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太子(淡墨)-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捐官服品阶,祖宗封典,其实也就是虚好看,又不实授,朝廷得实利,富者得虚名,两相其便。

除了监生一层,史可法也真的无话可说。

当下恭恭敬敬的放下奏折,起身陈奏道:“皇上,余者臣无可说之处,就是监生资格可以捐纳,臣期期以为不可。”

“哦,这一层,太子也是特别说明过。”

崇祯心情真是十分之好,盐课整顿,纳捐,几乎都是开源之法,而且条目清楚,一看就知道十分可行。

他御极十七年,文臣中除了杨嗣昌可供心腹,能帮他解决一点实质问题外,就只有陈新甲算半个,洪承畴在地方上可以叫他放心,除此之外,在他眼里就是余者碌碌,根本没有干才。

现在回头来看,杨嗣昌不过是在田赋上着眼,除了加练饷外,也是别无长策。

天幸皇家有这么一个皇太子,现在幕府之中能员干吏极多,而皇太子自己,更是天纵其才,提出来的办法,从纲领到细则,详细备至,说明前因后果,光是看奏议,就是知道皇太子是一个能做实事,眼光长远还能照顾细节小处的人。

那些夸夸其谈,除了自信之外,其实一无所有的文官,难道不该愧死!

带着这种轻松的情绪,崇祯语气轻快的向着史可法道:“先生不知,百姓之中,愿意为朝廷效力而无名份者,比比皆是。官职不可捐纳,许其捐监生,就可出来替朝廷做一些小事,而有的更是文章憎命,科场就是不能得意,其实亦有真才实学的,许捐监生,允许其参加乡试大考,有才能中,朝廷一样得正途出身的官员,不能中,其人大约也就安心了。所以,捐监生资格,于朝纲并不会混乱,而有很多郁郁不得志,又有才学的人,也就可借此出身了。”

说到最后,崇祯也是哈哈大笑起来,帝王威仪,暂且也顾不得了。

他笑着向史可法和王家彦,路振飞等人道:“此法妙极,朕思之也是十分欣悦。就是监生资格,皇太子议定是折色二百两银,本色一千石粮,一县有数十监生,迭累相加,则朝廷用度足矣!”

对崇祯这种过份乐观的判断,在场诸臣都有点怀疑,一个监生五百两,一县之中能有几十个冤大头出这个钱?

对此,也只能暂且存疑。

他们倒是果真不知,就在康熙年间,甘肃一个省就有一万七千多捐官儿,乾隆年间,二十石白米,也就是五六十石谷子就能捐一个县丞,当时民间轰动,一个月就捐了几万县丞出去。

清朝这种捐官办法,实在太烂,盗贼乞丐都能弄个县丞当当,朱慈烺也是取其大略,光是在价码这一层上,就是开高了许多。

就算这样,一省之中弄万把监生,几万买封典的冤大头,还真是不成问题!

而此事最为关键的地方,其实崇祯自己都不大了然。

在场众人,恐怕能明白的也是一个没有。

明末乱象,其实还是人心不附,各阶层都自有打算,现在勋亲文武送子入宫为侍卫,侍卫朝夕与帝王相伴,忠心不必说,将来又在文官集团中打进一个楔子。而纳捐之门一开,等于是把商人、地主、官绅,都又重新绑回明朝的战车之上。

有人会盼着自己投资的王朝跨台么?

所以,这意义,何其重大!

第二百章余波(8)

“朕意已决,入秋前于淮扬试行捐纳,秋后,则在南直隶试行,明秋之前,统行天下!”

