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客气。
秦虎在不久前,被上面找去谈话。因为桂花香的名气,贵阳的官员们也早闻其名。贵州巡抚认为秦虎是个很好的招牌典型,便有意让他出来当官。秦虎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当官。
他推辞,但上面坚持。秦虎现在身家万贯,桂花香开了三十多家分店,还开了好几个大作坊,有雇员伙计数百人,每年纳税极多,是纳税大户。尤其他致富还不忘记回报,一直捐钱建村小学,帮助修桥铺路,照顾孤寡老人等,名声极佳。
推他出来做官,当然有助于提升朝廷在地方上的威望。
最终还是妻子劝他出来当官,桂花香早已走上正轨,如今雇佣了专门的大掌柜和管事,分给他们干股,把这几十家店坊打量的很好。
于是,曾经的彝人族奴隶秦虎便当了官。
他从副乡长做起,虽然看起来是个九品小官,但如今官吏界限打破,举人当官都得从乡里做起,因此这个起点倒是不低。
秦虎是回到水西来当副乡长的,划给他包干蹲点的几个村寨,也是他过去熟悉的地方。看着木土,秦虎打定主意,回头到县里开会的时候,要向上面反应一下,让如赤黑这样曾经的彝族奴隶的汉人。都恢复汉姓汉名。
“一会晚点走,先开个会。”秦虎给自己卷了支纸烟,点着,抽了两口。然后说道。
“没得事。”木土笑道,“有没有啥子要从县城捎带的?”
秦虎摇了摇头,顺便又问起马帮的事情。
“路上还好走不?”
“各村各塞都响应上台号召,都在农闲时组织修路,各村寨修好各村寨的路段。争取村村通,现在路要好走的多。不过还是太简单了,基本上大部份地方都还只能走骡马,通不了车。要是能通车就好了,到时买几辆大马车运货,轻松的多。”
秦虎笑笑,能够做到眼下这样先村村修通路就不错了,想通大马车,暂时很难。
“一会开会,就是谈这修路的事情。上面头要修一条大马路。从贵阳修到昆明,再从昆明修到缅甸去。好几千里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全修成能通大马车。”
“那不得有好几千里远,这能修成?”
“事在人为,只要肯修,当然能修成,不过也确实比较困难。现在上面头号召我们,各村组织修路队、马队去修路。”秦虎道。
这话一出。围在一边的赶马人都脸上微微变色。如今大家的日子确实翻身了,但这边交通闭塞,日子还是过的比较紧。虽然上面又提贷款,又是帮忙搞些山货外销。但
“那个路怕是得修好久吧?”
“上面计划是修一年,先修通再修好。”秦虎回道。
一名年青人忍不住问,“叫我们过去修路,是不是做劳役?”
秦虎一下子明白大家表情变化的原因,他哈哈大笑几声。
“你们多想了,朝廷的政策大家还看不到?那是要帮大家脱贫致富。让大家都过上温饱的日子。朝廷让大家的娃儿免费读书,又给大家放贷,帮大家搞经济,你们还信不过朝廷?”
“如今大家田也分了,屋也分了,屋后还有牛有猪,养鸡养鸭,粮赋税收也低,这都是看的到的。现在朝廷要修路,需要人力物力,但不会白叫你们去修路,也不会白征你们的骡队,白要你们的东西。”
“这次从贵阳到昆明,从昆明到缅甸,好几千里长的大路,上面准备全线动员一百万人修路,争取在入秋就把路全线修通可以过大马路。修路要人,但不是免费征劳役,而是按人给工钱,工地上包吃住,给工钱。”
“真的给工钱?”
“当然,衙门说话啥时不作数啊?”
“那一天能给好多?”又有人问。
“你赶马一天赚好多?”
“一天一角,如果月里跑的多,马队挣的多,还能分红,每跑一趟都还能分点,一月只要不歇,加起来得有五块钱。”一名赶马人说到自己挣到的钱很是自豪,在这山里,一月五块钱,那是极好的待遇。算是村寨人眼里的高工资,能做一个赶马人,立即就能得到许多年青姑娘们的青睐。
秦虎笑笑,“到了修路工地上,是要打工分,到时按工分算钱。工分挣的多,就钱多。比如你啥也不会,卖点死力气,肯定就拿的工分少。如果你懂的多,比如说你们会赶马赶车,到时肯定又能挣的多些。”
“我可以现在就告诉你们,到工地上去修路,不会比你们现在赶马帮挣的少。”
“那要修一年才能回来?那家里头庄稼怎么办呢,我们的马怎么办?”
