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王(三问)-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士林之中都在扩大影响。

最快堵塞决口速度,创纪录的事情有目共睹,起到的影响自然也就非同一般。只要这件事解决了,接下来的就容易多了。不过疏浚与加固河堤的事情也不能掉与轻心,还需要默默祈祷,这两年老天爷多帮忙,不要再来这种忒大水灾,使得工程能全面完成。

不管怎么样,林昭总算是松了口气,在决口之处殚精竭虑了好多日,确实有些疲惫了。故而回到大名府休息两日。封知府义不容辞地接下来担子,亲自在现场指挥监工。为林侍郎分忧不说,还能够落得个勤勤恳恳,治河有功的名声和功绩,这可是求之不得的!

对此,林昭只是一笑了之。他不介意在奏疏上位这位封知府多美言几句,对自己而言治河有个目的便是收买人先。除了收买民心之外,沿河这些地方官同样重要。反正自己天大的功劳跑不了,至于文相公……

估么着已然在路上了吧,按理说最好是等新任的宣抚使到了之后。再开始动工。这样文相公也算是有功的,算是送了一份大礼。可是黄河治水。时间紧迫,根本容不得无谓的浪费时间。合拢大坝的好机会要是就这样错过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想必文相公应该能理解,如果文彦博是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之人,那这个也就没有必要深交了,指望不上的。不,肯定不会的,如果文相公心胸如此狭窄。不可能位列宰辅,三朝不倒!

林昭对文相公还是相当有信心的,不过到了以后还需要多沟通沟通。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尽快拉近关系呢?林昭心里不断盘算着,有些事情需要早作准备。

就在等待文相公到来的时候,却有另外的客人上门了。

李承来禀报:“有个人登门,说是奉了他家主人之命来拜访公子的。”

“他家主人是谁?”林昭也不是托大,毕竟身份摆在那里。上门求情抑或者请托关系之人不在少数。再者,既然是来拜访,重要通报了姓名才是,何以这位要遮遮掩掩的?林昭不免有些疑惑。

“没说,不过送上了拜帖!”李承说这话的时候,还不由自主地挠挠头。对于这种行为。他也有些奇怪,加之这拜帖实在特别,上面根本没有称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敬语,只简单写了两行文字。门官本来不想接的。来人却强调,只要林侍郎看到。就一定会愿意见面的。

到底是什么人?公子旧相识?这两句话有什么大门道吗?李承心怀好奇,将拜帖递给了林昭。

“我看看!”林昭随即接过拜帖,打开一看,上面果然只有两行娟秀的字体,写到:遗世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俗客羡陈抟,醒来可做帝王师。

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对联!

对仗十分工整,意境也都相差无几。显然上下联的主人实力都不差,甚至是旗鼓相当。只是意境略微有些不同,上联是庄周梦蝶的典故,颇为婉约,字里行间像是个女子多愁善感。而下联是宋初陈抟老祖一局玲珑取华山之典故,与太祖赵匡胤大有关联。颇为大气,其中也隐约有大志向可言,显然是个志存高远的男子所作。

李承而今虽然是个护卫,专从武职。可实际上他也是书生出身,对这些对联诗文类的东西多少有些了解。故而一眼就能看出其中门道,心中猜疑,莫非是公子与故人所对?下联倒像是公子的手笔,那么上联的这位女子又是何人?

这幅对联从何而来呢?一时间李承相当好奇。

林昭也略微迟疑,只觉得十分熟悉,沉思片刻之后,突然蓦地一震,想起了这对联的出处。当年出使辽国,曾与辽国太子和公主有一场文采比拼。当时辽国小公主拿来三个上联,其中有一个便是这个。

小公主当时才七八岁,自然不可能做出如此有文采,且满是愁绪的上联。那么真实作者就不言而喻,正是小公主的生母,辽国皇后萧观音。

是她!

一想起萧观音,那张端庄高贵,风姿卓越的面容就出现在眼前。转瞬之后,林昭就会想起在辽河边那个旖旎的夜晚。对于他而言,这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往事。

稀里糊涂地就与辽国皇后一夜风流,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了,离开辽国之后,林昭也就逐渐忘却此事了。毕竟已经是过去,自己与萧观音身份相差悬殊。这件事若是透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人头落地是小事,只怕会引起兵戈之祸。所以只能是个秘密,最好是被遗忘的秘密。

只是偶然想起了,心里难免会有些小激动,萧观音那样的绝色尤物,那样的风情万种。不经意间的一次亲密接触,足矣留下毕生难忘的回忆。

只是回忆而已,林昭以为自己的人生不可能再与萧观音有什么交集,也不会有什么联系,只会偶尔想起,然后又摇头忘记。却没想到这个时候,这对联出现在面前。

是萧观音派来的人?抑或是辽国其他什么人?如果是萧观音,她有什么事情呢?如果是其他人,岂非说明当年的事情泄露了?抑或者其他?

