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影大师-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以置信的精确,说的是科利斯对于普通观众的心理把握,他就是全美民众的一面镜子。所以科利斯的影评和你在电影院听到的陌生人谈论,甚至在幼儿园随便问一位小朋友的看法,都没有分别,像我5岁大的妹妹,她也会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很棒的电影”。如果让欧文来点评,“读科利斯的文章唯一得到的是浪费时间”,还有浪费纸张。

今日美国的克劳迪娅普格以2、好莱坞报道者的柯克霍尼克特以3的微弱对比差距紧随其后拿下亚军和季军。他们的影评也都是稳妥第一的风格,几乎都是废话。

两人都给了ss中间值的24分,一边说很好,一边说但应该更好,它的宗教基调阻碍了他们打好评。

“叶惟的幽默用错地方,非理性的态度令人无话可说。”在一场影评争端中,普格如是说。现在面对冷冰冰的数据,不知道普格作何感想她似乎把理性理解为平庸,想从她的影评中找到超短裤是很难的,并不是没有,她好评疯狂农场“一部热情招待年轻观众的甜美、温和、有趣的电影”,我正好看过这部被影评界骂臭的喜剧,怎么说呢普格还给高评的圣诞精灵两星评分,“不惹人讨厌但像糖浆般太甜了。”

当霍尼克特给像红磨坊、钢琴家、弗里达、牙医的秘密生活都打了差评,他真的没有出问题“这部电影缺乏让观众进入故事并认同角色的具体个人时刻。”他这么评说钢琴家。但霍尼克特拥有从烂片堆把评分平均来的本事,看完施瓦茨鲍姆评为d、普格打了54分的麻辣宝贝后,“这也许是高血糖的垃圾食品,但由不断上升的年轻女演员布兰妮墨菲和人小鬼大的达科塔范宁组成的励志团队,让你忘记了那些危险的甜味剂。”难怪不喜欢牙医。

。。。

第532章影评之死

“哈哈哈!”

因为叶惟这篇《是时候评测影评人们了》,丽兹连番的乐笑,真可惜没能参与,这可是历史性的时刻啊!看着普格、霍尼克特等这些之前骂他的人都在上演现形记,感觉真爽,为好朋友骄傲嘛。乐—文

真想看到他们的表情!会不会很尴尬?还有什么?最挑剔影评人奖?它的评选取决于影评人平均评分排行榜的最低者,一部电影想得到他们的好评是最困难的。

获奖者没有让媒体大众意外,有着“全美脾气最坏的影评人”之称的《华尔街日报》的乔摩根斯顿,比同行低了11%,这位74岁的老头历尽了影评界的沧桑变化,是现存不多的老资历。

亚军是《纽约客》的安东尼莱恩,他还没有评过ss,自然就缺乏话题,人们的目光已经被季军牢牢吸引住了,《纽约邮报》的首席影评人卢拉姆尼克!最挑剔的奖项被纽约帮所包揽,东海岸的风格如此,但拉姆尼克和viy的恩怨才是焦点。

叶惟对拉姆尼克的点评笑抽了很多人,可那就是拉姆尼克的评语,这能怪谁呢。

最挑剔之后是最中立,排行榜上同行差值最不高不低的那些人。冠军是《芝加哥读者》的jr琼斯,亚军是《沙龙》的斯蒂芬妮扎克拉克,季军是《旧金山纪事报》的迈克拉萨尔。他们的差值都不足1%,基本上每次的评分都是主流影评界的综合意见。

文章中没有如何打趣这些中立影评人,紧接着公布了罗杰艾伯特的评测,非常惊人的结果!

