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蒙山军(wa)-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两年不比邻居曹州,日子过的实在是不如意,导致河南大批的百姓向山东流亡。所以李府台竭尽全力,只能满足龙谦索要七成的需求。好在龙谦不以为甚,只在归德休息了一日便启程继续南下了。

龙谦硬是从朝廷那里索要了三百万两银子的“开拔费”,这还不包括要回去的所谓欠饷。按说他不能再向邻省开口了,要开口也应当是公买公卖。但自湘军和淮军起,这种事情便成了惯例,只要不纵兵掳掠地方就算好的了。李朝光的奏报倒是没有提地方受到骚扰,说明第五镇的纪律还算不错。所以,兵部,不,现在应当叫陆军部了,负责平定湘赣之乱的“有司”们争吵一番,对于第五镇向归德府索要粮秣一事最终被铁良压下了。在铁良看来,将第五镇调出山东已经是很大的胜利,只要龙谦能够快速进兵平定叛乱,有关他的过失或者罪行,有的是时间清算。

兵部再次接到准确的消息是三日后了,龙谦的前锋已经出了河南进入了安徽,计算其行军速度竟然达到每日七十里!铁良对第五镇开进的速度很满意。这个时代,步行开进的军队每天走四十里就是急行军了。龙谦的部队可大部分是步兵。这个情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铁良对龙谦的看法,他欣慰地说,看来老佛爷慧眼如炬,这位龙提督还是实心办事的,第五镇也的确是不弱于北洋诸镇的强军。第五镇大军一到,小丑们定当灰飞烟灭。

于是,铁良进宫,将第五镇进军神速的消息第一时间奏报了慈禧,慈禧很高兴,让陆军部行文抚慰,并且责令沿途官府最大程度满足第五镇给养方面的要求。

湘赣边界起义并不是孙文和黄兴所组织,黄兴是在报纸上听说了这个消息。对此极为重视,当即派出干部回国,分赴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等省,领导并策应这次影响巨大的暴动。黄兴是华兴会的创始人,在两湖一带有着深厚的基础。同盟会高层将其视为他们近年来武装反抗清廷最大的一次行动。同盟会首脑们,尤其是孙中山急需这样一次行动,否则他就彻底在海外华侨中失去号召力了。

远在海外的孙中山接到日本传来关于湘赣边界暴动的消息,立即在美国华侨界大肆宣传,其目的当然是募集款项。同盟会缺钱,实在是太缺钱了。其来项只能依赖海外华侨,这些平时生活克勤克俭的华侨们也确实为所谓的革命不遗余力,但他们需要看到希望。不是听孙中山空口白牙地胡吹。所以,孙中山希望湘赣边界的这次暴动能搞出些名堂,至少拿下一两个大城市,在海外造成有利于同盟会的影响。

同盟会留在国内的成员不等总部的指示已经行动起来了。其中一个湖南人刘道一是华兴会巨头刘揆一的胞弟,听说湘赣举事,立即从上海返回了长沙,联络长沙的同志,了解起义的详细情况。长沙已经成了一座兵营,大批的巡防军及南来的湖北新军正在集结,局势极为紧张。盘查的极为严格。刘道一见长沙的清军过强。在长沙发动起义已经不现实,便找了一个在东京就结识的叫禹之谟的同盟会员,住在其家里,了解起义的过程。但是禹之谟对起义也是一知半解。不甚了了。禹之谟算是个有钱人。曾在长沙办过毛巾厂,从禹之谟那里要了些盘缠,起身去百公里之外的浏阳了。临别交给禹之谟一套暗语,要他按照暗语给上海发报,以便尽快将消息传回“革命大本营”东京。

