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国自烈侯立国起。直至现在,赵王的子孙为君为侯者。他们的子孙可有继承爵位的?不单赵国,其他诸侯国可有这种情况?”
赵太后仔细想了想。道:“无有!”
触龙这才抛出了自己的真正来意,道:“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做国君的子孙难道不好吗?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金玉珠宝何其多也?!现在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厚俸,将赵国最膏腴的土地分封给长安君,赏赐他无数的珍宝,却不曾想长安君是否有功于国家。一旦太后您驾崩,长安君失去依靠,又拿什么在赵国立足呢?所以老臣才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的太短浅了,远不如对燕后的偏爱。”
赵太后哭笑不得,触龙说了半天,还是劝谏自己把长安君派到新郑为质。也难为他了,拖着垂垂老矣的病躯,为了赵国的大计奔走。自己确实有些溺爱长安君了,没有为长安君的长远打算。韩国以仁义著称,新郑也不是咸阳那般的虎狼之地,罢了,就让长安君为质吧!
赵太后深深作了一揖,道:“倒是老妇见识浅薄了,任凭爱卿安排长安君的去处吧!”
左师如释重负,拜谢道:“太后圣明!”
在赵太后同意派遣长安君为质后,赵国君臣大喜。赵王为免夜长梦多,赵太后反悔,当即安排了一百辆马车,连夜护送长安君往新郑驶去。出得邯郸西门,途经武安,进入韩国的上党郡,至此,大局已定。
收到长安君一行进入上党的消息,韩国也没有失言,以暴鸢为主将,李牧为副将,出兵十万,直往上党而去,意图借由上党入太原郡,支援赵国。韩王同时派遣使者前往邯郸,允诺一个月后,韩、赵两国国君可在洛阳会盟。
魏国,大梁。
魏王眼下是左右为难,原因在于韩王派遣丞相张平为使出访大梁。对于秦、赵两国在太原郡的大战,魏国是丝毫不感兴趣的。趁着韩国迟疑的功夫,魏国闷声发大财,已经攻占了巨阳、符离塞以北方圆两百里的楚地。
淮河流域乃是楚国的精华所在,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楚国眼见向赵国求援不成,恼羞成怒之下,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才止住了魏军继续南下的势头。魏国自然也不愿意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不断增兵,意欲将楚国的势力赶到淮河以南。两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鏖战,谁也不肯后退一步。
楚国不后退是因为若是失去淮河以北,楚国就会受到重创,彻底沦为二流的国家,无法染指中原。魏国不后退是想一鼓作气,壮大国力。争取在中原地区更多的发言权。
可张平带来了韩王的忠告,希望魏国可以就此罢兵,跟随韩国、赵国一起,反攻秦国。当然,韩国是不会对魏国的事情指手画脚的。韩国借助的是周天子的名义。虽然谁都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但当韩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那就另当别论了。
魏王客客气气地把张平送出了宫,令人好酒好肉地招待着。私下了却是紧急召见了群臣,想要谋划个出路。韩国已经把道路指给了魏国,但魏国要不要走这条道。还需要好好思量思量。
“王上!臣以为,如今韩、赵两国已经结盟,秦国不足为虑。我们若是忤逆韩国的话,韩、赵两国必然发兵攻魏,再加上楚国。大梁恐有兵灾之祸。为王上计,为魏国计,我们当出兵伐秦,以安韩、赵之心。”上大夫段干崇装作忧心忡忡地说道。
韩国丞相张平已经暗示过自己,只要自己可以说服魏王支持韩国伐秦,那有说不尽的好处。如此情况下,段干崇自然是卖力地要促成此事。在段干崇看来,魏国的好处已经捞得差不多了。刚好可以借此下台。至于讨伐秦国,有韩国、赵国顶在前面,也是捞好处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魏王点了点头,对自己的心腹的话还是比较认同的。秦、赵、韩三国都是魏国得罪不起的,当初自己之所以答应秦国背离韩国,那是因为魏冉信誓旦旦地保证,秦国会和韩、赵两国互相争斗。哪里会想到,赵王这么快就挂掉。赵国人心惶恐,又和齐国、燕国关系紧张。主少国疑,赵国为求自保。只能倒向韩国。如今韩国、赵国联盟已城,势力最大,魏国若是忤逆的话,肯定被讨伐。
中大夫缩高深以为然,附议道:“楚国集结二十万大军于巨阳、符离塞一线,我们魏国想要有所进展,伤亡必大。王上如今已经取得两百里楚地,得民六万余户,收获颇丰,何不见好就收,以免伤亡过重?”
