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要尽可能地消除危险,北上的话除非荣蚠和剧辛商量好,在同一时间南北夹击自己。向东、西迂回的话,除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躲开昌城齐军、章丘韩军的注意力。前者还有希望,但燕军很难有这样的魄力。后者意味着燕军为了速度,必然是轻装简从!对于失去粮草补给的燕军来说,粮草无疑是眼下最重要的。毕竟,燕军一旦采取此种策略,就意味着必须速战速决。要么燕军击败齐国,逼迫齐国签订城下之盟;要么燕军撤往济水北岸,从长计议。这其中的风险,燕国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貂勃笃定,荣蚠是不会放弃于陵☆,w↗ww。这个坚城的。即使剧辛的大军遭受齐军的攻击,荣蚠也会留下相当的兵力镇守于陵,而不是倾尽全力救援剧辛大军。这样做不止是因为于陵有从章丘运送过来的粮草,也是因为一旦撤退,就等于放弃了历下、章丘一带困守的燕军!
田单仔细思量了一下,最终同意了貂勃看似冒险的主张。不过,在行动之前。他派出了使者前往章丘,面见了韩军主将韩腾,告知了韩腾自己的计划,希望对方可以牵制下于陵的燕军。
韩腾自然痛快答应,已经渡河的十四万燕军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战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齐军的决心和牺牲。既然齐国有意和燕国拼一个两败俱伤,韩腾也乐得坐山观虎斗!
而此时,身在高宛城下的剧辛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形势,没有了渡河之初的意气风发,而是显得进退维谷,悔之不迭。当然,在众人面前,他还是保持着谈笑风生,从容不迫。
渡河之前。剧辛压根就没想到,韩军会如此快地出现,如此轻而易举地将荣蚠大军一分为二。在他看来,韩国迟迟没有出兵,多半是打着看热闹的主意。不到最后一步,是万不会压上他们的筹码的。自己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间隙,强渡济水,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没想到。到最后措手不及的反而是自己!
五天前,剧辛指挥军队发起试探性地进攻。发现了齐军在济水防线上的一个漏洞。在牺牲了两千多人后,剧辛确定这不是齐军的圈套。喜不自禁的剧辛一直不断地投入军队,将这个缺口越撕越大,同时增大的还有燕军牺牲,虽然在牺牲超过一万人后,剧辛已经意识到齐军的坚韧超过了自己的想象。而且齐军已经发现到他们的问题,齐国的援军源源不断的赶来。但正如赌输的赌徒,那时候剧辛已经红了眼睛,他只知道,如果就此收手。之前的牺牲就白费了,所以索性投入了全部的兵力。到最后,燕军虽然成功渡过济水,但却牺牲了三万多人,而齐军只是牺牲了一万人。
如果韩军晚出现几天,燕军的牺牲也算值得。燕军可以用优势兵力逼迫齐军放弃坚城,与自己野战,而野战是燕军更为擅长的。但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现实就是在剧辛率领燕军成功渡河前,韩军绕过齐长城,包围了章丘。一下子就断掉了荣蚠大军的退路!使得荣蚠大军无法更进一步,威胁临淄!
虽然如今的局面看似齐军、燕军、韩军互相围困,燕军虽然处于下风,但却不明显,但如果考校到粮草问题,显然燕军有一个极大的隐患。想要轻而易举逼迫齐国签订城下之盟的希望似乎越来越小了,反倒是如何全身而退,成了更为现实的问题。
好在从高宛到于陵,只有数十里的距离,更是一马平川,辽阔的平原,成了齐、燕两国斥候的跑马场。齐军斥候的人数虽然占据些许优势,但相较在北方草原上九死一生活下来的燕军斥候,终归还是差了一些。荣蚠和剧辛暂时还可以互通讯息,交流意见。
一番商量,两人还是决定先合兵一处,否则,,兵力太过分散,无论是对上齐军还是韩军,都不占据数量优势。既然要合兵一处,就需要选择在哪里合兵。高宛北靠济水,如果在燕军手上的话,自然算是一个好去处。但高宛城内的一万齐军让两人打消了这个主意。
于陵两面环山,易守难攻,乍一看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但如果燕军主力摆在这里,毫无疑问于陵会成为燕军的葬生之地!没有粮草,被围困在齐国的腹心之地,时间才是燕军的最大敌人!
