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蜀汉我做主(三七开)-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真是一个奇迹,房稻等人从长江入海口进入大海,居然能漂流到台湾。
这已经不能用运气来概括了,这是一个大的奇迹。
奇迹就奇迹吧,这不是刘封惊喜的原因,他惊喜的原因是台湾的被发现。
台湾在古代被称作是夷州,是孙权首先派人去经营的。但是孙权所谓的经营,只是与岛上的少数民族进行了联系而已,并没有进行直接统治。
因为这座岛屿在三国的时候并不像现代的时候被称为宝岛。
算起来,只是一座比较大的岛屿。因为那是一个江南都被称作为蛮夷的时代。连江东的人都不自称是江南,而自称江东。更何况是台湾了。
当时被命名为夷州,就足见台湾的地位了。
但是,台湾对于刘封来说,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
它与江东只隔着一个台湾海峡,若是从台湾出战船,其攻击的覆盖范围几乎是整个江东。这应该就是蒋琬与庞统目光奇异的原因了。其军事地位。
而且刘封是个来自那个台湾被称为宝岛的时代,他并不认为台湾是蛮夷,他有自信能把台湾发展成为一座富饶的岛屿。
设置郡县,移民百姓。促进繁荣。
往近的说,台湾有几乎关键性的军事用途,往远的说,开发台湾是一件开疆扩土的伟业。
虽然刘封对于伟业不伟业的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对于开发台湾却有极大的兴趣。
“你是说伊籍主动留在台湾,带着那三万的高句丽人建造城池?”心潮澎湃之后,刘封恢复了冷静,问房稻道。
刚才房稻还提到了从公孙康那边弄到了战马以及三万高句丽人。
“嗯。”房稻点了点头道。
刘封闻言心中对于设置台湾郡的决心更加强烈了,伊籍主动留在那边,看得出伊籍也看中了台湾的军事能力,以及对于台湾有一种极强烈的好奇心。
伊籍的才能不俗,掌管一个郡绰绰有余。而且对台湾有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我想把多出来的二十万百姓,悄悄的移动到那座大岛屿,并且设置台湾郡,封伊籍为台湾郡守。”刘封起身走了几步,豁然看向庞统,蒋琬道。
所谓多出来的二十万百姓,就是考虑到长沙从事许正的能力不足,把四十万百姓分批次安排,其中的后二十万百姓。
这些百姓现在暂时都留在江北。
现成的人口啊,而且还自带能够坚持两年的口粮。
有了这二十万的百姓,再加上什么高句丽三万人口。以伊籍的能力,建造城池,征召兵丁建立水军,再对台湾土著进行征讨,收编人口。
再行教化。
数年就可以初步开发台湾,并且把人口增加到数十万。水军数万。
不移民简直是对不起自己啊。
但刘封的话,却让庞统,蒋琬二人吓了一跳。
二人之所以奇异,确实是看中了台湾的军事地位,但却并不看好台湾的发展。
“二十万人口,那座岛屿即使再大,也未必能装得下这些人口啊。”蒋琬作为文官之首,发出了疑问。
委婉的表示了反对。
而庞统也是差不多的神色,显然是也反对这件事。
刘封微微一笑,这是古人的局限性啊。他们对台湾并不了解。就是因为这种不了解,而导致台湾始终没能发展,直到宋朝,才有皇帝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
而刘封要一次性设立郡县,派遣伊籍,将军经营台湾。
“土地肥沃,可生五谷,多鱼肉,可活民百万。”微笑中,刘封缓缓道。
“百万?”庞统,蒋琬两个被这个字数震惊到了。要知道,江东这么广大的地方,也只是活民二百万罢了。
“主公从何处得知?”那二十万民众对于目前的江夏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蒋琬不依不饶的问道。
但是这次一次,刘封决定相信自己的判断。要乾纲独断。
