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领导权。
收回信符和赏功册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措施,是政权转移的一个象征。小顺治当时才十三岁,哪里懂得这件事的意义。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孝庄太后。
多尔衮独裁掌管大清国七年时间,现在猝然离世,按常理说很容易引起政局的动荡。大清国一时之间似乎群龙无首,顺治帝是名义上的领袖,要确保顺治帝顺利接班,又到了孝庄付出的时候。
当时,八旗军内部斗得非常厉害,八旗军经过多尔衮的改造和吸收,已经越来越乱了。这时,只有孝庄太后能出面调停,代表小皇帝周旋在各股势力之间。而且,孝庄当时的威望很高,能够得到各方的尊敬和信任。
孝庄从蒙古草原来到后金的时候,努尔哈赤还在位。她历经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三代四朝,长达二十五年,政坛的什么风风雨雨她没见过。虽然是一个女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眼光与阅历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
孝庄进言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的时候,就已经对应对局势做好了准备,她命令苏麻喇姑联系仍然忠于皇帝的大臣和王公们,让他们密切注意摄政王多尔衮的行迹。
应该说,多尔衮刚刚去世的时候受到的待遇是非常高的。十二月二十日,顺治帝降哀诏,用一种非常惋惜非常悲哀的语气向全国人民宣布多尔衮的死讯,并表彰了多尔衮的盖世功劳,还规定了二十七天内,无论官民一律服孝,另外禁止人民在这段期间内屠宰和办婚事。十二月二十五日,顺治帝再降诏书,加封多尔衮为皇帝,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
所以,下面的场面应该是预料之中的。当多尔衮的灵柩抵达京城时,顺治皇帝居然亲自主持盛大的迎灵仪式,而且脸上的哀痛之情人人都能看到,这显然麻痹了许多仍然拥护多尔衮的大臣。一边办丧事,一边让人进入摄政王府收回信符和赏功册,这么成熟的政治手腕很难想象是顺治能干出来的。
阿济格之死
谈迁在《北游录》里记载,多尔衮在喀喇城打猎时突然发病,病中密召阿济格密谈。到底谈了什么,无人知道。只知道之后阿济格带着三百人马快马加鞭赶回京城,这事被大学士刚林知道了。刚林立刻启程,一昼夜疾驰七百里,率先进入京城,告诉皇帝阿济格的异常主动。各个亲王立即关闭九个城门,严守以待。阿济格到来之后,三百人马全部被拿下处死,至于阿济格下落不明。后来才发现,阿济格被幽禁了。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是不是派三百骑兵进京,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只有谈迁这个记载。但是根据阿济格刚入京就被囚禁,应该说,谈迁的记载是有一定根据的。
根据清朝官方史书的记载,多尔衮死后第三天,阿济格派人问正白旗的大臣吴拜、苏拜等人:“劳亲郡王什么时候可到?”劳亲郡王是谁,阿济格的第五子。吴拜等人政治嗅觉是非常灵敏的,听阿济格派人这么问,意识到阿济格这是在跟咱们打招呼,要咱们支持劳亲。吴拜等人认为,一旦支持劳亲,下一步可能就是夺取政权了。为了防范阿济格图谋不轨,吴拜等人跟上面通了声气,加强防守。
说实话,当时的阿济格也是非常焦躁的,多尔衮跟他谈了什么,我们不知道。多尔衮肯定是不想权力旁落的。阿济格和多铎的儿子多尼当时被隔离了,阿济格曾经质问正蓝旗的护军统领阿尔津和僧格:“你们为什么不让多尼来我的府上?你们这些混蛋做得太过分了,你们居然还挑拨我跟劳亲的父子关系……”
总之,阿济格脾气很不好,搞政治的如果脾气不好那是要吃亏的。大家认为,阿济格过早地暴露了内心的想法,什么想法呢?企图占有正蓝旗和两白旗,抢班夺权。
阿济格显然不是搞政变的料,要是这块料的话,也不至于轮到今天才发威,早把弟弟多尔衮推上皇位了。
阿济格想收买的两个人,吴拜和阿尔津都倒向了皇上;皇上年纪还小,他们主要是跟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满达海几个亲王接触。阿济格图谋政变的计划几乎等于是公开了,阿济格打仗还行,搞这种事真让人摇头。
