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郡只有一位裨将军表面淡定实则惴惴不安地指挥着一万大军,阻住了韩军北上的要道。

裨将军氏韩,名勇,年方四十。虽然在东郡的地位仅仅比东郡郡守和郡尉稍微低了一些,可谓位高权重,但他的胆子和他的名字很不相衬。之所以获得提拔,更多的是勤勤恳恳,外加上一点察言观色。

在魏信把防守济水防线这个烫手山芋交给韩勇后,韩勇就一直在苦思如何完成这个坚决的任务。但再如何进行战局推演,韩勇得出的结论一直是仅仅凭借自己手上的一万老弱残兵,完全挡不住韩军的一次冲锋。何况,韩国还拥有水师,韩勇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韩军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大梁,而对自己防守的东郡没有半分兴趣。这样,自己就可以完成魏信交给的任务。至于大梁,只能是他们自求多福了。

打定了这个主意的韩勇为此一反常态的没有沿河据守。而是后退了二十里扎营,为的就是不想激怒韩军。事情的发展也似乎也正沿着韩勇预料的那样,韩军一直没有渡河的计划,对韩勇大军威胁最大的韩国舟师也一直在鸿沟上游弋,没有开到济水中来。

魏军的示弱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了韩军,韩军自然笑纳。但。未雨绸缪也好,提防魏军使诈也好,在昨日取得歼灭超过七万魏军的大捷后,韩王责令斥候营渡过济水,前往侦查对面魏军的虚实。

韩王对攻克大梁的信心越来越充足,眼下大梁只有不到五万大军,只要自己双管齐下,哪怕是强攻也能拿下大梁。大梁既克,魏国君臣被自己俘虏。魏国唯一有声望的就只剩下在睢阳集结大军的信陵君。韩王要的,就是在攻克大梁后兵分两路,一路直取东郡,另一路奔袭睢阳,在齐国的援兵抵达前,灭掉魏国。到时,魏国被韩国吞并已成事实,其他诸侯国想要反对也来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打探东郡的虚实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弄清了东郡的兵力,韩王才好确定分兵多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负责渡河刺探东郡魏军虚实的自然是韩军精锐中的精锐。郎中令蒙骜将此事交给了办事素来谨慎缜密的都侯(掌管五百人)卫牙子负责。卫牙子乃执金吾卫云的亲弟弟,而卫云在洛阳之战中,统领三万韩、赵联军坚守十余日,为韩国调集大军争取了足够多的时间,论功当属第一。三万韩、赵联军最后幸存的,不过是十余人。卫云也是侥幸不死。落得重伤,至今尚未痊愈的下场。韩王感念卫云的功绩,封卫云为一等子爵,更是破格将卫云的弟弟卫牙子调入到王宫禁卫军中,常伴左右。之所以说破格。乃是因为卫牙子原本就是武关的一名都侯,按照常理来说,所有人,凡是成为王宫禁卫军,必定降二级甚至三级使用。卫牙子的职位却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动,这足以看出卫云一家在韩王心中的分量。

得知自己被派到济水北岸侦查敌情,卫牙子可是乐坏了。因为王宫禁卫军的身份,卫牙子在韩、魏爆发大战以来,基本上没有上战场的机会。而军功,不上战场的话是很难捞的。因此,王宫禁卫军上下,可就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加上这天下都知道韩国最强的两支军队是羽林军和虎贲营,却没有人知道,只有三千人的禁卫军才是韩国真正的第一强的战力。因为能够在禁卫军立足的,至少也是羽林军、虎贲营伍长一类的角色。由此可知禁卫军的战力之强。既然禁卫军的战力如此强大,自然装备也是韩国所有军队中最好的。哪怕是禁卫军普通的一名士卒,所佩戴的武器和铠甲也是羽林军中伯长、属长一级的。

韩王当然清楚禁卫军上下憋着一口气,自己是国君,遇到危险的可能性小之又小,而老虎困于囚笼,早晚会失去斗志,雄鹰困于链绳,早晚会丧失凶狠。为了防止禁卫军变得中看不中用,适当地放他们见见血也是应该的。因此,韩王特批卫牙子可以带领两百人渡河前去侦查敌情。

在得知韩王派遣两百禁卫军去做侦查敌情这种小事情后,蒙骜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为对面的魏军默哀!就凭借两百禁卫军,足以和十倍于他们的魏军周旋并且战而胜之。考虑到对岸的魏军都是老弱,也许四五千魏军才能给这两百禁卫军些困扰吧!

