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这个时期。远在东方的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破坏。

桓王之孙周釐王时,齐国势大,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釐王大喜,做出了让步,让齐国掌管大权,成为第一个春秋五霸。此后几代周王。莫不拉拢诸国中较为强大的国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他们占据自己大义,自己也乐得安享太平。宋国、晋国、秦国、楚国,莫不如是!

整个春秋,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战事不断,天下各国莫能置身事外。周王室虽然处心积虑谋得一夕之安。但终究越来越衰弱。襄王死后,周王室居然无钱给襄王下葬。最后求助鲁国,鲁文公派人送去财帛,才让襄王得以入土为安。

不过,在这个时期,除了南方的楚国因为文化、地理位置的关系,脱离周王室的名义统治。自立门户。各国即使心中再不把周王室当回事,也做足了表面功夫。

等到了周贞王的时候,韩、赵、魏三家吞并了晋国的其他贵族,晋国名存实亡,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乱象已生。

贞王死后,周王室自己陷入内乱,兄弟阋于墙,哀王、思王、考王三兄弟上演了一场谋杀大戏。哀王死于思王之手,思王死于考王之手。等到考王坐稳了王位,整个周王室控制的地区方圆不过百余里。

即使这样,考王还将自己控制的区域分成两块,一块给了自己的弟弟,让他建立西周国,一块留给自己。后来,西周国又分出去一个东周国。两国混战,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居然只剩下数十里。

考王死后,烈王继位。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驱逐晋君,烈王派人封韩、赵、魏为诸侯。在齐国掌权的田氏一族受其鼓舞,也撕下了最后的面皮,驱逐齐君,史称田氏代齐。姜姓齐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原本在这个时候,周王室还能拉拢鲁、燕、宋、郑等诸侯,使齐、楚不敢欺周。但随着周王室承认了田氏齐国、韩国、赵国、魏国,天下进入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乱时期,是为战国。

晋、齐两国作为开国时最为重要的两大诸侯国,就这么成为历史。周王室失去了两座靠山,再也不复当初的荣耀。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称王等同于自立门户,毕竟,周王也不过是王爵。自此,周天子正式成为了摆设。

在整个战国时期,周王室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周旋于各国之间。好在,或许是顾忌周王室残余的影响力,也或许是周王室的土地实在太过狭小让临近的诸国不感兴趣,周国的社稷得以保全。

对天下百姓而言,周国虽然弱小,但涉及到一个正统问题,影响力极大。在没有绝对的把握应付灭掉周国后的一系列变故前,没有国家愿意冒这个风险。如今韩国堂而皇之地撕掉了周王朝最后一层遮羞布,让周王朝成为历史长河的一段文字,足以令天下各国震惊不已。当初,韩国一举吞并魏国的影响也不过如此。

韩灭周祀的消息迅速传遍天下,燕、赵、齐、楚、秦五国听闻这个消息,皆是召集群臣共议此事。因为他们清楚,韩国灭掉周国的举动绝不是为了区区二十里之地,而是在向天下叫板。否则,就不会堂而皇之地将九鼎带入洛阳。

九鼎乃是传国之宝,周王室衰弱,自然引各国觊觎。楚庄王率先问鼎之轻重,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好在周国大夫王孙满一句“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让楚王无言以对,悻悻而归。

秦惠王时,张仪献策,向周王室索要九鼎以号令诸侯,楚国、齐国也蠢蠢欲动,想要夺取九鼎。周王室周旋于各国之间,让各国彼此牵制,保住了九鼎。

秦武王自以为力能扛鼎。想要携带九鼎之一的雍州之鼎回咸阳,却力竭而死。秦武王的自大是一方面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也足以说明,秦国对九鼎的重视。传国之宝,非有德者不能据有之。谁能拥有九鼎,在政治上就占据主动。

