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太平王-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虎突然发现,这盆花开得姹紫嫣红,竟然让人赏心悦目。
一个年轻人坐在军案的后面,正悠然自得的喝着茶。他看起来一点不像带兵打仗的将军,脸上没有胡子,样子看起来很清秀,比自己见过的很多女人还要清秀许多,只是当他的目光扫视过来的时候,刘从虎才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了一股很强大的威慑力,仿佛能洞穿自己的肺腑一般。
“我叫杨柯,是这支部队的监军,我不杀你,会派人将你送回中原软禁起来,有好房子给你住,有人伺候你,有好吃好喝的供着你,除了不让你逃跑,其他的和你在自己家里没什么两样。还有一点,你不能自杀,否则你的儿子刘昂就会给你陪葬。”年轻人的话很简短,但十分有效,刘从虎一直在找机会自杀,在他心中,雄鹰必须要在天空翱翔,如果像麻雀一样被人关在笼子里,那还不如痛痛快快的死掉算了。而自己就是匈奴人中的雄鹰,怎么可能忍受被人捉住,关进囚笼的这种羞辱。但儿子刘昂的命此刻就在对方手中,这个年轻人谈论自己儿子的生死就好比随口聊家常一样那么轻描淡写,不过刘从虎一点都不怀疑他话里的真假,作为高高在上的当权者,刘从虎心里明白,人命在他们眼中一点都不值钱。
杨柯打量着眼前的刘从虎,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厌恶,但脸上依然习惯性的平静如水:“我知道你是这场战争的鼓动和发起者,甚至刘渊也不得不向你暂时屈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万多人为了你个人的私欲送了命,我很想送你去给他们陪葬,但你还有价值,所以我不得不留着你们父子的命。”
刘从虎刚想问为什么不杀自己,杨柯就直接了当说出了原因,这让刘从虎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如同一粒尘埃,对方自说自话的时候,将自己完全当成了透明的空气一般。
“如果有一天,刘渊要是敢发动对中原的战争,我就将你放回去,让你们内斗,你肯定在想,我为什么要听从你的摆布。顺便告诉你,你落到今天这个下场,罪魁祸首不是我,是刘渊,你看看这个就明白了。”杨柯说完,将刘渊送来的那一封箭书丢到了刘从虎的面前,一旁看押刘从虎的看守将箭书展开,放到了刘从虎的眼前,刘从虎只瞟上了一眼,就认出了刘渊的字和刘渊的印。刘从虎心里如同被刀狠狠剜了一下,他死死的咬住牙关,以免自己忍不住立刻就要跳起来破口大骂。
“你儿子刘钦不会有事,我会放他的部队回离石,他会在刘渊身边继续受到信任和掌管骑兵,我暂时不会告诉他刘渊出卖你的事,免得他沉不住气露出破绽,如果有机会,我是说如果,以后由你亲自告诉他,刘钦以后就是你东山再起的筹码和希望。”说到这里,杨柯挥了挥手,吩咐看守道:“带他下去吧,可以给他松绑了,他不会再自杀了。将这个箭书也送给他,让他有空的时候能多看看。”
刘从虎被压上囚车的时候,手里依然紧紧的攥着那封箭书,一队兵丁秘密的看押着自己和儿子刘昂一道启程了,从方向上辨识,这是与离石城、自己的家乡背道而驰的方向。
刘从虎是匈奴人,自小就如同父辈们一样,学习过狩猎和熬鹰。
用驯化的鹰进行捕猎是游牧民族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狩猎方式。鹰猎的关键,是猎鹰的调养、驯化。把鹰放在专门驯鹰的粗绳子上,鹰站不稳,而且还有人在下面不断地用棍子敲打绳子,绳子不断晃动,这样鹰就无法睡觉了,这叫“熬鹰”。鹰疲乏到极点,就会掉在地上,此时用清水冲洗鹰头,然后让鹰饮茶或盐水。这样没几天鹰就瘦下来了,有的鹰会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点精神都没有。
