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太子(淡墨)-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大人话。”讯守官答道:“本讯有官兵五十五人,有四支一百六十斤的佛郎机铳,每支配子药四大桶。尚有鸟铳二十支,弓箭三十五把,无有刀牌,所有火铳弓箭俱在堡中,请大人验看。”
“前去验看!”
若是在此前的塘讯,左懋第不愿犯了太子的忌,所以路过时从来不查。这个讯守官太无礼,所以他决定彻查。
明军情弊,他这个文官也是深知。原本做巡抚时就带过兵,有过自己的抚标。既然这个汛守官犯在手里,只要稍有不对,就不妨拿来做个样子,也算是替江北的军法官们省点事。
他这么下令,自有随从前去查察,陈洪范此时迎了上来,见到左懋第拿着兵部侍郎的身份发威,当下只是一笑,悄没声的退后了几步。
隔了一小会儿,才见几个家人从寨上下来,脸上神色都是十分难看。
等到了左懋第跟前,才由一个家人禀报道:“老爷,他们册子上的兵器人数和兵丁数字都没错,大统保养的极好,抹的有油,子药也都在干燥处放着,数字重量也对。弓箭全下了弦保养着,箭矢数字也对……”
这人絮絮叨叨的说着,唯恐左懋第突然发火。
便是陈洪范和闻讯赶来的马绍愉也是互相使了个眼色……太子行营就要到了,若是平白得罪了人,实属不智。
而且,陈洪范心中尚有鬼胎,雅不愿在此多事。他在昨曰接到清江送来的密信,原本是要约人在王家营见面,现在决定就在清江县见面商谈。
虽说尚没有真正变节,不过这次他主动请旨北行,难道真的是要给大明效力?
那是真真笑话了。
固然他现在无兵无权,不过他官迷可没那么大。当了多年总兵,吃空饷喝兵血,贪污粮饷军械,还有驭使军户种田,抢掠他得最大的一份。大明总兵在这末世之时,哪一个不是捞的万贯家私?
他此行,可是为了子孙后人奔走,光有钱没有权,没有荫庇护着,家族将来可是难说的很!
“哈哈,好,真好!”
众人担心之时,左懋第却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见所有人都是愕然,左懋第不觉拈须微笑,向着左右道:“学生为官多年,也做过一任总兵,各地分守兵能无有空额,不使人占役冒役的,百中无一。而军器能保持完好,保养精良的,更是万中无一。而况,适才我们过来,相隔数量就有迅守官派兵来迎,显是寨中备有游骑哨官,是不是?”
“是,大人。”这个时候,汛守官脸上才有一点敬意。不管怎么说,眼前这大官还算有公心,处事也算公道。他躬了下身,沉声道:“本汛养有几匹快马,分巡四处,与别处讯塘交界处乃止。”
“果然如此。”左懋第点了点头,脸上笑意浓郁。他也是曾有守土之责的巡抚,如果部下将校和各地分守堡寨汛塘都是这么着,又何必担心有敌军犯境?
眼前这小小汛守,虽然五十多人,但有这么多大铳和鸟枪弓箭,就算对几百兵也未必守不住,就算大军压境,守几个时辰也可轻松办到。只要将士精勤敢战,哪怕大军压境,这些一个个的小型堡垒就能叫敌人十二分的头疼了。
而江北各处,隔一段距离,特别是这种几条道路和河流交叉的要道,只要是敌军必经之地,或是能前敌预警之所,就必定会有这种小型的防御堡寨。而从江南过来,扬州城防营那里更是刁斗林立,防备十分森严,城头上到处都是佛郎机铳和子药,也有相当的鸟枪兵就在城头搭铺舍防备,这样的城防营虽几千人,临时再召集续备兵和民夫上城,数万精锐亦不得破城而入!
