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少了魏冉这个秦国丞相,无论是争取相位也好,无论是纯粹为秦国着想也好,两拨大臣争执不休,到最后,秦王不胜其烦,干脆征召白起,向其问计。
在秦国,论威望,白起仅次于魏冉。如今魏冉已死,白起成为名副其实地国之柱石。他侍奉秦昭王时经历的风风雨雨可谓秦国的宝贵财富!
白起的回答倒也简单,那就是等,等韩军出错,等韩军表态。韩军若是孤军深入,想要渡过渭水或者泾水攻打栎阳,那秦国就可以将计就计,全歼这一路韩军,然后再渡河与韩军会战。韩军若是谨守不出,甚至在泾水、渭水对岸设下埋伏,那秦军兵力有限,最好是不要冒险!
韩国毕竟地大物博,人力、财力远胜秦国!秦国如今仅仅是三个郡大小的面积,精锐的士卒死一个少一个,不像韩国可以随时补充!而且,韩国可以如此从容集结起三十万大军四路伐韩,想来的山东那边出现了变故,而这种变故,绝对是秦国不希望看到的。
白起之所以不肯冒险,也是在等河东的战局出现变数,杨端和若是胜了,那秦国只需死守关隘,然后腾出两三万大军,供自己慢慢和韩国周旋。杨端和若是不败不胜,或者干脆败了,也许,保住半个河东,给秦国留下一分元气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咸阳以西的关中之地,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日,白起正在带人巡视泾水,突然接到秦王的旨意,秦王要求白起即刻返回栎阳,商量国事。白起立即意识到,一定是有山东(崤山以东)的消息。
次日,抵达栎阳的白起迅速得知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那就是燕国发兵二十万攻打齐国,齐国唯恐韩国夹击自己,派出后胜为使,前往韩国求和,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另外,赵国彻底放弃了图谋上党的念头,如今,赵国的主力全都在邯郸,一副防备韩国的架势。至于南方的楚国,尚没有最新的消息。只不过,有不确切的消息称,楚国大举从淮泗之地退兵。原因不明。
秦王一副忧心忡忡地说道:“赵国已然决定和我们秦国划清界限,以求自保。齐国自身难保,难免会向燕国割地求和。至于楚国,已经不足为虑。寡人的秦国已经成为韩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此危局,为之奈何?”
秦王明显慌乱了!赵国若是肯襄助秦国。秦国未尝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今不止赵国无法指望,就连齐、楚两国也变得不靠谱,秦国唯一可以指望的只剩下自己了!开战之前,秦国已经不是韩国的对手!如今,韩国腾出手来,岂会放过秦国?!
秦国。栎阳。
副将嬴德将麃公死讯告知秦王的时候,秦王除了痛心就是愤怒。魏冉战死在咸阳,那是他的荣耀。倒是麃公,怎么会如此激愤,就因为救援不及就自杀在咸阳城下呢?如果人人都是如此,还有谁去杀敌、对付韩国?难道麃公就不知道国家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将功赎罪、戴罪立功要远远比以死谢罪好得多!
但人死不能复生,秦王除了下旨全城戴孝,为魏冉、麃公致哀。给两人追封一些名誉外,能做的已经不多!何况。如今秦王最关心的是如何保住栎阳,如何夺回关中,能够多出两万大军护卫栎阳,秦王还是很欣慰的。韩军没有立即尾随而来,给了秦国足够的时间来加固城防。和当初在咸阳的心情不同,秦王眼下甚至希望韩军主力来攻打栎阳。自己也好好好挫一下韩军的士气,甚至全歼韩军于栎阳城下。
但韩军终究是没有来,秦国派出的斥候将栎阳以西的消息陆陆续续地传来。不过十日的功夫,泾水以西的关中之地已经全部纳入韩国的统治。而且,安平关已然失守。汉中的韩军主力也进入了关中。如今,韩军在关中至少有十二万人!这几乎是秦国举国之兵的数量!
