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大哥-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爷,这大过年的,连衙门都放假了,怎么您还有事要忙啊,就不能在家多待一会。”
  秦浩回身吻了李欣一下,苦笑着道:“我倒是想多待一会,问题是你爹不让啊,我去一趟唐联储,正元节过后,就要推出存款和贷款业务了,这其中算法涉及稍微复杂了一点,他们还得学一学,况且我不看着自己也不放心不是。”
  唐联储本就是以王爷们在地产上的所斩获的暴利为基础,以美联储为目标而创立的,发工资这种事对他来说只是牛刀小试,存贷款才是主营业务,如今时机已到,是时候检验一下它的成色了。
  进了太极宫,来到讲课的地方,唐联储和民部的大小官员们都已经拿好了纸币在等着了,如今秦浩讲的课是大唐出了名的难,但也是出了名的有用,哪怕仅学会一招半式,都足够在未来受用无穷了。
  因此,秦浩的课堂上不仅有民部和唐联储的官员,工部、太学、大匠监等地方的官员也不少。
  穿越初唐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儒家文化并没有拔高到近乎神话的地步,算学依旧是最受重视的几门学科之一,倒是省了他不少的事,不用费心普及数学的重要性,有需求的部门自己就凑过来了。
  走上讲台,秦浩像模像样地讲授道:“感谢各位抽出难得的假期来听晚辈班门弄斧,今天这门课,主要是为了唐联储上元节之后推出的存贷款业务,因此与其说是门算学课,不如说是一门经济课。”
  “存贷款,一方面是唐联储盈利的来源,为将来印钞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我大唐国民经济的调解杠杆,若只是单纯抱着盈利为目的,基础的数学知识便足以支撑他的业务,但若要发挥杠杆作用,那就需要很高深的数学及经济基础了。”
  “简单来说,当市面上的钱比较紧缺,市场活力不足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降低存款利息,抬高贷款利息,让市面上的钱活跃起来,当市面上的钱数量太多以至于物价上涨,就应该增加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让市面上的钱减少。”
  接着,秦浩详细的解释了一下什么叫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讲了一整节课的基础经济学,让听课的所有人全都叹为观止,尤其是萧瑀和陈叔达等人,他们从前隋开始治了一辈子国,今日才知这里边竟然有这么多的门道。
  众人纷纷琢磨着,这些学问若能在朝堂普及开,以后治国可就简单多了,起码比之乎者也和诗词歌赋要有用。
  甚至已经有不少人在寻思,要谏言给圣上,在明算之上增考经济学课程,增加算学录取比例了。
  其实秦浩也就是个抛砖引玉,他又不是学经济管理的,这些东西只是知道个皮毛而已,他只负责将路给这帮大唐的大佬们指出来,真正的经济学还是得靠他们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出来。
  当然,这帮大佬毕竟年岁大了,接收新东西的速度也跟不上,秦浩所讲的东西至多只能理解十之二三,反倒是刚从扬州回来的李泰,学习的速度很快,甚至还有举一反三的意思,让秦浩忍不住赞叹,真特么不愧聪慧之名啊。
  到了晚上讲完了课,因为是过年的原因,绝大多数官员都回家吃团圆饭了,李渊却很客气地招待秦浩在宫中吃晚膳,还让他把李欣一道给接来,毕竟他现在也算是皇亲国戚不是,虽然牵强,但也勉强能说得通顺。
  秦浩意识到,这是有事要说。
  虽然不想掺和到老李家的家事中来,但秦浩似乎也没什么拒绝的理由,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下来。
  不一会,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带着李承乾和李治过来了,过年么,他们老李家也得吃一顿家宴,不管他们爷俩的关系怎么样,家宴上李世民还是得叫李渊父亲不是,因此只能是李世民来李渊这吃饭,拜寿,并送上祝福。
  嗯,秦浩已经想象的出来他一会这顿饭吃的会多难受了。
  李世民看见秦浩在这,本能的也是一愣,虽然秦浩现如今也算是国之肱骨,但家宴啊,他连亲儿子都只带了长孙皇后生的这仨,这货怎么也坐这了?
