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场面沉默,李忱看无人接腔,自顾字得说道,

  『人活着,睡就睡那么点大地方,吃,每天能吃得也就那些,穿,用,我大官员难道就少了吗?这到底要多少钱才够用?真的是我虐待他们?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过得像各下等人?』

  ,杜牧硬着头皮说道,

  ,杜牧安慰得话,完全没有起到效用。

  李忱会这么生气,又扯到钱,自然是官吏贪污了。说起来,唐代官员收入,其实很高了,可是始终打不住贪念。

  唐代官员收入有多少呢?大体上可以分为月俸和禄米、和职田。月俸就是固定得月薪。以一个七品官来说好了,七品京官大概月俸是两贯一。这已经比一般百姓收入高大约两倍了。

  一般百姓,月收入大概是一贯左右。高点得一贯五。这和最低等得九品官差不多。

  可是,官员月俸只是一部份,百姓收那么多,要供一家四口开销。而官员呢?他们还有禄米收入,这次月俸之外的收入。基本上他们不愁饿死,七品官,八十石。从七品,七十石。

  以一个七品官来说好了,一年七十石得禄米,大概可以养活十个人了。这还不算完,还有一个职田补贴。

  所谓职田得意思,就是这块田地属于官府,不过租佃给百姓种植。收入算是官员得。而这份补贴呢,京官比外官少。因为京官禄米比外官多。

  同阶官员,京官职田比外官低一等。外官二等得职田,与京官一等相同。多几亩职田,一来京师没那么多地,二来也是补贴外官了。

  不过就算补贴官员,也不能滥收,不能想收多少,就收多少。依规定,一亩地不能超过六斗。

  七品外官,一年两千四百斗,两百四十石得收入,以大唐官定雇佣百姓价格来算,可以养三十几个人。

  这么高的收入,还有贪污,让李忱怒了。这还不是普通的贪污,让李忱极端愤怒。。

  a



第五百五十八章 杀人太没技术含量了


  『现在造船都改在这里啦。?? 我记得当初都是在明州造的。』,李诚泰在一艘即将远行,正在试航得大船船,享受着熟悉的那股扑鼻而来得咸腥味,他今天跑到这来就是来找大头的。

  『现在大唐,到处都缺乏木料,靠得不是流求,就是安东得木材了,这个造船厂,也只能往北了。』,在他身边得,是一头短,一副现代精明女强人得李意宁。

  她的特立独行,不顾他人眼光,嫌长麻烦,总是把头控制在及肩得高度,做起事来雷风力行,也让她始终找不到对象,『那些俗物,本姑娘也看不上。』,她是这么跟李忱说得。

  『不过,直接把船厂设立在安东,甚至渤海,不是更方便吗?』,李诚泰不了解得问道。设立在这里,要多一道周转,直接设立在渤海,不是更方便。

  李意宁翻白眼,解释道起来。他们如今是在登州。李忱彻底把渤海得丰富得林木资源,利用了起来。利用水力,6运,把这些树木运输到港口边,然后用海运,趁天气好得时候,扎大木排,用船拉,把这些木材运输到鲁地。

  他把新的造船厂,建立在鲁地,登州。至于为何不干脆设立在渤海呢,主要是怕大唐造船工艺,流入渤海。不要说不可能,历史被李忱弄得面目全非了。

  天知道未来会如何展,说不定他死了以后,大唐不久就灭了。而契丹遭受沉重得打击后,无力振作,渤海国雄起。结果那些造船匠师,刚好便宜了渤海人。

  『有那么严重吗?』,李诚泰不解,李忱当然没跟他们说,大唐有可能完蛋。只是说,预防非大唐人,学习大唐造船技术。

  『去,不跟你这一点都不懂商业的人说了。』『别这样嘛,你在跟我说说,为什么叔他要组织什么商社,他不是非常看重新大6吗?』

  『就是因为看重,才要组织商社阿。』,李意宁一副理所当然得样子说道『组织商社,才能分享。商业得准则,其实就是合作。有人只管生产,有人只管销售,有大盘商,有中盘商,有零售商。那种自做自销得小店,根本作不大。』

