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王(三问)-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韩绛也很好奇!

西夏人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要刺杀林昭呢?这才是最为费解的地方。按照李复圭的说法,林昭可是西夏梁太后的面首,梁太后没有理由要追杀自己的小情人啊?难不成是因为林昭掌握了西夏的什么机密?

当然了,如果李复圭的说辞从一开始就有问题,似乎也就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环庆路边防更需要小心防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局势越发的复杂了,尤其是今日营救林昭的那些神秘人,不知道是何许人也?

青涧城种家无疑是最有可能的,韩绛和林昭有着相同的猜疑!种家有此举动并不奇怪,最符合常理。此事根本瞒不住了。朝廷迟早会得到消息的,会引起怎样的反应还真不好说。

不过有一点,越是有人想要刺杀林昭,又有人这样悉心保护,说明这件案子牵涉到的事情越发的复杂,说不定其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有意思啊!

韩绛不禁好生佩服,林昭年纪轻轻。不经意间却牵动了大宋朝西北的神经。秤砣虽小压千斤,林昭此刻与那秤砣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林昭同样也疑惑,竟然和西夏有关系?是梁乙埋执着要杀了自己报仇?可是他不是明明已经借李复圭之刀了吗?需要多此一举吗?或者……莫非是因为那个传言惹怒了梁太后,想要除掉自己保全她的名誉?还是李复圭等人和西夏人有勾结?

不管怎样,此事肯定和梁乙埋脱不了干系!

林昭不由冷笑:梁乙埋啊,你的手未免伸的太长了!这可是大宋国境!

数日后。宋夏边界,梁乙埋听到属下的禀报,喷嚏连连,失望不断。

前去刺杀林昭的杀手确实是他派出的,乃是西夏纠集的高手。

此番刺杀林昭,除了因为恨极了林昭,特别想要将其置于死地的冲动外。他的姐姐梁太后。以及国内的西夏的党项贵族也给了他很的压力。

他本来想要通过借刀杀人之计,借李复圭之手除掉林昭的。为此他不惜炮制了许多合理证据,意欲陷林昭于通敌的境地,报一箭之仇。

如意算盘倒是打的好,可是梁乙埋万万没想到,李复圭竟然来了这么一手。

动作幅度相当大,直接给林昭构陷出一个天大的罪名,如此结果。梁乙埋自然是拍手叫好,求之不得!

但是,李复圭将大顺城一千多人的血案推到了自己头上。当真是不地道,这下宋夏之间的关系无疑会更加紧张,后面再想要缓和可就难了。这一点,梁乙埋很是不爽,但是为了达到目的。还是忍了!

可是某些方面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和控制,让人忍无可忍。比如林昭和梁太后之间的绯闻,完全是李复圭为了迷惑外人,特意虚构出来了。而且还描绘的惟妙惟肖。

这件事也传到了西夏人的耳中,无疑成了一个大笑话。梁太后是勃然大怒,虽说她的确有蓄养男宠,但这些都相对来说是秘密,寻常人是不知道的。

但是林昭这件事,无疑是将这些不光彩的事情推到台面,公之于众!

梁乙埋没想到,李复圭又加了这么一个蹩脚的理由,使得姐姐梁太后的名誉受到很大损伤。

庆州风云突变闹的如此激烈,梁太后和西夏国内的公卿贵族如何能不知晓?

消息传到兴庆府,梁乙埋得到的反馈是梁太后的震怒,以及公卿大臣,党项贵族的一片指责。

梁太后不是没有男宠,她的侍卫罔萌讹便是入幕之宾。身为太后,私生活不检点,毕竟有损母仪天下的威严。大家睁只眼闭只眼,私下里知道也就罢了,但是非要将其摆上台面,岂非有意和人过不去?无疑是很丢人的事情。

隐秘的事情变被公开也就罢了!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堂堂西夏太后即便是寻找男宠,难道就对西夏勇士全都不屑一顾,专门垂青一个汉家男子吗?如此,让西夏国内万千男子情何以堪?