最先抵达栎阳的援军是王翦的一万大军,随后是白起的三万大军,最后是赢德的两万大军,足足六万大军!虽然尚有五万大军在河东,两万大军在潼关,两万大军在上郡,无法调动。但秦国的底气还是多出了许多!
武安君白起甚至率领三万大军进驻在泾阳,监视韩军的动向。在高陵,亦有一万大军戒备,防止韩军渡过渭水。如今河水已经解冻,韩军若要渡河势必要征召船只,但秦国如今颇有些杯弓蛇影的迹象,小心地无以复加。
关于打不打咸阳的问题,秦国君臣的分歧很大。有的大臣认为,咸阳乃是大秦的魂魄所在,如今秦国有六万大军,虽然较之韩军数量可能只有一半,但也别忘了,指挥这支大军的可是武安君白起。白起最擅长的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秦军这一次是本土作战,为的是身后的父老乡亲,哪里会不效死?!何况,这六万大军有不少是咸阳以西的老秦人,他们心念故土,自然会全力争取胜利!
另外一方则是倾向于将河东的大军再征召一部分,或者干脆放弃上郡,调两万上郡兵马渡过洛水。毕竟,韩国来势汹汹,说不定还有后续的兵马,秦国实在是不能再继续冒险了!
少了魏冉这个秦国丞相,无论是争取相位也好,无论是纯粹为秦国着想也好,两拨大臣争执不休,到最后,秦王不胜其烦,干脆征召白起,向其问计。
在秦国,论威望,白起仅次于魏冉。如今魏冉已死,白起成为名副其实地国之柱石。他侍奉秦昭王时经历的风风雨雨可谓秦国的宝贵财富!
第七十三章秦国的诚意
秦国,潼关。
为了防止军心动摇,咸阳失守的消息被严密地封锁住,此时的潼关,除了主将王翦知晓韩军已经攻入关中,再无一人知晓身后咸阳城的变故。
这些日子,秦军在王翦的指挥下,挫败了韩军十几次大规模的攻城行动。从战术上讲,秦军是胜利的,至少此时此刻,潼关还在秦国手中。但从战略上讲,秦军则是失败的。因为自从韩军开始攻打潼关,已经先后折损了三万大军,与之相对应的是,是秦军的伤亡也超过了一万。原本镇守潼关的万余大军能够活到现在的,寥寥无几。如今镇守城头的秦军,绝大多数都是从漆县过来增援的。
如果是三万秦军面对七万韩军,凭借着潼关坚城,秦军的底气很足。但随着一万大军被莫名其妙地调回关中,潼关只剩下两万秦军面对七万韩军,从某种程度上讲,秦军已经不在处于上风!
仅仅是十天的攻城战,秦军就伤亡了四千多人,韩军的伤亡略大些,但也不足一万。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的话,秦军全军覆没以后,韩军也能剩下将近两万。
当然,一场战争的结果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对比,韩军能不能承受这个伤亡难说,秦军越是打到最后,士卒越来越少,伤亡的比例也会骤然增加!只是按照这个战局推演,笑到最后的多半是韩军!
秦军不敢去想,也没空去想,为什么潼关这么重要的地方守备的兵力才这么点!他们自然不知道韩军在攻打潼关的同时,也从南阳、汉中方向对秦国发动了猛攻!秦国的兵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他们只是清楚。在这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场上,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杀死眼前的所有敌人!
