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蒙山军(wa)-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人类进入空前惨烈的世界性大战前最后的和平希望。德皇和沙皇在进行了最后的电报交流,他们本是私交极好的表兄弟,现在则分别掌控着对立的两个国家,威廉二世要求尼古拉二世停止战争动员,否则德国将被迫在12小时后进入动员状态。尼古拉二世则明确告诉德国,从技术上讲,俄国的动员已无法停止了。但如果维也纳不对塞尔维亚开火,他的军队将绝对处于受控状态,不会与包括德国在内的任何国家发生冲突。
和平随着俄国略带鲁莽的动员彻底破灭了。德国在7月31日中午对法俄两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这就是著名的双重通牒。对俄国的通牒要求“如果俄国不停止针对奥匈帝国的所有军事措施,德国将在12小时后进行战争动员。对法国的通牒则要求法国宣布中立。截止时间是次日(8月1日)下午。
德国的双重通牒可以视为在绝境中最后一次避免战争的努力,更多的是在外交努力失败后为西线动武提供借口。因为德国总参谋部已经有针对法俄两国的完整的战争计划,那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德国将采取西攻东守战略,在俄国尚未正式攻击德国之前(德国人清楚俄国人的道路状况和效率,估算俄国没有一个月无法完成军队的集结)用一次决定性的战略突击先击败宿敌法国,然后掉头收拾地域广大的俄国。所以,德国人在“被迫”进入战争状态后,必须刺激法国,以找到对法开战的借口。所以,德国人在双重通牒之后,通过外交渠道给法国人提了一个他们难以接受的附加要求,即中立的法国应交出凡尔登和土尔的大型军事要塞,待德国与俄国的战争结束后再行交还。德国人很清楚,因为普法战争对德国心怀仇恨的法国人根本不会接受这样的要求。
德国因为其尴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速度将是取胜的关键。它无法等待,等待意味着灭亡。要么不干,要么早干。它必须在俄国进入攻击状态前解决西面的敌人。所以,外交方面的虚耗时间是德军将领们深感恐惧的。如果法国和俄国全部做好了准备,德国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军事素养也清楚,面积尚不足50万平方公里的德国是不能做持久作战的,它必须速战速决,先打倒一个敌人,然后再对付另外的敌人。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必然是法国,而不是有着极广战略纵深的俄国。
德国的“双重通牒”自然遭到了拒绝。8月1日,德国在法国进入战争动员后15分钟正式进入了战争总动员状态,欧洲的局势终于由一次愚蠢的刺杀而不可收拾,数十年积累的财富,整整一代人,甚至对世界的领导地位,都将在空前惨烈的战火中化为乌有。
第五节德国的条件
中**事代表团与德国同行的合作在8月2日暂时被终止了,德国已经全部行动起来,包括看上去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平民。作为德军大脑的总参谋部,已经迅速进入了战争状态,没有精力再和中国人商谈交流了。
中国代表团仍然受到了周到的接待。中国人提出近距离观察德**事动员的要求被满足,他们分为了几个组,各自承担不同领域的观察学习使命,大部分留在柏林,少部分则在德国同行的陪同下离开了柏林。
程建国的那部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最关键的资料移交是一款最新定型的单座双翼战斗(侦察)机,这是总参航空局1913年底的作品,刚刚装备了两个飞行大队。
这款飞机空重68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920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190公里,续航力为一个半小时,发动机原型为德国梅赛德斯公司的产品,输出功率为134千瓦(180马力),前舱装备两挺山东军工集团生产的7。62mm口径重机关枪,备弹2500发。另外,飞机还悬挂了四枚小型炸弹用于对地攻击,是对付炮兵阵地的利器。在莱州举行的中德联合军演中,这款飞机犀利的对地攻击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确定中**事代表团访德事宜时,德方点名索要这款飞机的全部技术,特别是武器方面的技术。作为交换,德国愿意提供梅赛德斯公司的该型发动机全部技术资料。
