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阁老说的就是刘宗周了,因为父亲去世,刘宗周丁忧在家。而刘宗周正是绍兴人,也是黄宗羲的老师。

  黄宗羲有些感叹的道,“先生听闻朝中巨变,甚是伤感。”其实有些话他没多说,刘宗周听闻刘钧篡夺了皇位后,曾经跳脚破口大骂,骂刘钧乱臣贼子等等。

  “你家里还好?”

  黄宗羲回说自己母亲健康,四个弟弟宗炎、宗会、宗辕、宗彝都已成家立业。

  “他们四个也都有秀才功名在身,这次会一起参加乡试大比。”

  李春江立即笑道,“这就好,朝廷如今正是用人之时,开科取士,大家也有用武之地。”

  这样说着,他请黄宗羲和方以智他们步入西厅喝茶。

  大家依礼谦让一番,然后各分宾主就座,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叙谈。黄宗羲问起一些当前局势,方以智等也说了,多是些好消息。如满清已经求和,还将公主送入大明和亲。此外漠南蒙古半数部族皆降服归顺,朝廷在关外设立了绥远、燕北、漠南三省等,还有给蒙古部落设立的州郡等等。

  又说起朱常洵被押送入京,在午门外被枪决等事。

  大家都叹息一番。

  后面又说到各地平乱的事情。

  黄宗羲问,“我在绍兴时,常听说各地皆起兵举事,天下响应?”

  侯方域便笑着答道,“不过是瞎胡闹罢了,旋起旋灭。如今也就剩下云贵陕甘等地还有些土族打着大明的旗号做乱,但朝廷三路大军已经开进,平定叛乱就在眼前。”

  于是,平叛的话题也就打住。

  “明失天下人心,故而失国。朱常洵等人看不透这点,还妄图复辟,那些士绅盲目拥护,实是愚不可及。新朝虽立国不久,但种种新政,都已经透出一股政清人和,强国富民之势,可惜他们却还看不透。居然还与闯贼联手,这不是与虎谋皮,请狼入室吗?结果呢,官军一进剿,闯贼就欲逃窜,还不忘记把洛阳无数大族富户抄家,这不是引狼入室是什么?”

  接下来的这些天,黄宗羲见到了无数赶到来京聚会的复社成员,甚至有许多不是复社的其它集社成员士子们,也都赶来南京。

  大比之年,本来就是士子们最活跃的时候。

  有李春江和陈贞慧等人亲自出面主持,更使得无数士人前来一会。短短几天时间,聚集到南京的士子就超过万人。

  对于这个热闹的场面,李春江等人都很高兴。

  这次的复社大会,其实是皇帝授意的。皇帝希望李春江能发起这次大会,把如今江南士子缙绅们混乱的意识统一一下。

  而复社出身的李春江,陈贞慧等人出面主持,自然是最合适的。刘钧也很清楚,对于复社这种士子们以诗社为名结的社群,光靠强硬的取缔打压是行不通,不如适当的引导,以达到掌控的目的。

  除了黄宗羲等一众年轻士子前来,还有不少士林中很有名望的乡宦也都前来凑热闹,比如崇祯时的礼部尚书,东林领袖钱谦益等,另外许多三江地区的官员,许多有名的缙绅、商贾,也被邀请出席这次大聚会。

  这更像是一场打着复社大会名义的一场名流聚会,一场政协会议,一场统战会议。(未完待续。。。)


'正文 第516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钱'

  在南京的那段日子,黄宗羲也见了许多朋友,有旧识,有新朋有官场大员,也有致仕乡宦,还有商贾巨富,多日的聚会应酬,各种朋友结识了一大群。

  这次大会开了有十多天,最后大家都满意而归。复社不再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他们推举了新的社长。而新社长就是黄宗羲,这是他怎么也没有料到的,又推举了数名副社长,分别由顾炎武、吴应箕、顾果、郑元勋等四人为副社长。

  李春江和陈贞慧等五人,被选为名誉社长和名誉副社长。

  复社又与其它诸社联盟,一时声势雄壮。

  最后在李春江等的提议下,复社与联盟的诸社,都添加了社纲,其中第一条就是永远忠于大汉,永远拥戴大汉皇帝。

  所有成员都宣过誓言,忠于大汉忠于大汉皇帝。

  复社甚至还得到了一个特权,他们有权把自己的建言递交给朝廷,把自己的声音传达到朝廷,传达给皇帝。当然,复社成员们的建言折子得先交到复社总部。

  为此,复社又还成立了一个复社理事会。选举了三十六名理事,以后重要的事务,都由五名社长和这三十多名理事一起商量,包括社员们的建言折子,交到理事会讨论后,多数通过的,再由社长黄宗羲呈给朝廷。