卫牙子生怕韩王反悔,连夜就出发。两百禁卫军按耐住心中的兴奋,小心翼翼地绕过了魏军沿河布下的暗哨。当拂晓来临的时候,这支小股的韩军已经深入十几里而没有被魏军发现。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卫牙子和麾下的禁卫军借助密林和魏军躲猫猫的时间中消耗过去。禁卫军也从最初的兴奋中恢复过来,变得有些意兴阑珊。虽然在这段时间中,韩军又往前推进了四五里,而越往前,魏军的防守也越来越森严,但韩军总觉得有些无聊。是的,无聊!因为这一路上,韩军遇到的魏军要么是满头白发的老人,要么是稚气未脱的少年。原本打算伏击的韩军硬生生阻止了自己的这个念头,一方面是觉得太不光彩,另一方面则是怕打搅了营内的魏军。

卫牙子已经决定,在天黑以后,秘密潜进魏军大营,最好是潜到魏军中军帐附近,然后制造些骚乱,大摇大摆地返回。因此在用过午餐之后,除了在四周派出足够多的斥候,剩下的韩军都在卫牙子的要求下,闭目休息。

可惜,今天显然不是一个休息的好时光。卫牙子刚刚休息了一个时辰,就接到了负责身后警戒的斥候汇报——一支数量在五百人以上的魏军正在急速往韩军驻扎的方向过来!

卫牙子听到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己的行踪暴漏了,但仅仅过了一秒,又否决了这个念头。先不说这一路上己方没有惊扰到任何一名魏军,仅仅是对方只有五百人,还只是单方向的,就可以说明这支魏军应该不是冲着自己来的。很有可能,只是路过。如果不是为了晚上的侦查,怕惊扰到魏军主力,卫牙子自然愿意全歼这支魏军,但如今想想,只能作罢!

就在卫牙子想要摆手让全军隐蔽,放过这支魏军的时候,一句话让卫牙子改变了自己的主意。

“都侯,斥候还说,对方形色匆忙,似乎在保护什么大人物。我们,要不要吃掉这一股魏军?”

“大人物?”卫牙子心中暗暗生疑。似乎魏国也没有什么人值得魏军出动五百人来保护,而且,他们分明是从济水那个方向过来的。难道是大梁逃回来的魏国高官?亦或者魏王使者?卫牙子心里面有些不确定。按照道理来说,大梁被韩军团团包围,魏军又刚刚大败,是不可能有什么人可以从大梁跑出来的。哪怕是一只飞鸟,也会被乱箭射成刺猬。顿时,卫牙子心中的好奇之心起来了。

ps:这人是谁呢?回来的太晚,出差ing

第七十章安全返回

厮杀虽然短暂却惨烈异常,卫牙子从没有想过,魏军的战力会如此之强!原本卫牙子以为,凭借手头上的两百禁卫军,完全可以碾压这支由三百精锐和两百老弱士卒组成的魏军。结果却是,禁卫军损失了一百多人才勉强拿下对方。

在消灭了最外围的两百老弱士卒后,卫牙子已然发现,这支魏军保护的人绝不简单。因为面对禁卫军强大的攻势,对方虽是老弱残兵却宁死也不后退半步,不仅如此,他们还集结成三五人一组的小阵,前赴后继地冲向禁卫军,负隅顽抗。而对方剩余的三百精锐反应更是不比寻常,他们果断地留下一半人牵制禁卫军,另外一半掩护着一男一女一幼童急退。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对方把他们保护的人看得很重,不愿意冒一丝一毫的风险。