刘道一走后,同样坚定反清的禹之谟跑到邮局拍发电报,被守候在邮局的探子抓获,酷刑之下坚不吐实,起义尚未平息,禹之谟便被湖南巡抚岑春蓂下令给杀掉了。

这是真正的烈士,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再说刘道一,跑到浏阳,才晓得起义军曾攻打过这里,死了不少人却没有打开城池,已经退往江西了。浏阳一带局势极为紧张,从湖北过来的一个新军标刚刚接管了城市,到处搜查可疑人员,城门楼子上便吊着十几个木笼,里面装着的都是“奸细”“反贼”的脑袋。刘道一戴着的是假辫子,一旦被盘查出来,必死无疑。所以,刘道一没敢入城,抄小路忍饥挨饿往萍乡方向赶去。

之所以赶去萍乡,是他花了一两银子借宿的那家农户说义军跑到萍乡了。在无法打探道更详细情报的情况下,刘道一姑且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

过了双江,就算进入江西了。刘道一用最快的速度往萍乡方向赶,沿途关于起义的消息就更多了。大部分消息都说萍乡仍在官军手里,这让他极为失望。三天后抵达萍乡,果然打探到义军曾在萍乡附近与清军打了几仗,互有胜负。但并未攻克萍乡,而是退往袁州方向了。刘道一继续向东追赶,终于在距萍乡约50里的芦溪镇找到了义军。

刘道一摘下了帽子,扯掉了假辫子,对一个头脑模样的人说自己是奉了孙中山和黄兴的命令,从日本回来联络义军的。这个身份唬住了小头目,刘道一立即被送到了驻扎袁州的义军“司令部”,见到了起义的领导人龚春台、魏宗铨等人。

龚春台领导的起义军目前大约有万余人,散布于袁州府各地,成分也比较复杂,会党分子是主力,也是目前最可依赖的力量。刘道一来的时候,“造反派”们正为行动方向争吵不休。最令刘道一担忧的是,占领了袁州府的义军军纪极坏,大街上到处是喝的醉醺醺四处游逛的兵丁,洋枪极少,大部分兵丁都是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还有不少人干脆就是赤手空拳。

刘道一顺利地见到了龚春台和魏宗铨。龚、魏二人听说孙中山从日本派了人回来联络自己,登时喜出望外,急忙迎出门来,将刘道一视若上宾。他们现在正发愁接下来怎么办呢。

刘道一打出“钦差”的旗号,先声夺人。一旦举事成功,各位就是民国的开国功臣了。任何时候,荣华富贵的许愿都是极为奏效的。其实,刘道一自己完全是凭着理想办事,他从日本归国不久,知道孙总理去了欧美,并不在日本,黄兴也不知道家乡闹出了这一出。但现在打着孙黄使者的旗号,立即赢得了义军首脑们的尊重。

刘道一先是了解了举事以来的情况,对于他们断然撤出湖南转战江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袁州一带清廷的力量确实薄弱,但袁州贫瘠,不利久持,不是理想的地方。刘道一将自己在路上想好一套方略给龚春台、魏宗铨等讲了一遍,核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在清廷尚未彻底反应过来之前行动起来,万万不可困守袁州。刘道一分析了形势,认为大家已经将反清的大旗打了出来,退路就没有了。想着被招安更是死路一条,我知道各位大哥都是响当当的好汉子,绝没有投降清廷,踩着同伴的尸体往上爬的念头,但没准下面的人存着各色各样的心思。所以务必跟大家说清楚,若是一般地杀个贪官污吏,就像《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喊的只杀贪官,不反皇帝,或许朝廷在拿到我们的脑袋后会给其他人一个出路,但我们打出建立民国推翻满清的旗号后就没有退路了,必须坚决干到底!大家都晓得,民心厌清,鞑子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了。只要我们再打下一两个大城市,比如吉安、临江一类的城市,势力会更壮大,有可能导致其他地方的起义,从而让清廷顾此失彼,若如此,大事成矣。

必须承认,刘道一还是很有鼓动力的,他连着两天给龚春台等几个首脑分析了形势,指明了出路后,基本上建立了他在起义军中的权威,刘道一的第一步目标已经达成了。

刘道一建议龚春台立即下令部队集结整顿,然后南下吉安。

为什么南下吉安而不是北上临江进而窥视南昌,刘道一是考虑到南昌是省城,清军的兵力,特别是各地已经组建的巡防营相对强大,而起义军缺少训练和武器,有的只是些热情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吉安比起袁州要富裕一些,希望在那里获得补充。

