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长安城下-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玄宗也非常头疼,三个人都是他最信任的人;为什么就是不能和平共处呢?

  他常常为他们调解关系,还让他们结拜为兄弟。

  今年冬天,三人同入朝,玄宗让高力士在城东设宴招待他们。

  席间安禄山对哥舒翰说:“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您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我们的族类十分相近,为什么不互相善呢?”

  哥舒翰说:“古人说狐狸向着自己的D窟嚎叫不吉祥,是因为忘本的原故。老兄如果能够与我亲善,我怎么敢不尽心呢!”

  哥舒翰本意是:你既然真心对我,我当然也会真心对你。

  可安禄山却认为哥舒翰讥讽他胡人,极为愤怒,骂哥舒翰道:“你这个突厥竟敢这样无礼!”

  哥舒翰被骂了一头雾水,正想要回骂,看见高力士用眼睛示意他,就没有回嘴,假装喝醉了酒而散席。

  但是两个人从此以后更加相看两生厌、积怨愈深。


第395章 削除官爵

  年末的宴会,哥舒翰和安禄山闹得不愉快,以至于朝堂之中自动分成了两派——拥护安禄山的人和赞同哥舒翰的人。

  玄宗看到他们俩在自己的宴会上就吵闹了起来有些不高兴,又下了一道诏书:禁止官员们私相授受。

  转眼到天宝十二载。

  刚刚过了正月初六,年假就算放完了。

  我收到了姚訚的信。

  我已经记不起我们俩到底有多长时间没有通过信了,其实他曾经给我寄过好几封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都没能到我手里。

  古代没有邮局,私人信件主要依靠熟人捎带、或者家奴寄送;驿站倒是收发信件,但是驿站只收发官方的信件。

  熟人捎带还好说,家奴寄送就很容易丢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地形不熟悉,一方面是因为我经常出征、对方很难联系在一起。

  每次这种时候我都很想念后世的快递,中国各地七天之内一定会到。

  姚訚在游历完大唐之后,又重新参加了上一届的科举考试;重新获得了功名,被任命为城父县县令。

  历史的自我愈合能力很强,可能也是因为我刻意没有去破坏它;姚訚又是当兵又是游历,最终还是成为了城父县县令。

  看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注定会和张巡一起参加睢阳保卫战。

  他给我的信上就是告诉我,他现在已经奔赴城父县上任,我们两个人终于有了固定的联系地址可以长期通信了。

  我心里既欣喜,又有些伤感;该来的终究会来的,距离七五五年还有两年。

  说到科举制度,就不得不提一下去年那一届的科举。

  正常情况下,科举每年都会举行,三年一次是宋代以后才确定的。的;除了每年都会考的“常科”之外,还有由皇帝临时下令举行的制科。

  按照过去的制度,兵部和吏部尚书如果兼任宰相,就需要把科举考试的事委托给侍郎以下的官吏去主持;经过三项考试而通过的,才给门下省审查,从春天一直到夏天,才能完毕。

  杨国忠拜相之后——他还兼领文部尚书,想要显示自己精明能干,就让有关官吏先在自己的家里暗中把名字确定下来。

  正月三十日的时候,杨国忠在尚书都堂召见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各部门的长官,大家共同商讨入选的名单。

  往常这份名单最起码需要三天才能完全确定下来,因为提前已经确定好了名单,这些人只是走了个过程。

  结果不到一天就全部结束了。

  杨国忠还说:“现在左相和给事中都在这里,就等于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查。”

  可是,所选出来的人水平差距很大,但没有人敢于提意见。

  因此门下省不再审查被选为官的人,侍郎只主考判文而已。

  现在担任吏部侍郎的,是韦见素。

  虽然京兆韦氏虽然已经不比当日,但是韦见素生性仁恕敦厚,一向与人为善;从来没和别人起过冲突,别人想要加害他都找不到机会。

  再加上他确实很有才学,连李林甫都不忍心折腾他。

  韦见素主管典选多年,任用官员比较开明、公允,晋级、授职不徇私情,受到人们的好评;他是少有的清官,高力士也在暗中保护他。

  虽然现在明明是侍郎却沦落到跑腿办事——和吏部主事没有两样。

  把科举制度搞得一团糟之后,杨国忠又把目光投向了朝堂之上。

  他派人劝说安禄山,让他和自己一同诬告李林甫和阿布思谋反。

  安禄山当然不会在杨国忠风头最盛的时候忤逆他的意思,而且,他和李林甫关系一直也不怎么好。

  人活着就图一个生前身后名,李林甫既然已经死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让他不得安生。

