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钧在董事会上只说了一件事情,以后东印度公司的财务结算,统一使用四海银行铸造的银元,大笔现金则使用四海银行的银票。

  董事们都知道四海银行是镇南侯的产业,镇南侯提出这个要求,也不过份。并且四海银行的这些业务也确实能够提供更好的使得,自然无人反对,一共赞成。

  这第一次董事会开了大半天,讨论了许多事情。总之,按公司定下的规章制度,公司的重大会议必须得由十九人董事会共同讨论,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得由公司的董事会十九人决策。

  董事会由董事长提议召开,董事也可以请求召开,而且各董事抽不开身,可以授权私人代表参加董事会。

  公司成立之后,便开始建立分部,各地商站,办事处,招募人员。同时订购建造商船,打造护卫舰船,以及招募船员水手护卫、管事掌柜伙计等。另外还要订购各种货物等等。

  这些事情,就交由公司的常务副总和其它副总们管理了。

  总之公司正式开张了,公司在四海银行的帐户上,真金白银的还躺着四千多万块银元,有了这么庞大的资金,公司的一切却都会迅速的步上正轨,这是一头真正的大鳄。

  刘钧这个时候时候的目光又重回到了四海银行上面,银行这段时间已经开了数百个分行和支行,基本上,每个府州都有一个分行,每个县都有一个支行,网点已经铺遍了每个地方。

  是时候推行我们的银元券了,刘钧看着银行的报告,笑着对银行的总经理道,“开始印刷银元券吧,面额就是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二十和五十元以及一百元。先印个一千万元,印好后给我准备好。另外再额外印刷一批一角、两角、五角的小额券,增加流通方便。”

  这些银元券,刘钧准备拿去给皇帝。这段时间,随着四海银行的迅速铺网,债券也卖的还不错,不低的利息让不少人心动。由于刘钧并没有公开宣布这些债券是朝廷借贷,而是以四海银行的名义发行借贷,又有江南钱庄做为担保,因此在民间这只是一个商业借贷,虽然说是信用借贷,可随着四海银行和江南钱庄的遍及大明各地,这债券销售积少成多,还是迅速的卖出了五百多万两。

  而且后劲还很强劲,刘钧不打算把那些销售债券得来的真金白银提送给皇帝,而是打算印刷一千万元银元券给皇帝送去。

  当然,刘钧也并非是要糊弄欺骗皇帝,刘钧印制的并不是宝钞,而是能够随时一比一兑换银元的银元券。

  表面看似刘钧好像有些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但实际上,这里面的水却深着。铸银币,刘钧能大赚一笔,印银元券,赚的只会更多!(未完待续。)

  ps:  谢谢河蟹包河、白云过隙01、38849751、150616202627244、hsq168、冯家第四少、小。邪道诸位同学的月票支持,谢谢大家!


'正文 第279章 五国合约'

  在大明一担生丝百斤,值银百两。而在日本,一担丝现在可以卖到五百五十两白银。其贩丝之利,为大明商船到日本贸易中最有利的交易。而把生丝贩往吕宋马尼拉、巴达维亚等南洋诸岛,一担丝的价钱不超过三百两。

  这巨大的利益,甚至使得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纷纷从中国商人手中收购生丝,然后转运到日本出售,赚取区间贸易差价,大得其利,甚至为了垄断这种暴利,几国还曾大打出手。

  此时美洲银矿产量减少,日本的白银产出成为世界之最,对于有大量白银进口需求的明朝来说,运生丝往日本,再运白银回或者黄金和铜回大明,这是数倍收益的暴利。

  仅澳门的葡萄牙人在日本锁国之前的崇祯十一年,就往日本贩运了五千多担生丝,得银超过三百多万两,赚了两百万不止。

  吕宋马尼拉的西班牙人甚至把在南洋马尼拉收购到的中国生丝,转而又千里迢迢的北上运往日本销售。

  当初荷兰人与郑芝龙达成协议,荷兰人每年向郑芝龙订购14万斤生丝,50万斤砂糖,10万斤糖浆,50万斤绢绫,而用30万斤胡椒和部份现银支付,这些收购来的生丝等货物,同样是转手卖往日本。

  而同期,大明海商也依然会有将近百条大商船往日本贩售生丝。日本对中国的生丝的需求,数量惊人。

  而现在,日本闭关锁国,大多数国家都无法与他们通商,货物供给减少,需求只会更高,贸易的利润也会更高。

  大明的水师舰队收复台湾与壕镜,如今对日贸易的市场上出现了大片的空白,大明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迅速的弥补了这块空缺。并且进一步的展现出了更加的强势。把对日贸易当作了自己的禁脔,霸道的不许别人染指。