而今,梁太后的艳名和风流韵事已经不只是在西夏了,已经传到了宋朝境内。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西夏太后丢人已经丢到了宋朝,蓄养男宠更成为国际丑闻。

梁太后能不恼怒吗?西夏的党项贵族能眼睁睁看着太后受辱,先王蒙羞,西夏王室无光吗?

一方面很是愤慨,同时西夏国内的党项贵族更是以此为借口,明里暗里地指责梁太后。

要知道,自从李秉常登基以来,西夏国内党项贵族和梁氏姐弟的关系便十分紧张。梁太后好不容易通过与宋朝敌对,争取辽国的支持,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才稳住了局势。

可是好景不长,先是梁乙埋出使青唐城,联姻河湟吐蕃却闹出了大笑话。在宋使面前丢人不说,还使得回鹘和吐蕃之间的关系与日俱增,成为西夏背后的一个威胁。

梁太后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声望和威严受到了很大冲击!

好在这个时候,宋朝庆州知州李复圭给了他们绝好的口实。梁太后特意让梁乙埋前来主持对宋作战,希望以军功一雪前耻,重新巩固地位。

可惜事与愿违,梁乙埋意气用事和为了一己私怨,随意改变作战策略,最终导致大顺城无功而返。

野离瀚可不是省油的灯,野离家族本来就是党项大贵族,他本人又是大将,部将死伤惨重,最后还战败,心情自然不爽。故而直接向西夏国主,实际上也就是梁太后上疏,弹劾梁乙埋。党项贵族而是闻风而动,表示支持。

两件愚蠢之事,立即引发了西夏国内的强烈反感,对梁乙埋的反对之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偏生这个时候还出了梁太后的绯闻,可谓是雪上加霜。

梁太后好不容易稳定的局面,再次摇摇欲坠,除了一边努力巩固地位外。对她的弟弟梁乙埋也表达出了强烈不满,恨铁不成钢啊!并且责令其处理好绯闻事件!

梁乙埋因此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奈何恶果已经造成了,已经是不可挽回的局面了。

但是有一点,一切都是因为林昭而起,拜林昭所赐,岂能轻易饶过他?加之绯闻又是因他而起,如果直接除掉他……?

太后姐姐的名誉受损这事,梁乙埋没有责怪散播谣言的李复圭,反而是对林昭极度仇视。

越想越生气的梁乙埋压制不住心中的怒意,便派人潜入宋朝境内,直接刺杀。比之借刀杀人来的更快更直接,还能给姐姐和党项贵族们一个交代。

梁乙埋便强压心中的怒火,暗中与李复圭接触,寻求协助,或者说是合作。早就想要杀人灭口的李复圭自然不反对。

于是乎本该是仇敌的两个人,因为一个共同的敌人走到了一起,彼此联手。李复圭利用职权之便,有意透露出相关信息,使得西夏刺客对韩绛和林志的队伍了如指掌。

不过之前大军保护的一直很严密,他们没有出手的机会。知道渭水渡口有机可乘,从而策划了这场刺杀!

本来一切都计划的很好,如果能够顺利执行,想要刺杀林昭并非不可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梁乙埋并未料到,林昭身边会多出许多神秘护卫。观察入微,时刻防备,手段更为高明,西夏的精锐杀手也因此着道!

刺杀最终还是失败了!

梁乙埋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一时之间也想不出别的什么办法。仿佛林昭就是自己的天敌一般,尽管想了很多办法,却始终无法奈何的了他,此事当真让人恼火!

梁乙埋这个恨啊,着实难以言表!

恰在此时,他的姐姐梁太后传来旨意,让他返回兴庆府,商讨大事!

梁乙埋怀着忐忑的心情暂时回去了,将大军交还给了野离瀚,暂时按兵不动,庆州边境暂时得以安宁!

