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率军投降。十天前,燕国献荣蚠首级,请割易水以南的土地,韩王仁慈,已经同意了。我们韩国愿意同燕国永结秦晋之好,燕不负我,我必不负燕。”
这个消息直接让赵王、平原君、平阳君、廉颇瞠目结舌,赵国君臣不是没想过燕军大败,但一下子折损十多万大军还是超过了赵国君臣的想象。燕国为了保全自己,不惜献出败军之将荣蚠的首级,割让易水以南的三百里之地。这般的委曲求全,足以证明燕国的虚弱。是啊!在济水南岸损失了十万精锐,在巨鹿城下又折损了十多万大军,燕国的精锐不会超过十万了。北方还有虎视眈眈的东胡,燕国实在没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但荣蚠贵为燕国的亚卿,贵为封君,地位如同赵国的廉颇,就这么被当作替罪羔羊送出来,对民心对士气不异于一次巨大的打击!燕国这样做实在太过委曲求全了些。至于割让易水以南的三百里之地,反而可以理解。这三百里之地,大部分是取自齐国,算得上是慨他人之慷。失去了这些土地,燕国依然有五郡之地,还能恢复元气!
不过,赵国君臣可不认为唐雎只是在陈述一个无用的事实。唐雎言明燕国的情况,肯定是在威胁赵国,以儆效尤。
难道韩国是在暗示自己,赵国想要得到保全,也要做出这般的牺牲?!在唐雎道完这句话,这个念头涌上赵王心头。
见赵国君臣默然不语,唐雎继续说道:“越国已然被楚国灭掉,作为惩戒,我们韩国攻占了湘水以西的楚国城邑,包括郢都。楚国在此次大战中伤亡太多,如今屯兵江东。”
赵国君臣面面相觑,皆是无言以对。唐雎的意思很清楚,第一,韩国有两面作战的能力;第二,楚国要消化灭掉越国的果实,无力北上与韩国争锋。想要指望楚国救援赵国,还是算了吧!(未完待续)
ps:第一更!早晨六点多起来出差,估计晚上很晚回去,二更比较晚。
第五十三章邯郸之战(10)
“秦国已经攻入云中郡,齐国已经解散了大军。”唐雎的这一句话,直接让赵国君臣的心沉到了极点。
最有希望援救自己的燕国已经兵败,向韩国求和。楚国、齐国作壁上观,不打算插手此事。秦国则是趁火打劫。赵国只能孤军奋战,别再将希望寄托到别人身上。
“先生有何见教”赵王的镇定已经假装不下去,极其落寞地说道。虽然神情落寞,但赵王的脸上依然写着不甘、倔强。
唐雎接连道出这几个晴天霹雳一般的事实,不过是想打压赵国继续抵抗的军心和士气,然后从中为韩国牟利。赵王倒是想知道,仅仅凭借这些手段,韩国要给赵国指出一个什么样的道来。
“王上稍安勿躁,容臣介绍完形势。”唐雎却是微微一笑,成竹在胸道。
赵王一愣,随即意识到,唐雎接下来说的事情对赵国而言绝对是雪上加霜。赵国的形势越糟糕,韩国越能提出苛刻的条件。
“我们韩国已经攻克了南行唐、苦陉、肥县。邯郸、巨鹿两郡,唯有邯郸、武安、房子、中人、阳城、顾县、宋子、郜县八座城邑还属赵国!”唐雎不疾不徐地继续折磨着赵国君臣的心。
“这怎么可能?!”平原君哑然失色。
唐雎笑着反问道:“这怎么不可能?!大厦将倾,有多少臣子如平原君这般忠义呢?!”
平原君默然不语,自己身居高位,又是赵国公子,自然不可能投降。但各地的县令顾虑就没有那么多。投降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换一个主子而已,依然可以保全富贵。
赵王很清楚。如果唐雎所言属实的话,那赵国在巨鹿、邯郸两郡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房子、中人、阳城、顾县、宋子、郜县方圆不到两百里,又被韩国完全包围。赵国哪里还有转圜的余地?!