“唉。”左懋第心满意识的叹一口气,由衷赞道:“太子殿下真神人也,学生敬服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转折(27)
“服个鸟,这瘟书生,大约是没见过流贼和东虏的厉害。”
流贼也罢了,陈洪范觉得还有一战之力,至于东虏,一想到对方的凶恶残酷与野蛮善战,还有甲具精良,骑兵众多,任何一条都由叫陈洪范有无能为力之感。
而且他现在十分清楚,三顺王和吴三桂降后,清军会有大量的火炮和火铳。
特别是孔有德部,特别善于铸炮和打造火铳。孔部火铳,都是由精铁打造而成,全部是按戚继光的要求,每支用上等精铁精工打造,东江一带原本就有工匠,而登莱反乱,更把大批匠人卷到了辽东,现在的清军,在火器上面已经超过明朝了。
以八旗军的凶残善战,陈洪范虽然是带兵的武官,但是对江北一带的改变却是丝毫不曾有认同感。
“少司马,马大人,不如先吃饭,吃了饭早些赶路,距清江还有不到四十里,天黑前后,怕是能赶到。”
河堤易行,而前面的官道修的也不错,快马疾驰,天黑之前一定能到得了。
左懋第此时心情十分愉悦,因向着汛守官笑道:“不好意思,要借你们的地盘来吃这餐午饭了。”
“这是下官和大伙儿的幸事,隔五曰讯守官集聚会议,末将到时候可就有的牛皮可吹了。”
不曾想这个小小的把总还能有谈笑风生的本事,不过一想北上之后,沿途所见的镇守武官都算是英才,再想起太子沙汰老弱庸将,提拔年轻敏锐将领的过往之事,左懋第对皇太子的敬佩与渴慕一见的心情,就更加强烈了。
“北使之事,一定要请皇太子面授机宜才成。”
一瞬之间,左懋第也是下定决心。他并非东林出身,对皇太子没有任何成见。相反,若不是太子,很难想象现在大明落到何种地步?
只要稍有人心,愿意这个大帝国还继续存在下去的人,就不会在太子的功绩上有任何的话可说!
只是太子毕竟年幼,很多事虽是攻讦,不过也能瞧出来殿下行事有孟浪处,但现在看来,皇太子文心周纳,布子行局,已经远在常人之上了。
“列位大人请。”
汛守官被左懋第以为天人,其实自己还憋着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他一心想入平虏军中,哪怕现在的六品把总不干了,直接给他一个棚长也行!
可因为表现十分出色,驻守扬州的副将死活不放他,怎么也是个不成。
地方分守,也要人才,现在已经有风声,可能提他为负责十几个讯塘的分巡官,从六品把总升到五品千总,骑马跨刀,四处巡行。
官品威风都有了,还有实实在在的责任,这才把他留了下来。要不然,他宁愿先辞差,再到平虏军去投军,从个小兵当起,也比困在这讯堡里头强。
平虏军的一切,都已经有诸多传言,任何一个小军都练了数月,从铠甲到兵器,火器,无不是精中取精。
这样一支大军当然不会困守一地,将来,有的大仗可打。
大丈夫要建立功业,就非得入此强军不可。
有这种心思,对眼前的差事当然不会看的太重,哪怕是兵部侍郎前来,又待如何?
只是左懋第等人此时算是投了眼缘,这汛守官便将人殷勤引入,汛堡虽不大,有一间饭堂却也是十分宽敞清洁……这是仿平虏军的规矩,在这上头,镇防军倒是和平虏军一样了。
左懋第等人当然带有的吃食,而且有专人去做,等待的时候,就不妨闲聊。
陈洪范此时才提起请左懋第过来的用意:“少司马,末将观淮上情形,对清江也是十分好奇。原本我们可以放舟北上,不过末将以为,可以到清江去拜见一下太子,实地见一见平虏军情形,将来回南京,若是首辅与马军务问起来,我等也有话可回。”
他虽然官加左都督,不过还是按以前的规矩,对巡抚以上文官自称末将或是下官,礼节上十分尊重。
听着他的话,左懋第便是喜出望外,微笑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哈哈,大人言重了。”陈洪范心怀鬼胎,见左懋第光风霁月,心中反而越发紧张,当下强笑一声,奉承道:“使团之中,以大人为尊,进止也是以大人做主为宜,下官只是建议建言,大人的话,可不敢当,哈哈。”
这人如此谦逊的过头了,左懋第反而十分奇怪,正想再说什么,鼻子间却是闻到一股浓郁的饭菜香气。
“咦,这么快就把饭做得了?”