邹平成为了两人眼中的合适地点,邹平北面十几里开外就是济水,西南就是章丘、历下。如果可以据有邹平,那燕军进可东窥临淄,退可渡河自保。这样的要地齐国不可能不知道,但似乎,齐国认为燕军粮草严重不足,只能死守不出或者说,齐国想要引诱燕军放弃坚固的城墙、营寨,居然只在邹平布置了三千军士。
虽然明白其中有陷阱的可能,但在双方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用兵从来没有十拿九稳的时候,剑走偏锋、兵行险招在有些时候更有作用!燕军不相信,自己众志成城之下,齐军又如何挡得住自己?!
齐军的行动更快一步,田单以副将貂勃为将,将兵七万,攻打高宛城西的燕军。大战从黎明一直进行到黄昏,齐军虽然最终没有突入燕军营寨,但却杀伤燕军超过一万人,当然,齐军付出的代价也很沉重,足足有一万五千人战死,三千多人受伤。
但问题是剧辛麾下的燕军只有六万人而已,而貂勃大军的身后还有六万大军。随着剧辛大军的数量越来越少,这个伤亡比例还会越来越小,也就是齐军杀伤相同数量的燕军,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小。按照今天这个伤亡比例,只需五天,剧辛将无一兵一卒可用。
因此,剧辛毫不犹豫地向荣蚠派出了求援的使者。哪怕是荣蚠派出一支万人规模的大军北上骚扰,也能让齐军不敢专心对付自己,减缓自己的压力。至于突围到邹平,只能是从长计议了。
荣蚠接到剧辛的求援后,立即召集众将商议,有人力主全军放弃于陵,北上与齐军决战,如此,燕军人数虽然占据劣势,但因为骑兵多出一万,真实的战力相差无几。背水一战的燕军绝对可以将剧辛大军成功解救出来。到时候,吓破胆的齐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军拿下邹平。
有人则主张先派出一支军队前去试探,防止齐军围点打援。待确定齐军的真实意图,确定身后的韩军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后,再集结大军全力营救。有人则干脆主张利用齐军注意力放在剧辛大军身上的时候,奔袭邹平。如此,既缩短了和剧辛大军的距离,又能抢占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安身立命所在。
因为齐军封锁消息地厉害,荣蚠心里也很是犹豫。全力北上未尝不可,就怕韩军突然从身后出现,给自己一刀子。如果真有这样的局面发生,一场溃败几乎可以预料。甚至,济水以南的燕国大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样的结果绝不是燕国可以承受的!
所以,思来想去,荣蚠只能一面派遣斥候,侦查章丘城下的韩军动向,一方面探查田单大军的踪迹。毕竟,才不过七万齐军现身,尚有六万不知去向。敌人在暗,自己在明,这种情况最危险!
仅仅两天的时间,荣蚠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讯息。章丘城下的韩军数量并没有减少,也没有调动的踪迹。齐国的六万大军在高宛东面驻扎,虽然不排除齐军广树旗帜,迷惑自己的可能,但齐军即使有少部分人隐藏起来,数量应该也不多!
种种迹象表明,齐军似乎在考验荣蚠的耐心。如果荣蚠坐视剧辛大军被攻打,那田单率领的齐军将给予其最后一击。如果荣蚠有胆量出来,那么田单会给荣蚠麾下的士卒一份“大礼”。至于韩国,似乎对于齐国、燕国之间的小打小闹毫无兴趣。将章丘、历下城内的燕军看得死死的,更让韩国觉得感兴趣。
这两天,剧辛求援的使者一波接着一波,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齐军的攻势实在太过猛烈,仅仅三天,燕军就伤亡了两万人,当然,齐军的伤亡代价更大,但问题是齐军似乎对此毫不在意。
荣蚠望着舆图,仔仔细细看了一个时辰,终于在剧辛的第十波求援使者到来时,下定了决心!