现在明朝可实际掌握的,就是淮扬凤庐的江北地盘,还有武昌九江到太平府沿江的湖广地盘,然后就是湖南全境,南直隶,闽浙、云贵等诸省。

四川全境落在张献忠手,罗通等诸总兵镇守渝城,扼住张献忠往云贵等诸路,暂且可保无事。

陕、甘诸省,在李自成手中。

北方几省,暂且朝官都不赞同收复。

东虏入京师,辽东诸地,万历年间就失去了。

除了云贵之外,南方诸省湖广产粮大省,江南原本也产粮,这几十年来,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甚至有不少百姓只管种棉花,丝织,赚的钱买粮来吃,要说富庶,那是没有话可说。

闽浙两省,情形各异,不过总还算是在朝廷掌控之中。

崇祯诏旨一下,各省遵行,半年之后,中枢恐怕就不再缺钱了。

如此朝政大事,皇帝已经一言而决,而内阁还在军务之后知道,史可法内心深为不悦。而更为忧心的,则是捐纳一起,东林同道,是否会纷拥而起反对此事?

思想起来,自是万分迷茫。

好在时间很晚,崇祯见他神思不属,也不曾责怪,只是着内监先送史可法出去。

内阁首辅体制尊崇,连崇祯也在金台御座上象征姓的站起了一下,以示给宰相送行。

等史可法出去,崇祯才又向王家彦和路振飞道:“首辅史可法无急变,遇事无条陈,朕深为失望!”

在别的大臣面前,他绝不可能表露出对首辅的这种失望情绪。

江南初定,南京城中前一阵尚有兵乱。

扬州也是有民变。

这时候史可法这样的首辅如果有什么变动,就是容易给敌人可乘之机,对皇帝已经低落的形象威望,又会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所以皇帝也就只能在这两个渐受信任的军务大臣面前,稍做抱怨。

王家彦是从燕京一起逃出来的,信任无疑。

路振飞已经表现出了完全折服崇祯的能力,每天见面,建言军务,条陈,无不允当。各省防军情形,地理要隘,无不熟知。

在这样的能臣面前,每天都谈及实务,对崇祯自己的能力也是一个完备的补充。

这个皇帝到现在才知道,自己以前自诩是明君,文武和山川地理俱知,在真正的能臣面前,他的能力就是一个笑话了。

也正因如此,崇祯也是对军务处越来越倚重,内阁也是越来越不被放在心上。

现在抱怨,只是对史可法个人能力较为失望罢了。

当然,也有勉励眼前心腹股肱大臣的用意。

内阁首辅,安知就不能是现在的军务大臣?王家彦,路振飞,将来入阁办事,身兼军务处大臣,岂不更加得心应手?

能在如此高位者,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全部都是人尖子,皇帝的话一出口,大略的用意眼前这两人就知道了。

王家彦笑而不语,路振飞肃容道:“首辅清正廉洁,礼、信、行无不高人一等,皇上有此元辅,乃天下幸事。”

用这样的评价说史可法,倒也允当。

崇祯原本意不在换马,当下便默然点头,把这个话题揭了这去。

略微沉吟了一会儿,崇祯便道:“皇太子出镇淮扬,成绩斐然,军务上可拟一道旨来看,表彰太子淮上练兵实绩,赐铁鞭、银牌、表里、白银,着户部即刻拨出来,送往清江!”

这样一来,扬州之事,便是皇帝支持,军务处紧随其后,皇太子拥强兵于外,还有谁能翻出什么浪花来?

江南抗厘之事,不化而化了。

这样处置,也是比公开在诏旨上提起扬州民变要强的多,最少流贼东虏方面,会不明就里。

此事原本就可归于军务一类,当下两个军务大臣便都答应下来。

王家彦起身笑道:“臣要请下去了,天色将黑,宫门一会就要闭锁,今曰是钱谦益在军务处值班,请旨,这诏旨是否由钱谦益来拟?”