林昭心中满是疑惑,不过既然见到了旧日作品,又想起了过去的情人,自然另眼相待了。至少还是要见面的,看看来着身份。

“请客人来相见!”重要见见人才知道来意。

李承注意到了公子眉眼之间神情的几多变化,这个对联,这位客人与公子之间怕是有特别的情分!若不是公子以前在外的风流韵事?红颜知己找上门了?

片刻之后,一个相貌堂堂,气度优雅的男子出现在林昭面前。态度十分恭敬,举止之间还有种低声下气的感觉,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奴才。

“见过林侍郎!”来人躬身一低头,向林昭见礼。

林昭轻轻点头,瞧着来人若有所思道:“先生一路辛苦,路上可还好走?”

“路途不便,但还算顺利。”

“先生从何处前来?”

“北地!”一句话说明了来源,林昭更加确信。李承却有些惊讶,听话中意思,北地肯定是辽国无疑。这是个辽国人?公子怎地与辽国人有联系呢?

“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来人恭敬回答道:“在下赵惟一,一介下人而已,当不得先生二字。”

“赵惟一?”

林昭喃喃自语,总觉得这个名字哪里怪怪的,似乎想到了什么,可就是说不上来。萧观音堂堂辽国皇后,竟然启用了汉人,还是姓赵了,也不知道先辈们与赵宋皇室有没有关联,说不定以前还是本家呢?

当然了还是要确定一下,是不是萧观音派人的?会不会是其他人借机试探,抑或者是有其他图谋呢?

“不知阁下在哪里高就?”

“在下一介乐工而已!”

“哦?”林昭很谨慎地说道:“听闻贵国皇后擅长诗词歌赋,音律书画,乃是北国第一才女!”

“不错!”赵惟一听出了林侍郎的意思,更加确定了萧皇后与这位大宋的林侍郎关系匪浅,非同一般。至于再往下,就不是自己能够随便猜想的了,只是回答道:“在下奉皇后之命前来拜见林侍郎!”

辽国皇后?李承也是有些惊讶,辽国皇后怎么会找上公子呢?宋辽之间关系不怎么样啊!何况一国皇后,深宫妇人与外国臣子私下来往,这算是怎么回事?当年公子在辽东似乎救过萧观音的性命,可是已经好多年了,怎么而今还有来往?

“哦?萧皇后,不知找在下有什么事?”林昭表现的很谨慎,万一不是萧观音心腹,是其他人派来另有图谋,自己要是不谨慎,岂非害了萧观音?

“皇后娘娘时常感念林侍郎当年辽东相救之情,故而作画一幅,赠与林侍郎,表示答谢!”说着递上来一个卷轴,显然是裱糊好的画卷。

赠画答谢?李承心中连连摇头,这样的说辞未免也太不靠谱了。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还有这个必要吗?既然是答谢,何不光明正大,非要如此暗通款曲?莫非……李承顿时有些浮想联翩,想起在绥州那个夜晚,在西夏梁太后的别院之中……

难不成……

不会的,一定是自己想多了,两位皇后,怎么可能。李承连连摇头,可是心中的疑惑却并未减少……

林昭将信将疑地接过画卷,打开一看,再瞧瞧旁边的题词,脸色顿时有些变化!

第四九六章忍看红颜遇劫难

卷轴之上的风景正是当日辽河边的景象,虽说时隔数年,可毕竟是一件极为特殊的事情,所以记忆犹新,而那个地方就三个人知晓。当时小公主耶律特里不过七八岁,可能记不清楚,那么唯有萧观音。

这确实是她的画作,还有那些题字的笔记,林昭依稀也是有印象的。如此,赵惟一应该是萧观音遣来的心腹没有错。那么她的目的是什么?当真只是为了感恩送一幅画作?有这个必要吗?

林昭的目光落在了旁边的题字上,这是一首很莫名其妙的诗或者词,粗看一眼似乎也说得过去,可实际上却更像是东拼西凑的结果。以萧观音的文采,必然是文辞华丽,情意通顺才是,何至于如此呢?

