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哎,大意了啊。”

  一声叹息,却改变不了他们失败的结局。

  相比起被关押在监狱里的这些乱党,大同城里现在却是张灯结彩,热闹无比。不管是普通的店铺伙计,还是手工匠们,大家都涌上了街头。

  真的跟过节一样,到处都是种轻松的气氛。

  人们见着,总是带着笑意互相打招呼。

  “听说了吗,那些做乱的老爷们全要送去充军,他们的田地商铺全得没收呢。”

  “可不是吗,该。陛下对他们这般客气,还不知道满足感恩,居然还要造反。没诛他们满门。牵连三族,只是发配充军,已经是相当的仁厚了。”

  “就是,当今天子那可是圣仁天子。减租减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也就本朝才有。”

  大同代王府,如今已经被封存,张全把他的临时指挥衙门设在了原巡抚衙门。大门口的八字墙上贴着新张贴的安民告示。

  门口站着两排背着步枪的士兵。站的笔挺。

  五月的正午太阳已经很辣,可大家却丝毫不在意这些,都站在衙门口附近游来游去。

  有人问,“听说抄没乱党的田产后,会把过去他们强占的那些地,发还给原主呢。”

  “可不是嘛,我也听说了。据说过去那些叛乱的商贾们借的高里贷,盘剥百姓的钱项,也会发还部份给原主。”

  “哎呦,真的吗。那我以前借太白楼东家王员外的债,是不是可以抵消了?”

  “那也要看,告示上不是说了嘛,按朝廷律令办。付息只要达到本金两倍的,本利全消,达到本金一倍的,只还本不再付利。而超过两倍的,则多出的会在清理帐目后,交还债主。”

  听到这里有人说的清楚,立即就围上来一群人。

  有一个老汉道。“我家以前也借赵家典当铺的银钱,利滚利还不清后,我女儿被拉去抵债了,能把人要回来吗?”

  “这个是肯定行的。告示上也说了,这种逼人还债的,是可以把人带回去的。你等着吧,马上就要开始清理这些乱党的帐目了,到时被他们侵占的田地,欠他们的高里贷。被卖到他们家抵债的儿女,都是能够要回来的。”

  张全此时也是忙的不可开交,一面派人去北面向官军报信,一面又要组织人维持大同的秩序,还要忙着查封这些乱党的田宅庄院,并要追捕那些漏网的乱党。

  张全已经让城中和郊外各县的预备役、乡兵和民兵们全都集合起来,负责维持局面,守卫城池。

  那些没有参与叛乱的士绅商贾们,则都不安而又小心的关门闭户,缩在家中。

  赵长生拿了一副梯子架在院墙上,站在上面露出头小心的打量着外面热闹的街道。在他后面,全府上下都紧张万分,男丁不论老少都抄起了各式家伙,菜刀擀面杖铡刀,而女子也全都躲在后院花园的地下室了。

  赵家是读书人家,祖上也出过官,不过到赵长生父亲一辈就没人出仕了,他父亲读书出身,转而经商,赵家本就家境不错,经商也还顺利,在大同府也是中上人家,家里在城外有十顷地,城里还有好几个铺面,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赵长生父亲还给他和儿子都捐过监生,也算是有功名在身。

  新朝成立之后,各种新政推行,对于他们这些大户还是很有影响的。许多人都因此对新皇不满,当洛阳一反,大同的这些人再也坐不住了,立即也拥着代王反了。当时也有人来联络赵长生父亲,不过赵老员外借口生病了,拒不见客。

  还交待家人不得出去掺合。

  当时赵长生有些热血上头,很不解父亲的想法。

  “当今也许对朱家有些亏欠,但对天下官商肯定没有亏欠。哪怕对朱家的亏欠,也算不了什么,那点点亏欠,如果他们自己肯安份,是能换得一个富贵的。可他们却不知足,最终只是自取灭亡,我们赵家绝不能去掺和。”

  赵长生不解,“父亲,新皇立国之后,推行种种新政,实是乱命。这是要拿天下富户开刀,这是抢劫。”

  赵老爷子冷冷打断儿子的话,“我倒不这么看,不就是清空追欠嘛,追的也只是五年。有亏空难道不应当追查,有欠缴难道不应当追索?前明贪污横行,因此才有各地叛乱,外虏入侵。最后朝廷又只得加饷加征,百姓日子难过,我们这些富户也一样为此付出不少代价。”

  老爷子教他从另一面看问题。

  “清欠追缴,虽然看起来那些过去的官员和地方的大户们要出一笔血,但你反过来算,他们出的这点血,哪来的?那是过去他们贪污来的。朝廷只追欠五年的,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补交点钱。过去的贪污罪行可就一笔勾消了,有什么不满的?”