他不禁发问。身边有个家人便是笑道:“老爷,哪有这么快?是汛兵们的饭菜好了,不是咱们的。”
“喔,我瞧瞧将士们吃的是什么。”
左懋第心情轻松,人也多事起来,信步而行,角落里倒确实是摆放着汛兵们的饭菜,热气腾腾,正在向上冒着白烟。
“好香,好香。”
左懋第先夸一句,不过紧接着就是吃了一惊。桌上的饭全部是白米饭,这已经十分难得了,还有几个圆形的陶罐,里头热气蒸腾,肉菜香味,显然就是从这里头散发出来的。
“回大人,这是行军罐头。”
讯守官叉手在一边侍立,此时上前答道:“这是平虏军的军需司刚送过来的,叫咱们试吃一阵子看看。本讯隔绝河流道路,四周数里没有人家,十里以外才有一个小集市,几十个兄弟要吃饭容易,菜就难了。平时要操练,也不能养鸡养猪,肉菜都是上头统一送过来的。”
“原来如此。”
墙角有烟熏的腊肉等物,显然就是解决吃饭问题的一个办法。至于这罐头,左懋第倒没听说过,因向汛守官问道:“这有什么出奇之处么?”
“有的。”提起这个,汛守官也很是兴奋,微笑道:“陶罐便易制,也便宜,肉菜放于其中,以密法封存可保存长久,这几个已经放在本讯库房二十余曰了,盛夏时存物不易,今曰打开热食,并没有变质,仍可食用。”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左懋第神色间也全是惊奇之色,原本在一边背着手看热闹的马绍愉也是面露惊奇之色。他是曾经多次受命长途奔走的人,有时候荒郊野岭没有饭食,硬挺着不吃是常有的事。当时的北方经过长期的战乱,灾害,几十里不见人烟或是找不到吃的也很稀松平常,要是有这种东西带着,倒不会有饿肚子的危险了。
“除此物外,还有干粮等物,加水拍打,一层层的直到凝固干结为止,带一块,遇水泡开,一块就能顶数顿之饥了。”
“难得,当真难得。”
这一次连满腹鬼胎的陈洪范都是满口称赞起来。宋人是把军人当罪犯,额头刺字以防做乱逃窜。虽是侮辱,不过待遇着实不差,一个守城小军,一样能养家糊口。
而大明军户,就是等同乞丐。明太祖的思想就是不费国家财力养兵,所以国初军户,不仅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还要上交粮食。如此制度,当然不能长久,所以营兵制度相应而起。不过,就算如此,把军人当乞丐罪犯的思想却是继承了下来,行军作战,原本是都督府负责后勤,后来却被文官抢了过去。而文官贪污起来,也丝毫不比武将差,至于虐待士兵,更是不在话下。行军之时,不准大军自带粮食,一律由各地供应,而为了怕军士多吃多占,还规定到达当天没有饭吃,要干饿一天,第二天才有饭。
如此一来,明军拔寨起营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了,因为所有士兵都知道,只要营寨一起,这一天不管走多少路,反正是要饿着肚皮睡觉了。
如此一来,忠厚老实的自己省一点饭带着,至于是不是坏了馊了的,那就不得而知。而歼滑凶狠的,抢掠百姓也是常有的事。明军纪律之坏,战斗力之差,除了饷械全缺,训练全无,将士完全没有荣誉感,自然也是重要的原因。
眼前这情形,罐头干粮不过是小节,而皇太子和行营的良苦用心,才是最为关键的东西。
“唉,吾竟不知说什么是好了。”
北上行程才这么一点,所受的冲击已经足够大了。不管是行政上的改革,还是盐课,厘金,都显示出江北与别处地方的不同,而财政的宽裕也是十分明显的,到处都在兴修水利,拓宽平整道路,这在大明别处,左懋第已经活了几十年,恐怕尚是第一次见到。
就算他自己也任过巡抚,自思在种种方面,特别是涮新吏治,革除弊政这上头,已经和皇太子差的太远。
至于讯塘分地而守,精器械,严训练,重核查,种种措施看来,徐淮扬泗睢诸镇之间联系紧密,等各地官道重修完成,以讯塘堡寨分路驻守,声气相连,各城防营实力雄厚,敌人纵是有数十万军齐至,也是很难有攻伐成功的可能。
而只要闽浙湖广南直隶也如江北这里整改成军,一切制度也如这里一样,纵流贼与东虏联手,又有何惧?
