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猎击三国-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悍朝名刺扫了一眼,轻咦一声,摸着下巴想了一会,点点头:“请入见。”
少倾,但闻木屣声响,阿苏引入一人。头戴方帻,一袭青袍。身量高瘦,年约四旬,面白微须,额头宽广平滑,有点象寿星头,双目闪动,奕奕有神。
来人去屣着袜,昂然而入,向马悍长揖一礼:“济阴董昭董公仁,见过卫将军。”
马悍微笑。肃手做了个请的姿势:“董议郎,请入坐。”
董昭,马悍有印象,不光是历史上的印象,近几日此人在雒阳也是出入公卿之所,是话题人物之一,鹰眼也早将此人的底细密报上来了。
这董昭原为袁绍的属僚,官至魏郡太守,颇得袁绍器重。但因其弟董访为原陈留太守张邈幕僚。而袁绍与张邈有宿怨(同年,袁绍兴兵攻杀张邈之弟张超),故对董昭起嫌。而袁绍集团的本土势力,也对这个窃取高位(魏郡为冀州郡治。故魏郡太守也高于别郡太守)的外来户看不惯,趁机落井下石。
董昭此人,颇有秋风未动蝉先觉的危机感,立即上表表示愿为使者。代主公觐见天子。袁绍不疑有他,准之,董昭借机脱离袁绍集团。但半路却被张杨截胡——在经河内时。张杨强截留之,半强迫其将官印与绶带送还朝廷,并授之以骑都尉。
当天子东归时,张杨欲遣使贡粮,朝见天子。这时董昭故技重演,又以同样理由,代张杨朝觐。因为他带来河内大批粮食、役力,献粮之功,仅次于马悍,故令天子诸臣大为欢喜,封其为议郎。
董昭之名,后世不彰,但历史上却是一名符其实的智者。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把自己与家族的命运,拴在张杨这等毫无前景的“主公”身上。他正象一个耐心的猎人,等待着“目标”的出现。就在两个月前,他接到一位同州好友的信件,一番劝说之下,他已基本确定了自己的下一任主公。同时,开始筹划一份大大的见面礼。
渡河之前,董昭没少听过马悍的传闻,就连张杨都道,此人勇而善战,或是另一吕布。董昭在袁绍处是见过吕布的,对此人的感观很差,连带着对马悍也不感冒。渡河之后,董昭在临时政事堂谒见天子时,见到了“三独坐”(三公上朝,单独列席,不与百官同席,唯司隶校尉亦可独坐一席)的那个卫将军,此人的年轻与气宇,令董昭十分吃惊,再加上近日拜访诸公卿,看到拔地而起的宫殿,渐渐发觉,这个年轻的卫将军,恐怕与吕布有着极大的不同。不管怎么样,他决定亲自拜望,以探究竟。
双方寒宣一番之后,董昭取出一卷帛书呈上,道:“兖州牧曹公,欲遣使拜谒天子,惜不得其门而入。本想借道河内,然明公(张杨)有所顾虑,故请昭代为传书,以示结好之意。”
曹操的书信?这家伙反应很快嘛。出于眼下自己所做所为,正是历史上曹操所干的事,马悍的警惕性一下提到红色级别,不动声色令侍从接过书信。
“……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冀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这封骈四骊六的书信,真实的执笔人,不是曹操,而是眼前这位董昭,不过,却相当完美地阐明了曹操的真实意思。
马悍并不知道,这封书信,历史上真实存在,只不过,收信人是杨奉。杨奉得书时曾异常喜悦,语诸将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
一封书信,就令杨奉入彀,从此一步步被他所“依仰”之人玩于股掌间,就此悲局。
现在杨奉没了,换成了马悍,而曹操依然是那个曹操,董昭也依然是那个董昭,所用的招数,也是换汤不换药。
马悍看完后,第一句话就是对侍从说的:“拿去二号。”
这话说得没头没尾,以董昭之智,竟也是完全摸不着头脑。而侍从却心领神会,以漆盘托信退下。
这句话看似不成意思,其实是密语,就是“拿去给二号看”的意思。
入主雒阳后,马悍与四方守关将领间多有书信往来,为保密起见。马悍引入后世的身份代号,他是一号,二号就是贾诩。对白狼军密语一无所知的董昭,自然是莫明其妙。
马悍微笑对董昭道:“曹公居远未知,先生莫非也不知么,悍并不缺粮——准确的说,眼下是紧张了些,但只要熬过本月,我军存于东莱之粮,便可运抵。”
董昭拱手道:“辽东积谷百万。昭亦早有所闻,然河南辽东,相距何止千里,远水难解近渴。将军内主,曹公外援,兵粮互给,合则两利,何乐而不为乎?”