  一面是日本开始闭关锁国,一面又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被赶出这块市场,紧接着强大的大明东印度公司出现了。许多人就算不甘心。都没有办法。

  日本本来就与中国是敌对关系,以往没闭关还能偷偷贩运,现在日本闭关,除了如郑芝龙这样在日本有关系的中国商人,其它人根本进不去。而以往还有葡萄牙荷兰等国竞争。大力向中国商人收购生丝,现在这些人被赶走了,只剩下了这家新开的东印度公司。

  尤其这家公司里面还有好些个股东,本身就是大明最大的生丝产商,大明有名的湖丝很大份额都被这些股东占头。现在东印度公司直接从那些大丝商手里订购生丝,再转运往日本,其它人想贩丝,渠道和量都少了。

  他们就算有丝,也只能卖到沿海各港大明东印度公司的手里,或者运去台湾。能多卖点价。至于走私到日本,日本的缉私兵倒不怕,可却绕不过海上的大明水师啊,谁不知道东印度公司的两个大股东正是水师的顶头上司。

  许多海商只得断了往日本贩私的念头,转而往南洋贩运丝绸、茶叶、瓷器、砂糖等物,只是航程更远了一些,利润反而下降了。但荷兰、葡萄牙等退出台湾壕镜后,这些西夷损失了中国货物的主要来源,便只能依靠大明海商运货过去,一时间货物价格倒是上升不少。算是小小弥补了一下中国海商们的心情。

  这个时候,四海银行开始向那些海商们提供大笔贷款,让他们可以增加海船,提升货物运量。多赚些利润。这些商业借款虽然利息不低,可相对来说,海贸也正是高利润行业,只要有资金,回本就不是问题。

  何况自大明的水师舰队横空出世,接连打败了几个西夷舰队后。如今往南洋的海上要安全的多,只要挂着大明水师发的旗帜,根本没有海盗敢动。在靠近中国的海上,有大明水师护航,而在靠近南洋诸岛的海上,又有急需中国商品的西夷诸国的舰队护航。

  福建广东和浙江几地同时有数家大造船厂开工,他们推出的新船全是欧式的大帆船,比中国传统商船更大,改硬帆为软帆,速度也更快,装货更多,甚至还能配备不弱的火力,拥有自卫能力。

  这几家造船厂的新船型一推出,立即就吸引了许多得到贷款的海商们的注意力。不少商人开始预付定金,开始订购这种新型的海船。

  而与此同时,台湾也在大量的招募移民,既有台湾官府前来大陆招募移民前往屯田。也有台湾开发公司前来大肆招募工人矿工。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沿海诸省终于掀起了一股移民台湾热。无数贫民终于相信台湾是个未经开发的宝岛,那里到处都是肥沃的土地,棒打狍子瓢舀鱼。去了就能得到一块肥沃的土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且那里气候适宜,就跟福建一样,既不寒冷也不荒僻,甚至也没有什么吓人的凶悍建虏鞑子蛮子生蕃。

  而且去了还能免税赋三年,甚至只要报名过去,连船费都不用出。

  当一些已经先期过去了的,然后很快又回来,要把全家迁移过去的情况不断发生后,最后甚至有了许多新的传闻,台湾被人称为是黄金岛,说那里遍地是金,大家都去那里淘金去。

  每天沿海都有无数的船只出海,既有台湾官府组织的,也有沿海各省官府组织的,还有许多是东印度台湾开发公司组织的。

  到了后来,除了那些官方的大船,更多的船出现了,甚至许许多多的渔民不打鱼,改行专门运移民去台湾,每天海上都有成百上千的船只往返海峡。

  过年之前,大陆移民到宝岛去的只有千多人,而年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却已经有超过十万个移民到了岛上。其中大部份是受开发公司雇佣,拿薪水的公司员工,开垦土地或者挖矿。

  还有许多则是全家移民前来屯田垦荒,冲着官府会分一大块地给他们,开垦了就是自己的,三年免税赋这样的好条件。

  另有少部份则是听信了黄金岛的传言,前来冒险淘金。而这些抱着发财梦来淘金的最早那批人中。还真有几个人运气很好的在岛上找到了金矿或者金砂江,引得更多人前来。

  台湾海峡热门无比,澎湖这个中转站更是迅速成了一个极繁华的中转港,新建了无数的商铺仓库。各种各样的商货不断的从大陆运来。就连赤嵌那块地方,就因他在陆上,有更大的扩展空间,而迅速的超过了大员岛上的台湾城和大员镇。每天都有人到来,每天都有人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出。每天也有那些拖家带口前来,只为了能从官府手里分到一块属于自己地的老实百姓。

