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睢摇了摇头,笑道:“征南将军乐乘兵败被俘,降了我们韩国,王上还不是一样授予他郡尉的高职?!论职位。当初他在赵国只是屈居廉颇、赵奢之下,不缺富贵,兵败之后,乐乘却不以死保全名节,是不是也是不忠不义之人?!”

张平顿时语塞。良久方才强辩道:“征南将军在赵国处处受排挤,有才却被赵王弃之不用,位高权却轻,弃赵奔韩,并无不妥!”

范睢大有深意地遥遥指了指西北秦国方向,嗤笑道:“征东将军突入关中,攻克咸阳的时候,秦国畏惧。王上遣使要求秦国派出太子为质,交出白起、王翦二人,秦王从之。弭兵会盟的时候,王上献出平阳百里之地,换取秦国放弃白起、王翦二人,秦王又从之!自此,秦王与白起、王翦二人的君臣之义已然断绝!此事在秦国有错在先,秦王先负白起、王翦,二人投奔王上,为王上所用并无不妥!丞相却是执迷了!”

“执迷?”张平喃喃说道。

“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丞相难道没有看出来,王上为了招揽人才,无所不用其极吗?白起、王翦皆是怀有大才,王上又怎么可能忍心埋没两人的才能?如果白起、王翦愿意为秦国效死,不愿意为王上所用也就罢了!如今白起、王翦的家人皆在洛阳,王上优渥,之前不予以重用不过是考校两人的诚意!现如今二人已经得到王上的信任,丞相若是阻挠,不但得罪了王翦、白起二人,也会惹得王上不快!”

见张平低头不语,范睢继续说道:“丞相觉得这天下诸国,谁最有希望一统天下?”

“自然是我们韩国!”张平没有任何犹豫地回道。如果放在十年之前,自然是秦国最有可能,赵国、楚国也有不小的希望。但随着韩国接连吞并魏国、关中、淮泗,韩国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一统天下之势绝对难以阻挡!

“诸国之中,有才之士不胜枚举,如果我们韩国每吞并一个国家,就将有心投靠我们韩国,愿意为我们韩国所用的人弃之不用,就因为觉得他们不够忠心,丞相以为,我们还能稳固统治吗?”

“这个”张平无言以对。

谁都知道,韩国灭掉魏国后,花费了不少精力分辨忠奸,将魏国降臣妥善处理,借助他们的帮助,才迅速坐稳了统治。以后灭赵也好,灭楚也好,韩国对有名的氏族还是以拉拢为主,杀只可起一时的作用,还有损仁义。

范睢慨叹道:“天下何其大也!睢以为,平天下易,治天下难!想要百姓不念故国,士子豪族肯为王上所用,在乎公平二字。不论国别,不论出身,凡是有才,愿为韩国效力者,皆可得其所在!这天下。没有魏人,没有燕人,没有秦人,没有楚人,皆是王上的子民。我们若是没有包容之心,又如何襄助王上一统天下呢?!白起、王翦本为秦国重臣。王上都能对他们推心置腹,加以重用,不正是可以让天下人知道,我们韩国不以出身、背景为标准,而是唯才是用吗?”

张平久久不语,最终开口道:“是平执迷了!白起既然可以在伊阙败我韩国,如今为我韩国所用,想来这次伐赵当很热闹。”言外之意,却是默认了范睢的说法。

但望着匆匆离去的张平。范睢知道,想要对方完全接受自己的想法,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十天后,齐王见到了韩国使者唐雎,也知道了韩国希望借道伐赵的事情。对此,齐王向君王后请示,君王后似乎打算放权,让齐王自行决定。这让年轻的齐王又惊又喜。

不过。齐王还是勉强克制着自己的兴奋之情,召集左丞相田单、右丞相后胜、中大夫貂勃(是的。你没看错,貂勃因为战败,让燕军渡过济水防线而被降低了职位)等一干臣子来商议,虽然齐王很想独断专行,也自以为自己所想的必然就是君王后所想的,但是。必要的形势和过场还是需要走的。