之所以用发动机技术来交换。是因为中国人之前向德国购买了该型60台发动机。上海已经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发动机工厂,技术和装备完全来自福特汽车公司。但美国人的产品装上飞机后却不匹配,中国人选用了德国产品后试验获得了成功,于是购买了德国的成品。本来只想买四台发动机用于仿制研究,但德国人坚持必须批量购买。最后商定了60台的基数。由于莱州演习的成功,德国人为了获得中国人已经摸索出的战术和武器,“慷慨”地将这款发动机的全部图纸交给了中方。
除了发动机外,这款飞机完全是中国人设计定型,包括飞机的武器——两挺重量比马克沁轻了21%,但性能完全不次于马克沁的重机枪。全部是中国人的作品。依照德国人的工业实力。在获得图纸后,他们可以在三个月内实现批量生产,唯一的问题是机载武器——德国枪械口径是7。92mm,但中国人已经将他们的制式口径统一至7。62mm了。
为此。程建国在驻德武官高明少校的陪同下去了法兰克福。那里有德军一个航空训练基地。程建国向德国同行讲解了中国航空兵研究的编队战术。受到了德国同行的欢迎。内行更容易接受或者否定业务内的东西,德国人很快就明白,在航空兵领域。中国人已经走在了德国之前了,当德军仍将飞机主要用于通讯和侦察时,中国同行却将其用作了作战——击落对手的航空器和对地攻击,尤其是后者引起了德国人极大的兴趣。所以,程建国受到了极大的尊敬,他的行期被延迟了,当然取得了冯国璋的同意,总统有明确的表示,对于航空兵的一切东西,可以毫无保留地交给德国人。
欧战正式爆发后,程建国和高明仍在法兰克福,并未返回柏林与大队会合。他们目睹了德国因战争爆发而呈现出的狂热——到处是欢呼战争爆发的集会,到处是奔赴集结地的军人,家属在欢送他们的儿子、丈夫出征,国歌和欢呼声不绝于耳,还有大量的鲜花被掷向列队行进的军人。
在航空基地不远有一座横跨莱茵河的铁路桥,站在机场塔台上即可清楚地看到通过铁路桥的军列,在8月7日那天,德军右翼的强大攻击集团已经按照施里芬方案在占领卢森堡铁路枢纽后攻入了比利时,正在费力攻打挡住了德军大队前进的列日要塞。程建国等人得不到具体的战况,但看到了通过莱茵河上铁路桥的军列呼啸而过,那天至少通过了600列!这是程建国和高明计算的结果,他们对此极为震惊。当就此向陪同他们的德国总参谋部军官询问时,德国人毫无隐瞒,他们介绍了德国实施战争动员的基本方法,核心就是围绕着铁路进行的。可以这样说,德国战争动员就是铁路战争,所有的预备役人员到最近的铁路站集中,在那里领取个人装具,被编组,然后登车向下一个集结地行进。就这样,由连而营,由营而团,到最终集结地时,部队就已经完成了编组。成为可以执行战略任务的野战大军了。
德国人在战争爆发后表现出的动员能力令中国同行极为震惊!回到柏林准备返回中国的程建国跟总参动员部第一处徐树铮上校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对德国人的动员水平赞叹不已。
留在柏林的徐树铮对此印象更为深刻。他是毕业于日本陆士步兵科的科班生,锦州战役时为段祺瑞秘书,1910年后经段祺瑞推荐进入总参,时任动员部一处处长,191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13年底出任处长,军衔升为上校。他对程建国说,德国人对我们很是友好,一些在我看来的绝密情报并不封锁,预计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德军从和平时期的70万人左右将飙升超过200余万。这真是不可思议的速度,相比德国,我们的动员能力差的太多了。如果将国防军人数翻上两番,我们恐怕要搞三个月以上,而且还不考虑于武器的储备状况。徐树铮坦承,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德国的组织能力。这背后是强大的工业基础。原来还为国防军四年来的进步所陶醉,看起来还是总统高明。我们距离欧洲一流军队的差距是巨大的!回去必须彻底研究我们的动员体系,抓紧追赶。