中大夫颜恩亦是言道:“王上既交好韩国,则楚国不敢来犯。又有赵国为盟,天下诸国,谁敢小觑我们魏国?!且夫韩、赵、魏三国本为一体,有三国在,则秦国一日不能出关中。甚至于,秦国早晚会被我们三国所灭。王上若是不从,则得罪韩、赵两国,加之现下魏国已然恼怒楚国,除非王上愿意与半个天下为敌,否则,当与韩国联盟。”
郎中令卫庆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道:“河东紧邻秦国关中、上郡并太原郡,三面环敌。若是伐秦,秦国必然恼羞成怒。韩、赵、魏三国当中,尤以魏国最弱,想来秦国一定会拿我们当突破口,如此,我们损失必大,怕是不妥啊!”
上大夫段干崇出言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郎中令以为,是得罪秦国好呢还是得罪韩、赵两国好?秦国自身难保,又有什么精力讨伐我们河东呢?”
信陵君点了点头,认可了段干崇的说法,谓魏王曰:“臣以为,韩、赵两国势大,非我魏国之福。秦国势大,亦非我魏国之福。若是燕国、齐国肯援助秦国,我们魏国可作壁上观。若燕国、齐国作壁上观,我们魏国首当其冲,却是不好忤逆韩、赵两国。王上可先与韩国虚与委蛇,这大军集结总归需要时间,待确定燕、齐两国的态度再做结论不迟。”
国尉辛心里暗暗点了点头,对魏国来说,最好的情形莫过于韩、秦、赵三国各自为战,互相征伐,最好斗个三败俱伤。这样,魏国可以趁机崛起。但韩国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硬生生地要拉上魏国伐秦,魏国就难做了。如果燕国、齐国担心秦国被削弱的厉害,出兵救援秦国的话,那魏国自然可以出工不出力,看秦、赵、韩、齐、燕五国消耗。如果燕国、齐国无动于衷的话,那魏国也只好用伐秦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换取一时之安。秦国被削弱了,这中原就是韩、赵两国说了算。魏国从此只能是蛰伏起来,不表明自己称霸中原的念头。
“臣以为丞相之见老成持重,可行。韩、赵联盟,声威一时无两,若有他国忤逆,我魏国当视时局而动,若无他国忤逆,我们魏国万不可做这第一个忤逆之人。”国尉辛表态道。
上大夫段干崇暗暗思量了下,信陵君是打着让齐国、燕国做出头鸟的主意,可两国决计不会这么傻。燕国的王后可是当今赵王的姐姐,有这个枕头风,加上韩国的影响力,燕国不会再和赵国为难。齐王素来谨慎,没有一个可靠的强援,哪里敢找赵国的难堪?!因此说到底,信陵君只能接受答应韩国讨伐秦国的主意。
但为了防止生出变故,段干崇还是说道:“王上!为安韩国之心,臣以为还是当集结十万大军,准备前往河东。毕竟,和楚国的议和之事,也需韩国那边协助。”
魏王点了点头,道:“就依爱卿之见!”(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秦国的谋略
秦国,咸阳。
韩国的出尔反尔令秦王火冒三丈,形势急转而下,半个月前,危在旦夕的是赵国,转眼就变成了秦国。
赵惠文王驾崩后,秦王第一时间派遣了使者出访新郑。韩王对秦王的使者信誓旦旦地保证,认可秦王的建议,两国一同瓜分赵国。太原、雁门、云中属秦,邯郸、代郡属韩,两国结为兄弟之邦,有生之年,两国永不开战。