韩王会不会得寸进尺。学齐湣王、秦昭王称帝,令各国入朝称臣,犹未可知。但毫无疑问,在灭掉周朝祭祀,夺取九鼎后,韩王已经有了称帝、号令天下的资格。

齐国君臣得知韩王以周朝气数已尽,去周王王爵,收九鼎于洛阳的消息后,大为惶恐。齐国很清楚。韩国是在为继承周朝的国祚做准备。有九鼎在手,韩国国力又是天下其他诸侯的两倍,没有人敢在以后与韩国作对。

如果诸国联合,韩国或许迫于压力会放弃帝号,但无论燕赵也好,秦楚也罢,都有足够的战略纵深,韩国即使打败这四国。四国也能保全社稷。所以,实际上他们冒的风险不大。齐国则不然。齐国仅仅剩下两郡之地,这两郡之地又被韩国三面包围,韩国随时可以在不惊动天下各国的情况下,攻打齐国,甚至一战而亡齐国。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自然不愿意得罪韩国。惶恐之余。齐王还是派出了使者前往洛阳,恭贺韩王。严守中立或者亲近韩国是齐国现在的治国之道。

秦国则是由于太子异人还在洛阳为质,韩国又有救援秦国,让秦国夺取一郡之地的大恩,不愿意与韩国发生冲突。对于韩国灭亡周祀、夺取九鼎。秦王派出郎中令吕不韦为使前往洛阳,送上厚礼以示支持。

燕、赵两国虽然心中不服,但秦、齐两国旗帜鲜明地表明站在韩国这一边,加上燕、赵新败,军心、士气低落,也知道不是和韩国为敌的时候,也就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

唯有楚国,携灭亡越国的声势,派出使者前往洛阳指责韩国不该将九鼎据为己有,而应该按照九鼎的诞生之地,返回给所属各国。夏禹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每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一鼎,共九鼎。每个鼎上都镌刻着当地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象征本州。

除了扬州以外,韩国占据夏禹时候的八州之地。按照楚国的说辞,除了扬州之鼎要归还给楚国,其余八鼎可以名正言顺地放在韩国这里。

但九鼎象征天下,韩国自然不会把扬州之鼎送给楚国。虽然楚国的使者屡次三番地表明楚国对扬州之鼎的所有权,奈何韩国视若罔闻。无论是韩王还是韩国的三公九卿都不待见楚国使者,在吵闹了一番后,发现自己被彻底冷落的楚国使者灰溜溜地返回江东郡向楚王复命。

别说天下诸国没有人附和楚王,就算各国都认为韩国应当将九鼎送还给周侯,韩国也会对此置之不理。因为韩国又这个实力,也有这个底气。

一番试探之后,韩国已然确定,就目前而言,天下各国之中唯有楚国不知道天高地厚,故意给自己难堪。但楚国也算识趣,知道走迂回路线。如果楚国跳将出来,直接反对韩国灭掉周祀或者质疑韩国不配据有九鼎,那韩国势必要对楚国用兵,给楚国一点颜色瞧瞧。

但楚国现在只是质疑九鼎该不该由韩国全部据有,楚国毕竟占据着扬州,随着周王室成为历史,身为扬州的主人,楚国有这个底气申明自己的主张和权力。虽然最终楚国的“合理”要求被韩国华丽丽地忽略了,但总归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就这一点而言,相比较燕、赵、齐、秦的忍让,令周侯老怀欣慰。

既然各国没有联合起来,加兵于韩国,那称帝的条件就成熟了。六月份的时候,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太尉魏辙联合上书,请求韩王称帝。韩王以自己才疏学浅,婉拒。次日,三公九卿联名上书,满朝臣子无有不从者,韩王亦是固辞不受。很快,这种风波席卷全国,九州三十二郡,各州郡长官,纷纷上书,恳请韩王称帝。更有不少州县长官献上祥瑞,以示意韩王乃是真命天子,非韩王无以安天下。

