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贼(风再起时)-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罗侯看似粗鄙,亦通汉文,手捧书信,看着看着,神情渐渐严肃起来。

    这时,五六名shì者麻利地上前,收拾残局,重新列案置酒。沮渠元安为自己倒上一杯酒,缓缓饮下,而后昂起下巴,俯视汉使良久,仰天长笑道:“哈哈哈哈……笑死人也!笑死人也!韩文约凉州名士,名震西疆,号称计谋无双,而今看来,名不副实!难道他做事情之前,没有调查一番吗?就算没有调查,也该听说过,本王和盖子英乃是少xiao相识,喝过结拜酒的兄弟,居然让本王派兵攻打北地郡,韩文约是不是走投无路,得了失心疯?嗯?!”

    “大王息怒,且听我一言……”汉使咳嗽一声,干笑道:“自休屠王降汉,卢水胡便旅居休屠泽、卢水畔,繁衍数百年,人口不下数十万,惜群龙无,徒拥十万铁骑,而不能成就一番作为。今大王聚部民、合徒众、揽人心,整齐一族,卢水胡始有兴盛之相,如此看来,大王实乃数百年一出的人杰……”

    “……”沮渠元安手把酒杯,目视汉使,面上虽带着笑,眼神却越寒冷。

    汉使不觉吞咽一口唾液,心里暗骂一句“蛮夷”,继续说道:“大王身兼一族之重任,岂能为区区情谊所左右。”

    沮渠元安失笑摇头,道:“莫说本王在河西逍遥快活,没必要去趟浑水,就算cha手,也只会选择和盖子英联手。”

    “大王此言差矣。”汉使侃侃而谈道:“大王既为一族之,怀有立国之心,目光必是深远,岂能看不出方今盖强韩弱之势,大王助盖子英,不过是锦上添hua而已。何况,观盖子英历年行为,诸胡凡有叛者,似先零羌酋芒封、伪王野利、羌胡大帅唐颇、匈奴单于呼厨泉、屠各领路那多、董七儿、石虎等人,尽被诛杀,无一漏网,部民或被屠灭、或遭肢解、或受奴役……”

    “由此可知,此人极为仇视胡人,更准确的说,是对大汉国不敬的胡人。盖子英得势,于大王可有半点好处?”汉使说到这里,顿了一下,留给沮渠元安一点思考的时间,最后斩钉截铁地断言道:“非是在下危言耸听,除非大王甘愿放弃王位,任由盖子英盘剥卢水子民,否则,韩将军之后,大王也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自古有言,亡齿寒,即此理也。”

    “说完了?”沮渠元安平静地道。

    汉使一脸茫然,方才点头,便听沮渠元安喝道:“滚!”

    汉使扯动僵硬的脸颊,见沮渠元安双眼杀气愈盛,心里一凉,不敢再言,拜而出帐。

    汉使离开后,沮渠元安目视帐门,陷入沉思。

正文 第三百九十五章 宋立

    第三百九十五章宋立

    卢水胡虽然血统斑驳,皮肤、毛发不类中华,但毕竟和氐人、羌人、羌胡等种族一样,生活在汉境,与汉人为邻,平日间不可避免产生交集,是以卢水胡酋豪多会汉语,王帐中数十胡将,便有六七成的人能够听懂汉使所言。

    西疆这几年来,到处流传着北地郡如何如何富庶,要说诸人不动心,肯定是谎话,不过看情形,大王似乎顾念昔日和盖子英的情谊,并没有想要行掠北地郡的意思。

    沮渠元安端坐王座,环顾大帐,半晌,示意众将退下,诸人面面相觑,各自拜倒,而后鱼贯而出,连shì卫也被遣走,帐内除去沮渠元安外,只余三人,其中之一自然是卢水胡首席大将罗侯。

    另一人年约三旬出头,身材修长挺拔,面容俊朗,秀发精彩,眼如点漆,看模样,不似卢水胡,倒更像汉人。华夏文化博大精深,甚得胡人羡慕,便因此产生了一批取汉名、习汉文、行汉礼、尊汉俗的汉化胡人。此人即是,他姓彭名飞,彭姓卢水胡生活在武威、安定二郡交接,黄河周边一带,汉化颇深。彭飞出身高贵,少拜汉人名士为师,读经研史,自学兵书,可谓文武双全,和罗侯堪称沮渠元安的左膀右臂。沮渠元安心里对他的才能极为忌惮,为了拉拢他,先娶其姐,再以妹配之,用心良苦。