“先生千里迢迢而来,应该不是想要在我们面前炫耀吧?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就是!”平阳君赵豹沉声说道。
唐雎微微向赵王作揖,极其郑重地说道:“讨伐赵国,诚非韩国本意。如果赵不伐秦,韩国怎会伐赵?!如今,韩国占据优势,赵国的存亡掌控在韩王的一念之间,但韩王怜悯两国百姓,愿意罢兵休战。不知王上意下如何?”
赵王并没有急着高兴,甚至表现出一种凝重和戒备,极其平静地说道:“寡人愿闻其详!”
这个时候再和唐雎争论韩国出兵是为了正义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已经不重要了,即使赵国说赢了又如何?!重要的是韩国提出的议和条件是什么!所以,赵王自动忽略了唐雎给韩王戴高帽,直截了当地说道。
“赵国放弃邯郸、武安、房子、郜县,作为回报,我们愿意将武垣、饶县、安平三座城池交还给赵国。”唐雎道出了韩国的条件。
这个条件显然出乎了赵国君臣的预料,在唐雎抵达邯郸前,赵国君臣也不是没有商议过议和的可能。但得出的一致结论是邯郸、巨鹿两郡基本上保全不住。没想到,韩王的条件还真称得上是仁慈。武垣、饶县、安平加上中人、阳城、顾县、宋子,这七座城邑位于巨鹿郡东侧。人口、面积都占据巨鹿郡的一半。如果赵国答应下来,至少摆脱了现在在赵国手上的八座城邑各自为战的风险,以八座互相分离的城邑换取七座连成一片的城邑,进可攻退可守,赵国的形势要大为好转。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在邯郸、武安的赵军精锐能带走多少。毕竟,这些人大都是邯郸、巨鹿两郡的兵马,让他们抛家舍业,也不现实!
“各地的兵马?”平原君沉声问道。
唐雎当然清楚,平原君最关心的是邯郸、武安两地的赵军主力。这几乎是赵国手头上最后一支大军了。对赵国最为重要。如果韩国议和是假,真正目的是引诱赵军出城。又或者不愿意赵国带走这支大军,那赵国宁愿死守邯郸、武安。韩国必须拿出诚意。
“去留由士卒自行决定。愿意继续跟随赵国的,我们绝不阻拦。愿意解甲归田的,我们也大力欢迎。关于退兵,我们只留下少数士卒守城,大军后退九十里,贵国可以完全放心通过。等贵国到达宋子,再交出邯郸、武关即可。”唐雎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赵王求助似地望向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信平君廉颇。赵王当然想要早日摆脱这种折磨,摆脱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日子,但如果三人不支持自己,自己绝对无法和韩国议和。还有一点就是赵国这样服软,有损赵国的形象,这基本称得上是赵国立国以来的奇耻大辱。庞涓率领魏国大军攻克邯郸,邯郸好在还坚持了三年,可自己呢,坚持的两个月就要将邯郸拱手相让。一个处理不好,赵王讲再无威信可言。
后世的史学家是不会理会赵国如今的形势要远比魏武卒包围邯郸的时候更加危险,他们只会看到一点,那就是赵国不战而降,将都城邯郸视若敝履,随意割让给了韩国。赵王自己以后不管立下多大的功绩,也会带着这个污点,无法洗刷。
平原君知道话难开口,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一贯观点,议和,保全实力,以图卷土重来。再坚持下去,雁门云中就会落入秦国手中,到时候,凭借代郡和邯郸、武安、房子、中人、阳城、顾县、宋子、郜县八座城邑,赵国又能坚持多久呢?!韩国是比赵国损失更大,但韩国有这个底气和实力撑过去,赵国则不能。
“臣以为,合当罢兵休战。韩、赵两国同出于晋,理应交好。王上何不效仿燕国,与韩国永结秦晋之好?!韩不伐我,我不伐韩。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平原君轻声说道。
燕国割让了三百多里的土地,得到了韩国的承诺——燕不伐韩,韩不伐燕,两国世代交好。赵国这次割让的土地更多,送出的百姓更多,怎么看,赵国都该得到韩国的一个保证。