韩王一边上演着固辞不受的戏码,一边派人观察着各国的动向。而有关帝号的争论也渐起,毕竟,秦昭王、齐湣王也曾称帝,一个为西帝,一个是东帝。韩王称帝,总要有别于秦昭王、齐湣王。

自中央集权建立以来,各朝各代的君王称呼就没有统一过。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朝君王称“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僭越称王,尊周王为“天王”,亦即天子,上天之嫡长子,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万民。

为了表示韩国是从周王室手中顺应天命,接过了治理天下的权力,天子的称呼再合适不过,但在正式的称谓上,追本溯源,称帝也比较合适。相比较秦、燕、赵、齐、楚还停留在“王”的称谓上,韩王称天子也好,帝王也罢,都足以彰显韩国高人一等的地位,占据一个名分。

不过,这个“帝”有别于商朝君主的称谓。荀况上书称,上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有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韩王的仁义,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宜称“皇帝”,简称为帝。

为了表示韩国是从周王室手中顺应天命,接过了治理天下的权力,天子的称呼再合适不过,但在正式的称谓上,追本溯源,称帝也比较合适。相比较秦、燕、赵、齐、楚还停留在“王”的称谓上,韩王称天子也好,帝王也罢,都足以彰显韩国高人一等的地位,占据一个名分。

不过,这个“帝”有别于商朝君主的称谓。荀况上书称,上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有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韩王的仁义,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宜称“皇帝”,简称为帝。

ps:修改下,马上好。上一章已经修改好了

第五十八章楚王称帝的念头

楚国,吴县。~頂點小說,

对于韩王称帝,楚王很不服气。周朝的气数确实已经没了,但怎么看,也轮不到韩国来做。韩国的开国国君韩宣子与赵襄子、魏献子暗杀智伯,瓜分晋地,架空晋君,怎么看都是无父无君之人。虽然韩国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但韩国的江山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在楚王看来,即使韩国在与各国讲求信义,治理百姓讲求仁义,但也改不了韩国先祖出身卑微、道貌岸然的事实。同样的道理,赵国、魏国也是如此,无父无君之人,岂配称帝坐拥天下。

至于齐国,如果是姜氏齐国,如果是桓公时候那般强大的齐国,称帝也未尝不可。但现在的齐国是田氏齐国,是仅仅只有两郡之地的齐国,所以,齐国也没这个资格称帝。

还有秦国,早先不过是给周王室养马的部落,虽然祖上阔绰过,让天下诸侯吃过不少的亏。但现在的秦国,窝在西北,委派太子异人到洛阳,不敢对韩国又任何违背。

燕国的祖上是与周公齐名的召公,乃是天下不多的周王室直系血脉。单单就祖上出身或者血脉而言,在楚王眼里,也就燕国有这个资格称帝,有这个资格获得九鼎。

当然,相比较燕国,楚国的资格就更高了!楚国的先祖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乃是黄帝的子孙。或许是觉得自己血脉高贵,或许是无法忍受中原各国对自己的羞辱,楚国创造了无数了第一。楚国是第一个敢公开和周王室叫板的国家,是一个称王的国家,是亡人社稷最多的国家!

楚人性情豪迈,不下关陇。但有明君良臣,但凡后继之君能审时度势,亲贤臣远小人,行新法,收百姓之心,楚国一统天下的几率要远高于秦国。

虽然楚国如今失去了淮泗之地。失去了荆州,但秉承了楚国王室历代骄傲性情的楚王依然表现了自己的倔强,当燕、赵、齐、秦四国对韩国灭绝周祀、收九鼎于洛阳的行径无动于衷的时候,楚王公开站出来反对。当韩王称帝,令诸国请朝的时候,唯有楚国置若罔闻,不闻不问。