可很多时候,暴风雨来临之前往往格外凝重。庆州短暂的安宁,似乎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

第三零六章好生为难

风暴前的宁静,对于庆州而言是这样,对于林昭是如此,对于整个大宋朝而言也是如此!

渭水行刺事件发生之后,韩绛更加小心,故而从长安到中原的这段路格外的平静。

已经快到了洛阳,再往前不远就是汴京了!

汴京可期,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蒋雷霆也松了一口气,但是至始至终,他都没有掉与轻心过。公子的安全太重要,绝对不容有丝毫闪失。

经过渭水渡口行刺之后,蒋雷霆就变换了思路。以前是很被动的防御,完全料不到什么人,会在什么时候出手?一旦有意外,措手不及。能够及时相救还罢了,若是差了分毫,可就是千古遗恨。

所以他改被动为主动,在林昭可能经过的一切地方,或许可能会对林昭造成威胁的方面,全都提前做了布置。

排除危险是一方面,更近距离的保护也是一方面。如此一来,林昭的安全程度无疑提高了百分之好几十。

可是越是靠近汴京,他们就越是需要小心。

汴京各位大佬,各个衙门就不说了,最需要小心的无疑是皇城司。一旦被他们嗅出什么蛛丝马迹,泄露了公子的身份,后果不堪设想。

正是因此,直接的武力保护必然会减弱。而且到了汴京之后,武力保护的意义也在下降。就如铁面宗主所言,营救林昭不过文武两途。

“武”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后的选择。在此之前,只能走比较“文”的路线,尽可能地想办法证明林昭无罪。

林昭行程的安全确定了七七八八之后,蒋雷霆的目光开始转向在庆州方面搜集证据。之前他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赶去庆州,甚至深入西夏和吐蕃,只是目前还尚未有重大收获。随着林昭即将进入汴京,这些事情无疑必须要加快速度了。

最初的时候。关于林昭通敌叛国的消息主要是流传于朝堂官场。

大宋朝的官员们都知晓,但是寻常百姓并未听说。

很长一段时间,沐思虹都懵然不知!

直到来江南居的客人,尤其是与官府有瓜葛的客人越来越少,才开始听到一些流言蜚语。到最后更有不知就里的太学生,义愤填膺,在江南居破口大骂林昭。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沐思虹才知道事情始末!

得知夫郎因为“通敌叛国”入狱,犹如晴天霹雳,沐思虹骤然听闻,当时便晕倒过去。

好在玉童与阿云等人照料,等再次醒过来的时候,沐思虹泪流满面。担忧不已,茶饭不思,瞬间憔悴了许多。

在汴京日日翘首以盼夫君归来,却不想等来的竟然是这等噩耗般的恐怖消息,让她一个柔弱的女子如何承受?

悲伤之后,沐思虹缓过神来,说夫郎通敌叛国她是不相信的。当然了。即便是林郎真有什么出格举动,她也会夫唱妇随,为夫是从!

林昭如今只是下狱,当务之急无疑就是想办法营救了!

可是如此大案,岂是一般人可以说上话的?

那都是要请托朝中大员,才能帮忙一二的。林昭是有些人脉的,但都是他独自经营的,沐思虹根本不了解。

何况她终究只是个一个妾室。根本上不得台面,即便是出面寻求帮助,估计也没人认可、理会她。

沐思虹六神无主,咨询于玄,也是无计可施!

孟若颖早先已经有消息要来汴京了,可后来又说是病倒在了应天府。如此危急时刻,根本没有个有智谋。能拿主意的人,甚至商量个办法也不能。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沐思虹倒并非全无办法,她想到了一个人。兴许可以帮到林昭。

这个人便是柴敏言!

而今,沐思虹与柴敏言之间已经算是要好的闺蜜了!