  不过今天家里是李渊的主场,既然李渊留下他想来也是自有用意,李世民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微微笑了笑算是跟他打了个招呼,反倒是秦浩还得像回事似的给人家来了套礼,毕竟是皇帝么。
  “老二啊,秦小子今天讲了一整天的课,于治国而言极为有用,你可知道了?”
  “是,父亲,刚才已经有大臣跟儿子说过了,儿子也打算等年后让各部衙门再都多派些人听一听呢。”
  李渊道:“他那套东西,对唐联储最是有用,可是我们这些老头子,说句难听的,还能有多大的活头?这新东西啊,算是学不会喽,我今天让他留下,就是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父亲大人您说。”
  “我想让青雀,进唐联储。”


第三百一十八章 对酒三人
  “我想让青雀,进唐联储。”
  李渊的话很轻,就好像是一个平常家里过年时絮絮叨叨的老人一样,却如晴天霹雳一般,让饭桌上所有人都不能动了。
  李渊道:“青雀这孩子,聪明,机灵,我看今天这么多人一块上课,就没有一个比他学的好的,唐联储这部门注定只能咱李家人自己握在手心里,既然如此,我看就不妨就让他进来吧。”
  李世民沉吟道:“父亲,此事事关重大,咱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李渊摆了摆手道:“这事,我其实已经想了很长时间了,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知道,虽说现在看起来还算硬朗,但到底还能活几年,谁也说不好。
  唐联储既然是为了限制皇权而存在,就必须得跟朝廷走两条截然不同的线,也就必须得有自己培养接班人的体系。
  老二啊,你这个皇帝当的,比我强,比杨坚也强,大唐在你的手上,其实用不着这唐联储,你也不会胡乱下令印钞的,咱们建立这联合储备衙门,其实是在给后代做防备的。
  后代有谁啊,柴绍算得上一个,道字辈的小子里,李道宗也能算一个,可这大梁又该有谁来挑呢?想来想去啊,也只有青雀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李世民想了想,也点了点头,这个问题其实他也有想过,初唐时因为李渊只信任自家人,所以造就了一大堆的军功王爷,可自从他登基以来,老李家还奋战在前线的已经不多了,而且相对功劳都不算大。
  更关键的是,玄武门之变时他把哥哥和弟弟都给杀了,将来李承乾甚至连个嫡皇叔都没有,等这帮战功王爷都老死了,这唐联储靠谁去钳制皇权这头凶兽?
  “贞恒,唐联储的事,你是行家,此事你以为如何?”
  得,闹了半天李渊把自己留下是因为这个,他们爷俩也就这大过年的能好好做一块唠唠嗑,其他时候可能还真不怎么方便说。
  秦浩想了想,瞅了瞅李泰,又瞅了瞅李承乾,琢磨了一会道:“欲戴王冠先承其重,有一得必有一失,唐联储铁律,皇权管不到,他也管不了人,严禁干涉任何朝中政事,不许结交文武百官,若越王殿下可以接受,其他成员不反对,倒确实是个很好的人选。”
  关于李泰进唐联储,秦浩真是发自内心的举双手双脚赞成,此时他简直恨不得跳起来捧着他的老脸亲两口。
  对于秦浩来说,大唐真正的悬颈利剑,从来都不是吐蕃,更不是什么狗屁魔教,而是未来的国本之争啊。
  从玄武门之变开始,大唐王朝就染上了兄弟相残的诅咒,每一朝每一代,就没有一次的权利交接不是血染宫廷的。
  甚至不夸张的说,大唐在安史之乱以前,所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夺嫡问题导致的。