一切靠得还是“快”。但刘道一统一了首脑们的思想,打消了西进回湖南的意见,将分散在袁州附近的部队集结整编了甲乙丙丁四个纵队,每个纵队约2000人,尽可能地收集了火器及粮食,开始向吉安进发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天,局势发生了严峻的变化。

一支已经进入作战状态的军队在一次不算复杂的转进中竟然需要八天时间准备,听起来是够惊人的。实际情况是这八天里,包括刘道一在内的首领们(龚春台已经完全接受了刘道一)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几乎没有刻意地耽搁任何一点时间。特别是在刘道一指出湖北新军已经进抵长沙及浏阳后,龚春台意识到自己最初取得的优势正在丧失,困守袁州是真正的灭亡之道了。但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无法与长期严格训练将纪律刻在骨子里的军队相比。不编组不行,编组又在不停地争吵,前程八字还没一撇,内部已经开始争权夺利。义军大首领只能用义气来约束大家——民国还是遥远的云端,根本就看不清楚。

而决定了攻击方向,部队的启程也是慢吞吞的,将刘道一急的要死。一会儿这个没有,一会儿那个不行,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耗掉了。

不要说龚春台们,就是同盟会的巨头们,至今尚不晓得山东第五镇所部前锋已经以强行军的姿态进入了江西。封国柱没有执行龙谦“慢慢走”的指令,在进入安徽后反而加快了行军速度,自九江渡过长江后,直下南昌。12月1日,封国柱会见了南昌守军将领,得知叛军尚在袁州举棋不定,于是丢下自己的第十七标,亲率迟春先的骑兵标绕过南昌,直扑临江,从东面逼近了袁州。

第十二节平叛二

第五镇骑兵标比起超编的步标来说编制小多了,在取消了营级编制后,骑兵标只编了六个骑兵连、一个骑炮连及一个大编制的辎重连,总兵力只有1100人。就人数而言,骑兵标尚不及在山东时各步标人数的三分之一。

标统迟春先算是蒙山军老人了,自蒙山军组建骑兵部队,迟春先便一直是骑兵最高指挥官。尽管龙谦反复给他讲过大规模使用骑兵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迟春先仍然对自己的老大不断削减骑兵感到憋屈。

终于有了一个让他施展才华的机会……自己一手训练的七个连可是真正的精锐,无论是武器还是训练,比起有着大量新兵的步队来说,骑兵标平均军龄在三年以上的事实足以傲视全军。

骑标一连九班长张贵生是前年春参军的,两年半的军龄只担任班长,足以说明在骑兵标晋升的艰难。猎户出身的张贵生家乡在靠近河南的单县方贵集,与他同时参军的进了步标的伙伴们一共十一人,除了一个因违反军纪被开除的,其余九人最低的也是班长,最高的季好古已经是连长了——季好古有文化,念过四年私塾,分入十九标才三个月(刚结束新兵集训)便被选中进了武备学堂,半年后便是排长。在与德国人的演习中表现优异,一下子便升为了连长。季好古不能比,但其余的伙伴大部分已经是排长,三个被调入巡防军的都是连长、副连长的职务了。

但张贵生喜欢骑兵。这没有办法。部队在安庆府等待渡江时他遇见了季好古,自十七标换防至曹州他们就没有再见过面。季好古讥笑他还是班长,但张贵生觉得自己这个班长蛮“值钱”,“如果老子去了步兵,说不定还是你的上司哩。”他反唇相讥,“等着看吧,立功的肯定是俺们骑兵,俺们标统说了,等过了长江,俺们就甩得你们找不着啦。你们就跟在我们后面吃屁吧。哈哈。”