对于韩国向齐国借道一事,群臣的反应出奇的一致,那就是答应。别说韩国有恩于齐国,韩国又不能得罪,单单韩国在长城以南集结大军。显然这次借道,齐国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

只是,对于韩国提出的,邀请齐国一同伐赵,齐国大臣们有了歧义。左丞相田单以为,齐国刚刚损失八万士卒,士气低迷,若要勉强伐赵,虽然有韩国打先锋,但必然会招致民间的怨气。齐国所患的不是土地、人口,而是百姓的休养生息。齐国对于韩国的盛情邀请,应该委婉拒绝。

右丞相后胜则是抱着相反的观点,韩国这些年屡战屡胜,少有败绩。赵国如今动用了半数精锐攻打秦国,能够用来抵御韩军的军队数量必然不多!齐国只需派出数万人马,为韩军摇旗呐喊,从旁声援,就能轻而易举地拿下数座城邑,甚至是上百里的土地!

这次齐国吃了一个闷亏,被燕国夺走了济水北岸的土地。齐国之所以兵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齐国的兵力有限。这个时代,兵力和人口有着直接关系,这也是为何各国为何热衷于频繁发动战事,说到底,就是为了土地、人口。

有跟随韩国谋利的机会,齐国为何要主动放弃?如果按照田单的想法,齐国需要休养生息多少年才能恢复元气?燕国又岂会给齐国这样的时间?以战养战,才是最好的办法。

以田单、后胜为代表,齐国两派官员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希望出兵的指责另一方保守,希望休养生息的指责另一方激进。

齐王显然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心里有些烦躁。给韩国借道是一定的,要不要派出大军声援韩国,齐王也没想清楚。韩国已经表示,会动用二十万大军伐赵。齐国若是派出一两万兵马,将毫无存在感,想要谋取一定的利益,至少也应该是五万大军。

至于派出这么多的大军,获利是肯定的,但能得到哪块土地,韩国并没有向自己做出保证。河水以北的土地,齐国并不是太感兴趣,因为守之不易;河水以南的土地,取之不易。韩国既然想借道从历下渡河,想必就是为了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想必赵国的河南地已经被韩国内定了。如果如此,齐国出兵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有可能会被韩国利用,用来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

齐王想起君王后曾经说过,治国不要太过在意一时的得失。如果齐国为了获利而仓促出兵,反而落了下乘。赵国若是弱了,韩国更加强大,齐国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想通了这一点,齐王打断了争执不下的群臣,佯装愤怒道:“寡人心意已决,夏收在即,不宜动兵!借道可以,派兵伐赵就免了吧!安平君,此事就由你和韩国使者交涉吧!”说完,拂袖而去。

“臣遵旨!”田单望着转身离去的齐王,心中大为松了一口气。再看向后胜,后胜显然对齐王这个外甥弗了自己的心意有些抑郁,脸上的落寞失望之情不言而喻。似乎发现田单正在注视自己。后胜回过头来,朝着田单自言自语地摇了摇头,未打招呼便先行离开了!

齐国虽然有些纷争,但齐国好歹知道自己的斤两,又担心被韩国利用,所以。对于韩国出兵的邀请,很快做出了回应。虽然齐国拒绝,但也不失礼节,韩国也没有怪罪!反倒是燕国,对于韩国抛出的诱饵,争吵的极其激烈。

丞相将渠一语道破了韩国的诡计,毫不避讳地说道:“巨鹿郡虽然富庶,但却不是韩国所有。如今韩国以巨鹿郡利诱我们,分明就是慨他人之慷!我们拿下巨鹿郡。不知道还要损失多少人马!臣以为,还是当图谋齐国!虽然此次我们损失十万大军,只得到不到两百里的土地,但齐国的伤亡也不少。只要我们不时派兵佯装渡河,齐国必然惊慌。不需三五载,齐国必然疲惫,到时,可大军全力南下!”