赵王微微点了点头,望向唐雎,唐雎笑着回应道:“此事大善,想必韩王不会拒绝。”
赵王又看向平阳君赵豹、信平君廉颇,想要看他们二人的意见。赵豹之前反对和韩国仓促议和,廉颇则是一直忙于镇守邯郸,不知道朝堂之上对议和的争议之大,现在却是第一次听闻。
“王上!臣以为韩国乃仁义之邦,漳水以南,可尽数送给韩国,权且算是我们赵国对韩国的补偿。但邯郸乃我们赵国的都城,韩国就想凭借一面之词夺得邯郸,传扬出去对韩国、赵国皆是不利。世人会以为韩国以强凛弱,有灭绝各国社稷的野望,也会认为王上怯懦,赵国怯懦。”平阳君赵豹沉声说道。
唐雎微微冷笑,反驳道:“如果赵国有能力夺回漳水北岸的城邑,不如索性夺回来吧!至于漳水南岸,我们韩国也欢迎贵国派遣大军来讨论归属。”
赵王、平原君皆是神色复杂地看向赵豹,唐雎已然动怒,很显然,唐雎觉得平阳君赵豹的条件是对韩国的羞辱。不止唐雎这么认为,赵王、赵胜也是这么认为。漳水南岸的这些土地已经满足不了韩国的胃口。毕竟,韩国在漳水北岸都夺取了大半个邯郸郡、近乎一半的巨鹿郡,想让韩国将漳水北岸的城邑拱手相让,完全是不可能嘛。(未完待续)
第五十四章太尉人选(上)
赵国最终还是屈服了,虽然平阳君据理力争,但面对这样的困局,想要保全赵国实力的赵王还是选择了向韩国妥协。
八月十日,韩国为表诚意,从邯郸退兵,撤往漳水南岸。邯郸、武安两地共计二十一万赵国大军分批北上,经刑县、柏人、房子、郜县抵达宋子城。
赵军抵达宋子城后,也信守承诺,让韩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邯郸、武安、刑县、房子、郜县。两国以目前所占城邑为分界线,休兵罢战。
失去了都城邯郸,赵国必须另外选择一座城邑作为都城。对赵国治下的城邑而言,论人口,论富庶,自然以中人、阳城、顾县、苦陉、肥县、宋子、安平、饶县、武垣这九座城邑为最。尤其是中人城,曾为中山国的都城,还保留着宫殿。如果作为都城,再合适不过。
但有鉴于韩国占据了易水以南的大片土地,这九座城邑东、西、南三个方向已经皆为韩土,容易遭受韩国的夹攻。因此,几番思量,赵国决意迁都代郡,以避韩国锋芒。
和韩国议和后,进入云中郡肆虐的秦军就成为了赵国的心腹大患。憋了一肚子气的赵王以廉颇为将,统兵十万,前去云中郡平乱。廉颇也不负众望,仅仅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将秦军赶出了云中郡。随后,赵军更是携大胜之威,对秦军一路穷追不舍,直到兵临狼孟城下,攻城受挫,廉颇又忌惮太原郡的秦军渡河切断自己的退路,才不情不愿地退兵北上。
至此,持续了半年的诸国混战才宣告结束。秦国浑水摸鱼,先败后胜。夺取了太行山以西的大片土地。楚国则是趁机灭掉越国,雄霸南方。齐国损兵九万,退守济水南岸。又被韩国团团围困,不得不依附韩国。
韩国则是从燕、赵、楚三国身上夺取了大片土地。为了巩固统治。韩国在河水以东、济水以北设置济北郡,在易水以南、河水以北设置河间郡,在漳水南岸设置山阳郡,在河水南岸设置平原君,巨鹿、邯郸两郡得以保留,只是所辖地区各有增减,再置冀州管辖之。
在南方,韩国有感得到的楚地地广人稀。不易管辖,增设了巫郡、南郡、洞庭郡、苍梧郡、黔中郡,加上原本的九江郡,共六郡之地,设荆州管辖之。
至此,韩国已经拥有了冀州、青州、徐州、凉州、益州、荆州、豫州、并州、司隶州总共九州之地,郡的数目也从原来的二十个增加到三十二个郡,天下之地,韩国已经占据三分之二。
论人口,韩国有民两百万户。齐国有民十八万户,赵国有民二十万户,燕国有民十七万户。秦国有民二十万户,楚国有民二十五户。齐、赵、燕、秦、楚五国合起来的人口也不过是一百万户,堪堪是韩国人口的一半。
天下能人志士已经看出来,如今的韩国远胜当初的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再难阻挡。当初,山东各国领土互相接壤,往来便宜,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如今。齐国、楚国完全被韩国包围,燕、赵、秦三国有所龃龉。又怎么可能多么齐心协力?!
