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蒙山军(wa)-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黄依靠的会党势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据广东省官员提供的数据,一年来,计有四百余人被逮捕,六个地下组织被取缔。随着地方保安团实力的增强,孙黄在广东的希望已经渺茫。这间接地打击了日本人,日本人对此十分恼恨。可以断定,去年发生的广州事件背后确有日本人的影子。我估计,孙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将销声匿迹了,但他的影响犹在,在广州,同情孙文革命党的人士还有,但越来越少了……将来会发生什么,真的令人非常期待。”
ps:本章终于写完了,下一章武装反清的大幕将拉开。
第六章逐鹿中原第一节慈禧之死
1908年的日子一页页翻过。观察着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大国变化的外国观察家们年初曾聚焦广东局势,但曾经紧张的局势很快就缓解了。
新闻的焦点转向了山东。西历5月25日,济南汽车厂的新车下线仪式再次吸引了新闻界的眼球。
当日,山东与美国福特汽车合资生产的泰山牌小轿车(完全是福特汽车的中国版)正式下线。尽管发动机、变速机构甚至连车灯都是从美国直接运来,但毕竟是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的。媒体热烈赞誉其事,连上海、广州的报纸都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泰山牌轿车下线的盛况,认为是吾国实业界的盛事,谁说我们不行?这不,连最时髦的小轿车都造出来了吗?
第一批一百辆泰山牌轿车在下线仪式上即被订购一空。其中有四十辆被江浙两省的实业领袖买走,连德国驻青岛总督都买了一辆。不过他没有花出去钱。山东汽车公司鉴于德国与山东省特别的良好关系,愿意赠送总督阁下一辆,以显示山东人民对德国驻青岛总督的敬意。
消息传出,章士钊的《鲁报》破口开骂,说山东汽车公司无耻卖国。山东汽车是民营私人公司,送外国人一辆汽车还够不上卖国的级别。于是,济南的报纸就此很是打了几天嘴仗。
大部分轿车被山东省“消化”,出手大方的山东汽车公司从巡抚到藩台到学政到提督,每名省级高官都赠送了一辆。这玩意好是好。但会开的却不多,连司机都要山东汽车公司提供,轿车用着也没什么意思了。良弼巡抚虽然收下了轿车,但那辆车从来就没有使用过,一直停在他的巡抚大院里。
当然,山东汽车没忘给中枢送礼。二十辆轿车被送至北京,给了谁就不是山东汽车公司考虑的问题了。
山东造出汽车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他们突然觉得山东实业的实力似乎发展到了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地步了。
汽车风潮尚未平息,山东中兴实业集团在西历5月31日与美国标准石油签订了合资建立炼油厂的协议,地点选在了青州。双方总计投资40万美元。各持股份一半。
这件事再次引发了新闻界热议。一半的报纸在嘲笑。中国基本无油,有的只有黄土高原上的延长和更远的玉门关有点石油,产量极低开采困难。中兴实业在山东腹地建一座炼油厂做甚?从海外运原油来山东和直接进口成品油有屁的区别?
但也有新闻人说这件事了不起,山东既然造汽车了(尽管所有人都明白国人买不起轿车。别说轿车。便是马车也没多少购买力)。那玩意可是喝汽油的,所以要配套建立自己的炼油厂,万一山东境内发现石油呢?那不就意义重大了吗?
只有很少人知道。中兴实业在华美机械的牵头下,与标准石油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即标准石油公司派出勘探队在山东境内勘探石油,如果成功,油井建设及技术支持由标准石油负责,收益双方平分,风险双方共担。
饶有意味的是,标准石油竟然绕过了山东官府,与一个依附于龙谦的实业集团签署资源协议并且承诺严格保密。
西历七月底,山东发生了一次兵变,再次吸引了朝野的目光。
事件因良弼而起,因为新任山东巡抚良弼为了控制山东巡防营,从北洋带来了一批军官,强行安插进山东巡防军中,担任新编制下团长、营长不等。此事自然引起了山东军的极大不满,矛盾一直很尖锐。
引发事件的是驻守沂州的山东第二旅五团官兵与新来团长的冲突,拒不执行新任团长命令的两名连长被撤职,激怒了五团二营官兵,大约有两百名士兵在被撤职连长的指挥下包围了团部,将新来的团长籍仁杰揪出来痛殴,鼻梁和肋骨两处骨折。而籍仁杰从直隶带来的卫兵更惨,双臂被打折,一条小腿也被野蛮的士兵用枪托砸断了。
消息传到济南,良弼严令第二旅旅长吴念追查并严惩凶手。吴念报告说沂州事件因籍仁杰办事糊涂,无端处罚士兵而起,且法不责众,无法追究。几个月来处处不顺的良弼大怒,下令免去吴念第二旅旅长,命籍仁杰代理第二旅旅长职务。此事引起了山东军全军的抗议,宁时俊、叶延冰公开指责良弼处事不公,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而第二旅的高级军官们(良弼安插的军官除外)联名上书巡抚衙门,表示山东第二旅绝不接受籍仁杰的指挥,如果籍仁杰敢来沂州上任,一定要他好看,让他站着进来,躺着离开!