济尔哈朗就说了:“如果阿济格拿到两白旗,国家肯定要乱。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好好对付这个害群之马。”
但阿济格接下来的表现就像个傻蛋,他非但没有意识到情况对自己不利,反而公开地对济尔哈朗说:“我老弟多尔衮很后悔当初收养多铎的儿子多尔博,所以后来他收养了我的儿子劳亲入正白旗。”这意思无非是说,多尔衮很看好我的儿子,你们应该捧他的场。
阿济格还向亲王博洛说:“你和济尔哈朗、满达海这三人是没法理政的,当务之急是赶快议立摄政王。”这些话实在是太明显了,阿济格的政治水平比他弟弟多尔衮差得太远。
阿济格犯的错误远远不止这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莽夫企图染指政治的悲剧。阿济格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假如你是莽夫,千万不要选择政治,尤其不要选择中国的政治。
在护送多尔衮灵车返京后,阿济格身上佩着大刀。济尔哈朗注意到这点,当即对手下说:“英王护送灵车都带佩刀,像这样来迎丧,简直太无礼。我们一定要小心提防,英王举动莫测,不能不防。”
此外,英王的儿子劳亲带着四百多人守护灵车,仿佛有什么不可预测的事情要发生一样。
结果,这些事情整得大臣们人心惶惶,大家纷纷揭发阿济格图谋不轨。大家召开会议,讨论阿济格问题,结果一致认定阿济格确实有问题,犯了大罪,应当被徒刑起来。第二年新年后,再次召集常委会议,还是讨论阿济格问题。会议结束后,阿济格的十三个牛录被皇帝没收了,另外七个牛录当成小费赏给检举有功的多尼。阿济格府中的一些汉人奴仆允许离开主人,做自由民,并将阿济格的财产充公。
阿济格的儿子劳亲革去王爵,降为贝子。阿济格的前锋统领席特库,明知多尔衮逝世,没有在第一时间向诸王报告,反而佩戴着刀、带领兵马,准备跟着主子一起谋反,被斩首处决。同时被处死的人还有毛墨尔根、穆哈达、马席等人,被处罚和牵连的人也很多。
经过这一案,阿济格一派从此一蹶不振。作为多尔衮一派最大的刺头,多尔衮死后,小皇帝一派是容不下阿济格的。即使阿济格行止端正,被打压也是必然的。从阿济格的表现看,他并不是真的要谋朝篡位,只是想发动诸王大臣,支持自己当摄政王。
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三十日,徒刑中的阿济格发飙,对看守者说:“听说我两个儿子给人家做奴隶,家里的女人也发配给别人做奴仆……你们这么干的话,我要拆掉牢房,起来造反……”
中午时分,果然有人在拆牢房,狱卒立即向上面报告,诸位大臣开会之后,作出决定,处死阿济格。顺治皇帝赐死阿济格及劳亲,阿济格案至此结束。
第八章 顺治亲政
说实话,听到多尔衮的死讯,孝庄是根本没有时间为多尔衮哀悼的,当前最要紧的是如何应对这种剧变,如何让帝国稳固。帝国的未来是非常不清晰的,朝中大臣多是多尔衮的亲信,王公大臣们很多是变色龙,你不知道他们会倒向哪边。此时,孝庄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的人,这个人必须对大清忠心耿耿,而且是个谋略高手。应该找谁帮忙呢?
清算多尔衮
阿济格的案子揭开了清算多尔衮的序幕。
接下来就是大清洗了,我们很难想象这样成熟的政治手笔是出自十三岁的福临手中。对于孝庄这个女人,我们实在应该刮目相看。
说实话,听到多尔衮的死讯,孝庄是根本没有时间为多尔衮哀悼的,当前最要紧的是如何应对这种剧变,如何让帝国稳固。帝国的未来是非常不清晰的,朝中大臣多是多尔衮的亲信,王公大臣们很多是变色龙,你不知道他们会倒向哪边。
此时,孝庄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的人,这个人必须对大清忠心耿耿,而且是个谋略高手。应该找谁帮忙呢?孝庄想到了德高望重的范文程。皇太极在世的时候,经常召范文程进宫议事,所以孝庄也经常看到范文程,对于这个大清国的栋梁之臣,孝庄以师礼相待。
多尔衮逝世后,政局不明朗,孝庄不方便用太后的身份召见朝廷重臣。每到这时候,总少不了一个人的身影,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见到范文程后,警惕的范文程就低声说:“小心隔墙有耳。”两人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地方,范文程才感慨地说:“太后的处境老朽了然于胸,你不必赘言,时间紧迫。我只想知道,太后是否一切以大清江山为重,没有其他的想法?”