可转眼间,韩国就翻脸不认人,和赵国达成了攻守同盟。长安君入新郑为质,韩国发兵十万救援赵国。形势的陡然翻转深深刺激了秦国敏感的心,显然,这样的刺激,秦国有些受不了。
“是战是和,诸位爱卿议一下吧!”秦王有些疲惫地说道。
丞相魏冉心里面默默叹气,如果不是秦国的名声实在太差,也许韩国会真的同意秦国的提议吧!现在却是被韩国戏耍了一番。自己虽然提醒过秦王,小心韩国使诈,奈何秦王固执己见,认为韩国乃是诚心诚意。
这些话,魏冉自然不能再提及。秦国时局艰难,身为丞相,魏冉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帮助秦王摆脱这种窘境。
“臣以为,韩、赵拥兵已经超过二十万,武安君手下虽有十五万大军,但恐怕也不是韩、赵两国的敌手。不如退回西河之地,凭借河水拒敌,韩、赵强攻不下,必然心灰意冷而退兵。另一方面,王上可派遣使者游说魏、齐、燕三国,贿赂其亲信大臣,只要有一两国佯动,必能令韩、赵两国及早回师。”魏冉提出了一个谨慎的意见。
这个建议谨慎是谨慎,但前提是秦国要放弃已经占据的小半个太原之地。此外。白起大军已经被韩、赵联军死死咬住,秦军不付出一些伤亡的话,休想从容退回西河。早先,义渠作乱,秦军就是因为急于回师咸阳,被三晋联军死死咬住而损失超过三万人。
“寡人若是加兵何如?”秦王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白起眼下兵力现在不及韩、赵联军。但秦王不相信,韩、赵两国会那么和睦,但凡有一丝嫌隙、貌合神离,秦国就有利用的可能。如果没有嫌隙,大不了自己可以制造——追加兵力,摆出一副战略决战的架势,韩国顾忌伤亡,怕是也会适可而止吧!秦王想要的不多,只是想要在河东有一块立足之地。可以经略上党,一改秦国的颓势。若是就这么轻易退回西河,秦王心里总有些不甘心。
魏冉缓慢地坚决地摇了摇头,苦涩道:“增兵也不是未尝不可,然太原郡无险可守,从关中往太原输送粮草,耗费又是巨大。王上想要一战击溃韩、赵两国,非短时间可为。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更是不可估量,此番大战。国家尚未做好万全的准备。若是败了,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取胜,也不过是得太原一郡之地,可损伤的元气非三五年不能复原。”
“难道寡人好不容易取得的太原之地就要拱手相让吗?”秦王不满地冷哼道。
魏冉擦了把冷汗,道:“除非魏国肯从河东出兵,作为我们大秦的后援。以河东之粮草供养武安君的大军,我们摆出一副死守不退的架势,或许可让韩、赵两国忌惮,接受我们秦国占据蒲阳以南的事实!”
秦王微微点头,道:“魏国既然允诺背离韩国。丞相以为,魏国会为寡人所用吗?”
魏冉犹豫了片刻,回道:“魏国如今在攻略楚国,以期开疆扩土,增强实力。由此可见,魏国确实已对韩国生出忌惮之心。但如今韩国援赵,魏国若是援助我们秦国,就是彻底和韩、赵两国决裂。臣担心,魏国会因为忌惮韩、赵两国的声势,不敢救援我们秦国。甚至,韩、赵两国会威胁魏国,让魏国一同伐秦。”
秦王的眉毛拧了起来,道:“难道魏国就不知道,寡人的秦国若是衰败了,魏国也难以善存吗?”
