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长!有重大发现!”负责侧翼侦查的楚军跑到楚军什长面前,激动不已地说道。

“左前方十里发现韩军营寨,看营寨的规模,当在五千人以上,应该是韩军的主力!”

楚军什长大喜,只要探寻到韩军营寨的所在,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营寨的存在也几乎可以应证蕲县尚在楚军手中,否则,韩军是不可能在城外受苦的。

“可曾看清中军悬挂的旗号?”斥候为了探明情报,譬如敌军主将的姓氏,还是要求掌握一些文字的,否则,对方明明是赵军,却以为是魏军,就是犯了杀头的罪过。

“看清了,是一个‘王’字!”

“王?韩国也没有什么姓(氏)王的将领啊?”楚军什长喃喃说道。

“什长,韩国有百万大军,这里面姓(氏)王的校尉没有十几个也有三五个吧!说不定是军中的后起之秀呢!”有人猜测道。

毕竟,蕲县方面声称,这一次进犯的韩军不超过两万,甚至可能只是一万初头,一名韩军校尉足以担任主将。

“能够悄无声息连下江北五座重镇的人又岂是好相与的?”楚军什长虽然好奇这姓(氏)王的将领是谁,但也清楚,知道对方是谁也无关紧要。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搞清楚蕲县的战况如何,以及韩军的数量

五日后,楚军什长带领麾下的十名斥候有惊无险地返回了江南,在敷浅原(今德安)见到了九江郡郡尉项奉,也是这次救援蕲县的楚军主将。

无论救不救援蕲县,楚军都需要沿着江水布防,如此也能以不变应万变。项奉率领三万五千名楚军主力在敷浅原待命,剩下的一万大军分别驻守各个城邑,防止韩军声东击西,从长沙绕道。

“你是说韩军攻城受挫,后方戒备空虚?”听完斥候的回禀,项奉略显惊讶地问道。

“是的,将军!卑职从城南绕城一圈,发现韩军营寨是外紧内松,韩军的主力都用来轮番攻城了!”

“韩军人数有多少?”

“最多不过两万,甚至不超过一万五千人。”斥候什长毫不犹豫地说道。

“你确定?”

“卑职小心查看了韩军营寨附近,却无有伏兵的可能!何况,就算韩军有埋伏的兵力,也要生火造饭,卑职在韩军营寨潜伏了两天,除了城南、城西、城北的韩军营寨有炊烟,二十里内,绝无烟火。”

“既然你说韩军营寨是外紧内松,这些消息你是如何得知的?”项奉装作随口一说的模样。

“这是卑职冒死潜入韩军营寨,从韩军游哨口中得知的!”

“好了!本将军知道了!下去休息吧!”项奉摆了摆手。

斥候一走,项奉的心思就活泛开了。自己派出十队斥候,分别前往邾县、夏县、蕲县打探消息,也确定了韩军的人马绝不超过一万五千人。韩军如今在蕲县进退不得,攻城受挫,多半是因为韩军长途跋涉而来战力疲惫,加上连番的大胜让韩军志得意满,以为楚国不过如此,一时轻敌。此时只要自己提一旅之师,悄悄渡河北上,切断韩军退路,形势就会逆转!

根据眼下的情况来看,韩军此次绝对称得上是孤军深入,如果能够将这支韩军主力全歼于蕲县城下,那自己必然名声大噪!甚至可能成为继景阳、项承之后的楚国第三名将,项家的第二名将!至于可能的陷阱,在项奉看来,韩军如今都自顾不暇了,哪里还有布置陷阱的兵力。何况,自己麾下有三万五千大军,三倍于韩军,即使不敌,也能全身而退!

想通了这一点,项奉决定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时机,驰援蕲县!当然,项奉并没有傻到一下子将主力全都渡河,而是派出了亲信副将项毅率领五千精锐先行渡河,如此一来,韩军即使有埋伏,也不过是损失五千人马而已!