在程建国眼中,已经爆发的战争可以归纳为铁路战争。铁路已经成为军事动员及部队调动的主要依赖。程建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8月7日那天,通过莱茵河上铁路桥的军列至少超过了600列。这是高明在塔台上呆了两个钟头后推算出的结果。具体的情况德国同行当然不会对中国人全盘托出。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从8月6日起,到8月12日,德国150万野战军(大约40个军)已经通过纵横发达的铁路网部署到位了。一个野战军需要多少列车呢?事后披露的数据是这样的:军官需要车皮170个,步兵965个,骑兵2960个。炮兵和辎重部队1915个。一共6010个。它们被编组成为140列军列。而它们的补给车队大约还需要同样数量的列车。在德国总参谋部铁路局的精心编组下,每列军列准时发车,准时通过交通枢纽,像一部准确无比的钟表。科伦的霍亨佐伦桥。每十分钟便通过一列军车。没有一点差池。显示了德国人不可思议的高超的组织艺术。将日耳曼人一丝不苟的精准性格彰显无遗。
当程建国提出这点时,徐树铮完全赞同。他说了从德军将领那里听来了的一则并不好笑的笑话。说德**事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都被分入了铁路局,此铁路局不是彼铁路局。是总参编制下的军属运输机构,这些德国培养的一流军事人才在铁路局被榨干价值后,疯人院就是他们的唯一归宿。中国国防军也设了军事运输部,是和动员部平行的部门,徐树铮说,我们的铁路编组水平绝对达不到德国现状,代表团有军运部的高级参谋,他们承认差距是巨大的,第6师当初全师北上以应对唐努乌梁海危机,就一个甲种师的跨军区调动就将军运部忙的焦头烂额。我们一个甲种师的实际兵力可以抵德军一个军或者更多,但人家40个军的调动都如此迅捷精确,真是令人赞叹。
由于欧战的爆发,中国访德军事代表团的使命提前结束了,他们在接到国内的指示后在8月11日离开了柏林踏上了归程。德方非常希望中国加入同盟国阵营,以中德两国目前的关系,德国非常希望中国加盟同盟国以牵制协约国在远东的力量。假如中国加盟的话,德国推算中国将在远东牵制俄军40个师或者更多,德国人甚至这样认为,只要中国陈兵北部边境,俄国就会极为紧张,他们不得不置重兵于伊尔库茨克——赤塔——海参崴一线,这对德国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而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在远东最大的基地青岛基地在中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后将获得绝对安全。威海就有英国人的基地,而且,根据英日同盟,日本肯定要跟随英国对德奥宣战。英日肯定要对青岛下手,没有中国的支持,失去支援的青岛基地很难守住。青岛基地的丢失,将使德国东亚舰队失去“家园”。德国以青岛为基地的东亚舰队目前有六艘巡洋舰,东亚舰队的任务将是破交,主要是干扰和削弱英国的海上运输能力。倒过来,如果中国站在德国一方,青岛基地将安然无恙。由于青岛德军的报告,德国总参谋部对中国国防军的实力判断不断提升,认为是一支足以影响远东局势的力量。
为了将中国拉入同盟国阵营,德国政府在仓促之下给中国开出了巨额“赏单”,包括援助中国30个步兵师的全部武器,给予中国6000万马克的无息贷款,承诺在战后无偿将青岛基地及胶济、津浦铁路归还中国,免除剩余的全部庚子赔款等。这些条件不能不令中**事代表团砰然心动。
代表团无权决定国家的外交走向。只能迅速将德方的要求传回国内。对此,冯国璋极为担心。他清楚中下级军官对加入同盟国作战跃跃欲试,当德国外交部和总参谋部联合约谈他后,代表团内部进行了秘密讨论,被德国巨大的战争潜力弄的心醉神迷的代表团大部分成员认定德国将取得战争的胜利,如果中国与德国结盟,将享受巨大的战争红利,为什么不站在德国一方呢?在蒙山军的发展史上,德国一直是合作的对象,论军事方面的盟友,如果德国不算,那中国就没有朋友了。没错,美国人跟中国的关系也很紧密,但那都局限于民用领域,军事方面的很少。就常规军事力量而言,美国尚不如中国呢。
冯国璋拒绝了程建国等人的建议,只答应不带任何倾向地将德国的要求报告国内,而不是建议中枢与德国结盟。
“总统一再强调军人不得干政,国家采取何种外交政策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再说,德国人肯定通过外交渠道向国内交涉了。”冯国璋对他的手下说,他其实希望中国不要站在任何一方,冯国璋清楚英国和日本的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假如中国加入同盟国,仅仅是日本海军就不是中国所能抵挡的。上海肯定受到攻击,甚至天津也难以保全。德国人很强,但他们的海军不是英国人的对手,一旦中国站在德奥一方,将受到俄、日、英的三方夹击,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难道你们认为国防军可以单独对付三国的联合打击吗?开玩笑!”