日复一日的鏖战让双方的神经都开始变得麻木,吃饭、睡觉、起来厮杀,这是秦、韩两方的士卒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不同的是。有的人会战死,有的人会侥幸活下来。死亡意味着结束,意味着解脱,幸存下来的则要继续吃饭、睡觉、厮杀。没有人知道何时是一个尽头,大家只听命于上级,层层叠加。两军的最高指挥官王翦、卫云两人无疑决定着接近十万人的命运。
“将军!有人在城下求见!”当王翦听到韩军派人来见自己的时候,脸上的惊讶之情一闪而过。
他的第一反应是韩军想要对自己劝降。毕竟,怎么看秦国都有些山穷水尽的味道。咸阳以西已经不再属于秦国,秦、韩两国的大军隔着泾水对峙,眼下的情形是两方互相忌惮。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形势。自己镇守的潼关在这个时候显得异常重要,如果自己投降韩国,韩国的大军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关中,如今关中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秦国的唯一下场就是彻底放弃关中。如果自己力保潼关不失,就可以为秦国争取时间。韩国即使调派大军,也只能绕道南阳。
第二反应则是韩军派出了刺客,假借议和或者其他名义接近自己。然后骤然发难!一旦自己身死,潼关守军必然大乱,韩军可迅速攻占潼关。与咸阳城内的韩军东西夹击秦国!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王翦否决了。原因很简单,自己前几年遭到两次三番地刺杀,早已防范这种情况。刺杀终究是落了下乘,而且,与刺杀自己相比,韩国怕是更愿意刺杀秦王。
“将他吊上城头吧!本将军倒要看看。韩军又在耍什么阴谋诡计!”王翦干脆不深究韩军使者的来意,但还是保留了一分戒心。潼关不开城门。一个人即使身负绝世武功,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喏!”亲卫领命而去。
半个时辰后。经过层层检查的韩军使者出现在了王翦的身前,王翦无悲无喜地瞅了韩军使者一眼,便用极其平淡的语气说道:“说吧!谁派你来的?”
韩军使者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将军以为,又会是何人呢?”
王翦的眉毛瞬间皱了起来,不悦地说道:“本将军若是知道,又何必问你?”
一旁的亲卫趁机说道:“来者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否则,以细作论罪!”
韩军使者冷哼一声,知道两人一唱一和不过是想要给自己一个下马威!秦国国事已经如此艰难,却依然放不下曾经的骄傲。王翦的语气如此不善,自己若是恭恭敬敬地回复,岂不是堕了韩国的威风?!何况,议和之事成与不成,对韩国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有这样的底气,韩军使者也不介意和王翦好好周旋一下。
韩军使者只是冷哼,却不答话。气氛一下子凝滞起来。王翦克制住心中的恼怒情绪,打了个圆场,说道:“不知使者代表何人,又为何事而来。”
韩军使者这才正脸看了王翦一眼,戏谑道:“我本以为秦国乃是蛮荒之地,不识礼仪,如今看来,还有像将军这样的明白人嘛!”
王翦脸色顿时变得铁青,隐忍不怒。韩军使者出了一口气,也适可而止,说道:“我乃代表韩王而来,意欲求见秦王,还望将军代为引荐!”
王翦点了点头,却没有答话,心中开始快速思考起韩王派人求见秦王的目的所在。是耀武扬威,逼迫秦国向韩国割地求和还是纯粹羞辱一番,然后灭秦国社稷,两种都有可能!如果是后者,自己私自放韩军使者出潼关就是大罪过了!
“使者口说无凭,可有信物?”王翦沉着问道。
韩军使者随即将信物展示给王翦,然后从容不迫地说道:“在潼关外面,尚有一辆马车,若干随从!将军若是没有异议,还请开关放车马入关。我会请令大家后撤二十里,将军不必担心!”
这就是激将了,王翦若是大度、自信。肯定会开关放区区一辆马车入关。若是王翦担心韩军使诈,拒不开门,无疑就是落在了下风!
“若论马车,潼关还是极多的。想必使者的车驾肯定是长途跋涉而来,既然入我秦境。又怎么会劳烦使者以疲马拉车呢?!不如这样,本将军先派人向王上告知此事,王上若是同意,本将军再令人将使者的随从全部接入城中,然后派人护送使者一行去面见王上。若是王上不肯,使者只能返回洛阳了!”王翦说得有理有据。
韩军使者只是微微一笑。说道:“那就有劳将军了!”
