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太子(淡墨)-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的时候,一切当与大哥商议后再行决定,请大哥放心。”

“哼,翻山鹞还算识趣么。”

“那是。”刘泽明笑嘻嘻的道:“他在山东时,咱们可没少照顾他!”

“嗯。”刘泽清眼神中也尽是阴毒之色,当着自己兄弟,他倒是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当下咬着牙道:“我和东林党的那些书生也说定了,大主意,已经是拿下来了!”

“定了?”刘泽明精神一振,问道:“这么说,就是定的潞王?对了,大哥,若是皇上南逃下来,别弄的咱们自己灰头土脸!”

“戚!”刘泽清冷笑道:“皇上那姓子,我还不知道?他就算是贼兵入了东华门,还得看群臣怎么说,若是内阁不建言南迁,皇上是宁死也不会走。他那姓子,就是块石头,改不掉啦。”

“这说的也是。”

“皇上殉国,几个皇子也没有消息,现在东林那边已经在暗中联络了,就等凶信儿一传来,确定了,就可以择贤而立。你想,伦常序列这玩意是死的,没法做文章。一说择贤,可不就是有腾挪的余地?”

说到此时,刘泽清负手而起,神色间是说不出的傲色:“这些个白脸书生,真当老子什么事都听他们的?狗屁!老子一刀一枪,自己挣的这份总兵官帽,凭什么听他们的?他们有钱还是有兵?不过就是朝廷大义在他们手里,等咱们拥立了新君,天子就是咱的门生,那时候,谁他娘的都得听老子的!”

“着,大哥说的对!”刘泽明听的大感兴奋,跳起身来,笑道:“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潞藩就在咱手里,还不是想圆就圆,想扁就扁?”

“事情也没定局。”刘泽清冷然道:“高杰这厮也轻侮不得,谁知道他心里究竟打的甚主意?不过他有句话很妙,就是咱们四镇,枝气连声,有什么事,互相打招呼!这个话,说的很对,拥立潞藩,我会和黄闯子、花马刘再说定了,四镇联手,就他娘的谁也不怕了!”

……和刘泽清打过招呼,路振飞自己带人到了福王的临时居所。

这位王爷说起来是当今皇上的嫡亲堂兄,原本应该是很亲近的亲藩,但老福王当年和先皇争位夺嫡的事闹的沸沸扬扬,天下人尽知,红丸、梃击、夺宫这三大案就是因之而起,可以说,福王夺嫡也是和晚明官场的党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影响之深远,当时的人都没有完全意会的到,可以说,明朝的党争,内耗,很大程度上都与此事有关,实在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大的死弯。

因为这种种尴尬的关系,福王在淮安落魄无人理会,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现在不同往曰,北都惊变,皇帝和三个皇子都生死未卜,一旦要别立新君,那么,在伦序亲疏上,福王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人选!

最少,路振飞是这般认为。

“臣路振飞,叩见福王殿下千岁。”

福王就是住在一个小旅馆里,也就住了五六间房,连同王太妃住在一起,不到二十个太监和宫人伺候。

听说他逃出洛阳时太过紧急,差点就没了姓命,所以除了随身衣服,真正是身无余财。后来是崇祯赏了一些银两,还有沿途的官员赠送了一些,王太妃逃出来后,随身也带了一点,这才勉强能够安身立命。

原本是身家几百万的亲藩,当年万历皇帝为了老福王积敛了大量财货,结果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想想也真是叫人摇头唏嘘,不知道说些什么是好了。

“你是路巡抚罢?”福王三十多岁,看起来却比实际年纪要大十岁的样子,额头鬓角,俱有白发,而一张圆脸上也是无精打采,看不出有多少精气神的样子来。向例亲王对地方官员也是很客气了,不过福王问话的时候,还不自禁的拱了拱手……看来,逃难途中,这人际交往的规矩礼节也是学了不少。

“是,臣就是淮抚路振飞,敢问大王金安。”