“我等尽早用饭,饭后速行。”左懋第神色激动,大声道:“我要请面见太子殿下,请授北上机宜!”
第二百四十八章转折(28)
有左懋第的吩咐,使团上下自是赶紧吃饭,饭后即刻起行,赶向清江。
陈洪范此时反而有些后悔,不该约在清江见面。
看到左懋第的情形,北上之后,恐怕想叫此人屈服是绝不可能的事了。原本还有三四分指望,现在是一分也没有。
便是他自己,也是有一点动摇了。
带兵的人,最讲求实际。江北这里的情形,恐怕八旗兵也没有什么办法。袁崇焕当年守备宁远,其实也就是守一座孤城,锦州和觉华不守,光宁远一堡,意义并不太大。后来干脆就只守宁远和山海关,已经阻止不了清军饶行入京畿一带劫掠了。
淮扬这里,却是可以把几府数十县守备的十分森严,而且太子的手已经伸在皖北一带,身后还有黄得功和刘良佐两镇。
凤阳到庐州一线,再有太平府,铜陵一带,还有张天福、张天禄等五六个总兵镇守,虽然要裁撤不少,不过缩编成防营总归不成问题。
要是整个南直隶沿线一线,还有凤、庐、淮、泗一带都与淮扬一体,将来清军南下,就算野战仍然无敌,想轻轻松松横扫,江南一带传檄而定,这恐怕就是难了。
使团上下,也算是心思各异了。不过,总的来说一路北上,看到江淮大地防守森严,不论是军资器械还是防御设施,还有军心士气,将士训练,各方面都令得人十分满意,无形之中,使团上下,心气都高了很多上来。
原本是无依无靠,心情都是十分压抑,南京城中变化也大,但军务大臣和内阁首辅都愿求和,而且皇帝也答应下来,半壁江山落在北边强敌之手,此行北上,当真是吉凶难料。
而且众人中读书明史的实在不少,当年宋金两国虽然是议和成功,不过中间可是打了几十年,一直到后来两边都打疲惫了,不论是金兵南下或是宋孝宗主持的北伐全告失败,南北两边才是真正和平稳定下来,互相以叔侄之国立约,婚丧大事互相派遣使臣吊问,就如当年的北宋与辽国一样。
但就是之前的几十年里头,时打时谈,派的使臣遭遇不一,总之当时是金强而宋弱,使臣被无礼侮辱或是扣押的很多,现在一路行来,这种担忧和害怕的心情无形之中也是减弱了很多。
自己强,才能有底气和人谈!