在五团吃够了苦头的籍仁杰绝不敢去旅部上任了。指挥第二旅的依旧是吴念。连带着连五团也丢了,当初好歹接管了一个团。
消息是济南的报纸捅出的,立即将良弼推到了风口浪尖。山东方面根本不去上报朝廷要求主持公道,良弼也不好报,报了怎么说,自己根本管不了山东?还是冒着发生内战的危险调北洋军进山东?
朝廷也没有询问沂州事件。此事相当诡异。但目光敏锐的部分外国媒体注意到其间不同寻常的含义,那就是良弼根本无力掌控山东军,这支装备精良的部队游离于当局之外了。它究竟听谁的指挥成了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8月15日,发行于青岛的一份名为《今日山东》的小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谁在掌管山东军?》,作者似乎有些背景,在报导分析了沂州事件后,还列明了山东军的军力,指出山东军实有步兵六个标(团),炮、骑、工、辎一应俱全。尤其是炮兵。绝对是恐怖的存在,因为购买了德国十五生超级大炮,加上华源炮厂已经可以生产七生半以下所有口径的火炮,山东军装备的大炮超过了一百五十门,这已经不是一个标的配备了!
兵力装备超过一个新军镇的部队,竟然不听从巡抚大人的指挥,那么究竟谁在指挥它?山东提督吗?事实是这样的,山东提督根本无权过问山东军的任何事务,王怀庆就是一个地道的傀儡,甚至连傀儡都算不上。因为他连山东军的任何一座军营都进不了。
《今日山东》是发行量很小的一张报纸。但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是引发了大哗。英国、法国乃至俄国人都对此表示了高度关注,京师的好几份报纸转发了这篇文章。清廷责问德国公使那些大口径火炮的来源和真伪,德国公使说他也不清楚,火炮也是商品。假如中国的其他部队花钱。一样可以从克虏伯或者莱茵金属买到优质的武器。
朝廷最终做出了反应。因税银未能及时解送户部为由。兹免去陈超山东布政使的职务,其职由民政部左侍郎袁树勋接任。这个袁树勋曾是准备接任杨士骧巡抚之职的,现在却只捞到一个“常务副省长”。显然是降职使用了。当然,也可以说是重用。因为良弼需要真正控制山东的钱粮。
陈超的官帽只戴了一年多的时间。
人们没想到朝廷处理山东问题的手段只是撤换了一名藩台!对于宁时俊、叶延冰等军事将领根本就没有动。人们等待着山东继续爆出新闻,但失望了。很快,新闻界的注意力被朝廷推出的《钦定宪法大纲》所吸引。
其实,朝廷应良弼的恳求,终于决定武力解决山东了。陆军部秘密制定了一个计划,调集北洋第二、第三及第六镇出兵山东,彻底解决山东问题。计划制定容易,实施却难。当这份计划被蒙山军潜藏北洋参谋中枢的间谍送出,山东军已经接到了警告,北洋军的任何一项集结尚未完成,拟用于攻击山东的第六镇竟然北调山海关了!既然如此,密切监视北洋动静的山东军高层也没有实施动员——他们比北洋制订了更为详细的动员计划,预备兵员的召集,部队的集结与开进,物资的调配,战场的选定,甚至济南失守的可能性都预料了。
值得奇怪的是,不仅山东的计划被严格保密,一向走风漏气的朝廷这次保密工作也做的极好。市面上没有任何的传言,报纸更是没有一星点的报道。
究竟为什么中枢拖延了军事行动,成为了晚清最大的悬案之一。事后当事人三戒其口,直到五十年后一些档案公开解密,人们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随着各地谘议局的建立和八月份清廷推出了《钦定宪法大纲》,人们不再关注两广,连一度紧张的山东也淡出了观察家们的视野。
公平地讲,对于将中国两千年**史发展到极致的满清政权,迫于内外的压力,推出了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大纲》中明确列明了九项权力归百姓——即人民,其中: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臣民应受法律所定衙门之审判;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以侵扰等等,已经初步具有了现代国家政治的雏形。