    最后一人同大王沮渠元安年龄相仿,身长八尺,躯干粗壮,目深鼻高,腮吐黄须,以汉人的观点,虽然长相奇特了点,但也称得上姿貌魁杰,在卢水胡中,则是十足的美男子。其人姓沮渠名无暇,乃是大王沮渠元安的堂弟,两人自幼相好,感情深厚,犹若同胞。中平初黄巾之乱,沮渠无暇以军侯之职随沮渠元安共赴关东,每临战,常临难不顾,先登陷阵,斩将夺旗,战功颇多,是当时沮渠元安最得力的助手。后来,统一卢水胡历次战役,亦无一缺席,冠绝诸将,名位亚于罗侯、彭飞。

    罗侯、彭飞、沮渠无暇三人,俱以忠勇见称,威名远播,令敌人闻风丧胆,号称三杰。

    沮渠元安仰靠王座,俯视着自己最为倚重的三名大将,缓缓开口道:“你们有何想法,不妨说说……”

    “……”罗侯无言以对,他向来敏于事而拙于言,每有议计,常沉默不语,而一旦沮渠元安决定某事,哪怕再艰难,他也会全力完成,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彭飞和沮渠无暇相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两人皆参加了镇压黄巾之战,乃至后来的破韩遂右扶风之战、破野利北地之战、破唐颇安定之战,与盖俊朝夕相处长达年余,对其xìng格了解不可谓不深。沮渠无暇手捻黄须道:“盖子英其人,外宽内忌,狠辣果决,必定不会同意我方立国,而我方亦无放弃立国的打算,双方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其待日后韩遂败亡,我方独自面对来自盖俊的威胁,不如趁此良机,同韩遂联手抗敌。”

    “……”沮渠元安不置一词,现在还不是他该表态的时候。

    彭飞顺势接话道:“韩文约虽称霸西凉,汉胡归心,盛兵十余万,犹不及盖子英盘踞北疆,树大根深,实力雄厚。二者强弱分明,我方相助韩文约,盖子英纵然不济,也不致败亡,最多受些小挫。这却正合我等心意,盖、韩任何一方灭亡,都只会造成另一方势大,不符合我等利益,惟有势均力敌,我等方可浑水摸鱼,从中得利。”

    沮渠元安平静地道:“这么说来,你二人都赞同韩文约使者所言,支持出兵北地之议?”

    “是。”彭飞、沮渠无暇异口同声道。彭飞复道:“我等只是给出意见,最终还是由大王拿主意。”

    “知道了,你们下去吧……”沮渠元安又看了一眼沉稳如山的罗侯,抬起手,挥了挥,三员大将当即出帐。

    “盖兄弟……这一天,你可知我等了多久?”沮渠元安枯坐空帐,端起酒杯,仰脖痛饮,一双鹰目愈发明澈。

    ……

    沮渠元安同意韩遂联手之策的第三日,便有大批汉胡士卒由南北两个方向入武威境内,显然,韩遂事先就有所准备,陈兵武威边界,待得到沮渠元安答复,马上向武威进发。

    韩军北军约步骑一万五千,由敦煌、酒泉、张掖三郡兵及数千杂种羌胡组成。

    武威郡中部,宣威县。

    一人在众多甲士的拥簇下登上宣威城头,他年约三十六七岁,身姿魁岸,几近八尺,方头大耳,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姿貌甚是雄伟,令人过目不忘。此人即韩军北军主帅宋立,现居酒泉太守一职。

    宋立缓缓走到城墙边上,目视城郊苍莽的西凉大地,怔怔出神。他出身于敦煌宋氏,宋姓早在汉武帝开发河西之际便迁移到敦煌,比历史底蕴,盖、令狐、张、索、汜诸姓,无一能及,惟有曹氏方可比肩。然而数百年来,宋氏发展极为缓慢,或可闻名一县,拿到敦煌郡,却是排不上号。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宋立崛起方有所改观。

