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贼(风再起时)-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是前线战报……”阎忠心里默默地想着,旋即放下车窗,闭目养神。

    阎忠慷慨有大志,早年见朝廷奸宄当道,江河日下,遂致黄巾为乱,认为汉室难兴,时车骑将军皇甫嵩扫平黄巾,威震环宇,阎忠劝其:“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凶之积,而后天下顺,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南面称制。”皇甫嵩不能用。阎忠毫不气馁,再说镇守长安的太尉张温道:“将兵回师,诛杀佞臣,翦除中官,提拔良善,以安天下。”张温亦不能用。

    至此,阎忠大感绝望,几乎万念俱灰。不久之后,韩遂找上了他,详说胸中志向,阎忠考虑良久,认定“从内而外,改天换地”之路已被彻底堵死,那么就随韩文约“由外而内,颠覆乾坤”,遂投身西凉叛军。现今看来,韩文约也非救世之人。

    “……”阎忠想到这里,嘴角不由浮出一丝自嘲的笑意,他是笑自己枉费心机,白白辛苦,所选中三人,皆不能成事,反倒是昔年那个被自己评为“射虎救父、孝勇无双”的少年,如今英明神武,乾纲独断,驾驭群英,大有席卷天下之势。

    “盖子英……”阎忠从怀中取出一枚骨韘,戴在右手拇指,轻轻揉搓……

    臣下一散,韩遂面上淡然之色尽去,再次浮出一抹忧虑,以手支额,缓缓合上疲惫的双眸,静静沉思。底下成公英双眉紧蹙,这一次,他没有开口劝导韩遂,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会令本就心烦意乱的韩遂更加烦躁,让其独自冷静冷静也好。

    韩遂到底是非常之人,养气功夫极深,等到他重新睁开眼眸,负面情绪消融大半。

    “明公……”

    韩遂目光直视成公英,问道:“子儁,你说,仆意死守长安,是对是错?”

    成公英一听韩遂这么问,便知他已冷静下来,稍稍放心。其实成公英心底也认为盖俊锋芒不可挡,守住长安的成功几率不大,但是这话谁都能说,惟独他不能,他是韩遂亲信,一切以韩遂的意志为准。~乃斩钉截铁地道:“羌人有句俗语:射出去的箭不能收回。今明公命令已宣,文武景从,众志成城,对与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公之心绝不能动摇,否则文武无措,心意不属,面对盖军,必败无疑。”

    韩遂颔首赞同,他身为人主,必须坚定不移,方能给予麾下信心,说道:“仆合聚诸军,带甲十万,盖俊纵然亲来,一时亦难奈我何。仆所虑者,长安士人也。”

    成公英点头道:“大战在即,内则不顺,确实可虑。”

    韩遂不是没考虑过将心怀不轨之辈,尽数驱逐出长安,一来消除后患,二来可齐人心,三来又可省粮,毕竟大战一起,粮秣运送肯定会非常紧张。然而韩遂很快就否决了这个想法,这么做不仅有发生混乱的可能,还会导致朝野失望,总体来说弊大于利。韩遂沉吟一声,对成公英道:“子儁,你是仆亲爱之人,盖军至,仆当亲往迎击,届时,长安,就交给你了,你当内督百僚,外监诸士,确保两军大战时城内不生逆乱。”

    “诺。”成公英心知此责任重大,肃容应命。

    韩遂接下来又交代两三事,便命成公英退下,再次陷入沉思之中。

    坊间传言,历来传播甚快,这边韩遂麾下诸臣刚刚离开司徒府,不出一个时辰,盖军渡过渭水,直逼长安而来的消息便弄得满城皆知,大者朝堂公卿,小者平民百姓,无不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夸夸其谈,喜者有之、忧者有之,无所谓者,也不乏其人。

    汉灵帝在位时,朝廷尚能颁布天下,待董卓进京,关东虽叛,但司隶仍处于绝对控制之内,且频繁插手诸州人事,可惜后期雄风锐减,渐渐龟缩三辅,以致号令不能。而今韩遂当政,凉州诸事,自有韩遂僚属处理,朝廷政令甚至难出长安城,就算出了,京兆尹和右扶风诸县也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直当天使放屁。朝廷威严扫地,可谓自光武中兴汉室以来,最衰败、最落魄、最潦倒之时,让人感叹是不是汉室气数已尽……

