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歇感慨一句终于肯征求自己的意见了,可刚才楚王明明还是不大乐意伐齐,现在突然转变,说不定又生出了别的想法。
“王上,现在除了伐齐,已经没有让赵国感兴趣的了。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国力一落千丈,但谁也保不准齐国可不可以崛起。魏国的前车之鉴可就摆在那里呢!”
对于黄歇隐晦的说辞,楚王了然于胸。魏文侯时魏国乃第一强国,其后国力虽然稍有下降但也是各国需要仰仗的存在。等到了魏惠王时,魏国以庞涓为将。横行中原无阻,可是物极而衰,魏国的霸主地位生生被齐国拉了下去。直到齐湣王灭宋后,搞的天怒人怨,五国伐齐,齐国才衰落下去。
如今山东六国以赵国为首,但保不齐齐国也会取而代之。毕竟,论潜力论野心,齐国是最有可能给赵国制造麻烦的国家。从赵国时不时敲打齐国,占据齐国陪都高唐就可见赵国对于齐国的防范心里。如今秦国龟缩不出,赵国无论是为了长久的霸主地位还是扩充实力,齐国都是最好的选择。
“齐国终究太大,人口众多。虽然齐王昏庸,但田单的贤明不容小嘘。况且,赵国本来就是山东诸国之首,再给其三郡之地,更难遏制!”楚王长叹道。
黄歇一下子就读懂了楚王的担心。即使楚王喜好声色犬马,也知道任由赵国这么发展下去的话,赵国将一家独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消灭齐国对楚国短期来说是有利的,但少了齐国,谁也保不准赵国会不会把下一个目标瞄准楚国。楚王在衡量,这个险值不值得冒。
“臣以为,赵国既然想吞并齐国,自然会把田单这个因素考虑其中。”田单斟酌地说道。
“黄爱卿,你认为伐齐一事,是否可以把燕国拉入其中?或者,韩国?”楚王突然说了这一句话。
黄歇低头不语,楚王想这么做,肯定是不想赵国一家独大。有了其他国家的加入,楚国一方面可以减少损失,另一方面狼多肉少,无形中削弱了赵国的实力。毕竟,齐国就那么大,三个国家分的肯定比两个国家分的少。甚至,楚国可以在分赃的时候做些小动作,把疆界搞的混乱不清,浑水摸鱼。
之所以没有没有提及魏国,那是因为在关系上来说,燕国、韩国跟赵国更亲近一些。楚国可以想方设法把他们作为和赵国的缓冲。
“臣以为,此事燕国应该会同意,韩、赵怕是难以答应。”
黄歇叹气,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依照韩王然的那股聪明劲,在齐国得一块飞地。给赵、楚两国当缓冲,韩国怕是没有这种觉悟!至于赵国,也没有这种无私的共享精神。
楚王熊横却是觉得大有可为,不过是试试而已,说不定有意外的惊喜呢!当即言道:“黄爱卿,事在人为。权且替寡人劳心,爱卿的功劳寡人是不会忘记的。”
眼下之意是只要黄歇办成了这件事,封君封侯高官厚禄少不了,黄歇沉吟一下也只能应了下来。
当黄歇来到新郑的时候,已是九月下旬,天意正凉。农忙过后,韩王然按照当初的计划,下令分批召集农人编练新军。这个时候先期培训的常备军就发挥了作用。古之名将,指挥大军如臂指使。军队若想打胜仗需要注意许多因素。例如军心、士气、地形、方阵、士卒的勇武等等。韩王然却是归结于两点,纪律和后勤保障。
一支军队最忌讳的就是毫无斗志和凝聚力,纪律可以解决这一点。韩国的军纪在诸国当中算是松散的了,这也是最急需改观的地方。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只要赏罚分明,谁人不愿效力,谁人不敢效力。