应当说,董昭的建议极具诱惑性。若马悍不是深悉曹操其人,说不得真的应允了,毕竟这合作看上去的确对双方有益无害。
这时有侍从入室为主宾添酒。马悍伸手执爵,目光低垂。但见托盘上用酒水写着“信乃昭代笔”五字。马悍一笑,不愧为二号,这都看出来了。当下执爵拂袖,不动声色将字迹抹去。
贾诩没有提任何建议。他相信这位同样极具头脑的主公,在明白书信为董昭代笔后,自然知道该如何处理。
马悍手指轻扣案牍。略微沉吟,问道:“曹公使者可携有贡米?”
董昭摇头:“不曾……将军当有闻,袁公之贡米尚阻于河内大半月,经韩太仆多方斡旋,方得以入境。有此先例,曹公自然不敢莽撞。”
“这样吧,请公仁再执笔写一封书信,转交曹公。就说请他将贡米送抵荥阳,荥阳守将徐晃自会接收。”马悍说完之后才想起,我为什么说了个“再”字呢?
董昭显然也听出了弦外之音,白脸顿时泛红,心头狂震——此人眼力与心思,竟机敏如斯?!
马悍再加上一句:“见粮之后,曹公所求必有所应。”
马悍言语之机锋与咄咄逼人之势,令董昭这样的人物都几乎招架不住了。
曹操有何所求?当然不外乎官职爵位了。别看阿瞒童鞋手握一个半州之地,号兖州牧,又是什么奋武将军。其实全是“自领”。也就是说,没有得到朝廷正式承认的,只是有了“事实”而已,但并不合法。曹操想凭一封信,空手套白狼,得到合法地位。历史上他这么干,的确成功了。只可惜,相比起历史上的那个土鳖,眼下他的对手实在不是一个量级的。
马悍心下冷笑,想封官晋爵,没点实际行动怎么行?人家王邑、张杨倒是一个个获得将军的称号,并封列侯,自家辽东集团也大肆封赏,但那可都是实打实以粮食换来的。你曹操想随便白话两句,就想拿头衔,自我感觉太好了吧?
董昭感觉已经没必要再待下去了,此人绝对不好对付,看来这见面礼没指望了。
但就在董昭准备起身告辞之时,马悍忽道:“公仁且慢!不知公仁可否送我一个见面礼?”
当面要礼?董昭怔了一下,警惕之心大起,不动声色道:“不知将军所要何礼?”
马悍逼视着他:“想请公仁为使,出使冀州,与袁公商谈置换粮草之事。”
董昭吃惊不已:“置换粮草?”
“对!以我东莱之粮草,置换魏郡之存粮,以十成换九成,奉一成之利。这样的好卖买,想必袁公不会拒绝吧?”
妙啊!董昭差点脱口而出,这是解决雒阳粮食不足,及输粮太过费时的最好法子,只不过……董昭固辞道:“昭蒙天子降恩,将军器重,本当奉命。只是昭此前与袁公下属交恶,倘出使,只怕未能成事,反会误事,实非良选,将军何不另选贤良……”
马悍笃定一笑:“放心,公仁此次出使,袁公只怕会倒履相迎。”
董昭:“……”
马悍不紧不慢亮出底牌:“公仁此行,为代传天子之旨,拜袁本初为大将军!他岂会不倒履相迎三十里?”