“你放心撒,过去修路,等到插秧割稻的时候,肯定会放一部份人回来的撒,到时组织下女人小孩一起互相帮忙,就行了。至于你们的马,牵到那边去,到时也按给你们的马算工分的,也有钱拿。你们要是再自带工具过去,到时也会给你们算钱的,总之,朝廷不会算计我们,这个路修好了,也是方便大家,以后交通方便了,咱们的粮食啊,土产啊也方便运出去卖了嘛。”
“真要这么好,莫要哄我们啊。”
“我秦虎哄你们做啥子,你们说朝廷哄过大家没有?我给你们说,朝廷已经专门拔出了一个亿来修这条路,一个亿啊,这条路是要用金子银子铺成的路。朝廷不会少你们一分工钱。”
大家都有些将信将疑,如果朝廷征召他们去免费修路,他们还会觉得很正常,现在这样叫大家去修路。还给工钱,给的还不少,这让大家反而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一个亿,那得是多少啊,堆一起怕不得有一座山!”
刚才还为自己一月能挣五块钱自豪的年青赶马工。突然有些算不过来了。一个亿,那得多少个五块啊。
“当今圣天子在位,那是无比的圣明仁慈的,要不先头怎么会给大家分田分屋呢。朝廷要修路,那是要造福我们云贵百姓,修一条路,带动一方脱贫致富,不是反过来给我们加负担。”
秦虎原来也跟他们一样有困惑,后来到县城参加了修路准备工作会议,上面有京里来的人。很详细的解说了修这条路的重要意义。修这条路,不仅仅是为了收复三宣六慰,他还是为了加强朝廷对西南的控制。
更加是为了造福西南百姓。
朝廷要借这次修路之机,要进一步的让百姓明白到,朝廷是为了百姓们好。要借这个机会,让百姓们享受到便利、优惠。
还要借修路,搞活云贵落后的经济面貌。
路修到哪,带动哪一方的百姓。因此这次修路,上面是拔了金山银山来的,各地地方积极动员地方百姓参与修路。也要让百姓挣钱,得便,不能因为修路让百姓增加负担,对朝廷心生不满。
从某些方面来讲。修这条路也是一次大型的以工代赈。对云贵百姓不能简单的拔款给钱这么简单,要积极。光给钱没什么用,钱会用完。
但如果给钱让百姓来修路,百姓修好了路,也拿到了钱。百姓手里有余钱,地方通了道路。以后就有了本钱,在地方官府的扶助带动下,就可以把经济搞的更好,生活过的更好。
第一次听这些话的时候,秦虎确实很震憾,但他相信朝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明。
听到修路是有钱拿的,还包吃住,大家又换了心情,如果有机会出去修路挣钱,这当然是好事。
“乡长,我们村出多少劳力,我那娃儿可以一起去挣工分拿钱不?”
秦虎笑笑,“上面要求我们大定府出八千劳工修路,我们大定府有八个县,因此一县出工一千。我们县下面有三个镇十七个乡,每个乡镇出工一百。”
听到一个乡镇才出工一百,大家不由的有些失落。一个乡有好些个村寨,算来一个村子只能出十来个人。这样一来,想让娃儿去挣钱的机会就没了。
秦虎却道,“一镇出一百是上头的基本要求,其实如果只要大家自愿去修路,朝廷也是欢迎的。”
“自愿去修路,有钱不?”
“都是一样拿工分。当然,青壮小伙子挣的工分,肯定比娃儿妇人挣的多。”
“婆娘也可以去?”