“房军侯领兵数百,就能缴获无数蛮夷。蛮夷不食五谷,也能靠在岛屿活无数人,我们汉人,能够种植五谷,为什么就不能活更多人?而且现在江东的各地军队都去剿灭山越了,连水军也不例外。对于来往商船的盘查也松懈了许多,这是移民的好机会,若是错过了,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刘封虽然微笑着说着,但是眼神中却有了一股不容置疑。
穿戴整齐,腰悬佩剑。刘封跪坐在主位上,有一种属于诸侯独断的气息,散发了出来。
庞统与蒋琬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
刘封向来开明,善于结纳他们的意见。为什么这次就这么倔强呢。
二人心中不解,最后蒋琬再次出声道:“主公,局势不明啊,二十万人口太冒险了,不如先派遣十万人过去看看吧。”
“不行,移民只有一次。一次之后,我就要彻底封锁台湾的消息。我要让伊籍慢慢的开发台湾,等到适当的时机,台湾就是我挥兵进入江东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刘封摇头拒绝。
行事在刚硬的时候必须要刚硬,婆婆妈**,简直浪费机会。
说完后,刘封不理会蒋琬,庞统二人的目光,把头转向了房稻:“我要任命伊籍为台湾郡守,你为台湾都尉。随后你负责把二十万百姓悄悄的运往台湾,慢慢的征召兵丁,征讨蛮夷。直到二万人。再休整战船,封锁台湾。避免消息走漏。”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房稻还是被刘封的大手笔给吓了一跳。
二万军队?以前江夏也才一万多人呢。
“不要疑惑,万事与伊籍商议着处置就行了。”刘封鼓励道。
“诺。”房稻这才压下心中的震惊,举拳道。但随即,又道:“那与辽东进行贸易该怎么办?”
“这件事,我会再派遣人处理的。”刘封道。
“诺。”房稻又应了一声。
“公琰,由你着手此事。包括任命文书,制造印信。”刘封转头对蒋琬道。
见刘封一步步实行,已经决断的不能再决断了。蒋琬也是无奈,不得不举拳应声道:“诺。”
这一次,刘封展现了他雷厉风行的一面。
再交代完毕之后,刘封并没有停止。他让房稻带路,与庞统,蒋琬等人去了渡口。
那里停靠着房稻从辽东带来的六十艘海船。
一排排的海船,让刘封大开了眼见,从底部的形状看,应该是那种三角形的,刘封以为这个时代的船都是平底船呢。
没想到已经有了这种船只了。
想想也是,辽东公孙度从辽东发兵穿过大海,攻打青州。没这种海船,怎么行。
赞叹了几句,刘封随即去看了一下房稻从辽东带回来的战马。
经过大航海,战马的情况都不怎么好,显得病歪歪的。但是刘封却还是很舒爽。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这些战马又都会生龙活虎了。
只要贸易往来还在持续。战马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辽东运到江夏。
一座刚刚搭建完成,很简陋的牧场内。刘封领着房稻,蒋琬,庞统等人,在细细的观看战马的情况。
刘封把手搭在一匹黑色战马的背部,轻轻的抚摸了一下。
感受到的是健壮的肌肉,那充满力量的感觉。
这些战马,再加上江夏圈养的六千匹战马,就足足有七千匹战马了,等情况成熟,就是一支三四千人的骑兵别部。
在荆楚这种水系发达的地方,骑兵没用。在益州这种多山的地方,骑兵照样没用。但是征战中原,骑兵就有用了。
对于战马,刘封有着异常的贪婪。
“台湾之事,要慎重,也要封锁消息。但是交给伊籍,房都尉管理就够了。而辽东贸易,也不能轻废。”道了一句,刘封转头对着蒋琬道:“弄一艘这种海船去夏口,命船匠们立刻制造,等造出海船后。公琰立刻组织人手,扩大与辽东的贸易。”
“诺。”蒋琬是很好的辅臣,既然刘封在这件事情上,表现了强大的独断力。他就会全力配合,闻言立即应声道。
“辽东的战马,江夏的粮食。都是互利互惠的事情,这海上贸易,一定要继续,而且要隐秘,扩大。”刘封抬起头看向北方,坚定道。
“辽东的战马,若是能源源不断的进入江夏,这固然是好事。但这条航线始终是要经过江东的,现在孙权的水军也在剿灭山越,无暇顾忌。但山越始终是要被剿灭的。换而言之,这条航线始终是会被孙权发现。到时候,恐怕会成了嫁衣。”始终没有说话的庞统出言道,眼中很是忧虑。