果然。部队过江后真的甩开了步兵,以每日八十至一百里的速度前进,马儿都严重掉膘了,再跑下去就要大批地死亡了。兽医官不断反映马匹的问题。终于。他们在临江府以西的太平市停下了脚步。进行了两天的休整。

晚上宿营,作为班长的张贵生必须督查班里的士兵们洗脚,这是蒙山军班长们每日的必修课。尽管是骑兵。这样规定也必须执行。部队在进入江西后,困难开始显现,首先是阴冷潮湿的气候,让山东子弟兵很不适应。在山东时,虽然训练紧张,但营房设施近年来改善极大,冬季每个班(基本上一个班住一间屋子)都有火炉和足够的泥炭。空气都是干燥的,冬季并不难过。但进入江西就不行了,衣服是潮乎乎的,卧具总像要滴出水,连每晚烧洗脚水,不是找不到柴,就是引不着火。

“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听到连长沙哑的声音,张贵生不由得暗笑,老兄少了伴奏的胡琴声,只能干唱了,“金沙滩,双龙会,一战败了……”声音已近,连长崔平山已经走进了九班所住的屋子。

这其实就是一家大户的柴草棚,士兵们正借了户主的脸盆烧水洗脚,“怎么样?有没有吃不消的?”崔平山的胶东口音响起。

“没有,如果不是心疼马儿,每天一百里也不在话下。咱骑标是全军精锐,决不能让步兵看笑话。”张贵生站起来回答。

“好样的。贵生,说没困难,那是假的。可咱蒙山军不是一般的军队,这点困难算个球?弟兄们,要打仗了,知道吧?叛军就在袁州,最近的距这里不过百十里路了。”烟瘾很大的崔连长一屁股坐在地铺上,点上了他的旱烟袋。

崔平山是蒙山军大战李纯时入伍的,在西沽之战负过伤,资格很老,连龙司令都认识他,凭着这点,在连里威望足够。不过崔连长却没什么架子,跟士兵们厮混的很亲热,像是连队的老大哥。

“报告连长,”气喘吁吁的通信兵推门进来,“封协统和迟标统来了……”

话音未落,封国柱和迟春先一前一后进了棚子。刚才歪七扭八坐在地铺上的九班士兵们慌不叠地起身,整理乱七八糟的军容。

“行了弟兄们,该坐就坐,该卧就卧,在我面前不要那么多规矩了,”封国柱微笑着一摆手,“我就是来看看,弟兄们是不是都累趴下不能动了。老崔,你小子不错,看了你的几个班,弟兄们情绪还行。”

“那是。不就是赶路吗?再跑几个来回也没问题。”崔平山笑嘻嘻地。

“打仗就不行了吗?”封国柱用拳头捅了捅崔平山的胸脯。

“早就盼着打仗了。好几年了,只是练啊练啊,那如真刀真枪开仗痛快!”

“不过这次打的不是八国联军,也不是老对头北洋军,而是一帮闹事的农民,明白其中的不一样吗?”封国柱摘下面军帽,露出光头,“刚收到消息,袁州义军有南下的迹象,司徒参谋长传来军令,要我们转道南下构成合围圈的左胳膊。攻击袁州的任务,留给十七标吧。老迟,你来下命令。”

“崔平山,”

“有!”

“命令你连为前锋,明早七点准时出发,经永泰,新淦,直插安福,截断他们南下的通道。团部派出秦参谋跟随你连行动,地图他带着。”

“是!”崔平山立正答道。

“好啦,不打扰弟兄们歇息了。早点完成任务,早点回家。你们说是不是?”封国柱笑着对士兵们说。

第二天,骑兵标自太平市向东,退回了永泰镇。然后沿官道向南而去。江西多山地,骑兵的优势不大,很多地方只能牵着马徒步而行。为了赶时间,迟春先将子辎重连及一个骑兵连留在后面,亲率主力南下执行堵截的任务。蒙山军前锋统帅封国柱带着他的骑兵警卫排留在太平市,等待跟上来的老部队十七标,执行自东而西的压迫任务。

自西沽之战后,蒙山军骑兵是第一次投入实战,除了极少数军官,大多数官兵都没有真正见过血。

迟春先在南下的路上一直回味着封国柱的那些话。确实。这一仗既简单又不简单。对手不过是缺枪少炮的农民起义军,又没有经过什么正规的训练,不是什么值得重视的敌人。但问题也不少,敌情不明。对手究竟有多少人。什么装备。都不清楚。地形不熟,连语言都不同,问个路都很困难。本来想着借南昌守军的几个向导。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封国柱拒绝了他的建议。

“知道为啥反而加快速度吗?”