沐思虹知道,柴敏言因为治好了楚国大长公主的病,深受太皇太后和苗太妃的喜爱。甚至可以直接出入,并且常住宫禁。甚至还有传言说,太皇太后还有意认她做孙女,享受郡主待遇!

此刻,沐思虹倒是没想到柴敏言的荣耀。只是想着,柴敏言能够出入皇宫,在大长公主和太皇太后身边说上话。

太皇太后可是当今官家的祖母,大宋朝最为尊贵的人。她老人家要是开口了,还能有办不到的事情?

沐思虹的想法比较单纯,至少可以求情,可以帮助林昭。

而且柴敏言也是她唯一能联系,或者说唯一愿意,并且能够帮她,帮助林昭的人。

平日里,从言谈之中,完全可以了解到柴敏言的一些心思。柴姑娘没来由地经常来江南居,只要与自己聊天,几句话便会撤到林郎身上去。

而且只要说到林昭,柴敏言就听的格外专注,嘴角一直挂着浅浅的笑意。作为过来人的沐思虹知道,柴姑娘是对自家夫郎有意了!

能让汴京第一美人垂青,沐思虹不禁感叹夫郎的魅力。

柴敏言落落大方,乃是名贵闺秀,平日里也没有什么架子,为人很是随何。沐思虹很是喜欢,也很是尊重!假如真进了林家门,她肯定是不会反对的,只是如此一来难免要委屈了孟若颖了。

柴敏言乃是皇族后裔,崇义公的侄女,名门大家闺秀,孟若颖不过是个商家之女。身份地位相差悬殊,这正妻的地位到底该是谁,着实有些纠结!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柴敏言既然有意林郎,那么此事就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视而不见。

沐思虹不敢耽误,立即前去五丈河边的柴府拜访!相信只要见到柴敏言,说明情况,她一定会帮忙的。

可惜到了柴家之后,却是失望而归。

柴家大公子柴若讷告诉她,柴敏言最近一个多月一直都在宫中,并未回家。可能到现在为止,还不曾知道林昭的事情,宫墙高大,隔开的便是两重天,联系很困难!

沐思虹不由大为着急,几乎是当场失声痛哭!

柴若讷见状,许诺会尽快联系小妹,甚至亲自出面帮忙营救之后,情况还好转一些。

沐思虹怀着抑郁的心情,回到了江南居,开始了最煎熬的等待!

柴若讷也忍不住叹气,眼下的情况当真是好生为难。

按理说是应该想办法告知小妹的,但他又担心,柴敏言知道真相之后会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柴家身份敏感,也就不敢轻易涉足如此敏感的案件!

说吧,可能会影响到家族利益!不说吧,来日小妹知道后一定会责怪自己。

到底该怎么办呢?一时间,柴若讷好生为难!

第三零七章利用价值

林昭出事了,有人着急不已,有人幸灾乐祸。

沐思虹想尽办法想要营救林昭,柴若讷也在为如何传递消息而着急。

但是有些人却想着落井下石,赶尽杀绝。

王雱最近一段时间,出入吕惠卿府上的频率有点高,却也没有引起别人的在意。毕竟吕惠卿是王安石的头号助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算是学生。两个年轻人相当于是同们师兄弟,而且都是年轻俊杰,彼此亲近,多有来往很是正常。

可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情况,唯有他们自己清楚。

这段时间他们谈论最多的便“杀人”和如何杀人,而要杀的对象正是昔日好友林昭。

吕惠卿沉声道:“没想到韩绛竟然出面了,从庆州一路往回走,保护的很严密,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

他们都不希望林昭安然回到汴京,一来是都对林昭恨意颇深,想要置林昭于死地,回到汴京之后可能会多有变数。二来,林昭回到汴京之后,对他们而言可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不管是出于一击必中,还是防患于未燃,除掉林昭都是必要的。

想法是很好,但是现实似乎很不随人愿。本来一李复圭一手主持,许多事情想要办到很容易。却没想到韩绛突然插了进来,让他们束手无策!