这时就开始驯化,用特制的眼罩戴在鹰头上,不让它看见任何东西,专门喂它一些兔子、鸽子、小鸟等动物肉,使它消除对人的恐惧和敌意感。接着就是让它进行捕猎训练。鹰的尾毛有十六根。鹰就凭这十六根尾毛调节起飞、制动、滑翔、下坠和捕捉猎物。训练时用线把这十六根尾毛一根一根地缠起来。羽毛之间的线不能太紧或太松,过紧了不能起飞,过松了它就会飞跑。
在训练的场地上把兔子、鸽子用绳子拴住。一切准备好后,就把鹰的眼罩摘掉,这时猎鹰便去抓捕猎物,直到吃饱。接下来的训练就是当它捕捉到猎物后不让它吃,如此反复多次,到最后才让它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把羽毛松开几根,乃至以后全部松开。半个月后,鹰就完全被驯化了。检验驯化的结果时,在房内放置些肉,招鹰来吃,如鹰能来吃,就算成功了,就可以到猎场上放鹰捕猎了。
刘从虎感觉到自己是那只鹰,而杨柯就是那个熬鹰人。从自己刚刚被俘时候的一心求死,到现在自己的忍辱偷生,那个年轻人安排的每一个步骤自己竟然是无法抗拒,明明知道是陷阱,还得要一步步被他牵着鼻子走。刘从虎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生平最为可怕的对手,竟然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甚至连挣扎的余地都没有。
看着押送刘家父子囚车的队伍渐渐远去,马隆对身边的杨柯说道:“短短几天功夫,这个刘从虎就像抽掉了脊梁的猛虎一样。”
杨柯淡淡道:“这种人千刀万剐都赎不了自己的罪孽,落到现在这个下场都是咎由自取。不过他现在不会死的,刘渊的那封箭书就像一根刺,深深的扎在他心里,每天看着箭书,他时刻都不会忘记要找刘渊报仇,这个念头够他支撑着活下去了。”
第九十三章 釜底抽薪
刘渊依然是貂裘具带、窄袖短靴,身后搭着临时支起来的毡毛穹庐,帐门半开,刘渊与杨柯居中而坐。合约签署之后,刘渊将送行的酒宴没有安排在离石城中,而是放到了他与杨柯第一次见面大破官兵的村庄里。马隆和唐彬居于杨柯身侧,匈奴的各路首领则居于刘渊下首,双方一字排开,篝火熊熊,宾主言谈甚欢,完全看不出是刚刚从战场上结束了一场生死之战的敌我之间的会晤。
刘渊对杨柯说道:“休烈,你我今日一别,不知道何时何地才能再见?”
杨柯笑道道:“只要不是在战场上见面,何时何地都可以,大哥若是想我了,不妨来京都一游,我若想大哥了,也一定随时来叨扰。”
刘渊点点头:“承兄弟你的吉言,你我弟兄如能永罢刀兵,会有无数生灵免遭涂炭。”
杨柯从袖中取出一张折页的礼单递给了刘渊,刘渊迟疑着没有接:“休烈,你这是何意?”
杨柯淡淡道:“当日我送给大哥的是一把宝剑,大哥让玉儿还给我了,我就猜到你一定是迫不得已才起兵,我受了大哥的一匹神驹,来而不往非礼也,但兵者不祥之物,不宜再送了,所以,我另有一点心意,望大哥不要推辞。”
刘渊这才接过杨柯递过来的礼单,打开一看,上面列举着:“食盐五千斤、茶砖三千担、谷一万担。。。。。”刘渊啪的一声合上了礼单,大声道:“来人啊,换大碗。。。。。。。”
侍从过来为两人换上了两个大大的海碗,浑浊的烈酒倒得慢慢的,酒香四溢。刘渊高举海碗,对杨柯道:“兄弟,你这是给我雪中送炭啊,今年草原上遭了大灾,很多部落的牲畜死了七八成,眼看着是过不去这个冬天了,哥哥我也是没办法,只能带着他们起兵,不是为了夺什么天下,就是为了给族人找一条活路而已,有了兄弟你这份厚礼,我的族人们就有救了,哥哥我真实诚意敬你,大恩不言谢了,我们干了这碗酒。”
杨柯举起碗来,两人一仰头,将酒一饮而尽。
杨柯略微停了一停,看了一眼陪坐在刘渊下首的张宾,对刘渊说道:“还有一件礼物要送给大哥,不过需要大哥派人去京都来办好这件大事。”
刘渊兴头之上大手一挥:“我全听兄弟你的,说吧,要大哥干什么,派什么人去?”