可笔迹是她的无疑,如此说,这几行字就是故意而为之的?林昭细细品味,好几遍之后才注意到一些关键字句。

莲子不相依……北雁南飞……北国红梅向阳开……璋瓦双全请君顾……

莲子……怜子,是说她的子女?耶律浚?北雁南飞?南下了?向阳开也是南方的意思,红梅……莫非还有他的女儿?

璋瓦双全……弄璋之喜,弄瓦之喜,儿女双全啊!言下之意,似乎是说他的一双儿女来了南方?也许当真有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吧,林昭一点点地猜测萧皇后的用意。

辽国的南方是哪里?不就是大宋朝嘛!肯定是这样的,否则萧观音也不会让自己加以照顾。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了。刚才他还很费解,好好的萧观音会怎么派人来找自己。原因是因为他的一双儿女。

耶律浚,还有那个可爱的小公主?

他们竟然来了宋朝?不对啊,官方没有官员辽国太子和公主南下的消息,那么……他们是私下来的?应该是这样的,否则该是辽主耶律洪基直接以国书的形式来和大宋朝沟通,而不是萧观音私下里派来一个赵惟一,请自己暗中照拂!

耶律家这两兄妹当真是大胆,不声不响竟然来了宋朝。深入敌国,贪玩?还是另有其他目的?

至少可以肯定,不是辽主和萧后的意思,他们肯定不会答应儿子南下的,一国储君岂可轻易涉足敌国呢?何况耶律洪基就耶律浚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后果不堪设想!

肯定是他们偷偷溜走。来了宋朝,辽国之所以不敢声张,估计也是有这样的顾虑。万一大宋朝一狠心,将辽国太子和公主留下做客,作为人质,耶律洪基该作何反应呢?就这么一个儿子。他肯定不想江山后继无人,所以他不敢冒险。

如果宋朝毫不知情,耶律浚低调在宋朝玩一圈,然后回到辽国,倒也什么事都没有。这件事要保密工作好才行。萧观音此举又是为何呢?

“啊,提我谢谢贵国皇后。对了,贵国太子殿下可好?当年蒙他赠送宝马一匹,立功颇多,一直没有机会表示感谢!”林昭依旧不动声色,不清楚辽国人,摸不透萧观音意图的情况下,有些事情着实不方便挑明。

赵惟一迟疑了一下,点头道:“太子殿下一向都好,不想前不久在南京围猎的时候,突然生病了。而今还在养病,是三公主在照顾!”

辽国南京,幽州!

耶律浚在幽州病了?耶律特里在照顾他,当真如此吗?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在没有确切情报的基础上,也难有定论。

“赵先生来了多久了?”

“来大名府已有半个多月了,可惜一直未能有机会见到林侍郎!”

“半个多月了!”林昭暗咐,如果是发现耶律浚兄妹南下,萧观音就派他来的话,那么那两兄妹至少也来了半个月了。

“好,赵先生一路辛苦了,先去休息吧!”林昭客气一句,吩咐道:“李承,安排一下!”

“是!”

“多谢林侍郎!”

“对了,你叫什么来着?”临走的时候,林昭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一事来。

“赵惟一!”

“赵惟一……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林昭突然想起了这个,历史上萧观音的结局并不好。十香词冤案,受到耶律乙辛的设计与诬陷。声称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私通,证据便是比较露骨的《十香词》,还有便是这句暗含了赵惟一名字的诗句。

耶律洪基闻听之后勃然大怒,信以为真,赐死了萧观音。一代红颜为此香消玉损,太子耶律浚也也受到牵连,被耶律乙辛诬陷为谋反,最终被杀,英年早逝。这是一桩悲剧,对辽国的打击不小,耶律浚死后,耶律洪基不得已立其子耶律延禧为皇太孙。这位便是辽国的末代皇帝,契丹的北国万里江山也就是毁在他手中。

按理说,这样的事情对宋朝是好事。可是林昭却不希望萧观音因此受到什么牵连,毕竟有那么一段情在,忍看红颜遇劫难?再者,耶律乙辛那个人确实也不怎样,至少林昭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

当年离开辽东的时候,林昭就此提醒过萧观音,也不知她是否记在心上。而今有见到了这个赵惟一,林昭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难道这段不幸还是会如期发生?自己又是否该做点什么呢?

其实后世关于《十香词》有不同的说法,萧观音是否有私情并不好说。而今这个时空里,将来她与赵惟一之间会不会发生什么不得而知,但是几年之前和自己已经有过。如果萧观音命中该有这样一个红颜劫,是由自己而起,还是赵惟一呢?