“无所谓,我相信到时候,甘宁的水军会给我很惊喜。一路横行到江东腹地,迫使孙权投降。”刘封微微一笑,回答道。
脑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轮船的样子,那种船只在内河航道几乎是无敌的。速度上优势太大了。
应该也快完成了,等明年就可以装备水军。若是孙权胆敢拦截商队,刘封就派遣甘宁率领轮船袭击长江上的各大渡口,城池。把烽火燃遍整个江东。
迫使孙权让海上贸易继续存在。
只要坚持个几年,就可以收购大量的战马,真正的构架骑兵别部。那时候海上的贸易就没多大的利润了。
而且到时候,台湾也已经发展壮大,形成了东西两边夹击江东的局面。
江东?
刘封转头看向东方,面含冷笑。
台湾,台湾,真是上天赐给我掀翻整个江东的利器。
从很早以前,刘封就清楚所谓的结盟只是一种手段,盟友其实真正意义上还是敌人。
若是把盟友关系看的太牢靠,就会造成关羽失荆州那样的悲剧。
而且,刘封现在已经不想与江东结盟了。
“呵。”想起自己对于赤壁之战的计划,刘封发出了一声冷笑。
正文 第二百七十六章 名头响亮了,又有人才来投奔了
第二百七十六章 名头响亮了,又有人才来投奔了(第二更)
不管是海上贸易,还是台湾的开发。
刘封只要乾纲独断,做决定,决策就行了。台湾有伊籍,贸易又有蒋琬插手。
这就是人才多的好处了。
可惜,当下刘封的人才太少了。
在江北建立城池这种事,应该也归文官管理的,但是刘封不得不找来庞统来商量这件事。
书房内,刘封与庞统对坐。
刘封的神色有些严肃,而听了刘封的构思后,庞统也陷入了沉思。
这江北的五座城池,其实他一开始就打算放弃的,没有长江天堑作为防御力量,五座小小的城池,又没有兵力守护,怎么能在曹军的攻击下防守的住?
但是刘封对于疆土的那种占有欲,实在是出乎庞统意料,任他怎么劝说,死都不肯放弃江北五座城池,数百里方圆的土地。
所以,他才不得已献上了火牛阵的那个药。虽然用了,大胜了,但是火牛阵也彻底失传了,因为那药物已经用完了,连研究的可能性都没留下。
若是曹军再来,仅靠现在这五座城池确实难以守备了。而且现在也已经不能再放弃这数百里土地了。
本来就有数万人口,现在又移民十万,屯扎在此。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所以建造一座更大,更坚固的城池,作为依托。再把靠在江边的琉城加固,加高,作为辎重补给的大后方。
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造,不仅要建造,而且还要加固琉城,以及其余四座城池,连成整片。若战事一起,江夏本部人马,就可以迅速的进驻,抵挡曹军的进攻。”经过思量之后,庞统点了点头,赞同了刘封的这个提议。
“呵呵,我正是这么想的。那城池的地点,我也选好了,就在琉城北方的一百里左右,这样就可以把琉城空出来,成为大后方的补给基地了。”刘封呵呵一笑,道。
虽然刘封觉得自己的想法很不错,但是能得到庞统的支持,还是能增加自信的,虽然刘封在台湾一事上乾纲独断了一回,但是在平常,他还是很注重庞统等人的态度的。
“既然如此,这城池的建造,规划就交给士元了。”随即,刘封对着庞统点了点头,托付道。
现在正在缓慢的运送几十万百姓南下,而军队早在几日前就已经运走了。
毕竟就算是降兵,那行动能力也比百姓要强上许多。
现在盘踞在江北的军队,大概有一万四千人。这些人足够建造一座大城了。
“建造外围的城墙,城门楼都没问题。但是城内的具体构造,细节太多。我恐怕无暇顾忌。而公琰即要负责郡中大小事务,又要负责安置数十万百姓,又要负责海上贸易,恐怕也没什么时间。主公得找寻一个能力出众等人,管理新城的规划,甚至是江北的这数百里土地了。”庞统却摇着头道。
不仅如此,军队建造城墙也是权宜之计。因为现在的军队,大多都是降卒,还没有经历具体整编。
建造城池,太耽搁时间了。
会影响军队的磨合。
庞统的提议,正中了刘封的软肋,人才?