“不管是娃儿还是婆娘,甚至就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跟十多岁的娃儿都可以去,反正人多力量大。这次修路,都是附近府县修通过的路段,因此过去也不远。大家老少齐上阵,人多也能早点修完,早修完早收工嘛。”
朝廷是很急切的要修通这条道路的,因此修路计划里是各路断同时开工,由地方府县附近最基础的部份,朝廷还有专门的工程营来开山架桥。
修路是个很大的工程,但就算是老人孩子,也一样有用武之地。
一个府八千劳工,只是上面要求的最基础人数。但如果能凑出八万来,朝廷当然是欢迎的。
早一天修通路,朝廷也就能早一天支援缅甸战场。
虽然老人孩子妇女上阵修路,效率肯定不如青壮男子。但反正这路不是一条扰民的路,反有点以工代赈的味道,因此让这些自愿上路出工的百姓也能上路拿份钱,朝廷当然不会反对。
秦虎一番话,马帮的赶马工就都已经打定主意要去修路了。至于他们的马骡,也不用担心,工地上会需要大力的牲畜,他们把马赶过去,一样能为村里挣工分。
几名赶马工也坐不住了,纷纷跟秦虎说一声,就往家里赶,主动帮秦虎去喊人开会。
这座村寨不算小,甚至每隔几天还有一个小集市,会吸引附近的几个村寨一起来这里摆摊交易。
很快,村寨里人都赶来开会。大家如今也习惯了经常开会,每次开会,不是传达上面的什么皇帝诏令就是官府公文,不过多数时候,也都是传递的一些好消息。
秦虎等人都差不多到了,便把修路的事情通知大家。
许多百姓已经从几名赶马工那里听说了此事,因此秦虎没多费口舌,大家就已经很积极的要报名了。
“大家可以自带工具,不论是骡马还是镐锄,另外还可以带粮食、腊肉咸菜等过去,这些到时还可以按价卖给路上收购。”(未完待续。。。)
'正文 第627章 北海'
漠北军区北海省益兰城。
这是大汉帝国最北端的城池,也是北海省第一大城。城堡就建在北海的南端西面,北海唯一的流出河昂可剌河旁边。
益兰城之名源于元代时元世祖在此附近设立的益兰州,当时北海南端西面一带,有吉利吉思、昂可剌、乌思、撼合纳、谦谦州等五部落聚居,忽必烈在此设立益兰州,兴建官衙、仓库、驿舍,派遣官员,益兰州成为统治谦河和昂可剌河广大地区的中心。
谦河和昂可刺河,此时基本上已经为东进渗透来的俄国人渗透占据,他们将谦河称为叶尼塞河,将昂可剌河称为安加拉河。
益兰城隔湖相望的布里亚特城,则是北海省的第二大城,两座城堡居于北海南端东西两侧,布里亚特城扼着从漠北草原流来的一条大河色楞格河,这条大河发源于北庭省境内,北流汇合多条支流后进入北海省,到达布里亚特,从此弯转,注入北海。
色楞格河是漠北喀尔喀诸部进入北海省布里亚特部以及更北的通道。
布里亚特驻于北海南端之东,扼着注入北海的大河色楞格河,同时也把守着重要的南下通道。
而益兰城则驻于北海南端之西,扼着唯一从北海流出的大河昂可剌河口。
布里亚特城主要是布里亚特蒙古人,而益兰城则以使鹿部为主。
使鹿部指的是雅库特和鄂温克人,他们曾经广泛的分布在北起北冰洋,南越外兴安岭到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曾经雅库特与布里亚特人争斗不断,受布里亚特人的挤压,他们不断北迁。可近几十年来,又在西面俄国人的不断压迫下向东迁移。
在大汉皇帝的旨意下,大部份的布里亚特人迁到北海东面居住,而雅库特、鄂温克人则迁到北海西面居住。大汉天子分封诸部首领爵位。为各部领主划分领地,他们所处之地尽归入漠北军区北海省。
大汉在北海南端东西两侧各建起一座城池,在此驻军设衙,建立学校仓库,设立商站。许多汉人百姓也迁到了此处,两座城池也为北海这片宁静之地带来了许多热闹。
益兰城的广场上,李信正在带领民兵们训练。
李信就是曾经为李自成中军大将的李岩,他本是明末举人,河南地方大族子弟。因为蒙冤入狱,得红娘子劫狱救出后投了李自成。
在闯军中他也曾得李自成信赖倚重。李自成曾确实采纳他的不少献策,但闯军没能敌的过大势。洛阳城里,李自成纵兵抢城,劫掠富户,放兵抢掠,让李信大失所望,最后他在汉军锦衣卫的策反下,率兵起义,开洛阳城门引汉军入城。一举大破李自成。
