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第七舰队的司令部,也就设在平户港。平户港除了舰队司令部外。还有一个港口司令部,两上司令部并没有分开,而是同处一港。

  平户港做为第七舰队的母港,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港,还是一个军港。

  港口港外停泊着一艘艘战舰,沿岸更是炮台林立,一门门岸防炮架设着,随时威胁着任何想要闯入港口中的敌舰。

  舰队司令部并不是在平户城里,而是在一座专门修建的要塞里面,而港口司令部在另一座要塞里。两座司令部要塞与平户城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守望。

  童海峰没急着先去宿舍,而是想要第一时间面见舰队司令。

  他原是北海舰队的人,从帝国海军学院后,分配去了第六舰队。第六舰队后来又从北海舰队中脱离出来,与第五舰队一同组建为皇家特遣舰队。

  他在第六舰队的一条一级主力战舰上实习过一段时间,然后又被突然调到了东海舰队的第七舰队来。

  虽然已经到了平户,可他还不知道自己将被调到哪个位置上,也不知道会上哪条船。

  第七舰队的司令部居于两座港口要塞中的东面那座中,要塞修建的很是华丽。但那种错的棱堡,以及一门门大炮,更让这座要塞拥有极强的防御能力。

  将背包和挎包留在了车上,上楼前。童海峰特意整理了下衣服,还把靴子又擦亮了几分。

  站在舰队司令官的办公室前面,童海峰高声报告。

  “报告,海军左都尉童海峰前来报道!”

  门打开,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右军校站在他面前,打量了他两眼。然后让开,“请进。”

  屋子里,一个同样只有三十余岁的男子坐那张大桌案后站起来。

  童海峰知道,这位就是第七舰队司令,总兵官郑联,帝国海军后将军衔。

  他对这位新上司的底细也很清楚,是福建郑氏一族,当今的陕甘总督郑芝龙是他的族兄,而他的亲兄弟郑彩现在更是在京担任兵部海军司令一职。皇帝的义子刘成功还得喊他一声族叔。

  他早年随兄弟郑彩投奔郑芝龙,也是当年郑氏集团十八芝之一,在郑芝龙投奔当今天子之后,郑氏集团从此一帆风顺,鸡犬升天。

  郑联现在任东海舰队第七分舰队总兵司令官,手底下的第七舰队,也是当年郑氏集团的老底子,如今更是东海舰队的主力舰队。

  东海舰队辖下第七、八、九、十四个分舰队,只有第七舰队拥有十艘主力战舰,另外四五六级的战舰也远多于其它三支分舰队。

  早年东海上的海盗,如今却是帝国海军中的实权人物。

  “泡两杯乌龙茶来。”郑联对自己的副官喊道,然后笑着从桌后转出来,向童海峰伸出自己的手,“刚下船吧?”

  “是的,长官。”

  “你可以先安置下自己,然后休息两天再过来的。”郑联招呼着童海峰一边坐下。对于这个年轻的尉官,他很是看重,因为听说这年青人在学院毕业时,是得到皇帝亲自表彰的。

  童海峰摘下自己的军帽,端正的捧在手里,腰挺拔的坐在那里。

  “放轻松些,不必这么紧张。”郑联笑道。

  “是不是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从皇家特遣舰队调到了东海舰队第七分舰队?”

  童海峰确实不太清楚,点了点头。

  “其实是我向特遣舰队把你点名要来的,特遣舰队的司令跟我关系还不错。”郑联笑道。

  童海峰更加不解了。

  “童海峰,帝国海军右都尉,帝国海军学院第一期毕业生,同期学员中成绩第一名。毕业之时,得陛下亲自表彰赞赏。毕业后,在皇家特遣舰队一级战列舰上实习,表现优秀。”郑联缓缓的念完这些,然后又道,“听说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舰长?”

  “是的长官。”

  “六级军舰舰长也愿意?”

  “愿意。”童海峰毫不犹豫的道。别说六级军舰,就是做一条炮艇舰长他也愿意。更何况是六级军舰,按帝国海军的划分,六级军舰是单桅纵帆军舰,长达十三丈左右,一般被帝国海军用来送信和护航。

  这种六级军舰,每艘的造价只有六万块银元左右,是一级战舰的十分之一造价。

  这样的六级军舰,每艘的标准定员是两百人。装载的火炮数量最少只有六门,最多也只有不到三十二门。

  可对于童海峰来说,如果能成为一艘六级军舰的舰长,那真是梦寐以求了。

  “以你的优秀表现,在主力战舰上会有一席之地,呆在主力战舰之上,有更多的晋升资格,这样难道不好吗?”郑联问。

  “属下更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舰长。”

  “呵呵,每一名海军士兵都会有一个舰长梦。”郑联笑道,“告诉我,你现在还在坚持这个舰长梦,还想当一名舰长吗?”