韩国,洛阳。
为了震慑宵小。维持冀州的稳定,韩腾率领六万韩军坐镇冀州,李牧、蒙骜、白起、王翦则是率领二十万大军返回洛阳。
韩王亲自出城十里,迎接凯旋的大军,并在城外犒赏三军。白起击败燕军主力,迫使燕国献出河间、济北;李牧击败赵军主力,夺取山阳、邯郸两郡,并为功劳第一。白起封为伯爵,食邑八百户,李牧赏赐千金,食邑增加八百户。韩腾夺取巨鹿郡,蒙骜、王翦夺取平原郡,功劳并为第二,增加食邑五百户,赏赐千金。其余将士,各有封赏。
无论是不是真心,天下列国都知晓,韩国已经不是自己可以得罪的。因此,九月份韩王生辰的时候,齐、赵、燕、秦、楚、周六国纷纷派遣使者前往洛阳朝贺韩王。一时之间,洛阳热闹非凡。
不过,除了向韩王送上寿礼,各国使者还在张望着一件大事。那就是有关韩国太尉的人选。
暴鸢年事已高,前些日子酒后染上风寒,病体愈发沉重。趁着清醒,暴鸢已经向韩王上表请辞,韩王三不许,暴鸢坚持己见,韩王最终才勉强答应暴鸢的请辞,但依然让暴鸢享受俸禄,至于空出来的太尉一职,却不任命。
三日前,暴鸢卒,韩王怜其忠义,谥曰“忠”,以其长子暴奉承袭爵位。按照新法,后代无功者,爵位递减。因此,暴鸢虽然生前是勇武侯,但他的嫡长子暴奉只能受封为勇武伯。如果暴奉不能立功提高自己的爵位,他的嫡长子以后承袭的爵位只能是子爵。甚至于,暴家子子孙孙无功于韩国,爵位会一直降低下去,直到成为最低的一等爵位,也就是十二等云骑尉。
原先将太尉一职虚位以待,还能解释成期待暴鸢发生奇迹,病体康复。但随着暴鸢一死,新太尉的人选就成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
论能力,暴鸢不如卫尉李牧、郎中令蒙骜;论勇力,暴鸢不如执金吾卫云、征东将军韩腾。暴鸢之所以可以成为太尉,其实还是仰仗这些年在军队中树立的威望。身为两朝老臣,暴鸢门生故吏极多,又最早追随韩王然,韩王然也因此乐得将暴鸢放到三公这样的高位。
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李牧、蒙骜这些后来投奔韩王然的人尊重暴鸢;白起、王翦这些身份显得尴尬的人礼遇暴鸢;韩腾、卫云这样的后起之秀敬服暴鸢。他们心甘情愿地屈居暴鸢之下,而无怨言。
但暴鸢这样的老臣一死,韩国就再无一个威望远胜其他人的大臣可以众望所归地继任太尉一职。
李牧也好,蒙骜也好都会生出更上一层楼的心思。毕竟,三公九卿,三公是秩三千石。九卿是两千石,中间差了一千石。这倒不是说大家在意那区区一千石的俸禄,而是在意这是地位象征。是韩王对自己信任程度的象征。能够继任太尉的,总比落选的大臣更受韩王倚重。
李牧、蒙骜之辈信服暴鸢。那是因为资历问题。身为军人的荣誉,不渴望更大的舞台是假的。越是有才的人约会恃才傲物,大家都欣赏彼此的才能,但不觉得对方远远胜过自己。这太尉之职,自然是有才者居之。虽然出于谦虚,顾忌情谊,大家不会毛遂自荐,但却可以矜持。暗示自己的兴趣。尤其是在韩王迟迟没有表态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职位生出野望。
太尉掌管兵事,不知道用兵之道的人自然排除。身为三公,接任者至少也是九卿这样秩两千石的,否则,群臣必然不服。秩两千石,除了九卿就是各州的刺史。如此说来,人选就那么几个。
