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吴襄,让这份联盟更加稳固。

  多年以后,吴襄虽然总兵官被免了,可吴襄的儿子吴三桂却二十七岁就当了总兵,更在二十八岁时就当上了提督,这是祖家世代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

  祖大寿得意自己眼光准的时候,也在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当年袁崇焕主持辽东的时候,他全力支持袁,自己也得以成为袁麾下辽东四大将之一。可后来袁崇焕却突然被皇帝所杀,当时他也带着吴三桂和袁的背剑官一起随袁入京,闻讯之后吓的连忙带吴三桂逃出京师,率本部一路攻破山海关打出关外去,生怕皇帝把也给杀了。

  好在皇帝可以没袁崇焕,却不能没有关宁军,最后皇帝没有追究他,这也让祖大寿深为感恩。可后来他奉命筑大凌河城,结果又被围了几个月,城中无粮,祖大寿靠吃马肉吃老鼠吃民夫吃老弱士兵,吃掉了近两万人,最后还是被迫投降了。

  祖大寿降清后,找了个借口回锦州招降,结果才得以脱身,回到锦州之后他又开始坚决抗清。可世上再没比他更倒霉的人了,在锦州呆了几年,他又被清军围了。

  好在这一次锦州城坚粮足,倒不用吃马吃人,本以为这次他要完蛋了,却不料外甥吴三桂如此厉害,接连大捷,很快就把围城的清军杀的退回了义州,如今更是带着自己一路杀到了义州城下,反包围了清军。

  祖大寿其实更主张围义州城,但围而不攻,只用义州城中清军来钓救援的清军,围城打援。可惜外甥吴三桂对于炮火信心满满,认为义州城根本挡不住他的炮火。(未完待续。)

  PS:  感谢ybyi、杨一傲的支持,谢谢!


'正文 第333章 偷师'

  吴三桂对于自己的进攻计划是信心满满的,他自松山之战后,处处模仿刘钧的楚军。他打听到楚军有一个参谋部,有许多参谋赞画军官,在每次战前,都要由这些参谋官们制定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详细到每一步的进退,甚至他们还会有一个备用计划,随时可以弥补替换。

  吴三桂也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一个参谋部,提拔了一群年轻的军官为参谋。因为自己的许多军官都是辽西子弟,有文化的并不多,吴三桂便从宁锦等地搜罗了许多秀才、举人入自己的军营,给他们授予赞画官名,让他们协助参谋们制定计划,绘制地图等。

  这次的义州攻城战,吴三桂的参谋部也拿出了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相当的完整和详细。整个计划的重点就是十二万大军中的两万,分驻在义州外围四面的十多个城堡之中,负责拦截预警增援清军,同时也负责城破之后清军逃跑的拦截。

  剩下的十万大军,则有一万驻于大凌河北面,负责拦截大凌河,不让清军突围渡河。

  剩下的九万,东西两面各布置两万人马,等正式攻城后,两边发起佯攻,吸引清军注意力。而真正的主攻方向是在南城,那里将集中五万兵马,是宁锦两镇兵马组成。吴三桂的宁远火炮集中一起,猛攻南城的东侧角,待攻破城墙后,由祖大寿的锦州重步兵打头,夺取破口,宁远火铳手在后掩护。

  这是一个详细的计划。

  太阳已经升起,一轮红日当空,犹如染了鲜血。

  战鼓声声,旗帜挥扬,一支支部队正按吴三桂的作战计划到达指定位置。

  “呜呜呜呜!”

  进攻的号令响起,庞大的明军战斗群开始按着各自的目标发起进攻。

  三十里外,一支骑军正在急速向义州赶来,这支骑军大约五千人。穿着明军的军服铠甲,打着明军的红旗。

  他们沿着大凌河北上,急驰而来。有巡哨的明军试图询问这支骑兵的身份,得到的答复是洪总督和孙总督派来增援义州的骑兵。他们还告诉询问的明军,洪孙二位总督正率大部向义州赶来。

  义州城东南角,城外三百步,一处高坡上,吴三桂的宁远炮火阵地设在此处。各类火炮数百门,上千的炮兵正在紧张的忙碌着,作着炮击前的最后准备。在这个火炮阵地边上,是三千名步兵做为阵地守卫,另外还有三千名骑兵在两翼待命,随时准备拦截有可能出现的敌军。

  “准备开炮!”