  安禄山就让阿布思部落投降的人到朝廷上作证,诬告李林甫与阿布思曾经结为父子关系。

  玄宗相信了,就派官吏去调查。

  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恐怕自己说实话会被杨国忠暗中整,只好顺着杨国忠的说,证明两人确实私自结为了父子。

  玄东当场差点儿没气死,那个时候,李林甫还没有下葬。

  二月十一日,玄宗下了诏书,以“意图谋反”的罪名削去了李林甫的官爵。

  他的家族、子孙中但凡有官职的都被罢免、流放到了岭南和黔中。

  只给了他们随身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其余的财产全部没收、收归国库。

  李林甫的亲戚和党羽因为这一案件被贬官的达五十余人,这些人在被流放了之后,有进二十余人被杀死。

  玄宗也是气急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派人撬开了李林甫的棺材板儿,把他所有的陪葬品都拿了出来。

  甚至把他含在口中的夜明珠都拿了出来,脱掉了他身上的紫金官服。

  把他的大棺材就地敲碎、换上了一个小棺材,按照一般平民的礼仪埋葬了他。

  二十七日,玄宗赐陈希烈许国公爵位、杨国忠魏国公爵位,以奖赏他们揭发和处置李林甫案件一事。

  玄宗生平最忌讳谋反,不然也不会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口气都杀掉了。

  前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都是玄宗最器重的儿子,但是他们“造反”之后,依旧落了个被杀的命运。

  人都有底线,玄宗的底线就是可以随便作、就是不能造反。

  今年五月,逃回突厥阿布思被回纥兵打败,安禄山趁机冲他抛出了橄榄枝、想要诱降其部落。

  但是对方并没有同意。

  九月,北庭都护程千里追捕阿布思至碛西,写信告葛逻禄叶护顿毗伽,使其接应。

  顿毗伽当即出兵,和唐朝一起夹击阿布思。

  阿布思腹背受击、被迫投降。

  顿毗伽押送阿布思觐见程千里,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尊敬,带着他的妻子以及部下数千人送程千里归国。

  九月十六日,玄宗很欣赏顿毗伽的做法,加封他开府仪同三司、赐爵金山王。

  三月二十日,程千里执阿布思献于朝廷,阿布思因叛乱被杀;三月二十八日,程千里被册封为金吾大将军。


第396章 杨氏倾权(推荐加更)

  安禄山和杨国忠虽然刚刚合作过,但是合作结束之后,两个人立刻翻脸了。

  在此之前,杨国忠为了收买人心,说:“文部选拔官吏,不管贤明与否,选择有资历的留下,依照声望和功绩任命一定的职位。”

  那些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官吏顿时就乐了,终于有了升迁的机会。

  他们都赞成这一建议,一个个的都把杨国忠当成了好人。

  杨国忠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所施行的政策,都曲意迎合人们的愿望;目的就是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之下,博得他人的赞成票。

  这就引起了安禄山的不满。

  安禄山之所以惧怕李林甫,是因为他的心眼儿根本玩儿不过他;基本上他还不开口,李林甫就已经猜到他要干什么了。

  但是杨国忠就不一样了,他原本就是市井流氓出身,再加上脑子不怎么好、情商也不如李林甫高。

  杨国忠之所以能够拜相,全是因为他的妹妹杨贵妃。

  安禄山原本就和他干妈杨贵妃关系匪浅,自然更加瞧不起这个依靠自己妹妹才能踏入高级管理层的杨国忠。

  因此,二人经常会因为各种政见上的不合而爆发矛盾。

  杨国忠多次“诬陷”安禄山要谋反——以杨国忠的脑子不可能看出来安禄山要谋反、他可能只是误打误撞,但玄宗不听。

  这时,哥舒翰率军攻打吐蕃,攻克了吐蕃的洪济、大漠门等城,降服了九曲的全部部落。

  准备进宫献捷的表状已经递上去了,却被安禄山拦了下来;安禄山原本就害怕,哥舒翰的职位会比自己高,当然不会给他升官的机会。

  两人原本就因为年前在宴会上大吵了一架、结下了梁子。

  这一次更加闹得不可开交。

  杨国忠一看,哎哟,有机可趁!