  “至于士绅优免特权没了,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本来大明朝的时候。优免也是有限制的,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完全优免。如今新朝要废除优免,本身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事。清丈田亩等等,那更是每个新朝都该有的。”

  赵长生还是不满。“新皇帝太贪。”

  “你错了,贪的不是皇帝,而是天下士绅,大家在前明过惯了好日子,也就忘记了还有朝廷这一回事。什么是朝廷?天下都是朝廷的。”赵老爷子半生打拼,人生阅历丰富,什么样的世道没见过。

  虽然他也是过去那些享受特权的一员,但他心里也是不喜欢那样的朝廷的。

  “不要在意那点点钱,只要朝廷新政推行了,吏治刷新了。虽然看起来我们多交了税,但实际上,生意更好做了,我们过去上交的各种例规各种孝敬各种打点也少了,论起来,我更喜欢新朝的这套,不管什么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摆到台面上来,而不是一切靠人情靠关系。”

  “减租减息,不光是那些穷百姓受益。我们一样受益。有了银行,有了那不断降低的利息,我们做生意周转起来,也是很方便资金拆借的。”

  老爷子对于那点被减掉的地租更不在意。“地租一年才能收多少?如今这天下太平,生意好做了,这才是更有利的。咱们把买地的钱多投到这生意上来,怎么也比置地收租强十倍八倍的。”

  当时赵长生虽心有不服,但终究听从了老爷子的劝,没有参与进去。结果短短几天。事情就变了,叛乱旋起旋灭。

  不过做为大户的一员,赵长生还是很担心这个时候会清算到他们头上来。

  不过事实证明他还是多虑了。

  一整天,都没有发现一起烧杀抢掠,趁火打劫的事情。赵府没受到打搅,只有到了傍晚时,有人送来了一个衙门的帖子,说是请赵家老爷明日去参加衙门的议事。

  “爹,不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吧?”

  赵老爷子看过帖子后,拈着胡须不语,最后叫了几个信的过的伙计出去外面打探打探下消息。

  半天后,伙计们回来禀报。

  外面一片热闹,但秩序很好,没有半点混乱。那些乱党,暂时全关在监狱里面,也没有杀人,命还保留着。但所有参与叛乱的宅院商铺都被查封了。

  “老爷,他们只追究乱党,凡没有参与作乱的,不论是否士绅,并不追究。”

  没有混乱,没有杀人,也没有扩大追究。赵老爷子心里松了一口气,说明形势很好。这次的风波,看来不会卷到赵家头上了。

  “长生,你去把家里的宅院、田庄和商铺的契约都找出来,明天我要用。”

  “爹,你要去换契?”

  老爷子点了点头,“不但要旧契换新契,而且你和管家与账房好好整理一下,按朝廷减租减息的法令,把那些过去欠我们债的,都清一遍。那些还欠着债的,付的利息达到本金一倍的,就不再收息了,付的利息达到本金两倍的,本息全免债务废除。如果有付了超过的两倍利息的,解除债务外还要把多出的那些还给他们。就是过去五年里借过我们钱但还清债务的,也都按这个再查一遍,多付的利息送还给他们。”

  “爹?”

  “别舍不得那几个钱。”老爷子冷哼一声。

  “此外,你们再把过去投献到我们家的那些人家,投靠为奴仆的,愿意离开的自任他们离去,还给契约。投献来的田产,也全都把契约还给他们。”

  赵长生很肉疼,历年投献的地可不少啊。

  可父亲的态度却很坚决,赵长生想到如今还在牢里关着的那些世交家族,最后也没再反对。

  暴风雨来临,事实证明大明那条船已经必将沉没,唯有尽快离开那条破船,早点登上大汉的这条新船,才是当务之急。(未完待续。)

  PS:  感谢芝叶兰馨、每天听书、砀山贡梨天下无双、我爱我姐我弟、因为了解。。。盗世道在♂诸位的支持,谢谢!


'正文 第499章 西狩'

  “皇上驾到!”