韩王然深得其中精髓,在两个月的训练当中。士卒们发现军功的获取不仅仅来源于战场,如果是训练里表现突出。比如在全军箭术比试里跃居前十名者,实授田十余亩到百余亩。这可是可以传给子子孙孙的重赏!对农人来说,钱财都想虚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土地才是最真的。
如果你担心有箭术精明的军官和你抢功,大可不必。像箭术、近身肉搏等武技的考核,什长以上的的军官是没有资格参与的。这摆明了就是给普通士卒一个赚取奖励的机会。
如果你对这些不感兴趣。也可以报名和往常需要仰视的伯长、属长、千人将们同台竞技。至于比试的科目嘛,当然是指挥。只要你觉得之前是怀才不遇,想要一试身手,那大可勇敢站出来。这些日子,已经有十余人获得将军的赏识。被送到军学院学习。
甚至,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哪怕是修理战车、预报天气、辨识方向,军中的高层们都会对你刮目相看,继而提拔。
说到军学院,这是韩王然的一个创新。这个时代的兵家都是敝帚自珍的,缺乏交流,能够著述兵书的大家更是将一生心得遮遮掩掩。听起来是固步自封,但也有其中的苦衷。韩王然就是想把这个现状打破。
虽然雇佣兵这种职业已经存在,但却不为大众所理解。各国受国力所限制,也不可能养着一大批纯职业的军人来应对此起彼伏的战事。韩王然的策略是每年定期召集农人培训,一支大军的基础在于伍什。例如韩国有三十万大军,如果常备的六万大军全部是由伍长组成,平日里备战,一旦有战事则以伍为单位,迅速组织起一支大军,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韩王然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服务于战争。赏赐有才能的士卒乃是激励士气,让他们看到希望,包括设置军学院也是物尽其才。韩王然希望,军中的每个士卒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比如一个伍长被杀,要马上有一个可以取代他的人,不能因此自乱阵脚。这就需要划分每个人的职责,让他们习惯并融入到自己的角色。
像行伍兵种的组成、士卒的待遇,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韩王然在听取了卫尉李牧、郎中令蒙驁、少府陈穗、治粟内史刘光的建议后一一决定。这还只是因此,这个秋天对韩王然来说是极其忙碌的。
忙碌的还不只有这些,九月上旬的时候,韩王然决定在南阳设立韩国的第一支水军,这个时候还称之为舟师。以前韩国受限于地域狭小,境内没有什么大河(忽略穿越韩国百余里的那条河水吧),不发展舟师情有可原。但如今,韩国据有四郡之地,洛水大部分在韩国境内,汝水、叶水上游也在韩国的掌控之中,不好好利用的话,实在对不起自己。
韩王然可是清楚,舟师一旦成军,楚国若是不待见自己的话,自己完全可以顺流而下。进犯淮泗之地。当然,也要防备秦国顺着丹水、汉水来进犯自己。
这个时候说到舟师,最强大的当为秦国。九年前(公元前280年),秦国进犯楚国的黔中郡,发动舟师,有船上万艘。声势虽然浩大。船的载重量也可见一斑。韩王然可是打着一个主意,今后无论是伐楚还是经略巴蜀,这个舟师都是必不可少。
在新郑停留了三日后,韩王然终于同意接见黄歇。黄歇访赵一事自己已经知道,虽然不清楚其中具体的缘由,韩王然也能猜出三分,无非是结盟而已。但是齐国派遣密使访问大梁,这个好不容易打探出来的消息更让韩王然关心。
无论哪个时代,最见不得人的消息最是重要。就像两国互访。表面上都是友好磋商,达成共识。实际上的利益呼唤都是在谈判桌下暗自进行。
这几日,黄歇先后拜见了三公九卿,礼数一点也没落下。通过这个,韩王然已经知道了黄歇的来意,但他还是和颜悦色地让行礼的黄歇起身,说了些废话。
“楚王最近安好?”