如果单单是这些的话,楚王只能称得上是勇敢。从颍川到江东,上千里的距离。韩王即使成为了韩天子,也轮不到对楚王发号施令。楚王恼恨韩国逼迫自己主动放弃郢都,交出淮泗之地,仅仅不派人前去洛阳入朝是不够的,是不能完全找回面子的。不愿意低人一等的楚王召集群臣,道出了自己的提议。

“称帝?!”当令尹芈梁听到楚王想要称帝的消息后,惊讶之余,眉头不由紧皱。

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不假。但那个时候,中原各国对于远在南方的楚国不是多么重视。一直以蛮夷称楚。周王室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倒是三次伐楚,但实力实在有限,三次大败而归。楚国称王也就成为天下默认的事实。等到三家分晋后,各国纷纷称王,更不会拿楚国称王来说事。

但现在情况不同。韩王称帝,别号天子。其他国家摄于韩国的威慑,派遣大臣前往洛阳恭贺,违心承认韩王的皇帝地位。楚国不入朝请服已经算是小小得罪了韩国了,现在韩国不出兵伐楚是不愿意和楚国计较。但如果楚王敢称帝。那么韩国很有可能会派遣大军南下。这天下只能有一个天子,至于帝王,虽然秦昭王和齐愍王曾经并列为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愍王为东帝,但那是因为夹在中间的周王室力量太小,不能阻挡。各国又受迫于秦、齐两国的威势,不敢反对。

除非韩天子非常大度,愿意让楚王也称帝,一个为北帝,一个为南帝,两国方才有和平共处的可能。否则,楚王称帝一事就会是**裸得打韩国的脸,挑战韩国的权势和地位,在这种刚刚称帝的时刻,韩王怎么会容忍呢?!更重要的是,称帝除了得罪韩国,也没有什么切实的好处。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干吗去做?!

对此,楚王的解释很简单。只有自己也称帝,自己的地位才和韩天子持平,楚国才不屈居韩国之下。否则,韩天子是皇帝,自己只是王,无形中低了韩天子一等。在两国的比拼当中,士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楚王相信,自己称帝之后,必然可以激励士气。至于韩国可能的报复,经过这么多年的加固,楚国已经拥有了淮水、江水两道防线。韩国前不久才动员了近四十万大军,夺得千里之地,不可能这么快敢率军南下。

不少大臣都觉得,在这个敏感的时机称帝太过显眼了。如果是两三年后,楚国称帝,韩国也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这个当口,楚国称帝就是对韩国的巨大挑战。一场战事在所难免。如果韩国理智,只是派遣十多万大军,楚国还能和韩国斗一个旗鼓相当。如果韩国暴怒,完全可以从西、北两个方向攻打楚国,让楚国的兵力捉襟见肘。

但看着楚王兴致勃勃的样子,大家又都知道,楚王对称帝一事是志在必得,如何说服楚王,免去楚国一场可能的灾难,就成了大臣们头疼的事情。

左徒黄歇斟酌了下语气,轻声言道:“韩王为声名所累,想要穷兵黩武伐我楚国不大可能!臣以为,眼下称帝要好过晚两年称帝!”

楚王听后大喜,大喜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黄歇是第一个支持自己观点的大臣,也因为黄歇还是称呼韩然为韩王,而不是韩天子。韩王明明只是一个王爵而已,找人编造什么祥瑞的事情也改变不了自己卑微的出身。和自己黄帝子孙的身份相比,韩王能够称王就该感恩戴德了,而不是痴心妄想想要称帝。

令尹芈梁等人听到黄歇这句话的时候就干脆愣住了。以黄歇的聪明,黄歇不可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啊!在这个关口,称帝和找死有什么两样?!难道黄歇是觉得没有人可以说服楚王,于是直接支持楚王。想要捞什么好处吗?!又或者黄歇已经投靠了韩国,想要将楚国推向深渊?!不少人很是愤怒地看向黄歇这个“佞臣”。只有深知黄歇为人的令尹芈梁若有所思地看着黄歇,想看看黄歇接下来会有什么言论。