  当刘钧走进军机处的时候,打头的太监早已经先一步进去高声唱喝通知。奉命前来参加军机处会议的一众文武大臣纷纷起身,跪地迎接。

  刘钧穿过众人之间,走上御座。

  “平身。”

  皇帝坐在御座上,虚抬双手。

  众臣这时才起身,然后转身面向皇帝站立。

  “赐座。”

  今天刘钧心情不错,一众大臣们心情也不错。

  枢密使傅山,皇帝的妹夫,从龙元勋,同时也还是当今首辅的亲传门生。可以说,傅山是如今满朝中最当红的新贵了,身上还挂着一个开国侯爵位。

  三十余岁的傅山确实意气风发,他身穿紫袍,腰佩金鱼袋,头戴梁冠腰系玉带,身穿着御赐的麒麟袍,越发衬托着身形俊朗,两条浓眉下,一双星目在泛着笑意。

  “陛下,捷报连连,山西的大同、太原、河南的彰德、卫辉、山东的济南、青州,江北的凤阳、扬州等诸地叛乱,已经俱被地方官军平定。”

  “征北将军豪格也发回捷报,土默特左右旗、四子部落旗还有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奈曼旗、咯尔咯旗等皆纷纷请降归附。目前漠南蒙古二十四部,已多半臣服,六盟中三盟及察哈尔部已归附,仅剩下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哲里木盟三盟以及套西二旗尚未归附。”

  漠南蒙古诸部中,现在还铁心跟着满清的,也就是科尔沁部了,其余还未归附的诸旗,也并非就是跟满清一条心,不过是隔的较远,一时还在摇摆观望罢了,但起码不会再跟着满清胆敢来进犯大汉了。

  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 。

  剩下这三个没归附的盟,一个在西面河套,一个在靠近漠北地区。仅有东部的哲里木盟的科尔沁诸部才还与满清是靠在一起。

  但有了辽西北面的卓索图郡,有了燕北的昭乌达郡,和大同北的**郡,大汉的北疆。已经有了一道辽阔的纵深防御线。

  漠南蒙古已经算是完了,用不久多久,都得臣服于大汉。自林丹汗曾想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后,蒙古人先是自己人内讧,然后又分裂成支持后金和大明的两方。最终支持明朝的一方失败,剩下的都依附后金。

  但现在,近年来早越来越弱的漠南蒙古各部,连自己的新主子满清都完全不是大汉的对手,便也习惯性的做起了墙头草,又倒向了大汉。反正漠南蒙古各部的脊梁早被打断了,林丹汗漠南蒙古可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整体。

  至于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势力还是很强的,他们甚至控制了西张、新江等地。但刘钧暂时也对那些地方鞭长莫及,因此也懒得费力去管他们。

  “不过最好的消息。还是多地叛乱被迅速平灭。尤其好笑的还是大同,那些乱贼拥前明代王谋反,结果却被我们四海银行大同分行的保安队长,带着一群保安给一举拿下了。”

  一众重臣们也都忍不住笑了,有人便说,“征调三千银行保安,定可平定天下叛乱!”

  刘钧也笑了笑,一群保安都能把一个重镇的叛党给拿下,充分的说明了叛党虽跳的欢,可是他们却缺少一项造反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武力。

  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些士绅造反,却全无武力,如何能成功?

  怪不得人都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些乱党,还不如那些流寇,一些逃兵、流民们起来造反,都知道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李自成造反多年,跑遍天下五湖四海。而大同的那些人。虽然抓住了一个空子,趁官军不在控制了大同城。可他们夺了城后一无作为,既没有马上招兵买马,也没有主动出击,更没有撤退。

  这些官绅们造反,跟流民造反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流民们都是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反,大家是为了活命。因此造反后也没有什么顾忌,哪怕四处逃窜也无所谓,但士绅们不同,他们都是在地方有钱有势之人,大把的家业在这里,谁肯离开?

  “目前形势是好的,但大家也不能轻敌大意,三路进剿的计划依然不会变,在座诸位也要做后后勤保障工作。”刘钧交待。

  平定叛乱,刘钧绝没担忧过。

  这次的叛乱,刘钧反而觉得其实也不是那么的坏,起码可以让朝廷彻底打开推行新政。前方军队大规模进剿,后方调派官员跟上,在地方推行新政。

  有了军队开路,谁还敢反对。

  洛阳。

  田见秀问李自成。

  “如今汉军气势汹汹,兵分数路杀来,锋芒正盛,大同、太原、彰德、卫辉、济南、青州、凤阳等地勤王军都被击败,形势对我们很不妙,大帅有一下步的方略没?”