    宋立表字公援,少拜敦煌大儒、已故苍梧太守令狐溥为师。敦煌令狐氏和盖俊所属盖氏一样,崛起的时间并不算长,不过区区百余年而已,首代令狐称,生六子,扶、坚、由、羡、瑾、猛,皆有不凡之处,第三代令狐禹官至两千石博陵太守,令狐溥为第四代,学识为河西之宗,凉州三明张奂亦甚敬之,至此,敦煌令狐氏借由令狐溥,遂“世为西土冠冕”、“代为西州豪右”,成为闻名河西的大族。

    宋立随令狐溥习《诗》、《左传》,《史记》、《汉书》、《孙武兵法》,皆略诵之,为人有才略,多谋计。中平初,张角卒起,蛾贼为祸,盖俊为筹建射虎、落雕二营,遣人返乡求助,宋立认为这是家族千载难逢的崛起良机,力排众议,说服家主宋秉,鼎力支持盖俊,以军侯之职随军镇压黄巾,凡大小二十余战,功劳颇多。

    会金城韩遂、边章、北宫伯欲反,宋立yīn知西州将乱,拒绝入宫为羽林郎,甘愿留于军中任事。后车骑将军长史赵岐被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盖俊有意让族兄盖观率军护送,宋立动心,夜入赵岐大帐,说服之,乃将步骑千许人护送赵岐赴任。

    由于当时韩遂陈兵黄河一线,阻绝道路,河西四郡不能与朝廷联络,赵岐到郡后,眼见敦煌大姓雄张,肆意掠夺平民田产,形势极为严峻,惟有倚仗宋立。后者手中既有兵权,又得太守赵岐信任,面对挑衅,手段强硬,先是弹压最桀骜者,随后把宋氏推到前台,并提拔敦煌寒门、小族,以为辅佐,对抗郡中豪姓。

    一番明争暗斗后,诸姓并未得到丝毫便宜,宋氏则是借机成功上位。

    不久,赵岐将河西四郡兵、卢水胡数万众偷袭叛军老巢金城郡,结果因为卢水胡临阵叛变,全军覆没,宋立和赵岐一道被俘。他身兼振兴家族的重任,没有赵岐誓死不降的决心,韩遂数劝下归降之,先被任命为张掖属国都尉,后拜酒泉太守。

    宋立收回目光,转首谓身旁一人道:“懿德,对方到哪了?”

    表字懿德的人姓yīn名就,出自敦煌yīn氏,其姓和宋氏一样,并非豪族大姓。他年约三十余岁,身长七尺余,略微清瘦,一袭白sè袍服,尽显儒雅,姿容不凡,风仪极佳。yīn就少有名声,与宋立相友好,随宋立为张掖属国司马、酒泉郡长史。

    宋立所言对方,指的是金城兵,yīn就答道:“按行程,日落前即可到达。”

    宋立点点头,不再言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红日渐渐西斜,宣威县南,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尘土飞扬。

    久立城头的宋立精神不由一震,暗道来了……

    南军人数同样是一万五千人左右,不过全部都是骑兵,主要是由金城郡兵、湟中羌、西羌组成。湟中羌即生活在汉境(金城郡)湟中一带,属于归化羌人。而西羌,则是指西海周边,不服王化的羌人,以钟羌最富强,号称胜兵十余万,另有白马、烧当,亦是首屈一指的强大部落,胜兵数万,其余种,大者万余人,小者数千人。

    南军主帅为中郎将、金城人麴光,此人才华稍逊同族麴胜、麴演,亦是不可多得的良将,帐下蒋飞、侯选、程银、李堪等都、校尉十余员,羌人酋豪、渠帅数十人。

    两军会师宣威县城下,稍作休息,次日,向北进发,直趋武威县。

    卢水胡大王沮渠元安早已等候多时,使麾下大将罗侯、彭飞率卢水飞骑两万相迎,双方合兵一处,人数一举突破五万大关。

    继而,双方经过紧急磋商,定下由休屠泽出塞,迂回到北地郡之北的行军路线……

正文 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霸陵,望长安

    第三百九十六章入霸陵,望长安

    关中,京兆尹,一支黑压压的大军由东至西,开入霸陵境内,规模之盛,似无尽头,烟尘遮天,旍旗蔽日,好不壮观,可惜霸陵屡遭浩劫,百姓虚散,道中甚空,无人瞩目。(…)