江水北岸,韩军斥候早已发现了江水对岸正在集结的楚军,虽然楚军已经足够小心,集结舟船的动静也已经尽可能的小,但却瞒不了一直从未放松警惕的韩军。楚军不知道,项奉不知道,韩军斥候们为了等这一刻,可是苦等了十多天了。

“快去把楚军集结的消息告诉将军!”一名韩军司马对一旁的亲卫说道。

“算了,还是我去吧!”韩军司马又改了主意。

一个时辰后,身在中军帐的王翦接到了楚军集结的消息,王翦望着韩军司马笑了,问道:“对岸楚军大约有多少?”

“卑职不敢妄言!天色太黑,距离太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具体的数量,卑职实在不知!不过,以卑职的经验来看,至少也有七八十艘战船,以每艘船载百人来算,也有七八千人!”

“七八千人啊!项奉还真是小气!”王翦笑着摇了摇头。

一旁的副将屏退了韩军司马后,才向王翦说道:“将军!项奉也是知兵之人,防着我们的半渡而击!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事?”

“渡,让他的先锋渡过来就是!放长线才能钓大鱼嘛!”王翦笑着下了决定。

第二十五章九江之战(下)

五千楚军有惊无险地踏上了江水北岸,渡河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一丝抵抗,容易得如同平日里的操练。江北岸没有一个火把,也没有一丝动静,这种平静让领军的项毅很是不安。整个江北,似乎一个张开了血盆大嘴的猛兽,在静静地等着楚军的自投罗网。

虽然项毅一直安慰自己,韩军是绝对不会想到楚军发动夜袭,所以才如此不设防,江北岸才会如此寂静。但多年的军旅生活,无数次生死厮杀锻炼出来的直觉告诉项毅,看不见的敌人最可怕,空气中有危险的气息传来,韩军绝不会像主将项奉所想的那样目空一切。

“全军戒备!”项毅下令,同时,将斥候营两百人全部撒了出去。

一旁的副将抬头望了眼天上的圆月,又仔细看了看项毅凝重的神色,有些不知所以然。有月光照路,免去了楚军点燃火把提前暴露的风险,韩军眼下毫无防备,只要楚军一行可以潜行到二十几里外的韩…♂军营寨附近,发动突袭,怎么看,一场大捷唾手可得!真不知道,项毅在紧张什么。

虽然心中不解,副将还是仔仔细细地跑遍了五个千人队,交代千人将们,人衔草、马衔梅,万不可发出一丝声响,惊动了韩军。

“将军,方圆十里内。并无发现有任何韩军!”半个时辰后,斥候营的百人将回来复命。

“再探!给本将军摸清韩军营寨的状况!”项毅神色不动,嘱咐道。

斥候营百人将应声而去,一旁的副将忍不住开口道:“将军,出了这片山林,只需前进十里就是韩军营寨。没有山林的掩护。斥候营暴露了岂不前功尽弃?”

项毅点了点头,回道:“山林方圆十几里,如果换做你是韩军主将,你会在这么重要的地方不设一兵一卒?”

副将摇了摇头,道:“这正是末将奇怪的地方,不过,真要给出一个解释的话,或许是韩军攻城不利,战事吃紧。所以将兵力都调去攻城了?毕竟,我们是从上游强行渡河的,下游的渡口才是韩军的防御重点吧?将军怀疑这是韩军故意设下的圈套?”

项毅不置可否,只是继续说道:“命令全军放慢速度,等斥候营将情报探明再做计较也不迟!”

“郡尉那里?”副将面露迟疑,毕竟,临行前,项奉可是要求以快打慢。杀韩军一个措手不及。时间拖得越久,楚军被发现的危险就越大!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本将军宁愿速度慢一些。也不愿意上韩军的当!”项毅说得不容置疑。在项毅看来,自己的荣辱不足为惜,若是折了五千兵马,才是最大的损失!既然项奉信任自己,任命自己为先锋,自己就要为这五千人马负责。

一个时辰后。斥候营将韩军营寨戒备森严、蕲县杀喊声不断的消息送了回来,副将闻此不禁忧虑,以为夜袭难以尽全功,项毅反而大喜,不复方才忧虑的神情。

副将奇怪。问道:“韩军戒备森严,将军不以为忧,反以为喜,何也?”

