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世:长安城下-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57章 洛阳有怪
说完了安禄山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那就是史思明。
史思明最开始叫史卒干——卒在“唐普”里读作“促”,他和安禄山是同乡,个人的生日还就差一天。
史思明是除夕出生的,安禄山生在大年初一。
两个人小的时候就很熟,一起做过互市牙郎。
史思明以好勇斗狠在圈子里出名。
他曾经因为杀了人还是偷东西之类的,触犯了大唐的刑法。
于是他为罪潜逃、逃入了奚族地盘上;好巧不巧,刚跑进去就被巡逻的奚族士兵逮了个正着儿。
对方正准备以偷渡的名义杀掉他。
史思明立刻一脸正色道,他说自己是唐朝派来和亲的使者,杀掉他就是在和唐朝做对。
巡查的士兵深以为然,当即不敢怠慢,赶忙跑去跟自家老大汇报,并把他送到了自家老大的营帐之中。
奚王也以为他是大唐的使者,于是以使者礼节接见了他。
史思明这个人狂妄自大惯了,见到奚王也不行礼,只是象征性地拱了下手。
奚王当场脸色就挂不住了,但是他敢怒不敢言,把他安排到驿站歇下,又派了近百个人送他回来。
史思明有些不高兴,跟奚王说,“王虽然派遣了这么多人,但是这些人都没有资格和我面见天子。到时候天子会怀疑你不够尊重他。”
“我听说王有一名良将,名叫琐高,您为什么不派遣他跟我入朝呢?”
奚王觉得有道理,于是派遣琐高和三百多个人跟随他一起回去。
史思明马上就要到平卢镇的时候,提前让人给担任唐朝将领的裴休子说:
“奚王派遣琐高和精锐一同前来,说是要来入朝觐见,实际上是想来袭击城池。将军应该先做好准备,防止对方突然袭击。”
裴休子虽然不相信他的话,但是还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没两天,对方真的到了。
裴休子立刻派兵到驿站,把对方的人都杀掉了,并吧琐高绑起来,押送到幽州。
张守珪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觉得他有功劳,跟玄宗建议,把他封为了果毅都尉,后累迁将军。
再然后,他入朝奏事,玄宗和他聊天,发现两个人很投缘,于是给他赐名思明。
今年五月,听说刘志诚起义不成、被斩杀的消息。
醴泉人刘志诚没什么背景、只是一介平民,但是这货嘴皮子很厉害,三言两语就忽悠了一票信众。
这些信众传播迷信、怪力乱神的言论,抢劫路过的群众,眼看着就要奔着咸阳去了。
村民们赶忙去告知县官,烧断了护城河上的桥梁、堵塞了主干道,把他们拦在了城外。
城墙上立刻释放箭矢,对方溃不成军。
没几天,刘志诚被拘捕,枭首示众。
今年六月二十三日,玄宗颁布了一条新规定,把年俸改为月俸。
以前的时候,俸禄都是一年一发,有时候到了年末,还没发工资,就没有钱了。
现在改成了月俸,对钱的使用更加灵活了。
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后世。
今年十月,旧事重提,玄宗又想立李林甫为相。
当初他提出来,想要把李林甫拜为丞相。
张九龄持反对意见。
他跟玄宗阐述了一下李林甫的人品,并指出丞相是国家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
玄宗于是作罢。
张九龄直言进谏,被李林甫记恨。
张九龄因为文化素养高,被玄宗所看重,李林甫虽然记恨他,但是表面上还没办法做什么手脚。
当时侍中裴耀卿和张九龄是好朋友、交往甚密,李林甫直接把两个人都记恨上了。
今年十月,玄宗已经在洛阳住了几个月。
原本准备明年二月份返回长安,结果刚刚进了十月,洛阳别殿里忽然出现了一些鬼怪的传闻。
据说,最早是一个宫女发现的。
她发现宫殿的门总会自己打开,尽管门口根本就没有人;而且,宫殿的门都是从外面打开的——即拉开,风是不可能从屋里刮起来的。
这个事情在很多人目睹了之后,成功传到了玄宗的耳朵里。
流言愈演愈烈,紧接着又出现了新的传言。
有好几个宫女一夜之间“自挂东南枝”,而且这个情况连续出现了三天以上。
玄宗惶惶不可终日,整宿整宿地睡不着、头发成把成把的掉。
不光在皇宫里,整个洛阳城都发生了灵异事件。
据说有人天津桥上莫名其妙的就失踪了;洛阳尹派人打捞了河底之后并没有发现那个人的遗体。
有人在荒郊野外忽然被人打劫,对方抢到了东西之后,还要把受害者杀掉,剖开他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
一时间,食人怪的传言四起。
整个城镇的人都吓得不敢独自出门。
玄宗更是快得抑郁症了,他下令班师回朝。
裴耀卿、张九龄两个人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们跟玄宗说,那只是有人在捣鬼。
并提出会在1个月之内解决这些问题、调查出这些事情的原因。
现在正是农耕的世界,这个时候启程回长安,沿途的城镇官员、居民肯定会围观,无疑会耽误农耕。
玄宗都快吓死了。
这个闹鬼地方还得让我再待上三个月?!