艾伯特竟然比同行们高了115%,能排在最傻瓜影评人第四位。文中试图作出分析,这和艾伯特的风格有关,他喜欢对好电影打高分,对坏电影打超低分远比其他人少,而且一些影评界烂片他则认为是高分好电影。

啊?丽兹看到最后怔了怔,噢!有点儿失落。不过想想的确是这样,比如ss现在和《1o2斑点狗》的新鲜度差不多,那么如果艾伯特打了ss高分,他和拉姆尼克在数据上是做了同样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一样。

太多新闻话题了!媒体们足以的兴奋,第一次有电影人以这种方式炮轰影评界,叶惟还在文章附录放出统计数据文件,任何人想要详细了解都能免费下载,以他的身份敢这么做,就不会做假。

影迷粉丝们真高兴,viy说了就是新奇幽默,就算这玩意仅供参考,却绝对狠狠的耍了影评界一把!不知道jr琼斯等那些最中立影评人的评价是什么?

叶惟似乎为了避嫌而没有提及,但很快就有影迷整理传播这些获奖影评人们的态度,莱恩、扎克拉克都还未作评,迈克拉萨尔打了b的差评……

一些影评人好像打定主意要无视ss或者看定了形势再评,不愿意参与进来,其实影迷都知道是由于ss敏感的宗教基调。而最傻、最平庸、最挑剔和最中立四位冠军,格雷伯曼打了a,理查德科利斯还未作评,摩根斯顿和琼斯都打了好评!

“很难不喜欢它的感动。”——3/4,乔摩根斯顿

“因为导演叶惟成熟的发挥、故事真实的勇气、无可挑剔的对话,这部可信的、疼痛和乐观的电影将永远留在记忆中。”——35/4,jr琼斯

能让冠军们全都乱了阵脚,这样的ss已经必定是观众拥护、影评争议的电影,就看会到哪样的争议程度了。

……

16号星期一如期到来,一个个新事态让这场口水战进入到白热化,被全球娱乐媒体所报道。

ss延续了首天的强势表现拿下周末北美票房冠军。《是时候评测影评人们了》引发影迷圈的网络热议,metacritic网发言人表示早一步已和叶惟团队合作,网站将会完善这些评论家数据统计系统,像“平均评分(averagereviewscore)”,与同行均分的对比,又像评论分组,所有评论中有多少比同行更高,多少一样,多少更低,让他们的风格和最新排名随时可以查到。

在疗养中的罗杰艾伯特在《芝加哥太阳报》和他的影评官网发表了ss的影评,以大拇指做出评分:★★★★

艾伯特参加过无数的口水战,而这次他决心支持ss,四星的满分影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心情。

……

也是在这天早上,随着新一天的《洛杉矶时报》发售和官网更新,整个周末被叶惟热炒的《影评之死》终于面世。

如果说艾伯特的参战令人激动,写出的上乘影评却不让人惊讶。叶惟这篇长文就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不是典型的viy说了,更不是他在社交网站的嬉笑怒骂,哪有什么笑话?

看着报纸和网页的很多人突然惊醒,那些笑话是诱饵!因为这根本一点都不轻松,这都不知道是给谁看的……

但有些人,感到了震撼。

【影评之死——叶惟,2oo61o16

要谈影评的死亡,有四个领域不得不先厘清,电影人界,学术界,影评界,观众界。四者之间怎么先后排序,起什么样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他们怎么看待电影,他们又是怎么看电影。

观众界是最好介绍的了。电影绝对是最没有艺术架子的艺术创作品之一,对于其它大部分的艺术品,人们都默契的认同观者和评论者需要该艺术领域的一定学识,你要欣赏一幅梵高的画作就要有油画认知,你要评论一首肖邦的钢琴曲也得有乐理基础。懂得美学,兼备史学也是需要的,正如当你阅读一部托尔斯泰的小说。

但对电影这一领域,大众的默契则似乎是你不需要任何的学识,就可以观看、看懂并评论任意一部电影。

这自然是因为电影从诞生之初就被作为一种大众商品进行贩卖,它当商品比当艺术品的时间还长。后来好莱坞把这种商品变成了畅销商品,它多数时候就是在讨好观众。这使得日子一长,你走进艺术展馆总会带着尊重的心,你走进电影院却多半是想“我今天能不能有个乐子就看这些拍电影的了,他们最好能。”