  李忱为什么要组织商社,因为开新大6,是一项漫长得事业,不能老让国家负担,有多大得利润,就有多大得风险。现在朝廷一家吃独食,未来要是遇上什么事情,就只能自己扛了。

  就拿郑和七下西洋来说好了。最初历史课本上读到得,都是说下西洋劳民伤财,是为了政治目的,为了寻找建文帝,而下西洋。

  其实,找建文帝,派这么多人,怎么抓?声势浩荡,他不知道要跑吗?你说就是担心他跑了,也不用这么多人。只需要派遣人手,悄悄去下南洋,找到人了,才一股作气把人抓回来。老美打阿富按,声势浩大,结果掀地三尺,都没抓到**。最后是追索多年,悄悄派出精锐,一次逮人。

  你说为了彰显国威,不光是为了抓建文帝,明成祖有那么傻?就算要彰显国威,也不必派出这么多次,维持一只常备海军,没事去那些小国转悠一下就好。

  这其中,如果没有利益,明成祖哪会这么作。明成祖五度出塞,还要营建燕京。明代停止下西洋之后,国家越过越苦,之前一些边塞,都废弃了,因为国家没钱。明成祖时期,可没这样。这其中没有关联?

  对于当初七下西洋得原因,为何被停止,李忱看过很多人的分析,都有道理。其中一个,就是明成祖吃独食,下西洋,利益大,可是朝廷,或者皇家垄断了。

  大臣都想分一杯羹,他们背后那个没有一群大家族?之来终于找到藉口,把宝船连图纸都烧了,让皇帝不能去,臣子就可以去了。

  李忱当然不希望搞得那样。所以他开放了两家商社,模仿东印度公司得设计,让全民参与,有福同享,届时有难同当。

  他不知道,开新大6会上什么事情。不过不可能一帆风顺。他可不希望,受到一点小挫,就给人家找到藉口,认为这劳民伤财,阻止朝廷继续展,让民间自己赚。

  除了这个原因外,他还考虑了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促进股市展。股市有其必要性,替一些没钱展得企业,筹得资金。百姓也不必自己开工厂,可以用小钱慢慢赚大钱。算是一种双赢。企业得到资金,百姓也获利。

  成立两家商社,是希望起到良性竞争。不会给一家独大,展到后期,甚至凌驾朝廷之上。他不知道英国以及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如何运作,不过他觉得,还是要防止一点,比较妥当。

  此外,筹集商社,让百姓分享利润,他是希望,让大唐百姓都富裕起来,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他要创造一个百姓都富裕,贫富差距小的国家。自然要透过各种方式,把钱分一部分给百姓。

  如果全部集中在朝廷,甚至皇家。会不会出现第二个西班牙,他不敢保证。他在世之时,尚可压制,天知道他驾崩,后代子孙会不会遵守,还是有了钱,光位吃喝玩乐了。

  『哇,叔会不会想太远了。』,李诚泰目瞪口呆,『一个商社,牵涉到大唐这么多东西阿。』『你才知道,新大6得拓展,其实牵涉更多呢。』,李意宁崇景得说道,『一个新大6的出线,可以引导大唐在方方面面不断前进,那些俗人,只看得到钱了,就算大唐宰相,也不过如此,没人看得到,新大6展,对大唐未来影响有多大,叔都考虑好了。』

  『这里面也有我一份功劳喔。』,李诚泰腆着脸说道,『你就那一手玩得还不错罢了。』『才这样阿,我可是历经九死一生呢。』,李诚泰大声嚷嚷道,『菲律宾那时候,那些生番,差点杀了我。』,那是你自己笨,李意宁翻白眼,没继续打击他。

