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份顺天府的商业计划。
“广告招租,土地开发,活动赞助”
上面许多新鲜的词汇,让他一时有些不太明白,可接着往下看,越看他越心惊,越看越兴奋。
难道今天顺天府不是来找他们化缘,而是这个商业合作?
官府跟他们商人合作?
二东家和三东家也在看这个计划,上面提出的许多合作项目,让他们也是大为心动。
“大哥。你看这个广告招租,前门大街和东西大街上新设了好多广告位,路灯柱、灯笼,这上面都可以打广告。还有路口要新设几个广告牌,天啊,连大钟塔身上都可以打广告了。”
二东家也连忙惊呼,“你们看,除了最主要的那些干道大街。其它的街巷只要出资竞标,价高者就能得到街巷、桥梁的冠名权呢。”
不过王相卿此时却一双眼睛全盯在另一个赞助商计划上。
京师正举行的会试考试。
顺天府居然计划给科举会试引进赞助商计划,比方这上面说,所有的布匹绸缎等行,可以出价竞争,最终价高者,就能成为服装赞助商,那么所有考生都将穿上由该赞助商提供的衣服,上面还允许有该赞助商的商号商标,甚至赞助商可以拿这个作为宣扬。
一旦取得赞助商资格。那么从现在到下一科考试前,三年时间内,他们就有权使用科举考试为他们做广告宣扬,考生们在京参加考试期间,都得穿他们提供的服装,甚至金殿面试时,中举后夸街游行时,都会穿他们的衣服。
张相卿是一个商人,一个眼光敏锐的商人,他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个赞助商的效益。
天下读书人何其多。科举又是三年一度的大盛事,每个能参加会试的举子都是天之骄子。而如果能成为赞助商,这将是何等的荣耀。若是他们大盛昌的衣服能成为会试考生的指定衣服,这个广告效应肯定极强。
尤其是当放榜之后。新科状元穿着绣有他们商行标志的衣服在京师游街,无数百姓都会看到,这将是何等效应?
张相卿心动了,怦然心动。
他仔细的看下去,发现会试的赞助商计划很复杂,比如说有独家赞助商。有赞助商,有独家供应商,有合同供应商等等,各种等级的赞助、供应,分的很细。
不同的等级,能得到的广告宣扬许可也不一样。
另外,赞助的项目也有很多。
比如服装、比如帽子,比如衣带,比如靴子,比如马,比如纸、笔、墨、砚等等,大大小小数十项物品。
但凡能跟会试扯上关系的,基本上都被列入赞助计划。
每个项目,都得由该行业的商家投标竞争,而且不是每个商家都有资格。想参与进来,还得有个资质审核,需要信誉好,规模大的商行商号才有资格。
其次,做了赞助商,不但得免费向会试提供符合标准的赞助商品外,还得再交一大笔赞助费。
付出这些,得到的就是品牌广告。
顺天府准备从所有商家中招募九家独家赞助商,每个行业招一家。每家的赞助费为十万银元,成为赞助商后,他们能在这科会试时得到许多官方广告和宣传。
另外,还要招募不少供应商,对会试里涉及到的每样商品独家供应。按计划,这些供应商比赞助商要多,他们为会试提供该项商品供应,还需提供至少一万块银元的赞助费。
九大赞助商不限品牌行业,就算他们经营的产业跟会试科举无关也没关系,但每个行业只限一家。而且他们得到的广告宣扬机会也更多。
刘键自从听了刘钧一堂课,现在是窍门大开,不过这个赞助商计划,其实也是他去向刘钧禀报广告招租计划时,刘钧又特别提醒了他一下。告诉他,经营城市,不但可以卖广告,开发地产,那些无形资产也很有价值,尤其是京师,比如说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会试,这就是一个很好运作的商机。
刘键听完科举会试赞助计划后,大为惊叹,对自己的皇兄佩服的是五体投体。连科举都能从中弄出大商机,真是高。
惊叹过后,他自然是立即开始运作。
今年的会试已经开始,错失了大半机会。但抓紧一点,还是能够操作一下了的。起码还有会试放榜还有殿试,还有殿试放榜排名,还有游街等等活动,抓紧点,当然还能赚上一笔。
现在匆忙点,但搞起来后。也算是为下一科先做个准备,积攒些经验。
刘键问刘钧赞助商、供应商等怎么搞,多少钱赞助合适。
他本为觉得,赞助商赞助个千把块银元。供应商免费供货,就不错了。结果刘钧胃口很大,先定下了九大赞助商,然后考虑今年第一次,且会试已经开始了。因此赞助费打点折,就勉强一家只收十万块吧。
至于供应商,收一万吧。
今年也不搞那么复杂,就搞九个赞助商,然后是各种商品供应商。他说的是轻巧,可刘键当时却惊的嘴都合不拢了。
一个赞助商收十万,九家就是收九十万了。还有大大小小几十种商品代应商,一家也收一万的话,那也是几十万啊。
一场会试下来,那岂不是要收百多万?