“大哥,我们的合约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商,小弟送给你的这点物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救的了急,但断不了根。只有两边通商之路大开,以后匈奴就有源源不绝的物资供应了,你们可以用牲畜和毛皮来换,商人只要有利可图,自然愿意当你的搬运工,到那时,何愁不能惠及你所有的族人?再也不需要抢掠,不需要用人命去换那点粮食了。从此以后,朝廷和匈奴才会真正和平相处,不起战争。”
“着啊,哥哥我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朝廷一直不肯对离石通商,只有民间私下的互市,但交易的货物数量少,还要躲避官军稽查。再就是朝廷对中原来往于离石的货物层层设卡,又征了高额的税,很多商人要么不敢或者不愿意来,要么就是货物价格奇高无比,兄弟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刘渊听完杨柯的话,眼睛为之一亮。如果说杨柯送的这些个物资是救急的,通商才是真正救穷的做法。他曾经在中原做了多年的人质,又当过朝廷的官,精通汉学,游历了中原的很多大邑要镇,凡是通商发达的地方,官府的税源多、税收高。物资品种和规模就多,可以带动各个行业的兴盛蓬勃。总之在他眼中,通商是富国之道,尤其是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没有富饶的物产,很多资源匮乏,实在是太需要商业的繁盛了。虽然他和杨柯在合约中签署了通商的条款,但真正要把通商这件事做扎实,不仅仅需要朝廷的支持,还需要动员很多的商贾加入进来,绝对不是合约上写的一两句话那么简单的。从今天杨柯的谈话来看,他是真心想要和匈奴通商,而不是敷衍或者是为了和戎的权宜之计,以杨柯现在在朝廷中的权势来看,也只有他才能一言九鼎办成通商这件大事。所以,刘渊当然会喜出望外,但他也明白此时关系重大,不肯表现得过于操切,故而将球又踢回给了杨柯,想看看杨柯就下来究竟是怎么想的。
杨柯放佛一点不在意刘渊的盘马弯弓,他沉思片刻,对刘渊说道:“第一,朝廷要颁布通商令,鼓励天下商贾大兴互市,就拿离石城作为第一个试点。第二,朝廷和匈奴承诺沿途设立各地方的亭、驿机构,便利商旅行商住宿,同时确保商道安全。第三,凡是离石通商的商贾,第一年免交税款,沿途税卡一律撤销。第四,一年之后离石互市由匈奴征收税款,朝廷分文不取。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你要派一个得力的人到京都洛阳设立一个招商局,我安排人手配合他,将源源不绝的商贾都能吸引到你的离石城来。小弟敢断言,不出一年,离石就会成为天下边贸的第一重镇,仅仅是这一笔岁入,就足够你建几个离石城了,何况以后边贸年年都会有收入,那就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钱袋子啊。”
刘渊竭力控制住自己,不让自己太过于失态,他仿佛已经看见了离石城成为通商大邑,人潮涌动,财源滚滚的盛况,有了这些钱,这些物资,他可以筑城、修宫殿、扩充军队、购买兵器,等等等等,总之,自己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很多事,到那时都不过是小菜一碟了:“休烈,你看哥哥这边那个人合适干这个差事?”