  『那个,我那提议你觉得怎么要,我们两个勉强凑作堆吧,反正成婚后我在外面冒险,你要跑哪去我都没关系,我一定跑得比你更远。』,李诚泰厚着脸皮,他来这里,可不光是为了解惑,可李意宁不理他。

  『你在跟我说说,我有一点想不通呢。』,李意宁不理他,李诚泰继续找话聊,『这股份制,到底是谁当老板呢?谁得股份多,谁当老板吗?』

  『谁都不是老板,老板随时可以万人。』,李意宁解释道,『股份制度,老板是职业经理人。他不是老板,只是负责管理得。他决定大方向,可以任免员工,职责跟老板差不多。』

  『可是,他要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不管事,但是监督商社,一定股份得大股东,可以指定董事代表,会有一部分是外印的中立董事,职业经理人对他们负责,他们可以决定,如果经理作不媪,就万人。』

  『那么,那些小股东,不是?可怜。』,李诚泰仔细思索了一下问道,『要是我只有买一点点,那不就随便人家怎么样了。』

  『会有一个股东大卫。任何小股东都可以参加,股东大会也可以讨论经理得去留,可以质询商社展。』

  『可他们怎么知道好坏呢?万一那个经理作假帐,不是连董事都瞒过了。』『那就要靠董事监督,董事不懂,可以找专业得会计商社,他们可以查帐。』『有这样得商社?!』,李诚泰惊讶了,这商社真是多样袜阿。

  『本来没有,也是叔建立得。其实这个制度,叔早就用在皇家商号了。』,股份得出现,也是促进大唐商业进步得一个指标,一个商社得创始人艮精明,可是呕代就未必了。与其让那些后代糟蹋,不如找职业经理人来。

  这不光是一个展问题,更是牵涉到各种方面,李意宁也不解释了。事实上,李忱也说不清楚。不过,现代商业社位,那种家族传承得模式,已经看不到了。

  国外不是没有那种老会得家族企业,可是到了2o世纪,都已经逐渐淡化了家族色彩,很少有那种某一家族,长期担任某大企业高管得事情。就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李忱搞不清楚,不妨碍他把这模式弄出来,让其他人慢慢摸索。真的比传统家族企业好,自然未有更大的展空间。并且,他自己也需要,一堆皇家企业,他要怎么找人管理,全部靠他们李姓宗亲?

  『喝水。』,李意宁说了半天,口渴了,李诚泰狗腿得奉上一杯水,会是蜂蜜水,然后不等李意宁,你这个小子会算上道得眼神褪去,他又腆着脸问起刚刚的问题,万来李意宁得一个白眼。

  『这天气太热了,我看沿路来,许多地方都干了,别再这晒太阳了,我们去凉快一点的地方说吧。』,李诚泰不气馁,再接再厉,『我会有?多事情想问呢。』

  『如果是那件事情,就免开尊口了,本姑娘还等着回长安拿奖呢,不要以为你有个什么散官就了不起了,我也有。』『有就好,有就好,这样我们两个刚好一对。』『呸,以前怎么就没现你这么不要脸得。』

  姑且不说这两口子,李忱现在在脾气,议事得绫绮殿中,气氛压抑。李忱没有脾气,可是那气氛,比脾气会糟糕,李忱要是出过气,那就代表事情过去了,现在不作,压抑越久,就越严重。

  『我大唐,对官员不够照顾吗?当上一个哪阿是九品得小官吏,都足以养一大家子人了。能不能说个数,告诉我,到底要多少钱才为满意。』

  高薪养廉,这是李忱一贯赞同得。当官得,没有足够得薪水,谁肯作?尤其是中国得官。不容易当上,如果当上了,还不如作其他行业,谁愿意?