不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选谁成为太尉。不仅仅牵扯到这些有资格成为太尉的人,也牵扯到大部分朝臣,甚至许多国家。毕竟。同朝为臣,总有党派。因为治国的理念一样而走得近也好,因为乡党关系走得近也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圈子。或许为了国家大事,大家可以达成一致,但在细节问题上,还是由分歧的。譬如出兵的人选问题,譬如太尉的人选问题。
韩王自从下达招贤令,引得各国人才来投奔。朝堂之上,也充斥着各国的人才。韩国越是壮大。党派也就是繁多。从出身国家来说,有齐人一党。楚人一党,秦人一党,赵人一党从地域来说,有司隶州一党,有关中一党各种党派的划分各有差别,但圈子里的人互相扶持,却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说卫尉李牧,是赵人出身,虽然忠心于韩王,为韩国立下赫赫战功,却也不影响与巨鹿、山阳、平原、邯郸这四个郡县的的地方官员交好。韩王也乐得以李牧作为典型,让四郡的官员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力。
比如说郎中令蒙骜,是齐人出身,不少齐国的士子在韩国谋取一官半职之后,也愿意经常拜访蒙骜,依附蒙骜,以便施展自己胸中的抱负。
比如说御史大夫范睢,身为魏人,东郡、砀郡、河内郡的官员但凡入洛阳述职,但凡有魏地的士子出人头地,敢不来拜访范睢?!朝中有人好办事,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如果韩国一步步蚕食各国的土地,尚且可以同化。但这些年韩国领土扩张的太快,被韩国新占领的土地上的官员百姓,只能下意识地寻找可以依附的对象,以保全自己的官职也好,获取更好的政策也好,都是人之常情。乡党之情,同窗之谊也就显得很重要。
人吃五谷杂粮,自然就有诸多心思,为自己谋利,圣人也不能免俗。有人说,韩国的新法一视同仁。但即使再完善的新法,也是靠人来执行的,也有漏洞给人可钻。在朝堂之上的官员时常可以见到韩王,似乎可以洁身自爱,秉持公正,不必有求于地方官员。但不要忘了,这些朝堂官员也有宗族,也有产业在地方,尤其是远离家乡的人,如果不交好家乡的地方官员,也许就会给家族带来不小的损失。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各种潜规则对混迹官场的人来说都是心知肚明。
这也就不难猜出,为什么在暴鸢死后,从朝堂到地方,但凡可以在韩王身前说上话的人都对新太尉的人选极为关心,极为热衷。就连齐、赵、燕、秦、楚、周六国派出的使者,也游走在洛阳权贵之处,打探风声。
是李牧来接任太尉,还是由蒙骜来接任,看似对天下列国没有分别,但其实不然。如果新任的太尉是本国出身,如果新任的太尉对本国亲近,那形势大为不同。当然,各国还有不怀好意的存在——如果可以用这次太尉人选来制造分歧,让韩国陷入内耗,大臣之间产生龃龉,那岂不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消息?!