栗腹摇头。显然对将渠的说辞不以为意。不过,对于丞相将渠。栗腹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敬意,微微躬身作揖道:“若无韩国阻碍,此次我们燕国大军南下,必然可以尽全功!齐国乃是韩国的东方屏障,无论如何,韩国都不会放任我们燕国轻易吞并齐国的!三五年后。即便齐国疲弱,韩国也会继续出兵救援齐国,甚至,韩国可能会率先动手,在我们动手前灭掉齐国!到时。我们岂不是白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所以,臣以为齐国可图之,但前提是韩国无暇救援齐国!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韩、赵为敌。韩、赵皆是当世大国,两国开战,短时间内必定难以分出胜负!即便韩国取胜,也必然伤亡过大!到时,方才是毕其功于一役,吞并齐国的良机!”

将渠点头认可了栗腹的说法,抢先说道:“若要灭齐,韩国确实为我们燕国的最大阻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当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我们攻打赵国的巨鹿郡,岂不是被韩国拖下水?合我们燕、韩两国之力,加上赵国半数精锐在与秦国厮杀,赵国即使得以保存,也会元气大伤!失去了赵国的制约,韩国更加肆无忌惮,我们燕国的压力就大了!”

“丞相此言差矣!”栗腹笑着说道,“丞相以为,若是没有我们燕国从旁的支援、牵制,韩国想要拿下赵国,会付出多少代价?”

“这个二三十万大军还是有的!”将渠报出了一个数字。

在将渠看来,韩国一旦伐赵,赵国必定在第一时间调集云中、雁门的精锐南下支援邯郸,在在邯郸东、南两个方向严防死守。就连伐秦的大军,也会迫于形势会返回国内!如果韩国想要在廉颇率领的援军抵达邯郸前拿下邯郸,或者说,逼迫赵国签订城下之盟,那么必须速战速决。彼时,赵国应该可以拼凑出一支数量不超过二十万的大军,由于赵国处于防守的一方,二三十万的数字还是放大韩军投石机、汉弩效果后的结论。

“是啊!二三十万大军!韩军这次出兵又有多少呢?最多也就是这个数字吧!毕竟,韩国召集了太多的青壮去修建郑国渠,像徐州、青州这些新收之地,韩国还是施行轻徭薄赋的策略!丞相以为,韩国会愿意牺牲这么多的人马,换来重创赵国吗?”栗腹反问道。

“当然不会!”将渠并没有丝毫犹豫。如果韩国如此无私,重创赵国,燕国必定在第一时间吞并雁门、云中、代郡、巨鹿这样的地盘,只给赵国留下一个邯郸郡,让赵国归附自己,充当自己和韩国的缓冲所在!

“韩国不傻,韩王也不傻,诸位好好想想,韩王可曾做过赔本的买卖?就连数次冒险发动战事,也是大获全胜?指望我们可以坐山观虎斗,韩、赵拼一个两败俱伤是不可能的!韩国之所以希望我们出兵巨鹿郡,打的就是让我们燕国牵制赵国的主意!我们若是拒绝,韩国必然雷声大雨点小,改为蚕食赵国,而不是和赵国一战定胜负!”

将渠反问道:“我们若是答应,岂不正中韩国下怀?”

“韩国想要的不过是我们燕国的表态,一个我们燕国不会置身事外,也不会襄助赵国的表态!至于我们能不能攻下巨鹿郡,损失多少,韩国并不关心!所以臣以为,想要韩、赵两国互相消耗,让我们燕国渔翁得利,就必须出兵巨鹿!这是一个态度!至于是真的攻打巨鹿还是佯攻,就要看韩、赵两国的战局了!”栗腹笑呵呵地说道。

第三十六章出兵伐赵

ps:大家周末愉快,厚脸求个推荐!