这简直比顺天府的田赋税收还高。
他小心的问刘钧。这个数字是不是订的太高了?结果刘钧告诉他,一点也不高。毕竟赞助商计划只是挑选几家商家,实力小的商家也挤不进来。而对大商家来说,这笔钱他们是负担的起的,最重要的是,这赞助的品牌提升效益是绝对很强的。
越是大的商家,得到的实际回报就会越高。小商家受限于规模,就算拿到赞助商名额,哪怕得到了品牌效应提升,可以他们的规模也一时难以把这品牌效应的提升。直接转换为销售量的提高,得到直接的利润提升。
因此,这种赞助商计划,其实是对那些大商家最有效益的。
刘钧虽然如此说。可刘键其实心里还是有此没底。
今天的这场会,其实就是个通报摸底。
如果大家对这个事情很积极,那么接下来就会马上接着准备开竞标会,然后各家商家竞标,夺标后赶时间运作宣扬起来。
如果大家没兴趣,或者被那赞助费用吓到。最后肯定还得做些调整,比如降低赞助费。
刘键坐在台上,仔细的从一个个商家的脸上扫过。出乎他的意料,商人们一个个都在和同伴交头接耳,但看的出,他们很兴奋,反应很激烈。
事情有戏了。
刘键终于长松了一口气,他招手叫来一个吏员。
“准备下竞标会,九大赞助商赞助费竞标底价十万银元,各商品供应商竞标底价一万。赞助商只有九个名额,每行业只选一个。供应商则是每类商品只选一家!去准备吧!”
吏员也早看到了商人们的激烈反应,知道这件让人惊叹的事情怕是要成了,当下也心里激动万分,连忙点头应声,“属下马上就去安排!”
台下。
张相卿正跟两个同伴紧张商量。
“我们是竞争赞助商还是供应商?”
“大哥,供应商只能竞标一项商品供应,我们大盛昌经营的商品可不少,牲畜、奶肉、皮毛、衣服靴子杂货等等,我觉得要竞争还是竞争赞助商比较好,十万块银元虽不少,但若能用科举做广告宣扬,肯定值。”
张相卿不得不提醒自己的搭档,“十万只是竞价底线,只有九个赞助商名额,肯定会争夺很激烈,就算到时赞助商翻上一倍,都不稀奇。”
“哥,就算二十万,也值了,能借科举宣扬我们商号三年呢。”
张相卿想了想,如今自己的商号扩张的很快,短短三年时间,开设了百家分号,伙计也过了万人。尤其是现在主打与草原的货物贸易,以及对皮毛加工等,利润不低。不过他们也有些短板,就是商号成立时机短,知名度还不够高。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涌向关外,抢夺市场。他们过去只是占了一个进场早的优势,但现在优势在慢慢减弱。
张相卿紧紧的捏着拳头,终于下定决心。
“好,咱们就全力竞标赞助商,二十万,不,二十五万以下我们都可以竞争。若超过两十五万,我们再争一个供应商。”
二东家和三当家都一起点头。(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访问http://
'正文 第591章 趁他病,要他命'
晨光下的金水河犹如一条闪亮的玉带,因此这河也称为玉带河。这条河的水很清,出自西郊玉泉山,经过宫城,出都城,最后注入通惠河。
刘钧坐在河边,看着这清沏堪比纯净水的河水不由大加感叹,后世城市里想找到一汪这样清彻的内河水几乎不可能了。
他甚至还看到一条水蛇快速的扭着身子游过河面,身后激起阵阵涟漪。头顶上,还有老鹰划过天空。
水面下,甚至还有一群鱼儿游过。
这仿佛让人置身于深山溪涧边,而不是在一座百万人口的大都会中心。
不过这是内金水河,流经午门内。京师还有一条金水河,称为外金水河,流经承天门外。外金水河就不如内金水河清沏了。
金水河既相当于皇城宫城的护城河,也是消防用水。内金水河更是皇宫的饮用水源,因此对这河水保护很严格,金水河的水不准百姓动用,连洗个手都是犯罪。
宫城的外围还有一条更宽阔的筒子河,水面宽达十八丈,深一丈半。和金水河有内外河一样,筒子河也有内外,宫城外是内筒子河,皇城外还有一条外筒子河。不过在明朝时,外筒子河却只有东北西三面,而没有南河。