苏麻喇姑忙不迭地点头。
范文程终于郑重地说道:“摄政王虽然对我们大清有很大的功勋,但是位极人臣,形式上跟皇帝没什么区别,这是对朝廷的蔑视啊!即使摄政王自己没有想法,但是一帮宵小在他耳边蛊惑,导致悖逆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摄政王不忠之举越来越多。也是上苍保佑我大清,居然让摄政王猝死关外。不过,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两白旗和正蓝旗的王公大臣仗着武力,气焰嚣张;现在武英郡王准备浑水摸鱼,形势那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出现一个有手段有魄力的人,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危险势力斩草除根。除此之外,我觉得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苏麻喇姑的记忆力是非常好的,范文程的话她牢记在心,一字不漏地复述给孝庄太后听。
孝庄听完后,一言不发,良久才说道:“霹雳手段我可以做得到,也必须去做;菩萨心肠,纵然我心怀此念,也未必能做得圆满。”
顺治八年(1651)二月十五日,有人控告多尔衮谋反,尽管这时多尔衮已经死了。控告者是谁呢?苏克萨哈,正白旗的议政大臣,以前是多尔衮的亲信。他控告多尔衮什么呢?
苏克萨哈说多尔衮死在行猎之地,侍女吴尔库尼要殉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时候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恶,这侍女本来活得好好的,现在要跟多尔衮陪葬,是人都不爽。你让我陪葬,我就告你谋反,我们现在没法知道吴尔库尼的心思。
吴尔库尼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如果没有她告多尔衮谋反的事,估计这女人就不会在史书中出现。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吴尔库尼所以揭发多尔衮是因为多尔衮拆散了她和自己心爱的人。真实情况怎样,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多尔衮非常喜欢这个侍女,虽然这个侍女身份低微,但多尔衮指定让她殉葬,那意思是死后都让你陪。
吴尔库尼为什么揭发多尔衮,一直是个谜。她这个揭发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揭发完了之后还是该怎样怎样,自杀殉葬了。当然,也有人认为她是被灭口的,不是自杀。具体怎样,我们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
多尔衮死后,吴尔库尼找来罗什、博尔辉、苏拜、詹岱、穆济伦五个人,告诉他们:“在摄政王王府里有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王爷没有让其他人知道,你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偷偷放进王爷的棺木中。”
如果说吴尔库尼是为了求生的话,她这个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她也自杀殉葬了。将黄袍这些东西作为陪葬品,简直就是谋反的证据。当然了,这事情很有可能是栽赃,压根就不关吴尔库尼什么事。
这事发生后,告发多尔衮的人越来越多,俨然变成一股潮流。墙倒众人推一定是没错的,墙没倒去推是有风险的。
不久,有人告发多尔衮在永平府一带圈房,准备把两白旗的人马搬到那儿。顺治帝接到举报后,自然是让大臣们认真调查。接着,又有人举报说何洛会曾经依附多尔衮,辱骂豪格的儿子,顺治说好好调查。
调查的过程应该说是非常有效率的,结果是告发的事情都是真实,多尔衮私制黄袍、率两旗驻扎永平、阴谋叛逆,这些罪行都是确凿的。判决很快就下来了,多尔衮的家产和人口被没收,养子多尔博和养女东莪送给亲王多尼。何洛会被抄家,凌迟处死。苏拜没有举报多尔衮棺材内的违禁品,本来也应该处死,但顺治帝格外开恩,免死。
如果认为对多尔衮的清算到此结束,那我们就太小看了孝庄。
二月二十一日,济尔哈朗、满达海、博洛和尼堪四位亲王联合大臣们联名上奏,要追论睿亲王多尔衮的罪状。所谓追论就是以前讨论的还不全面,现在必须综合更多材料,更加详细地讨论这个人的罪状。多尔衮的罪状那是相当地多,我们不妨列举一些主要的。
一、以皇上之继位尽为己功;
二、擅权独断,作威作福,任意罢免选拔人才,一切公文自己裁断,僭称圣旨;三、不让济尔哈朗摄政,擅自让自己的弟弟多铎当上辅政王;四、整死肃亲王豪格,逼纳其妃;
五、以朝廷自居,令诸王、贝勒、贝子公侯等每天都到自己的府上上班;六、排场跟皇帝一样,浪费国家资源;
七、亲到皇宫内院;
八、诳称太宗皇太极之即位“原系夺立”;
九、逼取皇上侍臣归到自己的旗下;