“是啊,韩绛……”

王雱忍不住轻轻摇头,沉声道:“看来这老家伙是有意和我家过不去。当初他离开汴京。是与家父有些许关联的,没想到他记恨在心。现在竟然伺机报复,有意拆台,当真是可恶!”

本来王安石与韩维和韩绛兄弟是好友,结果因为在变法上意见相左,最终闹到现在这个地步。关系冷淡不说,现在已经完全是恶化了。

韩绛以为他自己把握的很有尺度,出面插手此事乃分内责任,王安石是不会介意的。可他忘记了。王安石有一个阴险狠辣的儿子!

吕惠卿忍不住轻轻摇头,心中还隐约为韩绛打抱不平,王雱一直在责怪别人,自己却一直缺少反思。

这些事情都是人家韩绛的错吗?他王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王安石执拗,甚至有些刚愎自用,稍有不顺意,便会大发脾气。前番欧阳修不实行青苗法。结果引发王安石的严重不满,即便是大宋文坛领袖的欧阳先生也没有给面子,直接丢官了。

这些人也倒罢了,可是王雱的绝情绝对不知是这一点,对身边人同样毫不留情。

韩维推荐王安石入朝拜见赵顼,得以受到重用。如今更是宣麻拜相。韩绛在最初的时候没少支持王安石,到最后却与韩家三兄弟闹成如此僵局。以至于韩绛微微有点举动,便立即引起王雱的激烈反应。

更为明显的例子无疑是林昭,当初可没少帮忙,可以说是王安石的重要助手。王雱更是引为知己。

但是现在呢?

因为一句质疑青苗法的话,林昭便被抛弃了。王家父子更是愤怒无比。如今为了保住一个利益相关的李复圭,更是毫不犹豫的杀人灭口,完全不念昔日情分。

王雱心里似乎分的很明确,或许他没有将任何人当作朋友,完全是一种利用关系。对自己有利的就专心笼络,一旦对自己无用或者产生威胁,便会不择手段。

似乎已经到了不分是非曲直对错的地步了!

吕惠卿本身就是个刻薄寡恩的小人,就连他都有点齿冷。现在他算是完全看透了,王家父子,王安石就不说了,或许只能用偏执来形容。但至少王雱,看中的只是利用价值,完全就是个阴狠毒辣,利用他人的小人。

当初为了他们王家所谓的大局,生生逼迫自己忍下弟弟遇害的仇恨。当用到自己的时候,又是各种亲密。

哼!

吕惠卿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心态上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既然是王元泽心里想的都是利用,那我又何必真心付出呢?

什么师生情谊,什么改革变化!随着新法的推行,吕惠卿也意识到许多的问题。即便是有皇帝强力支持,可反对的公卿大臣着实太多了,最重要的是新法本身确实存在问题,长此以往下去,恐怕会出问题的。

到了这个时候,连吕惠卿这个变法条目的制定者也对变法本身产生了动摇。

吕惠卿已经没有开始时的那种冲动和热情,此刻对于他而言,权力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吕惠卿也只是这么一想,在王雱面前,他表现的绝对老道,滴水不漏。只是悠悠叹道:“听说渭水那边有过动手!”

虽说韩绛看护的人严密,却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王雱点头道:“不错,韩绛从长安来报,林昭在渭水咸阳渡口遭遇刺杀,险些被杀!结果最终被人所救,侥幸逃过一劫!”

“着实可惜啊!”在对付林昭这件事上,吕惠卿与王雱完全是相同的心思,唯有林昭直接死亡,才能告慰弟弟在天之灵。功亏一篑的事情难免感慨,说道:“不过不必太过担心,动手的人好像是西夏人!”