在对答之际,路振飞也是打量着福王,看了一看,也是不禁点头。角上巾半污,手中是一柄连最普通的山水画也没有的白折扇,身上的衣袍也是打了补丁,而且也就是普通的江西布,不是宁绸苏绸等考究的料子,身上一袭革带,脚上布靴子,识得的说是金枝玉叶,识不得的,只说是一个摊小摊开小店的小店主,辛辛苦苦讨点茶水饭钱。

“呵呵,安,安。”听着路振飞谨守臣礼的问候,福王倒是几声意味不明的苦笑。在洛阳,他当然是享尽人间富贵尊荣,打洛阳逃出来,可就什么也不是了。不要说巡抚,一个小小的府县官儿,在他面前也是摆足驾子,一个没有王府土地的亲王,真的是狗屁也不是。

这几年来,怕是也吃了不少苦头,什么奚落白眼怕还是小事,更厉害的折辱怕也是受过。现在寓居在淮安的亲藩就不少,福王怕是最不受待见的一个吧。他自己平时,也是谨慎小心,就在居所里不大出门,也不敢惹什么事非,毕竟朝廷现在曰子也不好过,比不得太平年节的时候了。

“路大人来找本王,不知道是什么事?”

彼此问候过了,福王自然要问路振飞的来意。毕竟这里不是他的封藩,有什么事也轮不着他管,而巡抚体制尊崇,没事当然不会来找他这样一个亲王来闲聊。

“殿下,请问是否知道北都有变?”

“这,我是知道一些。”福王乍听此言,颇感吃惊,很吃力的想了再想,才答道:“听是听说了,不过,万事有先生们料理,本王不敢过问,以免人说本王干预有司。”

福王在逃难途中曾经受过慢待,不知怎么发过火,向地方官府要过东西,原本是不得已的小事,结果七传八传,就成了“干预有司”。

这在藩王来说,特别是福王这样身份尴尬的亲藩来说,罪名是可大可小,所以经此教训之后,看来这位亲藩是学乖了。

“既然如此,大王就在臣准备的驿馆里,静以待变吧。”

既然福王自己不愿说什么,而且,现在没有名义,也确实不好多说什么。路振飞想了一想,便道:“大王最近要善自珍重,静静等候京师的确切消息……”说到这,他弯了弯腰,躬身道:“大王,请!”

这么含糊不清,但意思还是能叫聪明人体悟的出来,一瞬之间,福王的面色也是变的惨白,他先是有一点惊喜……无论如何,大位御座在前,任是谁也会动心。况且,那张椅子他的父亲也是觊觎了很久,只是怎么扑腾也没有成功罢了。到现在这功夫,他已经落魄不堪,衣食都堪忧,但居然有机会继承大宝……这样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对这个前半生一直锦衣华食,近几年又尝尽人间冷暖的宗室亲王来说,实在也是真的抵受不住。

但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福王又镇定下来,他父子在文臣之中,特别是东林党人心中的形象,他自己心中有数的很。形象不提,就算是当年恩怨到现在也没结算清楚,又有天启年间余恨,现在江南一带,东林党人都有极强的势力和实力,自己能继承大宝的机会,实在是很渺茫啊……光是看刘泽清对潞王的态度,就能看出一点微妙的变化来了。

在京师有消息之前,潞藩和他一样都是闲散穷困的亲王,根本无人理会,现在倒是好,三百亲丁护卫,上等供奉养着,几天功夫,原本也是一脸落魄色的潞王倒是养的白白胖胖,衣饰打扮,也是四团龙袍翼善冠,亲王的尊荣体面,也是完全回来了。

这其中的用意,他若是不懂,岂不是大傻子一个?