蹊跷的时机,大军掩护,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三人的身份绝对非比寻常。虽然痛心自己手下的伤亡,卫牙子还是下令生俘了对方。卫牙子只希望,对方的身价可以弥补自己的损失,不然,回营之后,韩王绝对轻饶不了自己。

魏王望着越来越近、面目狰狞的禁卫军,心中在惊讶对方极强战力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悲哀和如丧考妣的感觉。早知道,自己就不出城了!哪怕待在大梁,哪怕大梁城破,自己也能博一个和大梁共存亡的美誉,哪里像现在,居然被韩军硬生生地生俘了!魏王当然想过立即自杀保全名节,但望着三步外触手可及的长剑,魏王却突然失去了自杀的勇气!原来,自己还是怕死的。尤其是看到自己身边惊慌失措的王后和年幼无知的太子,魏王知道。自己不能就此死去。

“你们是哪里人士?速速报上名来!”卫牙子滴血的长剑直指魏王,语气不善地说道。他的身后,怒气冲冲的禁卫军死死盯着魏王和魏王身后的王后、太子,大有一言不合就上前斩杀对方的架势。

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下,魏国太子已经是嚎啕大哭,魏王后勉强还能保持镇静。但也到了崩溃的边缘。魏王望着身后的王后、太子,知道自己的身份绝对不可能隐瞒过去,干脆鼓足最后一丝勇气,拦住指着王后、太子的长剑,用义正言辞的语气,睥睨的眼神维持自己身为魏王的最后一丝威严。

“寡人乃魏国国君!寡人的身后乃是王后、太子,带寡人去见韩王吧!魏国,愿降了!”说到最后,魏王的语气已经疲惫到极点。

战争。终于结束了,但却不是以魏国希望的方式结束。谁也没想到,身为堂堂中原大国的魏国,晋国分裂以后第一个进行变法富强的魏国,居然会被一个曾经弱小不堪的国家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魏国国君、王后、太子三人更是被俘虏!

魏王现在被悔恨冲昏了头脑,如果当初没有勾结秦国;如果当初当机立断地交出魏齐,割让东郡;如果自己不派兵出城攻打韩国;如果自己不逃出大梁。也许,不。一定,自己一定不会落到这个凄惨的下场。魏王几乎可以预料到自己的结局,肯定会如同楚怀王一般,客死他乡。而魏国,要么不复存在,要么重新推选另一个国君。而这个人,只能是信陵君。

听到魏王自称是魏国国君,卫牙子知道自己撞了大运,前提是对方没有说谎。不过,单单看对方的护卫如此忠勇善战。卫牙子感觉对方说谎的可能性很低。而且,现在是战争时期,谁会带着妻儿子女地出外奔走呢!无论如何,确认对方的身份成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原本侦查敌情的任务反而变得无关紧要。只是,魏王三人的身上都没有携带什么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信物,卫牙子又没见过魏王,妇人和孩童只知道哭哭啼啼,卫牙子也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在诓骗自己!

为了安全起见,卫牙子当然问过这个自称“魏王”的人许多问题,比如说东郡方面知不知道魏王潜逃到东郡的消息,比如说魏王是如何潜逃出大梁的等等,但魏王对此全都是闭口不言。卫牙子恼火之余却拿魏王没有丝毫办法,因为谁也不知道,韩王对魏王是什么态度,自己又不能私底下用刑,因此一时之间,局面僵持下来。

离天黑尚有一个多时辰,原本渡河最好是在晚上,如此可以不打草惊蛇,但卫牙子决定不再等下去了,立即渡河。因为对禁卫军来说,最坏的情况是如今东郡方面已经知晓魏王的到来,在没有预定的时间预定的地点见到魏王,东郡大军再傻也知道魏王出事了。在这种情形下,禁卫军已经陷入重围。如今需要做的就是在魏军没有把包围圈合拢前,跳出包围圈。