毫无疑问,进退维谷的秦国在得知韩王派出自己出使秦国,一定会从中嗅出一丝风声。哪怕自己是不怀好意,秦王也一定会召见自己,确认这一点。
秦国如今在韩国面前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韩军使者当即请辞,留给秦国足够的反应时间。
送走了韩军使者后,王翦下达了两道指令,第一是派遣重兵护卫韩军使者,务必令他无法探知潼关秦军的虚实,第二则是派人八百里加急飞报栎阳,将韩军使者到来的消息告知秦王,请秦王决定。
从潼关到栎阳不过两百多里。不爱惜马力的话,两日即可抵达。有鉴于韩国密布各个重要城邑的驿站,秦国在关中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驰道。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仅仅是过了五个时辰,身在栎阳的秦王就得知韩王使者抵达潼关的消息。
“王上!臣以为,不妨令韩国使者通过潼关,试探韩国的来意!”宗正嬴则献言道。
“臣附议!韩国既然肯派遣使者,事情就有转圜的余地!即使两国依然要不死不休。也能为客卿争取时间!”少府亦是说道。
吕不韦在前一天已经出发前往邯郸,赵国能不能回心转意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了秦国的国运。韩王的使者究竟是带来和平还是战争,也影响着秦国。秦国不可能把希望都寄托在韩国。但明确下韩国的目的,总是好的。
秦王把目光转向尚未离开栎阳的武安君白起身上,白起的语气依然沉稳,似乎丝毫没有韩国派出使者而产生半分动摇,说道:“不卑不亢,从容应对,韩国亦不能小觑我大秦矣!臣以为,王上见上韩国使者一面,总没有坏处!”
秦王点了点头,虽然心中很是不痛快,但形势比人强。这就好比一个人霸占了你祖上传下来的房子,还派人来和你谈判,真正的强者肯定懒得去谈,谁敢抢自己的东西,直接抢回来就是!甚至,把对方的东西抢光。秦国如今就是惴惴不安的弱者,在失去祖上基业的时候,还要担心对方要不要自己的性命。
自己还是要向先王学习,当初先王登基继位为王,在宣太后的默许下,四贵跋扈张扬,可到了最后,笑到最后的还是先王。勾践可以做到的,我赵柱(嬴柱)一样可以做到!
“那就整修军备,准备迎接韩国使者的到访吧!”秦王下了命令!
三天后,韩王使者唐雎抵达栎阳,求见秦王,秦王允之,召三公九卿见之。
或许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大国风度,秦王并没有派人为难唐雎,但也没有过分亲近,一切招待,系数按照之前的规矩,并没有因为韩国大军压境就刻意讨好。
在正式的朝会上,秦王第一句话就是问唐雎,“寡人闻先生为魏人,曾侍奉安陵君,缘何为韩国效力?”
这句话可谓诛心之言。不仅暗中讽刺唐雎不忠于魏,也是在挑拨唐雎和韩王的关系。
“臣听闻,百里奚身为楚人,却先后仕于虞国、秦国。管夷吾在成为齐桓公的丞相前,也曾侍奉在公子纠身旁!由此可见,欲要施展胸中抱负,恩泽万民,国籍又怎么能成为阻碍!秦国的许多大臣往上数三代,很多都是山东籍贯吧!魏国背信弃义,身死而国灭,臣自然另寻明主。如果王上如韩王施行仁政,以信义著称,臣未必不能向王上效命!”唐雎笑着回道。
秦王尴尬地笑了笑,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结下去。纠结下去的话,依照对方的伶牙俐齿,自己也讨不了好!而且。最关键的是浪费时间。
“先生远道而来,有何见教于寡人?”秦王一副求教的姿态,但形胜而倨傲,分明是徒有其表。
“见教不敢当!但却有些许消息要告知王上!”
“请先生言!”
唐雎环顾了眼秦国大臣,长叹道:“燕国二十万大军讨伐齐国。齐国割南阳、故鲁之地,已经向韩国求和。赵国损兵十数万,已经从河内、上党退兵!韩国巴蜀十万大军顺流而下,包围了郢都,楚国不能抵挡,已经委派令尹芈梁向洛阳请罪求和!”