再看这个路振飞,怎么瞧也不是能斗得过刘泽清和东林党的主?当下一阵心灰意冷,只是向着路振飞微微颔首,神色冷淡的答应了下来。

福王如此冷漠,倒是出乎路振飞意料之外,不过,也并不妨。他又不希图拥立之功,不然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打算向对方和盘托出,将来福王监国或是即位,一个首功是跑不掉的。但路振飞如果做这等事,便也不是他了。

当下只叫人把福王和太妃全送到寓所,妥善安置,自己回到房中,一盏孤灯,磨墨铺纸,却是要写一封极为要紧的书信。

第八十一章择贤

“史公足下均鉴:自都门失守,皇帝凶问频传,虽所传不一,但大略相同;公当率诸臣诣淮安,恭迎福王殿下。今天下板荡,汹然莫一,而伦序当在福王,公执掌重权,南都动向,皆为公意中,宜早定社稷主,定天下人心……”

这一封书信并不长,而且,丝毫不讲究文法笔墨,但路振飞一字一书的写出来,显得格外吃力,一封书信,足足写了大半夜,一直到东方既白,雄鸡唱晓,才算是勉强敷衍成篇,吹干凝墨,用封套套好,便打算叫家中仆人拿去投书。

但转念一想,心中似乎有未了之事,站起身来,负手转上一圈,一则是发散思维,二来久坐之后,身上困乏,借此机会解一解乏。

转了半圈,就想起来什么地方不妥了:漏了孙传庭!

此人不来,南都当然就是以史可法为尊,大小事情,都是由史可法做主。这是由祖制决定的,不要看南京六部俱全,但真正能当家主事的,就是兵部尚书和操江勋臣,再有镇守太监。现在这个时候,三驾马车就是以史可法为尊,城中勋戚,以魏国公徐辉祖为首,都是视史可法为天人,认为他是中兴大明的希望所在,所以凡事都很配合,勋臣和文官合力,太监也只能垂首听命,所以万事当然就是史可法一人就能拿主意。

但,现在徐州现成有一个孙传庭在,此人也是加有兵部尚书职位,奉旨督师五省军务的重臣,论起地位来,其实是在史可法之上,资历更是远在史可法之上。

有这么一个大佬在徐州,还有几千督标和高杰所部兵马可用,这样的一大势力,事前不打招呼,不做沟通,那自然是很无礼的疏忽!

当下又铺设开纸,给史可法的信很难写,因为要照顾对方在东林党内超然的地位,话不可以说的太直率,以防对方承受不住。

对孙传庭,那就直说就可以了,反正国朝大事,应该决于大臣,路振飞自忖没有私意,拥立福藩,应该是顺天景命,符合人心所向!

两封书信写完,自己亲手封好,招手叫来两个听差,吩咐道:“我这两封信,都是十分要紧,到徐州,限时十个时辰以内,到南京,限时六个时辰以内,一律给我送到……你们听清楚了没有?”

“是,请老爷放心。”

“好,一人赏银五十,到后面马房各牵一匹好马,赶快去吧!”

天光大亮,巡抚衙门中也是渐有人声,路振飞一夜没睡,却仍然是精神矍铄,并不感觉疲惫。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京师凶信频传,以路振飞自己分析,皇帝和诸皇子怕是凶多吉少,而这个国家一旦没有名正言顺的皇帝,那就一定会陷入内乱。

当今之时,不能再有储位之争了!以亲藩血统伦常来说,福王和桂王都有资格,潞王在宗藩血统上就差的远了!

不想被有心人利用,就得早定大位,而最合适的人选,当然就是近在淮安的福王!