强渡自然需要代价,好在,济水两岸适合渡河的地方许多,魏军的兵力有限,自然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可以渡过大批人马的渡口上,对一些小的渡口防卫也就没有那么紧密。在付出了十几名禁卫军的代价后,韩军控制住了一个很小的渡口。可惜渡口所有的船只都被魏军集中到大的渡口,已经是空无一船。而韩军昨晚用来渡河的船只的藏身之地突然聚集了大批魏军,迫不得已,禁卫军只能扎一些简易的木筏用来渡河。

一路上有惊无险,卫牙子最后带领七十四人(包括魏王三人在内)成功从对岸返回。余下的一百二十九人,尽数在对岸长眠。在卫牙子看不到的对岸,韩勇气急败坏地望着一片狼藉的战场,后悔自己来得太晚了!五百魏军尽数战死,魏王、魏王后、魏太子不知去向,加上现场留下的不下一百具韩军的尸首,很显然,魏王遇险了!

“传本将军的命令,立刻出动所有大军,封锁所有渡口,本将军要在天黑前将这股韩军抓住!记住,是生擒!”韩勇气冲冲地说道。

“喏!”传令官唯唯而去。

望着所有人诚惶诚恐的模样,韩勇心里隐隐不安的情绪的蔓延,韩勇当然隐瞒了魏王三人失踪的消息,如果让大军知晓了这个消息,还不全乱套了!韩勇如今唯一希望的就是魏王成功地逃跑了,或者,生擒魏王的韩军还没来得及过河!如此,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否则,等待魏国的将是灭顶之灾!

“唉!王上啊王上!你怎么不早点派人让微臣来接应您呢!就因为怕臣知道密道的出口吗?!”韩勇心中最深处,涌出一股叫悲哀的情绪。

大梁以北三十里,韩军大营中军帐。

今日是韩军强攻大梁的第一日,韩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向大梁发动强攻,历经四个时辰,伤亡八千人,乃收兵回营。这种强度的进攻已经足以给大梁守军不小的压力,要知道,在这四个时辰里,魏军战死超过三千人,其中有一千多人是魏国所剩不多的精锐。大梁方面已经看出来,韩军这一日的进攻不过是一次试探而已。待明日,才是真正考验大梁守军的时刻。

韩王此刻召集了众将,为的就是如何让四门协调好,以最小的代价拿下大梁。但这次闭门会议刚刚开始,就被在外值守的亲卫头领走进来打断了。

“王上!禁卫军伯长公孙龙在外面有急事求见!”听到这样的话,韩王一愣神。对于自己手头上的禁卫军这张王牌,韩王自然是熟悉的很。三千禁卫军几乎在这个时代特种兵的雏形,训练的方法也是参考了后世特种兵的训练大纲。尤其是伯长这一层的,下放到军队至少也是千人将的存在。韩王当然清楚公孙龙是谁,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公孙龙应该是跟着卫牙子去济水对岸侦查敌情了啊!莫非他来汇报的事情和东郡大军有关?念及于此,韩王不敢怠慢。何况,韩王清楚,如果对方说的军情不要紧,自己的亲卫头目也不会冒昧闯进来。

“传他进来!”韩王下令道。

“喏!”亲卫头目随即走了出去,将公孙龙带了进来。

公孙龙见到韩王后先是行了一个大礼,然后兴高采烈地说道:“恭喜王上,贺喜王上,末将随卫都侯奉命前往济水对岸侦查,侥幸俘虏魏王、魏王后、魏太子三人。如今卫都侯正押送三人前来!末将特来向王上报喜!”

大帐内的君臣顿时被这个惊人的消息呆住了,第一个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个假消息,要么卫牙子抓错人了,要么眼前这个人是魏国的细作!魏王明明还在大梁城内,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济水对岸的东郡呢?!还那么巧,被卫牙子率领的两百禁卫军抓住了?!