秦王脸上的惊讶一闪而过。前两个消息,已经由在邯郸、临淄的黑冰台核实无误,至于楚国,虽然尚未有消息传来,但韩国在大占优势的情况下。没必要诓骗自己!也就是说,楚国之所以没能声援秦国,是由于郢都被围。这实在是再糟糕不过的消息了!但却还在秦国的承受范围内。
秦王干笑了两声,然后恢复无悲无喜的表情。
唐雎瞥见许多秦国大臣已经脸色苍白,知道秦王不过是外强中干,果断下了一剂猛药,道:“臣来时,洛阳刚好接到韩腾、乐乘的联名奏疏。咸阳以西的半个关中之地,已经系数落入韩国手中!两人请求韩王发兵二十万,一路十万由峣关入关中。一路由河东渡洛水,灭秦国社稷!韩王目前仍然难以下决心!”
听到唐雎的这个爆料,秦国君臣再也坐不住了。就连白起也是死死盯着唐雎,想要听他接下来的言论。很明显,韩国若是如此做,秦国的末日就到了!但唐雎之所以出现在栎阳。显然,韩国的朝堂还有不同的声音!事情也就有转圜的余地!
唐雎微微一笑。显然很享受秦国君臣提心吊胆的样子,说道:“不过。有人上言称,秦国也曾抵抗西戎,有守卫边疆之功,于天下有恩,不该轻易灭绝秦国社稷!韩国之所以灭魏者,盖因魏国背信弃义,屡次三番伐我韩国。其韩、赵、魏结盟时,魏既反叛,意欲突袭新郑,灭我韩国,为我韩国所败,韩国念其同出晋国,不愿多起战端,故而收起地,降其爵,怎料魏国不思悔改,撺掇秦、赵、齐、楚,方才有这场五个多月,涂炭生灵的天下混战!如此情形,不灭魏无以告慰各国亡灵,无以平息百姓之怒火!”
“秦国虽然屡次三番和我韩国作对,但多是为奸佞小人从中挑拨,非王上本意,非秦国勋贵本意!今韩国大军攻入关中,秦国多半意识到其中错误,故而有大臣上书,请保留秦国社稷,韩、秦两国重修旧好,岂不美哉?!”
秦王君臣皆是无法辩驳。这些话说的道貌岸然,很是虚伪,但韩国的实力摆在那里,秦国只能相信这都是真的。按照韩国的说法,魏国的灭亡并非是韩国的本意,而是自取灭亡。毕竟韩国讲究的是仁义,怎么会轻易灭掉一个千乘之国?!虽然仁义的标准是韩王制定的,但韩国总归是师出有名不是?!
秦国君臣在意的是唐雎的后一段话,什么叫秦国是受小人蒙蔽?!什么叫秦王无罪、勋贵无罪?!如果韩国把一切罪责都推卸到魏国,到信陵君身上,赦免秦国自然无可厚非!如果秦国朝中尚有奸佞小人,那韩国则有正大光明地理由替秦国“清君侧”了。另外,听韩国的意思,似乎占据半个关中是为了惩罚秦国,为了让秦国长教训,如果真是这样,那秦国还有机会从韩国手中求来半个关中之地!如果可以的话,除了秦王,秦国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秦王斟酌了下语气,长叹道:“伐韩确实本非寡人心意!只怪寡人一时糊涂,听信了信陵君,哦,不,魏无忌那厮的蛊惑,冒犯韩国,实在是羞愧不已!寡人愿意将河东大军退回关中,向韩国割上郡之地,将太子质于洛阳,但求韩国可以将陇西故地和咸阳奉还给寡人,寡人感恩不尽!”
秦王已经确定,依照韩国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性格,不委派太子质于洛阳,韩国说什么都不会相信秦国的诚意。自己干脆顺坡下驴,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信陵君身上,派出太子为质,委曲求全。
另外,和关中相比,上郡也好,河东也好,都是可有可无。关中乃是根基,根基不稳,枝叶再繁茂也是浮云。虽然一旦答应这样的条件,基本上就意味着秦国被韩国完全隔断了和山东的来往,但秦国已经衰落成这个样子,哪里还有什么能力搀和到山东的战事中去呢?!