他绝对会疯的,他一秒都不想多呆了。
李林甫原本就了解玄宗的意思,他一眼就看出来玄宗并不想留下来;两位都建议玄宗留下来,他偏要跟两个人唱反调。
反正本来就有梁子,也不介意再结大点儿。
他说:“长安和洛阳,就是陛下的东西宫。陛下无论去哪一个宫殿,都是那个宫殿的幸运,为什么还需要挑时间呢?”
“就算是妨碍农耕,玄宗只要免除沿途的税收就行,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臣觉得,应该立刻宣示百司,马上启程西行。”
玄宗原本就处于崩溃的边缘,裴耀卿和张九龄还极力反对他回去。
这个时候李林甫站在他的立场上,无疑是给已经落入水中的玄宗一根救命的稻草。
玄宗从此之后开始重用李林甫。
往后,李林甫更加的会揣摩玄宗的意思,他一直都是满足玄宗的私欲为最高准则。
洛阳闹鬼__
第358章 九龄罢相
张九龄和李林甫的梁子从此算是结下了。
两个人相看两生厌。
张九龄不屑于和李林甫为伍,自然也不愿意理他:李林甫却处处给张九龄使绊子。
他原本就是尚书,再加上是皇亲,基本上算是在朝堂之上横着走了;今天拉拢朝臣,明天去给玄宗吹邪风。
张九龄知道他一直在背后使坏,但是老张问心无愧,根本就不愿意理他。
转眼间就到了十一月。
玄宗想要加封牛仙客尚书,张九龄仍然表示不同意。
之前提到过牛仙客,他早年曾为县中小吏,后为陇右营田使佐吏,历任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成为了河西节度使萧嵩的心腹。
萧嵩拜相后,牛仙客接任他成为节度使;今年年初,牛仙客改任朔方行军大总管。
老牛虽然是个没主见的,但是他勤奋好学。
他担任朔方节度使期间,仓库里粮食充沛,武器库里兵器锋利。
玄宗听闻他勤奋异常,灰常的开心,想要加封他为尚书。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满朝文武说了一下。
张九龄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说,自古以来,尚书担任的职责就是纳言,唐朝建立国家以来,大多是有原本的丞相,或者是闻名关中内外、德高望重的人担任。
牛仙客原本只是河湟使典,身份低微,现在已经是升得太快了,我一直都怀疑他能不能干好这个职位。
玄宗一听觉得也是这个理儿,于是说,要不就给些物质上的奖励,比如划块地给他。
张九龄已经快被玄宗的脑回路打败了,自己的国家一言不合就划地要闹哪儿样?!
“此事万万不行。之所以会进行分手是因为有功。整理充盈仓库,补充器械,这些原本就是分内的事儿,根本算不上功劳。”
“陛下如果是想嘉奖他的勤劳,赐他一些金银财宝、锦缎棉帛之类的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划一块儿封地给他?”