十、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宝;
十一、欲带两旗移至永平。
……
顺治拿到罪状一看,心想,这些大臣真是好样的,看到这张罪状,大家都觉得多尔衮人神共愤。如果宽恕的话,实在是天理难容。但多尔衮已经死了,家产也被没收了,还能怎么处罚他呢?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首先是剥夺多尔衮的爵位和名誉,顺治帝下诏:“谨告天地、太庙、社稷,将伊(多尔衮)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从多尔衮死后被追尊为成宗皇帝,到剥夺庙享剥夺一切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政治这东西说变就变,从中可以看见人性之丑陋。可以这样说,政治放大了人性的丑陋。
当然,这还没有结束,西洋传教士卫匡国记载,顺治帝对多尔衮跟自己母亲的暧昧事非常痛恨,加上一直看不惯多尔衮,顺治帝下令鞭尸。将多尔衮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枭首示众。鞭尸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刻骨的恨是做不出来的,但究竟是顺治想鞭尸,还是孝庄想鞭尸,抑或是两人都想鞭尸,这个就说不清楚了。
老外看到鞭尸这种行为,除了佩服中国人的创意之外,对中国人人性中的那种恨也是非常佩服的。
在清算多尔衮的同时,顺治也在积极为长兄豪格平反。二月,顺治帝封豪格的儿子富寿为和硕显亲王,将豪格的功劳重新记录在赏功册上,并且归还豪格的财产。
令人吃惊的是,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大学士刚林也受到了处分。根据谈迁的说法,多尔衮死前和阿济格密谋,正是刚林识破了阴谋,连夜赶到京城,才将政变扼杀在摇篮里。在多尔衮死后,刚林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他不仅告密,提前扑灭了一场政变,还帮助皇上从多尔衮的府中收回信符和赏功册。即便功劳如此大,由于刚林多年追随多尔衮,济尔哈朗认为这个人不可信,始终是一个祸患,所以选择了杀人灭口。刚林被处死后,家产被没收,妻子为奴。
还有一个大学士祁充格,因为以前跟着多尔衮混,擅自修改《太祖实录》,参与多尔衮的谋反,最后也被判了死刑。清算运动很快就扩大化了,汉人大臣范文程、宁完我、王文奎等人也被人告发,曾经和多尔衮狼狈为奸,但是顺治皇帝并没有给他们治罪,其中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应该有一些潜规则在里面。当然,跟顺治帝深受汉文化有关系,跟幕后人物孝庄的态度也有关系。
四月份,又惩处了大臣巴赫纳,罪名是谄媚睿王,将户部金银送到多尔衮家中。巴赫纳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历任户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是个位高权重的人。巴赫纳被给予革职处分,家产被没收了三分之二。
冷僧机也被处分了,冷僧机以前是满洲正黄旗人,跟着三贝勒莽古尔泰混。皇太极打掉莽古尔泰时,冷僧机非常识趣,自首保命,此后就跟着皇太极混。多尔衮掌权后,冷僧机又跟着多尔衮混,而且还得到多尔衮的宠信。冷僧机的罪名是为多尔衮说话,污蔑两黄旗大臣,到处强调当年立顺治的是多尔衮。冷僧机为了讨好多尔衮,还把珍贵的白狼裘献给多尔衮,没想过这么好的东西应该献给皇上。大家商议之后,决定把冷僧机处死。不过顺治帝却饶他一死,批道:“姑从宽免死为民。”
八月,吏部尚书谭泰被人告发,罗列罪状十多条,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谭泰曾经在多尔衮府上表示“我死亦在此门,我生亦在此门”。议政王大臣商量之后,认为谭泰和子孙都应该问斩。顺治网开一面:谭泰就地正法,籍没家产,子孙免死。
冷僧机逃过第一劫,却没有逃过第二劫,也许是做错了什么事。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顺治皇帝突然颁布了一道谕旨:“拜音图、巩阿岱、锡翰、席那布库、冷僧机这五个人曾经依附多尔衮,朕心知肚明,之所以从轻发落是希望他们幡然悔悟,没想到这些人死不悔改,还敢藐视朕,扰乱国政,朕实在是不能再原谅他们了。”
议政王大臣们又开始搜罗这些人的罪状,这些大臣们当然是希望从严发落,而顺治一定是从宽发落,以此彰显君王仁慈,皇恩浩荡。
顺治说,拜音图这个人庸弱无能,到了晚年,更是昏聩,看在他年老体迈的份上,就免他一死,关在牢里吃套餐。巩阿岱、锡翰、席那布库、冷僧机这些人呢,死不悔改的东西,全部就地正法,没收家产。
本来这五人的家人也应该一并处死的,但皇恩总是浩荡的,不必要的死伤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你们都不必死,老老实实做老百姓吧!