  唐联储主席,这职位可是连皇帝都不鸟的,原则上来说甚至跟皇帝谁也管不着谁,肯定比当一个闲散王爷强多了,但又同时绝了夺嫡的路,不仅是这一代可以实现权力的平稳交接,就连下一代甚至下下代都可以以此为范。
  大唐,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玄武门之变了。
  李世民又问李泰自己,李泰一时间也有些迷茫,整个人有些懵。
  说真的,他对算数真的很有兴趣,也很喜欢经济学的这些东西,真的能进唐联储的话,日子过的怎么也比一闲散亲王要有意思。
  可同样的,这主席肯定没有当皇帝有意思。
  扬州历练半年,李泰似乎成长了不少,也清楚了夺嫡这条路的艰辛,如今李承乾已经有过了监国的履历,威望早已经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自己如果要争,怕是连三成的胜算都没有。
  况且,夺嫡就意味着兄弟相残,这一点看他爹就知道了,成,则孤家寡人,败,则身死族灭,似乎。。。。。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父亲,母亲,祖父,孩儿愿意。”
  …………
  深夜,凉风习习,秦浩、李泰和李承乾坐在东宫的房顶上,无视了下边一群急疯了的宫女太监们,对着大如磨盘的月亮,一人一瓶千军醉,有一口没一口的饮着。
  李承乾端起酒瓶道“贞恒兄,青雀,谢谢。”
  李泰和秦浩随手拿起来胡乱一碰。
  李泰道:“大哥不必如此,事已至此咱们兄弟不妨说些真心话,那位子,谁能不动心,我要说我从没想过那纯属是胡说八道,可谁让你比我大呢,又有像贞恒兄这样的能人帮你,我没多大胜算的,再说老子以后那是要接祖父班的,说不给你印钱,就不给你印钱,哈哈哈,这可比当个闲散王爷有意思多了,我看,咱们俩一块谢谢贞恒兄才是。”
  秦浩道:“谢我什么玩意,我这两年做了这么多事全都是为了我大唐的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罢了,一点都不乐意掺和你们李家的家事,如今我大唐的百姓终于可以做到人人有衣穿,家家吃饱饭了,米仓里的粮食也满了,市场上的产品也多了,老子心里痛快啊。”
  李承乾闻言借着酒劲哈哈大笑,“说得好,一切都是为了大唐,等我当皇帝那天,我一定要让大唐七十以上的老人,顿顿都能吃得上肉!!!”
  “为了大唐,干!”
  问询而言赶过来的李世民脸都黑了,这仨货分明就是喝多了啊,老子还特么正当壮年呢,你丫就敢说什么等你当上皇帝?真真是逆子啊。
  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人碰到高兴事喝水都能喝迷糊,何况是千军醉了,三大小伙子高兴之下一壶千军醉不一会就喝完,开始满嘴说胡话了。
  李泰是个诗人,迷蒙着眼睛瞅月亮非说看见了嫦娥,要邀请他一块跳舞。
  李承乾是个二货,非得说晚上风大天凉,非得要把东宫的房子给点了烤烤火。
  秦浩是个穿越者,嘟嘟囔囔拍着李承乾肩膀说什么等以后他登基了搞君主立宪制,这也多亏了大唐人不知道宪法是个什么东西,否则房底下听得真真切切的李世民非砍了他不可。
  总之,当第二天早上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李欣的脸就跟刚吃了一斤炸药一样难看。


第三百一十九章 高句丽
  “你说说你,丢人都丢到宫里去了,还跑到房顶上喝酒,这要是摔下来怎么办?”