电影不只是商品,电影还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大众艺术或是什么。我不确定是从来如此还是时至今日才如此,多数观众已经遗忘甚至是不屑这一点。

回溯到196os197os年代,观众界还不是现在这样,那也可能是美国影评界最好和最有影响力的一段岁月。一切开始于1955年著名影评家詹姆斯艾吉去世,1958年他的影评文集出版,这是美国史上第一本影评文集,它意味影评人正式获得知识分子的头衔,他们写的东西会被严肃对待。然后,英雄人物们应运而生。

在那个年代,《纽约客》的影评家宝琳凯尔的一篇影评就能把一部电影推举为伟大作品。很多新好莱坞电影因为得到她那激情锐利的呐喊,还未上映就轰动全美,又或是一夜间从无人问津变得场场爆满。

不过别误会,宝琳凯尔是真正把影评推向大众化的人之一,她的理念初衷是“我担心某一天电影不再是唯一一种每个人都能自由享受并发表意见的艺术,我担心它变成像音乐、美术一样,成为只允许学术界研究和鉴赏的东西。”

罗杰艾伯特也担心这点,他还担心电影艺术的平民化会使艺术电影失去地位和生存空间,因为大众最热衷的肯定是他们所能理解的那部分。所以他在《芝加哥太阳极》和影评电视节目中大力推荐经典艺术片和“被遗忘的电影”。

安德鲁萨里斯是另一派的重要人物,你也许听说过“作者论”——电影是导演的作品。它源于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是萨里斯在美国带头极力传播作者论,用作者论写影评,发掘默默无闻的新导演,平反被人忽视的老导演。那时候法国新浪潮运动也开始了,随后是新好莱坞运动,导演的声望地位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萨里斯和凯尔是一生的死敌,两人从6o年代起的论战奠定了美国影评界的派系。

凯尔不同意作者论和萨里斯其它那些理论,像是建立一个影评新体系“导演万神殿”(pantheon,把导演们分层排序)的想法。她认为作者论是通过牺牲制片人、编剧和演员等主创来抬高导演,以其审美方式更会把一些垃圾(trash是凯尔最喜欢的影评用词之一)视为艺术,它是反智和反艺术的,如同某种邪教仪式。

而萨里斯对主流纸媒上的影评中的陈词滥调十分不屑。引用同时期另一位影评家以斯拉古德曼讽刺的“决定性评语表”可以说明情况:

“人们说很多时候影评人们的影评比他们评论着的电影还要陈词滥调,样本评论语句有:‘绝对能火、令人震惊的、扣人心弦的、奢侈的和令人激动的、豪华的、迷人的想象力、前进、伟大的戏剧、绝对的银幕艺术、非常不错的表现、激动人心的紧张、巨大的动人、壮观的结局、无能的导演、异常的笨拙、惊掉下巴、肾上腺素狂飙、令人费解的、地狱般的、非常好的、引起共鸣、让人迷醉、黑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强烈的自我、完美的程度、惊人的、了不起的。’听上去我们所有时间都在大惊小怪。”

萨里斯认为这些影评人没有激情,不敢冒险,他说“缺失批评理论使美国影评界喜怒无常,每部电影的好坏都只是因为看得开心或不开心。”他提出影评人一定要热爱电影,以电影艺术为呼吸,言之就要有物,应当结合理论、历史和电影本身的调度,解释清楚为什么一部电影是好电影或坏电影。

对于凯尔的论调,萨里斯承认影片的原始故事通常不是导演想出来的,但导演的工作主要就是以个人的风格把剧本文字转化为影像,而因为影评又是把影像转化为文字,所以传统影评人很少关注到影片纯粹的美学,只是复述了影片内容。而他的作者论影评,必须把形式放在比内容更高的位置来看待,这才能帮助影迷真正认识到导演的风格。

