翰林院里也是朝九晚五。他们虽是周末值班,可也一样是到五点就下班。连续值了两天班,三个年轻人都有些无聊了,这样的翰林院生活不是他们期待的,与之相比,他们还宁愿呆在京师大学堂里,那边更热闹一些。

  “去那家德国馆子吃猪脚吧,好久没去了。”

  “好啊,她们家的黑啤酒味道也好。”

  顾炎武嘿嘿一笑,“百史兄只怕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陈名夏是去年那科的探花,但年纪却是三人中最大的,他今年已经四十一岁了,相比起黄宗羲和顾炎武两人,他更好结交天下名士,喜好游学。在士林中的名声不弱于黄顾二人。相较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