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光祖活动的时候,经常以胤祉的名义馈赠给地方大员一些礼品,在四川时,给四川巡抚年羹尧送了厚礼,在江西时给江西巡抚佟国勷送了大礼。那意思仿佛是给这些人通气,告诉他们胤祉就是未来的继承人,你们以后要多多支持他的工作。根据规定,阿哥跟地方大员来往,地方大员必须登记,然后上报朝廷。但地方大员都没上报,显然是不想得罪胤祉。所以孟光祖活动了几年才被康熙发觉,接下来是我们熟悉的一幕,孟光祖被正法,地方大员要么革职要么降级,但也到此为止,不会追查到胤祉头上。
  由此可见,胤祉是有政治野心的。雍正继位之后,也因此指责过胤祉,说他以储君自命,觊觎大位。
  太子复位
  康熙万万没有想到,废掉太子会惹来这么多的麻烦。
  储位问题让康熙头脑紧张,想到这个问题,他本能地感觉到一种恐惧。但是这个问题迟早都要解决,谁能帮自己呢?
  康熙想到了久违的老臣李光地。李光地是汉人,跟索额图和明珠不一样,他是凭着自己的实力爬上来的,一路中进士,点翰林,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还曾担任过太子的老师。
  康熙与李光地的关系就像刘邦跟张良的关系一样,李光地不是一个权臣,而是一个有智谋的大臣,所以他们君臣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
  在要不要杀掉胤禔和胤礽的问题上,康熙就咨询过李光地的意见。李光地说,废黜太子囚禁胤禔都可以,但是杀掉自己儿子的行为却万万不可,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不祥的事情。
  康熙把自己的困境都坦然告诉李光地,说储位未定,阿哥们个个都蠢蠢欲动,不立储不行啊!要立储的话也不知道立谁。
  李光地静静地听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是皇帝家事,发表任何意见都必须特别小心。
  看到李光地不说话,康熙只好将自己心里的想法全都说出来:“之前朕所以废掉太子是因为太子看到自己兄弟死了,冷漠无情,毫无关心之意。二来也是因为太子最近暴虐无常,完全丧失了心智。不过,现在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了,都是大阿哥在后面搞鬼,让太子中邪了。这次找你来呢,就是想和你商量一下立储的问题。”
  李光地听出来了,康熙的言外之意是想复立胤礽。对于中邪一说,理学出身的李光地当然不相信。李光地郑重地说:“我现在身居高位,鬼物都不敢近身,何况是二阿哥这样尊贵的人。邪魔之说,皇上万万不要相信。”
  李光地的言下之意似乎是不主张复立胤礽。
  康熙假装没有听出来,问道:“如果不是邪魔,又是什么呢?”
  李光地说:“人性。人的地位一旦尊贵无比,就容易产生骄纵的情绪;日子过得安逸了,就容易放纵。骄狂放纵的日子过久了,人的神志很容易昏聩,听不进去别人的任何话。一旦在这种状态中沉湎久了,就很容易改变人的性情,让人狂妄自大,是非不分。”
  康熙当然不愿就这么放弃胤礽,他问道:“二阿哥还能改过来吗?”
  李光地以前做过胤礽的老师,对胤礽很了解,他说道:“要他变成一个正常人,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要付出一些代价,除非二阿哥能够清心寡欲见心明性,不要再过那种糜烂的生活。只要他心境淡泊,时间长了,自然能恢复本性。”
  康熙点点头,不过似乎没有听进去,对这种比较玄妙的东西,这位现实的皇帝并不是特别上心。他说道:“朕想再让二阿哥当太子,结束众皇子们明争暗斗的局面。”
  李光地听了显然不太赞同,但他不好正面反驳,只说:“二阿哥的病需要时间调养,不可操之过急。”
  康熙说要立谁为太子,谁都无法阻拦,他这次召李光地来,更准确地说不是为了征求李光地的意见,是希望李光地把复立胤礽的信息传递出去,看看朝野上下的反应。也希望大臣们能够揣测皇帝的心思,主动请求复立胤礽,这样一来,自己也有面子了,将来也有回旋余地。
  但李光地这个人非常谨慎,他知道这事情事关大清国体,再说他本人并不赞同复立胤礽,所以始终没有把这事说出去。
  看到李光地不配合自己,康熙只好自己动手了。康熙选择的地方是畅春园,他想在这里搞一次民意测验。作为一个皇帝,康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作为一个处处以明君标榜的皇帝,他不会粗暴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常常会表现出礼贤下士体察民意的姿态。