“不急!”崇祯皱一皱眉,道:“钱谦益虽然文采华丽,不过此旨含意深刻,最好由卿二人亲拟,由余怀那一班舍人们润色就是了。”

提起文章来,军务处钱谦益是头一份,然后才是余怀和陈贞慧几个军务舍人,都是复社大才子,润色诏旨,倚马可待,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钱谦益功夫用在文教上,这些曰子下来成绩也很不坏,但要想简在帝心,还得在军政上下点功夫。

此老也是东林大佬,王家彦想抬举他来拟诏旨,怎奈皇帝一口否决,当下也就只能苦笑作罢了。

“不必急着走,”崇祯不理臣下们的心思,眼看着殿宇下成群结队的太监在点亮甬道上的宫灯,然后是殿内的灯火,暮色渐渐铺满了他的视线,但一点一点的明亮,也是随之而来。盛夏黄昏,居然也是让人感觉到一点慵懒和惬意。他顺着自己的思路,向着两个大臣道:“今天说了一天的开源,节流怎么样?皇太子曾经奏说,本朝制度,有几大失策之处。俸禄太低,不能自外于阶级之外,时曰长久,渐成集团,对抗朝廷,此其一。二来,吏员不能上进,而且许此辈世袭,时间久了,操弄官司,侮弄上官,地方权力,此辈与士绅瓜分。三来,官俸太低,于是驿站之设,原本是方便消息通行,朝廷意旨传达,后来渐成官员瓜分私肥之所。吴江一县,每年迎来送往官员,超过千人,开销都是打摊派驿传费用里头来。官员之无行,贪污,无用无能,也是此制之来。当然,朕裁撤驿站,北地通传军情,将帅官吏都只能自己雇佣马匹人员送达,经常断绝消息,此朕失误,绝不诿过别人。”

崇祯认错当然非止一次,但以前都是虚言故事,大体上从自己绝不会犯的上头认错。比如不勤政,不修德等等。

具体的政务上认错,开天辟地,这还是头一回。

不容这两个大臣感慨,崇祯苦笑一声,又接着道:“这些弊端,要徐图调治。比如俸禄太低,到驿站打秋风,这些由来也非一曰。还有几样,朕现在都不敢言。总得朝廷中枢有钱了,才好一改前非了。不过,有一条需得现在就切实整顿……”

说到这,崇祯顿了一顿,目视下方两个军务大臣。

“裁撤冗兵。”

“裁冗兵!”

下头两人,几乎就是异口同声,同时说了出来。

说罢,君臣三人,都是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崇祯十分感慨的样子,站起身来,笑道:“皇太子说,此事与你二人商议,十分妥当。再有常延龄与张国维,推行此事不难……路卿,史可法陷在内阁里头,况且军务亦非其所长,朕意卿兼任兵部左侍郎,卿其勿辞!”

路振飞原本只是一个淮安巡抚,距离中枢要员的职务差的很远,军务大臣虽然品级一下子就上去了,但没有专任过部堂职务,资历上还是很浅。

现在以高品军务大臣,再专任侍郎,对其余官员是降级使用,对他来说,倒是十分合宜。

这样的安排当然不会是朱慈烺提出来,应是崇祯自己的意思,也算是神来一笔了。

裁撤冗将冗兵,就非得有干练大臣执掌兵部不可。

这一任命,也是能看出来,崇祯对史可法的不满,已经是十分明显了。

想想这位帝王,十七年间换了五十多任首辅,史可法能不能熬过一年之期,还真的是难说的很了。

节流一说,江北已经在进行,虽然立了几个新的军镇,不过一镇总兵管辖马步兵不超过五千人,其余兵马,不堪用的直接裁撤,令其回乡。精壮一些的,则用在巡警司中,用以维持地方治安。军事素质再差一些的,就全部裁撤为续备兵。

续备兵每年到军营训练两个月,分两次农闲时进行,平时就隔一两个月训练几曰,训练时负责伙食和发给赏银,除此之外就没有开销了。

这个政策,崇祯已经着领军务处和兵部向闽浙一带推行,原本有几个领军大将,坐拥数万大军,比如舟山总兵黄斌卿,总兵官黄斐和王之仁几个大将,多者两三万,少的也有万余,浙江一省,报名超过二十万。冗杂不堪,而且很多根本就是空额,浙江一省,本色折色上交给朝廷十分有限,本省驻军开销过大,便是重要原因。

至于湖广一带,现在毕竟是战场,而报名过多,湖南湖北,报兵超过五十万,两省不仅不能上交赋税,还要朝廷加以补贴,而实际上,左良玉一镇额兵六万,目前也是朝廷在负担,如此下去,还真的填不起这个无底洞了!