    盖俊在麾下文武的簇拥下,御马而行,遥望远方因帝陵而闻名于世的霸陵城,神sè无比凝重,俄而目光向西极尽延伸,数十里外,即是大汉西都长安。

    长安,对于他来说,可谓一念之间,咫尺天涯。

    盖俊数日前获悉,韩遂顺利攻破西都长安,杀王允、逐吕布,随后拜为司徒,大封文武,尽揽权柄,颇有几分董卓第二的架势。

    盖俊凭借对历史的了解,早在去年就开始筹划勤王,待董卓一被王允、吕布所杀,立刻挥军十余万众,分三路而进。这般鼎盛军势,无论是董卓余党,抑或长安朝廷,皆无力抵挡,世人皆道他入主长安,已是定局,即将成为大汉又一位权臣,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没想到,他在河东稍有迟疑,韩遂突然横空而出,将大兵、入三辅、联樊稠、杀朱儁、破汉军,继而围攻长安,破之。生生将他几乎到手的“桃子”偷走。

    “韩遂、韩文约、韩文约……”盖俊心里默默念着这个直令他有咬牙切齿之感的名字。他心里很清楚,历史上有马腾在旁掣肘,韩遂依旧纵横西凉三十载不倒,虽年过七旬,败于夏侯渊之手,犹能合聚徒众,若非为亲信所杀,说不得再度东山再起,与曹cào为难。

    而今有着他这个变数,马腾远离凉州,韩遂独霸西疆,绝对比历史上难缠无数倍,是自己前路上的劲敌,不应低估其人,尤其盖俊与韩遂碰过面,也打过仗,更见识过他惊人的手段。可是不得不承认,盖俊还是犯了轻敌的大错,他如果以对待二袁、曹孙的态度对待韩遂,不致有今日之难。

    贾诩尾随盖俊之后,狭长双目注视着盖俊略显沉重的背影。当初,戏志才提出“驻马河东,以观成败”的战略,荀攸、陈群、华歆、郑泰、杨俊等智谋之士无一反对,连荀彧也不觉有何不妥,惟有贾诩看出些许端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关东士人对关西的了解有限,更多停留在纸面上,韩遂在他们眼中,一方逆贼而已,根本不入法眼。

    贾诩则与他们有所不同,他出自西凉,深知韩遂的手段,然而当时的局势大利己方,他亦不认为韩遂能够克复种种困难,从而有所作为,是以未向盖俊进言。说到底,贾诩和盖俊犯了同样的错误,低估了韩遂,作为北疆首席谋士,他的责任更大。

    其实,除贾诩外,年仅十八岁、尚未成年的傅干也朦朦胧胧察觉一些,只是未如贾诩那般清晰罢了,一来傅干少有智略,远迈chéng人,二来便是出身西疆的关系。

    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所过之处,皆招贤纳士,用以为谋,即此理也。毕竟,人无完人,谋士再怎么眼光卓著,也不可能尽知天下事。

    霸陵县长、县丞早在董军过境时便弃城逃亡,诸吏见此,一哄而散,县廷空旷已久,加之霸陵士民惨遭董军士族轮番洗劫,人财损失惨重,于东城mén外迎接盖俊大军到来者,人数不满百人,牛羊不过数头,酒水不过数坛,场面无比凄凉。

    盖俊呼来建军将军马腾,让他以白鹿原北为基,依山临水,兴建大营,随后径直来到霸陵城下,与迎者寒暄。行虎牙都尉马超未免刺客hún杂其中,图谋不轨,带领一众亲卫,捍卫盖俊前后,不叫士民近前。

    期间,陷阵中郎将鲍出、先登中郎将胡车儿,率shè虎、落雕二营两千余jīng骑驰入霸陵城内,陈兵夹道,屯卫周匝,从城mén一直延伸到县廷mén口,确保盖俊一路安全。