玄宗的两个意见都被张九龄否定了,脸上有些挂不住,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两个人吵的不欢而散。
玄宗气呼呼地回到了大明宫,李林甫见状,上前说道。
“牛仙客原本就是宰相之才,为什么要屈才为尚书呢?张九龄是书生出身,不识大体。”
这句说到了玄宗的心坎儿里,他高兴的合不拢嘴。
第二天,玄宗旧事重提。
张九龄依旧持反对意见。
玄宗怒了,“这天下是朕的天下,什么时候事事都得由你做主了?!”
张九龄立刻低头请罪:“老臣有罪,陛下再也不知道臣愚蠢的情况下,让臣担任宰相,这件事情确实不妥,老臣不能不说。”
玄宗没好气的说:“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阀阅?”
你嫌弃牛仙客出身贫寒,你又是出自什么豪门大户?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了,张九龄被凶了这么一顿,再次请罪说:
“臣生长在岭南,不如仙客生长在关中,但是臣很早的时候就入仕,掌管典司诰命很多年。牛仙客原本就是边镇小吏,目不知书,如果真的委任重职,恐怕不能服众。”
李林甫直接破口大骂:
“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你也就空剩下一身学识了,天子想要任用谁,还需要理由吗?
张九龄这个时候应该也对玄宗寒心了吧?
没两天,对牛仙客的封赏诏书就下来了;封爵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没多久,牛仙客也被拜为丞相。
今年十二月,老张被罢相。
起因是这样的,帮太子等人说话、让李林甫那个小人有机可乘。
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十分宠幸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
赵丽妃生太子李瑛,皇甫德仪生鄂王李瑶,刘才人生光王李琚。
但是他登上皇位之后,一味地宠幸武惠妃,赵丽妃等人皆失宠。
这一天,太子李瑛与李瑶、李琚会于内第之中;玄宗当时在大明宫里建了集体宿舍,太子与诸王都居住在里面。
据说他们在抱怨自己的母亲不受宠;当然,这些可能也是为了加害他们、杜撰出来的。
驸马都尉——也就是驸马——杨洄是咸宜公主的老公,他经常秘密地监视三个人,然后把他们过失的言行告诉武惠妃。
武惠妃跑到玄宗面前哭诉,说,“太子李瑛和李瑶、李琚三个人私下经常会面,明显是在结党营私!他们现在穿着甲胄入宫了,这明显是要加害我们母子啊!他们的言辞对陛下也不敬,恐怕是要造反!”
玄宗派人前去查看,发现他们三个果然都穿着戎装。
当场勃然大怒,让人通知张九龄,起草废太子的诏书。
张九龄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立刻跟玄宗进言:
“陛下从当初当储君的那一天算起,到现在继位,太子和诸位王都不曾离开过皇宫。他们每天都在接受陛下的教导。”
“天下没有人不羡慕陛下,国家盛世繁华、陛下子孙昌盛。”
“现在三位王爷都已经成人,从来不曾犯过什么大过。陛下怎么能因为一句没办法考证来源的话,就把太子和两位王爷尽数流放呢?”
“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草率地废立,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杀掉了申生,结果三世大乱;汉武帝听信江充污蔑废太子,京城血流成河;隋文帝听信独孤皇后的话,罢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
“综上所述,此举不可不谨慎!陛下要是一意孤行的话,恕臣不能拟草诏书。”
玄宗被张九龄的一番话说得有些动摇,他犹豫不决之间,跑去问李林甫。
李林甫说:这是主上的家事,我们作为外人的不方便C手。
武惠妃看到玄宗动摇了,派遣密使跟张九龄说:
“自古以来有废必有兴,公如果愿意帮助惠妃娘娘,事成之后,一定分给公好处。”
张九龄义正言辞的拒绝,还把那个人赶了出去。
他跟玄宗说了这些事,玄宗虽然不相信,但是还是没有狠下心把太子他们集体罢黜。
虽然,明年他还是把他们三个流放、并且杀死在驿站里。
第359章 谏诤路断
看到玄宗松了口,唯恐天下不乱的李林甫不干了。
他原本还想着趁着这个机会,把太子老五老八一起弄死、顺便把张九龄弄下台。
搞不好,武惠妃都跟他商量好了报酬,一但事成,他能得到什么好处之类的。
没想到玄宗在最后的关口上,居然“倒戈”了。
李林甫觉得这个事情应该从长计议,当务之急是先把张九龄弄下台。
李林甫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口腹蜜剑,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嫉贤妒能,排除异己。
张九龄现在还没有被罢黜,他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为了搬倒老张,李林甫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把朝中几乎能笼络的人都变成了自己的同伙,试图孤立张九龄。
然后,就是散播传言,想把张九龄的名声搞臭。