那战后,他与红娘子率本部接受整编,率部随官军一路下湖北入陕西征讨四川叛军余孽,最后一直打到了西康。
汉皇下旨授李岩开国男爵位。晋他上军校协长职。
不过领旨谢恩后,他就辞去了官职。带着红娘子回了河南老家,发现一切早物是人非,家乡人对于曾经从贼的他。并没有什么好脸色。
战乱已平,可河南百姓历年来受到的流匪伤害却不是一下子难免抹平的。
李岩自己也饱受痛苦,他原来的妻儿子女。都在这几年的乱战中失去了。
辞官归里的李岩无法再继续在家乡呆下去,他也无法面对那些乡人亲友。最后,他带着皇帝赐给的赏赐,买了几匹马,带着红娘子一路向北。
他们游历了大半山河,最终一路到了北海。
到了这苏武曾经牧羊之地。
北海的宁静让他停下了脚步。
李岩全程参与了益兰城的建设,看着从一片荒芜之地,建起了城堡,建起了官衙、军营、学校。
城池建起来了,商站开起来了,士兵们进驻了,商人们也来了。
益兰城也渐渐热闹了起来,李岩也恢复了旧名李信。
因为他曾是举人,身上还有一个开国男爵位,因此在这座崭新的城池里,他很受尊敬。因为地处遥远的北方,北海省驻有一个镇。
但不是整编镇,而是在布里亚特和益兰城各驻有一个架子师。每个师实际上又各仅有一个协的编制,这个协也是个架子协,只有一个标的实际兵员。整个北海省的驻军,实际上还不到一个整编协,这也是因为太过遥远,补给不易。
益兰城里的人不少,有好几千人。不过其中士兵占了大半,剩下的则多是些将士家眷,以及一些汉人移民,还有不少商人。也有些部族头人、牧民们在城里买房居住,开设铺子。
另外就是许多牧民们的孩子了,那些牧民小孩被要求送到城里的学校里接受五年教育,由于牧民们多在城外放牧,离的很远,因此孩子们送来后便实行寄宿制,吃住全在学校,每年放寒暑假时才回家。
益兰城既是城关镇所在地,也是县城治所,还是府城和省城驻地。从巡抚到巡按,再到驻军的总兵师长协长标长等文武一应俱全。
李信在城外也有一块自己的牧场和耕地,这里天气极为寒冷,但因为靠近河流,这片地方也能耕种些土豆玉米高粱甚至是麦子,只是产量偏低。
不过李信虽在城外有自己的农场,但多半的时间还是住在城里。
李信在城里有一座很大的宅子,益兰城的地是最多最不值钱的,每人的宅基地都能围上一大片。他和红娘子在城里建了大房子,还开了好几家店,一家是皮毛店,专门收购那些雅库特、鄂温克等猎人们的黑貂皮、黑狐皮子。
他还开了一家药铺,既收购药材也加工药材,甚至还请了好几位大夫招了群学徒伙计,开门问诊治病。
这两个生意目前做的很不错,虽然看起来益兰城才几千人,但如今北海省也有不下二十万人口,海西的这些牧民们加起来有不下十万,市场并不小。
尤其是李信收购的那些皮毛。特别是黑貂皮,他从猎人们那里收购进来,只要能送到北京去,那利润高的吓人。一张上好的黑貂皮,如果卖到欧洲去,一张皮就能换五十亩田地。
如今欧洲最贵最火的既不是香料也不是瓷器更不是丝绸、茶叶,而是皮草。黑貂皮、黑狐皮、白熊皮,每一样都能卖出极高的价格。
俄国佬之所以拼命的越过乌拉山,跑到严寒无比的西伯利亚来,最主要的还是这些皮草的惊人价值。
最先来到西伯利亚的。正是那些捕猎者和皮货商人,然后才有了那些流氓、逃役农民组成的雇佣军、探险队。
李信还担任了城里唯一一所中学的老师,每周过去上两节课。
此外,他还是益兰城里商会的会长,又是城里议会的议员,还是益兰城法院的二十四人大陪审团陪审员之一。
甚至他还有一个头衔,益兰城民兵总教头。
益兰城离中原太远,虽有驻兵有官吏,但这里的主要人口依然还是雅库特的鄂温克人。还有布里亚特人、喀尔喀人等等。
为了更好的稳固这块北疆,也为了更好的让不同的部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因此朝廷虽握有行政、司法、税收权,但手段也比较灵活。一般的纠纷斗殴的小案子。就由领主们自己处置。如果遇到财产纠纷,偷窃的案子,则由法院的法官主审,由领主以及骑士、武士等贵族。还有商会等组成一个二十四人的陪审团,这也类似于中原地方上的乡村宗族上的司法自治,与乡约堂、申明亮这些基层组织相同。