眼见韩王和大臣们一脸怀疑,公孙龙有些急坏了,当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并且言之凿凿地说,用不了半个时辰,卫牙子就会将三人押送过来。到时,孰是孰非,自然见分晓。

韩王自然相信卫牙子不敢欺君,但这个消息实在太过重要,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战局发展。迫不及待地韩王哪里还有心情等下去,当即抽调了一千羽林军,在李牧、蒙骜、范睢等人的陪同下,直奔十几里外而去!

ps:是魏王吗?就那么确定吗?

第七十一章大梁之殇

韩王望着在晚风中瑟瑟发抖、羞愧难当的魏王,大笑三声,顺手拍了拍卫牙子的肩膀以示鼓励,然后才走到魏王面前,一把扯住魏王的手,说道:“魏王来得何其晚乎,让寡人久等矣!”

魏王脸色涨红,犹豫片刻,终究是咬了咬牙,深深作揖,俯首卑微道:“败军之将,冒犯韩国威严,有劳王上久候,倒是臣的罪过了!”

在来的路上,魏王就已经想过自己的结局,魏国的结局,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成为了韩国的俘虏,就不要指望还能维持住自己的尊严!保全有用之身,也许还能如勾践一般,一雪前耻!

韩王没想到魏王如此识时务,居然直接称臣,不由会心一笑,也不接腔,只是扶起魏王,环顾群臣,朗声说道:“今日魏王来此,寡人甚喜。传令下去,今晚犒赏三军!”

“王上威武!大韩威武!”

“王上威武!大韩威武!”

回答韩王的是响彻四野的齐吼。魏王成为了韩国的阶下囚,魏国又有什么资格继续顽抗呢?!东郡、砀郡的残余魏军,传檄可定!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携灭国之功班师回朝,每名韩军的心情都激动不已!

韩王一行返回军营后,连天的篝火已经燃起,从大梁城头去看,四面是一片火海。隐隐约约传来的笑声,证明着韩军是多么恣意纵情。但魏军却不敢出城袭营,打压韩军嚣张的气焰。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是不是韩军的又一次埋伏!

进入中军帐后,韩王屏退了众人,不顾群臣的反对,只留自己和魏王独处一室。至于魏王后和魏太子。自然有相应的侍从招待。韩王已经下令,将魏王三人作为韩国的贵宾,享受最高的待遇。除了人身自由被限制住,魏王三人没有阶下囚的其他糟糕待遇。

魏王当然清楚,韩王给足了自己面子,两人共处一室。不过是讨价还价,商量魏国求和的条件。所不同的是,魏王没有了讨价的资格。更多的是听从韩王的支配,而不能说出一个不字,否则,保不齐魏王三人会沦为真正的阶下囚,而不是此刻的贵宾。

望着忐忑不安的魏王,韩王心中泛起一股得意,谁能料想到。战国七雄,最先灭亡的会是魏国。在原本的历史上,魏国打到最后也是有两郡之地,但在秦军水淹大梁后,魏国竟然不战而降。反而是自己的韩国,仅仅剩下一郡之地,也拼死反抗。单从这一点上,韩国比魏国更有资格在中原立足。只是。韩国保守的策略,不思进取的风格害苦了韩国。不然韩国还是有崛起的希望。

韩王当然清楚,魏王最想听到的是自己出言允诺留下魏国,哪怕是百里之地,魏王也会感恩戴德!灭不灭魏,对韩国的影响实际不大。这个时代,百姓最没有归属感。只要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可以吃饱,可以活下去,他们就会为你卖命!这也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道理。

韩王考虑更多的是不要重蹈秦国的覆辙,不要在迅速剪灭六国后。很快分崩离析,被六国的余孽推翻。单单是施行仁政是不够的,延续了上百年的世家王族不会轻易接受失败,在韩国强盛的时候,他们蛰伏静观其变,一旦韩国生变,他们一定第一个跳出来落井下石。

从后世的经验中,韩王了解到,每一个王朝在建立的伊始都恨不得将前朝的皇族余孽杀之一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高枕无忧。但王朝兴衰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宿命,你杀光了一批,总有新的一批人冒出来。成王败寇就是这样出来的,而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像来不是布满了鲜花而是充斥着鲜血、牺牲。