项毅笑着解释道:“蕲县灯火通明,杀喊声不断,正是说明韩军主力正在攻城,营寨兵力必然空虚,否则,断不会虚张声势!只要我们大军一到,当轻易破寨,然后与蕲县守军,合围韩军主力于城下!”

“传令下去,全军加快速度!务必在天亮前赶到韩军营寨!另外,将本将军的推断告诉郡尉大人处。”项毅吩咐道。

“喏!”副将连忙下去吩咐。

九江郡尉项奉在得知自己心腹爱将项毅的汇报后,再无顾虑,亲自率领一万楚军先行渡河,剩下的两万大军,则由两名校尉分批指挥。

另一方面,五千楚军先锋一路急行军,终于在黎明前半个时辰赶到了韩军营寨五里之外。不过,和得知的情况不同,这时的韩军戒备已经没有那么森严。楚军的视野中,偌大的韩军营寨只有十几人守在寨门口。想来,守夜的韩军士卒太过困乏,以至于没有一名士卒愿意走动。

项毅一声令下,五千楚军如同下山的猛虎,直接杀向韩军营寨。每个楚军都使出了吃奶的劲,拼了命地往前冲。因为在来时的路上,每名楚军都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每杀死一名韩军,可以得到半石粟米,如果可以取得韩军校尉以上的首级,就可以得到百金。这可是难得一遇的重赏!

己方既然发动了袭击,速度就一定要快,一定要狠,要把韩军打蒙,打得溃不成军。否则,一旦韩军反应过来,就会变成鏖战。伤亡已经不是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因为在身后,还有三万大军可以支援自己!楚军的底气、士气很足,所以,一往无前地发动了冲锋。

如楚军盼望的那样,韩军完全溃不成军。负责镇守营寨门口的十几名韩军无一例外地在楚军的第一波箭雨中系数阵亡,楚军的速度太快,太突然,以至于韩军士卒没有来得及发出警报。

就在楚军上下以为接下来可以势如破竹,杀得韩军片甲不留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于楚军而言是意外,于韩军而言却是意料之内,楚军闯过一个又一个帐篷,却没有发现任何一名韩军。项毅随即神色大变,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可为时已晚,上千名韩军弓箭手出现,用一波接着一波的箭雨招呼着挤在一团的楚军。这完全出乎了楚军的意料,原本以为自己是猎人,却忽然发现自己不过是猎物。其间的反差让楚军阵脚大乱!

虽然项毅带领亲卫意欲反扑,想要闯出一条血路,但随即出现的韩军长剑手、长枪兵和重装骑兵彻底灭绝了楚军的最后一丝侥幸。面对超过一万韩军精锐,其中包括三千羽林军这样的精锐骑兵。五千楚军轻步兵的反抗显得有些悲壮。仅仅不到一个时辰,五千楚军除了不到百人成功突围,其余尽皆战死,无一幸免!

“将军为何要放过那些楚军?”一名韩军校尉不解地问道。依照韩军的兵力,完全可以将这五千楚军轻步兵尽数歼灭。如果不是在最后一刻,王翦下令打开一个缺口。这数十名楚军不可能幸免。即使他们逃得出去韩军营寨,也无法摆脱羽林军的追击。

王翦微微一笑,望着南方,不以为然地笑道:“有时候,猎物受惊了才更好捕捉!”