黄歇打量了下眼前这个年轻地过分的君王,言辞恭敬地回道:“谢韩王关心。吾王一切安好!临行前,吾王交代微臣向韩王问安。并向韩王贺喜。此乃吾王令人猎取的麝香、熊胆等一应名贵药材,想必王后再过几月应该用得着。”
韩王然笑意更浓,王后姬淼有孕的消息楚国知道并不奇怪。看来楚王是要拍自己的马屁,不过这次还真拍对了。伸手不打笑脸人,对于楚王的心意韩王然欣然领受了。
“楚王费心了!来人!去取万张纸,作为寡人的回礼!”韩王然先是感谢了一番。对身边的宦者令吩咐道。现在韩王然喜欢用纸张来作为回礼,既“便宜”又能宣传品牌,何乐而不为呢!
黄歇心中却是暗道韩王然真是小气,虽然不清楚汉邑里的那些纸张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但想来应该没有太高的成本。只是。列国怎么打听刺探也不能得其要领。那些被派去潜进汉邑的密探全都是有去无回,几次三番后,就连秦国都断了这个念头。
不过,韩王然如此客气也让黄歇感觉接下来的游说不会顺利。韩王然一副恩怨分明、公私分明的态度摆明了不会因为楚王的心意而改变。
黄歇此行来新郑,穿南阳、三川而过,深切感受到了韩国的勃勃生机。如果说楚国是一个暮气沉沉的老人,那韩国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壮。自己到过楚国的许多地方,骄奢的上层和麻木不仁的庶民是楚国的鲜明写照。但韩国却是庶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地方豪族们也是谨守规矩,不敢造次。此时的韩国像极了过去的秦国,但却比秦国多了一丝人情味。
联想到韩国许多村落已经修建起了学堂,声势浩大的舟师,黄歇断言,韩王然的心思肯定不止于此。韩国,不可得罪。这是黄歇得出的结论。
于是黄歇把姿态摆的愈发端正,韩王然似乎很是满意,言道:“左徒大人跋山涉水,一定是有事相商。如今三公九卿皆在,不妨直言。”
对于韩王然的这么直接的态度,黄歇明显有些不适应。为政者,哪个不是三缄其口,顾左右而言他,不把对方逼到一定地步,是绝对不会说出自己的态度。甚至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就绝对不会伸出援手的也大有之。
韩王然却是不这么想,韩国现在需要的是时间,重要的是时间,哪次朝会不是将国家大事定好后就各自匆匆返回府邸,操持国事。和楚国磨洋工,耍嘴皮子,空空其谈,这不是韩王然所乐意的。务实而非务虚,这也是韩王然正在全国贯彻的。尸位素餐者在韩国早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你无法胜任自己的职位,还有许多人在招贤馆眼巴巴地等着呢!
黄歇也是机智之人,他只是一愣就坦言道:“当今天下,秦国连战连败,只得闭关自守,不足为虑。我山东六国本该趁此良机,睦邻友好,合力讨伐暴秦,还这个天下一个朗朗乾坤。然则有齐国不以诛秦为己任,袭扰邻国,夺其地,妄图称霸山东。歇以为,齐国不除,山东不宁。”
对于楚国站在这么高的道德制高点上品论齐国,韩王然并不惊讶。天下熙熙皆为利往,齐国灭掉鲁国,那是鲁国太弱小。进犯楚国,那是楚国不察。这乱世,就是以拳头,以实力来说话。如今楚国屡战屡败,失掉话语权,沦落到只能谴责齐国,这是很无奈的做法。如果自己的韩国也变成这样,那也只能是咎由自取。
心里虽然鄙视楚国的道貌岸然,韩王然面子上却是很是和善,言道:“那贵国的意思就是想联合寡人的韩国讨伐齐国喽?”
“正是!”黄歇回答地急促有利,犹如现在的心境。
“那寡人能有什么好处?”韩王然问得很是直接。
黄歇以为韩王然意动,当即游说道:“只要韩王您同意伐齐,吾王愿意共分齐地,与贵国结为兄弟之邦,合力抗秦!”
面对黄歇画下的大饼,韩王然并不心动,反而饶有兴趣地说道:“寡人听说左徒大人刚刚从邯郸回来!”
黄歇心下一紧,知道对方想要问什么,但也只能点点头承认,言道:“确实!”