在大汉现行的司法行政分开的基础上。在司法的法官主审程序中,增加了陪审团,也是为了避免这些部族对于朝廷的判决不服。而一旦增加了一道陪审团的程序,有来自部族领主贵族和德高望重之人的陪审,就能大大降低这些矛盾。
这个陪审团制度一启用后,立即就收获了不少好评。北海省便干脆又增设了一个议会,这样在一些重要的事务决定的时候,可以让朝廷的官员和部族的领主贵族们有机会更好的商议。
让那些部族的人也有机会发表意见,甚至还给了他们一些对衙门的监督权。
当然,这个议会的职能实际上也是做了严格限定的。他们也顶多就是参政议政权,并不能取代朝廷的衙门和官吏们代行职责,也不能否决朝廷的决定。甚至这个议会,并不完全是部族的贵族们,也还加入了汉人的一些有民望的人,比如商会首领,学校的校长等。
李信在益兰城里名声不错,他对过去的经历也没有隐瞒过,不过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大家并不会太在意那些。
大家看到的是他既是中学的名誉校长兼老师,还是城里皮行的行首也是商会的会长,更还是一个有名的讼师,同时也是陪审团成员,又是议会议员,还是民兵总教头。
更别说他虽然官早辞了,但那爵位却还是货真从实在的。
连巡抚大人都经常派人请他过府议事,军中的总兵将军都对他十分客气。
益兰城因为负责半个北海省,驻军却并不多。因此建立了民兵队,不但城里的商会和百姓们按规定组建了民兵队,就是外面的各部落,也都组建了预备军和民兵队。
民兵队建立后,巡抚和总兵、巡按们亲自出面,请李信来担任了总教头一职。
益兰城的民兵数量不少,拥有整整五千人的编制,五百人编一营,拥有十营民兵。这些民兵在闲时轮流集训,有时还要出城巡逻。
冬天的北海很冷,湖里从一月开始结冰,要到五月才能解冻。不过昂可剌河口的这块湖面,却是唯一不结冰的湖面。
冬季的时候,牧民的牛羊早已经关进了过冬的围场里,但牧民们并不是就没有事情可做。到了冬季,他们还会去捕猎,在山林雪地里放陷阱捕貂,或者到河上挖冰洞捕狸。
十团民兵轮流受训,一次两团,只需要受训一月时间。等一圈下来,漫长的冬季也差不多结束了。
民兵们受训也是有好处的,每天点卯受训,受训一天就有一天的饷钱。而且,最吸引民兵的还是在完成了一个月的受训时间且表现合格后,每个民兵能够领到一支火枪。
拥有火枪打猎,肯定比弓箭更好用。尤其是对付那些熊和狼等凶猛动物的时候。
除了民兵们受训后能领到枪,其它的猎人并不能从汉军那里买到枪,枪是管制物品,禁止随意出售。
只有民兵还有预备军才能领枪和买车,且每人持枪还得办证,一人一证一枪。
朝廷希望这些边疆的百姓能够更加尚武,但却也不希望局面不受控制。
民兵们排成方阵,经过半个月的队列和持枪、瞄准等训练后,终于可以开始实弹射击。他们的火枪也是燧发枪,但却是民兵版的燧发步枪,论起威力来要比军中正式的新型步枪要落后的多。
但就算这种简化版的步枪,也让那些受训的民兵们喜爱不已。能够不怕风雨,定装弹药,自动火门,这些都已经非常不错了。比起弓箭,射程更远。
北海终究是太过遥远了,本地无法供应数量太多的驻军。军队越多,需要的物资补给越多,而全靠从后方转运,会非常的困难,尤其是每年还有那么长时间的大雪封冻期。
因此组织和训练民兵,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让牧民和猎人们也组织起来,装备他们,每年抽空训练,一旦遇警,还可以立即征召集结使用。
朝廷不需要额外提供大量的补给消耗,仅仅是给点补贴而已。
在李信看来,这些民兵都是极好的兵,比起他以前在中原闯军中带的那些流民匪兵,强的太多。
牧民和猎人们能选中为民兵,本身就是年轻强健者,尤其许多人基本上都是好猎手。特别是那些雅库特、鄂温克,他们号称林中人,也曾被称为使鹿部人。他们最厉害的本事就是骑着鹿或者驾着鹿拉雪撬在雪林里狩猎。
猎人基本上都会射箭,而一个射箭的好手练火枪,并不困难,正所谓一法通百法同。
经过了半月的摸索,他们对火枪已经熟悉无比,再不陌生。
军乐队的鼓不停的敲打着,一个排的十几个民兵已经能熟练的踩着鼓点前进。