不满萨里斯的还有很多人,像德怀特麦克唐纳,这位纽约的精英知识分子、文化评论家最不满的是萨里斯把属于大众文化的电影高雅化,如使用一些高雅艺术领域的评论术语去写影评,混淆了先锋艺术和主流艺术的界限。

他的批评逼迫评论家们纷纷选择阵营。——电影艺术算是什么。

相比麦克唐纳那帮轻视电影的人,凯尔和萨里斯实属着同一个热爱电影、与观众紧密联系的阵营。但凯尔是那种谁都骂的毒舌独行侠,她同时批评轻视和过于重视大众文化的评论家,也同时批判好莱坞和先锋派的电影人,她说“拒绝好莱坞,你是矫情;拒绝先锋电影,你是脑子有病。”萨里斯同样不认为他和凯尔有什么关连,抨击她不想把电影提升到主流艺术层次,其实是因为她老派保守的思想作祟。

两人及其阵营分子都认为自己那一套是艺术、正确的看待电影的态度、影评的未来。

你也看得到,影评界实在有过一个辉煌的百家争鸣时代,他们影响着人们今天如何看待电影和看电影。

不过在学术界的大部分学者们看来,他们都是白痴。电影的学术和媒体评论同出一源、互相交织、争斗已久,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曾说:“在7o年代,我开始读研究生时,我惊讶的发现新认识的朋友们对我给《电影评论》等媒体写的影评嗤之以鼻,学者们还对影迷们十分不感冒。而即使是有着学术教育背景的影评人们也会对学术界怀有敌意。”

归纳而言,学者认为影评人是靠着评论电影写稿赚钱、急匆匆地以一些特点词汇对一部电影下定论的狂热门外汉。一种是学术影评,另一种是新闻媒体影评,它们意见不合且没有弥合的前景。

波德维尔承认过两者的裂痕多归咎于学术派,还肯定了一些公众怀疑:

盛推“宏大理论(grandtheory)”的学术界既拒绝电影大众化,也拒绝作者论,不屑大众流行电影,远离电影制作,不关心好莱坞的运转,连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怠慢对待。学术界更看重那些由艰深的理论、晦涩的术语拍成的沉闷作品,这正好符合以逐个逐个镜头鉴析研究电影的方式。他还透露其实有一批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学者是仰慕一些有才华、爱电影的影评人的,而且从他们那获益匪浅,影评人们反之亦然。

波德维尔是个有很多美好愿望的人,像相比宏大理论,更推崇“中层研究(mid1eve1research)”,一种既不在学术界的空中阁楼,也不在影评界的地面报社的研究电影方式,“感性上的赏析和理性上的分析可以相得益彰”、“结合评论分析和带有理论反思的学术阐释”,两群人相互尊重、携手共进。

可惜波德维尔对中层研究至今还未作出详尽的阐释,大概学者和影评人的本质对立问题难以解决:写影评首先要说什么?如他所言,典型的媒体影评是回答了类似这些问题:“这部电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怎么加强我们对其价值的认识?”而典型的学术影评则是回答类似:“如何把我的理论框架应用和解析在这部电影的哪个方面?”

学术界不注重对电影的评价,不少宏大理论学者认为所有形式的艺术都是一种用以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电影体现了意识形态。比如说,一个观众在看一部老式西部片时其实已经接受了西部片里种族主义的假定。而能以某种方式逃离、对抗、最终战胜意识形态的导演才是好导演。

说了这么多,你也算认识学术界和影评界这对冤家了吧。但在谈其它之前,我还要说说另一位影评家,大名鼎鼎的“美国公众的良心”苏珊桑塔格。这位伟大的女文人也参与过6o年代那场评论界论战,是的,也被宝琳凯尔骂过。