    朝堂官吏,何止千数,眼见无所事事,都不再专心工作,迟到早退还是轻的,甚者干脆申请休假、托病辞职,蔡邕虽理由不同,却也是休假大军中的一员。自韩遂进京,蔡邕就以腿疾为由,申请长假。

    随着盖俊虎踞霸水,雄视长安,大有一举剪除韩、董,入主京都的架势,本就访客不绝的蔡府一跃成为京中最热闹的地方,每日接待者以数百计,连几巷之隔的韩遂司徒府,也是比之不上。蔡邕一时风光无量,远甚于董卓当政时的炙手可热,其本人不仅无喜,反觉无奈,如此作为,岂能不遭韩遂嫉恨?可是他即使闭门谢客,也阻挡不住人情汹涌,热情难拒,惟有大叹子英害我。

    今日,蔡府访客比往日膨胀一番不止,以致车辆塞满街巷,不能通行,人喊马嘶,喧闹非常。不用问亦知,众人定是听说盖军渡过渭水,认为大局已定,赶紧前来拜会蔡邕,其期通过蔡邕,博得骠骑将军的青睐,就此平步青云,扶摇而上。

    蔡邕对此心知肚明,韩遂为了争取人心,是不敢把他怎么样,可谁又能保证,韩遂面临绝境,不会突然丧心病狂一把?越是关键时期,越不能掉以轻心,蔡邕赶紧称病谢客,惟有至交好友,方可入内。

    蔡邕让从弟蔡谷暂时招待一众好友,转回内室,更换一身素色轻袍,头戴进贤冠,脚踏青丝履,虽年至六旬,望之如五十许,面容恬静,气质儒雅,尽显当世大儒的风范。可惜当他由内室转出,望着客厅坐者不下三四十人,恬静、儒雅尽去。这也没办法,谁让他平日交友甚广,这些好友,孤身而来者寡,携弟子、门人者众。

    蔡邕四下抱拳,苦笑着说道:“诸位,你们这是把我架到火上烤啊”

    马日磾笑言道:“伯喈学问高妙,名著四海,乃是当世儒宗,犹如浑身缠金,岂惧区区小火?”马日磾官居太尉,为三公之首,因此坐于上位,他是为数不多独自前来的人,毕竟盖俊可是他教出来的弟子,要推荐后进才学,何须假于蔡邕之手。

    蔡邕回道:“不惧火,而惧刀也。”在座者皆为至交,是以蔡邕言谈无忌。

    马日磾不以为然道:“持刀者危在旦夕,自顾不暇,何能屠人?”

    蔡邕摇摇头道:“翁叔太过小看韩公了。韩公起于升平之际,周旋凉州经年,屡战屡败,屡败屡起,折而不挠,韧性之强,为仆平生仅见。这等对手,历来最是可怕,只要稍加疏忽,就有可能失去大好局面,甚至,直接逆转,由胜而败。何况韩公固有小挫,实力犹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啊……”

    “……”坐者闻言,纷纷陷入沉默,诚如蔡邕所言,韩遂韧性之强,世所罕见。韩遂三入三辅,三次大败,哪一次不是几近灭亡?换了旁人,早就一蹶不振了,但韩遂气志始终不短,终于让他等到**难逢的良机,取代董卓、王允,入主西都长安。

    说到韧性,不得不提汉高祖刘邦,当年他也是一个大败仗接一个大败仗,最后却建立起君临天下数百年的大汉帝国。而项羽百战百胜,兵锋之盛,当世无出其右,却一战而亡。骠骑将军用兵,与项籍相似……

    当然,骠骑将军不是项羽,韩遂也不是刘邦,不能等而论之。

    马日磾对韩遂极为厌恶,大汉国沦落到今日这般地步,罪魁祸首,正是韩遂,若非是他为祸西疆,董卓平讨黄巾不利,一介戴罪之身,岂能轻易起复,乃至掌握兵权,并最终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出言道:“伯喈此言差矣。凉者西归,或可虑后患无穷,今困守长安,徒取死耳”