这与京师外城只有南城,而没有东西北三外城正好相反。大汉开国后,又新修了围绕皇城外南面的外筒子河。
形成了如今皇城外有外筒子河和外金水河,宫城外有内筒子河与内金水河的格局。
深沟高垒,固若金汤。
大汉挖了南面外筒子河后,还对筒子河全面清淤疏通,如今筒子河也是碧水绕城。
天冷了,金水河也结了冰。刘钧这些天没事也爱来冰上转转,甚至还打了几场冰球。
“都察院御史弹劾,让武昌侯很是气恼,听说还摔了茶杯。”冯胜跟在皇帝身边慢慢的滑着冰,一边禀报着工作。
刘键这些天正忙着城市经营,又是广告位出租。又是道路桥梁冠名权,又是土地盘活,如今又搞出了科举赞助计划。
顺天府一下子前前后后拿到了几百万的进项,上下干劲正足。可是许多官员却坐不住了,纷纷弹劾刘键与民争利等等。
那些弹章刘钧都看了,说来说去也就是与民争利,什么有失朝廷威严等等,这种陈腔旧词刘钧看过一眼后都懒得回复,直接扔一边。统统留中不发。
不过刘键毕竟年轻,自己一心为朝廷着想,弄到的资金也没有收到自己腰包里,一分不少的都是入了公帐的,结果那些官员还弹劾他,气的他连摔了好几个杯子。
“武昌侯还是太年轻了,被人说几句就沉不住气了。既然要做事,哪里还能怕人说。若是怕人说,那哪能干的好事。”刘钧说了兄弟几句。又道,“其实会试赞助商计划还是我指点刘键的,朝廷又没偷又没抢,既不逼迫更没强夺,商人们乐于竞标,这正说明这对商人是有好处的。”
“而朝廷跟商人合作。又哪里失了威严?这明明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朝廷和商人合作,商人得到了品牌提升,朝廷得到了实际的银钱收益,就连那些举子们。也能免费得到食宿吃用,何乐不为?”
虽然说如今大汉新朝,上下观念改变良多。但依然还是有不少人抱着个老观念,动不动就与民争利。
以前刘钧名下的皇店业务,没少让他们喊与民争利。
不过刘钧也知道,朝廷有时侯也还需要这些苍蝇,不能因为有些地方不合意就全把他们赶走。
这次的会试招商,还是不错的,虽然是临时计划,但还是迅速的举行了竞标,最后总共竞标出了九家赞助商,以及一百三十六家供应商。九家赞助商的赞助费共计一百八十万,每家是二十万银元。
让刘钧有些出乎意料的是供应商,最后居然零零总总的分出了一百三十六家供应商,每家的赞助费平均也达到了一万多块银元。
虽然是匆促展开的计划,可短短几天就拿到了近四百万的赞助费。
若不是太仓促,如果能在全国内招募赞助商,估计这个赞助费用还能成倍提升。
“顺天府甚至已经在筹划着要举办一次比武大会呢。”
刘钧笑笑,顺天府刚拿到了好几百万的进项,自然是气势正足。以如今的朝廷制度,顺天府这次表现如此突出,不但上下的考核都能得到好评,而且还会有实际的物质奖励,大家岂会没动力。
“他们是想用比武大会来代替朝廷取消武而失去的武举赞助费吧。”刘钧摇头轻笑,虽然刘钧依然坚持科举,还扩大了科举录取规模,可对于武装却又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哪怕当初刘钧也是武科生员,但他却认为大汉是常备军加职业军人,是以专门的军校培训专业军中人才,因此根本不需要通过武科举这种方式选拔武官。
武举已经正式废除,军官通过各类军校培养。
刘键刚从科举会试赞助中偿到了甜头,自然不甘心放过武举这样的机会。但武举已经取消了,他便另想一计,想要办一次比武大会。
刘钧想了想,办比武大会确实能吸引很多人过来,有人气就意味着经济效应。不过刘钧还是觉得比武并不适合,虽然现在朝廷已经不禁百姓持有普通的刀枪,只是禁弩和铳、铠甲等。
不过刘钧依然不愿意弄的天下百姓都扛着刀枪跑来京师比武。
“他的想法是好的。”刘钧想想,可以把比武大会办成一场体育竞技大赛嘛。到时多弄点项目,可以全民参与。