“想不通啊……”

“这个活儿很脏,懂吗?司令不愿意干,又不得不干。想想他的名声,一些事,还是咱们替他背了吧……我倒是希望,仅靠十七标和你的骑兵标,就把这件脏活儿给他干了。”

迟春先咀嚼着封国柱在过江后对他说的话,心里五味陈杂。封国柱不愿意要官方的向导用意很深,现在他有几分明白了。难怪封国柱深得司令信任,就凭这份甘愿“背黑锅”的忠心,自己就差的好远。

迟春先这才想到对手身份的特别。这些年领着朝廷的俸禄,几乎要忘记了自己当年也是被官军清剿的响马山贼了。而将要镇压的,身份与过去的自己没有多大的不同。

迟春先陡然惊觉,曾经对官府的痛恨几乎没有了,说起来,自己已是官身了……

成为义军事实上的“参谋长”的刘道一在部队出发离开袁州的第二天中午接到了探马的消息,他吃了一惊,临江府以西出现了官军的大队,已经逼近罗坊。探子说,估计现在他们已经进了罗坊了。

两天前,义军的人马曾进驻罗坊,还和当地的民团发生过交火。由于确定集结队伍南下吉安后,龚春台派往临江方向的小股人马被召了回来。现在义军大队正向分宜进军,那是南下吉安的必经之路,而罗坊距分宜不过一百五十里山路,精兵轻装前进,两天便可到达。

局势陡然紧张起来。刘道一认识到,由于龚春台们在袁州停留了过长的时间,现在攻守已经易势,清军已经调集了足够的兵力扑过来了。

好在分宜已经在义军的控制之下。刘道一觉得龚春台还不算太糊涂,至少将分宜城给占了。否则进退失据,最终将在袁州一带的山区被清军合围消灭。

现在必须加快速度,在清军进占分宜前通过这个口子。当然,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集中力量打垮从东面逼过来的清军。但是,经过几天的深入了解,刘道一认为与清军正面交战胜面极小。

虽说义军有11000余人,但能战之兵不足一半,枪械更是奇缺,总共不到2000支,弹药就更别提了,平均到每支枪不到十发子弹。

“可是,即便不打,这股清军如果跟在我们屁股后面,也很麻烦。哪里有精力去打吉安嘛。”在临时召开的作战会议上魏宗铨道。

“老魏说的是。要查清楚东面的这股有多少人?如果是临江府的巡防军,也不用怕他。”龚春台并不怕江西的官军,比起湖南兵差了好多,袁州、分宜,都是一鼓而下,官军简直就是望风而逃。

于是派出了一队精干的探哨,由龚春台最信任的一个弟子带领,再次向罗坊侦察,务求摸清楚官军的人数。刘道一不放心,亲自交代了他想得到的细节,核心就是一个,必须将真实的情况摸回来,而且不能休息,必须日夜兼程。

由于罗坊出现了敌情,龚春台由变得犹豫起来,甚至想召回前队了,打仗当然要集中兵力。可是,刘道一很想让义军迅速通过分宜南下吉安,在更广阔的区域里以图打开局面。

“不管是打或者走,我们必须到分宜不是?先到分宜再说。”魏宗铨的意见很合理。

就在他们进抵分宜时,探马回来了,去的时候十三个人,只回来两个。其中一个确定被打死了,另外十人下落不明。为首的带回了几张“传单”。

看过油印的“传单”,刘道一惊叫道,“我的天,是北洋第五镇,他们不是在山东吗?怎么到了江西?”