经过一年多的清洗和淘汰,多尔衮的党羽总算剔除得差不多。如果说这次清算有什么特色的话,就是只在高层内进行,没有扩大到下层官员,更没有扩大到平民百姓。这个做法是非常明智的,没有引起国家的动荡。
多尔衮一世戎马,为大清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遭到这种待遇估计是他始料未及的。直到一百多年后,出现了一个喜欢下江南,喜欢到处享乐的乾隆,才给他平了反。乾隆是个享乐主义者,心里没那么多怨恨,觉得这人对我们大清有功,不该是这么个待遇,应该给他平反。看来,有时候做好事只需要平常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孝庄和顺治这么做就做坏了。当时,国家不稳,皇帝又很小,满朝多尔衮的爪牙。小皇帝要树立威信,加强皇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再说,多尔衮本来就视自己眼中钉肉中刺,顺治不拿他开刀拿谁开刀,何况还是个死人,毫无还手之力。
浪花淘尽英雄——评多尔衮
政治这东西不是非常残酷,而是绝对残酷。在政治角逐中,几乎就没有第二名的立足之地。
多尔衮摄政七年,权力无边,他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没有篡位。如果他篡位当了皇帝,后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而且他当时的情况确实具备篡位的资本。
在中国历史中,权臣一般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从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盾到明末张居正、清末袁世凯这些人。像曹操这种,虽然自己没篡位,但儿子篡位的就不会有什么风险。权臣、丞相、摄政王这些职务在中国历史中都是风险非常高的职业。
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是一代权相,辅佐明神宗十年。张居正掌权期间,利用手中权力,整顿朝纲,惩治腐败,加强军事力量,清查税收,创造了一段时间的盛世。万历头十年边境安定,国库充实,出现了少有的太平盛世的景象。张居正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光是靠左右逢源的做人技巧,应该说主要还是依靠霹雳手段,你要改革,必然会触动一群人的利益,要想改革成功,没有铁腕是不行的。
不用怀疑,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许多人,甚至连皇帝都得罪了。当小皇帝长大成人,自然渴望摆脱这个严师的影响。张居正死了以后,反对者们开始给他罗列罪名,明神宗突然觉得自己被张居正骗了很多年,于是向死去的张居正举起了屠刀。张居正的罪名何其多,其中就有一条是谋反,当然,明神宗并不真的相信张居正谋反。只是剥夺了他的一切称号,将他的家产充公,子弟发配到边远地区,亲信大臣一一革职。
多尔衮和张居正的地位很像,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张居正是为了国家大局着想实行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反击他更多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多尔衮的情况不太相同,多尔衮掌权之后,打压异己,虽然为国家立了大功,但对于对手多尔衮下手也非常重。多尔衮死后,对手们更多的是为了报复而清算他。
政敌们对多尔衮更多的是恨,这些仇恨都集中在多尔衮的头上,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政策。多尔衮和张居正都对本朝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居正的被打倒是跟他的改革密切相关,而多尔衮的被打倒更多的是因为权力斗争。
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时说,多尔衮虽然独断擅权,但是没有谋逆的意思,如果谋逆的话,当时多尔衮手中掌握兵权,想自立为帝并不是什么难事。这里要说明,多尔衮没有谋逆,不代表他不想当皇帝。
多尔衮对于清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政治上,远远赶不上皇太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经济和民生方面,多尔衮做得远远不如皇太极,他大肆圈地,处决逃人非常残酷。入关后,多尔衮对于反抗的汉人实行了恐怖的屠杀政策,如果是皇太极,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的,或者至少出现得非常少。多尔衮自始至终没有统一中原,跟他的政策不无关系。多尔衮在文化上也毫无建树,他真正的功劳就是为清朝打下江山。
如果把皇太极比作一个一流的政治家,多尔衮最多只能算是二流。多尔衮应该算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