刘封苦笑了一声,就是没有人,他才东拼西凑。拆了东墙,补上西墙。到现在长沙太守的人选还空着呢。
上哪里去找人才管理新城的建造?
“士元先去规划建造城墙吧,这内部规划,我会找人接手的。”心中虽然苦笑,但是刘封还是答应了下来。
是该找人的时候了,若是没办法,就自己顶上去。
刘封心里已经做好了亲自上阵,受苦受累的准备了。
“诺。”庞统见刘封似乎胸有成竹,也就放下了心,应了一声,随即告辞离开。
虽然刘封选好了地点,但是建造城池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何把防御力返回到极致,很考究设计者的能力。
说实在的,庞统也没建造过城池。对于这建造城池,庞统自身到是有些兴趣。
庞统走后,刘封枯坐了片刻,面有难色。
这到底上哪里去找人才呢。在心中自问,但是没什么答案。
刘封到是想到了一个人,零陵人,刘巴。那个蜀汉的大臣。但是刘封还是摇了摇头,算了,那个人太倔,早期是个彻头彻尾的降曹派。
想到自己坐拥江夏,长沙,九江,台湾四郡,居然无人可用。
刘封长叹了一口气,等百姓的事情弄完了。蒋琬清闲下来后,是该好好的构架官员选拔系统了。
不然迟早会后继无力。
人无远虑,而有近忧。虽然考虑未来,但是刘封还是不得先处理当前百姓巨多的问题。
这日,琉城渡口处,大片大片的战船,运送着最后一批百姓南下江夏,这些百姓到达江夏后,将会转道前往长沙,成为长沙治下的百姓。
渡口附近,蒋琬看着最后一批百姓乘船离开后,缓缓的收回了目光,伸手擦拭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
心中松了一口气,这次大迁徙历时一个半月。数十万百姓,总算是迁徙完毕了。
就算是蒋琬能力很强,精力无穷。这一刻,也是浑身疲惫不已。
剩下的,就是移民台湾的事情了。
只轻松了片刻,蒋琬就振作了起来。虽然往江夏,长沙的移民已经完成,但是往台湾的移民,却进展缓慢。
六十艘海船,一次只能运送六万人,二十万人勉强能三次运完。
昨日房稻从江北拉走了第二批的百姓,还剩下六万多人。
想着,蒋琬就充满了干劲。
正当蒋琬转过头,想要前往琉城,处理江夏事务的时候,几艘大船缓缓的出现在了蒋琬的眼前。
琉城并不大,所以渡口也很小,往常经过的商船很少,现在刘封屯大军在此,又每日迁徙百姓。
没有多少不开眼的商人在这里停靠,卸货。导致商船绝迹。
这几艘大船也不是什么商船,而是家居用的船。能用得起这种船的人家,不是豪强就是士族。
难道是有人举家投奔?