龚春台可不如刘道一,他对清廷武力一无所知,“传单上说什么?他们很厉害吗?”

“不过是劝我们投降而已。”确实,带回来的几张油印的传单其实就是劝降书,声明只要放下武器,不论在造反队伍里任何职务,一律免死。刘道一好不容易赶上了一场真刀真枪的起义,根本没想过缴械投降,所以也没有过多地向龚春台解释传单的主要内容,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突然出现的对手身上,“北洋六镇之一啊。我看我们硬拼不成,还是避一避。”刘道一紧张起来,转而询问那个探马头目对手的情况,回答说是宝山埠以西遭遇清军骑兵队的,人很多,究竟有多少,就说不清楚了。

“这些纸是哪来的?你被人家给抓了,是吧?”龚春台脑子不慢,立时反应过来。

小头目不敢隐瞒,报告了真实情况,他们被清军骑兵包围了,双方开了几枪,自己这边死了一个,伤了一个。看见无法突围,只好下马投降了。清军不是巡防军,口音不对,军装更不对,审问了他们后,给了他几张传单,将他和另外一个放了回来。

龚春台登时火冒三丈,一脚将他的弟子踢翻在地,喝令拉下去砍了,“没卵子的东西!我真是瞎了眼,竟然收你这样的东西做徒弟!”

“慢来慢来,先不要急,”刘道一劝阻住发火的龚春台,“这位兄弟虽然失手被擒,但想着回来报信,还是有功的。”说罢分开两人,细细问过被放回来的细节,说的都差不多,面色沉重起来,“各位大哥,事情麻烦了,这股清军是从山东过来的,我们必须抓紧走,不然就来不及了。”

宝山埠距分宜不过三十来里,情况登时危急起来。

第十三节平叛三

义军现在的态势确实糟糕。在袁州编组建立的四个纵队中的第一纵队已经从分宜南下吉安,第三纵队差不多快到分宜了。首脑们跟随带着辎重老弱的第二纵队还处在分宜以西,正向分宜进发。后面还有殿后的第四纵队,如果不能迅速通过分宜,被东面扑上来的清军拦腰一击,将可能被截为彼此不能相顾的两段。

出于对北洋新军的畏惧,刘道一建议部队立即丢下辎重加快速度轻装疾进,闪过分宜,不与清军做正面的战斗,“他们从山东远来,人地两生,总不如咱们更熟悉地理,咱们轻装前进,他们一定追不上咱们……”

龚春台和魏宗铨不同意避战,更不能抛下辎重,在袁州打劫来的财货粮草可是义军的命根子,何况,即使第二纵队过得了分宜,第四纵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安全通过了,龚春台权衡利弊,“不行,必须打退这股官军,否则去吉安什么的都是空话。刘先生你快马向南,追上前面的第一纵队,让他们有所提防。我带第三、第二及后面赶上来的第四纵队给这股不知死活的鞑子一点厉害尝尝。就这样定了,老魏你赶紧去叫第四纵队走的快些,将人马集中在分宜,咱们跟鞑子打一仗,抢些枪炮也好以后用。”

刘道一想想确实不能只顾着逃。且不说能不能逃过去,背后缀着清军,吉安战略根本就是空话。所以同意了龚春台的决定。三个人分手,魏宗铨折回去。刘道一带了几个骑兵立即纵马追赶第一纵队,既然要打,那么人越多越好,集中兵力的道理刘道一还是知道的,他决定将第一纵队追回来参加这场突然发生的战斗。

刘道一在第二天的中午追上了第一纵队,说明了情况后,第一纵队的头脑们完全同意回身作战,第一纵队拥有的洋枪最多,是用来攻打吉安的主要力量,躲在一旁看热闹就太不够意思了。于是掉头北上。朝分宜折回来。

傍晚时分。第一纵队逼近了分宜,已经听见了前面沉闷的爆炸声,刘道一心情极为紧张,不断催促部队加快速度。在分宜东南一个叫下马驿的地方遇见了溃散的义军。一问之下刘道一顿时心里冰凉。官军已经攻占了分宜了!