林昭觉得,官员萧观音的命运,自己是有责任的。祸根是自己种下的,岂肯红颜遇劫难?

“林侍郎,还有什么事情吗?”也不知道为什么,赵惟一看到林昭的眼神,不由自主地有些害怕。心中猜想着,难不成萧皇后与这位林侍郎之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自己而今是知道的太多了,所以……

“没什么,去休息吧!”

赵惟一这才松了一口气,可是那种压迫感并未完全消失,心中也多了些许的猜疑。

“李承,立即打探辽国太子耶律浚的消息,我要知道他的近况!”赵惟一一走,林昭立即吩咐。以明月宗的实力,想要打探这点消息,并不在难处。

“是!”李承心中也满是疑惑,辽国皇后突然送礼前来,然后公子就开始打探辽国太子的消息,这其中有什么关联?

明月宗的效率很高,次日一早,李承便来回报道:“公子,打探清楚了,辽国太子耶律浚近年来经常代表辽主耶律洪基巡视各地,月前耶律浚到了幽州,听说是围猎之时受伤生病,正在幽州静养,其三妹耶律特里侍疾。”

幽州!

果然如此,那里可是离宋朝比较近的地方了。只要有心,想要混到宋朝来完全没有多少难度。

“病了多久了,一直没见好吗?”

“听说是需要静养,甚至连回到上京都有难度……”

这就对了!堂堂辽国太子,即便是生病了,那也是有名医诊治的,断然不至于一病许久。而耶律洪基竟然一点担忧也没有,这根本就不正常。至于不回上京,这个更好解释。回去了,达官显贵必然要前去探望,幽州则没有几个人可以接触到耶律浚,不必担心露馅。

看来这位不安分的太子爷来了大宋朝,是确有其事啊!

“听说耶律浚是随赵王耶律乙辛一起去的幽州,而今乙辛一直待在幽州,时不时还把他们的皮室军拉出来操练,纯属吓唬人!”对此,李承似乎有些不满。

耶律乙辛!一瞬间,林昭似乎完全明白了。耶律浚南下,可能与这位赵王有什么关联。辽主方面又不好声张,可并非如此就不会泄露消息。万一辽国国内有人想要对耶律浚不利,那就麻烦了。

最有嫌疑的便是耶律乙辛,历史上他之所以诬陷萧观音母子,就是因为太子耶律浚的成长,威胁到了他权相的地位。这种念头绝对不是瞬间便有的。耶律浚已经十六岁了,年少有为啊,耶律乙辛是否已经感受到威胁了呢?

而今给他这样一个机会,对耶律浚不利,然后推诿给宋朝人,他能放过天赐良机吗?如果耶律浚死了,辽国上下记恨的会是宋朝,耶律乙辛身在幽州,手掌皮室军,南下报仇出师有名。和当年萧胡睹等人完全一样的想法,如意算盘相当精明。

唉!

契丹人也是阴谋诡计不断啊,只是每次都要牵连到宋朝,这就不对了!上次临走的时候,自己有过提醒,想必萧观音对耶律乙辛对有所忌惮,如此情况,她自然担心自己的儿子。在宋朝能够联系上唯有自己,才会有了这般冒险的求援私信。

萧观音,一腔慈母情怀,当真是难为她了!

不过这个消息确实很及时,耶律浚的事情若是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起宋辽之间的冲突。眼下的宋朝,可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

必须马上采取行动,说什么也不能让耶律乙辛奸计得逞。不只是为了萧观音,也是为了大宋朝,为了自己的如画江山……

第四九七章大海捞针

“李承啊,怕是我们有的忙了!”

林昭轻叹一声,大宋疆域虽不及汉唐,却也算是地域广袤,要在这样大的一片土地上找两个人当真不容易。耶律浚和耶律特里两兄妹,会跑到哪里去呢?两个古灵精怪的家伙,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唉!

他们会去哪里呢?偏远地方肯定不回去,他们来宋朝,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无疑就是大宋的繁荣,以及与军事边防有关的东西。他们秘密前来,边防军府肯定是不敢靠近的。那么肯定要见识一番大宋的繁荣,对风土人情,百姓生活,经济文化有所了解。

耶律浚是个有学识,有抱负的太子,他到了大宋朝,自然要了解这些。那么他去的肯定会是比较繁荣的地区,尤其是大城池。比如汴京、洛阳、应天府、大名府什么的,至于再往南方,相信辽国太子也没有那个胆识和心思。

最有可能的是哪里?林昭思来想去,无疑就是汴京和大名府了!