  李春江还宣布以后朝廷会每年给复社理事会拔一笔资金,社长和理会们,还能拿一份年薪。

  不过相应的,以后复社如果要举行集会,都得事先向当地官府递交备报,会议的内容也得备份上报。

  黄宗羲觉得拿朝廷的钱。总有种被朝廷收买的感觉,可李春江坚持,说这是为了让士子们有个更好的环境。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把士子们的建言及时的整理并报告朝廷。

  话说的这么大,黄宗羲只好同意了。其实这笔款子还不少。因为复社成员有一万多人,各地分社众多,因此朝廷每年给复社一万块经费,另外每社长一年一千块,副社长五百块,理事和各省分社社长副社长各三百块。

  李春江甚至在南京拔了一座宅子,然后挂上了复社总社的牌子,做为了他们的总部。

  按新订的社纲。复社的社长、副社长、理事和各省、府分社长、理事们,都是由社员选举,然后报请朝廷,由朝廷通过任命的。而且每人的任期三年,并规定最多连任两届。

  从这方面来讲,黄宗羲觉得自己似乎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官吏。

  而朝廷还在复社派驻官吏,设有一个监事会,派遣多名监事,还有一名监事长。这些人都不是复社自己选出来的,甚至不是复社成员。

  而复社所有的重要会议等。都必须有他们出度。

  对于这些附加条件,黄宗羲觉得有些郁闷。但最后大家还是通过了,毕竟朝廷花了这么多银子。肯定不会完全放手的,军中不也还要派监军吗。好在监事也是士子出身的官员,不会是太监,要不然大家肯定不会接受。

  大会结束后,黄宗羲回了家乡绍兴。

  虽然当了社长,可毕竟乡试重要。

  回乡时,他听说各地都在开展换契行动,当听到换契还要征收百分之八的契税时,黄宗羲心里有些不满。

  一回到京。家里就告诉他衙门来催了好几次换契之事,说再不去更换。以后没有新契可就要没收田宅财产。

  黄家在绍兴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一个安宁的乡下。

  黄家也算是乡里的大户地主。平时也都是靠出租收佃放债收益,家里人多不事生产,一心只是读书科举,然后出仕做官,赚下的银子又拿来置地放债,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夏收已过,租子也该收了。”

  黄宗羲对管家道,这附近的人家大部份都是佃种他们家的地,且都拖欠的厉害。眼下已经夏收,如果不马上下乡催租,只怕农民们到手的那点银钱,转眼又不知道哪去了。

  “大爷,今年的租子佃户们都已经送过来了,连着往年欠的,也多是补上了。还有拖欠的,也只剩下最穷的那几家。”

  管家的话让黄宗羲大吃一惊,什么时候佃户们不再拖欠佃租,甚至不抗租了?

  江浙地区虽然富裕,可也是重赋地区。

  《明史·食货二·赋役》载:初,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而司农卿杨宪又以浙西地膏腴,增其赋,亩加二倍。故浙西官、民田视他方倍蓰,亩税有二三石者。大抵苏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

  虽然说绍兴属浙江省,不如江南省的苏松地区田赋高,但也比其它地方高多了。

  苏州的田租最高亩税两三石,松、嘉、湖等地也有亩税一石左右,再其次常杭绍兴等地又次之,可也亩税七八斗。

  比起河南等地一亩三五升的税,那是重了十倍不止。

  虽然说江浙富裕,百姓多种桑养蚕,加上商品贸易繁荣,收入远高于其它地方,但这个重税也确实是个很沉重的负担。

  过去黄家的佃租,每年都很难收齐,佃户们经常拖欠不说,还总发生抗租的事情。有些庄子直接整庄子一点租都不交,有时还请来青手对抗,把去收租的家丁打出去。

  为了这事,黄宗羲过去没少愁过,尤其是父亲去世后,他身为长子,便承担起家长的责任,要照顾母亲弟弟们。

  有时他会感叹,幸好家不是在苏州,不如亩税二三石,这怎么生活的下去。

  以往明朝时,浙江一省田税二百七十五万两千余石。而苏州府一府就税二百八十万九千余石,松江一省也达到一百二十万九千余石。浙江一省,田赋还不如黄州一府。而苏州才一州七县。松更是才两县。

  说起这重赋,据说是因为国初之时。因为苏松等地原是张士诚的地盘,抵抗顽强,因此灭了张士诚后,在苏松课以重税。

  黄宗羲跟着管家去了家里的粮仓,发现仓里果然堆的满满的,仔细的抓了几把,发现都是当季新粮,且晒的很干。吹扬的很干净。

  “这怎么回事?”