  “是的,长官。”

  郑联点了点头,“很好。”

  他走回桌前,拿来两张纸递给童海峰。

  第一张,是晋衔令,童海峰从右都尉正式晋升为海军左都尉。

  而第二张,则是一份委任状,特委任海军左都尉童海峰为101护卫舰舰长。

  看着这道委任状,童海峰面色都一下子通红起来,呼吸也急促了几分。

  大汉的海军战舰,其中一二三级舰称为主力舰,也称为战列舰。四级军舰称为巡洋舰,五级称为轻巡洋舰,六级则称为护卫舰。

  护卫舰船小,炮少,也不会参与主力战舰的海上阵列炮战,但他们也因为轻便灵巧,因此承担的是通信、护航、巡逻、警戒、侦察甚至登陆支援等任务。

  在海战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负责拦截那些敌方小船、火船等,负责的是外围。而在平时,他们负责的是通信和巡逻任务。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条定员两百人的六级军舰啊。

  舰长,终于梦想成真了。

  “怎么,不愿意?”郑联笑着问。

  “愿意,属下愿意,非常愿意。”童海峰连连答道。(未完待续。。。)


'正文 第587章 同秀才'

  外面雪花纷飞,镇上的小酒馆却生意兴隆。¤,这样的天气里,大伙多半都缩在家中,呆在家里无聊,有两个闲钱的便来到小酒馆里,花上点铜板就能在温暖的酒馆里喝酒聊天呆上一整天。

  因此,外面雪越是下的大,酒馆里却越发的热闹。

  门吱呀一声被打开,紧接着厚厚的布帘子被掀开,一阵寒风夹着雪花倒灌进来,让屋里的人冷的打了个哆嗦。

  门口的一桌几个汉子便不耐烦的喊道,“快关上,关上。”

  从外面进来的是一个身着长袍夹袄的中年男子,不过虽是身着长袍,但衣服却是补丁摞补丁。整个人也是销瘦憔悴着的,胡子拉碴。

  “温两碗酒,要一碟盐煮花生。”

  中年长袍客走到高高的柜台前,将九个黄澄澄的铜元排在柜上。

  柜台后是坐着一个手笼在袖中,戴着瓜皮帽的掌柜,旁边还站着一个十多岁的小伙计。老掌柜的并不急着收钱,也没让伙计马上去打酒。

  他目光只是轻轻往那九枚铜元上一瞄,便轻笑着道,“九个小子可温不了两碗酒,更不了一碟花生。如今天寒地冻的,物价也涨了啊。一碗黄酒,得两个大子了,你要是还要温两碗酒再加一碟盐水花生,现在得三个大子儿,你这九个小子不够,还得加六个小子。”

  青白脸色的长袍客嘴里嘟啷了几句,可身上实在是拿不出六个小子了,他也不好意思说没钱转身离开。最后只得道,“拿粉笔来,我在这小黑板上先挂上六个小子,回头给你就是。”

  掌柜的倒也没不许,这长袍客也是小酒馆里的老熟客,虽然也经常会挂些帐。但人品总还不错,要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来把钱还上,将账消了。不似一些穿短打的穷汉醉鬼,酒总是喝不够,却又总不够钱,帐挂在那里,总是结不清,还越积越多。

  “你自己写上吧。”掌柜的也懒得自己动手,示意伙计递了一支粉笔过去。让长袍客自己在柜台边小黑板上自己记帐。

  长袍客拿起粉笔,很熟练的在黑板上仅剩下的一点空处先写了两个很有力的汉字,将勋,然后在后面写上一行小字,六文铜板。

  小伙计已经到一边酒坛里去打酒,酒坛子就摆在柜台边上,那些短衣顾客每次总要盯着伙计打酒,看里面有没有水,又要看到打出来的酒亲自送到一边的热水中温。绝不让伙计有掺水的机会。

  不过蒋勋每次是不看的,他也不是信任伙计,只是觉得那样的行为丢他读书人的份。他也舍不得加几个铜板到里面的桌子去,更舍不得出包房费。因此他就在外面喝。不过他又不喜欢跟一群嗓门极大只爱吹牛说萦话的粗汉一起并桌,因此每次来喝酒,他都会直接站在柜台边上喝酒。