但是,这样一部对于满清统治者已经做出了极大让步的《钦定宪法大纲》,却没有得到被统治阶层的喝彩,无论是关注政治的革命派还是立宪派,都是极大的不满意。立宪派批评《大纲》仍不能脱**之遗臭,因为他们的政治理想是民权宪法而不是君权宪法。革命派更是痛加抨击,说钦定宪法大纲假借立宪之名以巩固万年无道之基。
革命派不赞成搞什么君主立宪,因为他们要的是彻底推翻满清,建立一个以同盟会为主导的共和国。假如立宪成功,革命党将何以自处?承认满清的君主地位吗?所以,他们的立场一点也不奇怪。
日子在争吵谩骂中一天天溜走,习惯了皇权至上的中国人,尤其是居住在城市识字的那些中国人惊奇地发现,世道真的大变了。不仅可以在报纸上公开地诋毁曾经神圣不可侵犯的朝廷,而且在其他方面,比如剪去留了二百五十年的辫子也不是什么大事了。新政以来纷纷涌现的新式大学的师生们开始公开地剪去辫子,并没有官府来追究。那些居住在租界的富人们就更加无所顾忌,特别是在风气开放的上海、广州乃至济南,剪辩成为了时尚。济南众多的实业更是干脆,所有职员出于安全考虑,必须剪去辫子,不然你就辞职走人。
秋风起,天气转凉。当时光进入1908年的冬天,忽然传来一个震惊天下的消息,那个在中国人心里充满了悲剧意味的光绪皇帝死了,隔了不到一整天,统治中国垂四十年的慈禧也死了!
第二节继位为谁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两个月后,1908年11月15日,大清国名义与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死去了。而且令人蹊跷的是,两人去世的时间只相隔二十二个小时。
帝后相继辞世,立即成为了大清国乃至全世界的头号新闻。
联想到这对世界上最奇特的母子一向不睦的关系,加上太后晚于光绪而死,于是流言立即满天飞。
很多圈内人,包括驻京的外国使节们都严重怀疑慈禧杀害了悲情皇帝载湉。
还有另一个说法,便是袁世凯进药毒死了光绪。这个说法来自瀛台服侍光绪的一个太监。但经不起推敲,因为皇帝虽然失权被软禁多年,且体弱多病,但每天太医开的药方都是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的,如果是重病还有抄送军机大臣们一份。
袁世凯给皇帝进药理论上完全不可能。
之所以有这个传说,是因为多年来京师一直流传着光绪帝深恨袁世凯的流言。戊戌年袁世凯辜负了皇帝的信任,导致了变法失败流产,戊戌六君子头断菜市口。光绪念念不忘此大仇,而袁世凯担心慈禧晏驾后光绪掌权收拾自己,所以看太后不行了,断然害死了皇帝。
中国人对科学的想象力远不如对政治的想象力丰富。
其实慈禧害死光绪的理由更多。而且,有一个证据没法子解释。那就是在光绪去世的前两天,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公布了皇位继承人和确立摄政王的两道圣旨,如果慈禧不知道光绪的死期,这两道圣旨就无从解释。
深宫大内是天下最多阴谋和谜团的地方。在言禁大开的现在,官员百姓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可以尽兴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皇帝的死因毕竟不如继位为谁更引人关注。
为了保持爱新觉罗姓氏的统治权,慈禧必须在生前就考虑周详。
慈禧临死前面临的局面是极为复杂而困难的。南方不稳,山东独立,更为危险的是中枢。袁世凯联合奕劻左右朝局更令慈禧感到心焦。之前,通过官制改革,慈禧已经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架空了袁世凯。现在。他必须用一个满人来抑制奕劻。这个人,只能是醇亲王载沣。