第三十一章燕、齐之战(下)
发兵邹城,这是荣蚠的选择。虽然邹城方向太过平静,平静的有些让人不安,但高宛南面的喧哗更透着危险!
田单率领的大军已经前往高宛东面,以此表示自己暂时的置身事外,但运送粮草的车马依旧不停出入于高宛南面,让人不解其意。谁都清楚,燕军短缺粮草,齐军如此行径,岂不是欲盖弥彰?!
当然,选择了冒险发兵邹城并不意味着进行一场随便的豪赌。一下子投入所有的兵力和一步步压上自己的筹码,试探出敌方的战略,这就是战场上菜鸟将领和名将的区别。
荣蚠最先做的就是将手上的一万骑兵尽数派出,就是想用骑兵的快速和机动消除潜在的风险。如果齐军设下埋伏,面对一万来去如风的燕国铁骑,齐军也讨不了好。如果齐军没有设下埋伏,那正好可以打草惊蛇,试探出齐军的下一步策略。
最终探明的情况是后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燕国铁骑,邹城守军显得惊慌失措,虽然城头上立着的守军数量看似很多,但其中许多人战战兢兢,显】,ww@w。然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而附近二十里内也没有发现齐军的踪影,一切迹象都表明,齐国似乎是打算放任邹城给燕国。燕国能不能拿下邹城,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在这种情形下,荣蚠才亲自率领四万五千人的燕军步卒,舍弃于陵。发兵邹城。一路上有惊无险,短短四十里的路程没有耗费燕军多少体力,只是,高度的注意力,时刻提防可能的偷袭,倒是让许多燕军的精神很是疲惫。
邹城很小。城中只有不到两千户百姓,这样的小邑如果不是沾了靠近都城临淄的便宜,是不会有多少驻军的!即使是战时,即使燕国大举入侵,邹城也不过三千士卒!这也可以理解!邹城距离临淄不过百余里,如果敌人都打到邹城了,那临淄也危险了!既然如此,还不如把兵力都集中在临淄,邹城这样的小邑。不要也罢!
荣蚠原以为,大军压境,外无援兵,小小的邹城也许坚持不了两个时辰就会被自己占领。但事实出乎了荣蚠的预料,每一次,燕军都能轻而易举地登上城头,和齐军贴身肉搏,以命博命。但每一次,最终的结果都是燕军被齐军赶下城头。有几次。自己想发挥兵力上的优势,蚁附攻城,但城中突然飞来了许多箭雨、石雨,让自己在片刻间损失了超过一千人马。自此,荣蚠只能老老实实地用人命来消耗齐军的有生力量。
可惜,燕军前后战死了六千多人。但城头上的齐军数量似乎一直不见小。齐军当然没有原地复活的本领,荣蚠也令人统计过,齐军应该伤亡超过两千多人。对于一个只有三千驻军的人来说,这基本称得上伤筋动骨。但齐军依然游刃有余地把守着四面城头,毫无疑问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邹城城内的守军绝不止三千人!当然,数量也绝对不会多!否则,齐军完全可以突然打开城门,给措不及防的燕军一个重击。
两个半时辰过去了,邹城依然没有被攻克,眼看着还有一个多时辰天就会大黑,荣蚠不得不考虑许多现实的问题。譬如说要不要挑灯夜战,要不要安营扎寨,邹城城内的援军又有多少,齐军会不会趁夜包围自己,等等,诸如此类。
令荣蚠略感欣慰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自己派出的斥候在方圆二十里内并没有发现齐军的动静,但坏消息是,现在没有并不代表以后没有,不代表一个时辰后没有!