“那伐齐一事,赵王是个什么态度?左徒大人知道,眼下我们韩国可是和魏国、燕国一起,以赵国为首。”韩王然笑的很是灿烂,直指要害。(未完待续……)
地一百七十三章燕国的应对
黄歇回答地滴水不漏,“赵王也认为齐国乃我山东诸国的害群之马,不除之无以安心攻秦!”
韩王然沉吟不语,黄歇的话透露出两点,一是赵王对攻齐很感兴趣,二是灭齐后山东五国当合力攻秦。
韩王然从不怀疑赵国对齐国的打压之心,去年四国会盟的时候,赵王就得意洋洋地勾勒了一副联盟的扩张图。按照当初的约定,赵国取齐,魏国攻楚,韩国取汉中,燕国北略东胡。只是,自己很清楚,燕王、魏王也很清楚,谁都绝对不会傻乎乎地按照赵王的思路来。
齐国无疑是富饶的,而且赵国有能力吃下。楚国却是可以撑死魏国,至于汉中和草原,这是难啃的骨头,燕国、韩国也不会放着肥肉不吃去啃骨头。如今听黄歇的说辞,赵国居然好心地要和楚国瓜分齐国,甚至还拉上韩国。
“阴谋!这里面绝对有猫腻!”韩王然在心里迅速做出了判断。
但表面上,韩王然却装作很感兴趣地样子,说道:“赵王真要联合贵国和寡人的韩国攻齐吗?”。
黄歇心里一颤,暗道韩王然真是狡猾。刚才自己偷换概念,“如实地”表明了赵王的态度,却隐瞒了赵王只想和楚国攻齐的事实。本以为韩王然会在自己的利诱之下爽快地答应,到时候赵国说不得顾及和韩国的情分,同意韩国加入进来。
哪想到韩王然的心思如此缜密,识破了自己的小聪明。这样一来,迫使韩国将错就错的计策已经没用了。自己若是撒谎的话只会惹恼赵国、韩国,得不偿失。
念及于此,黄歇不紧不慢地笑道:“歇去邯郸的时候,赵王倒是表示愿意和楚国一起伐齐。不过。回到郢都后,吾王觉得有秦国掣肘,我国在伐齐一事上能出的力很少。这才命歇来新郑,希望贵国可以援手一二。”
面对黄歇的巧辩,韩王然知道自己差点就着了对方的道。不过他也不着恼,只是点了点头。笑道:“原来赵王是想和贵国伐齐!这样的话,我韩国不好插手了吧!”
韩王然口中的“贵国”两个字咬的很深,黄歇知道对方有些埋怨自己耍小聪明。但身为一个政客,面不改色,或者说脸皮厚是最基本的要求。黄歇装作没有听懂,回道:“贵国与赵国同为盟国,不分彼此嘛!大家都是为了攻秦大业。况且齐国富庶,歇以为伐齐对贵国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韩王然心中默默地叹了口气,楚国的心思自己应该是知道了。无非是怕付出太多的牺牲又捞不到足够的好处。按照实力来说。赵国勉强可以吃下齐国,如果有楚国这个冤大头的话,应该更不费力。对于齐国这块肥肉,赵国怕是不愿和韩、魏、燕三国中的任意一国分享。跟楚国就没关系了,一者楚国还不是赵国的盟友,赵国可是随时翻脸;二者楚国时刻面临秦国的威胁,赵国可以借此让楚国投鼠忌器。
凭心而论,如果不是地理位置的关系。韩王然对齐国也是很动心的。不过嘛,屁股决定位置。位置决定想法。就算赵国主动拉拢自己一起伐齐,自己也是会推诿的。原因很简单,就算灭掉了齐国,自己也不过是分一块飞地。相反,留着齐国的话还可以时不时恶心一下赵国,让他们的手不要伸得太深。
不过。这样的话藏在心里就好。韩王然是绝对不会主动说出来的,这就是政治。韩王然脑海里迅速否决了黄歇的提议,却露出一副为难的表情,说道:“寡人早就听说齐国富庶,只可惜未能一见!如今秦国蠢蠢欲动。寡人的大军都囤聚在武关、宜阳一线,轻易不可调离。对于齐国,寡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说完,韩王然显得很是沮丧。似乎在为错过这个好机会而失望。不过,他的心里却是暗暗讽刺楚王,“想拉我给你们楚国垫背,没门!”