  秦浩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醒酒汤,李欣现在越来越像自己前世的媳妇了,呛起来就跟机关枪似的没完,嘟嘟嘟嘟嘟的,秦浩挥左耳听右耳冒的优良传统,说啥都听着,问啥都答对行好,犯错时嬉皮笑脸的一混就混过去了。
  “没事,你夫君我是属猫的,有九条命,东宫那房顶摔不死我。”
  “呸!谁担心你了,我担心的是太子,万一太子掉下来摔坏了,咱全家都得跟着倒霉。”
  “…………”
  秦浩白了李欣一眼,自顾自的出去打了套养生拳,算是像老天乞求自己能活的长一点。
  李欣倚在门口,毫不客气地道:“差不多得了,酒醒了就赶紧回来,办正事。”
  “哦”
  秦浩只得哭笑不得地回来,顺便揉了揉隐隐有些酸的腰,对正在要孩子的年轻人来说,那事似乎都成了一种任务。
  又一番折腾过后,李欣她双腿盘起,手上掐了个莲花法印,摆了一个特奇怪的姿势坐着,也不知是从哪学来的怪招,据说这样可以增加怀孕的几率。
  咚咚咚,门外有人敲门。
  刚完事就敲门,显然是刚才就在门口候着了,“小姐、姑爷,裴行俭到了,就在客厅上等着呢。”
  说话的是小红,跟着李欣一起陪嫁过来并让秦浩试了一次的那个,理论上来说也算是秦浩的侍妾之一,因此不管是他还是李欣,倒也不是特别尴尬。
  因为最近他和李欣要孩子的原因,白日宣淫的很严重,经常有时候来人叫门时撞见这事,这些下人便会很聪明的去找来小红等在门口。
  打开门一看,便见小红站在门口媚眼如丝,面颊微红,却也只是含羞似得行了个礼,道:“裴公子他们回乡省亲完了,刚回来,就拿了点河东的特产过来,说要孝敬姑爷。”
  因为小红是李欣的人,所以整个院子里,就只有她一个人管自己叫姑爷。
  李欣出身于皇家,他爹李孝恭一院子的美女,本不是个善妒之人,但最近这段时日对秦浩看的却极紧,就连小红也不敢勾引自己,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把她给睡了,惹李欣不快,当然,小蝶那头更是已经独守空房好几个月了。
  说白了,还是这孩子的事给闹的,家中大妇没动静,万一让旁人有了种,终究是件挺麻烦的事。
  甩了甩这些用不着的想法,其实自己的生理年龄今年过完年也才刚刚十八岁,还是虚岁,放一千年后,看电影都属于被分级那一拨的,现在居然嗷嗷的为了生孩子被折磨,这特么叫什么事啊。
  来到客厅,裴行俭领着小芸,正坐在客厅上手拉着手,时不时的说一句悄悄话,笑的直眯眯眼那种,就像自己和李欣刚结婚时一模一样。
  于是秦浩现,自己特么的也和当时的李孝恭几乎一模一样了。
  亲切地招呼裴行俭坐过来,取了团茶想要烹煮,却被小芸给抢了过来,像模像样地摆弄了起来。
  这让秦浩忍不住感叹,女人啊,唉!
  在自己家里自己天天喝茶,也没见她碰过茶具一下,如今刚嫁人这才几天啊,居然都学会伺候人了。
  “卫国公和魏国公那里去过了么?”
  “去过了,老师那里和大伯那里都已经去过了。”
  “英国公呢?”