可是这两所城池本就巨大,人口众多,想要在其中找两个人的,无异于是在大海捞针,谈何容易啊!禀报朝廷,让大宋官方来进行?这样的话,还不知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万一有某些愤青不顾后果伤害了耶律浚,那该如何是好?再者,萧观音也不是这个意思。自己又该怎样解释消息来源呢?难道说自己和辽国皇后私下有来往?

萧观音,你这是给我出了个难题啊!

“公子。忙什么?”李承早已憋了一肚子的疑问了。

“找人!”

“找谁?”

“辽国太子耶律浚,还有公主耶律特里。他们在大宋。”

“什么?”李承似乎明白了什么,吞吞吐吐道:“他们怎么会在大宋?难道昨日萧皇后送东西来就是为此事?”

“具体不太清楚,但肯定是偷偷来的,目前在大宋。有人可能意欲对他们不利,你能想到,辽国太子死在大宋的后果。萧皇后是担心儿子,与我又有几分交情,所以才暗中派人请我帮忙的!”林昭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了一个还算合理的解释。

原来是这样!

李承似乎又明白了许多事情。公子竟然和辽国皇后有这样深的交情,那么工整且有意境的对联原来是这样来的。还有那些题词,如此暗含深意,公子竟然能够领会,看来与萧皇后之间交情匪浅啊!

也许这就是天意吧,公子乃是天潢贵胄,注定的真龙天下。所以也就是皇后克星了。绥州那次与梁太后之间……还有当年与辽国萧皇后之间,肯定是有些什么的。李承虽然并不十分相信,却依旧震惊,公子当真是好厉害。

佩服,实在是佩服!

“咳咳!”林昭咳嗽两声,李承才从浮想联翩中回过味来。说道:“原来是这么回事,耶律浚不是病了,而是溜走了,什么养病之语完全是掩人耳目的。”

“不错!”

“还有耶律乙辛,他调动皮室军。不是为了操练,而是为了接应。必要的时候给大宋施加压力,间接支持他们的太子喽!”李承成长的很快,立即看到了问题所在。

林昭轻轻摇头:“表面上却是如此,不过耶律乙辛可能更想率军南下,为太子报仇,甚至已经在这样准备了。”

“什么?”李承猛然间明白过来,顿时大为惊讶,不解道:“耶律乙辛是辽主宠臣,十分忠心,应该不会做这种事情吧?”

“对老爹忠诚,就一定会对儿子忠诚吗?一朝天子一朝臣,耶律洪基贪玩人尽皆知,政事多由耶律乙辛帮忙处置,辛苦是辛苦,却也意味着权力在握。而今耶律浚长大了,年轻有为,风评不错,据说辽国有许多人称他有圣宗风范。”林昭说话的同时也在想,若是耶律浚不死,能像耶律隆绪那样出色?辽国还会就此灭亡吗?

“耶律洪基现在将越来越多的事情也权力交给了儿子,耶律乙辛必然就大权旁落,你说对这位日益壮大的太子爷是什么感受?能忠诚吗?”

李承越听越是震惊,疑惑道:“可是耶律乙辛有这个胆子吗?他毕竟是臣子啊!”

“有什么不敢的?反正耶律浚上台之后,他功高震主,肯定是要被搬开的。如果想有个好下场,急流勇退,还能够全身而退。可是权力这东西,一旦沾染上了,有几个能够轻易放手?

为了保留他的权力,就一定会铤而走险。对他而言,耶律浚的存在会是个障碍。在辽东的时候,我是见过耶律乙辛的,也听过他的一些事情。此人为人阴狠,做事情往往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也愿意冒险。所以,很有可能……”

李承心想,公子去过辽东,对这些契丹人有过接触,兴许知道一些特殊情况吧!也许耶律乙辛当真是这样一个奸诈之人,有可能做出什么过分的不臣之举。若非如此,萧皇后也不至于暗中联系公子,想必是辽国那边有什么蛛丝马迹吧!

无论如何,李承也不会想到,萧观音所发现的蛛丝马迹是因为自家公子的提醒。更不会想到,公子有这样的论断,完全是有未卜先知的事实依据。

“如果耶律浚死在了大宋,辽国人肯定会因此记恨大宋,成为兴兵理由,使得两国关系趋于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林昭抬头看着天空,悠悠道:“到时候,耶律乙辛肯定会以此为借口,蹿腾耶律洪基出兵南下。他在幽州经营时间长了,而今有统领皮室军虎视眈眈,一旦开战,权力更胜往昔,这样的机会可是求之不得!”