  台湾的这番变化,刘钧全都瞧在眼里,这就是资本的力量。若不是对日贸易的转口需求,只怕台湾根本还不会有人理会,依然是个荒岛。

  可现在,这里是繁华的转口港,而且有刘钧的干预,使得大笔资本投入开发,引来了这无数的移民百姓。

  时间转眼到了三月。大明东印度公司对日本贸易生意做的如火如荼,从大明运往台湾的商品以生丝为主,此外还有茶叶、瓷器、麻布、砂糖、鹿皮等中国商品,另外还有从南洋购入的胡椒、香料等,这一船船的货物运入日本平户等港后,交易的白银部份再兑换成黄金、黄铜、硫磺、漆器等运回中国。

  其中白银直接转存入四海银行,银行再直接给公司开出各地通兑的银票,公司再用这些银票交给各地的分部商站采购各种大明产货物,以及收购从南洋贩入的胡椒、香料等货物。

  刘钧则让银行把收到的白银融化再加铜铸造成银元,用于银票以及银元券的兑换。这段时间里。刘钧也让四海银元放贷出去大批借款,这些借款都是用银行在各地利用利息吸引储户存储的存款部份。

  刘钧给四海银行制定了一个存贷比率,借款总额不超过存款的四成,而且银行的借款基本上是商业贷款。给的是那些实力比较厚的商行和商人,利息也较高,回报率丰厚。

  而同时,刘钧却又还让银行印刷银元券,虽然刘钧让银行对外号称是每元银元券,随时可以在银行兑换一元银元。但实际上,刘钧是在超发银元券,每一元银元储备,刘钧就印刷两元银元券。

  通过这种方式,刘钧正在迅速的吞钱。刘钧知道,只要银元券能够随时兑换,那么百姓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使用银元券,而不会经常去兑换成份量更重,携带不方便的银元。就和有更大面额的银票一样,银票本来是相当于一张银行存款单,随时兑换出存款,可多数时候,因为四海银行的信用以及方便,大家更习惯于直接把银票当成货币来支付和携带储存。

  正因为在这种情况,储户越多,存款越多,那么刘钧可心拿来放贷的钱越多。同样道理,刘钧的资本越多,他的准备金越足,那么他能超发的银元券越多,百姓不可能同时都来取款,也不可能同时都要求兑换手上的银元券。

  只要规模越大,那么发生挤兑的风险就越小。

  用别人的钱来赚钱,用一块钱变成两块钱甚至更多钱,这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之术。不过要想玩这种手段,除了得有足够的金融头脑外,还得有足够的实力,经济方面的,也有地位方面的,要不然,这样的一头奶牛,谁都想要抢夺的。

  刘钧认为自己虽然比较急进了一些,但考虑到如今的时代,正是大明的末代,他又有了皇帝非同一般的信任,以及地位,急进一些冒险一些也是可以的。

  三月的时候,大明东印度公司、四海银行、江南钱庄、台湾开发公司等各方面都发展良好。而北洋水师,炮兵旅等也越发的提升进步了。

  就在皇帝已经开始催促他准备出征的时候,南洋那边终于有了反应了。

  就如刘钧预料过的那样,不管西班牙也好、荷兰也罢、英国、葡萄牙也好,当他们在中国吃了一个大亏后,他们并没有急匆匆的要挥师北上报仇。

  正如这些时日刘钧从他手下的那些欧洲雇佣兵和顾问们那里了解到的一样,其实眼下的欧洲早乱成了一团,眼下正是欧洲的大混战时期,由德意志的内战,已经渐演变成欧洲的宗教大战,以神圣罗马皇帝和天主教诸侯为首的一边。联合西班牙,有教皇和波兰的支持,跟以德意志新教诸侯一边开打,他们联合丹麦、瑞典、法国。得到英国、荷兰、俄国支持,组成新教联盟,双方打的是不可开交。

  打了二十年之后,这场大战已经进入了全欧洲的混战时期,真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这场大战打到现在。神圣罗马皇帝和西班牙一方连续几个阶段大战都最后取得胜利,但他们却已经是消耗了太多实力在这场烂仗里了,老牌的神圣罗马和西班牙注定会支撑不住,而法国、荷兰、瑞典这几个国家,正在这场大混战中逐渐崭露霸主的威势。