杨柯瞟了一眼张宾:“此事非张先生莫属,他对匈奴和中原的民情都了如指掌,而且才干出众,有张先生坐镇洛阳,兄长就高枕无忧了。”
第九十四章 多事之秋
玉儿点点头,一句话没说,匆匆走出了大帐,过了不一会,她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浓浓的醒酒汤走了进来。因为今晚与刘渊饮宴,杨柯的亲军显然早就准备好了醒酒的应用之物。
杨柯半碗醒酒汤下肚,肠胃之中一股暖意,通体觉得轻松了一截,额头也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他看了看玉儿:“马上我们就要离开离石城了,你有什么打算?”
“离石城我们是回不去了。”玉儿说道。
杨柯点点头:“两军交战,连累了你们,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你爹既然已经诈称暴病故去,自然不可能再回去了,而且,刘渊知道你给我送信,待你也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了。要不然我安顿你们父女回原籍?我会令地方官吏照顾你们,那个恶霸你们也不用再怕他了。。。。。。。。”
第九十五章 长亭古道
“公子,玉儿知道自己出身卑微,不敢有非分之想,但玉儿只要能在公子身边为奴为婢,照顾公子,能常常看见你,我这辈子就知足了。”玉儿脸涨得通红,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杨柯看着玉儿一双美目流盼无所顾忌的看着自己,曾经的黄毛丫头现在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淡淡笑了笑:“玉儿,你是个好姑娘,你的心意我懂,只是我已经有心上人了,我这辈子不想娶什么三妻四妾,更不想耽误你的终生,我会待你像亲妹妹一样,好好照顾你,再给你找个如意郎君。”
玉儿默默的收拾着几案上的碗筷,半晌无语,但眼中的泪水却如断线的珍珠一般落了下来。她背对着杨柯,凝噎半晌,幽幽的叹了口气:“爹说过,公子是天上神仙一样的人物,玉儿不应该有这些非分之想,我听公子的,带着爹回原籍也很好,起码爹再也不用过以前那种苦日子了。。。。。。”
杨柯心中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玉儿,我知道你不舍得和我分开,我也知道喜欢一个人其实不是要得到什么,就是远远的看着她,心里就能平安喜乐,所以,你心里的想法我经历过,也全都明白。不过正因为我经历过,我才不愿意让你受那种煎熬,谁愿意一辈子孤独终老,碰上了心仪的人又不能长相厮守,退而求其次只要能常常看到对方,也是一种解脱。可那与饮鸩止渴没什么区别,自欺欺人而已。如果你继续留在我身边,对你是一种折磨,对我更是一种折磨。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不知道为什么,杨柯突然想起了自己前生的情路坎坷,他曾经千万次的问自己,既然不喜欢,为什么不放手,既然不放手,为什么不能全心全意在一起。可对方永远没有给他答案。暧昧是占据主动权的人制造备胎的高明手段,也是另一方生不如死的罪魁祸首。他从内心深处抵触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更不想玉儿步这个后尘。
“公子,你不用说了。”玉儿悄悄的拭去眼角的泪水:“天不早了,公子早点休息吧。”说完,玉儿端着托盘,默默退出了大帐,飘然而去。
杨柯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气,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刻,他突然特别想念张蕊,那种思念竟然强烈的无法抑制,恨不能肋生双翅,立刻飞回到她身边:“来人啊。。。。。。”
亲兵应声而入:“公子有什么吩咐?”