  李自成沉默。

  良久才道,“我这些天也在考虑这事,之前我们还是过于乐观了。义旗一举,确实应者如云,然后各地起义勤王者,未有兵马装备,更无统一调配指挥,他们连各地的驻守汉军都打不过,甚至就如大同那边,居然被一伙银行的保安给击败了。”

  说到这里,他不由的摇头。

  不过他还是没有反悔之前的决定,有明朝这面旗帜,还是很有用的。仅看各地响应的情况就可知道,这块招牌很有用。

  “我们守不住洛阳的。”田见秀道,“如今张山等还一直没有发动攻城之战,肯定是在等从山西过来的那支大军。我们现在有明朝天子这面大旗,又有洛阳城中的诸多钱粮,我认为我们下一步应当立即撤离洛阳。”

  “刘继业这次调派了六镇兵马,兵分三路,来者不善。”李自成道,“正好我也叫了宗敏他们,一起商议定夺下一步方略吧。”

  等刘宗敏、李信等麾下文武都到齐后,李自成提出田见秀刚才说的那个问题。

  “洛阳没什么好留恋的,官军来了,我们走就是,没必要跟他们硬拼。”曾经是蓝田煅工的刘宗敏立即道。虽然李自成这大半年来,一直想要在河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但刘宗敏对此并不是很上心。

  从崇祯初年到现在,造反也十多年了。几时又有过什么根据地,反正是打到哪里就是哪。没有钱粮,找地方大户征要就是。

  “避实击虚,确实不失为一个应对当下之策。”牛金星这个军师也开口了。如今汉军大军压境,牛金星也很清楚闯军与汉军之间的差距。

  洛阳虽好,但四战之地,四周又没有守住可为屏障,强行跟官军在这里对峙,那是自寻死路。

  李岩也表示赞同,只要带上皇帝,继续打着明军的旗帜,那么在不在洛阳都无所谓。他们现在需要的是明朝的这面旗帜,需要的是皇帝这个象征。

  不过他也有些忧虑。

  “只怕皇上不肯离开洛阳。”

  刘宗敏冷哼一声,“走不走,可由不得他。”

  李岩这时突然想起一桩历史,东汉末年,董卓篡权,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后来便是纵火烧了洛阳,然后带着皇帝和百官迁入关中长安,凭借关中四塞之险,把关东军阻隔在关东。

  如今他们岂不是又要重演历史,只是这一次,他们却是董卓凉州军了。

  想到这里,李岩有些意兴索然。

  “大帅,还是应当跟陛下陈明厉害,劝陛下西狩。”

  李自成想想也是,以后还得打着大明这面旗帜,还得用皇帝这个身份呢。

  “那我就进宫去面见一下皇帝,劝他西狩。”

  李自成入宫。

  当面向朱常洵陈说了如今的形势,以及西撤入关中的计划。

  “陛下,洛阳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汉军来势汹汹,兵锋正锐。臣以为此时不宜再留在洛阳,与敌硬拼,那样实为不智。臣请求陛下西狩入关中,关中四塞之地,有潼关、武关可拒汉军。且关中多大明忠诚义士,汉军也暂未有军队驻扎,撤入关中,可稳局势,联络各地义军,招兵买马,重整山河。”

  李自成按着李岩牛金星他们教的,费了许多口水,说了半天,结果朱常洵却只回了一个字。

  “不!”

  “陛下?”

  “朕不会离开洛阳的。”

  李自成心中不满的离开宫中,回到帅府。

  “皇帝不肯离开。”

  李岩皱起了眉头,“大帅没有和陛下陈明当前形势吗?”

  “我口水都说干了,可他就是不肯离开,而且连个理由都不肯给。”

  “那还说个毛,他既然不肯听人话,那就别跟他客气。给他点颜色,他还真就开染坊了,真把自己当成皇帝了。他娘的,大哥,我亲自入宫去‘劝’他。”

  “刘将军不可乱来。”李岩忙劝阻。

  结果刘宗敏却一甩衣袖,将他挣开,大步的走了。

  李岩忙对李自成道,“大帅,快阻止刘将军,咱们不可怠慢皇帝啊。”

  李自成却哼了一声,“我看皇帝是有些糊涂了,也是应当让他明白一下形势。”

  李岩怔在那里,沉默了许久。(未完待续。)

  PS:  感谢54547401。。。、书友141206。。。、山青盈的支持,谢谢大家!