  “大爷,你还不知道吗?朝廷最近新下了诏,各地田赋更改,统一为南方亩税二十斤,其中国税十五斤,地税五斤。而北方则亩税十六斤,国税十二斤,地税四斤。另外不论南北,每亩皆加征一斤粮,为丁银。”

  管家解释了一会。黄宗羲听明白了过来。

  “你是说,以后田赋每亩只征二十一斤粮,折银四角二分。然后再没有附加。没有火耗,甚至这四角二分还包括了所有的火耗附加和丁银在内,不再另征丁银,也不再征免费劳役?”

  管家咧嘴,山羊胡子都在抖动着。

  “就是这么说咧,皇帝的诏书都贴的到处都是,还有公差四处宣扬,没有错的。想不到,新皇帝还很仁厚啊。”

  黄宗羲怔在那里。二十一斤粮,不过一斗多点。而过去他们征多少?亩征七八斗,这还没包含加征的火耗。以及丁银等。光是加征的火耗,都有好几斗了,若再加上丁银,每亩产出半数多要上交皇粮。

  而现在,才一斗多点,这反而相当于过去赋税的十分之一了。

  绍兴的田地还是不错的,细心伺弄,种两季的话,加起来亩产三四石肯定没问题。不过因为南方土地兼并严重,大多数的地都在地主手里,因此百姓既要交税还有交租,这留下的收成自然更低了。

  再遇上各种加派、加征,日子越发难过。

  而现在,朝廷居然说禁止地方加征火耗,也不会再有人在粮食收获时打压粮价,抬高银价,更不会有交银时要加征火耗,实实在在的,粮赋加丁银,按亩只征四角二分。

  “粮站已经把夏粮收过了,一手收粮一手给银券。粮赋确实只收四角二分,一分不多。不用押粮送粮,不用加征火耗,老汉我活了五十多年了,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情形。”

  “这不,百姓把粮交了,手里有了银券,仓里还有了余粮,便主动的过来把佃租还有历年拖欠交了。”

  其实百姓也不想拖欠,也不想抗租。

  欠着债,就觉得背着压着大山。可以往不拖欠那就要饿死妻子儿女,也只能无奈拖欠甚至秔租。

  但现在既然有了剩余,那大家都会想着早点把债还了,无债才一身轻,无债才能把脊梁挺直。

  佃户也是感恩的,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种的是黄家的田。而黄家在乡里,一直名声不错,灾年之时,也会救治乡民。遇到有人家丧葬娶亲等无情之时,也会借钱。

  尤其是之前朝廷要求各地减租减息之时,黄家也第一时间响应了,主动的跟乡民们清理了债务,该免的都免了,该清的也清了,租也减了,息也减了。

  大家都觉得黄家办事公政,做事地道,现在大家有了粮,自然没人还会再去拖欠。

  “东家,不少人还多加了三五斗,说是今年要换契,我们黄家又要破一笔财,大家都愿意帮衬一把。”

  黄家确实要破一笔财,换新契不只是换契这么简单,还要加征一笔契税。本来契税只是在交易买卖时立契后才缴税,现在只是换契并不是交易。可朝廷却要加征这笔契税,说白了,这就是一笔向大户们开刀的财产税。

  就如汉武帝的算缗令,根据财产征税,汉武帝是征收百分之十的财产税,小手工业者征分百分之五。后来许多人不愿申报财产,汉武帝又下达告缗令,举报者鼓励。

  这道命令,让当时无数的富户破产。

  而现在,朝廷要换契,开征契税,百分之八。也一样相当沉重的一笔税。

  不过好在,契税比算缗令要好,算缗令是直接按财产数量征税百分之十。而现在的契税只是按房屋和田产的价值征百分之八,其余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存款是不必征税的。