韩王可不想自己像秦始皇一般,杀光六国的余孽,然后被治下的百姓揭竿而起推翻。从某种程度上说,秦国之所以二世而亡,正因为没有了六国的余孽捣乱。失去危机意识的秦二世贪图享乐,葬送了大秦数百年的基业。最终成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痞。

想到这里,韩王下了最后的决定,坚决地说道:“魏圉(念yu三声)(魏王的名字),寡人可以允诺你保全魏国的社稷,但有几个条件。第一、你必须去掉王位,降为侯,并向寡人的韩国称臣;第二、魏国大小只有百里之地,在这百里范围内,寡人绝不干涉,但你手下的兵马不可超过三千。第三,你死之后,下任魏侯必须来寡人的都城接受册封方能继位。”

魏王的神色顿时变得极其复杂,这几乎和灭亡魏国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就是魏国可以保全社稷,可以祭祀先祖。不过,若是让先祖知道魏国在自己手中变成这个惨样,他们怕是要从坟墓里跳出来和自己拼命吧!虽然早就清楚,韩国绝不会留给魏国一郡之地,绝不会给魏国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从韩王口中说出来,魏王还是失落到极点。

答应了这个条件,魏国就会从和韩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一下子变成韩国的附庸,区区百里之地,又能给韩国添什么麻烦?!充其量就是好听些,但魏王感觉,这更多是的一种讽刺!以后,谁和韩国为难,韩国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指着自己说,看到了吗?这就是和韩国作对的下场!而自己,还要配合得点头称是。

更可恶的是,魏王知道自己没有拒绝的资格。韩王并不是找自己商量,而是通知自己。自己同意自然好说,不同意的话,直接拿自己作为要挟或者拿自己的首级,攻克东郡、砀郡。

“臣遵命!但请王上罢兵。”魏王服了软。

韩王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对魏王说道:“既然如此,那还请魏侯先行退下,明日,还要劳烦魏侯说服大梁投降!否则,寡人只能是水淹大梁了!”

魏王这次没有答话,只是点了点头,退了出去。

这一夜,许多人碾转反侧。韩军这边是兴奋,魏王这边是失落,裨将军韩勇这边是挣扎。在看到渡口被袭后,韩勇心中的最后一丝侥幸也破碎了!毫无疑问,魏王已经落到韩军手上了。明日,难以想象!

翌日,隆隆的战鼓打破了平静,北门外,十万韩军精锐踩着鼓点,全员出动,每个人的神色肃穆异常,刀枪剑戟,闪着寒光。铺天盖地的杀气让空气的氛围弥漫着紧张之意!韩军的反常引起了魏军足够的重视。执掌大梁城防的高官勋贵系数登上了城头,不安地望着不远处的韩军。魏军料到了韩军会在今日猛攻,但却没料到,韩军一次性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这个架势,摆明了不克大梁绝不收兵回营的节奏。

只是,不同于以往,韩军在距离大梁两百步左右的距离上就停下了脚步。一个魏国高官勋贵再也熟悉不过的人——魏王竟然在几名韩军精锐的“护送”下,往前前进了几十步。

魏王面无表情地朗声说道:“寡人乃魏国国君,中大夫颜恩何在?宗正魏卿何在?”

城头上的高官勋贵在魏王出面的那一刻全都惊呆了,魏王明明从密道逃走了,怎么转眼却成了韩国的俘虏?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不是魏王出声说话,魏国群臣们都要怀疑是不是韩国找了一个和魏王很像的人假扮魏王!

颜恩、魏卿慌慌张张地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也不顾得城头拥挤,当即下拜,大声说道:“臣在!”