毫无疑问,卫尉李牧、郎中令蒙骜是太尉的大热人选。白起、王翦虽然有才,但毕竟在韩国的资历不够。又是秦人出身,身份敏感;韩腾、乐乘虽然屡立战功,但威望没有李牧、蒙骜高。所以。此四子者,虽然有人支持。但呼声没有李牧、蒙骜高!
最重要的是,最能左右韩王决定的莫过于三公九卿。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典客陈筮、太常王方、太仆黄勃、宗正韩泽、治粟内史刘光、少府陈穗、司寇韩甚这九人,并无一人支持白起、王翦、韩腾、乐乘接任太尉。
丞相张平、典客陈筮、太常王方、太仆黄勃、宗正韩泽五人以李牧功劳大过蒙骜,支持李牧接任太尉。
御史大夫范睢、治粟内史刘光、少府陈穗、司寇韩甚以蒙骜年长、稳重为由,支持蒙骜接任太尉。
白起、王翦、韩腾等人则不偏不倚,既不表态支持谁,也不表态反对谁,摆明了不愿意插手其中。任由韩王一人决定。
除了秦国还怂恿着韩国,支持白起接任太尉,除了周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燕、齐、楚、赵都有了明确的态度。燕、赵两国希望李牧接任太尉,齐、楚希望蒙骜接任,大体上也是由于李牧、蒙骜的出身,只不过,他们派人放出消息,诋毁对方,用心的邪恶可见一斑。
朝堂上风起云涌。争执不断,但韩王就是迟迟不愿意表态谁来代替暴鸢的职位,饶是李牧、蒙骜用兵如神。从容淡定,也不由开始嘀咕、不安起来。莫非韩王认为争端全都是因自己起,对自己心怀不满?!韩国现在欠缺的不是人才,少了李牧、蒙骜,依然有白起、王翦、韩腾、卫云、乐乘、朱亥,依然有冯亭、魏辙、靳黈等人。因此,李牧、蒙骜也知道,韩王倚重自己,但却并非离不开自己!如果韩王真的以为是自己怂恿朝臣。引发争执不断,那事情就大条了!毕竟。身为君王,最忌惮的就是朝臣互相勾结。架空自己!最忌惮的就是朝臣结党营私,不一致对外!
想到了这一点,李牧、蒙骜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反转,从之前的矜持变成了谦让。李牧推荐蒙骜,蒙骜推荐李牧,似乎在他们眼里,对方比自己更胜一筹,自己远不如对方,也没有资格担任太尉一职。
韩王对此的反应也极为微妙,不置可否,似乎想要吊足所有人的胃口。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等人这才醒悟过来,不再上书向韩王推荐太尉的人选。只有几个利欲熏心的官员,不怕死地敦促韩王早下决定,得到的结果是革职的革职,枭兽的枭兽。当然,韩王是拿出了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是咎由自取,要么是徇私舞弊,要么是勾结他国,泄露情报。自己这么做并非是要独断专行,打击报复。
太尉的人选问题一直拖了整整三个月,拖到公元前二六零年的正月,拖到群臣以为韩王决定不再设太尉一职。
公元前二六一年十二月,经过长达四年多的努力,郑国渠完工。浑浊的泾水一路东行三百余里,注入洛水,流域面积达到四万公顷。原本干旱的扶风郡大受其惠,旱地变成良田,八百里关中沃土才算是名副其实。凉州刺史魏亲自前往洛阳向韩王报喜,韩王大悦,从总设计师郑国到各个渠段的工匠,从州郡长官到县里面的小吏,皆有赏赐。
在原本历史上,秦国动用了关中大半的财力物力人力,用时约十年(断断续续而非自始至终)才完成了郑国渠的修建。韩国国力远胜历史上的秦国,投入的精力也不是历史上秦国可以比拟的,这才提前了五年多让郑国渠完工。
在公元前二六零年正月初一的新年大会上,各州郡长官皆向韩王献宝,以表示自己治下政通人和。韩王素来体恤民间疾苦,自然不收黄白之物,至于良马、宝剑更是不合时宜。毕竟,论宝马,韩王身为一国之君,想要的话自有其他国家双手送上。论宝剑,汉邑多能工巧匠,所出产的宝剑更不是各地所能比较的。
在新年初一的朝会上献宝是约定成俗的,本意不是为了向韩王献宝,而是为了展示在过去的一年,各州各郡取得的最新成果。也许是产量提高的粮食种子,也许是增加射程的弓弩,也许是增加效率的工具,也许是新近投奔韩国的蛮族献上的投降文书,也许是不服韩国教化的蛮族部落首领的首级,也许是一本百十年前流传下来的名家大作的孤本。总之,凡是利于韩国教化百姓,利于韩国国力增强的,都称得上是宝物。
所有的人都知道,随着郑国渠的修建成功,今年最大的成就非凉州莫属。只不过,众人没有想到,凉州确实独占鳌头,但却不是因为郑国渠。(未完待续)