'正文 第500章 高薪养廉'

  魏养浩醒来的时候,天已大亮,他听到窗外有人在说话。他起身一边穿衣一边站到窗边,正好听到自己的书童说,“听说了没,今天衙门发薪。”

  “听说了,不过我估计也没啥意思,自新朝立国,咱家老爷当这官尽往外掏钱了,看朝廷那样,估计也不会有多少钱发,说不定到时还得折来折去。”回话的则是他的长随,听他接着又道,“都说当年洪武朝的官最难当,我觉得这龙汉朝的官一样难当。当官还得往外掏钱,这哪朝都没有的事啊。”

  “本来么,好不容易十年寒窗,一朝高中,当官发财,光宗耀祖。可好不容易当这两年官,攒下点银子,如今还大把大把的往外拿,哪有这样事啊。”

  长随接话,“可不是么,要不这天下怎么无数士绅造新朝的反呢。”

  魏养浩听不下去了,咳嗽一声,屋外立即就没了声音。

  这些小兔崽子真是越说越不像话了,什么话也敢乱说。魏养浩是河南开封府陈留县的知县,七品官。这是任上的第三年,也是他第一次外放。他两榜进士出身,但过去出身贫穷,家里咬牙供养,好不容易到快三十岁的时侯中举,然后好运连连,紧接着又高中进士。在京中任了一任闲职,得以外放到了河南来当了知县。

  外放当知县,比起在京清水衙门里做官,还是要强上许多的。在京时他是八品,岁禄米八十四石,清水衙门里又没其它什么收入,京师居住消费又高,日子过的着实艰难。尤其是他是乡下穷家出身,一做官,一大家子人都跟着入京,都想要跟着享福。

  父母兄妹嫂子弟媳侄子等等,一家十几口人,还雇了车夫仆妇。靠着这点俸禄过的异常艰难,还得举债。

  好不容易借了笔钱通过座师的关系谋了个外放知县,情形总算是改善了许多。

  七品知县年禄也只有九十石,比原来只多六石。但地方官还是知县这样的正印官。差别还是很大的。

  一到任,地方上的乡绅商贾们就送了一笔迎接银,足足两千两。这也是如今官场惯例,新官上任有迎接银,官员离任也有相送银。

  除了这笔银子外。魏养浩在陈留当知县这几年,每年还有常例。

  常例其实就是潜规则,是灰色收入了。一种上下早已经默认的东西,陈留县知县的常例,总共有二十多项收入,属于不变的。每任官员都一样有,大家都默认的。

  其中有夏绢银一百六十两,夏样绢八匹,秋粮长银二十两等等此类二十余项。二十余项加起来,一年是三千两左右。

  这已经不算是索贿或者受贿。而是一种公开的常例。当年大清官海瑞在浙江做知县时,也一样是收这些常例的,还把他们记录在自己的文集里面。

  这些项目的只是默认的常例,如果遇到贪一些的官员,还上下贪污、挪用,甚至公开索贿的也是常事。

  魏养浩如他名字一样,要养一身浩气,因此不屑于那些贪污受贿之事,但常例他却是一分不少的都纳入腰包的。

  任知县三年,魏养浩不但养了一大家子人。还清了在京欠的债,甚至还攒下了万两白银。

  不过新朝一开,上面开展清欠追缴,陈留县也一样有许多亏空欠税。上面搞责任制,划片包干。谁的任上谁擦干净自己屁股,追究亏空,谁贪污谁填补,查不到,那就由该任官员自己掏腰包补。

  这个公文一下。魏养浩也是愁白了头。带着师爷属吏们自查了许多天,最终也只是查到了部份亏空拖欠的原主,下公文让他们填补,可依然还有许多死帐对不上,最终只能由他和属下们补上。

  魏养浩一下子补了一万块银元,积攒的一半家产就没了。

  若说没有心中不满,那是假的。好在他入仕途时间不长,虽心中肉痛,可也觉得朝廷的法令没错。

  好在这段时间天天忙着清丈田地,追缴欠税等,忙的四脚朝天,也没有时间却心疼。

  今天是发薪日,说来他还没有拿过新朝的俸禄呢。

  想到这里,他有些担忧,也不知道这个俸禄会是多少。虽然之前皇帝登基之初就下诏,天下官吏俸禄加倍。但一个七品知县,原来年禄不过九十石,折合每月不过七石半禄米,就算加一倍,也不过一月十五石米而已。