  “还没。”
  “你在并州的时候,英国公对你没少帮衬,几乎是拿你当徒弟一样在培养,结果等你回来又拜了卫国公,虽说卫国公的本事英国公向来是服气的,但难免人家心里不舒服,一会出了我的门就去一趟吧,带重礼。”
  “是,英国公于我实有半师之恩,一会自当上门好好拜个年,但大哥于我却更是恩同再造,理应先来拜过大哥才是。”
  秦浩得意地笑了笑,又压下嘴角道:“这话说的,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跟我你还客气什么,小芸啊,去我书房,把那红珊老虎给拿来去,英国公是属老虎的,又素来喜欢奇珍异宝,一会去他们家拜年的时候把这东西带着。”
  这红珊老虎是前些时候李泰在扬州时托人送来的,通体赤红无半丝杂色,实乃一件重宝,要知道唐朝时珊瑚可是极为名贵的宝物,尤其是这般可以雕刻成动物的大块珊瑚更是稀有至极。
  裴行俭连忙站起来摆手说不要不要之类的,小芸却已经痛痛快快地撒丫子就跑了,好像生怕自己反悔似的,看的秦浩都忍不住一阵牙疼。
  裴行俭带来的所谓特产加一块可能都不如这老虎一个虎爪值钱,这家伙新姑爷上门,自己还得搭钱,上哪说理去。
  “你起表字了吧。”
  “是,表字是家中长辈给取的,字守约。”
  “守约,不错的名字,年后怎么打算的。”
  “已经想好了,我师父的意见跟您相差不多,子曰不患无位,患何以立,男儿在世应该追寻功业,一位的求官反倒是本末倒置,我打算去一趟登州,做县令。”
  秦浩点头道:“很好,很好,你能想明白就好,高句丽这些年越的不老实了,圣人几次去书全都置若罔闻,而且屡屡朝百济用兵,大有一统半岛,在东北再建一个天可汗体系的意思,连漠河人和契丹人都敢堂而皇之的拉拢,这一仗,不远了。”
  裴行俭道:“高句丽万众一心上下用命,加之气候寒冷,辎重运输不易,前隋炀帝百万大军三次东征皆惨败,实在是强敌,我大唐这些年连连征战,将士疲敝,此战恐怕还需多多准备,怕是一时半会的还打不起来吧。”
  秦浩笑着道:“这话是你说的,还是卫国公说的?”
  裴行俭一愣,道:“是我分析的。”
  “嗯,所以说,你还嫩啊,不信你去跟卫国公请教请教,看看他怎么说,兵法是要看的,但不能死读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错,按常理来说,将士们这些年征战理应疲敝,国库空虚需要积蓄,大唐的确需要准备,但问题是,谁说征战就一定疲敝呢?”
  “我跟你打个赌,你回去问你师父,一年之内,我大唐与他高句丽之间,必有一战。”


第三百二十章 交代
  在原本的历史上,征讨高句丽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个时候的大唐才刚刚进入到贞观五年。
  但是,因为秦浩的乱入,此大唐和彼大唐已经完全不同了。
  原本历史上,此时的大唐还在和吐谷浑扯皮,而现在吐谷浑已经换上了听话懂事的党项人当家,乖得跟孙子似的,还建了西宁城。
  原本历史上,薛延陀这个时候已经有些不太听话了,吞并东突厥大半势力的他们并不甘心永远给大唐当小弟,甚至不少的小国小族还有朝他们纳贡的行为,严重破坏李世民的天可汗体系。
  再后来,西突厥内部之间又不怎么打了,调转枪口一致对外,大有跟大唐抢夺西域附属国的意思。
  这些事,哪件都比高句丽修个长城要重要的多,大唐在贞观年间所打的所有战争,归根结底其实就一个政治目的:维护天可汗的政治体系。
  任何影响甚至破坏天可汗权威的,都必须以雷霆之势加以扫灭、打服。
  这也是之所以吐蕃的松赞干布得以在挑衅大唐之后没跟他死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最起码他不会破坏天可汗体系。
  现如今西边的群雄莫名其妙的全都服了,薛延陀压根失去了崛起的土壤,牛气熏天的吐谷浑愣是靠一招盐引直接给打没了,西突厥此时还忙着自己打自己,整条丝绸之路上没有任何一个势力敢跟唐朝大声说话,天可汗体系十年之内稳如泰山。
  至于说疲敝么,呵呵,如果将李渊他们的唐联储也算上,国库就从来没这么满过。
  打仗本来是要花钱的,可自从有了盐引之后,打仗现在可赚钱了,打吐谷浑的一战,大唐几乎一个字儿也没花,反倒白得了吐谷浑的镇宝库。
  而将士们。。。。打了吐谷浑,现在都财了,更搞笑的是,因为盐引的价格有一个月的波动期,好多将士在盐引价格不稳的时候就出手了,有的是八成时出手的,有的是五成时出手的,甚至还有三成时出手的。
  当秦浩出手将盐引的价格稳定下来之后,这帮人肠子都特么悔青了,就好像丢了钱似的。
  这帮人现在,做梦都盼望着打仗啊,这都已经不能用闻战则喜来形容了。
  如今,通用券已经渐渐的取代了盐引,房玄龄曾找自己确认过,等到唐联储放开存贷款业务以后,就算再出去十倍的通用券,怕是都出不了长安就能被消化干净喽。
  有这么多钱不知道怎么花,就连一向以和为贵的这帮宰相最近也琢磨着是不是要找个茬跟谁干一仗。
  也是巧了,高句丽居然敢在两国边境上修长城!!还频频给契丹和漠河人抛媚眼,这是干什么,不想臣服于天可汗了吗?你这是要破坏老子的天可汗体系啊!