  炮兵营参将高声喝令,各炮的炮长们纷纷应声高喊,“准备完毕!”

  第一门火炮开始轰响,九磅长炮炮膛喷出火焰,九磅重实心炮弹呼啸着飞向义州城墙。这门炮弹正中义州城墙。砸下一片砖屑。

  第一发炮弹轰出之后,各炮的炮长也纷纷下达开炮的命令,无数的炮弹出膛,呼啸的砸向义州城墙。

  在义州城头上,清军也发现了明军的炮兵阵地。他们迅速向上禀报,清军指挥官很快下令,调来了数门大炮,对着明军炮阵轰击。

  一枚十斤重的大铁球呼啸着砸向明军炮阵,不过这枚炮弹却射的太高了,在炮阵上空呼啸着飞过。落入炮阵一百多步的后面,误打误中的砸到了几名步兵。

  城头上的火炮接着又发出几炮,可不是打高了就是打偏了,没有一枚射中明军。

  吴三桂也远远的看到了城上的炮火反击。哈哈大笑道,“红夷大炮又不是投石车,其长于攻城而拙于守城。鞑子的红夷炮起码有五百步远的射程,我们的炮阵在城下不到三百步远,鞑子的红夷炮架在城上,反而很难打中我们。哈哈哈。他们只能光挨打,却还不了手!”

  “传令,臼炮减装药,瞄准城头上打,先把鞑子的这些炮给干掉。”吴三桂高兴的喊道。

  红夷炮的弹道平直,射程较远,架在城头上,用来守城并不适合。如果瞄着远处的兵马打,还是有些威力的,比如攻城之时,攻城的一方一般都会在远处集结兵马,这个时候用红夷炮轰击,就能破坏集结,打散阵形。

  但像吴三桂仗着兵多炮强,把炮阵布置到城下三百步左右,清军的红夷反而无用武之力了。

  吴三桂炮阵中的加农炮也同样弹道平直,一样打不到城头上去,可抵近了直接轰击城墙,却是没有半点问题。

  不过对付城头的清军火炮,吴三桂还有利器,自湖北楚军中购来的臼炮,正是专门对付城头的。这些口径巨大的臼炮,其实就相当于用火药发射石弹的抛石机,比起传统的木质抛石机,这些臼炮,更轻便,运输机动容易。而且他们的威力更大,能抛射极重的石弹,扔到更远的地方。

  攻城之时,用来对付城头上的守军或者砸击城中的房屋士兵,也是相当犀利。

  十几门臼炮集中向城头轰击,城头上的清军发现了呼啸而来的石弹。

  “快散开!”一名清军分得拔什库高声大喊,一群炮手连忙四散跑开。两枚石弹从天而降。

  吴三桂从千里镜中看到这十几枚石弹最后只有两枚轰中城头上,其中一枚石弹正中一个炮架,炮架散开,几千斤重的炮管滚落,一名倒霉的清军被炮管砸中,当场惨死,炮管滚动的时候,又压到了一名清军的脚,辗成了肉酱。

  “打的好,给那个炮组的炮手每人赏银五十块,炮长赏银一百块!”