  能在中国当官得,无不是精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科举制度,相对来说已经很公平了。不论出身,只要你考上,服额要求,就给予授官。比起中国以前实行得、看家世,看你投胎得好坏。甚至远在西汉年间,会任用有钱人来当官得,已经很好了。

  可既然能考得上,智力,绝对在中上以上,如果当官会不足以养家无口,也别怪人加走邪门歪路。像明代那样,朱重八把官员月俸压的很低,真照朝廷那样生活得,最好得榜样是海瑞。不拿一分外快,全家人过得像三级贫户。连买块肉,都成了新闻。他就一套官服,某天皇帝召见他,他官服刚洗未干,只能拒见,不然太失仪了。

  日子过得像那样子,李忱觉得,不贪污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家人。做的工作辛苦,连家人都养不活。不换工作,就是贪污了。所以他觉得高薪养廉,这是没错得。

  『看来,朕登基以来,太宽容了。呵呵。』,李忱笑了两声,笑得宰相毛,『朕登基以来,对官员很是优待阿,财政好转,什么待遇、福利都提升了,人数也增加了,虽然工作多了很多,但是月俸、福利可没少,朕自问对得起他们了。』

  『看来,不下重手,永远记不住教训。』,高薪养廉,另外一个理由,就是他对得起自己。高薪真的养廉吗?不见得,人心不足蛇吞象。唐代月俸够高了,可是呢,如今还是出了这么件事情。

  除了正规得禄米、职田、月俸之外,大唐官吏,补贴也不少。记得捉钱人吗,虽然变成各地银行了,可是那份额外收入,还是归属于地方,也是补贴官员之用。高收益,还有高人一等得社会地位,到底要怎样,才为满足?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是大唐官场吏治越**,是不争的事实,好像不拿点额外的,就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朝廷。

  所以由不得李忱容情了,他要痛下杀手。高薪不见得养廉,但是对得起他自己,他下起重手,绝不心软。高薪养廉,你拿高薪会不廉,我对付起来,也没什么心里负担。

  『放心,朕不杀人。』,李忱笑说,让整个室内气温都降了几度,杀人,太没技术含量了,杀人不能解决问题。看看我的手段。8



第五百五十九章 弊案

  大唐官吏收入,以一个最低阶的从九品官来说,禄米是五十二石,职田一年收租  ·一百二十石。加上月俸,一贯五,一年十八贯。如今斗米才十钱,一年月俸收入,可以买米一百八十石。

  单是禄米以及职田收入,养一家子十几二十人,外带雇佣几个下人,绝对妥妥得,更别提额外的月俸。

  这禄米收入呢,大唐外官比京官少,以上介绍的是京官,外官总是低于同阶官员,而又高于低一品得京官,处于两者之间。正九品的外官,才五十四石五。比从九品京官高一点。可从九品外观才寺十九石五。

  正九品外官,禄米介于正九品京官,以及从九品京官之间,可职田收入,九品外官,就等同于八品京官。以从前大唐一亩田得收入来看,六斗得租金,不算很高,只能说介中等偏下。

  以前大唐一亩田,稻麦轮耕,一亩田大概是一石多的米,六至八斗得小麦。而那六斗呢,是粟米,六斗粟米。这样来算,这地租只有三成左右。不要嫌三成少。

  以一个九品京官为例,两百亩职田,收六斗粟米,一千两百斗粟米,折算大米是七十二石。养人,可以养十口人了。这个数字,到了如今,又更多了。他们能实收一百二十石大米,不用折算了。

  因为在李忱大力提倡下,大唐各地收入明显提升不少。各地劝农派官齐齐发力推广各种耕作方式,轮种、各种绿肥、设法辅导农民打井,让银行贷款给农民,让他们买机器,可以从井中抽水。大力兴修或是重建灌溉沟渠。

  这些动作,让每亩田得收入,都提升不少。职田得提升最明显,也不是李忱偏帮,而是要有个示范田,职田就被拿来示范了,也是首先受益得。这也是李忱整顿大唐官场,将藩镇改制,没有什么太大波澜得原因。