“打点行装,明日一早我们就启程。”杨柯大声说道。
送行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烈烈风中,马隆与马雄并排而立,马雄的伤势已经好得七七八八,只是行走的时候略有不便:“公子,我的这条命是你救得,从今以后,除了我爹,就是公子你了,水里火里,我马雄如果皱一皱眉头,就不是好汉。”
杨柯看着五大三粗的马雄,与身材矮胖的马隆真是一对鲜明的对比,两人站在一起,除了神情眉眼有几分相似,其他的地方看不出一点点父子相。
“不需要你水里火里,照顾好你爹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了。以后一定要记住了,为将者不是靠拼命的,要靠这里。”杨柯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马雄不住点头:“我听公子的,以后好好孝顺爹,打仗多动脑子。”
杨柯不禁笑了起来,看着马隆道:“大将军,真是虎父无犬子啊。”
“咱们自家兄弟,不用给老哥哥我脸上贴金了,这小子就是个愣头青,改不了的性子了。倒是兄弟你,何必这样急着上路,有大军和你一起还朝,起码。。。。。。。”说道这里,马隆突然止住了话头。
唐彬在一旁立刻接过了话头:“公子,大将军言之有理,刘渊之乱已平,边关无战事,我们陪着你一起班师。。。。。”
杨柯摆了摆手:“大将军,儒宗兄,你们的心意我领了,我自己回去,万事还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大军陪着我一起还朝,不等到洛阳,只怕就会有大变了。”
唐彬叹了口气:“公子,你一定有不便说出口的原因,但朝局诡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儒宗兄放心,大将军放心,区区一点小事,我还料理得来,柯有一事要摆脱大将军了。”杨柯抱拳拱手。
马隆笑道:“我么自家兄弟,老弟你不说我也知道,放心吧,玉儿一家老小,我会安置他们回原籍,镇守地方的官吏多是我当年平定鲜卑的旧部,老哥哥我在他们面前开了口,没人敢怠慢玉儿姑娘的。”
杨柯长揖到地:“我为二位兄长打个前站,备好接风酒宴,扫榻相迎,重逢之日,我们不醉不归。”
“不醉不归。”马隆和唐彬异口同声的说道。
杨柯翻身上马,带领着手下的亲军营,一路绝尘而去。
马隆看着杨柯的身影一直消失在大路的尽头,只有滚滚烟尘笼罩着天地交接的那一条线,方才转过身看了看唐彬:“休烈是个深沉的性子,他不说,我也不便去问,从那天晚上接到张昌密报开始,我就觉得他不对劲,能让休烈心神不定到这个地步的,一定不是小事。你是休烈的故交,听到什么风声没有?”
唐彬摇摇头,凝视着杨柯一行消失的远方,意味深长的说道:“休烈这个人,从来不怕对手,但他最怕的是祸起于萧蔷之内,表面上看,他这个人很有理性,其实骨子里最重情义,藩王和朝臣闹事都不用替他担心,休烈有的是办法对付他们,我唯一顾虑的是他身边的人在兴风作浪,我怕他会心软。。。。。。。”
马隆心中揣测日久的心事和唐彬含而不露的一番话可以说不谋而合,杨柯看似是个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者,其实,这何尝不是他披在身上的另一层伪装呢。
与马隆和唐彬一样远远目送杨柯的还有两个人,那就是玉儿和她的老爹,矗立在寒风之中,良久不动,老爹叹了口气:“看不见了,玉儿,咱们回去吧。”
玉儿喃喃自语:“是啊,看不见了,再也看不见了,咱们也该回去了。”
第九十六章 密归京都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这是一个风景颇为秀丽的村子,四面环绕着苍翠的群山。山下,有棋盘似的农田,绿竹掩映的村舍,柳丝垂条的池塘,还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涓涓地绕村而过。
正是一年中农事最紧要的时节,田间地头满是一派繁忙的农耕景象,男女老少遍布于阡陌纵横的田野里,正低头辛勤的劳作。依着官道的一株大槐树下摆着一个茶摊,三五个行旅正围坐在茶摊前,这一行人看起来风尘仆仆,居中而坐的年轻人正举着一个粗瓷大碗喝着凉茶,他身边的几个人看起来虽然是普通人打扮,但彪悍之气形之于外。
“大嫂,你也是本地人吧?”年轻人和看茶摊的妇人拉着家常。
“是啊,小妇人就是本地人,在这里住了好几代了。”那妇人一边用抹布擦拭着茶桌,一边嘴里也不闲着,看起来就是那种热心快肠,性格直爽的人。
“大嫂,这个茶摊够你们全家的生计吗?”年轻人继续问道。
“靠这个茶摊过日子,那我们一家人还不得喝西北风去。小妇人有寒湿病,下不得地,所以就在这里摆个茶摊,挣两口嚼谷,也是方便过路的客人。”妇人说道。
“那大嫂一家靠什么过日子呢?”