“究竟怎么回事?打了多少时间,怎么就丢了分宜?”

溃兵是第三纵队的,具体情况也说不清楚。只说仗火是今天中午打响的,官军带着大炮,几炮便轰塌了一段城墙,官军从打破的口子涌进来,弟兄们便散了,他们几个从南门逃出来,一直跑到这儿……

“龚大哥还在城里,咱们不能不管他,弟兄们,乘着天黑,咱们杀进城去,救出龚大哥。”

刘道一的命令得到了第一纵队的首脑的赞同,于是,第一纵队的两千人分成了左右两股,朝分宜杀了过去。刘道一骑马跑在前面,不断大喊大叫着给义军兵卒鼓劲,前面退下来的义军越来越多,和第一纵队的部队搅在一起,刘道一下马询问,溃兵有第三纵队的,也有第二纵队的,最大的一个头脑是第三纵队一个大队长,操着湖南口音,“完了,完了!鞑子已经占了城,他们好多的机关枪和大炮,根本打不过,龚都督领着人从城北跑了……”

“将这个临阵退缩、动摇军心的混蛋砍了!”刘道一咬牙切齿地下令。

刘道一的命令并未得到执行,第一纵队的司令赵昭认识这个大队长,大概有些交情,“刘先生,胡一本是好兄弟,在浏阳亲手砍杀了好几个鞑子,不能这样杀了他。等见了龚大哥,我向他求情便是。”赵昭倒是有些勇武,“弟兄们,咱们杀过去,天黑了,鞑子的机关枪和大炮都没啥子用了,咱们冲进城去,砍了那帮山东来的龟儿子。”

第一纵队对分宜的反攻只打了不到一刻钟便失败了,率队冲锋的赵昭中弹阵亡,第一纵队在机关枪的密集攒射下溃散了。第一次上战场的刘道一不顾危险,使劲收拢着四散奔逃的士兵。黑暗中,城墙上的敌军机关枪射击的火光看的很清楚,在哒哒的射击间歇中夹杂着喊叫声,具体叫什么却听不清楚。

“刘先生快走,赵大哥死了,他死了,官军杀过来了。”第一纵队一个姓高的中队长拽了刘道一往后跑,刘道一的马刚才交给了他的卫兵,现在也找不到了,对面的喊杀声清晰地传来,悲愤异常的刘道一被人驾着往回跑,流弹带着尖啸从头顶飞过,一切都混乱不堪。

占领分宜城将义军拦腰截断的正是封国柱亲率的十七标。对付一群比乌合之众强不了多少的义军简直就是一场比演习还要轻松的游戏。从战斗打响至现在,十七标用机炮连的迫击炮对准东城墙轰了几炮,守城的义军便炸了锅,在轻机枪及几个射手的掩护下,一营搭起人梯攀上残破的城墙,轻松自如地攻陷了城池。随后,涌入城池的十七标部队抓获了失去组织的大部分义军,随即击退了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反攻,部队伤亡极为轻微,真和演习差不了多少。不等命令,占领城池的部队分兵反击,二营向南,三营向北,将南北两个方向反攻的义军轻松击溃。

进城后的封国柱在判断形势后,鉴于地形不熟,又是黑夜,果断地用号音召回了反击的两个营,他认为平叛基本结束了。

“不用追!”封国柱对部下解释道,“南面有骑兵标兜着,北面他们只能退回袁州了。司令交代尽量减少伤亡,他们都是百姓,不是洋鬼子,放他们一马好了。阎树林,”

“到。”正在交代警卫连任务的十七标参谋长阎树林跑步过来。

“你亲自处理俘虏,治伤。给他们吃饭。顺便了解下他们的兵力、装备以及指挥官。指挥所就设这儿吧。”封国柱指着县衙大院说。

“是。”接替张玉林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