叛逆的顺治
福临从六岁当皇帝,到十三岁亲政,中间有七年的时间。这七年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一个熟悉权力斗争的少年,开始对自己身处其中的这个环境有所了解。他没有成熟,但是他开始觉醒。
福临继承了皇太极和孝庄的基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惜他没有机会接受皇太极那样的教育,很小的时候就被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来不及按照生命本来的轨迹成长。特殊的环境加上天生的敏感,导致福临这孩子性情特别暴躁,喜怒无常。
这也不能怪他,换作是别人,结果可能也差不多。如果你头脑迟钝一点还好,偏偏福临很聪明很敏感,所以就很痛苦。
他的内心强烈地缺乏安全感,这导致了他的感情,无论是好的感情还是不良的感情都特别强烈。他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也看不惯自己的母亲;他很讨厌多尔衮,却又惧怕他的权威。他很愤怒,他很生气,但是他没有办法。终于等到多尔衮死掉,一切似乎可以重新开始。
狠狠地报复了多尔衮一通之后,顺治发现自己并不幸福,他还是那样喜怒无常,还是那样动辄生气。他发现环境依然很复杂,自己依然掌控不了很多东西,连自己的幸福和自由都无法掌控,他很压抑,情绪特别敏感,经常和母亲闹别扭、发脾气。
他发现自己是那么反感那个别人称之为太后的母亲。
在顺治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用时髦的话来说,他没法和谐。本来母子之间应该很和睦才对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不是提出过什么恋母情结吗?母亲和儿子本来不应该有那么多矛盾的,顺治帝为啥这么恨自己的母亲,估计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中间可能有个过程:恋母——恨父——恨母。
母子关系不好,君臣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夫妻关系也一样。最后没办法,只好一头扎进佛教中,可惜就连出家都失败了,在内外交困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二十四岁的顺治患上天花,一命呜呼。
顺治帝有“痴情天子”的称号,那是基于他对董鄂妃的迷恋,其实董鄂妃还是他从他弟弟那儿抢过来的。为此,他弟弟受不了,自杀了。要说顺治纯情,真不太可能,根据洋鬼子汤若望的描写,顺治是个非常好色的皇帝。当然,这并不影响他对董鄂妃的痴情,好色跟痴情有时候并不矛盾。像他老爹皇太极,老婆一大堆,还是对海兰珠情有独钟。
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十三岁的顺治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名义上是顺治掌权,但是背后仍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孝庄。二月初十,顺治率领文武大臣给孝庄上尊号——昭圣慈寿皇太后。
皇太后随即也有所表示,亲自给顺治下了一篇《诰谕》,这份《诰谕》可以看作是教导小皇帝如何当皇帝的,我们不妨摘录下来,确实挺有道理,是封建社会里做好皇帝的指导性文件,凝聚了孝庄历经政治波涛后的大智慧。
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
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
这番话说得非常漂亮,体现了孝庄的一片苦心。如果顺治帝能够将其谨记于心,即使赶不上儿子康熙,估计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可惜顺治非常叛逆,表面上谨遵母后教诲,背地却按着自己那套行事。
根据史书记载,福临亲政的第五天,他妈给他找来了一个皇后。这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孝庄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论理亲上加亲,在没有近亲不能结婚的意识的古代,绝对是美事一桩啊!就连福临也认为这女孩子不但容貌可以称得上是佳丽,而且心灵手巧称得上贤惠。但是当大臣们请求在二月内举行婚礼的时候,顺治帝却说这事得从长计议,暂且还不行,容我慢慢考虑。
顺治的表现让孝庄的老花镜都快掉下来了,儿子这是咋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孝庄不理解的是,孩子长大了不由娘,以前你说啥是啥,现在你指东,他偏要往西。因为顺治帝正在长大,他的独立人格正在形成。
顺治从一出生就是皇太极的儿子,老爸死后,母亲为他打理一切。母亲跟多尔衮斗智斗勇,他是看在眼里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