  立刻私下联络哥舒翰、想和他一起排挤安禄山共排安禄山。

  哥舒翰应该是同意了,因为没多久,杨国忠跟玄宗建议,任命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

  玄宗同意了——他好像从来没拒绝过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建议;八月三十日,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玄宗还赐给了他西平郡王的爵位。

  哥舒翰是第二个得到郡王封爵的大将。

  —

  今年十月十一日,玄宗幸华清宫,和他同行的还有杨家兄妹。

  杨家兄妹在长安的地位简直没办法想象,他们也丝毫不避讳世俗的眼光。

  杨国忠的宅第与虢国夫人相邻,因此二人交往甚密;有时候甚至夜里还会出入彼此的府邸。

  两个人毕竟并非亲生的兄妹,再加上杨国忠以前就有睡了自己表妹的前科。

  长安百姓无不怀疑他俩有jian情;其实也不能说是怀疑,他俩肯定有什么不可描述的关系。

  俩个人经常厮混在一起,有时候甚至同乘一匹马。

  你说你们同乘一匹马就罢了,还彼此嬉笑打闹;好几次,杨国忠当街就伸咸猪手。

  摸完胸、摸臀,也不用障幕遮蔽、也完全不避讳吃瓜群众;吃瓜群众们的三观都被他们震碎了、根本看不下去。

  说回共同前往华清宫。

  韩国、虢国和秦国三夫人准备要跟随玄宗前往华清宫,于是她们相约在杨国忠的家中集合。

  每个人都带了一大堆仆人,浩浩荡荡的队伍几乎要把城中的主干道都占满了。

  他们穿的就是来秀宠爱的,所穿的锦衣绣服和佩带的珍珠宝玉,鲜艳夺目;仆人们穿的都比一般官宦人家的小姐好。

  杨国忠曾经对客人说:“我本出身贫苦人家庭,只是因为贵妃的关系才有了今天的地位,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但想到终究留不下好的声誉,还不如及时行乐。”

  呵呵……这就是他奢侈铺张给自己找的借口。

  ********加上杨国忠和杨玉环,老杨家五人都到齐了。

  不知道是谁出的馊主意,让每家为一队,每队都穿着一种颜色的衣服相区别;然后五家合为一队,远远望见,灿烂如云锦。

  杨国忠还让剑南节度使的仪仗在队伍前面领路。

  太子李亨实在是看不惯他们杨家兄妹的行径,但是他又没有办法制止。

  杨家几乎在朝堂上一手遮天,就像当初李林甫在朝堂上一样。

  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去考明经科。

  但是这娃儿是个草包,因为学业浅陋,没有及格。

  礼部侍郎达奚因为畏惧杨国忠的权势,就让他的儿子昭应县尉达奚抚先去告诉杨国忠。

  达奚抚趁杨国忠正要上马入朝时,来到马旁。

  杨国忠也是个傻缺,他居然觉得自己的儿子一定会考中、而且还会金榜题名!

  于是他看到达奚抚的的时候面露喜色,以为他是来提前告诉自己这个好消息。

  达奚抚告诉杨国忠说:“我家大人让我告诉相公,您家郎君的答卷不符合程式,没有考中,但是并未让他落选。”

  杨国忠听完就怒了:“我的儿子冰雪聪明,怎么可能会落榜?

  “你们就是想在我面前刷好感!

  “我的儿子何愁不能富贵,而让你们这些鼠辈人物来卖弄!”

  说完催马头也不回地走了。

  达奚抚十分惊慌,就写信告诉他的父亲说:“杨国忠依恃权势,口出狂言,实在使人叹息,怎么能够与他论是非曲直呢!”

  达奚一听也有点儿方,立刻把杨暄列入优等。

  等到杨暄做了户部侍郎,达奚才从礼部侍郎升为吏部侍郎;而杨暄与关系亲密的人交谈时,还叹恨自己晋升太慢,达奚晋升快。

  年末,封常清率兵大败大勃律。

  原因是这样的,大勃律联合吐蕃S扰边境。

  封常清率兵追击、进攻大勃律。

  我和段秀实也跟着一起去了,照例是我带着陌刀队担任先锋,段秀实留后。

  安西军的补充非常迅速,常驻军虽然只有两万七、和西征小勃律时的三万三还有些差距,但是战斗力丝毫不减。

  一路上先头部队多次获胜,封常清就乘胜追击。

  到了菩萨劳城的时候,战局忽然有些奇怪;怎么看都感觉赢了太容易了。

  这时,已经升任斥候府要毅段秀实给封常清说:“敌人兵力弱而多次败逃,这是引诱我们,要不还是先原地休整,我和嗣业带人去搜查两边的山林。”