  刘钧的好多佣兵如尼古拉斯等都是德国人,内战把他们的家园打没了,这些人最终远离家乡,到了东方来冒险。

  正是因为这场大乱战,荷兰人才得以从西班牙中独立出来,而后来他们又签定十二年停占协议。要求互相停战并不得攻击各自的海外殖民地。

  对于明国的突然发威,英荷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沉默了数月后,终于做出了回复。

  他们都派了使者前来壕镜,与刘钧会面谈判。

  欧洲已经打成了一团糨糊,而且还得继续打下去,直到终究有一方崩溃,新霸主取代旧霸主为止。在欧洲打出结果来之前,在那结果还不知道要打多少年之前,不管是荷兰也好、英国也罢,还是西班牙或者葡萄牙。他们都不想在东印度再来一场大战。

  欧洲的大战让军费开支巨大,各国都得依靠海外贸易的收益来持续战争。

  明帝国不是南洋的那些阿拉伯苏丹国,特别是这次明帝国的进攻,凌厉而凶猛。打的他们实力大损。别说现在欧洲大战,就是欧洲没有大战,他们在损失那么多战舰后,都一时无法在东印度集结一支能够与明军决战的舰队。

  更何况,他们在东印度是为了求财的,又不是为了征服世界。

  因此。当刘钧击败了他们的舰队,而又派人告诉他们愿意与各国通商时,他们犹豫许久,最终还是都愿意重回到谈判桌前。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谈判后,各方最终达成一致。

  最终拟定庚辰和平条约。条约中约定,一,各国对大明赔款银元一千万两,各国以被大明俘虏的战舰商船以及货物抵偿,双方抵消。

  第二,葡萄牙将马六甲海峡北岸之淡巴锡割让给大明为贸易港,大明可以在淡巴锡驻军。第三,各国被俘虏人员立即释放,但对于自愿留下在大明生活,或者在大明接受雇佣者许其自由选择。

  第四,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四国,对于曾经劫掠大明领土,杀害大明领土以及海外子民的行为道歉谢罪,在南洋马尼拉、巴达维亚、马六甲等各地建立纪念碑石。

  第五,通商互市。五国通商互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四国的商船可以前往大明任何港口进行互市交易,大明的商船也可以到达四国所属的港口进行交易互市。五国制订相同的关税,不得任意提加关税。

  第六,各国商船到大明通商,必须遵守大明之法律,各国不得在大明之境内建造堡垒、房屋,架炮驻军。

  第七,日本、朝鲜为大明东印度公司专属贸易易,各国商船不得前往日本和朝鲜贸易,只能在大明境内贸易通商。

  第八,五国都不得在海上劫掠其它四国之商船,并攻击其它四国之领地,有违者其它四国共讨之。

  第九,五国都可在其它四国之领地上开设商馆,但不得自建房屋城堡,也不行驻兵架炮持有武器,只得做商业之用。但商馆所在国,有责任保护好它国商馆职员。

  整个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九条,具体的协议有五国文字共同书写。虽然其中的很多条款四国都不太愿意,尤其是对于刘钧要求从葡萄牙占据的马六甲中割让淡巴锡那个岛,不但葡萄牙不满,其它几国也都不满。

  葡萄牙人早衰弱,对于他占据的马六甲这块宝地,各国早都垂涎许久了。尤其是如今实力越来越强的荷兰,一直想夺取马六甲。可现在大明却插一脚,虽然只要去了马六甲海峡北岸的一个角,但也让人不爽。

  淡巴锡就是后世的新加坡。地方不大,也就是此时大明包括壕镜在内的香山县那么大。可位置独特,守着马六甲海峡,刘钧非要提这个要求,主要还是要把大明东印度公司插到南洋去。那么大点地方,隔着数万里海域,大明的那些君臣是不会看的上眼的。可如果用做贸易港口,却是很有价值的,甚至对于掣肘荷兰西班牙等国,也很有帮助。

  各国不满归不满,可眼下大明才是战胜国,本着合作互赢的态度,最终还是勉强达成了一致。葡萄牙不想一致,可惜四比一。他不同意也得同意。

  其它几条中,最有争议的还是大明要独占日本和朝鲜的贸易权。这条比让大明跑到南洋占了马六甲一个角还让他们不满,但这点上刘钧态度越发强硬,几次直接要结束谈判,最后迫使和他们还是答应了。失去了日本和朝鲜,却还是得到了中国这个更广阔的市场。