尤慧生赞同冯国璋的意见,“各位,冯部长说的对。外交大政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相信总统会像以前一样做出最有利国家的决策。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准备回国吧。”
8月11日,冯国璋率军事代表团离开了柏林,循原路返国。中国人的收获在海军方面,德国人提供了他们最先进的潜艇技术和20枚鱼雷。自新中国成立,中国海军专注于潜艇方向,在上海建立了设施完善的潜艇工厂,技术完全来自德方。这一次中**事代表团访德,在航空兵上是输出的,在海军上是收获的,德国人认为中国那支弱小的海军无论如何不会对德国构成威胁,他们加强潜艇兵力的建设,只会对英日构成威胁,这是德国乐意看到的,尤其是现在。
悬挂中国国旗的巡洋舰海雄号顺利通过了英吉利海峡,一路南下,穿越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在地中海某港口泊岸加煤时,除了听到德军穿越比利时攻入法国腹地的战况外还听到一个消息,说中国已经正式宣布中立。冯国璋对尤慧生和程建国说,“我就预料到是这个结果。以总统的精明,岂能在胜负未分便选择站队?这下我放心了。”
但中立的中国并没有置身局外,一场对于国防军前所未有的大战来临了。
第六节中国成了香饽饽
1914年8月初的北京很不平静,成为各国外交官争相活动的舞台。自同盟国与协约国互相宣战后,龙谦总统以及唐绍仪外长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等着与其见面的大使排成了队。在德奥尽其力量展开外交攻势意图将中国拉入同盟国阵营的同时,协约国集团也意识到了中国的份量,其中,以英国和俄国最为迫切,希望中国站队至协约集团中。
龙谦倒拿起了架子,除了接见了德国与美国大使之外,其余国家,包括公认的实力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国驻华公使也被欧阳中以总统身染微恙而挡了驾。
一度时间,中国政府和议会以为总统倒向了德奥一方。这种传言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传播,联想到7月初派至德国的那个级别甚高的军事代表团,谣言便更加泛滥,特别是有关德国开出的极为优厚的条件更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30个师的装备,6000万的无偿贷款,归还青岛及两条铁路线,特别是免除庚子赔款的余额部分。如果这些条件是真的,议会很可能赞成中国加入同盟国一方了。
很难考证德国诱使中国加入德奥一方的条件版本是如何流出的。外交部的吹风会上面对老牌中国通莫里循的追问,外交部部长助理顾维钧却含糊其辞,不做肯定的答复。这极大地增加了英法俄三国的忧虑。三国大使均受到国内的逼迫,令其尽快探明中国人的底牌。如果中国真的加入德奥一方,对于英法俄无疑是一场灾难。如今的中国不是满清了,也不是1910年初建国时期了,这个正在焕发青春的庞大国家拥有近乎无尽的人力资源,在初步拥有了较为完备的军工能力后,即便是全面封锁,她也可以扩充100个师出来。如果将这100个师投入对俄作战或者南下安南,那将是一幅什么情景?先不说华军南下印度支那,光是北进就令俄国十分的头疼了,法国受到德国巨大的军事压力。迫切需要俄国进入东普鲁士牵制德军。而俄国的所有军事展开都是针对德奥的,从未想过中国的威胁。远东俄军的兵力极为薄弱,守备漫长的西伯利亚铁路简直不可能,俄国大使最为担心的不是中国攻击海参崴。而是从中路突破。万一丢失伊尔库茨克或者赤塔。俄国远东就完蛋了!
全面封锁中国是做不到的。美国人已经宣布了中立,上海和广州港每天都进出着美国的商船,中美合资的太平洋航运的船队是不能攻击的。这支船队完全可以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就算可以阻止德国的军火进入中国也无济于事,只要有美国的设备,中国人可以继续扩大他们的军工能力,中国不缺资源,几乎所有的用于武器生产的原材料中国都有。而且,英国根本不可能调集舰队来远东,光是德国公海舰队就够英国忙乎了。
当然可以依靠日本。但即使日本能击败中国,也不会像二十年前那样容易了,一场战争打下来,英法的在华利益将损失殆尽。在远东出现一个仇视英法的大国,是英法绝不能看到的。
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法国驻华大使康德,俄国驻华大使廓索维茨三人在见不到中国最高决策者的情况下,连日里聚在英国使馆秘密磋商,研究对策。得出了结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中国加入德奥。最好的结果是中国站在协约一方,最次也要让中国中立!