“不过,臣却有一个担心,不知道当不当讲。”黄歇小心翼翼地说道。

“爱卿但说无妨!”得到了大臣的认可,楚王的心情很是不错。

“敢问王上。我们楚国的国力相比较韩国而言,孰胜孰强?”黄歇的第一个问题明显是明知故问。

“远不如韩国矣!”楚王有些沮丧地回道。这时一个事实,无论是土地还是人口,韩国已经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份额。撑死了,楚国不过韩国的十分之一而已。

“那天下各国,又有哪个国家能与韩国相提并论?!”黄歇继续问道。

“韩国一枝独秀,众国难以望其项背!”楚王更是沮丧。

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和韩国相提并论,又或者是韩国国力的三分之二,不。只要一半,又怎么会出现韩王称帝天下除了自己没有一个敢反对的声音呢?!说到底,其他国家在和韩国的较量中,失去了勇气。齐人性情本就懦弱,秦国失去了关中根基,更是不愿意多生事端。燕国则是欺软怕硬,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就如狼似虎,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就成了缩头乌龟。也就赵国尚有血性。但这次赵国吃了一个大亏,损失了十五万的大军。赵国为了保存实力,未必敢和韩国继续抗衡。韩国也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才有恃无恐地灭掉了周国,将九鼎堂而皇之地搬到洛阳,然后称帝。

“既然我们楚国不是韩国的敌手,天下各国也难以望韩国的项背。那想要制衡韩国,是不是只有联合一条途径?”黄歇“若有所思”地看向楚王,问道。

楚王想了想,重重点了点头。韩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口,秦、燕、赵、齐、楚五国加起来的人口也只有韩国的一半。这种时候。如果各国再离心离德,也只能被韩国各个击破。唯一让诸国放心的就是韩国实在太大,人口虽多,需要防守的地方也大。新收的土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

黄歇突然长长作揖,真切地说道:“王上!楚国先祖是黄帝子孙,论血脉的高贵,自然不是粗鄙的韩国可以匹敌的。天下各国,论及正统,也没有超过我们楚国的。王上想要称帝,无可厚非。但臣以为,以我们楚国的国力,王上称帝有些操之过急!”

楚王一愣,显然没想过黄歇会说这样的话。黄歇方才明明认为现在称帝正是恰当的时机,好过两三年后再称帝,怎么突然变化这么大。

“爱卿方才不是说”楚王犹疑不决地问道,以为自己方才是出现了幻听。

“臣方才是说过此时称帝好过两三年后称帝,但和楚国大计相比,现在称帝的时机也不合适!”黄歇恭恭敬敬地说道。

楚王一愣神,才恍然发现黄歇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现在就可以称帝,黄歇说的是以称帝的时机而言,现在好过两三年后。

“愿闻其详!”对于黄歇这个心腹大臣,楚王还是有些耐心。

“这些年,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淮水、江水防线,两江防线已经是固若金汤。灭越之后,举国士气大振,韩军若是此时来攻,想要突破淮水防线,伤亡必大。何况,韩国如今忙于经营冀州、荆州,在这两地,韩国立足未稳,未必敢发兵攻打我们楚国。两三年后则不然,韩国是冀州、荆州立足脚跟后可平添二三十万大军,所以臣才说,此时称帝好过两三年后称帝!”黄歇解释道。

楚王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黄歇的说法。令尹芈梁则是认为黄歇的话语中有夸大之词,淮水防线虽然坚固,但实在太长了。楚军的兵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另外就是韩国在据有荆州之后,完全可以绕开楚国在淮水、江水设置的大军。但的确如黄歇所说,韩国现在能够出的兵马要远远少于两三年后可以动用的兵马——如果韩国要攻打楚国的话。所以。这些旁枝末节,芈梁就没有出言反驳。