    眼见布置完毕,盖俊chōu出身,策马入霸陵。

    事已至此,盖俊心里深知,韩遂不可卒除,长安不可卒下,可以想象,这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目前着急也是没用。盖俊前翻为与韩遂争夺时间,连日来屡屡急行军,甚是辛苦,进了县廷,当即解散文武,寻得一间干净的官舍,倒塌就睡。

    盖俊睡得很沉,不知过去多久,朦朦胧胧间感觉身边有人轻声呼唤自己,睁开睡眼,发觉是马超,再向窗外望去,只见天sè已是日落。盖俊心里微微感到讶异,看样子,自己确实是有些累了,不仅身累,心也累,这一觉,竟然睡了足足三个时辰。

    盖俊睡得极饱,只觉jīng力尽复,神清气爽,坐起身来,问道:“是孟起啊,何事扰我?”

    马超容sè一肃,回道:“将军,长安朝廷使者至……”

    盖俊闻言面sè一冷,说道:“使者?孤挥军十万,进抵霸水,虎视长安,大战已是不可避免。到了这时,韩遂难道还妄想让孤退军不成?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盖俊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复问道:“孟起,使者是孤之故人吗?”

    马超点了点头,皱眉说道:“是将军的老师,太尉马公。”

    盖俊一听是老师马日磾到来,立刻翻身下榻,脚chā皮靴,口中埋怨马超道:“孟起,你怎不早言,险些误孤大事。师者,犹父君也,你想让孤被世人指责不恭吗?”

    “……”马超默然无语。自其祖父马子硕为汉阳兰干县尉,后失官不能返乡,留居陇西,与羌错居,又因家贫,遂取羌nv。作为第二代,马腾、马举谨记父亲临终所言,以重归扶风马氏为志向,及沙场立功,建立名声,马氏兄弟,特别是马腾,与马阀阀主马日磾联络密切,敬畏有加。马超长于边地,随shì盖俊,又是第三代,重返马家的观念颇为淡薄,他只知有盖俊,而不知有马日磾也。

    加之,中平末,马日磾借势并州luàn象,将盖俊调离北地郡,并有肢解盖系之心。随后董卓将兵入京,祸luàn国家,海内沸腾,盖俊响应关东州郡号召,南下勤王,又是马日磾,持节入河内,劝盖俊率军回返。而今,又为韩遂所遣。在马超看来,马日磾作为盖俊老师,三番五次为难弟子,颇有不分亲疏,吃里扒外之嫌,心中甚恶其人。

    盖俊走出房mén,马超三步并作两步追上,紧随而出,口中说道:“此番使者有二,马公为主使,副使是大鸿胪、京兆赵邠卿。”

    “赵邠卿……”盖俊不禁一怔,止住脚步,脑中顿时浮现出一个身形清瘦,容貌古朴,白须飞扬,飘逸出尘的老人形象。

    盖俊曾和赵岐共事过一段时间,正是因为有后者稳定后方,他才能无后顾之忧,将兵长驱直入羌地,剿灭先零叛羌,生擒伪王野利,及后西征,再斩安定羌胡大帅唐颇,如此种种,赵岐功不可没。对于这位老人,盖俊心中颇怀敬意,在其兵败被俘之际,曾着人打探,只知他还活着,至于真伪,则无法辨别。如今看来,消息不假。

    不过,他投靠韩遂了吗?

    盖俊没有疑huò太久,很快想通,赵岐和马日磾一样,都以汉臣自居,无论谁主朝政,皆悉心辅佐。这种人,无疑是大汉国的基石,同时,也是野心家的拦路石。

    盖俊被马超引领着,于庭院中三绕两绕,来到县廷议事厅,闻讯而来的数十名文武重臣皆立于mén前,见到盖俊,齐齐下拜行礼。盖俊微微颔首,示意诸人起身。

    甲卫当先开道,盖俊旋即跨mén而入,文武分作两列,沿大mén左右走进厅堂。

    盖俊举目望去,就见两位宽衣大袖的老人并肩而立,含笑看着他,不时低声jiāo谈几句。两人的身份很有趣,很特别,于公,马日磾为尊,其官居太尉,乃百官之首。于sī,赵岐则为尊,他的妻子是马融兄长马敦之nv,比马日磾高出一辈。