各国驻华使节拜访的对象增加了,参议院议长洪粤诚,众议院议长梁启超,政务院总理方声远,副总理宋教仁,国防部长王明远,警政部长陈超,监察部长曹敏忠,文教部长蔡元培,甚至连老资格的总统办公厅主任欧阳中都成为外国使节争相拜会的对象,希望从这些与总统有着密切政务往来的实权人物中探听到中华共和国总统的最终态度。
没有人相信身强力壮,向来精力充沛的龙大总统会在这个时候生病。
美国大使芮恩施也成为了北京外交圈炙手可热的人物,各国使节,特别是英法两国迫切希望得到他们想要的消息。
龙谦确实没有生病,不见各国使节的主要原因是他没有时间。这段时间里,他基本泡在了总参谋部,与国防部、总参谋部、联勤总部的主要首脑日夜研究军事对策。
针对青岛而举行的“和平堡垒”大演习已经结束,借大演习的掩护,预定用于针对青岛的军事展开已经完成,海量的物资调运也基本到位了,在司徒均等人眼里,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利用军事演习来集结展开部队是很高明的一着,如果这个时候再在山东腹地举行军事演习,不免激化本来就很紧张的形势。
总统的预测已经“兑现”了,欧洲因一次刺杀爆发了全面的战争,但日本真的会对青岛下手?假如中国因青岛而爆发与日本的冲突,会不会爆发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天津一带有日本的驻军,关外更多,而且,日本凭借海军优势,可以肆意攻击中国的所有沿海地区,靠中国孱弱的海军是无法抵御的,国防如何部署?这种局势让司徒均的总参紧张万分,一面密切关注着日本的举措,一面制定各种预案,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但龙谦却严令国防军不得调动部署,所有的战争推演都局限在总参作战部的巨型沙盘上。龙谦对于司徒均针对京畿和辽宁的军事计划基本是赞同的,为了确保京畿和沈阳不失,司徒均推算至少要给卫戍区和北方军区各增加一个步兵师,一个部署在直隶,面向天津作为一线部队第4师的后援,另外一个。将通过京沈新线调至新民一线,加入到北方军区的编制中。预定调动的部队为西南军区第2师预定划归卫戍区,南方军区新编第17师调北方军区。
目前北方军区辖第5、9、12、21四个师和一个大编制的独立骑兵师(原独立骑兵旅扩编而成),在各大军区中兵力最为雄厚,其中第5师驻库伦,镇守外蒙辽阔疆域,独立骑兵师驻内蒙归绥,第9师驻长春,第12师驻哈尔滨,第21师驻沈阳。除此之外。黑龙江还有两个农垦师。其中在1910年设立的农垦101师总员额超过了两万五千人,武器齐备,建制完整,人员有三成是北方、卫戍区及中央军区的退役官兵。实际战斗力不弱于一个乙种师。
如果只考虑日本驻南满的军力。经过加强的21师应当可以应对。但日本占有旅顺良港,拥有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可以在10~15天内再增加至少一个师团。仅靠21师就不够了,沈阳已是国家五年工业规划中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鞍山的铁矿石,抚顺的煤,沈阳的钢铁和军工都不能放弃。这样就必须增加兵力了。
第9师是国防军重点建设的三大王牌师之一,是北方军区砥柱中流的骨干部队,肩负策应南北的责任,如果南满爆发中日间冲突,驻扎吉林南部的第9师可以在七天内全师抵达沈阳一线,以该师的战力,全歼驻南满第五师团也是可能的。但司徒均考虑到如果日本在加入协约国集团后攻击中国有可能诱发俄军远东部队的动作,第9师决不能轻动,是有继续增加兵力给北方军区的计划。
司徒均认为,南满的危险大于青岛。但总统却将全军两个王牌师主力置于山东,做好攻击青岛基地的准备。
在京畿方向,现有第4、10两个师,第10师在1911年北调锦州山海关一线,只有一个第4师留守冀东。另外还有一个第1师的主力旅第1旅驻丰台。第1师原是西北军区的主力师,1910年应对唐努乌梁海危机时北调内蒙,危机解除后该师划归卫戍区辖制,师部驻保定,成为拱卫京畿的主力。六月份第1师师部率第2、3两旅南下山东,参加“和平堡垒”大演习,留了一个第1旅在原地。总参担心日军登陆天津,而北京是决不能有失的,是有再调第2师北方填补京畿防务的建议。