但是老张直肠子驴的名声在外,即使散播谣言,效果也没有预想的好。
李林甫发现这两条路效果都不怎么样,干脆用了plan…c。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去跟玄宗打小报告。
然后,他几乎每天都在跟玄宗说张九龄的坏话,让玄宗觉得张九龄这个人不行,不应该被委以重任。
谎话说的次数多了,可信度就会变高。
再加上老张原本就是一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相比于李林甫的“顺毛”,他从来都是把玄宗气得炸毛。
玄宗越来越不待见张九龄,老张心里也不是没有数;但是老张是一个忠心可鉴的人,虽然被玄宗讨厌,但是该做的事他一样没耽误。
越是这样,越容易落下话柄;本来李林甫在玄宗旁边乱说话就已经把老张玄宗心目中的“好感度”降到零了。
张九龄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关系一直很好。
严挺之这个人一身傲气,一直就看不起李林甫那种不学无术,只会阿谀奉承的人。
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跟他一样,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曾经当着严挺之的面,把“伏腊”读成“伏猎”;伏腊指的是夏伏日、冬腊日。
老严当时就无奈了,跟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
一个连伏腊读不对的人,怎么能留在中书省里?
没多久,萧炅因为某些原因被任命为岐州刺史,调离了长安。
李林甫更加不开心了,你们俩合着伙来欺负我是吧?
更加怨恨张九龄和严挺之。
没多久,机会来了。
老严离过婚,他前妻改嫁给了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为贪污罪被判处监禁。
严挺之去帮他求情,说此事必有蹊跷,请玄宗重新调查。
玄宗这个时候已经十分依赖李林甫,问他:
“严挺之怎么会帮自己前妻的老公求情呢?”
“此事必有蹊跷。”李林甫说。
玄宗于是把严挺之划成了同伙。
张九龄去求情:“虽然是严挺之的前妻的丈夫,但是两个人私下没有什么交流,肯定不存在结党营私!”
玄宗不听,还把老张以及裴耀卿一块儿给惩罚了。
今年十二月,裴耀卿被任命为左丞相,张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掉了他参与政事讨论的权利。
严挺之则被贬成洺州刺史,没多久移绛郡太守;王元琰被流岭南。
李林甫这样还不解气。
天宝元年,玄宗问起严挺之在哪里,说这个人还可以用。
李林甫怕皇帝把他找回来重用,于是跟严挺之的弟弟说,你哥哥不是想回来吗,皇帝挺看重你哥哥的,你让你哥哥上书,说得了风疾需要治疗,这样皇上就会允许他回京治病。
严挺之不知是计,还觉得李林甫这个人蛮不错的,还帮自己家出主意,于是就按他说的上了道奏折。
李林甫拿到这封奏折之后,立刻跑去跟玄宗说,可惜啊,这个严挺之年纪大了,还患了风疾。看来是用不了了,不如给他个闲职,让他安心养病吧。
玄宗叹息了好久,最后把他打发到东都洛阳做太子詹事去了。
把张九龄和裴耀卿“赶走”了之后,立刻就端了一副宰相的架子。
玄宗在位期间,一共有三十四位丞相,每个人都各有特色。
早年的姚崇擅长变通,宋璟擅长制定律法,张嘉贞以严格按章程办事而出名。
中期的张说文采斐然,李元纮、杜暹都是出了名的节俭,韩休、张九龄出了名的耿直。
张九龄被罢黜丞相之后,朝堂之上再也没有能直言进谏的人。
李林甫原本就是一副J诈的相貌、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J相。
他最擅长颠倒黑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定一个人的过错;同时,他还特别会弄权。
他城府深密,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他一向口腹蜜剑,表面上说的比谁都好听,背后却往死里坑对方;最重要的是,他表面上不动声色,有些不了解他为人的人,被他坑死了、都没发现是被他坑的。
凡是玄宗器重的人,李林甫表面上都是先装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然后和对方攀关系。
弄得好像两个人跟亲兄弟似的。
如果他心里想的真的是他表面上做出来的样子也就罢了。
对方放松警惕的时候,他紧接着就会动用权势、在背后捣乱。
玄宗现在基本已经丧失了明辨忠J的能力,由着李林甫胡闹。
这货是天生的谋略家,虽然这份才能没用在正道上,但是,不可否认,他确实很厉害。
纵然是老J巨滑、久经政场的“老油条”,也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忽然之间有了这么大的特权,李林甫不飘是不可能的。
为了闭塞、混淆视听,独揽大权。
李林甫居然公开以个人的名义,召集谏官,跟他们说:
“当今圣上是一代明主,我们做臣子的,当然应该顺着他的话说。”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别说。”
“我话就撂这儿了,如果有人非要一意孤行的话。最好先掂量掂量!”