  每次来喝酒,他必定要喝绍兴黄酒。其实酒馆里的酒根本不是绍兴黄河。不过是普通的黄酒,大家心知肚明,也不说破。卖的时候依然打着绍兴黄酒的名头。

  除了这绍兴黄酒外,酒馆里还卖白酒,也卖红酒,甚至还卖啤酒。不过大家最喜欢喝的还是黄酒与啤酒,一般大家都称黄酒为冬酒,说啤酒为麦酒。到是白酒与红酒,虽有卖,但喝的人少,主要是太贵。

  白酒还容易醉,这不符合大家几杯啤酒在酒馆里混一天的打算。

  蒋勋却只喝黄酒,每次都点绍兴黄酒。

  要酒自然也会有些下酒的点心,比如盐煮笋干,或者茴香豆、或者铁蚕豆、炒黄豆、盐水花生,若是有钱的,一般会要个里面桌子,再点上个一碟炒肝或者五香牛肉又或者猪头肉之内的,如果更有钱的来了,一般直接点包厢,还可能会点上烧鸡烧鸭之类的。

  不过多数人还都只是坐在楼下大堂的散座,打杯麦酒或者冬酒,然后要碟最便宜的笋干。

  蒋勋虽然是穿长袍的,还会在黑板上自己记帐,是个读书人。可大家对他却没什么敬畏,毕竟这是个每次都站柜台边上喝酒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蒋勋虽是读书人,但他没有功名,连个秀才都不是。秀才都不是,大家伙当然也就能跟他平起平坐。

  一见到他又来喝酒了,便有熟悉的故意嚷道,“蒋夫子,你不是在京城参加会试嘛,怎么来喝酒了呢?”

  蒋勋青白的面孔微红,睁大眼睛说,“你们为何凭白辱我?”

  “这怎么是辱你呢,读书不就为了参加科举嘛,怎么的你却不去啊?”

  蒋勋便涨红了脸,额头上青筋都露了出来,还分辨着道,“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天下读书之人百万,多如过江之鲫,可每三年一科,取士不过数百,正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何其难也。”

  蒋勋也只是普通人家出身,从小读书。人说寒窗十载苦读,就以为真的十年就能金榜提名,可现实却是,他都已经年过三十了,从四岁开始开蒙,到现在读了近三十年的书,从十二岁下场,到现在一共参加了七次县试。

  结果就是,他不但没能考个进士举人,甚至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

  事实上,县试府试院试,童试三道大关,他只过了县试,却在府试这道关卡屡屡被刷下来。三十多岁了,却还只是一个童生。

  读了三十年书,除了整天读书埋头研究制艺八股,他并不会其它营生,甚至家里也没有田地。父亲早亡,家里其实就靠着母亲和妻子织布刺绣赚点钱贴补家用。

  蒋勋只是一个府试都过不了的童生,因此就算他想要去处馆教书都没有人请他。大家喊他一声夫子,也是因为附近街坊邻居,也有那些穷的家里,没钱给老师送礼,便把孩子送到他家让他教几个字,算是开个蒙,不做个睁眼瞎。

  这样的夫子。当然不能与正规私塾里的先生相比,大家逢年过节的送条鱼给两斤肉而已。好在蒋勋八股虽做的不行,但一手字却是写的极好的,平时便也给人抄抄写,算是挣个三瓜两枣的。