  至于其它的什么道歉,小事一桩。把他们被夺取的商船战舰货物等充做赔款抵押,他们也认了,毕竟都被明军夺走的东西,也不奢望还能让明军再吐回来。至于本来是他们的雇员士兵。跑到明国当雇佣兵去了,那也无所谓的事情。

  前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还是达成了一致,以后五国一起和平相处。通商互市,合作互赢。

  五国文字写成的协议上都署上了五国代表的名字后,大家一起握手,各自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刘钧也笑了,有了这份协议,以后几国表面上不用打的你死我活。有序竞争,总是好事。大明的海商能走出去,走的更远,而各国的商人也能走进来,商人们赚钱,朝廷也一样设关收税得利,商业的繁荣,也必然会让许多百姓得利。

  签完协议的当天,刘钧就让傅山传令九头鸟各部,准备全军返回荆襄。

  对于刘钧来说,该布置的都已经布置了,接下来沿海的这些就让它慢慢发展好了。

  现在已经是四月,北方的冰也要解冻了,皇帝也催的不耐烦了。

  此时返回湖北,做最后一次整顿,然后就将要正式出兵辽东了。

  在挟大破流贼之威时,刘钧向崇祯夸下了海口,要率兵浮海东渡,开辟第二战场,跟清军打破袭战。这段时间,他在南方搅风搅雨,九头鸟的实力也是大大提升,还拥有了一支新建北洋水师和炮兵旅,有了这两支部队,刘钧觉得自己下次再出海赴辽,就将更有希望。

  算算时间,他的孩子也快要出世了,而他这个当爹的却还一直在外,连年都没有在家过。想想几万士兵自秋季出兵以来,就还没回过家,他也觉得有些愧疚,可当兵的确实是如此。他们在南方的这个冬天和春天,过的还算是不错的。

  刘钧突然要离开,张国维、郑芝龙、熊文灿、李树初、何腾蛟等一众南方官员,还都有些舍不得,不习惯了。大家甚至都已经习惯了有镇南侯这么一尊大神,带着几万兵马在南方。习惯了九头旗帜飘扬,习惯了这些楚军在南方四处剿匪,习惯了他们的舰队挨个港口的到访,也习惯了这位侯爷给南方带来的巨大改变。

  突然之间,镇南侯要走了,要带走他的九头鸟旗,带着他的舰队,带着他的兵马,带着他的大炮离开,大家觉得空落落的,似乎反了个主心骨似的。

  “多派几艘战舰守好了狮城,多修点炮台,别给丢了,那是好不容易才讹来的。”刘钧走的时候,对着郑芝龙交待道。

  “请侯爷放心,我让芝豹就盯在那边了,绝不会丢。”

  “那就好。”(未完待续。)

  PS:  感谢范宣子的月票,谢谢!


'正文 第280章 三十六镇'

  “扬帆,启航!”

  珠江口,挂着日月旗、九头鸟旗和九头蛟旗的大明湖北新军乘坐着北洋水师舰队的船只出海,返回湖北。有了水师的舰队,九头鸟没有走陆路北上经江西返回湖北,而是直接坐船出海沿岸北上,入长江口逆江西入湖北。

  来时两万余万,搭乘的是郑氏的舰船,返回的时候却已经有超三万人,坐的是自己的舰队船只,巨大的神龙号等七艘战列舰居中,四周是百余艘大小船只,满载着楚军出发。

  除了三万楚军,随船离开的还有大约两千余欧洲雇佣军、工匠们的家眷妻子。为了让那些外籍兵和工匠们安心,刘钧把他们在台湾和壕镜的家眷也都带回湖北。

  五国通商互市和平条约签订之后,也有一部份加入了九头鸟的外国人选择离开,但大部份还是留了下来,对于许多普通的士兵和工匠们来说,大明加的富裕,处处繁华,也没有如欧洲一样的战乱不止,也没有如南洋一样的气候恶劣。而且,刘钧开出的条件也很优厚,许多人都选择留在九头鸟中。

  舰队缓缓驶出珠江口,看着一百多条船组成的浩荡舰队,刘钧满是欣喜。得了巨舰得了大炮,还新得了许多工匠,更别提还赚了大把大把的钱。刘钧赚了许多,九头鸟的将士们也赚了许多,现在每个人的手上,都有不下百元银元券,一次次的奖赏,累积下来,也是好大一笔。