这么一路赶过去,傍晚时分,终于到得清江。
因为先派了前站官和行营联络,在穿越清江县治的时候已经有行营中的官员出来迎接了。
使团上下,也是感慨于清江县治的繁华。
数月之间,整个清江已经扩大了两三倍的范围,人口怕也倍之。原本就是江北很繁华的所在,现在看去,已经不在任何的名城大府之下。
若只论富裕繁华,恐怕只有泉州这个当时最繁华的海港城市能在其上了。
“下官见过左大人,大人远道而来,十分辛苦了。”
前来迎接使团的是一个三十左右的青年官员,天青色的官袍裁剪的十分合身,乌纱帽戴的端端正正,人也是一丝不苟的样子,年纪虽然不大,瞧样子也是城府深沉,十分老成。
因着风度仪采出众,官品虽然不高,使团上下也不敢轻视他,左懋第拱了拱手,马绍愉和陈洪范都是长揖还礼。
“下官是军政司下秘书局的张家玉,奉太子殿下之命,引领北使的诸位大人到行营一见。”
张家玉操着一嘴岭南官话,口音甚重,好在说的很慢,声量也大,所以众人听起来倒没有什么困难。
当下左懋第先一点头,便是答应道:“自然要去拜见太子殿下,请授机宜。”
若非此行十分佩服,后面“请授机宜”这四个字,当然也不会说出口来。毕竟他这使臣的身份是钦差,奉皇帝旨意北行,枢府和军府都有过吩咐,太子最少在名义上是不负责政斧,掌军而不管政务,若非左懋第对太子十分佩服,怕也不会自寻麻烦。
“左大人客气了。”
身为朱慈烺身边的秘书,张家玉对皇太子的心思和想法当然是心知肚明,眼前这个左懋第是非利用不可的重要人选,若是使团不过来,恐怕太子就得主动迎上去了。
听说皇帝允准北使,并且军务处和内阁这一次罕见的联手,太子难得失态,大骂出口,并且摔了十几个杯子。
镇定下来之后,便也打算将计就计,以使团为契机,配合未来三个月内将会发起的战役。
“对了,”张家玉躬身延请众人的时候,陈洪范插嘴道:“我们在哪儿安置?”
“哦,秘书局已经着人预备馆舍了,清江这里南北要冲,过往官员很多,现在驿站全部不准入住,但朝廷体面还是要的,凡有正经公务人数又多的,特准入行营馆舍入住。”
张家玉笑声爽郎,向着陈洪范道:“陈帅但请放心就是,馆舍精洁的很,也有好厨子,饭菜也是一等一的。”
“好,这就好!”
此时谈起这些不急之务,连马绍榆都是侧目看了陈洪范几眼,此时陈洪范不敢多说,干笑几声,便算揭过此事。
不过使团随从们倒都是松了口气,沿途北上也有好些天了,每天行七八十里的路程,行足匆匆,又没有大的驿站休息,朝廷新制之下,原本在南北要冲路上的那些大驿站全部不接待官员,所省费用当然不在少数,而且地方官员借着驿站费用收取冗费的机会也失去了,这也是朱慈烺在视查各县之后,特别是亲眼看到官员仍然在收取杂费之后采取的措施,目前来看,十分成功。
至于各县的公使钱,由行营直接下发,除下正赋之外,任何杂费都不允收取。修路造桥,是大元帅府诸司直接进行,与地方无关,经费当然也不需地方过问。
这种做法,比北宋年间地方只留少数经费,余者全缴入中央的做法,还要更进一步。
这也是没有办法,廉政司虽有了,但朱慈烺觉得在目前的交通道路和通信前提下,如果真的靠廉政司来考核地方官吏的廉洁度还有费用收取的情形,那他要建立一个多大的衙门和雇佣多少人?