  可惜这终究不是正业,抄书也不可能养的活一家人。

  自晚明以来,天下读书人越来越多,不下百万之众,就是考中秀才者,亦有数十万。可科举之路艰难。都说穷秀才富举人,金举人银进士,越往上越难。

  若能考中个举人,日子就能好过的很,在前朝时,举人就有资格出仕做官,而且一旦中了举人,就被人称为老爷。那时会有许多人前来投献,还有资格优免二丁和两石税粮等。

  但能考中举人的毕竟太少。一省的举人录取名额不过百余。

  更何况要中举人,起码得先中秀才。

  秀才们太多,中举人的又少,因此大多秀才日子过的都很穷。因此称为穷秀才。考中秀才就能进学,谓之生员。前朝之时,入仕必经科举,科举必经学校。科举和学校是相连的。

  每个县会有二十个名额的廪生。能拿到朝廷给的廪米、膳金。一般每人每月有一石米,富县还会有些膳金。

  不过明末之时,天下各地府县。大县秀才数百上千,小县也有百余,但能食廪的却只有二十人,因此考不上举人,家里又一般的,便多是穷秀才。

  最终,秀才们除了继续科举考举人,多数人也会选择处馆教书,或者为官员做幕僚师爷,或者改行学医做大夫,也有人干脆直接下海经商。

  不过这都是秀才们的出路,蒋勋一个府试都过不了的童生,想当先生没人请,想做师爷更没资格,学医和经商也要本钱,因此最终他就一直吊在中间晃晃荡荡的。

  酒馆的掌柜跟蒋勋也算是多年邻居,这两年,天下渐渐太平,他酒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尤其是新朝后,各种税收摊派少了,虽开征了商税等,但这些税都是一一摆在明处的,该多少是多少,并不会有各种索要卡拿等,交了税,生意依然比过去赚的多。

  掌柜的曾经想请蒋勋来店里帮忙,可蒋勋却落不下读书人面子来店里作个普通伙计。

  蒋勋站在柜台边上,喝过半碗温酒,脸色渐渐复了原。

  掌柜的便问他,“夫子,今科考试很难么,听说今次科举不是换了考法,加录不少名额吗?”

  蒋勋看着掌柜的,叹了一声气,接道,“今次科举确实换了考法,也加录了名额,可县试依然是考八股制艺,我最不济的就是八股制艺。”

  蒋勋的脸上显出颓废模样,脸色灰败,长叹短吁。

  这次的县试虽然依然是考八股,可录取人数却增加了倍余,但他依然名落孙山。

  “夫子,你有什么打算呢,难道准备一条路上走到黑么,你也是而立之年了,家中老母亲年迈,总不能一直还要靠着老母和妻子辛苦补贴家用吧?”

  蒋勋低下头,说不出话来。

  他也常心中不安,可除了读书科举,他实在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我听人说,你在家教的那几个街坊的蒙童不错,比一般私塾里先生教的好呢。几个孩子不但识的字比私塾里教的多,还会简单的计算,真不简单,我觉得你适合教书。”

  蒋勋苦笑,自己只是一个府试不过的童生,谁肯请他教书。

  “夫子,我这里倒有一个好消息呢。”掌柜的笑着道。

  “哦,什么好消息,哪个街坊准备送孩子去我那开蒙么?”

  “不是。”掌柜的摇摇手,“我也是昨天才听咱们镇长说的,咱们镇里不是要建小学嘛。”

  蒋勋点了点头,这个他是知道的,这是皇帝的旨意,要在天下各县乡镇设立学校,不是前朝的那种学校。前朝的官学必须得有了中了秀才才能进,因此也称为进学。

  前朝时县学府学里的都是秀才生员,北京南京有国子监,里面则都是监生。

  不过也有私人开办的学校,一般都是私塾或者书院。

  现在朝廷要开的学校,不是过去的官学,而是类似于私塾,府县开设的是中学。有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而在省城据说还有大学,比如师范大学,比如京师大学,比如国子监大学等。

  而在县乡,则是高级小说和初级小学。

  按朝廷的意思,以后所有五岁的男孩都得入学,接受起码三年初小教育,这是强制性的。但不用交学费、学杂费等,甚至朝廷还包一顿午餐。

  各乡都起码要建一座小学。这么多的小学,自然需要很多老师。

  蒋勋也想过去小学教书,但打听过了,人家招的老师起码得是个秀才。

  “镇小学招先生,起码得要秀才。”蒋勋无奈道。

  “这我知道,不过现有有个机会。”掌柜的把自己打听到的好消息连忙告诉这个邻居,“你知道,朝廷的旨意是每乡都要建小学,并且以后所有男孩都得接受起码三年的初小教育。这是规定强制性的,义务教育。”掌柜的说了个新词。

  “这是好事,教书育人,开启民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蒋勋说道。

  “不过你也知道,虽然如今县下设乡。可一县才几个乡?但一个乡下大的有几十个村,小的也有十几村了。有的村距离乡里得有好几十里路,尤其是好多村还都在山里。道路不通。几岁的山里孩子送到乡上读书也难,你说是吧,村里人也不放心啊。”

  蒋勋点了点头。

  “因此么,朝廷也允许下面乡村自己开办村小学。”

  蒋勋眼前一亮,想到了什么。朝廷要的是所有三年强制义务教育,村里又不愿意让几岁的孩子到几十里外的乡里读小学,因此如果村里愿意建小学,朝廷也是愿意的。

  但如此一来,就算村里愿意建个小学,可那些秀才却不一定愿意下村里教书。毕竟村小肯定条件简陋,随便弄间屋子,或者干脆到祠堂里上课也行,孩子估计也不会多,在这样的小学教书,条件肯定不如乡小学。

  掌柜的说的正是此事。

  “现在呢就是这么回事,除了官办的乡小学,朝廷允许下面村里办村小,也愿意提供一些财政支持,但先生需求较大,朝廷也不可能给每个村小分配先生。因此现在给出的是政策,乡小的是公办老师,村小的就是民办老师了。”

  “民办老师?”