  这一天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把大臣们召到畅春园开会。大臣们从康熙选择的地点就感觉到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例会,畅春园是前废太子读书的地方,当然是有含义的。
  大臣们到齐后,康熙说道:“朕这段时间心力交瘁,主要是废掉太子后,无人为朕分担政务,所以才劳累啊!现在,各位从众阿哥里面推荐一个出来当太子,谁的得票最高,朕就让谁当太子。不过,大阿哥乖戾暴虐,不在入选之内。”
  康熙还提醒大臣们,不要搞小团体,秘密串联,更不要互相打听,抱着从众的心理。在这次投票中,康熙剥夺了一个人的投票权,这人就是大学士马齐。康熙为何要禁止马齐投票呢?马齐是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家世显赫。马齐担任过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议政大臣,是朝廷的重臣。康熙禁止他投票是因为马齐跟八阿哥胤祀的关系很好,是“八王党”的领袖。
  作为一个很要面子的皇帝,康熙也拒绝承认自己是想要立胤礽。他对大臣们说:“上次朕召见二阿哥,有人猜测朕想重新立二阿哥,于是便献殷勤保奏二阿哥,如果你们这样想便错了。立储之事朕自有分寸,到时你们遵旨就行了,不必妄自揣测。跟二阿哥关系近的人不必高兴,跟二阿哥关系远的人也不必担心。”
  对于康熙的这个举动,大臣们都非常困惑,不知道他想干嘛。除了在上古禅让制时代,从来没有听说过由大臣们推举国君的,当然,满族在入关前,还有大臣推举的模式,但是入关之后这个模式就取消了。
  八阿哥胤祀的人缘是最好的,在当时众阿哥中他最会玩关系。听说康熙搞什么选举,他的支持者们纷纷活动,他们在手心写了一个八字,见人就把手心给人看,希望大家都投八阿哥的票。加上八阿哥人缘确实好,有这么卖力的宣传队伍,人气想不高都难。
  结果很明显,八阿哥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其他皇子。得知这个结果时,康熙目瞪口呆,经过这么多事情,康熙已经是草木皆兵。他担心这个结果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过康熙已经有言在先,强忍着怒火说:“立储之事关系国本,你们要用心点,八阿哥从来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新近又获罪,再者其母身份低微,希望你们能再想想。”
  大臣一听,明白了一个道理:皇帝说话是不算数的,在皇帝的统治下,任何看似民主的东西都只是形式。这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作为官僚集团的首领康熙并不需要用说话算数来体现自己的英明。
  康熙当时还有一种嫉妒的心理,八阿哥年纪小,没什么威望和军功,居然能够赢得这么高的支持率。如果让他当了太子,搞不好自己都变成冷门了。我是皇帝啊,我想立谁就立谁。
  后来,康熙又召见了王公大臣,再三强调说自己最近老梦到孝庄太后和孝诚仁皇后(胤礽的母亲),梦中,这两个女人都是一脸的不高兴,显然都对胤礽被废表示不满。康熙又说,二阿哥上次中邪,迷失本性,现在已经痊愈了。
  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他再次宣布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虽然搞过一次民主实验,但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民主的形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旦目的失败,康熙马上转向独断。事后,康熙对李光地挺生气的,在畅春园的时候,李光地并没有站起来号召大家选胤礽。
  李光地是个聪明人,回答说:“立储之事,关系重大,只应该由皇上一人乾坤独断,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怎么能做决定呢?”