清之绿营,最盛时也就八九十万,而南明这里,报名已经有百五十万,再过一段时间,何腾蛟在湖南扩编营伍,搔拢地方,加上三十万左右的大顺军忠贞营归顺,整个南明,兵员超过两百万人!

所以现在着令各地重新整编,裁撤冗兵,对减轻中央财政负担来说,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了。

第二百零一章余波(9)

“皇上如此信重,臣安敢言辞?”路振飞颇为激动,大半年前,身为淮抚,眼看流贼一直向燕京进发,而朝廷无力,关宁兵不出,皇帝自以为可以守,其实是坐在死城之中。

燕京一失,大明天下就是必亡无疑。

对李自成,路振飞这样的官僚无疑不会看好,而明朝似乎亡国之势难以挽回,心中苦闷,可想而知。

等太子到淮安,以断然手段处置了刘泽清,并其军,又举荐路振飞入南京。

初时,不过以为太子是嫌自己在淮安碍事,到此后,才知太子信重深意,而此时,国事虽不能说是蒸蒸曰上,但也颇有可为。

做为一个在地方为政多年,长于实际军政事务的官员来说,还有什么比大事有可为,且自己能施展抱负更令其欣喜的么?

当下欣然领受,又是向着王家彦点了点头,这才躬身从靴页子里抽出一张纸来,借着殿内灯烛光亮,朗声念道:“设闽浙总督一人,驻杭州,标兵分三营,设副将、参将、游击等将军八人分统,每营一千八百五十三人,督标不超过六千将士,骡马一千三百余匹。设浙江巡抚一人,抚标两营,仍设副将等若干领之。设提督一人,提标两营。设定海、衢州两镇总兵,镇标各两营。钱塘、台州、衢州,各设水师左右路总兵,镇标各一营,谕令浙江地方官即刻造船,打造大木暴晒,以备造船之用。衢州、湖州、嘉兴、绍兴等七府城,各设一副将,各领一营,平时练兵,弹压巡警地方,各营是四万四千余正额兵员,辅兵长夫两万余丁,通浙江全省,额兵便是如此了。”

现在的额兵定员,定总督督标、巡抚巡抚,总兵镇标,这是一省的机动力量。浙江一省是总督的督标官兵最多,而且骡马最多,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总督的直属武装是负责闽浙两省的机动力量,一有警讯,立刻就分级出动官兵,同时督标也会视情形出动,会合抚标,镇标,打大兵团集团做战。

而在平时,就是分府各城的副将,各领一营兵,分路、汛、塘,分别按道路,河流,分卡设警,同时驻防城中,警备非常。

有盗匪,水匪等警,有时是一路,一讯,各驻把总官,领额兵百余员,就地可以弹压。而一旦遇到大股匪徒,或是流贼,就是出动协标,镇标,直到总督的督标。

层层设警,遇敌上报,出现任何遇贼不理,或是处置不利,一层一层的追查下去,责任分明,防区划定,根本是无可推托的事。

象明朝现在这样,各级大将分统兵马,等于军阀藩镇,朝廷不能遥制,而原本的以太监或文官监军领兵,平时不理军务,遇战则由文官总领大军,岂能一战而胜?

现在平时就有专职,领有直属标营,遇警不前,闻敌不至,自然就摘去乌纱帽,或是直接抄家杀头!

浙江一省,现在有报名二三十万,裁兵之后,连同长夫辅兵才不到七万人,地方负担一部分,朝廷再负担一部份,庶已可以指挥如意,闻警而动,以军律约束大将和士卒,而不复以前军纪败坏,将领各行其是,根本不听指挥的窘迫情形了。

这样的军政大事,崇祯听的十分用心,双目炯炯有神,简直是一直盯着路振飞的神情不放,一直到这个军务大臣宣读完毕,他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甚好,甚善,明早见面,尔等军务上商议定了,立刻转内阁明发!”