由于光绪没有子嗣,未来的新皇帝只能继续产生于醇亲王府——自没有子嗣的同治皇帝死后,大清帝国的皇帝连续产生于醇亲王府:老醇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原本只是个宗室贵族。但因为娶了慈禧的胞妹。于是他的儿子载湉成为了光绪皇帝。现在载湉死了,光绪同辈的还有五弟载沣、六弟载洵和七弟载涛(光绪为长子,但老二、老三及老四相继夭折)。皇帝只能从这三个人的儿子中选择。慈禧还没有最后做出决定。一个流言传入了宫中:袁世凯准备废掉光绪,拥戴奕劻之子载振为帝。慈禧心里明白,袁世凯不敢也不会这样做,这个传言一定是深恨袁世凯的满洲贵族故意散布的。即便慈禧心里有数,她还是立即采取了防范措施,将段祺瑞统带的第六镇调出北京,命铁良统带第一镇入京。命奕劻赴东陵视察光绪的寝陵工程……等奕劻返回,慈禧立即宣布立载沣之子溥仪为皇储,并封载沣为摄政王。
满清历史上,只有开国时期的睿亲王多尔衮当过摄政王。
布告天下,新君终于诞生,大清朝翻开了它的最后一页。
洋人竟然这样报道,“两位君主的死确实为一个新时代的启动叩响了发令枪,它开创了大清帝国这条古老航船的另一条航线。”
光绪与慈禧相继辞世,消息传到广东,龙谦自然不会像周馥一般戴孝治丧。他此时正在肇庆,亲自指导新扩编的特种大队进行训练。
特种大队是在龙谦将第五镇司令部迁出广州后成立的,其前身是情报处特别行动队,王之峰兼任队长。规模很小,不过四十来人。王之峰代理情报处长后,根本没有精力抓这支小部队。但龙谦却一直记得它,最终将其从情报处名下剥出来,扩大编制,正式冠以第五镇司令部直辖特种大队的名称。又从第五镇部队里选了一百二十余人充实该大队,任命原特别行动队副队长石纪彭为特种大队大队长,级别为正营级。
除了冯仑广西杀俘引起波澜外,因这段时间比较平静,龙谦得以抽出时间为特种大队编写训练大纲,亲自指导训练,倒也乐在其中。
当年在蒙山时,龙谦曾短时间成立过一个神枪队,如今去了关外的许公持是第一任队长。其实那个小队不仅是练习狙击,其内容就包含了很多特种作战的课程了。不过,这一次组建特种大队,龙谦决定好好打磨一下这支部队,从人员配备上就下了大工夫,队员必须具备至少一项特别的技能,武术、飞刀、枪法、爆破、攀爬、马术、方言甚至偷盗开锁,都算本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基础的体能训练是必须的,分为达标、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如果得不到达标级,将会被无情淘汰。他们的装备好,军饷高(规定是普通官兵的二~四倍),很是吸引人,但入选很难,淘汰率又高,将各部队(包括已被第五镇牢牢掌控的肇庆、韶州两保安团)抽上来的四百五十名优秀官兵,在一个月后已经淘汰了一半,第二个月结束,就剩下不到一百五十人了。第三个月,也就是第三期训练结束,龙谦估计能留下百十人就不错了。
本来这种部队就不是以人数取胜的。
这个时代还没有特种作战这样一个名词,龙谦算是开风气之先。至于这支逐渐成型的部队在未来的战争中是否发挥预期的作用。龙谦自己也心里没数。
“啊,终于死了。”那天龙谦正在视察炮标的演习,不是实弹,而是观察气球测距科目。龙谦终于听到了慈禧死了的消息,对跟着自己的胡宗玉感叹了一声,“这注定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人物,但我知道,换做他人,也未必比老太婆强多少。”
“我知道司令是太后提拔的……”胡宗玉应道。
“是。但是有一个词叫历史唯物主义,你懂吗?”
胡宗玉摇摇头。
“属于哲学范畴。唔。我听说你很喜欢读书。什么书都读,据说将《天演论》读了好多遍?读过西方的哲学书吗?”
“没有。”
“有空的话建议你读一读。明白了历史唯物主义,就不会说慈禧提拔了我了。哈哈。”
胡宗玉以为龙谦会因慈禧之死而难过,毕竟知恩图报是人的基本品德。但看起来龙谦似乎有些高兴的样子。
“宗玉。你是不是认为我听到太后晏驾的消息应当难过。甚至该给她戴孝以示哀思?”
“我不知道。但我对太后没什么好感。中国被她统治了几十年。搞得乱七八糟……”胡宗玉看龙谦以异样的目光盯着他,“司令,我是不是说错了?”