“我还有两个儿子,都在土里刨食,一家子全指着地里那点收成过日子。”
两人正有一搭没一搭的扯着闲篇,官道之上突然马蹄声大作,扬起一路烟尘,足有百八十号人的军兵由远及近,为首之人面貌凶恶,一脸的煞气。从茶摊旁经过的时候,丝毫没有减速,旁若无人的疾驰而过。那年轻人冷眼旁观,刻意盯着为首的军官多看了好几眼。
“这些遭瘟的官军,又不知道干什么天杀的坏事去了。”那妇人看着一行人远去,狠狠的啐了一口。
“大嫂,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啊?此地何时有了驻军的?”年轻人打听到。
“客官有所不知,本地没有驻军,原来这里一直都很太平,虽然大家伙日子过得苦点,毕竟是天子脚下,比起其他州府的老百姓吃不饱肚子还是要强多了。洛阳城里的兵也不会出来祸害我们。可几个月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伙一伙的兵,在这附近十里八乡祸害了个遍,抢粮食,抢女子,抢钱,白天从洛阳城出来,晚上就回去,坏事做绝。”
“此地里正和官家没人替百姓去申诉吗?”
“有个球用。”妇人恨恨道:“期初百姓们都去求官府主持公道,可后来干脆连官家的面都见不到,还告诉我们,这些兵大爷,官家也惹不起,让百姓看到他们来了就躲起来。里正就更别提了,在这帮畜生面前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哎,这是个什么世道啊,平头百姓没活路啊。”
年轻人一口喝完了碗中剩下的凉茶,以目示意身边的随从。随从掏出一大把串子钱放到了那妇人的面前。那妇人急忙推辞道:“几位客官,用不了这么多。。。。。。”
“大嫂,收下吧,我们还得谢谢你,打听到这么多有用的消息,大嫂放心,这帮**害不了多久了。”年轻人温言安慰道。
“难不成几位客官是官家?小妇人有眼无珠,刚才胡乱嚼舌头,几位官人千万别怪罪。。。。。。”那妇人显然为自己刚才嘴上没个把门的,骂官府无能而心怀忐忑。
年轻人微微笑道:“大嫂,你的茶很好喝,下次我们再来喝你的茶,听你骂官府,这帮当官的,欺软怕硬,看着治下之民受苦,却不闻不问,明哲保身,太不是东西。大嫂你骂的还轻了,要我说,就是一群尸位素餐的狗官,白白损耗民脂民膏。”说完,带领着手下出了茶棚,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黄昏时分,这一行人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年轻人看着眼前这片毫不起眼的庄园,对身边的侍从说道:“你去看看,唐先生到了没有。”侍从答应了一声,翻身下了马,正要上前拍门,突然,中门大开,从里面走出来以为老者,宽袍大袖,高冠蛾带,一双老眼精光四射,炯炯有神。
“公子,一路鞍马劳顿,园中已备好酒菜,为公子大胜归来接风洗尘。”老者笑呵呵的迎上前来,竟然是唐仲,马上的年轻人就是星夜赶回洛阳的杨柯。
“老夫子,这葫芦谷今日又要派上用场了。”杨柯也哈哈大笑道。
唐仲看着意气风发的杨柯,满意的点点头:“公子这一去大半年,胸中更有静气了,有你回来坐镇,朝廷无忧矣。”
杨柯翻身下马,拉住了唐仲:“老夫子辛苦了,这大半年在朝中可是辛劳过甚,今日柯好好陪老夫喝一杯,天大的事情,等明天再说。”
“对,天大的事情先放到一边,等明天酒醒了再说。”唐仲也被杨柯的情绪感染,大袖一挥:“公子请看,我还给你带来了一个人。”说罢,用手一指前方。
杨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庄中大门洞开,倚门而立着一位娉婷女郎,美目含笑,弯成了月牙一般,皓齿微露,落落大方,如凌波仙子一般衣袂飘飘走了过来,不是张蕊又会是谁?