一语成谶!一个时辰后,田单率领的大军果真赶到了邹城城下。幸运的是,荣蚠的预感极为精准,在此之前已经令人安好了营寨,让燕军并不至于在夜黑之后,在荒郊野岭露宿。田单派出了许多斥候,锁定了燕军行踪,然后便带领五万齐军进入小小的邹城。
最糟糕的事情终究发生了,荣蚠不知道,无论他是全力北上营救剧辛还是迂回邹城营救,他还是逃不了齐军的算计!甚至,只要他敢全力北上,沿途的层层陷阱也足以让燕军苦不堪言!
如今,小小的邹城,云集了超过十万大军!其中,燕军有四万五千人,其中步卒三万五千人,骑兵一万人;齐军,五万两千人,其中步卒五万人,骑兵两千人。燕军看似人数少了七千人,但多出来的八千骑兵足以扯平其中的差距。
但即使如此,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荣蚠也笑不出来!因为荣蚠之所以舍弃于陵,想要邹城这个更小更靠近济水的小邑,就是为了摆脱齐军,营救剧辛大军。被田单这么一阻挡,自己的计划就完全落空了!
发兵邹城,这是荣蚠的选择。虽然邹城方向太过平静,平静的有些让人不安,但高宛南面的喧哗更透着危险!
田单率领的大军已经前往高宛东面,以此表示自己暂时的置身事外,但运送粮草的车马依旧不停出入于高宛南面,让人不解其意。谁都清楚,燕军短缺粮草,齐军如此行径,岂不是欲盖弥彰?!
当然,选择了冒险发兵邹城并不意味着进行一场随便的豪赌。一下子投入所有的兵力和一步步压上自己的筹码,试探出敌方的战略,这就是战场上菜鸟将领和名将的区别。
荣蚠最先做的就是将手上的一万骑兵尽数派出,就是想用骑兵的快速和机动消除潜在的风险。如果齐军设下埋伏,面对一万来去如风的燕国铁骑,齐军也讨不了好。如果齐军没有设下埋伏,那正好可以打草惊蛇,试探出齐军的下一步策略。
最终探明的情况是后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燕国铁骑,邹城守军显得惊慌失措,虽然城头上立着的守军数量看似很多,但其中许多人战战兢兢,显然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而附近二十里内也没有发现齐军的踪影,一切迹象都表明,齐国似乎是打算放任邹城给燕国。燕国能不能拿下邹城,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在这种情形下,荣蚠才亲自率领四万五千人的燕军步卒,舍弃于陵,发兵邹城。一路上有惊无险,短短四十里的路程没有耗费燕军多少体力,只是,高度的注意力,时刻提防可能的偷袭,倒是让许多燕军的精神很是疲惫。
邹城很小,城中只有不到两千户百姓,这样的小邑如果不是沾了靠近都城临淄的便宜,是不会有多少驻军的!即使是战时,即使燕国大举入侵,邹城也不过三千士卒!这也可以理解!邹城距离临淄不过百余里,如果敌人都打到邹城了,那临淄也危险了!既然如此,还不如把兵力都集中在临淄,邹城这样的小邑,不要也罢!
荣蚠原以为,大军压境,外无援兵,小小的邹城也许坚持不了两个时辰就会被自己占领。但事实出乎了荣蚠的预料,每一次,燕军都能轻而易举地登上城头,和齐军贴身肉搏,以命博命,但每一次,最终的结果都是燕军被齐军赶下城头。有几次,自己想发挥兵力上的优势,蚁附攻城,但城中突然飞来了许多箭雨、石雨,让自己在片刻间损失了超过一千人马。自此,荣蚠只能老老实实地用人命来消耗齐军的有生力量。
可惜,燕军前后战死了六千多人,但城头上的齐军数量似乎一直不见小。齐军当然没有原地复活的本领,荣蚠也令人统计过,齐军应该伤亡超过两千多人。对于一个只有三千驻军的人来说,这基本称得上伤筋动骨。但齐军依然游刃有余地把守着四面城头,毫无疑问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邹城城内的守军绝不止三千人!当然,数量也绝对不会多!否则,齐军完全可以突然打开城门,给措不及防的燕军一个重击。
两个半时辰过去了,邹城依然没有被攻克,眼看着还有一个多时辰天就会大黑,荣蚠不得不考虑许多现实的问题。譬如说要不要挑灯夜战,要不要安营扎寨,邹城城内的援军又有多少,齐军会不会趁夜包围自己,等等,诸如此类。
令荣蚠略感欣慰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自己派出的斥候在方圆二十里内并没有发现齐军的动静,但坏消息是,现在没有并不代表以后没有,不代表一个时辰后没有!