  康熙也没有怪罪李光地,反而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主持太子复立的工作,并好好教导胤礽。李光地尽自己的职责对胤礽说:“勤思学道,笃志正学,天聪益开,天性益厚,此乃为君之道。”
  康熙尝到溺爱的后果,也劝胤礽:“那些规劝你的人,都是你的恩人;那些奉承你的人,其实是害你。以前指出你毛病、批评过你的人,你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要报复他们,他们是为你好。”
  为了兄弟和睦,造就明君贤王的局面,康熙又说:“你的兄弟中,四阿哥能够体会朕的心意,爱朕之心殷勤孝顺,可谓是诚孝。五阿哥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七阿哥和蔼可亲,八阿哥也称得上贤明,裕亲王生前经常说八阿哥脾气好,心地仁厚,脚踏实地。你要跟他们亲近,让他们将来辅佐你,这样国家才会昌盛强大。”
  复立太子的时候,康熙也没有冷落其他儿子,封三阿哥、四阿哥和五阿哥为亲王,七阿哥和十阿哥为郡王,九阿哥、十二阿哥和十四阿哥为贝子。人气最高的八阿哥什么都没得到,这个结局是意料之中,因为他让康熙心情不爽。
  再度被废
  康熙对太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洗心革面,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刚开始的时候,太子还比较收敛,康熙和李光地的话能起到一点作用。太子对康熙承认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认错之后他又说:“虽然我犯了这些错,但有人利用我的错来陷害我也是事实。”
  也许太子说的是实话,但这样的话是康熙不喜欢听的,在康熙看来,这是冥顽不化的一个证据。太子还对康熙册封其他阿哥感到不满,尤其是三阿哥、四阿哥和五阿哥册封为亲王,已经明显威胁到太子的权威。以前阿哥中最高不过郡王,跟太子隔开了档次,现在位置如此近,意味着这个太子之位很不稳固,地位大不如从前。
  太子缺乏自知之明,其实他被废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自己性格乖戾,而是形成了太子党,威胁到康熙的地位。想不到复位没多久,太子又故态复萌,在他周围很快又聚集了一帮大臣和心腹,随着太子的羽翼越来越丰满,康熙的不满也越来越强烈。
  在太子的党羽中,有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都统鄂鄯等人,这些人都是掌握着大权和实权的人物,主管国家的命脉——行政、军事、刑罚。除此之外,太子又开始作威作福,到处勒索,在地位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这无异于引火烧身。
  原户部尚书王鸿绪因为推荐八阿哥被罢官,回到江南后,曾经对人说:“东宫虽然复位,圣心却依旧不稳。”一语道破关键,太子此时最好的选择是明哲保身韬光养晦。
  不过,康熙还是一如既往地溺爱这个儿子,正像他后来对人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儿子,也有自己不喜欢的儿子。碰上自己喜欢又不肖的儿子,这是宿命。这么多年来,朕默默忍受着这种痛苦,这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二阿哥的行为让朕痛心无比,他让我谴责谁,我就谴责谁,他让我惩罚谁,我就惩罚谁,他让我流放谁,我就流放谁。除了他让我处死的人,我没有照办,一切都顺着他。我原本以为一切顺着他,他就会心情安静快乐,心情安静快乐就会从善,没想到适得其反。”
  顺着一个人,就会让一个人愉悦快乐,愉悦快乐就会从善——康熙这个逻辑实在有失一代明君的水平。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有人举报步军统领托合齐等人在东宫违法聚会,听到这个消息,年老的康熙身子晃了晃。有人说,太子在家里宴请客人很正常的事情啊,康熙不至于反应这么强烈吧!如果太子宴请的是文人雅士,饮酒赋诗还可以理解。但太子宴请的是军政要人,这是康熙无法容忍的,他再一次感到手中的权杖亮起了红灯。一个老年人是脆弱的,一个老年的皇帝对皇权尤其敏感,哪怕是自己的爱子,他也未必放心。
  康熙心想,就算太子安分守己,他的党羽中只怕会有奸诈之人怂恿他做大逆不道的事情。兵部尚书耿额以前就是索额图派系里的,现在他跟太子走这么近,会不会吹耳边风,让太子为索额图复仇。想起这些,康熙不寒而栗。
  多疑是人性的痼疾,康熙既然怀疑到了耿额和整个太子党,不管有无实据,定要先下手为强。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对太子党展开了清洗,将耿额、齐世武、鄂鄯等人抓了起来,托合齐很机警,他一闻情况不对,立即主动提出辞职。但托合齐最后还是被抓了起来,病死狱中,死后被康熙挫骨扬灰——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人一般都是威胁到康熙的皇权,或者康熙自认为皇权被威胁了。