  但就算如此。对于黄家这样的地主来说,税也很重。因为他们最大的财产,就是田产和房屋。

  黄家有千余亩地,都是上等好田。在绍兴这个地价极高的地方,一亩好田普遍价钱在百块左右。这意味着黄家光田产就价值十万以上,若再加上房屋和城里的商铺,几处庄子。

  加起来,黄家换契。差不多得缴一万块左右。

  黄家确实有些钱,但那是过去,这些年父亲去世后,家道还有点中落。再一个,家里的钱其实多置地买田了,并没太多的现银。

  一下子拿一万块出来,这让黄家有些为难。特别是之前黄家还上缴了五年的欠缴,那也是一下子缴了上千块。

  “福伯,家里还有多少银子?”

  “家里现银只有一千来块,银行里有五千块。”

  黄宗羲皱着眉头。“铺里还有多少粮食?”

  做为地主,黄家也在城里有一个粮铺,出售自家田里收的租子。并做些粮食加工生意。

  黄家千余亩地,每年能收千余石租,现在减租后,一年也起码能收到七八百石租。

  “店里的粮食加上新收的租,有一千石左右。”

  黄宗羲算了一下,现在粮价较贵,就算稻谷每石也能卖三块,一千石,可以卖三千块。把家里的和银行的钱加起来。再把米都卖了,也才九千。何况。银行里的钱可以随时取,但粮食却不可能一下子卖掉。

  想到这里。眉头更是拧在了一起。

  他忧愁着叹息着,慢慢爬完那道沿坡而筑的石板台阶,越过一字并排的四棵合抱柳树,从悬着风宪二字的牌匾门楼下穿过,走进挂着太仆公府的黄家。

  一进门,却发现家里厅中堆着好多箱笼。

  母亲和妻子、弟媳们正忙碌着。

  “娘,你们这是做什么呢?”

  黄宗羲十二岁的大儿子黄百药和十岁的次子黄正谊发现父亲进来,忙过来。

  大儿子黄百药比较早熟,自小跟着父亲读书,已经是下过场的童生。忙回道,“祖母正让娘和婶娘们把各自的陪嫁首饰和绸缎衣料拿出来。”

  “作什么?”

  他已经想到了什么,依然惊讶无比。

  母亲转过头来,一脸平静。

  “家里的状况我是知道的,管家也算过了,我们家换契得缴一万块银元左右。可是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银子,田产现在也卖不出,粮食也一下子出不了手,但这契税却马上得交。”

  “银,这事我来想办法,缓缓不急。”

  “怎么不急,衙门已经贴了告示,不缴还欠税,不换契交完契税,不但明年就要查没无新契田宅,最得要的是,今年还不能去参加科考应试。你们兄弟几个,加上你堂兄弟们,今年都要下场,这怎么能耽误呢。”

  “另外你们要去杭州赶考,等考中了举人还得去京城参加会试呢,这些都得花银子,我得早做准备。你也别操心,我们妇人都有些嫁妆体己,这时拿出来变卖典当,也没什么,等你们高啊,到时再置办就是了。”

  黄母很清楚的知道,对于黄家来说,家中几兄弟的科举应试是第一大事。而朝廷把完税和科举资格绑在一起,黄家无论如何都得把这税给交了。

  黄宗羲的父亲曾经做过京官,但那是过去的事情了,要想让现在的黄家再兴盛起来,也唯有科举入仕这条路。

  只是要让母亲妻子她们变卖自己的首饰嫁妆,这让黄宗羲心里十分难过。

  “娘,我还是找朋友周转一下。”

  “你啊,现在哪家不得缴契税,缴欠粮,这个时候哪有余钱外借?我们还得早点把这些整理了,拿去典当了为妙。”黄母道。

  正说着话,管家却小跑着进来。

  “大爷,夫人,外面有官差来了。”

  来的其实不是官差,而是银行的人。

  不久前,四海银行进行了分拆,分成了皇家银行和帝国银行,皇家银行是商业银行,而帝国银行是中央银行。

  帝国银行负责的是发行货币,印钞铸币。同时也代理国家财政,并且还集中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充当最终贷款人。并且还负有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银行、钱庄、当铺等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帝国银行是一个监管机构,不直接经营商业存贷业务。

  而皇家银行不同,皇家银行分离了那些官方职能后,成为一家单纯的商业银行。

  现在,帝国银行属于朝廷官有,而皇家银行,依然属于皇帝私有。

  今天来的就是皇家银行浙江分行绍兴支行的人,他们主动前来拜访黄家,并且愿意向黄家提供一份贷款。

  “以黄家的信用,黄家可以贷款一万银元。”

  黄宗羲有些意外,但没客气,黄家正需要钱的时候。

  不过他担心利息问题。

  “利息多少?”