魏冉报以苦笑,秦国不在,魏国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但一旦援救秦国,魏国就会大难临头,除非有其他国家也一起站出来反抗韩、赵联盟,分担魏国的压力,否则,魏国决不会接受这么大的风险。毕竟,对魏国来说,秦国衰败了,魏国也有其他的路可以自保。比如说,怂恿赵国经略燕国,韩国经略楚国,自己则经略齐国。比如说,与齐国、楚国结盟反抗韩、赵联盟。魏国完全没必要这么冒险,援助秦国。
蔡泽也是暗暗摇头,自己千算万算,怎么也没算到赵惠文王会死的这么早。赵惠文王一死,赵国主少国疑,赵国完全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勇气。韩国也担心赵国无法与秦国抗衡,于是和赵国联盟,自己打算孤立韩国的计划完全失效了。相反,间接促成了让韩、赵两大国家站到了一起。早知道赵惠文王死的这么早,还不如讨伐魏国!
“大梁距离新郑不过百里之遥,眼下魏国的主力在与楚军对峙,若是魏国敢援救我们,韩国大可联系楚国,兵围大梁。所以臣以为,魏国多半不会出兵增援我们。魏人鼠目寸光,哪里会想到我们衰败的下场呢,即使王上派人晓之以理,魏国君臣怕也是只会担心大梁之危而不愿做长远打算。”蔡泽解释道。
秦王惘然,过了一会方道:“那就通知武安君退兵吧!这太原之地,寡人不要了!”
大臣们面面相觑,皆是听出了秦王语气中的失望之意。当初魏国何其强势,吞占了秦国的西河之地,秦国派人游说赵、齐、宋、楚诸国,大言魏国之野心,使得魏国遭受四国围攻,霸业没有持续多久。如果中原有一国强,其他国家自然忌惮、恐惧,可为秦国所用。可如今韩、赵两国皆强,秦国谋求盟友变得愈发艰难。楚国元气大伤,不堪一用。魏国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发作。燕国远隔千里,远水解不了近渴。齐国呢,被赵国打得胆寒,眼睛紧盯着楚国,更指望不上。
“臣倒是有一计,可消王上心头大患。只是太过行险。”蔡泽犹豫了下,说道。
秦王脸色一喜,鼓励道:“客卿但说无妨!”
蔡泽点了点头,说道:“蛇无头而不能行,鸟无翅而不能飞。国家若是没有君王,必成一盘散沙,不足为虑。赵国之所以纡尊降贵,臣服韩国者,不过是因为赵惠文王身死。主少国疑。韩国之所以能屡战屡胜,崛起中原者,不过是因为有韩王然,任人唯贤,国人信服。如今韩、赵两国国君将要前往洛阳觐见周天子,歃血为盟,若是两国国君身死,韩、赵两国必然大乱。两国即使侥幸保全下来。国力势必大衰,不复为王上的心腹大患!”
秦王脸色一变。心里面觉得匪夷所思,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最省事的办法。赵王刚刚继位,若是身死洛阳,那只能是更年幼的长安君继位。韩王然的儿子更小,只有不到五岁。哪配做自己的对手!但这个计划实在太难了些,秦王试探性地说道:“两国在洛阳会盟,戒备必然森严,刺客怕是不好下手吧!”
如果行刺君王那么容易,专诸也不会因为成功刺杀吴王僚而出名。要离不过是刺杀了公子庆忌。就得以留名后世,可见这个时候刺杀勋贵的难度。
蔡泽点了点头,道:“眼下距离韩、赵两王在洛阳会盟不过是半个月的时间,想要派遣刺客混入其内怕是已经来不及了,刺客终究是阴谋,臣说的是阳谋。”
“阳谋?”秦王一愣。
“函谷关距离洛阳不过是三百里之遥,王上若能出一奇兵包围洛阳,一战而下,则韩王、赵王必死无疑。虽然眼下函谷关在魏国手中,但王上可以派人火速赶往大梁,游说魏国,允许我们借道函谷关。毕竟,韩王、赵王一死,魏国也会因此得利。甚至,魏国的胆子大一些,可以直接并发新郑,一举灭掉韩国。到那个时候,韩国空有数十万之兵,数百万之民,但无一人有足够的威望继承王位,王上或扶植韩国宗室为王,收为己用;或与魏国一道瓜分韩国。无论怎么选择,我秦国都可开疆拓土千里!”