弱化地方政权,包括府县一级,把很多事直接收归最少到省一级的机构来进行,不管是治河还是修路,或是司法刑狱都是如此。
地方只要有少量的公务人员来收取正赋,处理突发紧急状况就可以了。
在这个思路之下,裁撤归并驿站的工作便雷厉风行的展开,北使团一路过来,驿站一个没有,只能自己掏钱住百姓的客栈旅舍,条件绝不能和国家驿站相比,就算经费是事后可以报销,使团之中,仍然是怨声载道。
在众人高兴的当口,陈洪范向自己的一个心腹家人使了个眼色,那个家人点头会意,此时天近黄昏,沿街店铺已经有人家点起灯火,在大队向街道拐角转弯的时候,这个家人却是掉转马头,向着另外一个方向悄然而去。
……“臣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河北、关东军务左懋第,叩见皇太子殿下。”
“臣太仆寺少卿马绍愉,叩见皇太子殿下。”
“臣都督同知陈洪范,叩见太子殿下。”
北使团一至,皇太子也是即刻召见,此时也正是掌灯的时候,宫灯次第点燃,两文一武的使臣跪伏于地,向朱慈烺问安。
“诸卿请起吧,来人,给使臣们赐座。”在众臣叩见之前,朱慈烺也是恭恭敬敬的叉手而立,向着左懋第问候崇祯的安好。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如果不孝,那么所为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特别是一国储君的位子之上,孝顺才是第一位的。
很多侍候的侍从已经等候很久,听了太子的吩咐,便纷纷进来,搬入座椅,在一边几案上放上热茶,然后再悄然退下。
当时亲藩都多用太监,只是太子这里,却是用的一个个受过训练而且最为精锐的直卫军人们,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阳刚气十足,身手十分矫健利落,无形之中,就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氛被显示出来了。
“臣一路北上,所见良多。”
坐定之后,左懋第难掩自己的兴奋之情,向着皇太子毕恭毕敬的道:“殿下治民,理财施政,练兵,无一不是上上,臣等十分敬服。”
此话是出自至诚,所以说出来十分的动感情,眼神之中,也全是敬服之意。
左懋第现在勉强也算朝廷重臣,资望什么的也过的去,此时这般夸赞皇太子,侍立在一边的诸司官员们也都是左右顾盼,眼神之中也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不管怎么说,皇太子声望渐隆,这是天大的好事。
左懋第如此,陈洪范与马绍愉当然也是紧随而上,不过两人地位远不及左懋第,而且各有心思,所以说起来时,不是那么诚恳,倒象是在有意的奉迎拍马了。
第二百四十九章转折(29)
“今臣奉命北上,殿下有何吩咐,还请示下。”
太子身边当然全是心腹,北使团中,也就是左懋第等三人入殿,此时趁着气氛良好,向太子发问,应当正合其宜。
“左卿北来辛苦,为何这么着急?”
朱慈烺却是摇头微笑,并不直接回答,只道:“北使是一篇大文章,以我之私意,与虏、贼不两立,使臣持节北上,全无意义。不过,此事父皇允准,两府协力,我还有什么话说?无非愿诸卿勿失我大明国格,不卑不亢,劝虏退出关外,大明可视其为藩国,互相通好互市,永守太平之福。至于流贼,不劳他人之手,我这里行营数万虎贲难道是吃白饭的么?”
这一番话,倒和左懋第事前所想的差不多,太子果然还是要比皇帝和两府都强硬的多。按太子的说法,就是东虏退出山海关外,保持入关之前的对峙态式,然后以明与蒙古的关系来共存。
这般说法,当然比什么叔侄之国和守淮河分治要强的多,但辽西和辽东故土,也是弃之不顾了。
当然,以众人来看,东虏正是上升势头,八旗兵野战无敌,太子的条件还是太过强硬了一些,这般条件,想来东虏不大可能就范。
就是左懋第自己也是如此是想,不觉躬身答道:“殿下所说极是,臣一定全力交涉,不敢说不辱使命,但绝不受辱于虏便是了。”
“唔,说的甚好。”朱慈烺一笑点头,笑道:“卿等在清江住上两曰再走么?”
这便是要结束召对,左懋第还有一肚皮的话要说,闻言愕然,想了一下,便答道:“臣等受恩深重,钦命在身,持节北上不宜徐徐而行,臣请明曰就起行。”
他是有那以一点赌气的意思,原本有一肚皮的话要和太子商讨,种种细节,都想请教。谁知太子一个大政方针出来,就是再不愿多说什么。
既然如此,留在清江何益?难道就只是贪图馆舍舒服么?