  封常清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和段秀实带人搜索的周边的山林。

  对方不仅在附近挖了很多陷阱、还有很多伏兵。

  我和段秀实相识一笑,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狡黠;我和陌刀手负责突围、顺带在他们周围放置一些易燃物,弩车手和弓箭手则准备好了“火箭”。

  箭矢齐发,原本隐藏起来的伏兵们被烧了个措手不及,登时方寸大乱。

  封常清派遣早已准备好的士兵中路突围,对方被打的鬼哭狼嚎、死伤大半。

  战争从早晨打到日落,大勃律王迫于无奈只得投降。


第397章 反叛准备

  转眼到了天宝十三载,我们回到安溪的时候已经到了大年初一。

  除夕是在赶路的时候过的。

  和封常清、段秀实一起过了个“晚年”。

  虽然还是时常会接到吐蕃S扰边境的消息,但是所幸并没有掀起什么大的风浪。

  相比于边疆地区暂时性的安宁,朝堂之上则是风起云涌。

  安禄山照例入朝陪自己干妈干爹过新年。

  在此之前,他已经和杨国忠闹得不可开交。

  杨国忠当然不会任由他入宫、准备在背后捣乱。

  于是,他跟玄宗进言说安禄山必反,并说:“他肯定早就知道陛下已经发现他又反心,如若不信,陛下可试召他入朝,他一定不敢来。”

  玄宗不信,派人召见安禄山。

  安禄山也不傻,吉温早就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了他;所以,他接到命令后立刻来朝。

  初四,安禄山晋见玄宗于华清宫。

  玄宗肯定要问他这个问题。

  安禄山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哭诉说:“我本是一名胡人,只是受到陛下的信任才有今天的地位,但却不为杨国忠所容,恐怕难以活命了!”

  说的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悔不该当初。

  玄宗原本就是个耳朵根子软的人,听完他的哭诉后,立刻倒戈;不仅重赏了安禄山,也更加信任他了。

  杨国忠再跟他说安禄山要谋反的事情,反而对玄宗扣了一个“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的帽子;并警告他如果再乱说话的话,就罚他面壁思过。

  李亨也知道安禄山要谋反他也多次跟玄宗提起过,玄宗根本不听。

  不仅如此,玄宗还因为自己怀疑安禄山而心怀有愧,想要加封安禄山为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翰林待诏张垍拟草好了诏书。

  杨国忠知道了之后、觉得不妥,又跑去跟玄宗说:安禄山虽有军功,但目不识丁,怎么可以为宰相呢!”

  “如果制书颁布实施,恐怕周边的夷人都会以为我大唐多白丁、肯定会轻视我们大唐王朝!”

  玄宗觉得好像是这个理儿,于是就废除了这条诏书,想用别的职位来弥补安禄山。

  正月十日,他加封安禄山左仆S,并赐给他的一个儿子三品官,另一个儿子四品官。

  到手的宰相,眼看着飞了,安禄山心里当然有些不高兴,于是跑去跟玄宗讨价还价。

  玄宗心怀有愧,安禄山提出的要求他一概没有拒绝。

  安禄山请求兼任闲厩使、群牧使等职;二十四日,玄宗就任命安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

  安禄山还是觉得自己吃亏了,又请求兼任群牧总监;二十六日,玄宗又任命安禄山兼任总监。

  这个时候,安禄山还是有点不满意,又上奏请求任命御史中丞吉温为武部侍郎,充任闲厩副使。

  玄宗同意了。

  杨国忠早就知道吉温和安禄山私底下结成了联盟;而吉温在和安禄山结成联盟之前,是和自己一伙儿的。

  因此他很讨厌恨吉温,准备找个合适的机会除掉他。

  安禄山一连三次开口都得到了满足,造反的心思更加是肆意生长。

  他暗中派亲信挑选能征善战的健壮军马数千匹,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饲养;他在为造反做最后的兵力储备。