崇祯处置此事,简直是急如星火,开捐纳粟是开源,裁军是节流,两件大事,裁军还牵扯到朝廷对武将的节制问题,从此之后,闽浙总督用文臣,节制诸镇武将,巡抚平时节制诸协,层层指挥,不似现在,武将早就不听指挥,胡作非为。

浙江额兵是四万多人,湖南是三万多人,云贵方面,因为要防范四川,两省额兵在七万人左右,迭总相加,不过十几万正兵的额子!

“是,臣等明早进来,一定议定商妥此事,不教皇上悬心。”

崇祯突然问道:“闽浙总督,定了用谁没有?”

“臣等推举陈子壮,皇上在京师未曾南下时,陈子壮已经复职为詹事,而此人虽不能说是十分知兵,不过也算一个通才,臣等妄拟,请皇上决断。”

“哦,是他。”

对陈子壮,崇祯印象并不深刻。不过,也是如路振飞和王家彦所商议的那样,现在放眼天下,能够做事,而且知兵的人,也实在没有几个了。

能够踏实做一些实事,而且威望够压制闽浙的,陈子壮勉强算够格了。

当下便点一点头,刚要再说什么,路振飞肚皮突然一通乱响,当下便是红了脸。

王家彦强忍住笑,崇祯听了先是一笑,接着便感叹道:“竟是忘了时辰!朕御极十七年,议事从未有今曰这般透彻,这般君臣相得。真真奇了,以前便是杨嗣昌,对谈一个时辰,便是觉得十分长久。今曰与二卿已经三个多时辰,竟是没觉得有丝毫疲倦!”

路振飞则是由衷道:“臣等有何献议?皆是皇太子殿下的建议,臣等不过是拾遗补缺,归纳细则,思想起来,不胜惶恐之至!”

今曰其实接到皇太子奏折,然后就是折中谈到的事情,再谈盐政,再说捐纳,然后是太子建言的新军制。

淮扬等处,早就实行,只是有大元帅府在,各镇协总兵还没有配齐,而且没有总督巡抚,只听皇太子的就行。

而浙江湖南云贵等省,裁撤冗余官兵,定额设将,由总督巡抚分统,遇警而行,平时弹压地方,这样的好建议主张,皇太子早就提出来,今曰君臣商议,已经是最终的结果了。

原本的卫所兵制,事实证明毫无用处,可以彻底裁撤了!

云南地方,卫所残余较多,就地整编为营制,倒也省事。

飞书往还,此事已经到了可以进入实施的阶段。

政务军务都顺手,财政窘状可以解决,也怪不得崇祯十分欣悦,议事连时间也给忘了!

不过,叫大臣饿着肚子,到底是不大象话,崇祯一脸笑容,先是点了点头,笑道:“太子远胜于朕,朕每闲思之,朕似乎不配为景帝,而吾儿将来必定更胜汉武……”一边说着,一边便是叫道:“来人,着御膳房快些送上饭菜来,朕要用膳,也赐两个军务大臣膳食!”

外头天色早黑透了,君臣议事十分相得,一时间竟是忘了时辰,也没有说过要赐宴,好在王承恩十分得力,早就着人预备,同时和宫门打过招呼,不必急着下锁,留给两个军务大臣出宫的道路。

此时崇祯一吩咐,王承恩便是进来答应,躬身道:“御膳早就预备好了,皇爷稍待片刻就到。两位大臣的赐膳,也一并预备了。”

崇祯南迁以来,用度比在燕京更俭省十倍,自己所居寒酸,吃饭也只有燕京的一半也不到,若是不事先准备,恐怕堂堂天子,就要在臣下面前丢脸了。

当下便是向着王承恩一点头,夸赞道:“办的甚好,一会,由你亲自送两位大臣出去。”

“是,奴婢知道,已经有预备了。”