“王上若是此时称帝,韩国来攻还是小事,却将我们楚国置于两大不利的局面。首先是国力的消耗,韩国有两百万户百姓,我们只有韩国的十分之一。韩国只需以徐州、豫州的兵马骚扰我们。就足以令我们苦不堪言。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等我们击败韩军,又能剩下多少兵马?我们又需要多久来恢复元气?!至少,韩国的恢复元气上要远远胜过我们楚国。以楚国一国之力顽抗韩国,虽不能也,是不可为也!”黄歇苦口婆心地说道。

楚王默然不语,才发现自己想得有些简单了。楚军的士气是正旺,不觑韩军。但问题是韩军的数量太多,即使楚军以一当五。以一当十,韩军又怎么能杀得完呢?!没有韩国这个人口基数,和韩国拼消耗是最愚蠢的。哪怕韩军死伤十万,楚军死伤三万,对韩军也是一种战略上的胜利。

“所以,臣以为,王上想要抗衡韩国,就必须和诸国联合。有诸国策应。韩国即使国力再强,也会被逼一个措手不及。王上想想看。如果王上为帝,秦、燕、赵、齐四国却依然称王,他们会不会心里有芥蒂?!会不会觉得我们楚国自视甚高?!将他们视为臣子?!这就是臣的第二个不利的局面。称帝乃是自绝于天下。”

楚王不解地问道:“那依爱卿之言,韩王称帝,岂不是也是自绝于天下?!”

黄歇点了点头,笑道:“如今诸国迫于韩国的威势。纷纷入朝,但这只是诸国的权宜之计。难道诸国会因为韩国据有九鼎就将韩王视为天下的主人吗?!难道以后秦王、燕王、赵王、齐王还需要韩王派人册封,才具有合法性吗?!”

至少在春秋战国以前,长幼有序,天下各国诸侯只能立嫡长子为太子(世子)。继任的国君必须得到周天子的册封才具有合法性。否则,周天子可派遣手下的诸侯国一起讨伐这种大逆不道的国家。那个时候,天下只有一个王,也就是周天子。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不过是公、侯。

如今,各国都已经称王,韩王为了示意自己高人一等,也表示自己已经继承了周王室的天下,于是称帝。但这个“皇帝”之位和各国的“王”位,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不是类似于西周时期“王”与“公、侯”的关系,天下各国包括韩国都是装糊涂。前段时间,秦、燕、赵、齐四国派出大臣朝见周天子的时候,也只是献上了厚礼,而没有表示自己今后就一定听命于韩国。

楚王当然不相信秦、燕、赵、齐四国会一直屈服在韩国的淫威之下,现在韩国与秦、燕、赵、齐四国的关系,更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与仆从国关系。如齐桓公,可干预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的国事,但说是完全控制则万万不能。

“如今秦、燕、赵、齐四国忌惮韩国威势,彼此之间又有所龃龉,不敢违背韩国,如何才能破局?”楚王求教道。

赵国伐秦,引得韩国伐赵,导致赵国丢掉了五百多里的土地,这秦国和赵国的梁子就算是结下来了。赵国不敢找韩国的麻烦,但却恼恨秦国。秦国也多半对赵国的遭遇幸灾乐祸,美滋滋地在新占领的土地上施行新法。秦、赵自然不和。

燕国在赵国最为困难的时候攻打巨鹿郡,虽然后来为了长远考虑,想要救援赵国,但却大败于巨鹿城下。站在赵国的角度上,燕国是一个愚蠢的盟友,先是让自己吃了一个小亏,然后破灭了自己的希望。站在燕国的角度上,可能会觉得赵国外强中干,如果当初和韩国瓜分了赵国,那燕国就该开疆扩土数百里,而不是丢掉了河间郡、济北郡。燕、赵两国的关系现在绝对称不上友好。

至于齐国和燕国的关系就更为不堪,两国世仇,几乎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在这场大战中,燕国折损了十万大军,齐国也损失了八万多接近九万的精锐。燕国从齐国手中躲到的百里之地也最后便宜了韩国。想要齐、燕两国结盟对抗韩国,难度应该不是一般的大。

至于秦国和燕国的关系,谈不上好坏。秦、赵两国,燕、赵两国彼此接壤,秦国和燕国之间隔着一个关系不佳的赵国,如果走得太近了,反而更让赵国不安。还有齐国,完全被韩国包围,如何让这四个国家和自己联合起来,楚王心中很是没底!