想着,蒋琬顿时饥渴不已。
刘封感觉人才太少,蒋琬也觉得少啊。本来就少人才,刘封又把许正,许田,张道这些还算有些能力的官吏都派出去了。现在蒋琬身边只有一个焦祥的能力还可以。
一个郡事务本来就多,现在刘封又要移民,安置百姓,又要建造城池。
蒋琬虽然忙得过来,但每到夜晚,总觉得精力不济。
现在正是打败了曹仁,声势无两的时候。有人举家投奔也是正常。
若是有人来投奔,正好可以填补一下江夏官员的空白。
想着蒋琬望着那几艘大船,火热不已。
好歹蒋琬也是一郡文官之首,而且本身还是才情很高的人物。但是现在也是求贤若渴到了这种地步,可见江夏的人才到底是匮乏到什么程度了。
在蒋琬的目光中,那几艘船停泊在了江边。
随后,几个仆人架起跳板,从船上走了下来。再然后,就是两个主人了。
二人的穿着打扮都是上乘。
其中一个要年长一些,已经及冠,大约三十六七左右,面相清奇,迎面扑来的就是一种书卷气。
另一个年纪较小,头上只裹着布巾,不满二十。长相与前者有三四分相似,稍微要刚硬一些,眼神也很中正。
好像是一对兄弟。
不巧,蒋琬还认识。
一看二人面相,蒋琬心中大喜。
这二人是宜城向氏的一对伯侄,伯父叫向朗,侄子叫做向宠。
向氏是荆州很有名的士族,三十几代以前,向氏的祖先向戌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
这对伯侄家传渊源,从小就有很好的教育环境。
再加上天资聪颖,二人先后拜在庞德公门下。名声迭起。宜城有马氏五常,各有才名。这两对伯侄,名声上绝对不次于马氏五兄弟。
蒋琬是黄承彦的弟子,而黄承彦又与庞德公,司马徽是好友。所以蒋琬曾经见过这对伯侄几面,所以认得。
下了大船后,伯父向朗很是沉稳,侄子向宠则有些喜色。
“伯父,刘江夏先后败周瑜,曹仁等名将,威名卓著。而且,传闻黄先生与蔡瑁要一起嫁女给刘江夏。士元先生,公琰先生也都投之麾下。足见其能。伯父在刘表麾下做了这么些年的县令,始终没能晋升。这次肯定能获得重用的。”向宠转头对着向朗道。
“希望如此。”本来一句很忐忑的话,但是从向朗口中说出却很平淡,很平稳。从容不迫。
很沉稳的一个人。
刘表虽然不才,但是他的存在对于荆州还是起到了安稳的作用。现在刘表死了,刘琮继位。
动荡已经开始了。先是有霍峻冒险投奔刘封。
后刘封大败曹仁消息传至荆州,有些郁郁不得志的士族子弟就开始活泛了起来。
这一对伯侄是其中之一,并且有胆色首先投奔刘封的人。
要是刘封在此,肯定会认得这两伯侄。伯父向朗是蜀汉大臣,能力很强。
侄子向宠也是蜀汉名将。
连诸葛亮都在出师表中,盛赞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在刘备讨伐东吴的战争中,刘备大败而归,各营将领都是损失惨重,唯有向宠军容严整,损失不多。
蜀汉后期的名将不多,而向宠却是其中之一。
正文 第二百七十七章人才用在刀刃上
第二百七十七章人才用在刀刃上(第三更)
咳,每天三更一万字,三七真的是太累了。上一章资料居然都查错了,向朗,向宠应该是伯侄。而不是兄弟,其中向朗的年纪应该是在三十到四十岁左右。已经改正。
三七向大家道歉。
……………。。
“呵呵,年余未见,二位别来无恙?”就在伯侄两个言谈的时候,却听前方传来爽朗的笑声。
声音还有些熟悉。
向宠抬头看去,眼前一亮。不是公琰先生是谁?向朗的表现比侄子好多了,见蒋琬徒步而来。
他弯身行礼道:“见过公琰先生。”
随后,向朗才感叹道:“我居临沮县长已经数年,始终如此。无恙无灾。”
“呵呵,所以才前来投奔刘江夏?”蒋琬呵呵一笑,问道。