休养生息是秦国最需要做的,如今吃的亏,受的辱,秦国只能打掉牙齿咽下去。秦王只是希望,自己的委曲求全可以换来韩国的信任,毕竟,换做自己是韩王,也知道秦国的根基在关中,好不容易付出了将近十万的伤亡才攻入关中,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呢?!(未完待续)
第七十四章请献白起、王翦
唐雎早就得到韩王的示意,秦国想要拿河东全郡和上郡来换咸阳以西的半个关中,那绝对是痴心妄想。何况,如今秦国在河东尚且有四五个城邑没有拿下!
适时的表明立场是很关键的,所以唐雎很坚定地摇了摇头,感慨道:“王上难道不担心匈奴再次进犯?”
秦王不解其意,心中很是怀疑韩国是不是在拿匈奴来要挟自己就范。可匈奴这次大败而归,元气大伤,不可能再听从韩国的蛊惑,做劳师远征攻打秦国这种没有利益可图的事情!
唐雎自然清楚匈奴这次败退之后,多半会恼羞成怒,秦国是不大可能打了,韩国又打不到,匈奴人多半会把怒火撒到赵国身上。自己方才那句话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毕竟,现在还不是和秦国彻底撕破脸皮的时候,韩国想要关中,而且还想让秦国无话可说,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事实!
“秦国为山东各国先后抵御西戎、狄人,戍守边境,实在艰辛。以前秦国国力强盛,倒也无虞,但如今秦国举国之兵还不到二十万,若要再镇守边境,恐怕力有不怠。即使匈奴不来入侵,月氏也有可能!一旦胡族占据关中,就可以攻打汉中或者南阳,所以,咸阳以西的土地还是由我们韩国来镇守吧!”唐雎信誓旦旦地说道。
秦国君臣面面相觑,韩国的逻辑实在是强盗逻辑,关中明明是秦国的关中,韩国居然要用这么蹩脚的理由——防止匈奴、月氏入侵,来代秦国镇守关中。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韩国岂不是也能从燕赵两国索取土地?!
“韩王有心了!”秦王干笑了两声,推却了韩国的“好意”。道:“不过,关中毕竟是秦国的关中,寡人愿意将举国之兵布置在陇西,有大散关、长城阻挡,南阳、汉中自然是安全得很!”
唐雎自然清楚,秦王这是在向自己代表的韩国表态。只要韩国放过秦国一马,秦国将再不插手中原的事情。秦国的举国之兵都放置在西北一线,想要插手中原的事情也没有多余的兵力了!
唐雎却是不领情,佯装不懂,道:“王上此言差矣!”
迫于形势,秦国勋贵大臣隐忍不发,就算是最急躁的军方大臣也只是皱着眉望向秦王,需要待秦王一声令下,才治唐雎大不敬之罪。
秦王心中恼怒。却佯装好奇,反问道:“请先生指教!”
“臣敢问王上,这天下是谁的天下?”
听到唐雎此问,秦王犯了难!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若放在晋国分裂前,周天子虽然势弱,但天下各国君主都是称公称侯,唯一的王上就是周天子,天下自然是周天子的。但如今。各国都是称孤道寡,被尊为王。天下明显不是周室的了!如果自己言不由衷,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那韩国就可挟天子以令诸侯。
“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王道出了一个自认为正确的答案。
唐雎笑着点了点头,算是认可,继续问道:“敢问王上。数百年前,咸阳可是秦土?”
秦王无言以对,数百年前,秦国的祖先还在给周天子牧马呢!关中的大片地区尚且属于西戎、狄人。隐隐约约,秦王知道了唐雎想要说什么。
“夏桀失民心。商汤起兵承天下!商纣失民心,武王伐商而为天下公主!由此可见,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天下共主,自然是有德者居之。恕臣直言,秦国这些年受小人挑拨,穷兵黩武,百姓与王上已经离心离德。否则,以关中之固,缘何不到十日就被韩军所破?又缘何我大军进入关中后,咸阳以西包括秦国发家的陇西都是传檄而定!且韩王锋芒所指,就是韩国旌旗所至,韩国旌旗所至,即为韩土!如今,咸阳以西,已属韩国!王上以韩国之河东,换韩国之关中,岂不是贻笑大方?真计较起来,王上不过是想以上郡之地,换韩国关中两郡之地!若王上为韩王,可愿答应?”