    蔡邕没有再和马日磾争论下去,他们在这边吵破天,亦无济于事,还是静静等待结果。找个由头,转开话题,只论风月,不言军政,堂内气氛顿时松缓下来,笑语声不断传出。

正文 第四百三十二章进抵长安声贯全城

    第四百三十二章进抵长安声贯全城

    未央宫。~

    长安自西汉末被一把火烧个精光,便就此荒废下来,虽然头顶西都之名,却连关东州郡大城,亦是比之不上,董卓迁都长安,不舍钱财修缮宫室,况且数历政变,喋血宫室,把这帝宫未央,衬托得更加没落,就如当今破败不堪的大汉国。

    未央宫内殿,杨彪手捧书卷,为天子刘协解释《尚书》经义,见天子年纪虽小,理解通明,心中甚是欣慰。杨彪今年五十有一,身量颇高,容貌俊伟,气质清雅,其乃当代弘农杨阀阀主,家族算上他本人,已是四世三公,父亲杨赐、祖父杨秉、曾祖杨震先后成为太尉,居三公之首,而三年前,杨彪以四十岁之龄成为大汉国司徒。

    三公多有名而无权,却是宰相之尊,百官之首,世祖光武中兴汉室以来,登三公者多为五十岁以上,杨彪年四十即登司徒之位,是名副其实的“黑头公”。如果不出意外,杨彪异日必登太尉之职,完成大汉国空前绝后的四世太尉伟业。

    弘农杨阀,天下人望丝毫不逊汝南袁氏,然则与袁绍、袁术兄弟出奔京师,立足关东,振臂高呼,声讨董卓不同,杨彪没有兴趣参与其中,兢兢业业在京为官,盖因家风如此,再则杨阀的根基在关中,讨伐董卓,动力不足,又易受钳制。

    杨彪虽然一直冷眼旁观,不过依然默许不少杨氏子弟投奔袁术门下,比如袁术麾下后将军长史杨弘,一来袁术是他的妻弟,身为姐夫帮衬一把自是应该,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两面下注,确保日后无论谁主政权,杨阀的利益都不会受到影响。可惜天下走势,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转眼间董卓暴亡长安,袁术亦无振奋之举,倒是韩遂、盖俊,后来居上,先后杀入三辅,开启第二轮权力之争。

    杨彪微微摇摇头,乃收敛心思,专注经义,为刘协一一详解。杨彪之父杨赐是先帝刘宏的老师,如今杨彪又为天子之师,家族两代帝师,荣光之盛,天下罕至。

    一串凌乱的足音突兀响起,杨彪停下话语,皱眉向门望去,不久侍中杨琦、马宇二人映入眼帘。杨琦也是杨震曾孙,与杨彪同辈,历来以忠直著称,昔日汉灵帝问他:“我比之先帝何如?”杨琦回答:“陛下之于恒帝,犹虞舜比德唐尧。”潜台词自然是不及先帝,引得汉灵帝大为不悦。马宇则是扶风马阀子弟,太尉马日磾族子,亦有名声,为关中名士之流。

    杨彪见二人行色匆匆,面露讶色道:“何事这般作态?”

    杨琦英俊面庞带着一抹复杂之色,既喜且忧,回道:“河朔大军渡过渭水了……”

    “当真?”杨彪神情大震,看着杨琦,一时连天子在侧都忘记了。双方在渭灞间对峙不过旬日,盖军就突破韩遂十数万大军的封锁,杀入京师,行动何其速也。

    相比于杨琦的复杂心情,马、盖两家渊源甚深,是以马宇喜多忧少,出言说道:“未有确凿消息,但现今传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无不议论纷纷,加之韩公于司徒府紧急召见麾下文武,诸城门守兵也是警卫森严,如临大敌,料来此消息必然无假。~”

    “嗯,这么说来的话,那……”杨彪面色凝重,微微颔首,偶然间瞥见天子刘协浑身颤抖,那双镶嵌在稚嫩脸上的明亮眸子,浮着一缕挥之不去的恐惧之色。呼道:“陛下……”