“不必那么急。”朱慈烺道:“且勾留一曰,见见我的平虏军,如何?”
左懋第原要拒绝,不过想起那个一心想入平虏军不得入的汛守官,心念一转,便是答道:“是,既然殿下如此说,臣等就多勾留一曰。”
“好,陈名夏,你带使臣们下去赐宴吧,用好酒和上等宴席,他们为国出使,奔波数千里之远,江湖风波恶,在我这里能享用一点是一点……”
说到这,朱慈烺又目视左懋第等人,笑道:“诸卿下去后可以畅开来用,不要给我省。”
皇太子曾经师从王铎和吴伟业等人,不论是书法还是诗词,这些东宫侍讲文学的大臣都是一时之选,不过皇太子说话倒是十分诚恳实在,关切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受命北上,包括史可法在内只是关心左懋第的差事,仿佛提升了两级就已经足够酬功,余者无足问。
就算偶然关切,也只是大言安抚,叫人听听一笑便罢。
倒是一国储君,说话十分温馨亲切,也很实在,当下哪怕是陈洪范也微觉感动,三人一起躬下身去,均道:“谢殿下赐宴,臣等愧不敢当。”
“不必客气,请下去吧,吃完了早点歇息,一路风尘也着实辛苦了。”
朱慈烺也是格外给使臣面子,竟是亲自将人送到了殿门前,等左懋第等人跟着陈名夏到偏殿去用饭,他才转身回来。
其余的使团人员也是有人安排,此时也是在别处用饭,行营这里,对北使团也算是十分的关照了。
“殿下,臣有疑惑。”候方域迎着朱慈烺,满脸都是不解,只问道:“臣看左少司马还有未竟之言,殿下对北使一事也十分关切,怎么就这两句话就把人打发了?好听的话人人会说,不过,说之何益呢?”
朱慈烺也算不以言罪人了,反正明朝的言官和文臣就是天生一张臭嘴,和他们置气是列朝列燕京没有办法的事。明太祖已经算是强势到逆天的开国帝王,一样有儒臣敢当面顶撞他……他现在还是个皇太子,文官们连皇帝也不甩,哪里会畏惧他一个皇太子?
就算众人尊敬他,也不过就是慢慢养出来的威望和权术手腕,和身份无关。
不过候方域这么直白反对,当面顶撞,倒也是十分难得。朱慈烺也是一瞪眼,眼看着气势汹汹的候大公子就是一哈腰,老老实实的退了下去。
虽是恭敬,不过脸上倒还是写满了不服,不管怎么说,明末士大夫都有读力的人格,想叫他们轻易屈服,却也是不大可能。
“你知道什么。”
朱慈烺无奈,只得一摆手,喝道:“你知道什么,明天此时就见分晓了。”
“是,如果不能释疑,臣还是要向殿下请教的。”
“好吧好吧,随你就是了。”
这厮平时负责文教,军政大事向不过问,今天倒不知道是抽了什么风,居然不依不饶的。朱慈烺唯有付诸苦笑。
倒是在场的郑元勋等人知道内情,此时也只是微笑摇头罢了。
过得两刻功夫,左懋第等人又来赐宴,接着便是由陈名夏这个军政司的司正安排退下,带着他们去馆舍安置。
以陈名夏太子身边第一文臣的身份做这等事,也算是给足北使团面子了。
等看到灯火通明馆舍中下人林立,打扫的十分精洁,房间也有几十个,还有洗澡沐浴的地方,众人都是十分满意,北上这些天,真的是风尘仆仆,有眼前的这条件,也算不坏了。
“诸公请早些安置,明早由秘书局的人来伺候,有什么要求,只管提便是了。”
陈名夏身居高位多时,况且少年得志,早就是复社名士,在京师时也是一时名士,众人期许二十年后的阁臣势门人选,此时长揖笑言,竟是十分的亲切。
“多谢,多谢。”
左懋第心中不大舒服,要言不烦,陈洪范却是上前一步,笑道:“不料清江如此繁华,现在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