第五十九章合纵的设想(上)

黄歇胸有成竹地说道:“如果没有我们楚国从中斡旋,以秦国的无利不起早,赵国的骄傲,燕国的自大,齐国的胆小,他们四国是万万不会联盟的!”

楚王点了点头,承认是这么回事。︾頂︾点︾小︾说,赵国这次吃了大亏,燕国也好,秦国也好,当初都是信誓旦旦地向赵国表示要保持中立。可最后,两国还不是都出兵,试图趁着赵国抵抗韩国的时候,分一杯羹?!

两国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燕国更有远见些,后来改变了主意,想要拉赵国一把却把自己陷了进去!秦国则是一条道走到黑,贪婪到要吞并整个雁门、云中郡。有了这样的教训在前面,赵国必然会提防燕国、秦国。如果说好了一起联盟,赵国在前面冲锋陷阵,燕国、秦国却是临阵倒戈,反戈一击,那还不如不结盟,跟韩国一道吞并燕国、秦国!让赵国放弃骄傲,派出使者交好燕国、秦国、齐国,怕是不大可能!

至于齐国,只剩下两郡之地,东面、北面的一望无际的大海,西面、南面,包括西北,是韩国的地盘。在韩国眼皮子底下做事,必须要小心翼翼。除非天下各国要联合起来攻打韩国,而且要占据一定的上风,齐国才敢找韩国的麻烦。齐国比任何国家都需要盟友,但却更知道,一个不靠谱的盟友会让齐国有覆灭的危险!

楚王相信,齐国对于韩国夺取青州、济北郡必然是满怀怨念,可是形势比人强,如今齐国只能是忍辱负重。如果齐国有坚强的盟友,再胆小的齐国怕也会产生想法。但齐国不会主动去寻找盟友,因为置身泥潭的齐国在其他国家看来已经无可救药。齐国是燕国的敌人,是赵国眼中弱小的国家。是秦国眼中偏远的国家,作为盟友的吸引力真的不大。

最后是秦国,秦国对韩国表现的最是忠心。诸国之中,唯有秦国是派出了太子为质子。郎中令吕不韦往来于晋阳、洛阳之间。河东郡背靠三川郡,贸易越来越发达。尤其是秦国刚刚在韩国的帮助下实现了逆袭,从赵国手中抢下了三百多里的土地。虽然人口少了一些,但相对于秦国这些年的屡战屡败而言,实在是巨大的进步。没有一定的利益诱惑,想让秦国背弃韩国,不容易!

在这样的形势下,也唯有楚国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能力,将秦、赵、燕、齐四国拉拢在一起。论人口,齐国有民十八万户。赵国有民二十万户,燕国有民十七万户,秦国有民二十万户,楚国有民二十五户。楚国稳稳胜过秦、赵、燕、齐四国。在这个年代,有多少户百姓,就能凑出多少大军。虽然因为这些年席卷天下的大战,各国的损失很大,许多户百姓可能只有三五口人。其中,大半是老弱妇幼。青壮男丁只有一人。让每户百姓出两个男丁也不现实。但楚国凑出二十五万大军,也要比人口第二的秦国、赵国多出五万大军!这五万大军,可以改变一场战争的结果!

如果论气节,楚国就更胜过秦、赵、燕、齐四国。当秦、赵、燕、齐四国心有不甘、战战兢兢前往洛阳朝贺韩王夺得九鼎,朝贺韩王称帝的时候,唯有楚国派出使者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