  在南城楼上,济尔哈朗那只断臂还绑着纱布。他用仅剩的那只手举着千里镜,把千里镜对准着明军的炮阵。

  那次松山之战,济尔哈朗在兵败撤退之时,被一个宁远骑兵的手铳短距离命中,摔落马下,虽得铠甲护住,结果却还是落了马,被吴三桂追上来一刀砍掉他一条手臂,若不是他的亲兵拼死相救,当日他就死在松山城外了。

  现在想来,济尔哈朗还是咬牙切齿愤恨难平。

  “吴三桂,又是吴三桂。”

  “明军的炮火很凶猛,我们必须得摧毁他们的炮阵,要不然城墙撑不了多久了。”多铎站在一边道。

  “可城外明军如此重多,我们出城,也靠近不了炮阵。”

  明军的火炮还在继续轰击,吴三桂命令炮火尽量集中一点。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只等待着炮兵轰开城墙,东西两面也还在继续进攻,他们只有少量火炮,但却依靠着盾车、云梯,向着城头用传统的攻城方式展开攻击。

  而在重点进攻的南面,宁锦两镇的兵马也在猛烈的向着城头发起进攻,在盾车的摭护下,宁锦两镇兵马举着盾牌,提着腰刀,奋力向城下冲去,一架架的云梯抬到城下,开始架设起来。

  “冲,冲,冲,冲上去。”

  “第一个攻上城头者,赏银元一万块!”

  军官们高喊着重重的赏额,一万块的重赏,刺激的进攻的明军士兵们双眼发红,一路高喊着冲啊杀啊的猛冲。

  在他们的后方,吴三桂正跟他的舅父兼姑父祖大寿说话。

  “向来只有鞑子压着我们打,攻我们的城池,杀我们的将士。今天,我们辽西将士,也终于扬眉吐气,杀回来了。”

  攻城已经开始半个多时辰,十万明军三面攻城,炮兵阵地也向着城东南倾泄了数千发炮弹。

  强烈的炮声如雷一般的来回震荡,灰色阴沉的天空,被炮火照亮,义州城上下到处都弥漫着大团的黑色烟雾。

  城上的清军不断的向城下放箭,甚至济尔哈朗和多铎等人还调集许多弓手排着密集的方阵站在城中城墙后,以四十五度角向城外仰射箭雨。

  城池前的几十步内,完全就是死亡地带,无数的明军冲过来,可更多的箭雨自天空落下。密密麻麻的箭雨如蝗虫,似暴雨,好似永无停歇。

  哪怕有盾车有盾牌,有铁甲绵甲,可在这种密集的箭雨下,也依然有无数的明军士兵不时的倒在进攻的路上。

  炮兵阵地的炮群也在持续发威,向城东南端的城墙尽情的抛洒着炮弹。城东南端的那段城墙,外面的包砖已经被砸落无数,早露出了里面的夯土层。甚至许多夯土,也都被砸落无数。

  十几门臼炮则不断把石弹抛射上城头,把那些城上的敌楼摧毁,敌楼里的弓箭手们往往跟随着敌楼被一起砸的灰飞烟灭。

  炮群努力的轰击着城墙,几乎每两三分钟就轰击一发。

  宁远镇的炮群让人生畏,进攻的宁锦士兵们在这连绵的炮声中,胆气更壮,士气激昂。这些炮声就如同是激昂的战鼓,是战歌,催升着他们的战意。而对守城的清军来说,这一发发的炮声,却在不停的打压着他们的士气,让他们的军心士气一点点的衰弱。

  南城头上,济尔哈朗的脸色苍白,他心都在颤抖,他无法明白,明清两军的战力怎么转眼间就完全倒转了过来。什么时候,懦弱的明军,居然也能压着他们打了。

  他更不明白,军中火炮的使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清军自己也有红夷大炮,可为什么宁远军的炮兵如此强大,运用的如此厉害。

  “我终于明白孔有德那些汉军为何一直畏战不前,不敢与辽南明军交战了。我也终于知道,为何辽东沿海上千里海岸上的那些城池堡垒的守军,会被刘继业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扫荡了。这样的炮群轰击,哪个城池挡的住,哪支兵马承受的起?”(未完待续。)


'正文 第334章 五万降卒'

  盖州城内堡里,一轮炮轰刚刚结束,硝烟还未散尽,城堡墙上升起了一面白色的大旗在摇晃着,是那么的醒目显眼

  城下传来门闩被推开,接着是吱呀呀的堡门打开的声音。

  百余步外的楚军盾阵后,瞬间爆发无尽的欢呼之声,“叛军投降了,叛军打开城门了!”