大殿内的韩国众臣也是纷纷附和,如今韩国新法刚刚实施还不到一年,正是深化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伐齐的话,不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无以成行。国家的整个计划都被会打乱的。
像张平、范睢、李牧这样的心腹更是清楚,韩王然私下聊天的时候曾经嘱咐过,韩国如今需要的是和平,是发展。能不动刀兵就不动刀兵,如果真要出兵的话,不可超过三万。休养生息方能增强国力!
黄歇一看群臣的反应,就知道拉拢韩国多半是没戏了。韩王然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他的猜想。
“寡人认为,魏国和燕国对伐齐应该很有兴趣。左徒大人若是得空,不妨去一下大梁或者蓟城,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韩王然‘无私’地说道。
黄歇点了点头,临行前楚王熊横交代,若是韩国无意伐齐的话,那就游说燕国,燕国不行那就魏国,若是魏国也不同意也只能答应赵国了。
“如此倒是甚为可惜了。歇还以为韩王您会对这个感兴趣呢!”黄歇被拒绝后,很快掩饰了眼中的落寞之情,笑着说道。
“寡人倒是感兴趣!只是秦国对寡人的南阳、三川更感兴趣啊!寡人不得不防!哈哈!”
送走了黄歇,朝会没过多久就结束了,这也说明韩国政府如今的高效。问责制度的实施让每个官员绷紧了弦,往常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再没有发生。
“王上!没想到赵国这么快就安奈不住,要对齐国动手了!”留下来向韩王然汇报一些新法最新进展的范睢笑道。
“是啊!只不过,齐国可不是那么好吃下的。”韩王然说的很有深意。
范睢点了点头,笑的很是得意。
进入十月份的时候,蓟城飘起了第一场雪。虽然是小雪,但也告示着寒冬的正式到来。黄歇的车驾就是踏着十月末的第一场雪来到蓟城的。
燕国今年日子不顺,四个月的大旱多多少少影响了燕国今年的收成。好在农人们辛劳,抢回了不少粮食。年初的时候;东胡衔恨而来。进犯辽东郡。要知道,十多年前辽东可还是东胡的底盘。东胡比往常更有理由来打草谷。韩国在第一时间派军增援,一万人不多不少,但也足够分担燕国的压力。燕王对此是深表感激的,当然,如果燕王知道自己这个“妹夫”是打着练兵的思想那就另当别论了。
对韩国百姓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由于燕王后怀有身孕,燕王下令租税减半。如果再加上一件的话,那就是韩国的商队在大肆收购良马。燕国别的很少,但论及良马还是很多的。用马匹换来粮食,这让不少燕国百姓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抵达蓟城后,黄歇先是去拜访了燕国的“三驾马车”——丞相将渠、长大夫剧辛、将军荣蚠,以及燕王的心腹蓟城令栗腹,中郎将王方。然后才向燕王递上了拜帖。
当然,黄歇也不会不识大体地将伐燕的谋划搞的满城风雨。事实上。除了向将渠委婉地透露了自己打来意后,黄歇对于其他人只是礼节性地拜访,于伐齐一事只字未提。不过,黄歇相信,心思娴熟的将渠一定会将这个消息禀报给燕王。
果不其然,燕王跟黄歇一见面就单刀直入,询问黄歇的来意。“左徒大人跋山涉水,一定身负使命!不知所为何事?”
黄歇笑了笑。言道:“为燕国大计而来!”
“哦?”燕王露出感兴趣的模样,问道:“计者何?”