~~~~~~~~~~~~~~~~~~~~~~~~~~~~~~~~~~~~~~~~~~~~~~~~
(ps:明日停更一天,原因大家都懂的,就不专门开单章说明了,敬请见谅。)(我的小说《猎击三国》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二百五十五章【昭姬即文姬】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猎击三国》更多支持!
(感谢大盟;双倍支持!谢谢赵无恤2014、ufgw、光辉的宪章、“助纣为虐啊”支持。)
~~~~~~~~~~~~~~~~~~~~~~~~~~~~~~~~~~~~~~~~~~~~
“郎君真舍得这个大将军?”
溶溶月色下,万年公主与马悍相对而酌,念奴在一旁执壶侍奉。
马悍微带熏意,淡然道:“大将军需匹配以相应的实力,实力不足,纵称大将军又如何?袁本初雄视河北,天下侧目,我若揣着这个大将军撇帚自珍,非但得罪群雄,自己也没半点好处……为一区区虚名,放弃实实在在的好处,我马悍可不会干这样的事……”
劝说天子封袁绍为大将军,是马悍与贾诩的共识,以袁绍对虚名的喜好,加上一成谷粟之利,相信董昭的出使,会圆满成功。马悍眼下对这个大将军的至高头衔真没什么兴趣,因为常年呆在西方的缘故,他的价值取向更看重到手的利益,而不是虚名。
历史上,天子东归之后,有两个人先后迫不及待把大将军的帽子往头上戴,而结局却一个比一个可笑。
首先是韩暹,这个几个月前还是匪寇头目的家伙,入雒阳后,自恃有功,竟逼刘协封其为大将军,当真完美的诠释了那个成语:沐猴而冠。这位可号令天下兵马的“大将军”,真正能使唤得动的,不过手下几千匪兵。当曹操玩了个瞒天过海,劫走天子之后。韩大头目瞬间被打回原形,连河南都呆不下,只能是狼狈南奔,投袁术而去。
其次就是曹操——看来每一个挟天子的军阀,不管实力如何,都眼馋馋地盯住那顶光芒万丈的帽子啊。曹操当时刚刚将天子百官迁至许都,就大肆封官,自己老实不客气戴上了大将军的桂冠,然后封袁绍为太尉。太尉虽是三公之首,却在大将军之下。以袁绍的性子,加上彼时的实力,岂肯接受?
袁绍当即拒受,并派使者语出威胁。结果,老曹怂了——没法子,虽然他自认胳膊粗,但绝对拧不过袁绍这条大腿,最后还是乖乖让出大将军的尊号,捏着鼻子捡起太尉的帽子。
以曹操之霸气侧泄。加上他身边四大谋士之奇谋妙算,但在袁绍的强大军事高压下,竟出了这么一个大糗,再次证明一个道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什么奇谋妙计都是浮云。
马悍倘真要抢这顶帽子,其结果也会与上述二者毫无二致。虽然他并不了解这段犄角旮旯的历史,但并不妨碍他与贾诩做出正确选择。必须承认,马悍眼下的综合实力。或许压过曹操,但与袁绍相比,还有差距。天下间如果有一个人可称大将军。必是袁绍。马悍甘愿做一匹隐忍蛰伏的狼,让袁绍去当一头万众瞩目的虎吧。
深悉马悍性子的万年公主掩口而笑:“在郎君心目中,这大将军的尊号,怕还不如百石谷米值钱吧。嗯,以东莱之粮,置换魏郡之谷,送一成之利,这等奇思妙想,也只有郎君才能想出吧。”
马悍笑道:“还是公主知我……”
当天子与诸公卿听到这个主意时,多半以为是出自贾诩献策,其实纯粹就是马悍原创。这其实包含了一种经济理论在里面,而这并非贾诩所长。
当是时,袁绍长子、青州剌史袁谭,已经击败公孙瓒所封的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平原。而济南、乐安两国,也相继而降。袁绍的势力,已推进到北海,与东莱隔海相望。从东莱输粮到乐安,不过百里,与千里迢迢运粮到雒阳相比,不知近了多少。
而魏郡的黎阳滨临黄河,若先将邺城的存粮囤积于斯,由此输粮,溯河而上,运抵荥阳的敖仓,不过二百余里……这得节省多少时间、人力、物力及消耗?要知道,从东莱运粮到雒阳,运一万斛粮秣,即便是最经济的水运,路上最少也要消耗三分之一。相比较而言,只给袁绍一成,真是占大便宜了。
一成之利,加上大将军头衔,还有辽东所处的微妙位置(在袁绍死敌公孙瓒侧背),袁绍与他的谋士们只要脑袋没被门夹过,就一定会同意。
想到最头疼的粮食问题有望解决,马悍未饮已先醉,没想到万年公主一句话,却将他惊出一身汗。
“日间有客到访,郎君知道是谁么?”