兵力不敷使用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因东南军区和南方军区均可能爆发战争,部队不能轻易抽调,西南军区原有的三个师(第2、第13及第22师)在调走老牌第2师,第13师主力入藏,兵力甚感不足,再不能抽调了。中央军区部队全力备战青岛,根本不能动。而西北军区只有一个第7师和新编第19师(架子部队),也不能调动,司徒均只好调南方军区的一个新师北上,因为他判断东南的危险大于南方。
在明了总统关于欧战爆发东亚局势变化的基本假设后,司徒均建议迅速充实在1913年编成的三个架子师(17、18、19),并且再组建两个师。否则难以应付与日本的全面战争。
但龙谦的注意力仍放在了青岛方向,完全不顾东南、南满的危险,连日来召集海军以及中央军区秘密抵京的主要将领,听取中央军区、国安总局、军情局所掌握的青岛德军的布防情况,研究青岛的攻防问题。
8月8日,龙谦在总参作战部会议室对部分高级将领谈了对总参全盘军力调动的意见。
“我国现阶段将采取中立之态度,”龙谦先对军方重将明确了国家的外交政策,军方将领们都注意到了龙谦关键的“现阶段”三字,“而日本因英日同盟及自身利益,无疑会加入协约国一方,尽管他们尚未正式对德奥宣战。日本绝不会放过青岛,因为德国基地是他们唯一可以找到动武借口的地方。日本攻击青岛的真正目的在于山东,山东的军工,石油早已是他们垂涎三尺的目标,这个不需要怀疑了。至于辽南、京畿或者东南,只要我国尚未正式表态加入同盟国,日本不会动。美英法俄也不会让日本动。所以,总参计划中调两个新师北上的计划没有必要,但那三个师可以就地补充满员,加强训练。”他凝视着墙上的全国地图,“南满如果爆发冲突,北满部队可以迅速南下,至少第9师可以南下增援,何况还有第10师和独立骑兵师呢。北方军区的部队足够了!至于上海或者广州,英美法等国不会让日本胡来的,我相信并无危险。”
龙谦没有否定调第2师加入京畿。事实上,他还是担心山东战事爆发后兵力不足,手里捏一个甲种师预防万一没什么不好。
龙谦做出这番决定是痛苦的。但没人理解他承受的压力。曾经发生的历史只是一个影子,日本夺取了青岛,进而控制了胶济线,将山东纳入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但京畿和南满却一片平静,未发生任何针对中国的战事。
但如今情况不同了,共和国不是民国了,他手里有二十几个装备还算精良的陆军师,还有几年来“积攒”的几十万预备役,日本动用三五个师团不需要担心,倾全国兵力而来吗?那样将逼迫中国站队,而且,日本经济的现状允许他们打一场全局性的战争吗?巨大的压力几乎全部压在了自己肩头,对于一战,以中国的实力,作用将在两年乃至三年之后发挥!绝不是现在!
“总统……”负责作战的张玉林副总长急切地说。
龙谦摆摆手,“不要说了,就按我的决定办吧。如果青岛战事爆发,中央军区要依靠手里的兵力歼灭登陆的日军!彻底斩断他们的黑手!北方、卫戍区、东南及南方军区做好防备,不得轻动。”
“总统,关于我国的外交方略应当公布了。”王明远提醒道,“外界传言纷纷,议会也坐不住了。”
“这个我知道。没关系,他们着急,我们不着急。”
“总统,外交部的压力极大,唐部长都快急疯了。”王明远说,“就在今天,唐部长电话还在追问军方的态度。”
“唐绍仪昏了头吗?军方什么时候可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了?”龙谦目光盯着地图,脸色严肃下来。
王明远不敢说话了。
“就这样!总参在济南设立作战指导组,由司徒均亲自负责。王明远、张玉林留守北京。行动吧。”说完后龙谦对欧阳中说,“你联系下唐少川,如果可以,明天上午九点可以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请他带朱尔典来吧。”
龙谦走后,王明远和程二虎等人也走了。司徒均最后安排了几件事,特别是赴山东的指导组安排,总统点名要自己带队赴济南,说明他基本认为北方及京畿不存在危险。
回到家里,妻子吕碧城迎上来,“定了吗?”
“定了,也没有。”司徒均用湿毛巾擦了把脸,“总统决定中立。但军事方面……”司徒均没有再讲下去。自从前年成亲,司徒均从来不对妻子讲过军务。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