    刘协听而不闻,眼中渐渐蒙上一层雾气,手脚越发抖得厉害。从出生起,他的生命就时刻受到何皇后的威胁,九岁以后,更是亲眼目睹了一场又一场血腥杀戮,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每晚都做噩梦,以致彻夜难眠。这样动荡的日子,看不到停止、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委实太过残酷,刘协没被逼疯,已是祖宗保佑。

    “……”杨琦、马宇面面而觑,尽皆默然。他们都是任侍中经年者,尤其杨琦,早在先帝时代,便入身宫墙,随侍左右,天子刘协经历过的事情,他们同样经历过,连他们这些大人都不敢说能够承受得住,何况是尚幼的天子。

    “陛下……”杨彪又呼道。

    刘协终于回过神来,无助地望着老师,说道:“杨师,我……”

    杨彪不由动容,径直来到刘协身边,暖声言道:“陛下,无须害怕,记住,您是天子、是人君、是天下之主,没有人敢于伤害你,无论他拥有怎样滔天的权势,否则天下虽大,无有立锥之地。”

    刘协略显茫然地点点头。

    杨彪暗叹一声,心里默默地想道:“骠骑将军,会挽救如临深渊的天子吗?会挽救日薄西山的大汉国吗?”

    被杨彪乃至全长安士民念及的盖俊,此刻正站在霸水河畔,周围甲士环立,文武相从,犹如君临天下的王者,微微昂首,俯视着西方,目中隐隐有光华流动。

    成功了,荀攸的计策成功了,盖胤、庞德没花费多少工夫,便成功渡过渭河,几乎全歼韩军北路人马,杀联军主帅杨秋,擒副帅胡轸,斩中郎将、都、校尉十一人,其中包括名声赫赫的梁兴、郭汜之辈,获首五千余级,收降三千余众,成果之丰,远超想象。虎圈大营一破,北大门立时大开,将长安直接暴露在盖军的铁骑下。

    “韩遂老贼,面对如此局面,你会如何选择呢?是缩回西凉,还是死保长安?我倒是希望你不要那么快跑路,你我之间,还有一些帐要清算清算……”盖俊下意识搓了搓拇指上的骨韘,嘴角含着一丝玩味的笑意,目光却是无比清冷。、

    盖俊回头望向身后的贾诩、荀彧二位谋主,问道:“文和、文若,你们说,韩遂老贼,是战是退?”

    贾诩、荀彧相视一眼,后者谨慎地道:“韩文约未必肯就此罢手。~”

    贾诩轻轻眯起狭长双眸,点头附和道:“长安城下,当有一番争持。”

    盖俊冷冷一笑,说道:“不退更好,合孤心意,正好将逆贼尽数诛绝城下,以警世人。”当董卓败亡的消息一经传入河朔,盖俊对此早有准备,即刻挥军十数万众,分三路而进,盖俊自认兵强马壮,军势鼎盛,不管是董卓余孽,还是长安朝廷,皆无力抵抗,入主西都,职掌权威,可谓水到渠成。万万没想到韩遂突然横插一杠,把本来属于他的成果窃为己有,不杀此獠,盖俊岂能甘心?

    荀彧见盖俊似有轻敌之心,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历史上多少人因为胜利即将到手,轻视敌人,从而导致失败甚至败亡,沦为后人眼中笑柄,荀彧不希望盖俊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乃正义严辞道:“韩文约素来强韧,心志过人,将军切切不可大意。”

    “大意?”盖俊摇了摇头,他可没有被一时胜利冲昏头脑,说道:“文若多虑了,为戮韩遂老贼,一战解决大患,孤会打起十二分精神,绝不会给老贼半点可乘之机。”

    荀彧见盖俊这般说,方才放下心来。扭头望向稍远端,只见一批批玄甲骑士、精悍步卒,排成不见首尾的长龙,借由桥梁,跨过霸水,一拨拨开赴对岸。麾下有此雄兵,只要主帅头脑不发昏,此战可以说有胜无败。