  听到这欢呼之声,正在盖州外城头上与自锦州赶来的祖大乐、祖大名和祖大成三兄弟谈话的刘钧也不禁哈哈大笑。祖大乐三人都是征辽前锋将军祖大寿的兄弟,曾一同在大凌河被围假降,后来随祖大寿返回锦州继续对抗清军,这次又被围锦州。锦州解围之后,祖大寿立即派了三位兄弟赶到辽东见刘钧。

  祖家三兄弟是奉兄长之命前来,想从刘钧这里购进一批火器。

  对于这件事情,刘钧答应为锦州镇打造一批火器,但都非最先进的铳炮。一开始祖氏三兄弟见到样品后还很高兴,可当他们发现楚军中装备使用的火器更加先进的时候,他们便有些看不上那些火器了。

  他们想要刘钧军中的这些大炮,尤其是对楚军镇直属重炮标的那些大口径重炮十分感兴趣,可惜刘钧不卖。任他们怎么开价,刘钧根本不理会。出售一些普通的火炮,既能赚取不少利润,也还能免除来自朝廷的一些压力,可让刘钧把最先进的火炮出售给锦州军,刘钧却是绝不会干的。

  刘钧卖了一批骑铳给吴三桂,换来万匹珍贵的战马,已经是底限了。

  “山东三叛徒开城投降了?”

  祖大乐震惊的看着那面晃动的白旗,还有缓缓打开的内堡堡门。

  祖大乐可不仅是依靠祖家的名声才做到游击将军的,崇祯元年的时候,因为长期欠饷,爆发宁远兵变,当时宁远十三营俱乱,惟有祖大乐所统一营不动。崇祯三年时。又率兵随孙承宗收复滦州诸城。

  此后又有祖宽一起率领关宁铁骑南下镇压中原流匪,隶属卢向升,被卢向升称赞为援剿之后,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兵为最劲,杀贼亦最多。

  在祖家诸兄弟子侄中,祖大乐最擅将兵,御下有道。作战勇猛指挥有方。

  可现在,楚国公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把孔有德五万人坚守的盖州城拿下了。这战绩惊人。而最让他震惊的不是楚军以三万兵攻破五万军把守之城,而是仗打到现在,听说楚军三万余人一个人都没有战死,只有几个受伤的。

  这根本就是难以相信,三万人破五万人之城,居然一兵未折,就打的孔有德出城投降了。这可不是流匪,不是中原那些农夫的乌合之众,这可是山东三叛将的兵马啊。当年在登州时。孔有德把围剿的官兵杀的落花流水,到了辽东降清之后,兵马更加强壮,是清虏中既装备大量火器重炮,又拥有精锐骑兵的一支精锐,可现在,仅半个月就打的投降了。

  难以想像。

  “楚军炮火之劲。确实无人可挡。”祖大名也在一边喃喃叹道。这两天,他们也是亲眼目睹了楚军的炮火。

  在锦州一镇只有十几门红夷大炮的情况下,楚军的炮火却多的让人惊心。楚军每协都有一个炮营,下辖六个炮连拥有一百二十门大小野战火炮。一个镇有六个野炮营加两个重炮营外加一个重炮标,一个重炮营有二十门巨炮。

  楚军一个镇下的野战炮、攻城炮加起来足有两百二十门火炮。全都是大炮,最轻的四炮野战短加农。都远超千斤红夷炮。

  而楚军中除了这些大炮,还有许多山地榴,各步兵标中都装备不少,甚至连辎重营、工兵营这样他们看来属于辅兵的营,都装备山地榴。而那种山地榴极轻便,威力却远胜锦州所装备的佛朗机和将军炮。