吕惠卿常在中书行走,靠近御前,自然知道极为详细的第一手消息。言下之意是告诉王雱,暂时与李复圭没有什么关系,也就不会连累你王家父子。当然了,还有另外一层更深意思,那就是事情更加的严重了。

西夏人也掺和进来了,意味着这件事更为复杂。到底是西夏人的个人行为,还是与李复圭有什么勾结?

如果是后者,后果不堪设想!

王雱也暗暗心惊,李复圭现在是越发的无法无天了。连续得举动开始越来越离谱。与西夏人勾结,无疑使得风险大为增加。将来事情一旦败露。必将死无葬身之地。诬告反坐是一方面,与外敌勾结诬陷忠良,绝对是不可饶恕的事情。

越是如此,王安石受到的影响和损失也就更大,目前潜在的风险也无限升高。王雱自然就越发的担心,就越是想要将这件事控制住。

因此,置林昭于死地的决心就越发的强烈。

“是可惜,据说当时的情况很惊险。林昭险些完蛋,是有神秘人出面帮助的。”王雱对此也是了如指掌。

“到底是什么人要保林昭呢?”王雱似乎是自言自语之,这才是最耐人寻味,也是最让人好奇的地方。同时隐隐有种酸楚,林昭怎么就这么好的运气,怎么时刻会有人相助呢?

“会不会是青涧城种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吕惠卿也不例外。毕竟种家现在和林昭利益攸关,有此举动完全是合情合理。而且种家在西北数十年的时间,乃是军事世家,完全有这个能力做到。

“有可能……”王雱只是轻轻点点头,没有确信的答案之前,一切都不好说。

“李复圭最不该就是将种家也牵涉进来!”吕惠卿忍不住一声叹息。如果只是一个林昭,兴许很好办。即便是林昭很出名,却也是无关痛痒的人,官家和相公们不会太过深入。可是种家就不一样了,西北军事世家。在西军之中的影响很大,官家和诸位相公们少不得要有所忌惮。

王雱无奈道:“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倒是想想,有什么办法做点文章才是关键!”王雱心中不由有些恼怒,父亲也真是的,若非他莽撞从一开始就力保李复圭,也不会道今日这般举动。

“这件事做文章并不难!”

吕惠卿道:“一来这件事现在还说不清楚,所以难有定论,也就有发挥的余地。二来,之这些神秘人不敢公开露面,必定是有所畏惧,见的不光。既然如此,何不捕风捉影呢?有些事情可以说成是相助,却也有可能是营救,甚至是图谋不轨……”

“言之有理!只是……”王雱赞许一声,心中依然有了想法,却不免迟疑道:“可终究还是不痛不痒,治标不治本,想要一劳永逸,还是得……”

说到这里,王雱的眼神里浮现出极为阴冷的眼神,很是可怖!心中杀人灭口的心思更是极为强烈!

吕惠卿轻轻一笑,沉声道:“有韩绛亲自保护,加之渭水前车之鉴,防范必然会更加严密,想要硬来很难。

而且林昭现在已经到了洛阳,不日就会到汴京,靠近京畿之地,上至官家,诸位相公,下到百官,甚至是百姓,都看着呢,不敢有什么过分举动。但是有些事情也是可以想主意的,并非全无办法……

比如某人受皇恩浩荡,现在只是一时犯错,悔恨不已。如今临近汴京,再近皇帝,念及昔日皇恩,心生愧疚,无脸见人,继而……”

“咳咳!”王雱咳嗽几声,已经心领神会,只是想要执行,怕还是有些难度的。

皇宫垂拱殿,年轻的皇帝赵顼正在阅读韩绛的奏疏!

渭水咸阳渡口,遭遇刺杀!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几个字,赵顼不由为之一振。

没想到西夏人也牵涉进来了,当真有些出乎意料。万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林昭,能量竟然如此之大,竟然引起了如此轩然大波。

虽说陕西四路临近边界,但是关中已经算是腹地了,距离汴京的距离并不是很远。这种情况下,西夏依旧敢于派杀手过来行刺,是多么的胆大包天啊?当真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不把大宋放在眼里?