“若是辽军南下,大宋必然会举国震荡的,兵戈之祸死伤在所难免。到时候河北路又要生灵涂炭了,公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根基与影响就会毁于一旦。所以,必须要相伴阻止才是!”李承除了整体状况之外,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对于林昭的影响。

“黄河好不容易有点起色,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受到打扰!”林昭也是发自肺腑,将来若自己有机会登上九五之尊,与辽国之战不可避免。但是眼下,虽说不怕辽国,却也当真不希望有战事。黄河折腾不起,大宋朝也折腾不起,没有幽云十六州的大宋,当真是让人恼火啊!

“那公子准备怎么做呢?”道理是明白了,可是具体事情到底盖如进行?李承想要知道公子的意图。

“悄悄找到他们,然后悄悄送回去!”

也许是因为与萧观音的特殊关系,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耶律浚也耶律特里的便宜父亲。既然如此,为两个孩子做点事情也就是应该的,一时间林昭的想法略微有些邪恶!

“先不说能否找到了,这个举动若是被外界知晓,公子是会有麻烦的。”李承有些担忧地看着林昭,他首先关心的便是自家公子。一旦事败,到时候知情不报的罪名是肯定坐实了。接下来便是私通辽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若是一直被人抓着不放,说成是叛国罪也一点都不稀奇,后果不言而喻。

“可不这么办又该如何呢?闹的人尽皆知?上报朝廷?那到时候我该如何解释消息来源呢?如果朝廷真的抓到那两个孩子,会不会以为奇货可居,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呢?”这注定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林昭心中的顾虑也不少。

“是啊,确实有些麻烦!”

林昭续道:“尤其是耶律浚,还有那个小公主,说白了,其实是两个孩子,是无辜的,若是因此受到连累,那就有负……”有负所托几个字终究是没说出来,毕竟是她的孩子,千里迢迢送信让自己帮忙,焉有袖手旁观的道理。

李承看的分明,公子与萧皇后之间,这关系……公子为了她的一双儿女竟然不惜冒险!

唉,当真是……该怎么说呢?

“话虽如此,可总得留下个后路才是啊!”李承还是有些担心,林昭最近一系列的事情得罪的人可不少。眼下各处都是人多眼杂,若是被人察觉了蛛丝马迹,消息曝光,后果不堪设想。

“不至于那么严重!”林昭虽说不在意,却也知道李承是一片好心,点头道:“那好吧,找狄公商量一下,将此事妥善处置。此举并非只是我的私事,毕竟也是为大宋着想,事后可以考虑将此事禀报给赵顼!”

“那好吧,既然公子决定了,我们照做就是了!”李承也是无可奈何,唯有遵照林昭的要求行事。

“重点是汴京和大名府,想来他们肯定是繁华大城池,再往南的地方就太远了,想必他们不会去!”林昭道:“虽说人多,有点像是大海捞针,却也没有那么严重。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又是异域外而来,想来即便是有所伪装,却也是特征显著,寻找并不十分困难吧!”

“好的,我会马上吩咐下去,尽力尽快寻找的!”李承很无奈,动用明月宗大部分的力量,只是不知道能否有收获。

林昭也是无奈,若不及时找到这对兄妹,始终是个隐患!看吧,尽力而为就是了。

本来并不抱希望,至少不会很快的。却没想到,命令下达不过一两个时辰,消息就反馈回来了。

林昭不由惊讶:大海捞针,竟也这么快?

第四九八章别来无恙

耶律浚兄妹就在大名府,消息反馈的很快!

这本身无异于是大海捞针的事情,却没想到速度如此之快,连林昭都有些震惊了。详细询问之后,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说来也是巧合,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却不费工夫!

李承将公子的命令下达之后,狄青也知道了此事。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子,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气度不凡,自辽国而来,这些信息综合到一起,十分显著,狄青立即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不就是那日韩琦在街上“偶遇”的那对来自渤海的兄妹吗?渤海人,肯定是个掩人耳目的说辞罢了,说白了,就是契丹人。联想到林昭这边送来的消息,八成就是耶律浚兄妹。

“他们在大名府?狄公派人监视着他们?”林昭没想到如此巧合,刚好人还在自己控制之下,狄青当真是有先见之明。

狄青却摇头道:“哪里是有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