“开城投降吧!”魏王挥了挥手,脸上泛起一股不忍。

群臣面面相觑,完全不知所措。魏王都落在韩国手上了,还有打下去的必要吗?!但如今执掌大梁城防的乃是中大夫颜恩,到底要不要开门向韩军投降,还得由颜恩做主。只是,魏王被俘虏的消息在这短短的片刻功夫,在魏军之中迅速蔓延,一种叫恐慌、绝望的情绪充斥在魏军心中,魏军的士气瞬间跌落到最低谷。

颜恩也是为难至极,他何尝不知道,如今大梁绝对守不住了。以前还有魏王在上面压着,心怀叵测的大臣们有所顾忌,不敢提开门投降一事,现在魏王被俘虏,魏王又要求大臣们投降,他们自然乐意至极。

望着所有人祈求甚至盼望的目光,颜恩摇了摇头,竟然径直起身,朗声说道:“王上!要臣死守大梁的是王上,要臣弃守大梁,出城投降的也是王上!如今王上不幸为韩贼俘虏,所下投降旨意定非本意。然为臣者又不可陷王上于危难之中,臣忠义两难全,唯有一死以报王上信任!”说完,竟然纵身一跃,跳下城头。只不过片刻功夫,就传来“啪”的一声坠地声,在场的所有人这才意识到,颜恩居然选择了自杀来成全忠义。一时之间,鸦雀无声。

韩王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让颜恩的死激起魏军的斗志,当即令人高声说道:“韩王有旨,免除大梁三年赋税,大梁凡百石官员以上者,系数官职不变。”

魏卿望着城下的那个一动不动的身影,长叹一声,“诸位,为了王上的安危,我们投降吧!”

史料记载,公元前268年六月十七日,韩军攻克大梁。虏魏王、魏王后、魏太子以下百官共计八十三人。魏王自请削去王号,降为侯爵,并向韩国割地称臣。

第七十二章信陵君的抉择

砀郡郡治,睢阳。

自从魏王投降、大梁失守的消息传来,整个砀郡已是人心惶惶。信陵君派去大梁核实的细作也全都证实了这个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准确无误。而且,更坏的消息也传来,东郡魏军已经奉魏王,现在应该是改称魏侯了,之命,举郡投降。

在扫除了身后的心腹之患以后,韩王以李牧为先锋,统领十万精兵,经略砀郡。其兵锋已经抵达雍丘、外黄一线。韩军打着魏王的旗号,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士气低迷到极限的魏军五战五败,几乎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降!李牧大军一路上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样的抵抗。

信陵君自然知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魏王的缘故。换成任何一名守将,面对魏王投降命令的时候,都会迟疑,也很难生出抵抗之心。毕竟,魏王才是魏国的最高统治者,哪怕如今魏王身为韩军俘虏!在遵从自己最初的命令抵抗韩军,还是顺应魏王最新的命令归降韩军,成了摆在砀郡每个城邑守将面前的最实际的问题。

对魏军来说,这样的情形还不如群龙无首,至少,群龙无首的时候,众人还能推选出威望最高的那个人,率领大家渡过难关。但如今信陵君和魏王显然站在了对立面,该听谁的,所有的人都迟疑了。迟疑了,抵抗的决心就不会那么坚决。不少魏军更是生出这样的念头,魏王都被韩国俘虏了,这仗还打个什么味?!再打下去,是为了谁?!

信陵君也在犹豫,如今军心涣散,砀郡的官员完全不知道该向谁效忠。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前。魏军根本无法形成什么战力。如果不给他们抵抗的理由,就凭借区区不到十万的老弱残兵,拿什么抵抗十万韩军精锐?!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信陵君自立门户,自立为王,这样,信陵君就成了魏国的最高统治者。哪怕这个名分来得不光彩,也足以挽回魏军越来越低迷的士气。

信陵君门下的宾客和砀郡的官员自然希望信陵君可以自立为王,这样,他们也能水涨船高提升地位。向信陵君进谏,请信陵君自立为王的人络绎不绝,但却都说服不了信陵君。信陵君似乎认定了一个主意,那就是绝不向韩国求和,也绝不自立为王,辜负魏王的信任。但似乎。这样的想法只会是收获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派往临淄求援的使者尚未返回,信陵君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