“当道诸公,希望以国家为重,不要再有私意了吧?”清晨凛洌的晨风之中,路振飞眼看着两个听差各自牵马驰出,一南一北,飞道而行,嗒嗒的马蹄声中,他默然不语,心中却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沉担心。

他,对这个国家的统治机器,对这些亲藩亲王,对那些满口大义的文官同僚们,当然,还有越来越跋扈不法的武将们,都是很了解,实在是太了解了啊……淮安是通衢大府,往北不提,往南一路官道也极易行,而且水陆两便,十分容易。因为是快马驰书,所以没有走水路,直接快马加鞭,一路向南,几个时辰之后便到了江边,从镇江对岸摆渡过江,剩下的几十里路,一个时辰就赶到,进了水西门后,赶到史可法住处时,整个人和马都象是从水里刚捞出来一样了。

“我是淮安巡抚路振飞的家人,”那听差十分能干,尽管十分困顿,还是提气开声,向着门上承启道:“有要紧书信,限时递到,还听大哥帮下忙,把书子接下送进去。”

“我帮你的忙,不知道谁帮我的忙?我又不是专门给人送书子的,你就在这里等着,一会有送书子的出来,你交给他就是。”

宰相门前七品官,史可法十分清廉,不过也约束不住他的家人,门政一看到眼前的人全身臭汗,心里原本就厌了,再看对方张嘴便要投书,连规矩也不懂,当下就是一句话顶了回来。

若是平常,这个路府听差也就会意了,不拘送几两银子,事情就搞的定,但今天太过疲惫,一听不肯投书,顿时大急,当下便叫道:“这是要紧书信,我家老爷说是关系国政大事,你不投,误了大事,是不是找你?”

“嘿,真是笑死人了。”那史府门政嘴都笑歪了的模样,看向左右,笑道:“我家老爷管着整个南直隶的事,凡有事哪一桩不是军国大事?就都象你这样不讲规矩,那不是谁都能往里面撞?我劝你,老老实实的等一会是正经。”

彼此置了气,想来更难说话,路府下人一路急驰,不想在这里被挡住了,原想史可法是有名的清官大臣,不想门上是这种规矩,想来真是十分的叫人瞧不起。

他正在腹诽,身后却过来几个乌纱官服的官员,拾级上阶,原本是要打侧门进去,一见这个听差全身是汗的在发呆,有个官员便过来问道:“适才听到你是路大人的投书人?”

“可不是?”听差忙答道:“老爷吩咐,是要紧书信,一到就投,谁知道就在这里……”

“好了,你就说,书信送到了!”那位中年官员面相十分威严,喝道:“不要罗嗦,拿给我,我来带进去就是!”

路府下人,毕竟是识货的,一群五六个官员,都是穿的绯袍,系的玉带,应当都是二三品的高官,但其中就属这个过来问话的独具气质,生的十分俊秀,但大眼浓眉,显的十分大气可靠而威仪备至,就是口音中南音浓重,显然是苏常一带的人氏。

江南人当大官的十分之多,所以也不奇怪,见是大官要,那个路府听差就放了心,从怀中掏出已经被汗水浸湿的书信,高举过头,递了上去。

“嗯,真是……辛苦你了,来,赏他五两银子!”那大官先是面露嫌恶,看样子不想来接这汗水弄湿的书信,不过想了一想,还是捏着手指接了下来,然后略一示意,他自己就有跟班,从衣包里取出五两银子,往路府听差手里一塞。

这一趟差事,虽然十分辛苦,不过所得回报也是可观,当下路府听差叩谢了,转头就牵马,他预备找个地方稍息一息,就要快马加鞭回去复信。

“诸公,我们进去吧。”

也不等史可法的门上通报,接了书信的中年官员便踏步入内,一边走,就一边拆开路振飞所写的书信封皮,取出信来,就是边走边看。

他视人为无物,偏生史府上下也是服气,只是一个个弯腰躬身,有几个人小心翼翼的跟在这人身后伺候。

等他一边看信,一边过了二门,到了正堂花厅廊檐之下,史府下人才道:“请老大人到偏厅暂候一时,我家老爷还在会客,一会客人一走,小人便过来延请。”

现在进来的这几个,都是地位和史可法相差不远,而是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彼此来往惯了,根本不需通报就能进史可法的书房,若不是有外客在,是可以直接见面的。

当下众人也不理会,一个个鱼贯而入,进了偏厅坐下,自有史府下人上来端上点心和奉上茶水来。

“嘿,我说路某人有什么建言,诸公,果然是不出老夫所料之外!”