韩军校尉不解其意,只能将其归咎于自己眼界不够宽,体会不到王翦用兵的虚虚实实之道。

就在韩军营寨十五里以南,两支军队在进行着惨烈的厮杀。一支是韩军,人数不过三千多人。另外一支是楚军。人数将近三万。只是,这场面有些惊人,数量占据绝对劣势的韩军居然隐隐占据上风。

项奉望着再次败退的楚军,脸色变得愈发难堪。自己怎么也没想到,韩军为何放过项毅率领的五千先锋,反而堵截自己率领的三万楚军主力。自己更没想到,自己居然拿这个小小的山谷没有一点办法。

踏上江水北岸后,楚军需要先在山林中行进十五里。然后越过一个狭窄的山谷,再行进十多里。才能抵达韩军营寨。这个山谷说是山谷,实在勉强,因为谷道南北距离不过百余步,军队一个简单的冲锋就能跨过,山谷两侧的山其高不过十多丈,陡峭难以攀登。想要居高临下攻击行进在谷道的军队,更是休想。

这也是为何项毅只留下数百人镇守山谷两侧的原因,但韩军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项毅大军离开后,夺取了山谷。并修建了极为仓促的工事。所以,当项奉率领一万大军抵达山谷,发现自己道路被阻隔后,虽然心中惊讶,但也不是很慌张。毕竟,自己五千先锋的实力摆在那里,即使被韩军一分为二,韩军也不可能短时间吃下自己的五千先锋。反倒是韩军,苦心孤诣地引诱自己渡河,实在有些托大。只要自己拿下山谷,再汇合身后两万的大军,凭借楚军三万以上的兵马,完全可以在江北横行。

只是可惜,项奉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楚军的第一次冲锋出动了两千人,这也是地形的限制,再多的话,楚军会太过密集,成为韩军弓箭手们的活靶子,伤亡必然很大!即使如此,项奉也以为这会给韩军造成不小的压力。毕竟,韩军如此冒险,自己紧随五千楚军其后,五千楚军先锋离开这个山谷,最多也就是一个半时辰前,能够留给韩军的时间实在很少,很少。即使楚军用人命来填,也能在一个时辰内拿下这个山谷。

如果韩军没有汉弩,没有大力神投石机,也许项奉的想法可以实现,只不过,这两样利器的存在,将楚军的幻想打消了。第一波发动攻击的楚军在前后不过两刻钟的时间内,战死超过一千五百人,只有四百多人极其幸运地活着返回本阵。

项奉将其归咎于楚军冲得太快,韩军的箭雨太过密集,所以,第二波两千名楚军全都携带巨盾,护住周身,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韩军碾压而去,可惜,巨盾虽然是巨盾,但为了节省国力,楚军的巨盾是用木头制成的,虽然选用的木材质地坚硬,寻常箭矢难以穿透,但汉弩又岂是一般的弩箭,用巨弩和巨石破开楚军的盾牌阵,密密麻麻的箭雨辅之,迎接楚军的是一场血淋漓的屠杀。

第三次冲锋,楚军学聪明了一些,以数百人组成的敢死队为先锋,试图吸引韩军弓箭手的注意力,而后以三千主力猛冲。这个计策发挥了奇效。但密密麻麻的拒马让楚军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鏖战一个时辰,楚军伤亡超过两千人,却依旧破不开韩军的拒马阵。后续的援军则被韩军的箭雨阻隔,楚军无法,只能败退!

项奉已经将作战不利的一名楚军校尉贬为百人将,更亲自斩杀了数名没有鸣金就败退的楚军,但这丝毫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小小的山谷似乎成为了楚军不可逾越的存在。也许不消耗一万人在这里,楚军休想从此经过。

仔细算来,楚军已经在这里耽搁了两个多时辰,项奉何尝不知,时间拖得越久,自己的五千先锋,项毅率领的五千先锋就会越来越危险,毕竟,韩军只派出少量的军队阻击而自己,而不是以主力和自己决一死战,摆明了是想要先解决五千楚军先锋。就在项奉决定派人发起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冲锋的时候,突然接到身处后军之中的副将的通报,说是项毅求见。

这直接让项奉愣了神,项毅和他麾下的五千楚军明明是山谷的另一侧,说不定正在和韩军厮杀,怎么突然到了山谷的这一侧?!一时间,无数个念头涌上项奉心头!毫无疑问,项毅兵败了,甚至五千楚军已经凶多吉少!否则,项毅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后军!毕竟,山谷只是一条捷径和主道,通过两侧的山林,还是可以绕道到背后!只是,山路难行,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小股军队可以通过!小到什么程度呢,一次也就几十人,而且,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大,很大!