  锦州军中大量装备的主力型火炮虎蹲炮、将军炮、佛郎机这些,楚军根本就没有。不是队们没,而是他们根本瞧不上这些,全都淘汰掉了。

  祖大乐兄弟三个都看不懂楚军,看不懂朱慈烨,他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没有惨列的撕杀,没有蚁附攻城,没有拼死填壕,不用云梯,不城冲车也不用攻城槌,楚军甚至都没死一个人,围城十五日,炮轰了十五日,楚军没用人命填,而是用一车车的炮弹把盖州城犁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把孔有德这等悍贼给炸投降了。

  刘钧嘴角浮现微笑,“我本以为孔有德还能坚持个十天半月呢。”

  祖大乐微微摇头,心想,坚持?还怎么坚持,这种被动挨打却还不了手的战斗,能坚持半个月才降,孔有德都已经不愧为悍将之名了。在换一般的部队,顶多三五天就崩溃了。不过他也对刘钧的这种战法有些不赞同,既然有如此犀利大炮,这样的战斗本来就应当三五天结束的,刘钧却非拖了半个月。

  浪费了无数的炮弹啊。

  白耗损了大炮寿命,如此犀利大炮可是有使用寿命的,听说最好的炮也才千发,一般的铁铸炮才六百发,过了后就会精度大大降低,不堪使用。

  如此珍贵的大炮,怎么能这样胡乱使用呢。应当集中火力轰开城池之后,就派兵争夺缺口杀入城中的。在祖大乐兄弟看来,火炮明显比士兵的命更值钱一些。

  况且兵贵神速,能早一天结束战斗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一些士卒的性命,就拖延这么长的时间,这是相当危险和不应当的作法。

  这个刘钧,根本不会打仗,光凭着炮火之利。

  盖州城内外已经平静下来。

  天空开始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

  天气越发的凉起来,孔有德觉得自己的心也很冷。转战拼命半生,最后却是这等结局。他又想起了当年从辽南投奔东江,从东江出走登州,想到了在山东举起反旗,想到山东兵败他渡海投清。

  往事如烟,转眼间,自己又败于明军,不得不开城投降。

  孔有德并不甘愿投降。如果可以,他宁愿死战到底也不投降,他知道投降了明朝也不会宽待他。可他也很清楚,手下的兵没人愿意打下去了,只要刘继业一句话,有的是麾下的将校们愿意砍了他的首级献城投降。

  这种情况下,孔有德心灰意冷了。尤其是判断清军无法来救援后,更是心冷。

  盖州城五万余人马。在半个多月的围城中,死了四千多,依然还有五万余人。其中战兵两万余,辅兵两万余,民夫万余。

  除了他们,盖州城并没有其它百姓,百姓早被明军第一次攻破盖州后就迁走了。

  叛军一队一队的走出内堡,他们把兵器扔在堡门外两边的空地上,武器钉钉当当的落下。渐积如山。

  他们放下了武器,也解除了铠甲,仅留着镶黑的军袍。

  孔有德带着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领着上百名守备以上军官最后走出,他们举着自己的将旗。

  傅宗龙对于这一结果极为兴奋,他们都没有想过,刘钧真的能夺下盖州,还俘虏了数万叛军。

  太监王坤和卢维宁早张罗着在盖州城外的空旷地上。修建了一个临时的土台,做为受降仪式的地点。

  土台上临时搭建了一个大帐,四周遍列铠甲森森刀光耀眼的楚军战士,台中摆在一排桌案,刘钧与傅宗龙、范志完、李春江和王坤、卢维宁、瞿式耜、傅山等一众督抚监军巡按总兵们在座,两侧也各摆了一排桌椅。那里坐的是楚军破城的第八镇的各师协标将校们。

  王坤和卢维宁自知这场大捷自己没出什么力,因此便把受降仪式的事情都揽在身上。他们还特意从刘钧的参谋部中借调来许多名会绘图的参谋们,交给他们一项重要的任务。

  “把今天的受降仪式完整的绘制记录下来,到时呈奏天子过目。”卢维宁一遍遍的交待道,“一定得把整个场面都绘下来,尽量详尽,把每个人物都绘画清楚。他们的衣服样貌甚至是表情”