那时候,桑塔格正以两篇开创性的文章《反对阐释》和《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在知识圈声名鹊起。她的理念是西方文化迷恋于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迫使评论家非得从中寻找意义,压迫了感官体验,削弱了因感受艺术产生的乐趣。并认为老派的文化权威成了社会欣赏大众文化的绊脚石,应当抛除偏见,在传统外重新定义人文艺术。

在《反对阐释》中,对于哪种批评、哪种艺术评论最可取的问题,她主张更多地关注形式,以消除对内容过度强调引起的阐释自大。她也肯定了那些精确、细致的学术论文的价值。但是“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的看,更多的听,更多的感觉。”即观者要通彻艺术作品的内容、事物的外在,看到真实的本身、心灵的感受。评论是为了诉说它为什么,而不是它是什么。

凯尔极不赞同《反对阐释》,不喜欢桑塔格这些人给了一些“垃圾电影”尊重。她抨击桑塔格的影评“一视同仁、没有主见”、“既然什么都行得通,那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不起作用。”批评先锋文化圈“要是我们拒绝评论的标准,接受每个人都说自己是艺术家,把反商业作品就奉为艺术,如果让桑塔格继续做她正在做的事情,评论的末日就到了。”

要电影坐稳大众文化的位子,影评大众化但保持影评人权威的宝琳凯尔,影评风格轻蔑理论、主观、毒辣、重内容和主创们的表现(时至今天的主流媒体影评风格)。

要推行作者论,提升电影的艺术地位,每个人都是影评人,每位电影工作者都是艺术家,尊重所有人,但要给他们划分好才能等级的安德鲁萨里斯,影评风格重形式、深奥难明。

反对简单化的阐释,要每个人见得人心,艺术批评民主化的苏珊桑塔格,影评风格中立、关注形式、明晰的感知。

你支持谁?

在那场论战之后不久,好事都没有发生,坏事全来了。

也许所有事物都会这样,从低到高,从盛转衰。8o年代起影评人开始泛滥成灾,其中多数人不懂电影制作、不懂学术理论、不懂艺术美学、不懂何为理性,也不懂何为感性、不懂怎么毒舌,也不懂怎么抒情……什么都不懂。只要你能弄清楚自己看了某部电影后是喜欢或者不喜欢,你有一份陈词滥调评语表,你刚好还会投稿,你就是影评人。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喜欢和讨厌一件作品的权利,无论主观客观,任何影评人也都会受喜好的影响。但在当时,以前还从未达到那么严峻的程度,于是从那时候起,影评渐渐失去影响力,到8o年代末,人们就开始说“影评已死”。

与此同时,美国电影在大众流行娱乐的道路上一路狂飙,对行业中所有的大人物来说,艺术空间都越来越小。似乎被宝琳凯尔不幸言中,肤浅的流行文化铺天盖地,本该**自爱的艺术文化又在堕落,最终烂成一团。

为什么?1996年,桑塔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电影的没落》,她在文章中表示,相比电影质量本身,她更注意到观众素质的倒退:“走向末路的也许不是电影,而是迷影(cinephi1ia)——这样一种用来专门描述因电影而生的爱。”

我完全同意。好莱坞全部时间、**电影圈多数时间都在为观众拍电影,赚不了钱的人只有死路一条,如弗朗西斯科波拉所说:“我走出学校后,就再没有自由地拍过电影了。”窃以为桑塔格本可以省个“也许”,银幕的面貌是观众需求的大体写照。

迷影这种爱,很多电影人都还有,但很多观众已经没有了,很多影评人也没有了,况且在写影评这件事上,只是有爱并不够,因为爱可以产生其它许多情感,包括恨。

你很喜欢一部烂电影,你很讨厌一部好电影,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如何去作出评论?