“快让项毅来见本将军!算了,还是本将军去见他吧!”项奉改变了主意,毕竟,项毅若是来前军,被有心人看到,必定会推断出楚军前军已经全军覆没!还是自己悄悄去见他比较合适。

在后军,项奉见到了伤痕累累的项毅。望着跪倒在自己身前,泪流满面的心腹,项奉是又心疼又愤怒,待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项奉剩下的只有震惊。要说战败的责任,也只能怪自己!自己不率军渡河,就不会有这场大败。

就在此时,一名楚军惊慌失措地冲了进来,说了一句让所有人绝望的话——韩军水军出现在身后,烧毁了楚军的大部分舟船!

第二十六章九江之战(续)

从南阳郡赶来的舟师数量并不多,只有五十多条战船,三千人马,毕竟数量再多的话,也许就会惊扰到郢都的楚军。与之相比,拥有一百二十多艘战船,五千多人的楚军舟师更像是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

但问题是,项奉托大,自以为江水之上并无韩军舟师,因此只留下三千人在渡口把守。在战船上留守的人,就更少了,平均下来,每艘战船上还不到二十人。

所以,当潜伏了许久的南阳舟师露出狰狞的獠牙,顺流而下,发动火攻的时候,楚军根本就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二十人操舟尚可,想要发动反扑,纯粹是自寻死路。至于岸上的楚军,面对江面上的战斗,想要帮助袍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楚军五十多艘战船燃烧起熊熊的大火,映红了江面的时候,余下的楚军舟师知道事不可为,顿时作鸟兽散,仓皇逃命去了。

楚军舟师这么一逃,顿时就将项奉率领的楚军推到了悬崖边▼,ww∞w。上。身后是无路可逃的滚滚江水,身前是不可逾越的山谷。想要逃命,只能是沿着江水一路东进。至于往西?西面已经被韩军占据,谁也不知道,韩军有没有继续追加兵力,一个不慎,也许就会落入四面被包围的绝境。

当然,项奉身为九江郡郡尉。身为项氏一族的佼佼者,还是爱惜自己的声誉,不愿意轻易逃跑的!毕竟,韩军的数量不过一万多人!自己的五千先锋是折了,也在山谷里折损了六千人,算上或逃或死的两千多名舟师。自己手底下还是由两万两千人,虽然不是二倍于韩军,但也占据不少的数量优势不是?

何况,逃命容易,但自己的身后就是九江郡,自己一旦东奔,韩军可以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据九江!这样严重的后果是项奉无法接受的!一旦丢掉九江,哪怕是项氏一族也保不住自己!

所以。项奉只能寄希望于全军鼓起余勇,能与韩军僵持一段时间。这样,逃走的舟师也能返回江南,重新集结大军,然后卷土重来,击溃韩军舟师,重新控制江面,将自己一行人运送到江南。自己也好依托江水防线。守住江南。

为此,项奉下令将自己的中军旗举得高高的。同时巡视全军,对普通士卒嘘寒问暖,以示自己将与他们生死与共。同时,项奉还命人把军中为数不多的财帛全都拿出来,犒赏了杀敌有功的军士,算是履行了自己之前的承诺。

可这些事情。不过是减缓了楚军的忧虑。江面升腾起的火焰,即使远在十几里外也清晰可见,即使再傻的楚军也猜测自己的后路已经被断绝,绝不是长官们所说的普通走水。而且,项奉突然如此优渥士卒。岂不更是说明如今楚军身陷绝境,需要三军用死效命?