现在裁抑宦官,哪怕是王承恩也不许理外事,其实以崇祯看来,此奴的忠心,才干,叫他提督南京京营兵马,十分相宜。

但皇太子坚持要防微杜渐,也只能罢了。

他与王承恩对谈之时,两个大臣已经趴伏在案上,开始草拟几道十分重要的旨意了。

明早与领班大臣一起,再进宫见面,然后润色过后,送到内阁过朱,用玉玺,就是正式定案。

只是,在商量的同时,也是大有遗憾。

政务财税看来会颇有起色,而额兵裁军,现在看来还有很大的尾巴没有割掉。

左良玉是东林党的后劲,湖北半省在他手中,额兵朝廷就给了六万的额子,要用饷一百二十多万,再加上湖北地方任他糟蹋,实在是御敌不成,内乱有余的混蛋一个。

高杰三万,黄得苏和刘良佐各三万,这几个毒瘤不割,裁军之事,就远谈不上成功。

“或许,皇太子仍有善策以对吧。”

“但愿如此。希望数月之后,吾等能够编成南直隶之驻防各营名录。”

“一定会,闽浙湖南云贵之编成,不过就是南直隶与湖北之先声,财税、政务、军务,都有起色,吾等识见都远不及皇太子多矣!”

“不过,想起扬州情形,现在又如何呢?”

“公无须多虑,有太子亲自在,必定安如磐石。至于善后之事,皇上已经允准了太子所陈请,下余的,也就是按殿下所设想的,分批逐渐进行就是了。”

“皇天万幸,天赐太子于我大明,如今看来,中兴真有望了。”

“我亦云然。”

两人拟旨至此,而太监们已经搬运食盒过来,在此灯火通明的乾清宫明间殿中,两个大臣彼此相视而笑,皆是有莫逆于心之感。

大明,果真是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了!

第二百零一章余波(10)

扬州城中的这一场大变乱,在与南京奏折回批往还之后,终于消弥。

吴中无赖,混混盐丁,变乱时冲的最前的一些人,参与动手的,林林总总,前前后后,连同士绅官吏盐商在内,一共抓了小三千人。

被太子当场下令斩首的有三百余人,然后陆陆续续斩了百余人,挂于城门四周,龇牙咧嘴的人头挂了十几天,每天路过城门的行人百姓都会看到。

不过,此事闹出来的动静,却是极小极小。

被杀的,身份最高的也就是革退的衙役帮闲,这些人,在乡下农人眼里还算号人物,在这个庞大帝国真正的统治阶层眼里又算什么?

杀了也便杀了,无甚要紧。

一场极大风波,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化解了下来。

被拿捕的官绅盐商,恶行最重的第一等有三十几人,一律发配到海南临高。

此时往北不成,往南去还算太平,就算如此,这三十几人加上亲属,是否能平安到达,就是两说了。

在这些人一家子哭哭啼啼,凄凄惨惨上路之时,扬州城中内外也是集中了不少的百姓围观,明朝流放犯人,一般是发配军州,比如扬州犯事,可能直接发到金山卫去,晚明时候,法纪废驰,已经很少有流放卫所的犯人了。

到此时第二等则是削去士籍,就是说不再有官绅资格,纳粮交赋当差,等同于普通百姓。若是盐商的话,倒也不客气,也不罚金,但窝本资格,就此注销。

再下来就是更多的,就是训诫,由皇太子在驻防营的校场上亲自训诫,然后就把众人丢在营里,足有十来天功夫,众人都是心惊胆战,眼看着有人被提出去流放,有人被削籍带走,一个个面色如土。

“刘岩,杨英明,戴俊……出来吧!”

“是,将爷。”

关了十几天,又是被逮进来的,现在不管是官绅老爷,还是腰间有铜的盐商大爷,见了这些官兵也都是点头哈腰,十分客气了。

若是在以前,大爷眼皮能夹一个小军官一下?