  齐世武死得更惨,康熙对待他拿出了罗马人的残暴,将他钉在墙上,齐世武在墙上哀嚎几天后死去。康熙用对付吴三桂、噶尔丹的残忍来对付这些没有犯明显错误的大臣,可见其内心深处对皇权已经形成了病态的依赖,以及对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惧和警惕,哪怕这个人是自己最喜爱的儿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再次被废。再次废掉太子,康熙显得特别从容,应付自如,他说:“朕第一次废黜太子的时候,感到痛心疾首,但这一次不会了,朕觉得泰然自若。”
  最后康熙下了一道死命令:“以后如果有人说胤礽改邪归正,请求复立的话,推出去斩首。”
  尽管如此,康熙仍然对储位真空感到烦心,这意味着诸皇子又要开始白热化的竞争了。从努尔哈赤开始,清朝所有的皇帝都对立储一事感觉焦心,康熙也没能逃脱这个规律。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倾向跟客观事实的矛盾,立储中考虑的因素太多,互相牵制。
  太子被廢后几个月,左都御史赵申乔上疏说立储是国本,请求皇帝再立一个太子。康熙对此感到烦心,敷衍道:“立储是大事,朕怎么会不知道?但事关重大,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立一个。”
  为了让大臣们心服,康熙还援引历史说:“本朝自开国以来就没有立储的先例,太祖皇帝生前没有立太子,太宗皇帝也没有。在前朝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宋仁宗三十年没有立太子,不立太子也没什么。我们可以看看汉唐的那些太子,如果太子年幼,还没什么事情。只要太子年长,周围总会聚集一帮宵小之徒,搞不好就会闹出一点事情来。”
  皇权就像一个放大镜,将人性自私丑陋的一面放大许多倍,所以,在太子这事情上不能把错误完全推到太子身上。至于,太子是否真像史书记载的那么不可救药,也不能完全相信,里面应该有渲染的成分。当然,太子自身做得不够好,应该也是事实。
  康熙似乎不想再立太子了,在所有皇子中,八阿哥地位很低,但似乎深得人心,连裕亲王福全生前都说他好话。如果立其他阿哥为太子,大臣们不服的肯定很多。但康熙是肯定不会立八阿哥为太子的,对于抢自己风头的人他一向不欣赏。
  但是储位孤悬,皇子们都垂涎三尺,就连两度被废的胤礽都仍然不甘心,想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康熙本人似乎也产生了一点点后悔之意,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会试题目是“放太甲于桐宫”,太甲是商朝的太子,因为暴虐无道被伊尹软禁在桐宫,三年后,太甲洗心革面,后来又被迎接回来复立为太子。康熙出这么个题目,很多人猜测他可能想再度复立胤礽。
  胤礽本人大概也听说了这事,很希望康熙能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康熙五十四年,准噶尔部落再次闹事,康熙决定派兵征讨。得知此事后,胤礽想利用这个机会摆脱困境。他趁医生给自己看病的机会,用矾水写信,交给医生,希望他转交给正红旗的都统,让他保奏自己为大将军,带兵出征。结果,医生出宫的时候被搜查出来,胤礽的梦想泡汤。
  “朱天保”上奏之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二十日,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朱天保的人给康熙上了一道奏折,看完这道奏折,康熙的反应非常强烈,他居然想动刀杀人。
  这究竟是一道什么奏折呢?居然让颇有修养的康熙大动肝火。说来,这事还跟太子案有关,朱天保在奏折中说:“二阿哥性本仁孝,虽然因为思想作风的问题被废,但这些过失都是因为小人的唆使,如果将他身边的奸佞都罢免,那么二阿哥潜在的仁德就会彰显出来。”
  康熙看完这道奏折,很生气。晚年的康熙神经比较敏感,他立即把朱天保召过来质问。
  康熙问道:“你在奏折中说二阿哥仁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朱天保:“我的父亲朱都纳告诉我的。”
  康熙说:“你父亲当年了解的,是二阿哥还没有得病,学问和骑射都还过得去的时候。但自从得了病,他头脑不清楚,行为怪诞,丧心病狂。二阿哥曾经在朕的面前骂翰林院学士徐梦元,侮辱徐梦元的父母,不仅如此,他还把徐梦元推入河中,揪上来后继续打。不仅如此,他对自己的亲戚也很粗鲁,常常破口大骂,这些情况你了解吗?你凭什么说他仁孝?”