既然确定了坚守,在巡视三军前,项奉就已然下令修筑攻势坚守待命。只不过,楚军的工事才完成了一半,王翦率领的一万韩军就发动了攻势。

拖延向来不是王翦的风格,手下留情也不是!虽然这两万楚军即使退到江南,王翦也有足够的把握各个击破,但无疑会拖延时间。自己在蕲县城下耗费了十多日的时间,正是为了引诱楚军来攻。如今楚军后路已断,军心不稳,正是用兵的好时机!

面对韩军的猛攻,楚军抵抗地不可谓不顽强,但有时候,战争的结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被引以为依靠的工事在被摧毁后,仓促集结起来的楚军方阵接着被韩军用密密麻麻、不可躲闪的箭雨硬生生撕开了一个口子。一千羽林重骑,两千羽林轻骑,面对溃散开来的楚军轻步兵们,完全是一场屠杀。用时不过两个时辰,两万多名楚军战死者超过一万五千人,投降者超过五千人,其余千余人,或逃入山林,或被逼跳入滚滚江水,生死不知。楚军主将项奉自杀身亡,三名校尉,除了项毅逃脱,其余两人尽皆战死。

在解决了江北的楚军主力后,王翦回师蕲县。昨夜,韩军佯攻蕲县,令蕲县如临大敌。对此,蕲县守将只是往城头上加派了人手,却没有勇气派出人马前去打探消息。即使下半夜厮杀声隐隐约约传来,而且从未中断,蕲县守将也以为这不过是韩军的疑兵之计,想要引诱自己出城。阴差阳错之下,倒是让王翦准备的三千人白白守候了整个晚上。

不过,当项奉的首级出现在蕲县守军面前,楚军最后的一丝侥幸烟消云散。项奉身死,三万五千人的援军几近全军覆没,蕲县守军已经意识到,整个九江郡,再无可能派出第二波援军,蕲县彻底成为死地,想要活命,唯有投降一条路可走。

三月十七日,蕲县县令景婴率众投降,王翦大喜,令景婴仍为县令,遣散楚军士卒,令其各归乡里。蕲县防务,由一千韩军接管。

三月十八日,王翦率领一万韩军渡江南下。三月二十二日,取敷浅原,二十五日,围九江郡郡治南昌县。九江郡郡守芈宣在坚守了三日之后,接受城中豪族的游说,献城投降。

在芈宣的配合下,韩军仅仅用时半个月,就占据九江郡全郡。自此,湘江以东,赣江以西的广大区域,为韩军据有。当然,受限于韩军的人数,称不上完全控制,但楚国的命令是如何也到达不了这片广大区域了!

四月三日,韩国征南将军乐乘领兵三万,沿着汉水南下,用时仅仅十天,就将汉水以东、溠水以西的百里之地攻占。

这个时候(四月中旬),远在江东的楚王才蓦然发现,韩国将偌大的楚国一分为二!陪都郢都、祭祀之地夷陵都成为了飞地,为韩国三面包围!好不容易拿下会稽,逼迫越国东退的楚国顿时有种得不偿失的感觉!而与此同时,北方烽烟再起!

第二十七章战事又起

率先动手的是燕国。在原本的历史上,燕相公孙操谋杀燕惠王后,扶持年幼的公子究继位,是为武成王。武成王为王十四载,碌碌无为,从不插手中原战事,也不厉兵秣兵,整修军事。导致燕国虽然久无战事,无甚损失,但当秦军大军压境的时候,无任何反抗之力。武成王的兄长,燕惠王嫡长子公子辛在武成王死后,夺取王位,但因年事已高,在位三年即崩,传于燕王喜,是为燕国最后一任国君。

但在这个时空,公子辛提前了十四年夺取了王位。三十多岁的年纪,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燕国在燕王辛的带领下,内修仁政,外树武威,开疆扩土三百里,已有中兴之兆。

赵国依然强大,齐国却不复当年,加上燕、齐三代人长达百年的纠葛,齐国成为了燕国强大的希望。在得到赵国的支持后,燕国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准备,以将军荣蚠领兵十万,借道赵邑平原、聊城,接连渡过漯水、济水,攻占了齐国重镇历下。齐国在漯水、济水之间布置的三万大军,完全没有起到一点作用。齐国连忙-↓,w★ww。将千乘、翟县的守军召集,退守济水南岸,于章丘一带和燕国大军对峙。