杨柯这半年来奔波劳碌,一路行来又是心事重重,今天分别日久之后先是得遇故交,继而又能见到寤寐思服的女子,不由得愁怀为之一空:“幼芳,半年不见,你都瘦了,是想我想的吧?”
杨柯突然冒出的这一句话让张蕊立刻闹了个大红脸,笑中带嗔:“好好的一个人,在军伍里呆了大半年,怎么说起话来也变得没遮拦了,让老夫子笑话。”
唐仲哈哈大笑:“和原来相比,公子又多了几分真性情,这是好事啊。看来这半年多,公子是和军营里行伍的子弟打成一片了。”
杨柯微微笑道:“老夫子,幼芳,我们就别站在门口餐风饮露了,我们肚子早就咕咕叫了,赶紧开饭吧。”
第九十七章 久别重逢
(推上蚊子腿了,阅读量和收藏量一直增加,可怎么推荐票就是动都不动呢?原地踏步,靠老朋友支撑。麒麟可可不会互动,只想说,谢谢书友了,如果觉得好,给点票票,谢谢了,对作者来说很重要。打开成绩单,起码让我觉得有坚持的动力。)
唐仲和张蕊这才回过神来:“今日你有口福了,幼芳姑娘亲自下的厨,满满一桌子佳肴,我也跟着沾光了。”唐仲一边说,一边将众人让进了庄门,早有小厮过来坠蹬牵马,引着杨柯的几名随身亲兵下去用餐去了。
杨柯跟着唐仲二人穿过照壁和甬道,走进了葫芦谷,华灯初上,谷中依然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往来有军卒穿梭不停。唐仲道:“公子此次带上战场的随身亲兵化整为零,秘密潜回了葫芦谷,现在都完整的归建了,自平定贾后叛乱之后,照公子的吩咐,陆续又招了几千人马,这葫芦谷中现在藏着的足有五千精兵,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杨柯满意的点点头:“文候亲自训练和带出来的兵,自然差不了。司马颖现在有没有警觉我们的动向?”
唐仲摇摇头:“唐彬留在军中就是最好的掩护,世人都知道他是公子军中的心腹,没有人能猜到公子会悄悄一人回京都。公子这次的行踪除了太后、张大人和文候,连张昌都不知道。”
三人一路说着话,不知不觉就进了杨柯在葫芦谷中曾经居住过的小院,院内景物依旧,看起来整理得井井有条,和杨柯从前在的时候一模一样,只是多了一些盆栽花卉,看似漫不经心点缀在院落之中,但却是别有匠心,花红柳绿,不显媚俗。杨柯看了一眼张蕊,两人相视一笑,不用说,这些花草陈设一定是张蕊的手笔了。
客厅内已经摆满了一桌子的佳肴,几个素碟红绿相间搭配得十分好看,当中一口大铜锅,浓汤翻滚,香气四溢,是熬煮得白汁粘稠的鱼汤,配着新鲜碧绿的时蔬。更难得的是还有一盘鱼生,刀工十分了得,每片鱼生都是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杨柯不禁食指大动:“幼芳,辛苦你了,我只是随口说过鱼生的吃法,没想到你竟然都做出来了。”
张蕊笑道:“按照你说的办法,做了好几次,终于掌握了要领,也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那个味道。”
“不用尝,看着就错不了,这半年多在草原上除了肉就是肉,青菜都看不到几根,更别说鱼了。”杨柯迫不及待操起筷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