“刘荆州虽然有诸多过失,但其威震荆楚。守牧一方。有刘荆州在,则荆楚安泰。如今刘荆州以去,其犬子继位。若是再不走,恐怕危矣。”向朗很坦白的承认道。
“如今荆州人心浮动,刘江夏败曹仁于琉城,威名卓著,所以我与伯父才来江夏的。”向宠在旁边插嘴道。
“不管原因如何,这来的却是正好啊。走,随我去见刘江夏。”蒋琬微微一笑,伸出双手,一手牵着一人,起脚就往琉城走去。
这也要等我们安排下人后再说啊。向朗伯侄心中对于蒋琬如此猴急,很是惊异。但伯侄二人对蒋琬仰慕已久,很是乖巧的顺从了蒋琬。
随着蒋琬一起走向琉城。
琉城太守府内,刘封刚刚处理完了蒋琬交代上来的一些公文。伸了伸懒腰,打算休息一番。
这些日子,事情进展的还算顺利。
移民的事情也差不多处理完了,那一座新城在庞统带人建造下,也初具雏形了。
除了新城外城墙造好后,要交给什么人规划城内这个问题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了。
所以刘封打算过几天就南下江夏,住上几天,然后再去荆州看看,打听打听有什么人才。
现在不比以前了,刘表在的时候,刘封进襄阳得躲躲藏藏,现在掌权的是蔡瑁,刘封可以光明正大的去荆州找寻人才了。
正想着人才的事情,刘封也没想到人才居然自动上门了。
蒋琬带着向朗二人入城以后,迅速的来到了太守府,根本不用通报,就直入书房。
“主公。”蒋琬走在前边,向朗向宠跟在身后,进门后,蒋琬对着刘封行礼道。
“免礼。”刘封先是抬手道了一声,随即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向朗,向宠的身上。二人的气度,卖相都不错。又是蒋琬亲自带进来的。
看了几眼,刘封有了些眉目,不由感叹了一句,这缺什么,什么就上门了。
只是不知道是谁。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或是默默无名之辈。
不管怎么样,能劳烦蒋琬亲自带进来的,肯定不是泛泛之辈。
“这二位是?”因此,紧接着刘封就开口问道。
“是宜城向氏子弟,向朗字巨达,这是巨达胞弟之子向宠,都是师从庞德公。”蒋琬笑着介绍道。
“见过刘江夏。”蒋琬身后的向朗两伯侄听见蒋琬介绍,不由齐齐对着刘封拜见道。
“有礼了。”刘封面上不动声色,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股喜悦之情,这两个人刘封都听说过,尤其是向宠。
是出师表上都记载,属于诸葛亮看重的人。诸葛亮那个人看人未必有刘备准确,但是对于人才任用还是挺有眼光的。
而且向宠此人是在历史上证明自己能力的。
向朗刘封到是没多少了解的,但是也是蜀汉大臣,似乎是能力很强。
这武将嘛,看向宠才十几岁年少了一些。但是向朗却已经成年了,刚好可以托付新城的事情。
刘封道了一声多礼,向朗伯侄也顺言起身。
“马季常曾盛赞过二位具是千里之才。今日得见,实乃我幸。”刘封微微一笑,说了一番好话。
这马良到底有没有说过,就只有刘封心里知道了。
但这种盛赞都的话,总会让人觉得颜面有光的。
向朗伯侄的脸上的笑容,不由多了几分。向朗对着刘封举拳道:“季常谬赞了。”
马氏与向氏都是宜城大族,只是一个是高门大族,一个是当地望族。差别很大。但总归是同乡,向朗与马氏五兄弟还真的都很熟。
“呵呵。”刘封微微一笑,随即起身对着向朗微微一拜道:“俗话说来的巧,不如来的妙。我正在这琉城外建造大城,因为缺少官吏而头疼不已。不知先生可否为我解忧?”