秦国君臣被蔡泽这个天马行空的主意给激动地面色潮红。一战就可以灭掉韩国吗?看起来似乎不大可能。但真正计较起来,可能性十分大。韩王前去朝见周天子,所带的必定是亲信大臣。一旦韩王身死洛阳,韩国的权力金字塔最顶层就会出现一大片空白。那些留在新郑的宗贵们以前是有韩王压制,不敢放肆。现在失去了韩王的压制,韩王唯一的公子又不过五六岁,什么都不懂。韩国的宗贵们肯定跃跃欲试,争相把韩王的公子推到前台做傀儡,自己独揽大权。这样好的机会,是谁都不愿意放弃的,一番争斗是预料之内的。
到时,韩国国土面积再大又如何,拥兵五十多万又如何,失去了明君的带领,权贵们互相争夺权力,魏国或者秦国再出兵攻克新郑,韩国也就亡了。即使各郡的官员依然想对韩国效忠,可没了效忠的对象,又能如何?
当然,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有两个。一个是说服魏国借道,如果不能让魏国借道,也要保证魏国不泄密,以及秦国发兵顺流而下攻打洛阳的时候,魏国不派兵阻挠。还有一个必须做到出其不意,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拿下洛阳。否则,如果让赵王、韩王跑了,秦国就需要面对两国的怒火。
秦王征求似地看向丞相魏冉,这个动作也说明,至少秦王是心动了。想想吧!秦国可以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再度扭转局势,而且是颠覆性地扭转。此战过后,韩国、赵国会彻底衰败下去,如果可以保证计划的成功,秦国愿意付出十万人的代价,不,或者十五万,二十万!
魏冉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心动了。虽然这个计划有些冒险,但一旦成功了,完全赶得上秦国正常二十年的努力。秦国的大好形势其实是败在自己这一代人的手里,若是计成的话。秦国所获得的形势将比七年前更好!巨大的利益足以冲昏人的头脑,魏冉反复权衡了下,还是理智了下来。
“王上!客卿大人的主意虽好,但还是有不妥之处。一者,若要出其不意,必定要兵出函谷关。王上派人火速赶往大梁。魏国君臣若是不肯,我们秦国当如何自处?需知,这个计划知道的人越多,前去奔袭洛阳的大军就越是危险。魏国一旦泄露出去,恐怕会偷鸡不成反是一把米。”
秦王点了点头,其实奔袭洛阳,秦国是冒着巨大的风险,魏国若是有诚意的话,也当一同发兵。毕竟韩国、赵国强势,对魏国没有一点好处。可秦国现在也不强求,只需要魏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秦军过境。如果魏国担心秦国不能成功,又恐得罪了韩、赵两国,“不小心”走漏了风声,那秦国可就亏大发了。
“二者,韩、赵两国君王朝见周天子及会盟时。洛阳必定戒备森严。若要出其不意的拿下洛阳,必须以堂堂之兵。可如今武安君的大军轻易不能从太原抽身。王上又要派兵增援武安君,又要准备精锐奔袭洛阳,关中兵力实在紧张。”
秦王转而望向蔡泽,在秦王看来,蔡泽既然提出这个大胆的主意,应该会考虑到这些。
面对魏冉的质疑。蔡泽也不着恼,向秦王作揖道:“丞相的第一个担心,确实存在!魏国若是抵死不从,不愿意承担风险,则这个计划不可能成功!那臣有第二计。可让魏国信任我们秦国,再不济,也能为王上拿下函谷关。不过,这需要臣亲自前往大梁游说魏王。”
秦王脸色一喜,心想拿下函谷关也不错,秦国完全可以借此退出太原郡,转而经略三川郡。有函谷关在手,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形势没有那么糟。赵国即使想要救援韩国,也是力有不怠。
“就依照客卿的意思,寡人派客卿出使大梁,客卿可全权代表寡人,与魏国许诺!”秦王拍板决定。