一语成谶!一个时辰后,田单率领的大军果真赶到了邹城城下。幸运的是,荣蚠的预感极为精准,在此之前已经令人安好了营寨,让燕军并不至于在夜黑之后,在荒郊野岭露宿。田单派出了许多斥候,锁定了燕军行踪,然后便带领五万齐军进入小小的邹城。
最糟糕的事情终究发生了,荣蚠不知道,无论他是全力北上营救剧辛还是迂回邹城营救,他还是逃不了齐军的算计!甚至,只要他敢全力北上,沿途的层层陷阱也足以让燕军苦不堪言!
第三十二章晋阳之危
北有韩国的舟师虎视眈眈,南有齐国的大军不怀好意,荣蚠清楚,燕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虽然在济水北岸以及历下、章丘两城,燕国各有一万五千兵马,加上自己麾下的八万士卒,燕国依然有一战之力。但粮草问题的制约注定了燕国无法和齐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事。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找出对方的破绽,然后取得一点优势,扩大优势,这样的稳妥战法并不适合现在的燕军。要么生,要么死,韩、齐联军给出了荣蚠这样一个简单的选择。
值得讽刺的是,明明一开始是燕国战局上风,但短短两个月,想要迫切摆脱接触,脱离战场的反而是燕国。
选择生容易,难得是如何争取活下去的权利。荣蚠绝不相信,齐国会轻易放过自己!哪怕齐国愿意,自己的死活还要看韩国的脸色行事。
好在韩国舟师虽然封锁了济水,但济水东西绵延数百里,绝不是一支三五万人的舟师可以封锁得密不透风的。己方依然有上百艘舟船可以用来运送粮草或者士卒。
面对济水南岸的巨大压力,荣蚠选择了生,选择了离开。不过,在此之前,他派人通知了历下、章丘的部下,约定了突围的时间。一起突围,总好过被敌军各个击破。历下的情况好些,因为紧邻济水,又没有被韩军围困,对此荣蚠并不担心。荣蚠担心的是章丘,拥兵一万五千人的章丘已经被韩军三面围困,虽然韩军一直围而不攻,但韩军的五万兵马摆在那里,燕军绝不会轻而易举地离开。也许,只有数千人可以成功突围!能够逃到济水北岸的更少!
突围对困在章丘的燕军来说。显得格外不公平。放弃坚城和优势兵力的敌军对决,除了开始可以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后面绝对受制于人!但就全局而言,这样的牺牲又是值得的!至少可以牵制住韩军,让燕军可以专心对付齐军!
所谓慈不掌兵,以章丘军队的牺牲来为主力的撤退争取时间。一言决定数万人的生死,这需要的是极大的魄力!荣蚠作为沙场宿将,向来清楚没有牺牲就没有所得!也向来不缺乏决心和勇气!
半个月后,燕军强渡济水。身处绝境、背水一战的燕军发挥出了最大的战力,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燕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突围,不成功便成仁。
历下、章丘、邹城三地的燕军依次行动,其中,历下的燕军吸引了韩国舟师的主要注意力。章丘的燕军将韩军牢牢吸引在自己身上,如此,邹城的燕军主力反而率先成功渡河。虽然前仆后继的齐军给燕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但燕军主力还是成功渡过了济水。
三天的时间,整个济水南岸的燕军十二万五千人,最终活着踏上济水北岸的不过九万人。为了掩护荣蚠大军渡河,济水北岸有五千燕军战死。如此,整个济水北岸。堪堪有十万燕军。二十万燕军意气风发地渡河南下,进犯齐国。如今,只余一半兵马。虽然燕国夺取了百里土地,但这个代价未免太大。
齐国也算得上伤筋动骨,丢失济水北岸的三座城邑还是小事,折损了八万大军,足以让齐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缓不过气。毕竟。齐国举国之兵还不到二十七万!