中大夫栗腹的说辞说服了丞相将渠,也说服了燕王。韩国既然主动想要找赵国的麻烦,燕国也有成人之美,出兵襄助韩国也就理所当然了。当然,燕国也不会让韩国轻易得手,于燕国而言,最好的情况就是韩、赵两国旗鼓相当,最后两败俱伤。

陈筮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蓟城,燕王的使者也快马加鞭前往济水北岸的狄城,那里,是燕国亚卿荣蚠驻军的地方。燕王有令,除了留下两万士卒镇守济水一线,余下的八万大军在收到命令后,即刻拔营北上,准备从河间一带攻打赵国。

荣蚠虽然愤恨韩国,因为韩国大军的存在导致了燕国伐齐的失败,但荣蚠也清楚,在这个时代,盟友和敌人的身份转换不过在一念之间。韩国攻打赵国,无非是因为赵国伐秦,秦国不支向韩国求援。燕王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于是与韩国交好。

韩国支持燕国拿下巨鹿郡,作为回报,燕国要给韩国借道,让韩国大军可以从高唐北上,拿下平原,继而渡河。说到底,两国不过是相互利用罢了!

将迎接韩军渡河●的任务交给剧辛后,荣蚠就领军离开了。荣蚠一点也不担心韩国会出尔反尔,因为荣蚠很清楚,夺取济水以北的土地对韩国没有一点好处。若是将济水以北的土地据为己有,那燕国无法经略齐国,只能与韩国为敌。将济水以北的土地还给齐国,只会增强齐国的实力。相反,寻求燕国的帮助,趁着赵国半数精锐远在千里之外的时候谋划赵国。才更加符合韩国的利益。

事实也正如荣蚠预料的那样,韩军极其低调地渡过济水,没有和燕军爆发一点冲突。唯有燕军主将剧辛惊讶于韩国一下子动用二十万大军,与之相比,自己的两万大军根本就是无足挂齿。剧辛也不禁庆幸,至少现在燕国和韩国还是盟友。否则,燕国绝对无法面对大军压境的韩国!

渡过济水后,算上行军的时间,韩军只用了短短的三天时间就拿下了平原城。六月十二日,韩军放弃平原城,二十万大军分成五路,依次渡过河水。虽然韩军已经尽可能地小心了,但如此大的声势还是瞒不过对岸的赵军。在发现韩军后,只有区区千余人的渡口守军果断地放弃了渡口。仓皇逃跑,韩军没有遇到一点抵抗,就成功渡河。整个渡河花费了五日的时间,率先渡河的韩军兵分数路,切断了东武城、灵丘内赵军北上的道路。在扫清了外围的抵抗后,才不疾不徐地包围了东武城、灵丘。

面对黑压压的的韩军,东武城、灵丘城的县令都赶到绝望。因为韩军到达的速度实在太快,虽然两地都接到了渡口守军的示警。但依然来不及召集士卒。这也和两地的松懈有关。

在此之前,赵王已经下令。要求各地,尤其是边境上的城邑要提防韩军。毕竟,谁都清楚,赵国伐秦乃是在挑战韩国的底线,韩国很有可能攻打赵国必救之地,迫使廉颇回师。以解秦国之危。但无论是东武城县令还是灵丘县令,都以为有河水以南的六座城邑在前面挡着,有河水天堑,自己根本就不用担心韩军打过来!即使韩军真的要攻打自己,自己也有充足的时间反应。但是事与愿违。韩军居然从燕国的土地渡河,直接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原本,东武城有五千守军,灵丘有四千守军,但韩军围城的时候,东武城内只有士卒三千人,灵丘则不过一千。一方面是因为两地派出了不少士卒前去镇守河水上的几个渡口,另一方面也是两地并没有把所有士卒都征召起来。如果将青壮全部征召起来,两地至少可以凑出一万五千人。

可惜,没有如果。面对无法匹敌的韩军,东武城县令很没有骨气地选择了投降,因为东武城县令很清楚,如果韩军只有数万人,那自己还能坚持,等待邯郸的援军!但韩军现在有十数万,抵抗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就算自己抵抗也坚持不了多久的时间。灵丘县令倒是很有骨气,率军抵抗了一番,可惜,韩军许诺,有谁取灵丘县令首级者,可代其位,这个许诺做出的第二天早上,灵丘的豪族们便将灵丘县令五花大绑,押到了韩军营寨。

仅仅五天的时间,洹水、河水三面包围的百里之地就被韩军攻占,而韩军付出的伤亡不过区区三千多人!