“没有。你说的很是。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人登上历史的舞台。就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干得好,后人怀念,干得不好,后人唾弃。不是自己或者子孙说了算的。说了算的恰恰是他们看不起的百姓……宗玉,当初我勤王救驾,本就没安什么好心,不过是借此为蒙山军获得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罢了!算起来我也有八年多未见太后了,不过,如果没有太后给的机会,历史就是另一幅样子了,我的人生也要另写……不说这个了,你干了多年的参谋长,你来说说,新君登基,对我们有利还是不利?”
“司令这个题目太难了。我说不好。不过,我觉得司令似乎不该避让凤山,一个光杆司令,怕他干啥?”
“你们还是不懂得退让的奥妙啊。你说,如果我不将司令部搬出广州会是什么结果?”
“我不知道。最多就是打呗。就凭他手下那千余怂兵?我带一个营就可以端了他的将军府!”
“宗玉,要知道我避让的不是凤山,而是朝廷!我需要时间,时间对我们有利却对朝廷不利。如果我们干掉凤山,大战不可避免,我们就没有时间争夺巡防营了!不将巡防营控制住,我们就无力北伐!这点都看不明白?”
“还是司令厉害。”胡宗玉想起了驻扎广州的保安第一团,除了团长是凤山的人,三个营长的两个,九个连长的六个都是蒙山军派过去的军官。至于再下面的排长班长,亲蒙山军的占了绝大多数,因为他们知道军饷来自哪儿,武器来自哪儿。
“不过,时间并非一直对我们有利。马上就是1909年了,时间开始对我不利了……宗玉,做好准备吧,最后摊牌的时候快到了!”
“司令,俺觉得朝廷现在更顾不上咱们了……”
“为什么?”
“朝廷视我蒙山军为大敌。但他们依靠的只能是北洋军。不彻底解决北洋军,他们就没本钱跟司令叫板……”
“唔,不错,不错。能想到这点很不错。”龙谦点点头,“不管他们狗咬狗了,你说,朝廷要动武,先动哪儿?”
“山东。不拿下山东,北洋的主力就不能南下……”
“完全正确。行,你没有让我失望。山东局势将引发全局的变化,现在要做的,就是准备,再准备!”
“是。还有一件事,不知道该不该打听……”
“什么事?”
“司令,您如何处理新宁事件?”
“这件事啊……”龙谦叹了口气,“我会处理的。”
新宁是广西一个县治,位于南宁以南。第十镇十九协翻越大山西进广西,突然出现在与陆荣廷部对峙的义军后路上,立即扭转了局势。
立功心切的冯仑指挥三十八、三十九两标神速北进,在太平府以南将南撤的义军主力击溃,黄兴不知所终,大约有两千名义军被俘,后分别关押于三十九及周毅随后带去广西的三十七标部队。周毅第十镇司令部、二十协司令部及三十七标进入广西后,三十九标则脱离十九标指挥归于二十协,三十七标则回到冯仑指挥之下。12月19日,驻守新宁看押战俘的三十七标二营部队上报战俘暴动,二营将所有关押的四百七十三名战俘全部枪杀于新宁战俘营。恰好新宁有一座天主教堂,此事被法国神父所披露,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
“司令,舆论最近对您很不利,我是担心朝廷会拿此事做文章啊。”胡宗玉说道。
“朝廷是不会追究此事的。他们巴不得我杀光革命党。但你说的没错,这笔血债总要偿还。冯仑太让我失望了。”
第三节老袁赋闲和陆军部计划
在大清帝国皇权格局骤然变化中,第一个感到恐惧的当属袁世凯。他现在很羡慕远离朝廷令中枢鞭长莫及的龙谦了。
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以载沣为首的年轻皇族反复掂量,决定先除掉袁世凯,再解决龙谦。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是维系爱新觉罗氏统治权的唯一选择。换做其他人也是一样的结果。
铁良等人明知载沣处置袁世凯带有为他那位受尽凌辱不明不白死去的皇兄报仇的意味,但这个次序却是正确的。
朝廷面临三个汉人的威胁,第一个就是身居军机大臣要职的袁世凯。拿银子喂饱了那个吃里扒外的老混蛋奕劻,京畿陆军将领及数省督抚都是他提拔,不干掉此人,朝廷永无安宁之日。第二个当然是龙谦,虽然他从前年底连续扑灭了南方革命党的武装暴动,但广东山东连续爆发的危机,足以证明这个被太后一手提拔重用的海外归人也是个包藏祸心的坏种!但其手握强兵,远离朝廷之控制,除了遣死士谋刺,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押后处理。最后就是孙文黄兴的革命党了,谢天谢地,这帮人连续遭受失败,已经伤筋动骨,估计暂时掀不起什么大浪了。