“谢王上!”蔡泽先是还了一礼,然后继续道:“其二,兵力确实如丞相所说,稍显不足。但这里的不足是精锐的不足,若是王上肯举全国之兵,则绰绰有余。值此大战,臣以为,凡国内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皆可征召入伍。如此,可平添十五万可用之兵。”
秦王点了点头,虽然眼下正值春耕,征召举国之兵会严重地影响收成。但奔袭洛阳之战可谓事关秦国国运的大战,此战不容有失,既然决定了去做,就要做到最好。
丞相魏冉则是觉得不妥,将国运全都寄托到一场大战中,太过冒险。虽然秦国的国势已经很坏了,但也不是没有慢慢扳回的希望。赵国之所以倒向韩国,不过是因为主少国疑,秦国入侵,如果秦国过些年主动示好于赵,秦、赵两国的关系未尝没有缓和的余地。实在不行,还是攻打魏国的河东算了。
但眼见秦王态度已是坚决,魏冉硬生生把自己反对的话咽了回去。也许,魏国不会同意秦国这么疯狂的主意吧,那这样的话,事情还有缓和的余地。蔡泽不是说了吗?若是魏国不肯,他有把握最后一次利用魏国,拿下函谷关。有函谷关在手,秦国完全可以和韩国死磕。
“除去武安君手下的十五万大军,加上驻守各地需要的最少士卒,按照客卿的意见,寡人还能拿出四十万大军。这四十万大军,要在半个月内完成集结出发,可是不容易啊!”秦王话中的言外之意,却是认可了蔡泽的主意。
“臣以为,这四十万大军完全没有必要全都在咸阳集结。一方面,武安君那里需要援军,王上可就近征召十万大军前去增援,营造我们大秦为了保住太原,不惜和韩、赵联军决一死战的架势。另一方面,我们则是趁机强攻武关、汉中,让韩国误以为我们是声东击西,真实目的是打通前往楚国的道路。最后,王上派十万大军东出函谷关,一举拿下洛阳。韩国绝对想不到,我们秦国大费周章,其实真正的目的在于洛阳。”蔡泽侃侃而谈。
秦王暗自思量了一下,不考虑后勤问题,征召十万轻装上阵的大军需要的时间极短,等韩国反应过来,应该是五日以后的事情。韩国若是不想落败,肯定会往前线增兵。自己这个时候第二批大军也完成了集结,可以发兵南下。那么,汉中、南阳遭受攻击的消息韩国当在十几日以后收到。时间看起来有些赶,但只要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散播出去征兵的消息,大军完全可以陆陆续续的到位,而不是一下子要到位。只有奔袭洛阳的十万大军必须满员齐装,其他的更多的是一个姿态问题。
“寡人心意已决,即刻征举国之兵。此战,谁敢轻言后退、不胜,心生懈怠者,无论有无功爵,系数斩之!”秦王下达了最后的决定。
第三十二章计中计
当蔡泽沿着河水(黄河)一路东去,前往大梁的时候,太原郡蒲阳又是另外一番场景。秦、赵、韩三国在此对峙已经超过了十天。期间,双方互相试探,韩、赵联军因为兵力上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程度的上风,但也只是稍占上风而已。
白起将蒲阳经营成铁桶一般,蒲阳周围的制高点更是早早地被秦军占据。韩、赵联军若是想要攻克蒲阳,就必须先拿下蒲阳城东的一座小山,而在这里,秦军驻扎了超过三万人。山顶有数目可观的泉眼,加上秦军早就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韩、赵联军想要断秦军水源的打算自然不能成行。强攻的话,伤亡又太大,一时之间,暴鸢、廉颇皆是有些愁眉不展。
不过,秦军的日子也不好过。摆在秦军身前的是二十万韩、赵精锐士卒,领兵的又是廉颇、暴鸢、李牧这等名将,兵力上处于劣势的白起自然不会贸然发动大的攻势。五万兵力的差距绝不是一个小小的数字,白起只能小心翼翼地找寻联军的破绽,希望不断积累小的优势,最终转化为大的优势。经过数次试探后,白起发现韩、赵联军往来密切,互为犄角,实在难以下手。因此,时局有些僵持下来。