与此同时,赵国的河南地也遭到了韩军的猛攻。王翦率领三万大军迂回到泰山郡,从西面攻打阿县,阿县虽然竭力抵抗,但奈何城小而兵少,不过五日的时间,就宣告失守。随即,王翦大军马不停蹄,又一路北上,直奔聊城。

聊城方面已经得知了韩军的势如破竹,生怕自己难以抵挡,于是向元城、黄城、博陵、平邑派出了求援的使者。可惜,之前赵王已然下令,若遇韩军攻城,只可坚守;若遇其他城邑求救,不必理会,以防韩军声东击西之计。

除了平邑的一万大军做到了赵王的命令,对聊城的求救置之不理,元城、黄城、博陵皆是派出了数量不一的援军。其中,元城、黄城合兵三千人,从聊城南面增援;博陵派出两千援军,从聊城北面增援。

眼见自己围点打援的计划成功,王翦又怎么会放过这样好的一个机会。三地派出的援军皆是中了王翦的埋伏,全军覆没。王翦将援军的主将首级摆到了聊城城下,打击赵军的士气。聊城城内的五千士卒战战兢兢,再也没有了出城与韩军野战的勇气。

元城、黄城、博陵三地虽然没有遭到韩军的攻击,却也是惴惴不安,关闭四门,以求自保。韩军的恐吓之计达到了预计的效果,原本可以相互声援的五座城邑失去了信心,只能各自为战。

随后。蒙骜率领的七万韩军主力包围了平邑,蒙骜示敌以弱,只留下两万大军分别驻守在平邑的南门、东门,放空看西门、北门。但即使如此,城内的赵军也是无动于衷,似乎唯恐韩军这是故意引诱自己出城。真如果出了城,必然中计。

岂料,蒙骜却是利用了平邑城守军的疑心,先行调集主力大军六万人攻打元城、黄城。两地皆是靠河,地势又比较低平,安装在韩国舟师战船上的床弩居高临下,不停地发射火箭,与此同时,韩国的投石机也不由分说地轮番发射石块。如此两天,元城率先因为城内死伤惨重,无法支持,出城投降。黄城也是如此,不过,因为黄城驻军人数超过五千人,黄城县令又是死忠于赵国,坚持的时间久一些。韩军在伤亡了两千多人后。也是拿下了黄城。赵国河南地的六座城邑,已去其三。

在攻占了黄城后。王翦、蒙骜合兵一处,攻打聊城、博陵两地。面对将近八万韩军,聊城守军终于表现了赵军的硬气。元城县令入城劝降,被杀,首级悬挂于城头。韩军数次攻占城头,但都被赵军赶了下去。聊城县令王方、县尉赵质身先士卒。在城头上带头杀敌,极大地鼓舞了守军的士气。即使蒙骜宣布可手刃王方、赵质者,赏百金,官升三级,也没有人有这个幸运拿下二人。聊城百姓也是出奇的一心。不能像灵丘百姓一样,为韩国所用。

最后,还是王翦主动请缨,向蒙骜保证三日内可以攻下聊城。蒙骜大喜,调拨了四万大军归王翦指挥。王翦也不负众望,在第三天拿下了聊城。

王翦所用的办法极其简单,那就是声东击西。先是猛攻聊城的东南角,这也是韩国之前的主攻方向。经过长时间的猛攻,聊城城墙的东南角已经有些破败,虽然经过紧急加固,但终究不如其他地方坚固。王翦先是派兵攻打西北角,迷惑聊城守军,让他们以为韩军因为在东南角吃够了苦头,想换一个方向,待赵军信以为真,将主力放在西北角后,再在夜里突然猛攻东南角。赵军一时不察,被韩军攻占了城头。因为赵军的主力全都赶去了西北角,距离太远,又是夜间,聊城终于被韩军攻克。县令王方、县尉赵质悉数战死,守城的五千赵军也大半战死,少部分投降!其下辖的卢邑,兵少将寡,面对韩军的劝降,理智的选择了投降!