    念及即将跟随盖俊,兵进长安,解救天子,荀彧大感振奋,为自己的决定感到骄傲,假若他去年拒绝盖俊邀请,坚持前往冀州,袁绍或许会以知名之士待他甚厚,可又怎及盖俊对他的信任有加,大权尽付?何况荀彧志不在一州,甚至关东对他来说,亦显太小,他的志向是天下、是国家、是社稷。盖俊是不是救世之人,荀彧如今尚不敢肯定,但他却是最接近的人,比所有人都接近。

    比起荀彧,贾诩无疑感触更深,他是看着盖俊一路走来,从知名少年成长为盖世名将,而盖俊初临并州,就半强迫着将他绑上河朔战车。贾诩也不负所托,其内则屯田安民,协调官吏,其外则进计献策,横扫诸侯,帮助并州一举摆脱动乱贫困之状,成为天下少有的安宁富庶之地。然而任贾诩如何聪明冠世,智慧若神,也没想到,盖俊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便已接近巅峰。

    其余诸人,亦是不免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远方,忽有大火,冲天而起,与红日争辉。

    盖俊颜色不变,悠悠说道:“麴胜、董越放火烧营,这是要逃回长安吗。”

    荀彧说道:“盖、庞二位将军盛兵在背,前后受敌,安能不惧,退是必然。”

    贾诩进言道:“将军不可轻易放走敌军,必要紧追不舍,穷追猛打,此际削弱敌人一分,我方在长安城下便轻松两三分。”

    “这个自然。”盖俊点头赞同。

    贾诩想了想,刚欲有所补充,便听荀攸开口说道:“将军,诚如长史所言,敌人破胆,此时不打,更待何时?但也不宜追击过猛,忽视左右,南方程宜、牛辅手中尚有不下数万步骑,未经战事,战力犹存,万一与麴胜、董越联合,杀个回马枪,我方辄有战败风险。”

    贾诩含笑点头,这正是他想要补充的话,两人所见略同。

    盖俊剑眉一挑,目放寒光,“程宜、牛辅敢打孤?”

    荀彧道:“困兽犹斗,何况人乎?”

    盖俊心里还是不认为程宜、牛辅有胆子打他,可贾诩、荀彧叔侄都是这般认为,不得不稍加上心,乃吩咐对岸关羽,领军追击麴胜、董越的过程中,亦不可忽视南方联军,当多遣轻骑斥候,监视敌人动态,免得身中对方陷阱而不自知。

    关羽此刻和盖俊抱着相同的看法,麴胜、董越、程宜、牛辅,皆鼠辈也,现今逃且不及,安敢回师攻他,退一步讲,就算两军联合起来,又能拿他如何?全部击破就是。盖军一过烧成一片火海的枳道大营,猛提速,追击更凶,死死咬住联军不放。

    “快、快啊……”

    见麴胜急不可耐,催促大军行进,董越苦苦一笑道:“麴将军,不可能再快了,不说有引发全军震恐,一哄而溃的风险,速过快,军势必然松弛,一旦被盖军铁骑从后掩杀,后果不堪设想。”

    麴胜面色焦虑,说道:“这道理我岂能不知?可是关羽就像一条疯狗,紧咬不放,再这么拖下去,迟早会被他追上来。”

    董越一字一句道:“那就打。”

    “你说什么?”麴胜震惊浮于面上,关羽是一个疯子,难不成,董越也疯了吗。虽然两人手里尚有三万余兵力,可是连日来数番恶战,人疲马乏,将士怀惧,怎堪一战?

    董越暂时没疯,却也差不多要疯了。当初于弘农起兵,他之所以势压牛辅一头,盖因有胡轸、华雄为辅,胡轸屡献良策,助他扩充实力,华雄勇猛无敌,震慑牛军将士。今华雄战死,胡轸遭擒,他身边能用者寥寥,兵亦不满万人,就算击退盖俊,多半也不会再得韩遂重视,而他身为董卓嫡系,之前屡拒盖俊招揽,早已断送归降之路。董越看不到前途未来,颇感茫然无所适从,但这不代表他想寻死,只是让他的胆子变得奇大,不再畏首畏尾,因为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董越解释道:“与其被关羽从后追上,仓促迎战,不如现在拼死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道理是这番道理,问题是并非人人皆有此决心,麴胜也是考虑良久,一再犹豫,方咬牙下令,返身死战。