正因为如此,当韩腾向齐王派出使者,表示自己要班师回国,而不是帮助齐国将燕军赶到漯水以北,甚至河水以北的时候。齐王虽然万般不舍,但还是下令田单领军驻守济水一线,放弃趁胜追击的打算。
燕国已经胆寒,士气低迷,齐国则是后继无力,双方默契地选择以济水为分界线,舔舐着各自的伤口。
与此同时,秦国的晋阳则依然充斥着骚动和不安。
白起曾经在秦王面前数次称赞杨端和可堪重用,秦王也信以为真。在白起、王翦投奔韩国后,秦王提拔杨端和,用兵之事,多以咨之。杨端和也不负众望,在边境上多有战功。面对十五万进犯的赵国大军,秦王根本没有半分犹豫,让杨端和率领十万大军前往汾水一线御敌。要知道,整个秦国的兵马也不过十八万而已,由此可见秦王对杨端和的倚重。
在最开始的两个月,杨端和面对赵国名将廉颇,并不落在下风,甚至隐隐占据上风。当然,这也和廉颇选择的策略有关。面对把守严密的汾水防线,廉颇顾忌伤亡,没有强渡,而是利用一系列战术,妄图达到战术欺骗的效果,可惜均被杨端和识破。
不过,杨端和虽然天赋过人,但终究缺乏经验。老道的廉颇派出一支三万人的偏师迂回千里,攻下了太原郡的北方城邑——汾阳。汾阳失守后,太原郡的北方门户已然洞开。赵军却并不恋战,一路南下,占领了汾阳南方五十里外的一个渡口。
秦军在这个渡口原本设有三千精锐,可惜,秦军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对岸,廉颇有意将兵力收缩在晋阳对岸的榆次、凿台,更是让渡口的守军放松了警惕。守军压根就没想过会在背后遇袭,猝不及防之下,全军覆没!
赵军得手之后,迅速向对岸报捷。得知这个喜讯后,廉颇不动声色,再次忽而向北调集舟船,忽而向南调集舟船,迷惑秦军的判定,实际上却是暗中派出军队通过赵军控制的河段渡河。直到十天后,有斥候告知杨端和汾阳失守的消息,杨端和才意识到,已经有大批赵军进入了太原郡!
受限于粮草以及渡口的狭小,渡河的赵军并不多,只有五万人而已。算上之前的三万偏师,太原郡的赵军不过八万人而已!但领兵的是廉颇,汾水对岸还有将近七万赵军虎视眈眈,让秦国明显腹背受敌。如果杨端和敢调集主力前去堵截廉颇率领的赵军,那么这七万赵军就可以直接渡过汾水,包围晋阳。如果杨端和置之不理或者说分出少量兵力前去迎战,无异于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如此看上去,秦国想要渡过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只能是追加兵力。单单是杨端和的十万大军是万万不够的。
为了应对这次危机,秦国已经动员了太原郡的所有兵马,加上河东、上郡的部分支援,也不过凑齐了十五万人而已!其中,还有两万人是老弱,守城可以,野战的话只能作为消耗兵种使用。
晋阳作为秦国都城,至少也要有一万大军驻守。因此,秦国可以动用的士卒只剩下四万人!杨端和手中再挤出四五万人,倒是不成问题。如此,五万秦军死守汾水一线,防止对岸的七万赵军渡河。九万大军北上,防止廉颇率领的八万赵军兵临晋阳城下,打击秦国士气,兵力安排才算合适。
说到晋阳,就不得不提一下晋阳的地形。晋阳位于太原盆地北端,汾水北岸,悬瓮山东侧。晋阳再往西是少阳山,西北方向则是芽山。这都是绵延上百里的大山。赵军虽然攻占了岚县,岚县距离晋阳也不过是两百多里的距离,但道路却是难行。西面是山,东面是水,中间只有不到十五里是稍微平坦的土地。只要秦军在半道上设下营寨,严防死守,赵军除了强攻还真没有太好的办法。
时间成了对秦、赵双方最为重要的事情!如果赵国大军可以提前一步兵临晋阳城下,必然可以极大打击秦国的士气。相反,如果秦国可以在赵国大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下营寨,那么难受的就会是赵国大军!身后的晋阳也会安然无虞!