至于聊城北面的博陵,博陵守军的意志原本就是不怎么坚定,待收到王方、赵质的首级后,识趣地选择了投降。如此,仅仅半个月的时间,赵国河水以南的地盘,只剩下平邑一座城邑。元城、黄城、博陵、阿县、聊城五座城邑,总共有赵军一万七千人,战死者超过一万三千人,只有不到四千人投降!如果赵军没有中韩军的围城打援之计,也许还能多坚持个把月,但随着五座城邑落入韩军手中,蒙骜、王翦终于可以从容不迫地率领大军南下,解决平邑城内的一万赵军。

六月二十日,李牧、白起率领十九万大军渡过洹水,和邯郸不过仅仅隔着一条漳水,不到百里的距离。几乎在同一天,蒙骜、王翦率领四万大军南下,与留守的两万大军汇合,合兵六万,包围了赵国在河水以南的最后一座城邑——平邑城。大战,掀开了帷幕。

赵国,邯郸。

得知韩国大军出其不意地从平原渡河,攻占东武城、灵丘,让赵国层层堵截韩军的计划落空,赵国君臣皆是变了脸色。原本,赵国还能依托河南地、河水、洹水、漳水设下四道防线,可转眼间,赵国只剩下漳水一条防线。赵国可不认为韩国会主动断掉自己的后路,如果不出所料的话,肯定会有另一支大军在攻打赵国的河南地。

赵国君臣也不认为,洹水、漳水之间的一万人马可以阻挡韩国大军多久。对于传来讯息给自己的这支大军,许多人都在心中默默判了死刑。一万大军的覆没,无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是一个韩军会损失多少人马的问题。即使韩国扫清了障碍,只剩下十八万人,也是一个太过庞大的兵力。大到赵国无法喘息。

征召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征召大军。征召所有的大军,这是赵国君臣的一致决定。谁都清楚,如果赵国不愿意迁都,不愿意放弃邯郸,就必须和韩国死战!

如果只是征召精锐,短时间内也就可以凑出五六万。毕竟。十五万精锐伐赵,三万精锐封锁韩国的上党,三万精锐在河水以南,一万精锐在洹水、漳水之间,一万精锐在洹水、河水之间,再加上雁门、云中的五万精锐,邯郸的两万精锐,赵国可以征召的精锐只剩下数万而已。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军队的质量。而是数量。蚂蚁多了也能咬死大象。

赵王下令,凡是男子年满十六岁,未到五十岁,身无手疾、腿疾者,悉数征召入伍。这也意味着,只要不是少胳膊少腿的,全都要悉数入伍,抵抗韩军。当然。地方豪族例外,没有户籍的奴仆也不在其中。

同时。韩王派遣使者八百里赶赴雁门、云中两地,调四万边军南下。好在正是盛夏,草原水草丰美,匈奴应该不会偷袭边关。

如此一系列命令下来,赵国应当可以凑齐一支二十万的大军,虽然其中半数会是老弱。有邯郸的两万精锐坚守漳水一线。应该可以支撑到各地的军队赶到。不过,这毕竟是权宜之计。赵国将大军全都调往邯郸,也意味着其他地方的守备就会空虚。如果韩国突破漳水防线,置邯郸不顾,而是北上经略巨鹿。改强攻邯郸为围困,那赵国就危险了!所以,最保险的是保证韩军无法渡过漳水,或者说,即使韩军渡过漳水,赵国也有足够的精锐将韩军驱赶到漳水南岸。仅仅一支十万精锐、十万老弱的军队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调集廉颇大军回师邯郸的建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的。平阳君赵豹在一开始就反对征伐秦国,怎奈蔺相如病笃,平原君、信陵君一致认为秦国不灭,赵国绝对受制于韩。秦、齐两国如同韩国的羽翼,若要灭韩,需要先剪除羽翼。楚国伐越,燕国伐齐,于赵国而言,乃是灭秦的大好时机。怎料楚国也好,燕国也好,败得太快,一个是因为没骨气,一个是因为太仓促,直接导致赵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界。