    对于联军的行为,关羽心里大感意外,不过却也不惧,哪怕他身边仅有一万步骑,联军将士则是见对手人数远逊于己,一直忐忑不安的心稍稍落下。两军很快摆开架势,对攻不休,联军人多,盖军兵强,一时间倒也旗鼓相当。慢慢地,联军人数优势开始显露,关羽使尽浑身解数,甚至身先士卒,激励士气,也改变不了兵力上的巨大差距,所幸后军一批批赶到,关羽压力大大缓解,一点一点扳回劣势。

    董越、麴胜心知不能击败关羽,再打下去,也是枉然,逐步退出战场。

    关羽前面损失不小,见对手欲逃,怎能甘休,发动一轮又一轮猛攻,双方打打停停,一路缠斗,联军毕竟是在撤退途中,将士心里越发惊慌,大军持续不断产生波动,这是即将崩溃的前奏,董越、麴胜竭力不能阻止,心中不由感到绝望。

    关羽眼见胜利在望,正待一鼓作气解决对手,忽闻斥候回报,南方有大股敌军正在快速接近战场,人数不下两万。关羽气得暴跳如雷,程宜、牛辅小儿,当真敢来搅合他的好事。关羽很想不顾一切,击溃麴胜、董越,可是就算打败眼前敌军,背后受到威胁,也无力展开追击,甚至有被敌人从后掩杀的危险。关羽几乎把牙咬碎,下令士卒立刻脱离战斗,全军后撤,重整阵势,严防敌人。

    在关羽接到斥候报告的时候,麴胜、董越已知援军在侧,心里暗暗松一口气,看到盖军退走,两人却是连半点再战的心思都没有,稍加休整,率领大军继续西归。此后两军再无大战,偶尔发生小规模战斗,互相消耗兵力。

    程宜、牛辅对于这个结果很是满意,威胁盖军侧翼时,两人也是手心冒汗,生怕关羽不肯罢手,坚持一战,毕竟盖军有无数人马作为外援,而韩遂,为了防范北方盖军,恐怕不敢轻易调动长安近郊的大军,这意味着他们只能靠自己,心中难免发憷,能不打,自然是不打的好。一经解决麴胜、董越危机,程宜、牛辅不敢过停留,两支大军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徐徐向西侧退。

    关羽追击过程中,自身战死者两千出头,伤者同样在两千上下,斩俘则超过四千,伤敌亦多,可以说占到了便宜,不过关羽却感到这仗打得极是窝囊,盖俊显然也不太满意这个结果,派人说了几句不咸不淡的话。

    随着东线两支大军同时回归长安,韩遂手中兵力堪满万,算上西线右扶风诸军,尚有近十万人马。韩遂以万余兵守长安,自将步骑六万余众,进驻城郊大营,欲以长安,互为掎角,抵御盖军。

    夕阳渐渐沉沦,余晖令破败的长安染上一层金碧辉煌,为其平添几许庄重色彩,也只有此时此刻,它的气质才稍稍符合大汉帝国京都这个身份。

    东方、北方,各有一抹黑线,缓缓蠕动,宛如黑潮,汇向长安,予人以无限的压抑。

    “汉军威武……汉军威武……”

    “骠骑将军威武……骠骑将军威武……”

    “诛杀韩贼,解救天子,重振社稷……”

    盖军数万士卒一句句口号声冲天贯日,形成一股股巨大声浪,席卷长安。

正文 第四百三十三章决战

    第四百三十三章决战

    “汉军威武……汉军威武……”

    “骠骑将军威武……骠骑将军威武……”

    “诛杀韩贼,解救天子,重振社稷……”

    盖军将士齐声唱和,口号声冲天而起,于头顶上空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股巨大的声浪,继而一波涌向古朴破败的长安,霎时间,全城震动,无人不闻。~