在鼓乐的指挥下,一排的民兵们肩膀扛着步枪往前走了大约二十步,然后停下立定。李信看着他们停下的队列,很整齐。
号角举号吹响,担任排长的一名老猎人立即高声喊起。一排的民兵们全都举起了枪,随着一阵铁哨声,砰砰砰的枪声不断响起。
排枪响过,烟雾弥漫。
民兵们却又在排长的哨声下,开始蹲下装填,这个时候,第二排已经随着鼓声大步来到他们身后立定,举起了火枪。
“都是好样的,命中率达到了五成!”李信举着望远镜,看着镜中的那排木头人耙子,不由的惊叹的说道。(未完待续。。。)
'正文 第628章 使鹿人'
训练结束,李信骑鹿回家。
这个季节里,依然冷的惊人,城外早就大雪封了路,城里也得不停的扫雪,才能有一条路。李信的这头鹿是鄂温克的族长舍尔特库送给他的礼物,感谢他治好了他的儿子。
前些天,舍尔库特的儿子在雪林里猎鹿的时候,遇到只饥饿的熊。本来这个时候熊应当在冬眠,可这头熊也许太饿了。舍尔库特的儿子索雷是个勇士,他凭一已之力博杀了这头上千斤重的大黑熊,但他也受了不轻的伤。
他挣扎着赶回家,还不忘记让族人去林子里把他的战利品运回来。但是他随便就发起了烧,族里的萨满用了巫药,可依然不能好,索雷越来越严重,说起了胡话,当时萨满说已经很难救了,准备砍掉他的伤腿伤手,说这样也许还有点希望。
最后舍尔库特找到了李信,儿子还这么年轻如此英勇,他不愿意儿子就此成为一个残废甚至因此而死。
他对益兰城里的汉人大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李信亲自出手诊断开方。
李信确实懂医,许多读书人都多少会点医术,甚至许多有名的大夫,都是那些读书人科举无望后改行研究医术的。李信医术不错,但他也恰好手上有个治这种伤的方子,一用便起了效。
舍尔库特要重金酬谢李信,但李信最后却只收了舍尔库特的一头鹿,一头很雄壮的鹿,耐寒而且很温驯可以骑乘。
因为此事,舍尔库特逢人就夸汉人仁义,夸汉人医术高明,更夸李信品德高尚。他从此让族人都把皮毛都送到李信的店里来卖,把采到的药材也特别送到李信的药铺里卖。自那以后,李信的生意大好。这却是当初不曾料到的。
索雷身体好了后,非要拜李信为师。从那以后,这个勇猛的鄂温克勇士便成了李信的学生,李信教他汉语汉字,教他医术。
骑着鹿刚到家门口,李信发现索雷又来了,就站在门外等他。
“天这么冷,怎么不到屋里坐。”
索雷笑笑。
他知道老师不在家,便不肯呆在家里,实是因为师娘太年轻又太美丽。他怕影响不好。
“老师,我父亲让我来请你过去商议事情。”
“有什么事吗?”李信问。
索雷有些语气沉重的讲起了原因。
原来,有族人自东方赶来向舍尔库特求救。
舍尔库特是鄂温克的族长,被大汉天子赐封为开国伯爵位。舍尔库特带着自己的族人便居住到北海西面一带,与雅库特等部族一起在这边居住生活。
不过在这里居住的并不是所有的鄂温克人,实际上,他们这里的只是鄂温克的一支。鄂温克在眼下有三大部,最大的部落是索伦部,居住于由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是鄂温克人当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有杜拉尔、敖拉、墨尔迪勒、卜喇穆、涂克冬、纳哈他等几个大氏族。他们与达斡尔人杂居,在黑龙江中游北岸建立了不少木城和村屯,其酋长是博木博果尔。
另一部则是索伦别部,又被外人称为使马部。在北海东面,有纳米雅尔等十五个氏族,现任首领是根特木尔。
而索雷的部落外人称为使鹿部,他们有十二个大氏族。索雷的父亲舍尔库特是酋长。
鄂尔克这三大部落,目前只有使鹿部是归附了大汉,主要居住于大汉漠北军区北海省的北海西面。
其余索伦部和索伦别部。则还是在黑龙江的上、中游流域。
索伦部因与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两族杂居,因此这两族也被称为索伦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