影评人不同于普通观众。这是评论界争执各方的共识之一,冲突的则是标准的高低、影评的写法。媒体影评是一部电影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影评界公告天下这道桥怎么样,在这点未发生彻底改变前,影评人应当有高于普通观众的水平。

回到之前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支持谁,但我认为他们都各有可取和不可取,我还十分赞同波德维尔说的影评最好能做到“描述剧情、再现情景、评价赏析”的三者合一。

在我看来,一个理想的影评人,要挚爱电影,却不再狂热。他观影时记得自己是自己,所有的那些情感和生活,但他还要有另一双眼睛和另一颗心——影评人的眼睛和心。这使他可以同时从主观和客观对待银幕中的一切。

而他之后写的影评,会有着广阔而又细腻的审美趣味,不会提及太多的理论,对形式的关注已经转化为心灵感知,通过语言巧妙的运用重现电影激发的效果,并传达电影的内容和剖析电影的特点,当需要的时候能以浅显的道理说出高深的理论,上通下达,对电影的全局和细节都了然心中。

我在这里尝试以2oo5年彼得杰克逊导演版的《金刚》写一个举例影评段落:

“人生总有些时候感觉进入了一个新世界,那是让人心潮澎湃的梦想发生之地,似乎一直要寻找的东西都在这了。那些你渴望的美丽触手可及,指日可待。然而当你转头看看自己脚下,你还正处于一个随时万劫不复、摔得粉身碎骨的境地。当金刚攀在帝国大厦的顶端,它看到了什么,它又在想着什么?”

我不是说这一段落写得多好,只是我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在媒体那读过有这种企图的影评段落了。

你可以说多数日报周刊影评人不属于这个派别,紧张的截稿日期和字数限制也束缚着他们的深入发挥。这都是事实,另一事实是影评界的水平一路下滑,古德曼4o多年前的讽刺越来越焕发出新活力。

有人会说“不对,现在好多了”,因为如果某个影评人说了些侮辱性的话语,或对政治正确越线,或搞私怨或**,他的名声将一塌糊涂,没有人再愿意读他写的文章。讽刺的是,这个时代进步反而成了影评人的掣肘,这些要顾虑的尺度实际上伤害了影评人对电影作出最公正的评论。在容易争议的时候,与其冒险赔上事业,一大部分影评人通常选择使用陈词滥调评语表了事。

无论是为什么,那些影评人回归到陈词滥调这一道路上,渐渐在没有争议时也那么赚飞来的稿费。而有时候他们和观众刻意保持距离,以彰显他们是

。。。

第533章余音

“goodbye,fi1vieta1k”

学校图书馆里,妮娜读着笔记本电脑屏幕里的thedeathoffi1a11dead”

盯上叶惟的时间的不只是他们,youtube上“viy拍了”频道的粉丝们也很着急:“什么时候出新视频”上个视频还是八月份火爆全球的“北极熊向人类的问好”,真怕他突然宣布viy频道也关掉。

viy最大的粉丝群当然是电影明星那一面,留言蜂拥而至:“娱乐新闻说周六夜现场邀请你做一期表演嘉宾,可是你拒绝了为什么”、“影评不写就不写了,我期待看到你参加综艺节目考虑考虑与星共舞吧”、“我推荐极速前进,第季快开拍了”、“有没有勇气录制一届喜剧中心吐槽大会”

影评之死怎么样反而没有被在乎,知识分子惟密们一片叹息。

不过也想看他做客脱口秀

。。。

第534章打我一下

影评之死的平淡反响让丽兹很为叶惟愤慨,事情不该是这样,它应该名噪一时。

她真喜欢那句“goodthingsdidnthappen,badthingseinthrees”这不是文章中最美的句子,不风趣幽默,也不深奥,但她从中感到了一种时代不再,英雄末路的悲情。