什么跑步、骑马、射箭、举重等等,就是把后世奥运会的形势换个比武大会的名头。嗯,还可以先以省分赛区,搞预赛,一个个项目最后选出正式参赛的选手。然后组成各个省代表队来京师进行最终决赛,比武大会。
通过省里的预赛,还能提前把气氛炒起来。
一场规模盛大的比武大会,能够全民参与,同时也还能娱乐大众,甚至能够引导百姓强健身体。
当然。官方组织这样的大赛事,能够吸引到许多百姓观看,也就制造了商机。到时引入赞助商计划,让商人们来赞助比赛,官府得到赞助费,能赚一笔钱。商人得到宣扬品牌的机会,提高知名度,甚至参赛的人还能得到奖金,而百姓得到娱乐。
想想。后世的各种体育赛事哪个不是赚的盆满钵满。
再想想,这个时代的百姓娱乐生活其实很少,能有个比武大会这样的赛事,岂会不受欢迎。
军队说不定还能通过这样的比赛,从大会中选取一些比如神射手之类的特别人才呢。
有机会赚钱,还是这样双赢互利的方式,刘钧是很乐意的。他准备回头就找人开始筹备,正好今年是科举大比之年。热闹过后,明年再来一个比武大会。又热闹个一年。
“弄清楚缅甸那边的情况没?知道为何缅甸人一直没有派军北上吗?”
刘钧转换了一个话题。
年关将至,可大汉的数路大军却还驻扎在南方,甚至好几万人马已经越过了边界,夺取了大片缅人原来控制的地盘。
可缅甸人一直没有回应,让刘钧不免有些担心。
一场万里之外的战争,还是在敌人境内做战。不得不小心。
由于战争太迅速,使得锦衣卫之前没能第一时间掌握缅甸的情报。
这是锦衣卫的失职,冯胜这段时间全力调动人马弥补这个过错。今天皇帝再次问起,冯胜连忙回复,“正要向陛下禀报此事。缅甸人现在自顾不暇,根本无力顾的上北面边境的事情。”
“为何?”
“不久前,大城王国大举进攻缅甸,双方激战不断,缅甸人并不占上风。”
刘钧知道,大城王国就是后来的泰国。
在缅甸和越南之间,还有不少小国,其中实力较强的就有大城王国和占城等国。大城王国算是中南半岛上的老牌王国了,建国到此时已有近三百年时间。
在中南半岛上,大城王国可比缅甸东吁王朝历史悠久的多。
在缅甸历史上的强大王蒲甘王朝灭亡后,缅甸分裂成多个小王国。东吁王朝是缅族建立的王朝,北方还有掸族建立的阿瓦王朝和孟族建立的白固王朝。不过后来阿瓦和孟族连年交战,居于南方的东吁乘机崛起,最终灭了阿瓦和白固,统一了缅甸。
在此后长达百余年时间里,东吁王朝横扫整个中南半岛,傲视群雄。甚至在与明朝的数次战争中,都击败了明军和明朝云南沿边土司,夺走了大片明朝疆土。
不过缅甸在中南半岛上,最主要的对手还是与他们相邻的大城王国。
还在蒲甘王朝时,大城王朝就曾入侵缅甸南部的孟族王国。
到了东吁王朝时,缅甸长年对大城王国用兵,两国之间战火连绵不断。
东吁王朝军队甚至两次攻陷大城王城的首都阿瑜陀耶,大城王朝一度沦为缅甸的附庸。
不过后来暹罗三大帝之一,充满传奇色彩的黑王子纳黎萱又中兴了大城王朝。
纳黎萱在大城王国都城第二次被破后,被带往缅甸做为人质,大城国沦为缅甸东吁王朝的附庸。
1571年纳黎萱被放归,回国后立为储君,此后他开始领导暹罗军反抗缅军。并在后来打败缅军,恢复大城王国。此后又打败缅军的反攻,并在随后继位。
他继位后,率军入侵柬埔寨,并大败再次入侵的缅军,杀死了统兵的缅甸太子。此后,再次入侵柬埔寨,攻陷其首都,又从缅甸手中夺取马来半岛大部。
在此后,泰军反占据战争主动权,屡次出兵进攻缅甸,纳黎萱甚至两次率军包围缅甸都城。
直到二十多年前,纳黎萱再次率军攻入缅甸后在阵中病亡,泰军撤退。在此之后的这二十多年时间里,缅甸与泰军激战于缅甸南部和泰国北部,互有攻守。
缅甸东吁王朝如今虽然号称是刚刚中兴,但其实短暂中兴过后,又开始衰弱。泰国则在传奇大帝纳黎萱死后开始衰弱,两国征战不断,都伤痕累累,两败俱伤。
就是在这个时候,刘钧为了收复六慰,把西南的那些叛乱土司溃兵有意的赶到了缅甸。这些败兵数量不少,携家带口的有不下十万人口。