  朱天保语塞,只好说:“奴才不知,冒昧陈奏,请皇上降罪。”
  经过追查,康熙得知是朱天保的父亲朱都纳和岳父戴保指使他这么干的,一个月后,康熙告知审判结果:“朱天保为了日后得宠,违规上奏,还出卖了自己的父亲和岳父,可谓是不忠不孝的典型,立即正法。戴保也正法,朱都纳免死,妻子入宫。”
  处死朱天保的时候,康熙还让朱天保的父亲前去观刑,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康熙后期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这个一向以仁孝治国的明君似乎也开始变得残暴乖戾。
  在康熙一朝,立储之事几经风波,最后以失败告终。
  
  第九章 康熙朝悬案
  
  南山案中康熙重拳出击,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民间学人不要妄自修史,朝廷掌握着话语权和对历史事件的最终解释权。
  妖人案
  众所周知,康熙是按照儒家的理想治国的。康熙一直奉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但是对佛教、道教和天主教也采取了包容的态度。
  在康熙一朝,怪力乱神的事情很少见,但是还是出现了一个值得一提的案子:妖人案。
  这个案子因为语焉不详疑云丛生,又增加了几分神秘,成为清初又一个悬案。
  乾隆年间的历史学家蒋良骥在《东华录》中对此事有记载,里面说九卿中很多大臣,包括王鸿绪在内上疏参劾楚人朱方旦,说这个朱方旦自号二眉道人,以修炼为名,行欺世盗名之实。这个道人有很多信徒,经常自吹古人所谓的圣贤者就是得道之人,道在哪里呢?道人说,就在我的两眉之间,所以朱方旦又自称二眉道人。这个道人的信徒把他比作继孔子后两千年来最伟大的圣人。
  在正史中是这样记载的: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初五,康熙在干清门听政,大臣们捧着文书,向康熙奏道:“根据宗人府提供的材料,前革职将军勒尔锦赋闲在家的时候结交江湖术士朱方旦,并赠送朱方旦‘至人里’和‘圣人堂’的匾额。此外,前湖北巡抚张朝珍也给朱方旦送过‘圣教帝师’的匾额……”
  康熙听完后,并无多大的反应,只说:“这件事不用查了,朕早已知道,赠匾之事确实属实。勒尔锦在锦州带兵的时候,朕就知道这事了,而且朕早已嘱咐勒尔锦,朱方旦是个狂妄小人,遇上军机大事万万不要听从他的意见。朕也记得张朝珍曾经对钦差大臣说朱方旦是一个神奇的人,应该跟他见见。张朝珍曾经在衙门里隆重接待过朱方旦,这些事情朕都很清楚……”
  一段时间后,审判出来了:勒尔锦拘禁,张朝珍因为病故,无法追究,但革去世职;朱方旦及其亲传弟子俱斩首。
  官方的记载就这么多,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朱方旦是楚人,这里盛产巫术和民间迷信。清官张伯行是一个大学问家,他记载朱方旦善于“修养练气”,朱方旦自称懂得奇术,能够预知吉凶。民间传言他的法术非常灵验,很多公卿和百姓都很相信他。
  朱方旦的信徒相当多,从湖广到江浙,到处是他“歪理邪说”的足迹。据说他光临一个地方,连封疆大吏都跪地相迎。
  如果朱方旦是一个骗子的话,偏偏他的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还出了一本《中说补》的书,这其实是一部关于中医和气功的书。由此可见,这人多少还是有些水平的,不是纯粹的江湖骗子。
  朱方旦神秘的地方还不止于此。他曾经触犯过刑法,当年湖广巡抚董国兴把他押送到京师。刑部讨论后准备问斩,朱方旦已经被送到法场去了,忽然太皇太后的懿旨到了,要求释放朱方旦。
  就这样,朱方旦被召到宫中,在迷信神神鬼鬼这些事情上,孝庄跟慈禧有类似的地方。她很宠朱方旦,问他事情,朱方旦居然能够屡屡说中。这样一来,朱方旦红遍紫禁城,王公贵族大都奉他为活神仙。朱方旦实在是太红了,红到他自己都觉得忙不过来,累得受不了。于是,请求康熙让自己回乡修道。康熙也批准了。
  回到湖北没多久,三藩叛乱,湖北一带已经乱了。朱方旦投到顺承郡王勒尔锦的门下,勒尔锦对他非常推崇。后来,湖北巡抚张朝珍也听说了朱方旦,了解后,又对朱方旦五体投地。勒尔锦失势后,朱方旦失去了靠山,自谋生路,到江浙一带传道。
  这样一个人在那个迷信的年代很容易被妖魔化,民间的传说不断地丰富着朱方旦的形象,丰富过头了,其人的真实面目就逐渐走样。孟森在《朱方旦案》中写道:“历史稍久,则传闻失实,语多怪诞,不可究诘矣。”
  在乾嘉时期文人随笔中,朱方旦被描述成任我行那样的人,他羽翼丰满之后,企图带领信徒去龙虎山阴谋篡夺张真人的权,这些笔记还把朱方旦的妻子描述成狐妖。甚至说,朱方旦想攻打龙虎山是受了狐妖的怂恿。最后,张天师用计除掉了这个狐妖,朱方旦从此一路下坡,走向了穷途末路。
  这些笔记的记载毫无疑问不是真实的,但确实说明了一个问题,朱方旦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这才是朱方旦被清廷恼恨的真正原因。
  清廷究竟给朱方旦治了哪些罪呢?