最终,秦国抢得了先机。而赵军因为渡河耽误了太长的时间,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座秦军营寨完全堵塞了自己的前进道路。廉颇不是没想过派出一支偏师直插前方,兵临晋阳城下,但晋阳乃是秦国的大本营,兵力众多!如果自己冒进,数量少了会被秦国吃掉,反而折损了锐气,数量多了又会形成僵持。何况,廉颇还是喜欢稳妥些,不愿意冒险!而秦国是没有冒险的勇气,所以,让秦国抢得先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廉颇以五千精锐守卫岚县,五千精锐守住渡口,确保自己的后路,然后亲自率领七万大军在晋阳以北一百里与杨端和率领的九万秦军对峙。虽然汾水两岸,秦、赵双方依然在斗智斗勇,忙得不亦乐乎。但秦国知道,赵国也知道,真正决定此战胜负的关键在于这里。廉颇胜了,那么秦国则危险了!杨端和胜了,那赵国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大战,一触即发!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战斗!虽然赵军在数量上占据劣势,秦军多出两万人,但问题是,如今的秦军已然不是当初的秦军!
ps:明天多更点!
第三十三章出兵的决议
韩国,洛阳。
晋阳的紧张气氛丝毫影响不到洛阳,作为韩国的都城,洛阳有足够的底气悠闲地看着秦、赵两国斗一个你死我活。韩国实在太大了,无论是燕齐之间的战事,还是秦赵、楚越之间的战事,全都远在洛阳千里之外。中间隔着山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一路攻到洛阳,哪怕是秦国最为强大的时候也不可以!
随着楚国服软退兵、燕国兵败济水南岸,越国、齐国都得到了保全。越王、齐王先后派出使者,前往洛阳谢恩。韩国只投入总共十万大军就让楚、燕两国罢手,也让韩国百姓生出一种韩军一出,便会所向披靡的感觉。虽然聪明人都清楚,楚、燕两国罢手,不是畏惧那区区五万韩军,而是担心拥兵百万的韩国动用大军吞并自己!但韩国百姓可不管这一点,他们只认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普天之下,没有一个国家敢违背韩国的意志,除了赵国!
韩王派出了典客陈筮出使赵国,要求赵王从太原郡退兵,遭到了赵王的断然拒绝。于赵国而言,廉颇已经率领八万赵军深入太原郡,随时都有可能突破秦军的防线,兵临晋阳城下。赵国不可能因为韩王的一句话就退兵!否则,赵国的威信何在?!这岂不是表明赵国怕了韩国?!
陈筮无功而返的,w$ww。消息传回洛阳,洛阳百姓一片哗然。这就好比一个家族的嫡长子看到两个庶出的子弟打架,嫡长子好心去劝架,却被其中一个较为强壮的庶子说成多管闲事。韩国觉得自己的威严遭到了冒犯!心里的愤怒可想而知了!
虽然韩王并没有表示什么,但群臣请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燕国败得太快,楚国太过软弱,现如今又是五月。韩国可以召集二三十万大军攻打赵国而不伤及国本,在这样的形势下,伐赵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此之前,韩国上党郡的大军佯动北上,做出切断赵军退路的架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