“歇听说。燕国、齐国乃世仇!子之乱燕,齐国肆虐燕国三年而返。后昭王建黄金台,隐忍十数年报得大仇。齐国,当其强盛也,诸侯莫不敢挡,燕国却能杀入齐国。如入无人之境;当其弱小,有须臾亡失社稷之大危,齐国却能以两城之地富国。”
燕王脸色平淡地点了点头,齐国对燕国来说,有三年之辱。不过。燕昭王时,燕国也算报了大仇。只可惜,骑劫的愚蠢或者说先王的大意让齐国的火牛之计生效。燕国唯一一次称霸中原、号令天下的机会算是彻底失去了。这样的大仇似乎比三年之辱更深刻。
黄歇随即问道:“敢问燕王,您愿意灭掉齐国,报仇雪恨吗?”。
“固所愿,未能成行也!”燕王回答地很是干脆。
黄歇满意地点了点头,献策道:“我楚国愿意助贵国一臂之力,狩猎于齐!只要燕王您同意,我大楚数十万精锐自北而上。两路夹击,必然所向披靡!”
面对楚国描绘的美好前景,燕王没有轻易地答应,反而谨慎地问道:“寡人还不知道,原来楚王是如此一个热心肠之人。”当初五国伐齐,只有楚国保持中立。群殴齐国结束后,楚国却又北上抢地盘。楚王在这件事上,给燕王留下的印象可不怎么好!
黄歇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言道:“齐国狼子野心,犯我泗水之地,我楚国早就想消除这个隐患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良机!如今赵王有意伐齐,贵国和我楚国何不合力伐齐,共分其地呢!”
燕王琢磨了一下,承认这个诱惑对于燕国来说不是一般的大。毕竟,燕国上下都很清楚,在北面建长城固守之后,燕国只有在南面还有威胁。但这个威胁却是很小,毕竟有赵国、魏国撑腰,齐国除非发了疯,否则不会跟自己不对付!不过,燕国对齐国的恨却是刻骨铭深。哪个燕人没有亲朋好友命丧于齐人之手,燕国最想做的是毁其宗庙社稷,以消心头之恨。
去年年初的时候四国会盟,赵国提出燕国的势力不要往南伸,不要往中原方向拓展。潜台词就是往北面东面的酷寒之地发展。对此燕王是嗤之以鼻的。燕国已经够地广人稀的了,要再多的土地又有何用,更何况是那些只能长牧草的草原。
如今燕国已经和赵国联姻,燕王一直想尝试试探下赵国的底线。毕竟有赵国公主这个牵线搭桥的,燕王多多少少有些底线。
所以,燕王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下来,而是颇具深意地笑了笑,言道:“共分其地?听起来不错。不过,这个地到底怎么分呢?”
黄歇以为燕王很感兴趣,强忍住内心的兴奋,言道:“自然是谁攻下的就归谁!”
燕王呵呵一笑,问道:“赵王也是这么认为的?”
黄歇一愣,委婉地解释道:“贵国和赵国已经联姻。想必燕王您这么提出的话,赵王肯定不会有意见!”
燕王点了点头,心里却是暗骂道:“想让寡人给你们当挡箭牌,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且不说赵国已经明确表示,希望齐国由他们自己一力吞下。自己和赵王是姻亲不假,但这个年头,亲情终究比不上国家利益!”
“燕王,您的意思?”黄歇在逼迫燕王早下决定。
“这件事赵王应该没有同意吧?”燕王语出惊人道。
黄歇心里冒了个大冷汗,分辨道:“赵王说以赵国的国力强攻齐国。即使拿下也是损失惨遭。这才生出联合的念头。只不过,我大楚为防备秦军,大军主力全都在西部,须臾间无法调动!因此,答应联合赵国灭齐,怕是会有些力不从心。贵国和齐国乃生死大敌,又和赵国关系最好!吾王认为,三国合则利。分则害!”
对于对方的狡辩燕王并没有放在心上,位置决定态度。楚国的这个态度实际上是没有错的。自己在思考的是为了这个利益值不值得去争取。
想到这里,燕王笑意更浓,“左徒大人一路辛苦了。不如权且在驿站休息,这件事太过重大,寡人要和大臣们商量商量!”