  况且原来的俸禄还有本色折色,部份发银,大部份发米,还有许多用绢、布等实物折发。东西领到了,还得自己去卖,一转手,又得亏上许多。

  如果仅是这样的加倍,那根本不够养家的。

  现在连税赋都是朝廷专门的部门收缴,他们地方衙门只是配合。没有了税收之权,自然也没有了火耗截留,上面又不许再加征加派,眼看着每年的常例也要没,魏养浩最近真觉得挺心烦的。

  魏养浩也想公正廉明,并不想沾上个贪官之名,可他也还得养家糊口,也得吃饭穿衣。他不去索贿受贿,可俸禄如此之低,收点常例也是没有办法之事啊。况且他虽然每年收的常例不少,可也一样要往上送常例,每次要给知府、知府衙门、道台衙门,甚至是布政使衙门、巡抚衙门、总督衙门都得送,若是逢上京察之年,入京考核,那更得给各个京师衙门送礼。

  穿好衣服,出门,书童和长随一脸不安的站在那里。

  “以后收敛点。”

  到了衙门,堂上和前院里已经站满了人。

  陈留县有正式官身的只有几个人,不入流的吏目也才几个,但在衙门领工食银的却足有好几百号。这其中既有三班衙役,也有巡检和弓手们等等,总之人很多,那些什么门子、轿夫、牢头、忤作、仓头等等。

  这些都不是经制吏,也就是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他们拿的工食银,也是本县内征收的丁银、役银,然后雇佣的。有些人只属于临时差派,有些则是全天侯的工作了。

  不过这些人的工食银都很高。一年可能也就六七两。很多一个月只有几钱银,这点钱当然不够吃饭,因此他们便靠手里的这点官府给的权力,去搞额外的创收。

  说白了。最后这些人的收入其实不低,最终这些负担还是转给老百姓头上了。而且以往那些大户是不负担这些的,都是普通小老百姓承担。

  新朝的第一次发薪,大家都很期待。早早的来到衙门,还有人询问他。

  魏养浩也不清楚薪俸是怎么发的。这次发薪,是由四海银行河南分行开封支行陈留县营业所代发,因此到现在,他也还一无所知。

  魏养浩有些头疼,今天朝廷发薪水,他自己也还要给下面发薪水。他手下有好些人是属于他私人雇佣的,有四个师爷,分管刑名钱粮等,还有轿夫、厨子、门房、仆妇家丁等。

  “来了来了,银行的人来了。”

  八名银行保安护着三辆马车过来。几名银行营业员最先下车,他们提着几个牛皮公文包,后面几人则提着几个带锁的木箱。

  “王所长,大家等侯你们多时了。”魏养浩看到带队的是营业所的王所长,连忙上前。脸上还带着笑脸,没办法,四海银行到现在,都还属于是皇店。名义上,银行现在不是官产,而是皇帝的私产。

  王所长这个营业所的所长。连经制吏都算不上,但人家是皇帝的人,他都管不着。而且陈留是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县,王所长管的这个营业所规模不小。往来银钱很大,平时衙门里都得看他们脸色。

  “人都到了吗,到了的话,就开始发薪了。这次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们亲自上门来发放,但是以后。就得由你们去我们那边自己领薪了。”王所长笑着道。

  没有过多的客气,桌案早已经摆好,八名高大的保安腰挎着长刀,手握着一根短棒,一字排开站在桌案两侧。还在桌案前五尺外划了一条线。

  每次叫到名字的人才能越过这条线到桌边领薪,其余人只能在线外侯着。

  最先发的自然是知县。

  魏养浩坐在那排桌案前,心里竟然有些紧张,仿佛站在刚贴上的科举榜文下。

  不知道自己的薪俸有多少。

  “魏大人,请提供一下你的身份牌、官印和私章,谢谢。”

  魏养浩这时很配合的提供了这些,并没在意这些带着冒犯的话语,他急着想知道自己的薪俸有多少。

  王所长认真检查一遍,然后拿起笔在一本册子上登记。

  “小刘,确认身份,发薪。”

  “好的,所长。”那个叫小刘的职工先拿出一个本子,然后取来一张单子,核对一遍后交给旁边的一人。那人拿过单子又核对了一遍,再交过旁边一人。最后那人看过单子后,打开木箱,从里面取出银元券,点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