田单将兵十五万,与燕军鏖战半个月,双方各有胜负,但总体而言,齐军胜多败少。原以为最多再过一个月,就可以逼走燕军。谁成想,燕国以长大夫剧辛为将,率领十万大军,攻占了千乘、翟县,并在济水北岸集结,意欲攻占高宛。

高宛位于章丘、临淄之间。一旦被燕国大军攻占,那么不止临淄危险,田单大军也将被燕军东西夹击。齐国连忙将六万大军派往济水一线,就算这样,齐国也不放心,连忙派出右丞相后胜出使洛阳,请求韩国出兵增援。

出兵还是不出兵,成了韩国面前的一个难题。早在楚国伐越的时候,韩国就曾担心一旦自己出兵缓慢。会助长燕赵滋生野心。但韩国也抱有一丝侥幸,毕竟,那个时候已经是三月份,正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时候。即使各国用兵,也不会太多,否则,误了耕种,会严重影响农时。孟子有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这也是为何大规模的战事往往发生在冬天。

但韩国没料到,燕国如此兴师动众,一下子动用了二十万大军攻打齐国!要知道,齐国举国之兵不过二十七八万!燕国有失败的底气,齐国却是一旦失败有灭国的危险!

韩国君臣一番商议。立即确定了要救援齐国,而且速度要快。好在燕军就在章丘、历城一带,距离韩国的泰山郡不过百余里的距离,燕军可以依仗的不过是长城防线,何况。韩军的主要目的是逼迫燕国撤兵,并不是歼灭燕军,难度应该不大!因此,韩王委派征东将军韩腾为将,领兵五万!

只不过,韩腾尚未来得及携带虎符,前往泰山郡征兵,秦国的使者郎中令吕不韦就赶到了。吕不韦将赵国以廉颇为将,出兵十五万,兵犯太原的消息告知了韩国,并恳请韩国派兵增援。毕竟,秦国举国之兵不过二十万,分散在太原、上郡、河东三郡。随着赵军大军来犯,秦国只能凑出一支十万大军死守太原。数量再多的话,就会严重影响春耕了。

事情很明显,在听闻楚国出兵后,燕赵两国肯定有过密谋,否则绝不会一前一后如此巧合出兵。燕国将目标对准齐国,赵国将目标对准秦国,韩国想要派兵增援,就面临三面开战的尴尬局面。如果韩国不出兵,那秦、齐两国很有可能会被赵、燕两国吞并,如果韩国出兵,无论成败,都能让韩国消耗国力。

“王上!依臣之见,如今我们已经将楚国一分为二,有乐乘、王翦的五万大军,足以令楚国忌惮,越国当高枕无忧。就不需要再派五万大军攻打楚国的江北之地了吧?不如将这五万大军调到上党,作势切断廉颇大军退路,如此,可解秦国之危!”丞相张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无论是青州还是徐州、凉州,新法的实施都进入到最为关键的一年,如今春耕正是繁忙,虽然大战在即,但韩王也不过召集了三十万大军以策应完全。其中,五万大军将楚国一分为二,五万大军在南阳随时准备支援,五万大军在下邳郡集结,随时准备渡河攻打寿春,五万大军在洛阳待命,五万大军在上党、五万大军在河内,防止赵国袭扰韩国。

“汾水绝不是那么好渡的,赵军虽然来势汹汹,但秦国又岂是好相与的?秦国已然迁都晋阳,整个太原郡成为秦国的核心所在。只要秦国死守汾水防线,赵军想要渡河,也会伤亡惨重。故臣以为,王上只需派人允诺吕不韦,答应出兵,却无需立即出兵。待赵军士气低迷,再从上党发兵,断赵军退路,可解秦国之危!反倒是齐国,燕军已然占据优势,一旦齐军有所闪失,临淄危矣!宜早用兵,断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