接过书信的那个中年官员已经看完了路振飞的书信,脸上一副不出他所料的表情,这么一说,其余的人当然都是好奇心起,当下有一个瘦弱老者便道:“何妨奇文共赏之?”

“当然,当然!”

中年官员也是正有此意,当下将书信先递给这个老者,自己捧了杯茶,低头啜饮。

“路某人十分糊涂,见识不明,此人可恨,可叹,可惜!”瘦弱老者一看信便是面色阴沉,等看完之后,脸色就越发难看起来,一边跌足长叹,一边将书信再递给旁人,嘴里道:“膠东,你来看看,是不是十分荒唐?”

“路某人用心倒是好的……”其余众人当然也是一一传览,到最后,才由先看的那个中年官员总结道:“就是见识十分糊涂,伦常固然有序,但何尝没有一个‘贤’字?”

说到这,他顿了一顿,又道:“当年老福王争位,吾辈正人拼死才挫败其谋。如果现在把天下拱手给福王,当年诸贤,岂不是白费心力?况且,福王即位之后,受了小人蛊惑,再出来翻案,我东林诸公,岂不是要含恨于九泉?”

“是,是,牧老说的十分有理!”

“福王贪、银、不孝、酗酒、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脸色阴沉的老者十分起劲的道:“绝不可立为君,嗯,绝不可!”

在座的人虽然知道这一番话是十足的胡说八道,福王向来居于深宫,未闻恶迹,也不能干政,逃亡之后,连衣服都是破旧的,何谈荒银虐下,至于不孝,更是胡说八道,但既然有此论调,就不妨拿来做反对的理由,当下众人一起鼓掌大笑,均道:“妙极,福藩如此不堪,绝不可立为人君!”

第八十二章史公

厢房中笑声不停,动静很大,当然也传到了相隔不远的大花厅内。

史可法坐在主位,却是丝毫未闻的样子。

他头戴幅巾,身着道袍,是大明士大夫典型的家居服饰,以相貌气度来说,他是一个气度雍容的中年人,不论是身高还是长相,都无可挑剔,世家子弟出身,东林名儒左光斗的入室弟子,当年魏阉凶逆,气焰横盖天下之时,左光斗和杨涟几个死在狱中,成就大名,连带着史可法这样的弟子都名满天下,到了崇祯即位,清扫阉党,同时开始大量使用东林党人之后……史可法自然就是扶摇直上,仕途得意极了!

当然,光是这样也无足奇怪,因为史可法的操守和当时在文官员还算过的去的能力,再加上年纪,崇祯已经把他当成可以独当方面的重臣,北方糜烂,而南京是财赋重地,东南重镇,又是人口密集和孝陵所在,这么要紧的地方,崇祯交给史可法,本身就说明了对他的信任程度有多高了。

十六年时,新会侯刘文炳下江南,所受的任务当然就是考察官员,他和巩永固二人对史可法都是赞誉有加,更是坚定了崇祯的信心,同时,也是替史可法在士林和勋戚中又加强巩固了地位。

可以说,这位年富力强的“史公”现在是南直隶,特别是南京城中说一不二的强权人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了。

但史可法此时的脸部表情,却是十分的凝重,除此之外,便是犹豫,迟疑,还有一点隐约可见的惶恐!

自从崇祯十七年二月以来,史可法的心就象被人放在油锅里,煎炒炸煮,不停的翻来滚去……那个难受劲儿,不是局中人,真的是无从知晓!

他是南都第一重镇,大事小事,都得由他做主,而自从勤王诏令后,北方一无消息,整个大明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主心骨,再也没有诏旨制书,一切事物,都陷在了停顿之中,每曰会议,留都诸多高官都是束手无策的样子,会议之时,都只是长吁短叹,以足顿地。而说的最多的,便是埋怨今上不该留在都中,最少,该派太子到南京来监国!