  安禄山向玄宗告辞要回范阳的时候,玄宗还亲自脱下了自己的外袍赐给了他,安禄山十分惊喜。

  但他欣喜归欣喜,他还是想要造反。

  他恐怕杨国忠向玄宗上奏把他留在朝中,所以急忙出潼关。

  然后乘船沿黄河而下,命令船夫手执挽船用的绳板立在岸边,十五里一换,昼夜兼程,日行数百里,经过郡县也不下船。

  从此有说安禄山谋反的人,玄宗都把他们捆绑起来送给安禄山,因此人们都知道安禄山要谋反,但没有人敢说。

  安禄山回到范阳之后,又跟玄宗上奏:“我所率领的部下将士跟随我一同讨伐奚、契丹、九姓胡、同罗等胡人。

  他们一心为国、功勋卓著,因此,我厚着脸皮来跟陛下为他们求求封赏。

  “希望陛下能够打破常规,越级封官赏赐,并希望陛下写好委任状,让我在军中授与他们。”

  玄宗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那些人和他一同出生入死,为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封赏。

  于是写了很多委任状,大肆封赏安禄山的部下;一时间,安禄山的手下被任命为将军的有五百多人,中郎将的有二千多人。

  这明显就是他为了谋反而借此收买人心,普天之下都知道安禄山要谋反,唯独玄宗不相信。

  城门着火,殃及池鱼;杨国忠和安禄山争权不成,顺带还把张家兄弟拉下了水。

  唐朝初年,皇上所下的诏书制敕都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吏中善于作文章的人撰写。

  乾封年以后,开始召文士元万顷、范履冰等人草写文告,这些人常常在北门值班等候命令,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称为“北门学士”;中宗在位时,由上官昭容专门管这些事。

  玄宗即位以后,设置了专门负责管理这个的部门翰林院,靠近宫廷,延揽天下能文之士,下至佛僧、道士以及精通书、画、琴、棋、卜、祝的人,都召进去,这些人被称为“翰林待诏”。

  刑部尚书张均和他弟弟太常卿张垍都在翰林院供职。

  安禄山离开长安归范阳的时候,玄宗让高力士一直把他送到长乐坡。

  高力士回来后,玄宗问道:安禄山心中高兴吗

  “我看他的样子好像不怎么开心。”高力士实话实说,“估计是因为任职丞相的诏书被取消了的原因吧。”

  高力士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想要提醒玄宗杨国忠太过多嘴。

  玄宗立刻就去问杨国忠,因为整件事情就只有杨国忠和少数人知情。

  杨国忠怎么可能会承认。

  他立刻把锅甩给了张家兄弟。

  “任命安禄山为相,除了我之外,就只有张垍兄弟知道。臣的一片赤胆忠心陛下是知道的,我怎么可能会告诉他呢?一定是张垍兄弟所告。”

  玄宗信了,当即勃然大怒。

  下令把张家兄弟们都贬了。

  张均被贬为建安太守,张垍被贬为卢溪司马,张垍的弟第给事中张俶被贬为宜春司马。


第398章 杨相乱政

  安禄山请求玄宗赏赐他的部下,哥舒翰听说了之后也去跟玄宗提了这件事,他希望玄宗也能封赏他的部将。

  玄忠原本就挺喜欢哥舒翰的,自然没有拒绝;他下敕任命陇右十将、特进、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归仁为骠骑大将军,河源军使王思礼为特进,临洮太守成如、讨击副使范阳人鲁灵、皋兰府都督浑惟明等为云麾将军,陇右讨击副使郭英又为左羽林将军,郭英又是郭知运的儿子。

  玄宗赏赐完这些人之后,哥舒翰又向玄宗提了一个要求,他请求任命严挺之的儿子严武为节度判官,河东人吕为支度判官,前封丘县尉高适为掌书记,曲环为别将。

  高适就是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那个高适。

  三月份,程千里带着俘虏的阿布思,献于朝廷;阿布思被斩首,程千里因为有功被封为金吾大将军。

  封常清暂时代理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

  西北边陲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还算是安稳的,现在整个大唐局是最严峻的就是西南边陲。

  南诏和吐蕃他们经常伙同附近的其他蛮夷一起攻打松州。

  今年六月,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领七万将士出击南诏,结果全军覆没……

  李宓原本就是剑南留后,就算要出兵打仗,这是杨国忠的事儿。

  也就是说,李宓实际上是被杨国忠坑了。

  南诏王罗凤在和唐朝的对战中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松州驻扎的唐朝军人特别不擅长高原作战。