第五十五章太尉人选(下)
在夏朝以前,中国大地上还是氏族社会,施行的还是撂荒耕作制、刀耕火种,农具也是以石器为主。
夏、商、西周,随着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青铜农具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更是昭显了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所谓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想要国力强大,就必须有更多的百姓。想要养活更多的百姓,就必须要有更多的粮食。粮食出自农田,农田要么数量足够多,要么产量足够大,否则,兴国强兵就无从谈起。
平原相比较山地要好开垦的多,这也是为何,中国的文明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魏国、秦国这样的国家率先崛起。即使是赵国、楚国这些多山地的国家,崛起的时候也是靠着治下的广阔平原,于赵国而言是邯郸、巨鹿之地,于楚国而言是淮泗之地。
韩王深知技术是重要性,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韩国就不能生产出投石机、汉弩这样的利器,也不可能在五国伐韩的时候,轻而易举地熬到反击的时刻。奖励农耕,大幅度提高工匠的待遇,将商人置身于农夫、工匠、士子平等的地位,这些政策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已经深入人心。
早些年,南阳郡召集当地的工匠,研制出直辕犁,大大提高了在平原的耕种效率。那一年,南阳郡郡守考核为优,秩提拔到两千石,升为大司农。不少工匠获得爵位,羡煞旁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直到汉朝才出现直辕犁。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永远不容小觑,有些技术的进步需要日积月累。有些技术的进步则欠缺一个好的引导。一个优越的奖励制度足以让无数工匠、百姓动心,成为贵族,获得爵位。原本可望而不可即的成为近在咫尺的,直辕犁的出现提早了百年。也就不足为奇。
没有人想到,凉州刺史魏辙在组织百姓修建好郑国渠后,献上了又一份厚礼,那就是曲辕犁。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用在北方的平原地区尚可。但如果用在南方的湿潮土地就有些不够用了。
从直辕犁到曲辕犁,看似只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但技术的进步往往就在这几处微小的细节。这样改动之后,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即使的南方山地中小块小块、零零碎碎的平地,也可以用曲辕犁耕作。
韩国方才拿下荆州,荆州下辖的南郡、洞庭郡多平原,人口密集尚好些,九江郡、巫郡、苍梧郡、黔中郡可真正称得上是地广人稀。限制这四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土地贫瘠,难以开垦,实在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
有了曲辕犁。韩国就能大力开发荆州,将荆州在二十年内变成鱼米之乡,并非是幻想。当然,想要荆州真正成为媲美司隶州、徐州、青州、冀州、凉州、豫州这样的存在,需要的可不是一代人的努力。但曲辕犁总归是让韩国看到了希望。
在演示了曲辕犁的方便之后,即使最苛刻的御史大夫范睢也不得不承认,单单是曲辕犁一项就胜过了郑国渠的意义。
郑国渠不过是让扶风郡成为了富饶之地,于整个关中而言其实是锦上添花。但曲辕犁却能让九江郡、巫郡、苍梧郡、黔中郡四郡之地成为鱼米之乡。论地域,六个扶风郡才能比得上九江、巫郡、苍梧、黔中。想想看吧。如果荆州可以开发起来,完全可以养活八十多万户百姓。更别提韩国还有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