  带队前来的经理一脸微笑,“我们提供的是最低的息率,一万元贷款,若半年以内还款是百分之七,半年到一年内是百分之八,一年到三年是百分之九,三到五年是百分之十,五年以上百分之十一。”

  黄宗羲心里松了口气,这个利息确实不高。比起外面动不动一分半两分的利息,很划算了。

  “需要抵押吗?”

  “刚才我说的就是抵押贷款,需要用房屋或者田产的契约进行抵押。如果是无抵押信用贷款,利息会高一点,但是放心,也高不了多少。半年以下到五年以上,分别是百分之九、百分之十、百分之十一、百分之十二和百分之十三。”

  黄宗羲心里默算了一下,如果是抵押贷,一万块贷一年,利息八百块。信用贷款贷一年,利息是一千。要多两百块银元。

  而他估计,一万块贷款,起码需要两到三年才能还清,这样才不会影响到黄家的生活。而三年抵押是九百,信用是一千一。

  “我要抵押贷一万,三年期还。”

  “可以,房屋抵押还是田产,我推荐田产。按抵押物现值百分之七十计算,如果抵押田产,那么按你的田价,只需要抵押一百四十亩。”

  黄宗羲想了想,没什么问题。

  “可以,就抵押一百四十亩地。”

  经理一脸微笑,“今天就可以办好手续,三天内一万块银元就能到你手上。另外,田产契约抵押给我们后,这田依然还是由你们耕种的,收成也是你们的,只有到期未偿还贷款时我们才收回抵押财产。”

  “没问题。”黄宗羲满意的点头。

  这个结果,比他预料的更好,不必拿母亲和妻子的嫁妆首饰典当了,也不必去求人借贷,更不必典卖祖产,银行息找上门来,利息还这么公道。

  虽然他要为这笔贷款付三年一千一百块的利息。

  不过他做为复社社长,每年还有一千块薪水,三年有三千块,算来,还不错。(未完待续。)

  ps:这更晚了,只能零点过后更了。感谢厚德礼仁、砀山贡梨天下无双、飞扬季节、书友16122。、我爱我姐我弟、无仙……、往昔随风、历史逝去的真相、为啥、不羁~自由诸位的支持,谢谢!手机用户请访问http://


'正文 第517章 大户跌倒 刘钧吃饱'

  如黄宗羲一样拿到皇家银行贷款的有很多,许多地主们刚缴过欠税,现在又要缴这笔不低的契税,都感觉手头有些紧。

  正在他们心里骂娘的时候,皇家银行各地的分行支行遵照上面的指示,主动的向这些地主缙绅们提供贷款。

  事实上,除了他们,普通的百姓也不需要贷款,因为他们虽然也要换契,但基本上是免税的。

  越有钱的地主,这次出的血越多。

  左都御史倪元路上次刚缴了两万欠税,又补了一万亏空,皇帝给了他一年一万块养廉银,一年还得交个人所得税一千块。

  还没消停几天,家里又来信了。

  得益于如今邮政系统的网络铺开,这封信是通过邮船送进京的,很快送到他手上。看过信后,倪元路直叹气。

  按家中写来的信,他哪怕做为堂堂的左都御史,大九卿之一,一样免不了这笔契税。倪家的田产不少,光地就有两万多亩,加上其它的产业种种。

  这次他们要换契,需要缴纳的契税达到了十万块这个惊人的数字。

  虽然知道这是一笔一次性的税收,也是新朝廷对于天下富户的一笔强征税,可倪元路还是心疼。十万块啊,可以买一两千亩地了。

  可这税不交还不行。

  各地的士子不交这税,就取消科举资格,而官员们若不交这税,那就是罢职免官。倪元路觉得现在这官当的还不错,起码比崇祯时轻松多了。工资翻翻,然后做为京官还拿着双俸,等于涨了四倍。每年还有一万块的养廉银,连兼职都有一份薪水,别提他还有一个爵位,也一样有一份俸禄。