想明白步骤,载沣开始谋划袁世凯了。他指示自己的授业恩师李殿林主笔,写了一份准备将袁世凯置于死地的谕旨,其中“包藏祸心”“图谋不轨”等措辞显示出载沣对袁世凯的刻骨仇恨。但是,谕旨必须经军机处同意才能颁布。这也是朝廷的程序。军机领班奕劻立即表示反对,奕劻说事关重大,必须再加审度。实际就是反对。
载沣找了他的嫂子——地位骤然提高的光绪皇后隆裕太后,才貌均极为平庸的隆裕太后虽与光绪没有多少夫妻之情,但也为光绪感到憋屈。于是招来奕劻当面询问,奕劻对抗的办法就是长跪不起,一言不发。隆裕太后很生气,转而找张之洞,张之洞本来就是慈禧用来钳制袁世凯的棋子,但张之洞对隆裕说。对于袁世凯。可以革职,杀之不妥。他讲了理由,新帝登基,轻于杀戮。于政不利。张之洞背后的台词就是担心北洋军发生兵变。
载沣虽然报仇心切。但为人并不糊涂。于是以军机处的名义秘密致电北洋军汉族将领,他没有问袁世凯的铁杆段祺瑞冯国璋,而是问了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六镇统制赵国贤。两人很快回电。“请勿诛袁!如必诛袁,则先请解除臣等职务,以免士卒有变,致辜天恩!”
载沣只能退让了。于是,事前拟好的措辞严厉的谕旨,最后被修改成了这般模样:“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意。”
袁世凯一条腿受过伤,走路有些地不平。如今竟被说成步履维艰,不能上朝了。
1909年元月2日,命袁世凯回家养老的上谕正式发布。
上谕发布的第四天,袁世凯黯然离京,带着家眷登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在前门火车站送行的只有学部侍郎宝熙、礼部郎中端绪(两江总督端方之弟)、宪政编查馆候补京堂杨度等寥寥数人,景况是够凄惨的。袁世凯在天津小住数日,便启程回了河南老家彰德北关外的洹上村,在那栋原属大盐商何炳莹的豪宅里做起了寓公。
从朝鲜出名,一路扶摇而上位极人臣的袁世凯暂时淡出了历史舞台。
顺利打赢了“袁世凯战役”,极大地提振了载沣们收归军权的信心。现在,载沣们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最后一个大威胁龙谦了。
时间慢慢滑入1909年的夏季,在各地为开国会,加快立宪步伐争吵不休时,朝廷终于决定解决龙谦问题了。
中枢的思路还是找龙谦茬子,然后就势免掉龙谦的军职。
但这个茬子却不好找。龙谦率军南下,连续平定了湘赣及两广的叛乱,龙谦部实实在在为清廷立下了大功,而且是野战功勋。满清以武立国,本来极为重视野战功勋,在太平天国之前,消灭几百人的土匪都是了不得的大功绩,但太平天国和之后的捻军是祸及全局的大乱,因此造就了湘军和淮军割据天下和中枢受制于地方的局面,一般的战功就有些拿不出了。假如提前一百年,龙谦的功劳绝不是一个三等伯而已。
但现在不是找功劳而是找过失。最大的过失当然是轰动一时的十九协杀俘一案,但那是第十镇的问题,如果将第十镇的问题归于龙谦名下,那就等于承认龙谦对于第十镇有指挥权。袁世凯虽然离开了,但对第十镇的渗透工作被陆军部尚书铁良亲自接掌,铁良当然不愿“自毁长城”,于是,找来找去,又将惠州血案翻了出来,准备从王明远入手,然后连及龙谦。
载沣不同意这个法子,“此法定会贻笑天下。第十镇分出后,龙谦不足虑。关键在山东,良弼连续奏报,山东巡防营第一根本无法控制,第二实力极为庞大。良弼奏报,上个月未经其许可,宁时俊擅自发起规模庞大的演习,除驻扎在德州一线的叶延冰部,山东军动员兵力超过了万人!尤为可虑的是,他们可以迅速召集业已复员回乡的老兵归队,并且预授了番号!”载沣说到这里深有忧色,“山东事实上已经独立了!几年里,朝廷根本不知道山东的真实情况,杨士骧该杀!山东的大员们统统该杀!据良弼估计,山东军实有实力绝不止一个镇!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应当立即解决。不解决山东,广东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也无济于事。”
荫昌同意载沣的判断。他认为是山东连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