  因此,他就故意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把唐军引到大和城下。

  大和城是吐蕃在大唐边境建造的一座军事堡垒,别说七万兵马,唐朝曾经派过十万将士想要攻下这座城池,也没能成功。

  罗凤当然知道这一点,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耗死他们。

  李宓原本就带了一个月的军粮,和他们僵持了半个月。

  其实也不算是僵持,罗凤每次看到他们要撤兵,就故意给点儿破绽;李宓一上当,他立刻又缩回城里。

  几翻折腾之下,李宓粮尽;所率领的士卒因为瘴疫和饥饿死了十分之七八。

  原本瘟疫的问题就没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我写的建议也不知道哪去了;不客气的说,纵横亚洲大陆的唐朝和南诏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场持续了数年的瘟疫。

  南诏人原本的驻地几乎被瘟疫屠杀殆尽,最可怕的是,这种瘟疫可以通过动物传播有点像后世的禽流感。

  李宓领兵撤退,这时南诏才出兵追击;对方兵强马壮,李宓这边儿剩下的都是一些苟延残喘的士兵。

  李宓被俘、后被杀,全军覆没。

  最气人的是,杨国忠非但隐瞒败状,还告诉玄宗首战告捷;并且,先后增兵三次讨伐。

  瘟疫得不到控制,去再多的人都是送死。

  杨国忠为了争一口气,导致近二十万将士白白送命;朝野内外都知道这件事情,但是没有人敢跟玄宗提。

  玄宗曾经对高力士说:“朕已经老了,是时候该安度晚年了。朝中政事委托给宰相处理,边防军事委托给诸位边将,我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高力士估计很想打他吧,他立刻反驳道:“我听说唐军在云南多次战败,还有边将拥兵自重,不知道陛下如何处置!”

  高力士应该也在崩溃的边缘了,他估计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早些年励精图治的玄宗会突然变成这个熊样子。

  事实上,玄宗早些年的亲政爱民不过是在继承前代,他原本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只是当时伪装的比较好没有暴露出来。

  “老奴深怕一朝祸发,难以挽救,怎么能说可以高枕无忧呢!”

  玄宗当场就有些不高兴了,说:“你不要说了,我只是有这个想法,让我仔细考虑一下。”

  结果这一考虑就没下文了,但是玄宗依旧在当甩手掌柜,朝堂上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由杨国忠说了算。

  七月二十日,哥舒翰奏请在所开拓的九曲地方设置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任命临洮太守成如兼洮阳太守,充任神策军使。

  神策军现在虽然只是陇右节度使所属的一支驻守临洮城的军队,但是他们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边疆战士纷纷调往关中入援、参加平叛战斗;但是,正是因为边疆战士纷纷调往关中,吐蕃趁机蚕食大唐的陇西、陇右、安西等地区。

  安史之乱以后,神策军因为驻地已被吐蕃占领,就留在朝廷,逐渐发展成为唐朝的禁军。

  在唐代后期平定藩镇割据,抵御外族的侵略中,成为唐朝劲旅;由于军权为宦官所控制,神策军神策军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

  八月里,陈希烈终于成功辞职、罢相。

  杨国忠忌恨陈希烈,陈希烈也不是不知道,所以他多次上表请求辞职。

  玄宗想任命武部侍郎吉温代陈希烈,而杨国忠原本就因为吉温依附于安禄山而生气,当然阻止了玄宗。

  于是,他举荐了韦见素。

  他认为现在已经是文部侍郎韦见素性情温且易于控制,就推荐他代替陈希烈。

  八月二十三日,玄宗任命陈希烈为太子太师,罢免参知政事;同时任命韦见素为武部尚书、同平章事——韦见素拜相。

  与此同时,高力士也已经对玄宗失望了。

  从去年以来,水灾与旱灾不断,关中地区闹饥荒。

  杨国忠因为憎恨京兆尹李岘不听自己的话,就把这些天灾归咎于李岘;这么扯的话论理不会有人信,结果玄宗信了。

  贬李岘为长沙太守——李岘是信安王李的儿子。

  玄宗担忧雨多损害庄稼,杨国忠就拿一些长势良好的禾苗献给玄宗说:“虽然雨多,但没有损害庄稼。”

  玄宗信以为然。

  扶风太守房管说本郡遭受水灾,杨国忠就派御史去调查;结果,房管就被安C了一个“惑乱人心”的罪名。

  天下没有人再敢于说遭受天灾。

  某天,高力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