  他还想着过几年,有望进内阁,官居一品呢。哪愿意被罢官。

  可十万块,也确实不少,尤其是不久前还先后拿了三万多出来。

  好在有银行贷款,低息抵押贷款。确实解了眼前之急。倪元路这个时候,也不心疼那些利息了,直接向银行贷了十万,万把块利息忍了。

  天下各地,如黄宗羲和倪元路这样的士绅官员地主们很多。

  皇帝就是要征这笔财产税。就是要向富户地主们开刀,但皇帝这刀子又捏的很准。征的这个税不多不少,偏偏就卡在大家勉强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再多征一点,大家拿不出钱来交税,且也不会肯交这税。而现在朝廷征的这个数字,大家咬咬牙还是能拿出来的,尤其是皇帝还提供了一个贷款的路子。

  从银行贷款再转过来交这笔契税,利息也不算高。

  不少头脑录活的人,甚至自己有钱也要贷款,就为了拿银行的低息商业贷款。来做自己的经营资本,拿去投资或者直接拿去放贷。

  毕竟如皇家银行这样规模的银行,才会这么低利息。除了皇家银行外,现在还有许多银号、银庄、钱庄、钱铺,甚至是典当铺,钱米铺等等,都做着存贷汇兑业务。

  甚至许多钱庄当铺的本钱,都是来自于银行的贷款,他们经营时的利率当然不可能如银行这么低。朝廷只规定年利不得超过百分之十八,但皇家银行的利率五年的也不过百分之十。

  因此越是短期的拆借。越是小额的借贷,其实利息越高。只不过皇家银行都是办的商业借贷,不做小额借贷,这个空白区正好让那些钱庄当铺等占据了。

  钱庄向银行借贷。比个人借贷利息是要高些的。依然有利可图,商人们哪有嫌钱多的。

  现在皇家银行主动提供这个低息贷款,不受限制,那些人当然心动了。

  于是许多地主商贾们,都从皇家银行大笔贷款,然后再用来投入钱庄当铺等。或者直接放贷,赚取利息差价。

  皇家银行也是早发生了这个问题,不过禀报了皇帝后,刘钧对这种行为却是持支持态度的。反正都是抵押贷款,还全是田产这样的优质抵押资产,皇家银行怕什么呢。

  事实上,如皇家银行这样的大型银行,本身也依然还是有部份中央银行的性质。他凭借着宠大的规模和资金诸备,也是那些钱庄银号的贷款银行。

  这些规模较小的银号钱庄,他们都受帝国银行的管理监督,必须把规定比例的存款数量存进帝国银行,以做担保。而他们吸储的能力并不能皇家银行,因此放贷的资金越发的不足,这个时候就需要从皇家银行借贷。

  而对于皇家银行来说,这也是一种投资,借给这些银号钱庄,利率高,利润自然也高。另一方面,皇家银行只做商业贷款,这些小额贷款交给这些银号钱庄去做,也省了事情,又能从中得到利润,何乐不为。

  不过这也是刘钧最后一支凭借国家强权,从这些富人手中收取重税了。以后,一切都是平等的,依法收税。

  不过这次的契税,也将让朝廷得到一笔庞大的资金。

  审计署做了一个预算,这次的田宅契税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天下十二亿亩田地,如果除去官田,那么私人的田地也将达到至少七亿的数量。虽然田价有高有低,南方苏松等地,一亩水田可能达到百块,而北方尤其是边疆等地,可能一亩地也就五六块。但就算平均每亩十块,七亿亩也就高达七十亿,百分之八的契税,那也是五亿六千万。

  不过对于百亩田产以下的百姓免税,因此这七亿亩民田,可能最将只有半数左右征税。

  若加上房屋商铺的契约,相当可观了。

  保守估计,可能最终达到三亿块银元左右的样子。

  历史上所谓康乾盛世,最鼎盛的乾坤中期,国库也不过积攒了八千万两银子,折算银元一亿多点。

  而刘钧换一个契约,就收入三亿块。

  这是真正巧取豪夺。

  当年的汉武帝,正是凭借着一招算缗令,才支撑了他对匈奴的持续用兵。

  不过改朝换代,这种财富再分配也是十分正常的。只要把握住了这个度,就不怕出乱子。从另一方面,刘钧也是要用这个告诫所有的缙绅士人商贾地主们。如今是新朝了,谁要敢继续乱来,那他做的了初一,就更做的了十五。

  这么大笔的收入。刘钧也没打算放到库房里发霉。

  取之用民,还得用之于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