从那开始就满溢着这种情感,切合电影和影评的从好转坏,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不可避免地崩塌破灭,最后叶惟把专栏都关了,这真是壮烈,像烟花一样。她能感受到他的心情,那悲痛、悲愤,面对无法阻挡的大潮,他依然爆炸般迸发出自己的火花,希望惊醒别人,多一个算一个。多有男子气慨啊

真不枉费我喜欢他丽兹看得澎湃,可是呢,好事都没有发生,坏事全来了。

在1at官网和叶惟的社交网站,不是没有赞叹和共鸣,但更多的是“viy你都在想着些什么”、“说实话很失望,我还以为会有十则笑话,这个东西我只看了几眼。”、“每当在这种时候,我就不能理解精英知识分子,或者说书呆子。”

丽兹有些气不过,化名与网友们争论了几个回合,这篇文章考究详尽,言辞犀利而深切,让人深思自己是如何被个人喜好影响对电影的评判,还有影评该怎么写,还有没什么网友理会她。

媒体大众反应冷淡的另一原因是影评界当起了缩头乌龟,没人写长文和叶惟论战,连漫骂都没有,弄得像叶惟说了一大堆废话。他也没什么好再说的了吧,又要忙拍电影。

这事至少说明了一点,影评真的正在死去,振聋发聩的声音都没人听了。她其实早也明白,大众并不真正关注那些值得深思的事情,除非有一个巨大的超级巨星在玩把戏或者什么的。

这场口水战如果叶惟没有玩那些把戏,又恶作剧又评测影评界,影评之死的影响力将会更小。而ss的争议可能就被影评界和媒体定义为他输不起,现在大家好歹不那样看,他的目的应该达到了。

周一那天晚上,丽兹给叶惟发去赞佩短信:“你的文章让我感触良多。如果谁不喜欢某个东西,说其它什么东西才是棒棒的,也许有其他哪个谁碰到那东西,然后认为它也是棒棒的。我是说你应该明白,有人不喜欢但有人喜欢,我们对待一切都受着喜爱和认知的影响,没办法说是谁对了谁错了。我觉得这是令人欣慰的,也是令人悲哀的。”

叶惟可能在忙,拍夜景戏过了很久,她都忘记留意手机了,却来了他的回复:

“世界上多数事物都不是简单的对或错,是人们喜欢简单的评定方便大脑回路。我认为悲哀的不是多面性,而是很多事物的面向对象是特定群体,但人们正在混淆趋同着一切,由不对口的群体去评判一件事物并以之作为标准。就像由一群小孩子评判粉红猪小妹和谁陷害了兔子罗杰谁更伟大,粉红猪小妹获胜,它对于小孩子这个群体确实是伟大的,这没有错误,错的是为什么要由小孩子群体去评判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人们还能接受并且这将成为主流这似乎就是影评大众化、民主化、简单化,并结合为最大群体互联网后的结果,可悲。”

丽兹边看边想,突然敲了敲脑袋,才回复说:“是啊,可悲心情都被你这事弄得不好了,有笑话吗要那种影评人的。”

过了一会,手机又收到叶惟的短信:丽萨施瓦兹鲍姆看了纽约时刻后评了d“这电影比纽约第五街人行道上小贩兜售的guc手袋还假。”奥尔森姐妹听闻后很生气:“这白痴甚至从来都没有拥有过一个guc手袋”、“这婊子甚至从来都没有拥有过一个guc手袋”之后她们叫小妹来作评判,到底那女人是白痴还是婊子小妹说:“都是。”奥尔森姐妹四处张望,“在哪里”

丽兹一看就忍都忍不住的噗通呵呵傻笑,玛丽,阿什利,别怪我这实在经典。波th都是和波at船,不只是谐音笑她们两个蠢,还摆明是救生艇那种船,真够讽刺的。

“喂这可不是调侃影评人。”她回复。

“你说什么她们也是影评人”叶惟回复。

丽兹的笑声更大,还真是

“荔枝,不扯了,回聊,我要打给我的公主了。”

“ok”

ss口水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