  李春江坐在刘钧的旁边,也是充满着感叹,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可实际上,他与刘钧认识时间也不短了,当年他建立九头鸟,拉刘钧到自己的队伍里做副手,那时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他负责筹饷,刘钧负责练兵,然后一起剿匪。

  再后来,刘钧做了虎头关的巡检,李春江也去南京准备科举考试。他离开九头鸟也不过一年多时间,一年后,他参加科举,成了新科状元郎,选了庶吉士、入了翰林院,如今更是外放出任了辽东巡按御史,这升迁的速度,可以是青云直上。

  可跟刘钧相比起来,却又不值得一提了。

  当年的小小武生,去刘侨家中贺寿还被人轻视的刘钧,转眼间,已经天下闻名的大帅。是皇帝义子,辽东提督,征虏大将军,爵封楚国公勋加上柱国。

  李春江还只是正七品官,刘钧却已经位极人臣了。

  “继业,你打算怎么处置孔有德等人?”李春江挥去脑中的那些念头,望着刘钧问道。

  “孔有德主动开门投降,我可以饶他们一死。”

  李春江低声道,“孔有德是十恶不赦的叛徒汉奸”

  刘钧一摆手,“孔有德等人确实是汉奸叛徒,可他们的投降,也避免了诸多伤亡。以后我们跟清军还有很多仗要打,清军中也还有许多如孔有德等汉奸叛将,如汉四旗的汉军,如蒙古八旗,甚至还有辽东的许多被奴役的汉人百姓,那些臣服于满清的辽东地方汉人大族。今天我们放孔有德一马,也是要传递一个信息给这些人,只要他们肯洗心革面,弃暗投明,那我们就可以给他一个既往不咎的机会。”

  “如果只是一味的清算,那只会把那些人推向满清,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满清对抗朝廷到底而已。尽量的分化敌人孤立敌人,对于我们收复辽东,击败清鞑有很大的帮助。”

  李春江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千金市骨我自然也是明白的,只是此事重大,只怕朝中官员并不会支持。”

  “管他们做什么,他们只是坐镇京中,指手划脚,又岂知国事艰难。打了几仗胜仗,还就真以为我们局势一片大好,完全可以辗压清虏了?不,一个失误,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事情有轻重缓急,现在当务之急是对付鞑虏,而不是急着要清算孔有德的清帐。说句不好听的,真要清算,也应当忍一忍,等到辽东局势真的平定了再说。”

  “那这些兵怎么处置?解散?还是收编?”

  刘钧摇头,“我并不需要这些降兵,可也不会轻易的把他们放归。暂时来说,我们还没有能力马上反攻深入鞑子腹地内心,这些人我们放了,很可能转头又被鞑子征召起来,再调头来对付我们。”

  “那?”

  刘钧微微一笑,“孔有德、尚可喜等游击将军以上的军官,暂时留在辽东做为临时顾问,他们对于鞑子的虚实比较了解。百总到守备级的军官送去海南琼州安置,其余战辅兵民夫全送去台湾,打散安置,让他们屯田。以后若是收复了辽东,可以把他们的家眷也迁去。”

  “就这样?”刘钧的一番处置打算,让李春江大为惊讶。这处置也便宜那些叛军了,如果宽待那些士兵还说的过去,毕竟一般也只追究首恶,不问胁从。可刘钧不杀孔有德等人,起码也得弄个流放或者监禁。

  “这样的处置,只怕会引来科道言官的弹劾。”

  “既然要千金市骨,当然就得把姿态做足,既然都饶孔有德等人一死了,那再监禁或充军,岂不是效果大打折扣?再说了,孔有德等军官放在营里,也是监视着的。而且,他们也确实是有一些价值的。

  “我总觉得此事还是应当慎重,最好先请示陛下,由陛下做决定。”李春江身为巡按,同样也负有对刘钧的监督弹劾的职责。

  “我会的,但陛下旨意下达之前,我还是会按我的决定处置他们。”)


'正文 第335章 伪装者'