“拜访你么?不是那位大臣的夫人,就是勋贵的千金,我该不会认识吧?”
“是文姬啊,蔡文姬,郎君不是一直打听来着,不会不认识吧?”万年公主脸上表情似笑非笑。
马悍酒意一下醒了,惊讶地望向万年公主。
“蔡中郎只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昭姬,嫁与河东卫氏子卫仲道,不足一年,仲道病故,遂归长安。另一个是昭姬之妹明姬,前年嫁与上党太守羊衜。二女中没有一个叫文姬的,不知郎君打听的文姬,是姊姊呢,还是妹妹呢?”
万年公主一番话,听得一旁的念奴都掩口而笑,偏过脸去,不忍见马悍受窘。
马悍这会再迟钝也明白过来了,原来蔡中郎就是蔡邕啊!那么,昭姬既是他的女儿,又曾嫁河东卫氏,不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文姬又是谁?如果马悍知道,自己被那个尚未出世的司马昭给涮了一把,不知会不会把他老子司马懿的蛋蛋打爆——我让你出世,老老实实当精子吧!
蔡昭姬,终其一生,从不知自己在后世的大名叫文姬。她之所以以文姬之名,流芳百世,全是司马昭这个篡魏的大奸雄干的好事。司马昭以晋代魏,身登帝位之后,很自然地玩起历代王朝君主最蛮横的一种手段——避讳。
什么叫避讳?说白了,就是我是皇帝。我的名字只准我叫得,天下人都不能叫这名,哦,不光是天下人,连已做古的古人也不能叫这名。所以世上有司马名昭,就不许有蔡氏名昭,连著名的昭君,也被改为明君。不过“明君”这两字也犯讳,所以后世又被改了回来。
马悍哪懂得这许多弯弯绕绕,结果是当着昭姬的面询文姬。幸好这时代也没人知道谁是文姬。否则可真是闹大笑话了。
明白了来龙去脉,马悍反而长长舒了口气:昭姬是文姬,真是好极!既然她在自己护翼之下,那么历史的悲剧就再不会上演了。
万年公主原本多少有些奇怪与警惕,郎君对这神秘的“文姬”如此关注,是何道理。但此刻细看之下,在郎君脸上,除了欣慰,并无他意。真的是好生奇怪,遂笑道:“郎君不想问问蔡氏昭姬求见有何要事么?”
马悍可不上当,将酒爵伸出,让念奴斟满。摆摆手:“与我无关之事,不说也罢。”
“谁说,正与郎君有关。”
马悍正将酒爵凑到唇边,差点没呛着。瞠目道:“公主莫开玩笑。”
万年公主嘴角勾起一丝笑意,随即正色道:“我可是说正经的,蔡氏女有求于你。却不便找你,结果找到我——她想请郎君赐一面令牌,放其出轘辕关,以安葬蔡中郎棺椁。”
马悍讶道:“她要回陈留故里么?那得走虎牢关啊,怎么往轘辕关走?”