此时北都消息不通,而已经有消息陆续传来,京师被破是毫无疑问的了,只是还没有文武官员,或是有说服力的大臣逃到南都,所以,无论如何,也还只能隐瞒消息,镇之以静,以防消息走漏,引起市面不必要的恐慌。

当然,留都大臣和消息灵通的士绅都已经知晓内情,所以最近浮议很多,而最为被关切的,当然就是新君的人选!

“诸公,当今天子尚未有的确消息,诸公所言,学生不敢闻,亦不忍闻!”厅中话题,也是进行到了最后时刻,史可法面色严峻,向着众人道:“诸公请回!”

在场中人,以给事中李清资格最老,也是金马玉堂的翰林出身,所以尚气敢言,他先环顾左右,再看向史可法,沉声道:“今上消息不通而北都闻变,史公负南都留守重责,又岂能不预先谋划将来之策?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宁无是理?”

一个身着便服,操扬州口音的中年男子也亢声道:“都门惊变,凶信频传,不知道史公可有定计,万一凶信确实,拥立之后,如何请驾,如何即位,难道不做预备,将来就不做这些事了么?如果今上无事,料想也不会怪罪史公,此是为天下计,为社稷计,为宗庙计,难道今上会无这么一点雅量?学生之言,史公以为如何?”

史可法只是摇头,摆手道:“尚早,尚早!”

他这个态度,其中也自有缘由。早在去年年末,皇太子就有私信来,道是李自成来年可能兵薄京师,预先要做准备,所以先行致意,过年之后,果然东宫不停的有人和钱物南下,暗中购买土地宅院,安置东宫的人,东官詹事王铎,少詹吴伟业,都是三四品的京堂,身居清秘要职,他们也是前后南下,并且暗中说明,太子在危急时候,可能会出京南下,而皇太子身边也有精锐兵马护卫,安全可保无虞。

到了十七年三月初,东宫不少太监也先行南下,比如丘执中和李继业等人,都是东宫权阉,他们先后前来,虽然隐藏行迹,但也是和史可法暗中有过接触。

有皇太子的这些举动,史可法原本就很犹豫,一想起择君而立的复杂和斗争的尖锐,他就觉得心虚和惶恐,大局如此,又何能内斗?而况,当年党争惨况,史可法是亲身经历过的人,于公于私,都不愿再有这样的事了。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说起来,还是他的东林同仁给他找的麻烦!京师惨变的消息接连传来,有一些在籍的东林党人便呆不住了。

倒也难怪,拥立大功,谁不想把握?

这股风潮,就是以钱谦益为首,联络了兵部侍郎吕大器、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等朝中大吏,适才偏厢笑语之声,想来就是这几个人发出来的。

他们都是东林同志,而且是位高权重资格也够老的大吏,象钱谦益,崇祯早年曾经会推入阁的大人物,虽然以侍郎身份在家闲居,但此人的活动能力,政治能量,就连史可法也忌惮几分……他牵头出面,所推举的人选,就是所谓择贤而立的潞王!

“唉,诸位的意思,学生是明白了。等学生与当道诸公一并商议之后,再来一一奉谒告之结果,如何?今学生还有客,诸公请回,请回吧。”

这几天内外交攻的滋味,史可法也实在受够了,此时此刻,尽管听着对方的话也有一些道理,不过总是觉得太过操切,国本大事,岂能孟浪草率行事?

这些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知道放浪言辞,给国家大臣添麻烦哪……史可法话已至此,厅中诸人当然也无话可说,当下一一起身,拱手告辞,只有扬州进士郑元勋下死眼看了史可法一眼,沉声道:“史公,晚生要力劝史公:千万记得伦序有常,不可妄言变动!否则,不以伦序,晚生恐人心不服,人心不服,就给小人可乘之机,有机可乘,就会生变!”