有个叫杜琎都的谏官曾经尝试了给玄宗写信,试图揭露李林甫的真面目。
结果,第二天就被贬出了长安、贬为下邽县县令。
从此之后,更没有人敢直言进谏了。
谏官如同虚设,谏诤之路至此断绝。
第360章 吐蕃断贡
转眼间到了第二年。
前年的时候,契丹内乱。
契丹新王泥礼与奚族王李过折互相搏杀。
玄宗虽然很不喜欢泥礼,但是仍然还是把他封为了契丹王。
毕竟契丹内乱也会严重形象大唐边境的安宁,这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
但是刚刚过了年,他们又蠢蠢欲动。
契丹和奚重修旧好,集结了五万兵马攻打幽州。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再破契丹,在捺禄山这个地方全歼余党。
这边幽州刚刚结束,河西那边儿又打起来了。
是开始的时候,准确的说是公主要了儒家文献之后,吐蕃是消停了几天的。
其实这次也不能怪他们,更主要的原因是唐朝失信,当然,吐蕃也做的不对。
起因是这样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派遣使者跟吐蕃边将乞力徐说。
“现在两个国家好的就跟一家人似的,为什么还要在边疆设置守捉呢?”
守捉类似渔珠边防战士,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守界碑,防止有人逾境。
“守捉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的功能了,不如把他们撤掉,还可以增加劳动人手。”
乞力徐回信道:
“崔常侍——崔希逸带“散骑常侍”的头衔镇守河西——宅心仁厚,我设置这个当然不是为了防备你。”
“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听说朝堂之上,有歹人祸乱朝纲。”
“万一他们互相争斗之间,趁我不备派人来攻打吐蕃,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崔希逸觉得有道理,于是跟玄忠请旨,安排一些白狗驻扎在这些地方。玄宗同意了。
于是双方把边疆的人都撤掉了,换上了一群白狗。
其实这个地方,双方的关系还是很和谐的。开诚相对,互无戒心。
但是没两天,吐蕃不欺负人就手痒的毛病又犯了。
吐蕃带了一队人马前去攻打勃律,勃律王来告急。
玄宗命令吐蕃罢兵,吐蕃就是不听呢,还是把勃律城破了。
玄宗气得吹胡子瞪眼,让崔希逸去攻打吐蕃。
原本破勃律的吐蕃兵在西边,与崔希逸所在吐蕃在东边,根本就是两批队伍。
这就有一点迁怒的味道了。
还有一点,崔希逸有个猪队友。
他的手下、一个叫孙诲的人正好去长安奏事。
孙诲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主动跟玄宗请缨,说吐蕃乞力徐和崔希逸交好,正是毫无准备的时候。
这个时候偷袭他们,肯定会大获全胜。
玄宗正因为对方忤逆自己的话气得肝儿疼,立刻命令内给事赵惠琮与孙诲一同前去。
这俩死孩子到了之后,跟崔希逸宣读了假的诏书,让他去袭击对方。
崔希逸进退两难。
一边儿是需要效忠的君主,一边儿是特别聊的来的兄弟。
但是军命不得不受。
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崔希逸从凉州发兵,南下二千余里进入吐蕃境内。
两方在青海西相遇,吐蕃原本就没有准备,几乎被唐朝全歼。
斩杀了两千多人,乞力徐在左右副手的掩护下逃走。
这场仗怎么看都是唐朝挑起来的,胜之不武。
赵惠琮、孙诲却因为这件事得到了封赏。
知道真相的崔希逸一直心怀愧疚,染上了心病,第二年刚过,就抑郁而终。
吐蕃莫名其妙被打了,更是气得不行,他们显然觉得自己攻打勃律是没有错的。
从此之后,吐蕃再也没有进献过朝贡。
今年四月,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
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监察御史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
他弹劾牛仙客没什么文化,根本就不配担任尚书一职,并引用谶书为证。
谶书就是记载预言应验的书。
这个之前提到过,裴虚几就是被人诬陷大谈谶纬,而被玄宗流放,然后弄死在途中的。
周子谅引用的那一段谶词,是武后时期的:“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
这句话原本只是一段预言,并没有单指是谁。
但是有好事者把这一段话曲解为:“两角犊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
两个角的犊子,不就是牛吗?