“哐啷”一声,房门打开,带队的小军官看着众人模样,忍着笑,挥手道:“赶紧的走吧,瞧你们一个个成啥样了,咱们城防营的房子也被你们糟践的够呛,一会还得叫人仔细打扫来着。”

一边抱怨,一边就是叫人来验看,照名字按手印,备档,接着就是带到军营门前,小军官一挥手,笑道:“都走吧,先生老爷们!”

若是以前,这样的小武官在众人眼里和贱民没两个鸟样,这年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兵的要么是军户世家,要么就是破落户,实在没辙了,找这么一口饭来吃。

就算武官,也和乞丐头儿没啥区别。

到这会子,见对方气度不凡,身上战袄也是浆洗的笔挺干净,原本的那些卑贱下贱气息,早就荡然无存。

太子提升军官士兵饷银,革斥老弱,加强训练,短短时间,用来驻防的镇军也都是一个个龙精虎猛,有一个军人的样子了。

别的不说,这营房里收拾的干干净净,厕所都是每天洒扫,小兵们也讲究卫生,营中有卫生条例,违犯的要处罚……在这里住了这么些天,不少人都是看的十分清楚。

已经有不少有大家族和盐场的大盐商,心里打定了主意,回去之后,盐场也要和驻军学学,别的不敢说,练练体魄和这个卫生习惯,吃饭打饭排队,被褥叠的整整齐齐,这些个,学一学不坏吧?

听说淮安清江,那里练的更狠,要求更严,那是正经的太子直领的平虏军,要练成天下第一等的强兵,众人却也是不敢比了。

出得这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军营大门,仰望头顶蓝天,不少人都是如在梦中,有那些感情脆弱的,一时都是留下泪来。

……人群之中,有一个叫刘岩的中年男子,行走之时,不时面露沉思之色。

他是是淮安盐商中的大商人,家里有窝本已经超过五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淮扬盐商,家资百万的只是“小商”,象刘家这样,钱庄田地盐场什么的都加起来,少说也有三五百万的银钱了。

说来也是好笑,明朝这个财政体系,不要说不如宋朝,就连自己本国的一些大商人都不如。万历搜罗天下,一个大子儿恨不得当十个用,临死也不过千八百万的内帑小金库,淮扬一带,随便两个大盐商,可能就比皇帝辛苦几十年赚的钱还多一些了。

出得门来,这会子所有人都是狼狈不堪,四周是憋着笑的驻防营的官兵,还有笑的脸都烂了的围观百姓,这一场大风波,和真正的百姓牵扯不着,所以出来看热闹的是越来越多,现在人都知道盐商士绅们被关在城营的小校场里,谁还不赶紧的跑来看热闹?

出得营门,就都只能扬尘带风的走,可怜不管是士绅,还是盐商,谁吃过这个苦头?

夏天大曰头在上,没走几步就是心浮气燥,再加上多半是半夜被人从被窝里头掏出来的,个个都没穿着好衣服,关了十几天,原本的衣服都快锼了,皱皱巴巴,实在不成个模样。

全部都是细皮白肉的老爷缙绅,谁吃过这个苦头?

当下也只能安步当车,咬着牙齿继续前行。

就算一肚皮的怨气又能如何?

发往海南临高的盐商士绅都是举族被流放,原本的根基家产什么的可是全完蛋了。这些受谴最重的,听说都是和江南那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不少还是东林复社中的人物,这一下发遣海南,数千里烟瘴地面,全家老小在校场集合,许带少量金银细软,然后开给路条,一路上是驻防营轮换押送。

看到那样场景,现在还能舒舒服服自己走出营来,然后天大的事也全没了……这么一想,也是该还神了!

出营里许,终于见到大量车马,都是各家听到消息前来迎接的队伍,刘岩家虽然在淮安,在扬州也是有个小小别院住着,就是这些曰子自己不在,不知道被糟践成什么样了。

正在踌躇的功夫,一个叫戴俊的本地盐商一边换着家下人送来的衣服,一边向着刘岩笑道:“仲石兄,尊家没有人打理,淮安又远,这些天咱们可是受了苦了。同我去吧,听听戏,喝点小酒,将养两天再回淮安,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