  “就相当于衙门里过去的经制吏和普通胥吏的区别吧。”掌柜的解释了下,“民办老师薪水肯定不如公办的,条件也差些。”

  蒋勋知道现在乡小聘请的公办老师,一月至少十块银元。这还是最低的薪水等级,小学校长一月能拿三十块,已经比县衙里的吏目不低了。

  当初蒋勋知道这待遇的时候,可是心中羡慕了许久。这两年哪怕物价上涨,可一个普通的工人,一月都不一定能挣五块银元。而一个小学教员却最低也有十块银元,甚至高于如今朝廷官军普通士兵的待遇。

  不过想想,这些乡小教员,起码也得是个秀才,又很正常了。秀才嘛,好歹也是有功名的。哪怕如今新朝里没有了过去的那种种优免,可毕竟是科举出身有功名者。

  “民办老师有多少?”蒋勋问。他确实也希望能找到个工作,挣钱养家。

  “一月五块,年底一个月双薪,另外年节还会有些补贴、奖金,一年估计得有七八十块。最重要的是,这薪水是由乡公所负责发放,不是由村里出。”

  乡公所出和村里出,差别就大了。如果是村里出,那薪水再高,也不一定能拿到手。

  一月五块,一年有七八十块,蒋勋呼吸都急促了几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若是一年能有七八十块,家里的生活马上就能改善了,母亲和妻子再不用织布到天亮了。

  “我愿意。”他迫不急待的喊道,不注意下,声音极响,整个酒馆里的人都听到了。大家都扭头望来,然后片刻后又各自喝酒聊天去了。

  “你别急,要当村小民办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还得有一个月试用期,到时县教务司会考核是否合格。”

  “应该的。”蒋勋点头,然后又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若做了民办老师,以后还能参加科举吗?”

  “可以的,不过也有条件。就是当了民办老师,起码得教满三年,才能参加科举。若是科举中了,自然可以不再教书。若是没中,也可以继续教。”

  “如果连续教满六年,那么朝廷还会授给一个同秀才头衔。”

  “和那个同举人一样?”

  “是的,和现在新设的同举人一样。”酒馆掌柜的点头道,同举人是这次科举才有的,是那些这次参加乡试未中后,又考一次,从中选出的优秀者,授给同举人衔头,然后将他们选入京师大学深造,据说出来后到部衙实习一段时间后,就会分配到下面乡里当九品官。

  “同秀才有什么好处?”蒋勋忍不住问。

  “同秀才可不光是一个衔头。”

  拥有同秀才的衔头后,就能由朝廷保送进省师范学校深造,出来以后,就会分配到各乡小学任公办小学教师。

  村小学民办教师,同秀才头衔,保送省师范学校,出来后分配到乡小学成为公办老师,一月起码十块银元薪水

  这一刻,蒋勋激动的整个脸都通红了,他觉得黑暗的前途突然一片光明。

  他一口将剩下的一杯酒喝尽,冲着小伙计高喊一声,“再来两碗绍兴黄酒,要真正的绍兴黄酒,十八年的女儿红!”

  (未完待续。)

  ps:  感谢1456789ass、风雪小小王、不之炫的支持,谢谢!手机用户请访问http://


'正文 第588章 经营'