西夏伤了大宋面子的同时,更是在挑战大宋朝的尊严,赵顼对此很是恼怒!

关于渭水刺杀和庆州案件,韩绛都做了详细的禀报,并且明里暗里地暗示这件事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情。

难不成真是和李复圭有关系?林昭会不会是冤枉的?

赵顼也动了这样的念头,只是目前所有的证据都显示林昭图谋不轨。这让他很是恼怒,朝臣们每日更是攻讦弹劾不断。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背后还牵涉到了王安石。

赵顼为难的正是此处!

李复圭倒是真有问题倒了,王安石所承受的压力无疑更为巨大,局面将会更加举步维艰。变法正进行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王安石是绝对不容有失的,尤其是名誉和声望方面更加需要注意。

否则会成为保守派着重攻击的地方,一个名誉受损之人,如何能够让天下人信服呢?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在当前这等举步维艰的时候尤其重要。

所以在林昭这件事上难免会有些麻烦!

自从一开始,王安石与林昭就站在了对立面上。王安石已经出面维护李复圭,这是不争的事实。特意让林昭去庆州,就是想要将这件事处理的十分妥当协调,并且给他们一个弥补创伤的机会。

可惜事与愿违,也不知道是林昭还是李复圭,有一个似乎很不给面子,以至于到了目前的地步。

赵顼想想就有些烦躁了!

如此麻烦的事情,骤然间让他做出一个决定还真不那么容易!如果非要权衡利弊,做出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王安石是断然不可以动的,那么只能是……

现实就是如此无奈,即便很想将他作为心腹培养,可惜他自己不珍惜!如果是这样迫不得已还好,万一当真属实,林昭确实背叛自己,那么绝对忍无可忍……

如今押送林昭的队伍不过才走到洛阳,此事并不是那么着急。

倒是西北边境的问题,韩绛明里暗里都在暗示,李复圭有些靠不住,尤其强调了边境线不安宁。

事实却是如此!

李复圭虽说现在是无罪之身,可他毕竟是案件里的重要人物。出于最简单的考虑,回避总是必要的。

让他继续掌握环庆路的军事大权似乎不妥,尤其是西夏虎视眈眈的时候,更需要边疆安宁的时候,更需要谨慎小心,不能出现丝毫的闪失。

万一李复圭到时因此而出现反复,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可就是天大的麻烦了!

可是到底让谁去接手环庆路呢?如何接手?如何让李复圭乖乖的交出兵权呢?

赵顼一时间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

第三零八章贵人相助

此刻,林昭的囚车已经到了洛阳!

从洛阳到汴京的距离并不是很远,有韩绛的护送,蒋雷霆的秘密保护,以及司马光的暗中照拂,安全还是不必担心的。

咸阳古渡的刺杀事件,身为西京留守的司马光也听说了,对此他很是恼怒。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谁有多大的罪责,都应该由的朝廷审判,刺杀是几个意思?

杀人灭口?那么林昭到底知道什么?

至于凶手是否是西夏人,这一点,司马光和许多人一样都表示迟疑!

毕竟韩绛的调查,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确定,只是诸多蛛丝马迹综合得到的结果而已。兴许“西夏人”只是掩人耳目,至于真实身份也不外乎就是那种几种情况。

渭水刺杀确实是杀人灭口,可是到底是谁灭口?灭什么口呢?理论上也是有两种可能的。

如果林昭是被诬陷的,只要他死了,很多事情就会死无对证,不了了之。这是个很稳妥,几乎是一劳永逸的办法。那些人必然是心虚了,才会有如此举动!

如果林昭真参与通敌的勾当,杀他的目的就是让他永远闭嘴。有些人是怕林昭说出不该说的话,连累到自己,提前做防备。

相比之下,司马光更相信前者。

一来是林昭人品的信心,二来是张载的保证!

正是因此,当队伍经过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