“那臣先告退了!”尽到自己职责的黄歇退了出去。
黄歇出门以后,燕王环视了群臣。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诸位爱卿皆是寡人的心腹,如今无什么外人,对于楚国的条件,众爱卿以为如何呢?”
丞相将渠率先回道:“臣以为,今山东诸国以赵国为首。我燕国又有盟友之名,当注意赵国的态度。既然赵国一开始希望和楚国合作,那么我们燕国最好不要插手其中。”
燕王心中点了点头,这也是自己的考虑之一。长大夫剧辛却是摇了摇头,说道:“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如今我燕国是与赵国交好,但谁可以保证我们两国日后不会因利益而分道扬镳?加入赵国如愿吞并掉齐国,那么我们燕国与中原各国的联系将彻底断绝!燕国若想发展,只能北上或者东进蛮荒!”
燕王点头称是,这也是自己的担心,正是自己犹豫不决的关键所在。说起军事,燕王自然向军事大家将军荣蚠问道:“荣将军!如果要灭齐,需要多少数量的军队?”
荣蚠心中快速估量了一下,迅速回答道:“至少四十万到四十五万大军!”
“也就是我们燕、赵、楚若要伐齐的话,每国要出十五万左右的大军!怎么会这么多呢?”燕王有些疑惑地问道。如今齐国兵力还不到三十万,为何需要四十万以上的大军才能灭齐呢!
荣蚠解释道:“三国伐齐的话,齐国一定会意识到这是亡国之战!在放宽征兵条件(如降低到15到60岁的男子)的基础上,齐国的兵力应该有三十五万!作为攻城的一方,损失既大,还要分兵守卫拿下的城邑!四十万已经是最保守的估计了!”
燕王点点头,示意清楚了。如此说来,燕、楚两国若要参与其中获利甚多的话,只能是出半数的兵力了!除非每国出兵五六万、七八万,接受赵国占据大份利益的现实,不然只能如此分配兵力!
“栗大夫,你以为呢?”燕王又向上大夫栗腹问道。
“臣以为,如今我燕国和赵国交好,不利用这个良机谋取些利益,太些吃亏了!”栗腹说得很是实际。
燕王却是听后很开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如果每个人都淡泊名利,那时代也不用进步了。对于实话时候的这个心腹,燕王表现得很是大度。
“王中郎将,你同意楚国的提议吗?”。自从蓟城事变后,王方被提拔进决策权。负责燕王守卫的中郎将王方的大名谁人不识!
“臣以为,楚国虽有私心,但对我燕国来说,伐齐却是真有意义的。一者为练兵,二者拓展生存空间。齐国不除,我燕国就不得不分心南面。相反,取得齐国一郡甚至半郡土地后,我们退可观天下大势,进可争霸中原!”
其实,这也是燕王的野心。只不过他平时掩藏得很好罢了。燕国毕竟太过弱小,不可低调。不过,这次自己完全可以把楚国推到前面,让后贿赂赵国大臣,让他们抱怨说齐国太大,赵国不可能一口气吞下。
把整个事情的利弊再次分析了一遍,燕王终于是抬起了头,信心满满地说道:“寡人决心已定,派遣使者访问邯郸!赵王若是同意我燕国加入其中最好,若是不能,我燕国大可不必和赵国撕破脸皮!听清楚了吗?”。
“臣等明白!”
燕王满意地哈哈大笑,“散朝!”(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四章秦国
赵国,邯郸。
赵王有些郁闷地送走了燕国的使者。赵王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婿——燕王居然也打起了齐国的主意。这是赵王所不允许的,哪怕燕国的王后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在赵王看来,当初已经说好了,赵国的目标是拿下齐国,燕国的目标是北上。如今燕王想借着王后的关系,推翻原来默认的条款,这不厚道。
赵王表面面色平静,可平原君赵胜、上卿蔺相如、信平君廉颇、平阳君赵豹、国尉赵奢在第一时间被赵王召集,无疑说明了赵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