本来刘钧是想做戏做足,多赶些乱兵过界,也正好以追剿叛军的名义入境。若是叛军少了,那岂不是被缅军直接解决了,哪还有入境借口。
二来,刘钧也打算驱使这些叛军做为前驱,好借叛军之手,在缅甸北部造成些破坏。
但是阴差阳错之下,刘钧却是误算了缅甸此时的情况。
缅甸军正在南面与泰军激战,结果大批的西南叛军冲入缅甸北部,四处烧杀劫掠,留守的缅军和土兵居然打不过这些叛军。
西南的土司败兵在汉军手里不堪一击,结果到了缅甸却反而把缅甸北部的官兵和土兵打的落花流水。
这些叛军一路烧杀南下,现在居然已经围了缅甸都城阿瓦。很明显,这些土司想要鸩占鹊巢,准备在缅甸再起炉灶了。
锦衣卫发现这个事实时,都有些不敢相信。
缅甸军不是很强吗,不是曾经把明军打的节节败退,不是把明朝疆土夺走许多吗,不是号称中兴吗,怎么这么弱。
缅甸军本不应当这么弱的,只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缅甸前些年也经历了内部的叛乱,以及泰国的反攻,早不复当年强盛之时。他们一度丢失了半壁江山,只保留了一个上缅甸。要不是阿那华隆勇武,收复了缅甸,又击败驱走了葡萄牙人,他们都差点亡国了。
如今是他隆王时代,可又因为与泰国的连年战争,而重新衰弱。
当西南的溃兵被汉军驱赶着进入缅甸北部时,缅甸的主力正在南部地区与泰军大战。北方空虚,一时被打的措手不及,被一群大汉西南叛乱土司直接给围了都城阿瓦。
这已经是几十年来,缅甸都城第三次被围了。
前两次是被泰国大帝纳黎萱大军围攻,勉强没有失守,现在却又被一群西南土司败兵围攻,真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
听到这样的一个结果,刘钧眼里露出两道惊喜之色。他原本还在猜测这个缅甸人在搞什么阴谋,然后想诱敌深入,却不料居然是这样的一个实情。
如此一来,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趁他病,要他命啊!
“回军机处!”刘钧迫不急待的道。(未完待续。。。)
'正文 第592章 放逐'
吴三桂心情极好,“这次我们一定能大赚一笔。”他笑呵呵的跟船员们宣布。“江户幕府禁止银铜出口,这是在自寻死路,我估计要不了多久,朝廷就该发兵征讨了。趁着眼下这个时候,我们抓紧时间多跑两趟。”
吴襄从儿子手里接过帐目,仔细的看了一下,上面的数字记录的很是详细,一笔笔都一清二楚。
“七万六千余斤铜块,一千多万枚日本废铜钱,不错。”
祖大寿捻着自己的胡须,“加起来十多万斤了,再装上几万斤的日本鱼干海鲜等就满了。若是能把这批铜货顺利运到越南南河,获利起码十倍。”
日本银多铜也多。
由于大汉用大炮轰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无法再闭关锁国。且大汉与日本签订了独家贸易权,因此垄断了对日本贸易,原来的荷兰也无法再与日本通商。日本商人甚至已经不再出海,他们只能与大汉到日本诸开放港口的汉商贸易。
在这种独家垄断贸易之下,本来就是一直入超的日本对外贸易,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而按大汉与日本江户幕府签订的协议,大汉与日本的贸易,除了以日本出口的商品抵价外,其余的以白银支付。
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得日本白银大量外流。有日本人甚至向德康家族进言,称如此下去,百年之后日本的金将减半,而不到百年,日本将无银可用。
在这种情况下,最终日本江户幕府开始缩减与大汉的贸易额度,禁止日本商船出海,同时禁止银铜出口。