对远道而来的秦军来说,粮草补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上郡原本就不是盛产粮食的所在,因此,除了一开始秦军就食于上郡、太原,后续的粮草都是从关中运送过来的。可是隔着洛水、河水,秦军运粮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些。
白起深知,时间拖得越久,对秦国越是不利。要么,秦国从关中调集大军支援自己。一举突破韩、赵联军的防线,将韩军、赵军分而围之,一战定乾坤。要么,秦国收缩兵力,返回上郡。可别看暴鸢、廉颇现在一副对秦军爱理不理的态度,白起敢肯定。只要自己一退兵,韩、赵联军一定死命地追上来。
白起左思右想,还是觉得要找一个突破口。当初伊阙之战的时候,自己面临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就是看准了两国都寄希望于对方率先出战,拿较弱的魏军开刀,一举攻入魏军大营,继而全歼二十四万韩、魏联军的。现在韩、赵两军彼此信任,相互支援。而不像伊阙之战时韩、魏联军那般貌合神离,白起只能先想方设法营造两军的不和,再分而化之。
“也许,派人入邯郸,造谣中伤廉颇是个不错的主意。”白起暗暗想道。廉颇毕竟之前被赵国冷遇了那么久,眼下主少国疑,上位者最害怕的就是军方的大将生出什么谋逆的心思。自己只需要派人在邯郸四处造谣,运作得好。说廉颇已经决定投向韩国,要献上太原郡。引韩军攻入邯郸,那赵国那边多半会换将,甚至对韩国也会生出忌惮之心。如今韩、赵两国不是要在洛阳会盟吗,也许自己这一举措可以逼迫这个会盟不欢而散呢!
就在白起在心里慢慢完善这个计划的时候,副将王翦却是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谓白起曰:“将军!王上的使者到了!”
白起一喜。心想莫非秦王同意自己的主意了,当下不敢怠慢,随王翦一同走了出去。城门口,秦王使者的马车刚刚驶入城中。
两方人见面行过礼后,秦王的使者也不客气。当即宣布了秦王的命令。白起神色肃穆地接过王旨,请上使落座,求教道:“这十万大军不知何时可以抵达?”
使者虽说是秦王的身旁人,但对白起这个秦国重臣也不敢怠慢,当即说道:“第一批五万大军已经进入上郡,想必四五日内就可以抵达。后面陆陆续续的数批,当在半个月内到位。”
白起暗暗点了点头,这个速度已经是超乎自己的想象了。不过,援军如此快的到来,肯定是一路急行军,至少需要休整两三日方有一战之力,只是这后勤的压力,不容小觑啊!第一批援军到达后,自己手下的大军有二十万之数,刚好与韩、赵联军相当。白起自信,只要自己的粮草不出问题,那足以可以击败对面的韩、赵联军。不过,想要一场大胜的话,还需要仔细谋划一番。
“咸阳那里,王上可安好?”白起关心地问道。
使者朝着咸阳方向遥遥施了一礼,恭敬地说道:“王上一切安好!武安君有所不知,若是一切顺利的话,一月之内,天下形势将大变,我秦国东进中原有望,甚至那南阳、三川之地,也指日可待收复!”
白起顿时疑惑了,秦王在诏书中只是殷切希望自己可以尽可能地拖住韩、赵联军,逼迫韩国、赵国往太原增兵。自己原以为是秦王不想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没想到,听使者的语气,其中另有蹊跷。白起可不觉得,一个月内,自己可以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对面的韩、赵联军和秦军可谓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白起虽然自信可以小胜,但要大胜,绝非一月之功!
“敢问喜从何来?”白起说道。
“如今韩、赵两国将在洛阳会盟,王上采纳了蔡客卿的主意,打算联合魏国,突袭洛阳,一举擒杀韩王、赵王。若是事成,韩、赵两国将名存实亡,普天之下,再无我们大秦一合之敌!”使者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