万年公主神情戚然:“前些日子,曹孟德兵围陈留雍丘,屠张孟卓满门,阖城庶民,百不存一。试想她一个女儿家,岂敢东行?蔡氏女只道昔日其父曾言颖川人杰地灵,愿他年魂安此地,故在阳翟置一风水宝地,若不得归梓,便葬于斯。”
马悍点点头:“此乃人伦大事,岂敢阻之,明日我便令人将通行牌送至蔡宅……”说到这里,马悍忽然意识到什么,闭口不言,若有所思。
万年公主与念奴互望一眼,不敢言行,生怕打扰他。
马悍似是想到什么,眼睛渐渐发亮,少倾,回过神来,对二女展颜一笑,说出一句令二女目瞪口呆的话:“反正辽东援兵与东莱援粮至少要月底才到,这段时间还是挺闲的,不如到颖川看看,顺便送送蔡中郎灵柩。”
……
“主公要去颖川?若是早几个月倒是无妨,此时再去,或有不妥。”
说这话的,是贾诩,地点在中军帅帐。
不等马悍询问,贾诩再道:“诩亦知主公此行是为访贤,天下英才若为十,七八尽在颖川。以主公目下身份,乃是为天子选拔贤良,此去当有所获。且出轘辕关即入颖川郡,顺颖水而行二百余里,即至阳翟,来回不过数日。若早几个月,便是主公不言,诩亦会劝主公南下颖川一趟,拾英才于野,只是……”
“只是眼下曹军已克平舆,进占汝南,虎视颖川,对吧?”马悍直接将贾诩的担心说出。
贾诩点头:“军报显示,曹军有北顾之意,而平舆距阳翟不过五百里。虽然曹军未必敢侵入颖川,招至非议,但主公身系万均,实不宜置身于险地。”
马悍微笑道:“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不敢进入颖川的,那地方太敏感,容易牵动天下士人神经。而且,曹操更明白,那里是他与我辽东军的军事缓冲地带。一旦颖川出现曹军,就意味着随时可兵临轘辕关下,倘如此,我辽东军绝不会坐视。从这一点上说,我赌曹操不会自找麻烦,此次颖川之行看似险,实则很安全。”马悍还在心里补了一句:否则我怎会让昭姬出关?
贾诩不再劝,作为谋士,该说的他已经说了,尽职即可,是否采纳端看马悍之意。贾诩不是那种力谏之人,而且他也承认马悍的分析在理,这一趟似险实安。只不过身为谋臣,他必须要考虑到各种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做最坏打算,朝最好努力。
“就这么定了,我不在的时侯,军政之事便托付军师。快则七八日,慢则十日,必会归来。”马悍舒了个懒腰,侧首南顾,满怀期许,“颖川,但愿别让我失望。”(小说《猎击三国》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二百五十六章【颖川访高士】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猎击三国》更多支持!
(感谢大盟、赵无恤2014、ufgw、无头公爵支持!)
~~~~~~~~~~~~~~~~~~~~~~~~~~~~~~~~~~~~~~~~~~
从雒阳到颖川并不远,也就三百多里,快马奔行,不过三四日,正因为近,马悍才敢来一个颖川行。这一次,他只带一队狼牙飞骑随行——不是他不想多带,他亲领的一百重骑与一百飞骑,已不是单纯的白狼营骑军,而是身负护卫天子的禁卫护军。如果他带走太多,必然会引起众臣不满与天子忧虑。五十骑,算是上限。
周仓、乌追、韩希等都请求率兵随行,不过俱被马悍否决。眼下他手头兵少将寡,守关尚且勉强,怎能让这些守关将领给自己当随从?