不过一面是日本的缩减贸易额度,禁止银铜出口,可另一方面,却是如今日本国内的银铜矿山大开发的时候。
日本的石见银山,因采用了吹灰法炼银,白银产量大增。而日本现在拥有年产数十万斤铜的大铜矿二十余座,每年产铜数百万斤。
日本人不是真正的银铜不够,而是巨大的贸易逆差,加之大汉的独家贸易权。让他们心里十分不爽,而日本人知道现在大汉对日本银铜需求巨大,因此便有了这玩火的动作。其目的,还是想让大汉修改那苛刻的条约,改成更优惠条款。
现在官方贸易银铜出口量已经大减。连贸易量也大为缩减,可中国依然对银铜需求巨大,日本国内的许多铜商其实也希望把铜卖给中国商人,以换取中国海商运来的各种生丝、蔗糖等商品。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已经全族移居台湾的吴三桂父子和舅父祖大寿祖氏一族,开始做起了日本走私贸易。
他们与日本的铜矿主暗中勾结,吴祖两家从台湾采购各种中国商货运到日本长崎,然后从长崎交换走日本铜商的铜料。
大家各取所需。
“一百斤铜才二十块银元,这个价格真是公道。”
祖大寿如今也不带兵也不打仗了,他们当初被迁到台湾后。发现朝廷果然守信,并没有来个斩草除根之后的。
凭着从中原带去的财产,他们向台湾的那些土著购买了山林平原,建起了庄园,甚至还购买了不少南洋的昆仑奴。
在台湾站稳脚后,拥有许多资金的吴祖两家,干脆又向造船厂订制了商船,然后跑起了海上买卖。
他们的这些动作,都是在官府报备过的,因此台湾地方官员对此也都准许。如今台湾跑海上做贸易的人多的是。都知道跑海商能赚钱。胆大的都向银行,甚至向有钱人借钱,或者干脆集只入股,大家凑钱买船办货。然后由船长招募船员跑船,得了利后再给股东们分红。
吴三桂不需要贷款也不需要借钱,他们自己有的是钱。
中原他们无法再立足,关外的财产虽被充分,但中原的不少还都被留下了,交掉了契税欠税后。两族依然可以在台湾富甲一方。
用这些钱,两族购买了数条船,既有新船也有旧船,然后招募了不少有经验的水手船员,在官府报务登记,取得牌照,又交过了税费后,吴祖两家的这支船运行就算正式成立了。
一开始,吴三桂是跑福建到台湾,从福建采购各种商品,如布匹铁器工具等,运到台湾出售,再采购台湾的特产粮食、甘蔗、鹿皮、硫磺、蔗糖等物运回福建或者浙江。
不过跑了一段时间海运后,他就发现跑台湾海峡,利润虽然不少,但远不如跑南洋或者东洋。
尤其是跑日本,路途比去南洋近,可大汉却独家垄断贸易权,日本的银铜又正是中原最需要的,中国商品在日本也需求量大,这种贸易是最赚钱的。
虽然对日贸易,由大汉东印度公司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可他们吃肉,别人还是可以喝汤的。
吴三桂改跑日本,几趟下来,他又发现了名堂。
最后一番折腾后,胆大的吴三桂干脆搞起了走私。不过他这个走私只是相对日本幕府而言,在大汉这边是不敢走私的。
船队从台湾基隆出港时,都是报过关的,到了日本偷偷的交易运着铜料等回去的时候,一样还要报一次关,照常缴税。
但就算如此,可在眼下银铜紧张的时候,走私铜料,依然利润极高。
“可惜我们的船只能回台湾,这些铜料也只能卖给大汉。”吴三桂的兄弟三辅叹气道。
二十块银元一百斤铜,这个价格并不高。南洋地区对铜料需求极大,尤其是越南的阮氏家族,本身不产铜,可他们要对抗北面的郑氏,需要大是的铜铸炮,因此铜料价格高。
甚至他们连铸钱的铜都不足,吴三桂他们把从日本收购来的旧铜钱,运到越南阮氏地盘上,直接就能当货币流通。
日本在德川家族统一江户后,也统了日本战国以来混乱的货币,实行金银铜三货币流通,铸了金判银判和宽永通宝铜币。铸造了新钱后,幕府便废除以往的旧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