秦王脸上顿时一阵青一阵白,这都是哪跟哪。咸阳以西的城邑望风而降还不是因为兵力空虚?!若是韩国真的是民心所向,为何还将陇西李氏一族屠戮一空?!至于峣关,秦国是怎么也想不通峣关会失守的这么快!但韩国非要把这个扯到民心问题上,秦国是死活都不会相信的。
唐雎趁机说道:“临行前,韩王交代臣,这关中之地,秦国想要也是无妨,只要秦国可以从韩军手中抢回来,韩国甘拜下风!”
虽然早就清楚,韩国答应自己条件的可能微乎其微,但经过唐雎这一阵抢白,秦王的心里还是憋屈。明摆着,韩国如今就是欺负秦国没多少兵力。通俗的说,关中是秦国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房子,秦国不自量力去招惹韩国,却被韩国追杀到家里,霸占了一半的土地。在韩国这个“强盗”看来,自己给秦国留下一半土地已经给足了秦国面子,秦国若是不识相,想要用武力解决,自己随时奉陪!
若是秦国要讲道理,讨论关中的所有权,那韩国就从数百年说起。韩国若是讲不过,直接就是一句话——韩王锋芒所指,就是韩国旌旗所至,韩国旌旗所至,即为韩土!这个亏,秦国是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凭的就是韩国的拳头大!
“敢问先生,韩国打算如何才能罢手?”宗正嬴则相信,韩国派出唐雎为使,出访秦国,肯定就是心存大事化小的想法。刚才,韩国只是通过唐雎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底线,那就是咸阳以西的土地,韩国是绝对不会交出来的。所谓代秦国镇守边境也好,顺应民心也好,都是道貌岸然的说辞,吃相不会那么难看而已!
唐雎望了眼秦国君臣,笑了,不是讽刺的笑。不是讥诮的笑,而是自信满满的笑,说道:“如果秦王愿意委派太子质于洛阳,将朝中奸佞小人交予韩国,韩王同意和秦国罢兵言和。泾水以东,渭水以北。归秦,其余归韩。作为诚意,韩王愿意将整个河东划给秦国!”
“那潼关?”宗正嬴则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潼关的地位有些尴尬,因为从舆图上看,渭水在阴晋附近注入河水(黄河),宁秦县及下辖的潼关既可以被理解成位于渭水以南,又能被纳入河东。当初,魏将吴起为西河郡守的时候,修筑的魏长城就是北起洛水。南到阴晋、武成之间。像阴晋,属于西河郡,宁秦则是属于河东。
如果韩国将阴晋、宁秦纳入韩国,那韩国的大军随时都能通过潼关进入关中,配合咸阳的大军夹击泾水、洛水之间的关中之地,秦国真正称得上安全的就剩下河东和上郡了!
“宗正大人问的应该是阴晋、宁秦两县的归属吧?”唐雎笑着问道。
嬴则默然点了点头,唐雎说道:“阴晋对面就是风陵渡,乃是沟通河东和关中的一条捷径。宁秦则是下辖潼关。要想迅速由关中进入中原,潼关则是必经之地!不过。渭水、河水以南,秦国只要阴晋、宁秦两县又有何用?韩国大军近百万,想要取这两县,还不是易如反掌!如果臣是宗正大人的话,一定建议舍弃这两块飞地,换取韩国的信任!毕竟。秦国的兵力就那么多,韩国若是有心时不时进攻两县,秦国是救还是不救呢?救之不得,不救则是不仁不义,实在为难啊!”
嬴则顿时语塞。说到底,还是秦国太弱了!韩国大军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