  三千铁骑,狂风般的卷过秋日的辽西大地。

  义州城南,锦州镇的一队轻骑正在巡逻,发现这支骑兵到来。

  “打着秦军的旗号,好像是孙督臣的麾下。”一名锦州骑手远远的打量着这支骑兵的旗号,仔细辨认着道。

  “他们是赶来分口肉汤的么?”旁边几骑笑着说道。

  “哈哈,来的早不如来的巧,他们倒是刚好赶上了,再晚会,义州城就要破了,到时他们连肉汤都喝不到一口了。走,咱们迎上去。”轻骑队长笑着跟自己的兄弟们说道,一夹马腹,率先迎接上前。

  “嘿,你们是孙督臣麾下的哪支兵马,是哪位将军统领带队?”

  那支骑兵打前一支百骑小队驰在最前面,看到他们也早迎了上来。“你们又是哪支队伍?”

  “嘿,秦军的兄弟,我们是锦州祖帅麾下奉命在此巡哨。”

  打着秦军旗号的那支前锋百骑队的黑脸大汉军官点了点头,“哦,原来是祖帅麾下,兄弟,义州城下战况如何?”

  “嘿嘿,兄弟你们来的正好,跟你们说,我们吴提督已经带着五镇十二万大军把义州城包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义州鞑虏已经是插翅难飞。现在吴军门正指挥着十万大军展开攻城呢,你听那隆隆的炮声,跟打雷似的,已经打了半天了,听说义州南城墙都被轰开了一个大洞,差一点我们兄弟就冲过去了,可惜鞑子拼命堵住了。”

  那锦州骑兵军官说的眉飞色舞,“我的个天爷啊,你们是没见过那大炮,数百门大炮架在一起。对着义州南城墙就是狂轰烂炸,那真是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啊。那些炮可真厉害,尤其是从湖北购回的大炮,那叫一个猛,打的鞑子哭爹喊娘。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要我看,咱们今天就能轰开城墙,钉进城去,灭了这些鞑子。鞑子能堵住一次缺口,他还能堵住第二次第三次?咱们有这些大炮,想轰多少个口子就轰多少个口子。”

  那黑脸大汉听的脸色微变,“那就是说,义州城还没有攻破?”

  “暂时还没有而已。用不了多久了,你们来的刚好,正好赶上,到时这破攻之功里也能有你们一份。”

  黑脸大汉点点头,“吴帅的炮阵如此猛烈吗?这炮阵设在哪边啊,一会我们也过去瞧瞧。”

  “就在义州城东南三百步的那片高坡上,远远的就能看到了,硝烟弥漫的。不过你们也靠不过去,吴帅派兵守着呢。有三千骑兵和几千步兵牢牢守着炮阵。防备着鞑子出城袭击炮阵呢。嘿嘿,咱们如此厉害的炮阵,可不会给鞑子这种机会。”

  “多谢兄弟的相告。”黑脸大汉咧嘴一笑。

  那锦州骑队军官突然感觉有些不太对劲,就在这时,那黑脸大汉一声大吼,迅速拔刀猛砍了过来。那骑队军官慌乱之中向一边侧开,可紧接着那刀又一次砍了过来,他再闪避不及,被一刀砍落马下。

  鲜血沽沽而出,他疑惑的问。“为什么?”

  “让你死个明白,我们是大清的兵马。”

  “你明明是个汉人。”骑队军官艰难的吐出一句话。

  “我们是汉四旗的。”

  “汉奸!”骑队官愤怒的吼道,黑脸汉一刀刺中他的胸口,骑队官的骂声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那队锦州轻骑也被百余汉军旗骑士突起发难,纷纷被砍死。

  黑脸汉子翻身上马,跑回大队前。

  “大人,吴三桂正率兵用大炮猛攻义州城,不过义州城还未破。吴三桂的炮阵就设在义州东南端距城墙三百步左右的一处土坡上,有数千步骑守护炮阵。”

  一身明军将领装束的石廷柱闻言,点了点头,“还好我们来的快。”

  石廷柱是清军汉四旗四固山额真之一,深得黄台吉信任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