  好了,这下可以打了,对实行府兵制的初唐来说,破坏天可汗体系就是他不死不休的仇敌,不打到你丫的身死族灭这事就不能算完。
  所谓天可汗体系,绝不是为了好大喜功,明清时期的皇帝经常为了所谓的万国来朝,以巨额回赐来吸引外邦使者入供,假装自己也当了一回唐太宗,但实际上却不过是一场花钱自嗨的自娱自乐。
  天可汗体系可是不同,要知道,初唐府兵制,平时为兵战时为农,几乎是没有边军的,他在西宁设大都护府,三千兵几乎就是极限了,还得轮换。
  相比于宋明时期动辄百万大军镇守边关,大唐的九边相比起来简直跟纸一样的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唐九边的异族,全都受天可汗驱池,别说入寇了,有仗打的时候他们还得给大唐当先锋当炮灰,这就是天可汗体系最大的意义。
  不说别的,一旦让高句丽脱离天可汗体系,东北方向要不要派兵驻守,派多少兵驻守合适,这么多兵驻守边境又要花多少国帑。
  一旦长城建完隔绝内外,卢龙以北的各个小国小族到底向谁朝贡,所谓县官不如现管,高句丽要是欺负他们大唐还如何给他们主持公道,一个不能给我主持公道的天可汗老子为啥要朝贡你。
  所以说,高句丽虽然从来没主动侵略过大唐,但这仗,却是一定要打滴,而且秦浩几乎可以肯定,将士们听说要打仗肯定比过年都高兴。
  这些东西裴行俭想不明白,并不代表他笨,说白了秦浩也不过是仗着自己层次比裴行俭高装个小哔罢了,裴行俭再怎么聪慧毕竟只是个知县,于中央朝廷的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无从知晓大局,更别说纸钞这么大的杀器了。
  总之,问过李靖之后,现这一切居然跟秦浩说的差不多,裴行俭终于再无疑虑,果断的上书请求去登州负责为大军筹集粮草,征募府兵等基础后勤工作。
  裴行俭如今也算是名人了,若没有秦浩这么个妖孽挡在前面的话,十七岁的正六品不敢说前无古人却也差不太多了,因此对于他如此举动众人均感到很是欣慰。
  秦浩特意嘱咐道:“征讨高句丽,肯定不能是蜻蜓点水,朝廷需要准备一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你本就是风言衙门的出身,又在前线,有些事交给你办最是合适。”
  “大哥放心,我明白怎么做,大哥之前说过的那些评书,如今在高句丽内很受追捧,给我精炼人手,我有把握在三个月之内,安插一千以上的探子在他们的境内。”
  “征讨高句丽,海军很重要,这也是安排你去登州而不是卢龙的原因,青帮现在虽说已经整编,但大体上还是一群散沙的样子,你若有心,帮我看着点,我把王方翼给你派过去,我知道你跟他关系比较好,若是可以的话稍微提携一下。
  窜天鼠这一两个月之内就会押着新造好的海船去登州,顺便再开个市,你带几个大食人一块走,这些船是用大食的新技术造的,海上不比江河,不是开玩笑的,就算是玩了一辈子水的老水手也难保不会翻船,这操练之事交给窜天鼠实在扯淡了些,我不知道到时候朝廷会派谁来操练海军,但不管是谁,青帮毕竟是我的地盘,你帮着多费心就是了。”
  “大哥放心,我晓得的。”


第三百二十一章 秦浩的新安排
  冬去春来,枝头上红的也好黄的也罢,该开的花都开了,可惜秦浩大半都叫不出名字。
  家里的花都是李欣亲自挑选布局的,一进门就能闻到时时萦绕的香气,却并不呛鼻,放眼望去各色的鲜花争奇斗艳,又井然有序,十分的养眼。
  花这种东西,穷苦人看一眼也就罢了,他们只关心一切能扔进嘴里填肚子的东西,有钱人或许会养一些,时不时的闻闻味道,欣赏欣赏,而包括秦浩在内的大部分公侯,才会整一个花园,将花分门别类,配上假山和奇石,布置出一番景致,但也仅此而已了。