对于此行的安全,马悍并不担心。轘辕关离阳翟不过二百里,守将乌追麾下多为骑兵,但有所需,飞鹰传书,一日夜便可有三百骑驰援抵达。马悍相信,只要手头有三百白狼悍骑,不敢说纵横驰骋,但若想要走的话,天下没几支军队能拦得住。
马悍率精骑护送随行,对蔡昭姬而言,当真是意外之喜。这不仅是安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马悍所代表的身份,对其父殡殓之礼堪称一种高规格。而昭姬之所以等到如今才扶柩南下,盖因等她那位上党之妻的妹妹。毕竟这样的大事,姊妹缺一不可。
昭姬之妹明姬,模样与乃姊并不肖似,圆脸白肤,体态丰腴,满头珠翠。衣饰华丽,有车马代步,随行有十余僮仆及二十护卫骑士。
由于是扶柩而行,姊妹二人俱披麻衣,半日乘车,半日扶柩,饮食也以素食为主,以示诚孝。
马悍与随行狼骑则收起兵甲,装束一如普通护卫,但行动却严格遵守行军方式:十骑前出十里为前哨。十骑后掇五里为断后,左右百步各十骑遮断,倚傍左右的,则是十骑与两名鹰奴。以及一位并不属于狼牙飞骑的帐下督,贾玑。
贾玑是自行请求来的,马悍知其心意,看在老贾的面子上,便也同意了。
如此一路缓行,两日之后才出轘辕关。乌追亲率百骑护送出三十里,直到嵩山脚下才返回。队伍沿嵩山山脉穿行,顺颖水而下,又行两日。抵达阳城。
阳城本是上县,户口最盛时曾达五万余口,不过在初平二年,李傕曾纵兵大掠颖川。荼毒百里。当时荀彧若非早有预感,及时迁徙家族,只怕早已成为刀下之鬼。颖川世家与李傕结下的仇。不可谓不深。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得罪了天下士人的李傕,也只能猖獗一时而已,败亡是早晚的事。
历史上曹操与李傕无怨无仇,却下手如此毒辣,夷其三族,除了天子衔恨之外,很难说这其中没有荀彧的报复因素。
阳城已是断垣残壁,野无遗矢,自非久留之地,队伍加紧南行,终于在第六日抵达箕山。过箕山便入阳翟,而当年蔡邕相中并买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就在箕山第一峰逍遥岭。事实上,后世蔡邕之墓,就在阳翟(今河南禹州)、箕山、逍遥岭上。
这几日以来,马悍一直压着行程速度,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对蔡邕这位大儒灵柩,表现出足够的敬意。而贾玑更是鞍前马后,照顾倍至。以至明姬看这二人的眼神都是怪怪的,私下问乃姊,这是什么情况?一个是卫将军,一个是小卒子,尊卑通杀,姊姊的吸引力也太大了些吧?
昭姬也不分辩,只是指了指灵柩,明姬吐吐香舌,乖乖闭口不言。
箕山,形如箕斗,山高百仞,仰俯之间,峰峦如屏,颖水奔流。背山望水,从风水学上说,的确是个殡葬宝地。
马悍手握天子诏书,主持蔡邕葬礼,规格按亭侯的级别下葬——这一点尤其令蔡氏姊妹感激,望着那个忙忙碌碌指挥的身影,姊妹二人不约而同生起一抹恍惚,仿佛那才是这场葬礼的男主人。
正所谓人多好办事,他们这一行七八十人,设灵搭棚,掘坑下葬,四壁嵌石,封土立碑,不过两日功夫便完成得七七八八。
日暮黄昏,当众军士或饮马清洗,或埋锅造饭,炊烟袅袅之时。山顶之颠,响起一阵叮咚悦耳、幽怨哀婉的琴声。淙淙琴声中,伴以婉转清丽之洞萧。弦声哀怨,萧声幽幽,琴萧合鸣,令人伤怀。
纵是那些不解音律的军汉,也不由得停下手里的活计,侧耳倾听,心有戚戚焉。
马悍坐在一块大石上,双手按膝,默默注视坟前那对抚琴奏萧的姊妹花。身侧不远处侍立着贾玑,这个弱冠青年已听得如痴如醉,手掌不断击旁侧石块,掌心通红亦兀自不觉。
这时有狼骑哨探悄然靠近,向马悍低声禀报:“将军,有一士子装束之人,带着几个僮仆,从另一侧山上下来,正循琴萧之声而来。要不要……”
马悍没有说话,竖掌摆摆手,哨探躬身退下。
少倾,山道上出现一高冠羽衣之士,年约四旬,身量瘦长,容貌清奇,须发黑亮。此人行于山道,从容不迫,衣裾飞扬,大袖飘飘,令人望之心生好感。
马悍望见,伸手招了招,而那高士也不认生,径直走来,向马悍欠了欠身。其身后僮仆蓐草的蓐草、铺席的铺席,恭恭敬敬请其入坐,而那高士则是一副理所当然之状,显然是养尊处优惯了的世家子。
琴萧清音,空谷环绕,高士捻须闭目,随着幽悠的清音摇头晃脑。直到一曲终了,方轻轻一叹,向马悍点点头:“二位夫人琴萧合璧,端是动人,夫子有言绕梁三日。不过如是。”
马悍淡笑摇头:“抚琴奏萧者,乃是一对姊妹,一为河东卫氏遗孀;一为上党太守正室,此行是为其父迁徙骸骨。”
“啊,失言、失言。”那高士向马悍致歉,忽尔似有所悟,脱口而出,“河东卫氏、上党太守,莫非此处乃是蔡中郎之英灵?”