    未央宫,天子听着数万人呼喊,怔了一下,迈开步子小跑出殿,举头仰望东方,怔怔出神。

    “解救天子,重振社稷”,这句话刘协几年间不知听了多少遍,早已不信,董卓、王允、韩遂……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他这个天子,考虑过国家社稷,他们为的,是自己的利益。在刘协的心里,盖俊和他们实乃一丘之貉,并无本质其别。~

    然而,那一句句雄壮的“汉军威武”,却颇令他感到动容,甚至产生流泪的冲动,“汉军威武”,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呼声啊父皇在位时,喜好军事,刘协尚在怀抱时,便有耳闻,对此口号最是熟悉不过。可是等到父皇过世,袁绍杀阉时、不喊,董卓进京时、不喊,王允刺董时、不喊,韩遂勤王时、不喊,刘协一以为,汉军,再也不会保卫大汉国了,原来,不是没有,而是他没遇到。

    刘协双眼泛红,回谓随之而出的杨彪道:“老师,盖卿是国家的忠臣吗?”

    杨彪收回视线,看向刘协,细细回忆盖俊过往,盖俊早年游太学,素与袁绍相友善,两人则仅仅只有数面之缘,难称交情,不过这并不妨碍杨彪关注“射虎灭蝗盖子英”。及年长,名震京华的少年俊杰成为战场上战无不胜的“落雕长史”、“骠骑将军”,杨彪最后想了想说道:“至少,骠骑将军绝不会是董、韩那般的逆臣。”

    “哦。”刘协不太满意老师的回答,这不是他期待的答案,他希望老师以肯定的语气回答他,骠骑将军,是忠臣。

    杨彪混迹官场数十载,早就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刘协内心想法,不用猜也看得出来,只是,杨赐身为人师、人臣,以及从小饱受严谨家风的训导,他不能以谎话哄骗刘协。

    蔡府,蔡邕坐于书房案前,双手弹拨案上素琴,委婉流畅,隽永清新的琴音顺着指尖、琴弦,缓缓溢出,填满空室,旋而顺着小窗钻出,与院中郁郁葱葱,随风摇摆的竹林遥相呼应,整个院子到处弥漫着这种的野逸气息。此曲正是盖俊所授神曲《平沙落雁》,有清心静气之神效,蔡邕略显焦躁的心,也因此慢慢平复下来。

    杂音突兀传入院中,将沉寂在音乐海洋的蔡邕拉回现实,手中一顿,琴音便止了下来。如果是往常,蔡邕必然怒不可遏,捶胸顿足,乃至整日闷闷不乐,但如今他仅仅怔了一下,便重新抚上琴弦,再次弹起《平沙落雁》,然而此时他终究内心难静,以致弹出来的音质颇杂,心知不能勉强,蔡邕惟有叹息作罢。

    蔡谷脚步匆匆,来到书房,面露喜色道:“大兄,盖军来了。”

    蔡谷乃是蔡邕从父、已故卫尉蔡质亲子,当年蔡邕和蔡质得罪中常侍程璜、酷吏阳球,同日下狱,蔡邕因有盖俊为其奔走求情,侥幸逃过一劫,可惜蔡质则未能幸免于难。蔡邕少失父爱,蔡质代替其兄,把他抚养长大,其死之后,蔡邕自然要替他照顾一家老小。蔡谷今年不满四旬,容貌普通,才学一般,多赖蔡邕扶持,才得以坐到侍御史之位,可惜再想有所寸进,难上加难。

    蔡邕微微点头道:“我已经听到了。”

    蔡谷知从兄心意,闲话几句,便告退而去。

    蔡邕低下头,手指轻轻拨动琴弦,自董卓身死,不知不觉,已近两月。董卓为人如何,世间已有评论,蔡邕无意为他辩白,他一生仕途坎坷,年近六旬,困守家中,郁郁不得志伸,是董卓,把他请出山,授予高位、权柄,让他得以一尽胸中才华。随着董卓退守三辅,朝廷颓势难挽,蔡邕手中权利逐渐变小,仅剩名位,然而他仍然不愿离开,全力辅佐董卓,为的,就是回报其知遇之恩。

    董卓死后,王允当政,蔡邕彻底失去了仅存的一点权利,待韩遂进京,蔡邕干脆借腿疾告归,每日不是在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