旁边的蒋琬心中为刘封的举动赞了一声,向朗伯侄明显是来投奔的。本是郁郁不得志,才前来投奔的。说实在的有些不体面。
但是随着刘封先一句赞向朗乃是千里之才,后一句又是主动招揽,给足了面子,也显示了重视。
如此费心,还不怕二人拼命效忠?
果然,沉稳如向朗的脸上也闪现出了一分红晕,眼中兴奋之色一闪而逝。他做了几年县令了,始终不得重用。
又逢刘表死,这才起了投奔刘封的念头。说实在的,向朗确实是含着期待的。
但是也没想到,刚一到,刘封就给足了他们伯侄面子,而且还托付建城大事。
向朗兴奋,年岁还小的向宠更加的激动。伯父终于出头了。
伯侄两个对视了一眼,向朗对着刘封一拜道:“承蒙主公赏识,征召为官。我必竭尽全力为主公谋划。”
“呵呵,我们先去看看新城吧。”刘封闻言呵呵一笑,起身道。
虽然向朗的能力刘封比较信任,但也必须先带着他介绍一些新城的事宜啊。唯一让刘封稍稍欣慰的就是向朗本身是做过县令的。
对于治理地方,上手应该很快。
“诺。”伯侄二人齐齐应了一声。
刘封要出府,准备事宜很迅速。很快,府上就准备好了几辆马车,刘封与蒋琬并坐一辆马车居前,向朗伯侄也同座一辆马车,局后。
队伍在寇水等亲兵的护送下,朝着新城而去。
一百里地,很快就到了。
当刘封下来马车后,把目光投向北方。还是前些日子来的那块地方,左边是山,北边是小河。
地理位置有着其天然的防御力,很不错。
而唯一与几个月前不同的就是,现在正有一二万的士卒正在热火朝天的建造外城。
汉代的城池,大部分都有是土墙。
别以为土墙就不行了,反而土墙可能比砖头墙更加坚固一些。因为泥土更加的凝实,浑然如一。
当然也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土墙,而是一种经过反复击打,很凝固很凝固的一种叫做夯土墙。
按照刘封的了解,这种著城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宋朝。
老实说,这是刘封在那日考察之后第一次回到这个地方。看着热火朝天的士卒,想象着在自己的一声令下。就有一二万士卒在这里使城墙拔地而起,抵抗曹氏。
刘封心中也不禁有些心潮澎湃。
许久后,刘封才收回了目光,对着向朗道:“这座城池我取名为固,意为坚固。在弱时以防守为主,当强盛时,这做城池将转化为进攻之城,屯之以别部,进攻中原。”
刘封是在向向朗阐述这座城池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野心。
进攻中原。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彻底的向朗心中燃起了一团火。
刘表再强也只是守土之贼,而刘封虽弱,但却有进取之心。这两种人,当然是跟着后者才有干劲。
“必为主公繁荣此城。”向朗压仰住心中的激动,朗声道。
刘封含笑点了点头,随即又命人找来了庞统。
“咦,这不是向巨达吗?”庞统迎面走来,见向朗后发出了一声轻咦。显得很意外。
“士元(士元先生)。”向朗伯侄弯身对着庞统行了一礼。
向朗是庞德公的弟子,虽然庞统年岁小,但是天资聪颖。所以向朗对于庞统也很有敬意。
“巨达以后就是江夏从事,负责兼管江北。”刘封对着庞统道了一声。
“巨达做了好些年的县令,如今终于脱离苦海,得偿所愿了。”庞统闻言并不惊异,向朗都在这里了,当然是因为刘封有意重用。
而且向朗的才能,庞统也是钦佩的。所以并无意义。
“全赖主公赏识。”向朗微笑着回了一句。
“呵呵,我们去看看这座城池。”刘封微微一笑,打断了二人的叙旧,起身道。
“诺。”几人应了一声,与刘封一起视察城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