马悍点头:“正是。”
那高士啊了一声,急步走到二女身前。先向坟茔敬拜一番,转而对二女喟叹:“在下颍阴荀悦荀仲豫,曾与先君有数面之缘,不想昔日一别,竟只能拜谒故人坟茔了。”
二女齐声道:“原来是颖川荀门高士,失敬了。”齐齐下拜。
天下英才,七八在颖,颖川英才,半在荀门。虽然以后世的眼光看。这话夸张了些,但在彼时,天下士人都觉理所当然。马悍没想到,还没进入阳翟。亲赴颖阴,就碰到了一位荀门高士。
这位荀悦还真是高士,此人乃荀淑之孙、“荀氏八龙”之首、人称“荀大龙”的荀俭之子,鼎鼎大名的荀彧之从兄。因厌倦汉末官场乱象。托病归隐,寄情于山水间,时人多不识荆。故名声不显,唯有荀彧对这位从兄之才多有赞誉。当然,荀彧所赞的是从兄的学识,而非谋划之能,因为这位荀悦所长为治学。这一点,马悍与之攀谈之后,很明显就能感觉出来。
这种有可能成为大儒的人物,并非马悍眼下争霸天下所需的人才,但用来装点门面,吸引天下士人归附,倒是个不错的招牌。马悍表明身份之后,极力邀请荀悦前往雒阳:“方今天子还都,拨乱反正,锐意进取,广召贤良,重振汉室。此正是先生为国效力,大展鸿图之良机,万勿错失啊。”
荀悦还真有些心动,他先前不愿出仕,所厌者一为十常侍之流的宦官,二为董、李、郭之流的逆贼,眼下这两者都退散了,又有当朝卫将军力邀,此时出仕,正是其时。
马悍趁热打铁,进一步鼓动道:“荀氏一门,英才辈出,天子闻名久矣。此次我出雒之时,天子曾面召,务必请荀门诸俊,偕归上雒,面君建言兴邦之策。不知此时颖阴荀门之中,尚有哪位大贤在隐?”
荀悦目注马悍,抚须一笑:“荀门虽不乏才俊,但能助将军成就大业者,无非文若、友若、休若、公达四人而已。”
果然不愧为荀门中人,虽无王佐之才,却不乏识人之术,一眼就看出马悍所求的,不是他这样的饱学之士,而是具有王佐之才的谋士。他所说的四个人,为荀门最具谋士才干的四子:荀彧(文若)、荀谌(友若)、荀衍(休若)、荀攸(公达)。
“文若有安邦之能,惜乎早投兖州牧曹公,为其帐下谋主,与君无缘;友若长于舌辩,早年随袁公起于渤海,凭三寸舌为袁公轻取冀州,目下为袁公麾下谋主,亦难附将军;公达最为大才,虽领蜀郡太守之印绶,然受阻于道,滞于荆州已数载,纵有投效之心,一时也难返转;而休若则在上月接到文若来信,劝其投效曹公,休若已启程上路,将军晚了一步……”
马悍懊丧地连拍大腿:“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