    双方距离尚远时,盖俊便长长一揖,问候道:“老师,赵公……”盖俊一动,麾下自无不应之理,纷纷下拜。

    马日磾神情肃穆,冲盖俊轻轻点头,继而展开手中诏书,当众宣读。汉代诏书,喜欢引经据典,多从《五经》之中摘取名句,加强理论支持,这个传统,是由汉武帝刘彻开启。汉高祖刘邦读书不多,学问不高,不具备文学修养,及吕后当政十五载,汉文帝在位二十三载,汉景帝主政十六载,朝廷奉行无为之治,主张轻徭、薄赋、节俭、省刑,当时,为政崇尚简易,不事声华,所有诏书都是直来直去,不加修饰,也不需要经义的修饰。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经义之句,始入诏书。

    初时,诏书往往引用一两句,颇是简单,也易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诏书征引经书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至今,已然达到连饱学之士也会感到茫然的地步。

    似马日磾宣读的这篇诏书,全文不过四百字左右,大意是劝说盖俊服从王命,退出京兆尹,仅盖俊所知,就引用了《尚书》、《chūn秋公羊传》、《chūn秋左传》、《诗》四种。事实上是七种,《礼记》、《东观记》、《易》皆有征引,只是盖俊不研经书,没听出来罢了。

    盖俊伏叩地上,直听得头昏眼huā,好不容易熬到马日磾说完,起身接了圣旨,仿佛烫手山芋一般,马上转jiāo给身后的荀彧。

    赵岐手捻白须,笑谓马日磾道:“翁叔,苍天待你着实不薄啊!不说你一生收徒无数,成才者甚众,遍布天下,只说盖骠骑一人,便足以羡煞旁人。”

    马日磾颔首微笑道:“有徒如此,足慰平生。”

    盖俊闻赵岐直呼马日磾表字,立时便知赵岐并无谈论公事之心。想来两人也知道,他此刻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绝无半分撤军的可能,劝也是白劝。

    不过盖俊还是松了一口气,两人和他关系匪浅,若坚持劝阻,自己驳之,恐伤人心。

    盖俊命文武退下,邀赵岐、马日磾二人入座,对后者道:“自河内同老师一别,不知不觉又是两载,时间,过得何其快也?”

    “是啊……”马日磾亦是感慨万分,昔年那个不甚乐读书的弟子,如今已是天下数一数二的人杰,董卓、韩遂等枭雄无不畏其威,汉祚兴衰,天下走势,皆在其一念之间。

    盖俊随后简单的和赵岐jiāo谈几句,后者这些年惨遭韩遂囚禁,生活凄凉,不宜谈论过多,很快又转回马日磾处,笑着说道:“老师,昨日刚刚得到消息,我的膝下,又添二子一nv。”盖俊近来心情颇为郁闷,只有提到妻儿时,方lù出一抹笑容。况且,他儿子好几个,独独没有nv儿,想生nv儿都快想疯了,蔡琬让他如愿以偿,岂能不喜?

    马日磾容sè微讶,世人皆知盖俊只有正妻蔡琬,xiǎo妻卞薇,不纳妾室,对此,世人褒贬不一,所幸二nv为盖俊生下三个儿子,倒也不愁子嗣。然而听盖俊所言,似有三子同出,若非新纳妾室,便是孪生……

    果然,盖俊继续说道:“xiǎo妻卞氏诞下一子,而夫人蔡氏孪生一子一nv。”

    汉代士族,一重忠孝,二重传承,子嗣繁盛,可谓世间至喜也。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赵岐、马日磾纷纷起身道喜。马日磾说道:“原是孪生,蔡伯喈若知此事,必当广邀诸友,推杯把盏,置酒高歌,以舒己心。”