  只有李欣这样,出身于皇家,从不知钱为何物的郡主,才会钻研其中门道,知道什么花要去抢风头,什么花需要去做陪衬,什么花的味道太冲,什么花可以互相调和香味。
  反正李欣能把一个小小的花园布置,头头是道的讲出一个下午的门道来,而看在秦浩的眼里无非也就是个不错,确实比之前好看一点的评价罢了。
  花如此,人也是如此,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用人的要诀从来都是杨其长避其短,作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更是深得其中精髓。
  与秦浩接触两年多,虽然每次俩人对撞都以李世民稍稍受一点气而收场,但秦浩的性子李二却是摸了个透。
  西宁城建设的时候,他忙着在家里造小人;青帮第一艘仿大食海船下水的时候,他还在家里造小人;新一茬棉花种下的时候,他依旧在家里造小人;甚至连唐联储开放存贷款业务的时候,他居然还是在家里造小人。
  这些事,每一件都跟他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且每一件都是足以影响大唐格局的真正大事,这厮却好像跟他没什么关系似的,只要不出什么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绝不过问。
  两年以来,这小子似乎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人家做官都是图个升官发财,只有这小子,对这方面好像无所谓一样,似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跟李孝恭似的成天在家里混吃等死。
  可偏偏,这厮骨子里又有一种为万民立命的责任心,什么事只要是出了问题,他比谁都要积极,尤其是那种除了他以外没有人能搞的了的事情。
  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懒蛋,这是李世民对他的评价。
  对这样的一个懒蛋,房玄龄他们想破了头也想不出应该给往哪去安排,风言衙门肯定是不能让他回去了,事实上对秦浩来说,区区一个六品的郎中未尝就没有大材小用的意思。
  可偏偏,这厮这懒散的性子,只要不是非他不可的事情,就绝对是撒手掌柜的态度,给他要是安排个上司,非得被活活气死不可。
  外放是不可能的,秦浩这样的人物必须也只能留在京中,可是京中的衙门,凡是一把手的活对他来说似乎又太高了些,总不能直接让他当九卿之一吧。
  众人都没招了,可是李世民却有。
  本以为自己最终会在上元节后被安排去国子监中的算学一科做个博士,甚至挂个国子监主簿也未必就不够级别,既清闲又尊崇,其他衙门有啥事自己也能管上一管,多好,多合适。
  事实上房玄龄他们也是这么打算的,现在,听秦浩算学课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秦浩讲的东西过于高端,不少的文武百官甚至还会在空闲的时间去国子监研究算学基础。
  可结果,国子监那自己确实是挂职了,却是个助教的兼衔,自己的正式关系居然给挂到刑部去了,级别还不低,正儿八经的刑部郎中,从五品上,秦浩之前的风言衙门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