“好,尊兄言之有理,学生记着。”

一个在籍不曾任官的进士,却被这些朝官拉到这种朝政大事里头来,尽管这介郑元勋在地方上很有民望,也勇于任事,在扬州很办了一些好事,但无论如何,史可法心中也是十分的不满。

等李清和郑元勋等人走了,史可法才大步赶向偏厢,推门之时,脸上原本的凝重与严峻交杂的神色就已经消息了,代之而起的,却是一股子雍容亲切的笑容。

“牧老,你老又枉驾顾我?真真是叫学生蓬荜生辉,哈哈!”

“膠东兄,偏了我的好茶了?这是郑芝龙特意送来的大红袍,真正的武夷山上采摘下来的,你对茶道向来有研究,怎么样,喝出不同来了没有?”

“自老,你最近身子如何?听说前一阵咳嗽不止……你老这个年纪,可万万不能大意!”

史可法在别人面前,严刚坚毅和雍容大度的形象兼而有之,只有在这些东林前辈和同辈的面前,他显的十分的亲切可亲,丝毫不见留守大臣的架子,当然,在场中人,在籍无事的钱谦益也是个侍郎致仕的身份,与他相差不远,而科名就是钱谦益远在他之前,至于在东林党中的资历,那更是相差的太远了。

自从京师的凶信传过来,钱谦益这已经是第二回到史可法这里了,事先的准备工作,钱谦益更是做的十足。

他和高弘图私交最好,每次来南京都是预先和高弘图打过招呼,住也是住在高府,至于和各总兵官和地方大吏书信沟通,和东林党人的招呼致意,很多时候都是钱谦益和高弘图等人联手而为,所以短短时间就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声势,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吕大器和姜曰广等人也加入进来,坊间的东林小辈和复社的才子们更是同相奔走,钱谦益知道,眼前的这个史可法小事有决断,也有魄力,但遇到大事就缩手缩脚,不敢擅做决定,但此事关系到他钱某人和整个东林党的兴衰,此时此刻,也就由不得这个小辈了!

当下微咳一声,钱谦益先开口,接下来便是高弘图,吕大器,先后交攻,众口一词,总是要史可法现在就定下决心,急速奉迎潞王至南京,一旦凶信确实,就可告天即位!

对这些人,史可法适才的借口却是丝毫也用不上,到了最后,他才沉吟着道:“择贤,亦非不可。学生心中实在并无定见,而且……”

有些对郑元勋等人不便出口的话,当着党内同仁的面,倒是不妨直说了,史可法顿了顿,又缓缓言道:“以学生私心而论,福藩也确实不宜为万乘之君。”

“就是!”钱谦益一拍手,笑道:“适才我们说的福王有七不可立一说,如果有人坚持福藩是宗室近藩,不妨拿这个挡!”

“虽然如此,学生还是怕有人说话。”史可法将郑元勋和李清等人的来意向在场众人说了,提起这话,钱谦益倒是想起自己拆了路振飞的信,因将那信一推,笑道:“看,持此愚见的还不止李清等,现成还有一个。”

“他竟敢私拆我的书信!”

史可法心中大为光火,但他涵养深沉,知道钱谦益这样是故意为之,此时和他硬顶,倒是落了下风,凭白落人口实,当下只微微一笑,将书信接了过来,大略一览,放在手边小几上,皱眉道:“众议纷扰,学生也颇感困惑了。”

“道翁,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钱谦益用坚决的口吻道:“吾等已经说动左良玉,此人可用,而江北有刘泽清,更是吾辈中人……他已经派兵将潞王护住,只要这边一宣示,就可护送潞王至南京……我等居中枢高位,众人一心,下面又有我东林、复社中人宣讲潞王之贤,就算一时有人想不通,中枢大位一定,也就无话可说了。此诚君子正色立朝的不二良机,一旦潞藩迎立,朝中必定是正色盈朝,国事就大有可为了,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