  首先是思想罪,朱方旦传播了异端思想,违背了圣人之道。朱方旦提出了哪些异端的思想呢?首先他提出了思维在脑,这个观念比较现代,可能跟朱方旦的从医经验有关,也有可能朱方旦接触了一些西方传教士传播过来的科学知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主管人思维的器官是心脏,这对传统的儒家学说是一种冲击,统治者对此很快就感觉到了。
  西方传教士南怀仁也曾经提出过人的思维、知识不在心里,而在大脑中。这种学说受到了一些守旧大臣的驳斥,康熙勒令南怀仁烧掉异端书籍。
  朱方旦第二个罪名是以下犯上,朱方旦不过是一介平民,却自比圣人,把自己抬到跟皇帝差不多的位置,这分明是对皇帝大不敬。
  朱方旦第三个罪名是诬蔑圣贤,朱方旦的弟子公然叫嚣孔子思想已经过时,朱方旦是新时代的圣人。这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绝对是大逆不道的。
  朱方旦的第四个罪名才是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朱方旦常年活跃在民间,聚集了众多信徒,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非常不安定的因素。在统治者眼里,朱方旦的这个组织很容易发展成流寇,明教和白莲教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有一个事实必须说明,朱方旦只是影响了社会安定,并没有破坏社会安定,换句话说,朱方旦从来没有组织任何形式的起义。
  王鸿绪为了让康熙下定决心拿掉朱方旦,故意将朱方旦跟黄巾军的领袖张角和元末的明教领导人刘福通相提并论,说这个朱方旦心怀鬼胎,现在不除,日后恐怕会酿成巨祸。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在清宫的秘密档案中,我们发现了康熙的另一面:原来康熙也包养民间术士。这下我们就释然了,如果康熙真的对道术非常排斥,朱方旦也不可能发展成那么大的声势。
  康熙跟他的父亲不太一样,从正史中,我们很难看到他对佛教、道教特别感兴趣,包括耶稣教。这可能跟康熙所受的教育有关,康熙十二年,他在弘德殿讲经的时候曾经提到过道教。当时熊赐履就进言说:“自古以来,圣主明君就没有沉溺释道的,即使有这样的皇帝,像秦始皇、梁武帝,最后也是贻笑千古,只要沉溺释道,便会损伤君德啊!希望皇上能够引以为戒。”
  康熙对此表示赞同,说道:“这是正确的言论啊,朕一定会牢记在心。”
  后来,康熙又对熊赐履说:“朕生来就不喜欢仙佛,所以你让朕远离异端邪说,崇尚正学,朕一听便心领神会,绝无动摇。”
  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康熙陪孝庄前往赤城泡温泉。一天,康熙前去太皇太后行宫问安,回来的时候忽然看见路旁跪着一个道士,康熙很奇怪,便让明珠去询问。道士叩头说:“我是金阁山上灵真观里的道士,恰逢圣主来这附近,希望皇上能够赏赐给我们一面锦旗,并给小观赐个名号。”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可能就答应了,不就一个名号吗?但康熙很严肃,他对臣子们说:“这个道士不是个好东西,妄求朕给他赐号,然后愚弄老百姓。”
  康熙拒绝了那个道人,随后便下谕:“朕亲政以来,像这种请求给道观寺庙赐号的行为,一概不准。历史上喜好佛教和道教的皇帝,没几个得到好处,反而会受损。梁武帝嗜好佛教,不住在宫里,反而住在寺庙里,结果怎么样呢?竟然饿死在台城。宋徽宗喜好道术,结果呢?父子都成了金人的俘虏。这就是古人的教训啊!真正的道士应该清静无为,修养身心,干嘛要请朕赐号呢?有名无实算什么真道士?像这种贪婪的道士本来应该给他个教训,现在谅他初犯,朕就不跟他计较。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绝不饶恕。”
  从这些正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康熙这个人是不信怪力乱神的。让我们还是揭开历史的帷幕,看看康熙另一面吧。
  根据清宫档案,康熙甚至让手下秘密招募术士。事情经过大概是这样的:在康熙晚年,策妄阿拉布坦发兵入藏,康熙派遣部队镇压,结果远征军全军覆没,天下震惊。清廷从此把入藏看成是危险之旅,康熙为了振作士气,让人寻访一些会“法术”的道士在军中。有一个叫李庆安的道士到了前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