  现在许多九头鸟将士们坐在舰船上,都在兴奋的讨论着两件事情,一件就是回乡后,趁着离出兵辽东还有一段时间,要抓紧时间讨一房媳妇。大家个个腰包鼓满,又都年轻,多是些未婚小伙,都对娶媳妇很是热切。

  在湖北老家,尤其是乡下,娶一个媳妇往往只要五两六银子就足够了,现在大家哪个不是百两身家,完全可以找个年轻漂亮的风光娶进门。

  大家讨论的最多的第二件事情则是夏季的攻辽,对于打鞑子,他们没有半点害怕。西夷还不是照样被他们打的求饶,东虏又能如何。有了如此强大的舰队,无数的大炮,什么样的鞑子打不赢。

  征辽,不过是升官发财之旅罢了。甚至许多战士在交谈中,还把清军当成了他们在台湾岛上见过的土著一样。

  九头鸟的战士们如此自信满满,而京师朝廷里似乎也正弥漫着一种如此的自信。

  自朝廷去年接连将张献忠、罗汝才、革左五营大败后,大明腹心终于再没有一股稍像样的流匪了,虽然罗汝才、李自成等贼匪还在逃窜。可毕竟不成气候了。朝廷上下都已经不把流贼放在眼中,只是令各地官员负责剿平余贼而已。

  朝廷自皇帝到百官,目光都移向了关外。

  京中的人,越来越多的开始在议论。朝廷将于何时发起对辽反攻,甚至许多人已经在想着收复辽东,恢复对奴儿干都司的统治了。

  在去年秋季之后,朝廷兵部进行了一**动作。对朝廷军队进行整编,尤其是九边的军队。到春后,朝廷兵部的兵册上。现在已经有了三十六镇新军。仅仅在京畿周边,就整编了八镇新军,京畿九边加起来有二十四镇新军,加上湖广四川南直闽浙两广等地十二镇新军,纸上面,朝廷拥有三十六镇新军,每镇定编三万,朝廷的新军编练过百万。

  而在这些新军中,最为有名的无疑就是湖广新军了,由镇南侯节制的两湖三镇,序列为第八第九第十,序列靠前。这支新军凭着在剿匪流匪的战斗中名扬天下,而在不久前东南的海上,又接连大败红夷,更是让无数人都在传说,楚湘三镇兵马是内地最能打的兵。

  况且,朝廷在三十六镇新军外,还整编了四个水师舰队,每支舰队也有百多艘船万余人马。

  越来越多的消息表明,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如今在民间,许多百姓一提起关外形势,都个个自信满满,十分乐观。

  不过大家说的最多的,还是皇帝刚刚下旨加封镇南侯为征虏将军,拜将挂印。百姓们兴奋无比,都认为皇帝这是要调镇南侯率军征辽了。

  百姓们议论着征辽,而朝廷中,尤其是在宫里,崇祯却是天天关注着东南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五国和约的进展极为关注。

  从京师到马尼拉到巴达维亚,那都是在万里之外。而听说荷兰和西班牙距离大明更是得有十万里之遥。那些红夷飘洋过海而来,一直都打到了家门口。以往崇祯对于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都并不太清楚,以为台湾不过是个荒芜小岛,以为葡萄牙人只是租住在壕镜。

  直到这段时间,他才知道,原来葡萄牙人都在大明的疆土上修建城堡,驻派军队,任命官员,还搞起了城市自治,这不是侵占吗?而台湾原来不是一个小荒岛,居然有大半个福建那么大,岛上土地肥沃,矿产丰富,开发出来,能安置千万百姓,产出数千万石粮食,供应数千万百姓食用。

  而到这时,他才发现那些什么红夷,其实实力很强劲,他们自遥远的欧洲而来,沿沿岸征服侵占了无数国家的土地,他们巨舰大炮,轰开了一个又一个沿海城市的门户。

  而镇南侯居然打败了他们,不是崇祯六年郑芝龙打败荷兰人一样,只烧了一两条大船,其余击沉的都只是些海盗船而已。而是真正的大败,击败俘虏他们的舰队,攻占他们的城堡,俘虏他们的官员士兵。

  从东南海上不断有捷报传回,每次的胜利喜讯之后,都还会附上作战夺取到的钱粮物资等,除战舰武器都补充给四舰队外,以及将部份钱财用作士兵奖赏,其余都变卖折现然后把银子运送往京师来。

  收复鸡笼,刘钧送了二十万银元北上,收复大员,送了一百万银元,收复壕镜,又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