看来将要有姓牛的人,撼动大唐基业。
流言愈演愈烈,到最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李林甫立刻去给玄宗哭诉,说牛仙客一心为主,忠贞不二,怎么可能会干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呢?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牛仙客是李林甫举荐的。
如果这件事真的坐实了,牛仙客肯定第一个被处斩,紧接着倒霉的就是李林甫。
主要是李林甫的嘴皮子确实太厉害了,玄宗跟他说:“我怎么会不相信你呢?肯定是有人故意在陷害你和牛爱卿。”
玄宗立刻派人着手调查,最终没能查出来到底是哪个好事的人在曲解这句话。
但是全国范围内搜查了一顿,总不能没有结果就不了了之了吧?
玄宗立刻把矛头对准了弹劾牛仙客的周子谅身上。
如果他不弹劾牛仙客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事情。
谶词也是他提出来的。
当场下诏:
奉开元圣文神武皇帝诏,曰:
监察御史周子谅引谶荒谬,妄陷大臣,杖一百,流瀼州。
钦此
诏书刚刚宣布完毕,玄宗立刻派人当庭痛打了周子谅一顿,把他直接打到昏死了过去。
但是当时只打了七十杖。
于是一盆水把他浇醒,接着打完了剩下的三十杖。
打完之后,把奄奄一息的周子谅流放去了瀼州。
但是正常人根本挨不下一百杖,就算不感染,也会发烧的。
果不其然,周子谅挨完这一百杖之后,已经被打得皮开肉绽。
高烧了三日不退,到了蓝田就病死了。
李林甫又去跟玄宗进献谗言,说,“周子谅应该只是从犯,主犯应该另有他人。”
“你知道是谁?”
“我不知道,但是他是张九龄举荐的。”
玄宗对张九龄所有的好感顿时消失殆尽,但是念他有功,把他贬为荆州长史。
满朝文武都见识到了李林甫三寸不烂之舌的厉害。
更加没有人敢跟他对着干了。
第361章 武惠妃死
张九龄被贬之后,李林甫又把矛头对准了上次侥幸躲过一劫的太子李瑛。
之前,驸马都尉杨洄诬陷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准备合伙杀掉寿王瑁的事情,在玄宗心里就是个疙瘩。
当初如果不是张九龄拦着的话,估计三庶人当时就死了。
现在张九龄已经远离长安,李林甫又去跟玄宗说,当初的事情一直拖着也不是个办法。
请玄宗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还强调了一下,这是玄宗的家事。
武惠妃原本就和李林甫结成了同盟,弄死太子对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最大的好处就是也许她可以像她的姑奶奶一样,把持朝政、成为一代女皇。
她也在玄宗旁边吹耳边风。
玄宗这个时候正是最宠信武惠妃的时候,武惠妃说什么,他基本都会满足,于是下定了决心。
四月二十一日,玄宗下旨,以“家事“为由,废除了李瑛、李瑶、李琚的爵位,贬为庶人;把薛锈流放瀼州。
没两天,李瑛、李瑶、李琚三人被赐死于城东驿,薛锈赐死于蓝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