如果燕国失败的消息传到邯郸的时候,廉颇尚未领军突入太原郡,赵国当然可以收兵,免得韩国出兵攻打自己;但偏偏燕国紧跟着楚国收兵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廉颇率军大破秦军,突入到距离晋阳不到五十里的地方。只要再胜一场,赵军就可以逼迫秦国签订城下之盟,甚至一举攻占太原郡,灭亡秦国!这直接导致了平原君、信陵君心有不甘,不愿意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于是怂恿赵王不从太原撤兵。

也许平原君、信陵君都怀有侥幸,毕竟,韩国已经坐任秦、赵两国相持三个月了,韩国想要救秦,早就救了。有很大的可能,韩国不愿意动用太多兵力插手这场波及天下的战事,这也是为何韩国只是派出五万大军救越,派出五万大军救齐。如今随着楚国、燕国兵败,韩国或许没有足够的粮草,或许受困于上党,无论是哪个理由,韩国应该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发兵伐赵,这个时间,说不定可以让廉颇攻下晋阳城。

可惜,平原君、信陵君失算了,韩国在一早之前就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也征召了足够的大军。在赵国恍然不觉的时候,借道燕、齐两国,给了赵国当头一棒!

平阳君很清楚,除了知道的十九万大军,韩国应该还有一支大军在攻打赵国的河南地。韩国如此兴师动众,不仅仅是为了救援秦国,也是为了让赵国清楚这天下谁才是霸主,甚至不排除尝试灭掉赵国的可能!这个时候,任何的风险都不能冒!真有万一,赵国灭了秦国,邯郸却被韩国拿下,那才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赵豹坚决认为,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让廉颇大军回师。哪怕韩军无法渡过漳水,或者渡过漳水无法攻克邯郸,也应该放弃攻打秦国的计划。另一方面,要小心提防燕国。毕竟,从前线得到的消息是韩国大军先攻克了平原,才渡河攻打东武城。平原周边可是燕国的土地,如果韩军是偷袭尚且可以接受,但如果是燕国的默许,甚至是燕国的襄助,那赵国的处境才是危险。燕国会不会落井下石,没有人敢打包票。单单凭借二十万大军,已然无法应对这次危机!

第三十七章燕国出兵了

伐秦一事是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一手促成,尤其是后者,深切的明白,不剪除赵国西方的威胁,赵国不可能胜过韩国。韩国不败,魏国复国的希望就永远遥遥无期。

如果在这个时候将廉颇大军调回邯郸,那灭秦之事就功亏一篑了!赵国想要再觅得这样好的机会,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这对复国心切的信陵君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因此对于平阳君赵豹调廉颇大军回师邯郸的说辞,信陵君魏无忌毫不留情地反驳道:“平阳君此言差矣,韩军若要以最快的速度兵临邯郸城下,必然在邯郸以东西渡漳水,取列人城或者肥邑,如此才能绕过邯郸城南的长城。可如此,我们赵国就可以从平阳、邺县、安阳乃至中牟、林县抽调大军,断韩军归路!韩军一旦粮草不继,又久攻不下,必然全军覆没!因此臣以为,韩国在没有拿下漳水南岸的全部城邑前,势必不敢全力北上。”

“何况”,信陵君语气一转,颇有意味地说道:“渡河需要的船只又岂是那么好筹措的?如果韩军想要从上游水浅处渡河,又绕不开我们布置在长城一线的大军!无论韩军如何选择,我们都有很长的时间征调大军!”

“信平君(廉颇)大军距离晋阳不过数十里之遥,更占据上风,此时退兵,不但可惜,令之前的牺牲付诸东流,还可能为秦国所趁?!毕竟,韩国出兵的消息必然已经传到晋阳,我们一旦退兵,秦国怎会善罢甘休?!秦军一定会尾随信平君的大军进入雁门、云中,甚至可能进入代郡。我们到时又该如何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