  腊八过后,天气越发寒冷,但北风中年味也越来越浓。

  几千举人还在为了六百个进士名额而在贡院考房里面连续奋战,京师外城的那片娱乐区的几大赌坊里,甚至已经对今年的会试开出了盘口。

  各种各样的赌法盘口,其中奖金最高的一项,就是从六千名参考举人考生中,押谁能一举高中进士并最终在殿试中一举被皇帝选中为状元郎。

  状元、榜眼、探花,头甲三名的盘口押注的人最多,紧接着是会试的会元等。然后是六百个进士名额,可以说,各家赌坊已经把这次的会试当成了一次难得的赌界盛会。

  奖额不断的升高,越发的刺激了京师的百姓,不但那些爱赌的人全都投入进来,就是普通的京师民众,也为这铺天盖地的宣传,也都凑了一回热闹。

  朝廷对于这事,并不禁止。

  如今青楼赌坊,只要你申请拿到了特别牌照,都能经营。官府对于这些娱乐行业监管的力度比较大,而且他们的税也较重,普通的行业营业税百分之五,他们则是百分之二十起税。

  在京师,青楼和赌坊这些行业,甚至全被集中到了外城的南城一片专门划出来的区域里经营。

  对于逼良为娼、出千设局放高利这些,都是严厉禁止的,它们的经营项目也都受到监管。这行业如今被朝廷管的很严,但是税收却绝对不少。

  只要能收到税,那么官府对于这些行业也不歧视。

  不过博彩却是分开的,赌坊严禁涉及彩票业务,彩票业务这块,是属于刘钧的保留业务,皇家的产业。刘钧自己派人经营,现在彩票业务项目较多,有希望助学奖券,养老奖券、孤儿救助奖券、救灾奖券等等。

  这些彩券发行全天下。因为入门购置门槛低,奖额高,领奖可靠等等优势,每期的发行量都很大。每期的一半彩券销售额用来做为奖金,再扣除掉发行成本,奖券这个业务有着四成的利润,相当的惊人。

  不过刘钧把这个业务弄到自己名下,并不是贪钱。只是觉得皇家经营更好监管。所得的这些钱,他都成立了专门的帐户,专款专用。说是助学奖券,那么所得到的钱扣除经营费用,最终就肯定用来助学,建设学校,捐赠书本笔墨等等。说是抚养孤老,肯定钱会送到各地的养济院,说是养孤,那肯定要给孤儿院。

  这些钱虽然最终都花出去了。可朝廷其实也没亏本,成本每期都是扣留了的,另外中奖者其实还是要交税的,而且这个税还不低,得交百分之二十。

  因此这个奖券,可谓是各方都得好处,口碑极不错的一个项目。

  许多赌坊也眼红彩券,想要分一杯羹,偷偷摸摸的搞,结果没一个有好下场。朝廷对于私发彩券打击相当严历。

  对于朝廷来说。有几样东西打击是最严厉的,一是反叛,二是偷税漏税走私,第三就是私铸私印假币假钞。第四个就是私发彩券了。

  私发彩券居然能排在私印假钞后面,可知朝廷对此的打击力度。一经发现,立即就要送去劳改,轻者挖三五年矿,重者起码十年二十年以上。朝廷也不处死,但越长的劳改期会让他们情愿一死。

  京师也已经下过好几场雪。不过还没有发现过冻饿而死的事情。原来在京的那些流民,绝大多数都被遣送回乡了,剩下部份也早就都安置进了京郊的工厂。

  朝廷并不怕人多,只要有手有脚,都能给你找到自力更生的事做。就连那些乞丐,现在京师也基本上见不到一个了。如果是年青的,好手好脚的,直接拉去挖矿,矿上也不会少他一分薪水,管吃管住,想四处游荡乞讨不干活,想都别想。

  那些残疾的、年老孤寡的以及年少的孤儿等,也都各有安置。

  虽然要花不少钱,可朝廷官府的职责不正在于此么。

  流民、乞丐都安置了,那些以前没工作,就在京师三教九流瞎混日子的,也多被官府扫荡一空,直接送到关外集体屯垦。

  至于流氓地痞小混混小偷打行青手之内的,更是近乎绝迹。

  边疆那么多新打下来的疆土都还空着呢,皇家和朝廷在各地的矿山工坊都还需要大量的劳工呢。

  皇帝一句话,严打。

  立即从京师开始,很快席卷天下,各地的那些三教九流,不务正业,混灰色世界,靠捞偏门的,一下子都被****了。

  刘钧可不跟他们客气,不管你们在地方上如何与胥吏、势家勾结,这严打是自上面开始,调官军清扫。

  经过这一轮严厉打击后,如今天下清朗多了。

  京师里也看不到那些流民乞丐了,也看不到那些地痞流氓,小偷混混打手了,但凡有点前科的,又没有份正式工作的,都被拉去边疆垦荒,或者到矿山去挖矿劳改了。

  虽然这种严打有些过于一刀切,过于严厉了一些。可对于刘钧来说,现在朝廷各地都需要人手,需要人垦荒拓边,需要人挖矿做工,国家这么缺少劳力,你们却还整天想着坑蒙拐骗,为非作歹此能放过。

  反正不管是垦荒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