    盖俊应是,随后问起蔡邕的近况,马日磾把他所知道的,了解的情况尽数相告,包括蔡邕趁长安新破,试图逃走一事。盖俊遗憾丈人未能逃脱成功,得知后者虽然称病不朝,韩遂依然待之甚恭,不敢有所欺凌,这才稍稍放下心。离开晋阳时,他一再向妻子蔡琬保证,必保蔡邕周全,若老丈人有个三长两短,他哪有颜面再见妻子……

正文 第三百九十七章 宴

    第三百九十七章 宴

    盖俊和韩遂同乡,有过一面之缘,也jiao手过数次,可能谈不上了解,却也绝对不陌生,知其为人颇有目光、头脑,非是鼠目寸光之辈,纵然得势,也不会轻易去动自己的丈人蔡邕,然而世事无绝对,盖俊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心。现今从马日磾口中得知蔡邕无恙,这才把心稍稍放回肚里。之后,又问起长安城破始末。

    “……”马日磾、赵岐闻听此言,皆面露苦笑,目有哀色,一时无言。围攻长安者,韩军乃边鄙之师,军中胡风甚盛,董军则为复仇之旅,杀戮私心极重,自长安陷落,sao1uan持续整整一天时间,直到深夜才大体平息下来,这直接导致了长安三分之一建筑沦为废墟。混1uan中,仅战死的名臣就有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卫尉崔烈、大鸿胪周奂、太仆鲁馗、右扶风王宏、尚书杨瓒、越骑校尉王欣等二三十人,士民死伤更是不可胜数,长安城内,可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情况之悲惨,无以形容。

    虽然马日磾、赵岐尽可能把话说得简短、简洁,但盖俊还是从二人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当日长安城破后的惨烈。

    盖俊面如刀削,双眉似剑,神情严峻,说实话,在问之前,他就有了心里准备,不过听到长安惨状,心里仍然大为痛心。他yù挟天子以讨不臣,回迁雒阳实乃下下之策,雒阳距离关东太近,数面环敌,又无战略纵深,极易遭到关东诸侯围攻,辄有覆没之危。势必要以长安为都,以关中为基,以肴(山)、函公及百官携陛下出逃,为叛兵所围,崔(烈)公为助陛下脱险,率宾客数人,仗剑断后,杀十余人,几获贼将,伤重而死。崔公近年来饱受世人非议,而今杀身以成仁,诸般讥讽可以休矣。”

    “翁叔所言甚是……”赵岐在旁点头附和。他也一度对崔烈为人不以为然,现在人都死了,倒不便再对他横加指责。

    长安城内官民何止万数,挂在盖俊心上的却没有几人,老丈人蔡邕算一个,老师马日磾算一个,再有就是何顒了。

    马日磾言其无事,并说了些他的情况。

    当初,董卓身死,王允把他从大狱中捞出,拜为议郎,然而随着王允居功自傲,独揽权柄,并大肆提拔并州乡人、关西士人,关东人则受到冷落,连在诛董一役出过大力的一众袁氏门生故吏也被排斥在外,引得以何顒为的关东士人极是不满。看眼王允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局势日渐险峻,何顒暗骂其有兴汉之手段,而无良臣之气量,料其必将陷汉室于险境,当即chou身,告病归家,闭门不出,事后果如其言。

    不得不承认,何顒聪慧过人,目光敏锐,他是反董阵营中仅有的两个躲过“浩劫”的人,另一人是尚书、扶风大儒士孙瑞。说来好笑,王允自谓老谋深算,即使有九成的胜算下,依然选择隐于幕后,而使士孙瑞起草讨董诏书,将风险降至最低。待顺利除去董卓,王允再按耐不住,走上前台,大包大揽,隐然以功之臣自居。此时,士孙瑞却低调起来,以王允专讨卓之功为由,封官不拜,封侯不受,及董卓余将反攻长安,王允死难,士孙瑞却得以身免,至此,方知谁才是真正的老谋深算。

    盖俊随后又和二老漫谈许久,随着韩遂驻军渭、霸诸河流,封闭通道,他目前最缺少的,当属情报无疑,因此赵岐、马日磾如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无比宝贵的情报。

    看得出二老确实有借助盖俊,剿灭贼子,收复长安的意图,在他们眼中,盖俊肯定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但总归知根知底,比韩遂、董卓余孽之流靠谱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