  在安史之后,各地藩镇为了招引人才,开出月俸,可比朝廷多了很多。现在李忱改了制度,本来会有很多地方官不满得,又会回到以前,宁可往朝廷跑,也不愿意去地方得情况。

  种地所得增加,各地官府收租的时候,默默把当初折算给取消了,等同于变相涨租了,官员收入变相提升。这些李忱不是不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补贴地方官员了。

  毕竟,百姓负担没有增加,亩产提升了,百姓收入增加,虽然变相涨租,可是负担没有变重多少,李忱接获各地锦衣报告,可是暂且把这些事情按下了。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他懂得。百姓能受得了,他就暂时不管。

  可是,到如今来看,很多人不满足这样高薪,高福利,总是想要更多,还要多。有本职收入,就想拿些灰色收入,有了灰色收入,就想要拿更多的黑色收入。

  这回,李忱决定,不再手软,全大唐上下,不来次大扫除,无法让他们警惕。?·不过,他不打算杀人,杀人什么,证实没效果,朱重八杀杀杀,也没给大明朝带来多好得吏治。

  先不说李忱打算怎么做,先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吧。李忱一直在北方屯粮。如果大家还记得,大唐有很多义仓。百姓负担得税收里面,有一条义仓税。意思是说,百姓要在正税之外,多出一份用来救灾得义仓税。

  不过呢,大唐很长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有收这个税,而没有实际用来赈灾过。不是大唐很长时间没发生过天灾,而是从来没这么用过,这笔钱都被挪用了。

  时间可以追溯到开元年间了,玄宗朝数十年时间,就没发过这笔赈灾费,都被挪用作他处,军费啦,君王享乐啦,不一而足。

  李忱登基后,大力改制税法,这笔税收没有减少,不过他逐渐把它填上了,各地义仓,逐渐补满,并且不准再挪作他用。若是没有用上,则允许将陈粮变卖,以新粮填补,这也是一种避免浪费了。

  这回,问题就出在这里。新大陆探险船队回归得消息,太过耀眼,掩盖了一件事情,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少雨。

  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少雨。虽然大唐鼓励自行打井,抽取井水灌溉,很多农民不用再那么紧张得看天吃饭。可是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并且一口井能灌盖得地方也是有限,若是在以前,少不得酿让一场灾祸。

  如今是没发生这种情况,很多地方,没有打井灌溉得地方,在各地劝农判官引导下,百姓都改种比较耐旱得作物,避免了大面积得绝收。可是呢,天候影响毕竟很大,大面积减产难以避免了,粮价蠢蠢欲动。

  粮价蠢动,大唐是早有准备。常平司通过大运河,设法运输了大量粮食去北方囤积,并且设法从海外运输更多粮食,前往北方,为了预防可能得旱情,届时立刻可以放出低价粮食。并且,各地官府都收到命令,若是发生大规模旱灾,义仓随时可以开仓赈灾。

  在这样双重措施下,北方粮价很神奇得被抑制了,没有太大的波动。虽然比起往年,要高个一成半,这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却被李意宁发现了问题。

  问题在于,粮价波动太大。最高时候,涨幅超过三成,低的时候呢,又与往常持平,甚至略低,结果才出现这么一个一成半整体涨幅。如果单看数据,是发现不了问题得。

  可是,李意宁刚好在北方,出于天生得商业直觉,她感觉到这件事情不对劲,联络了锦衣,暗中调查,发觉了这个不寻常的事情。最后一查之下,掘出了一件大案。

  这件事情,牵连甚广,有常平司得官员,也有各地县令,甚至还有后勤部得官员,背后则是粮商行会。粮商行会牵头,利用这次灾情,大肆牟利,损公肥私。

  他们是这么操作,把常平仓,和李忱储存在北方得战备仓粮食,拿出来高价贩售。如果只是这样,或许参与人数会很少。只是,他们勾连了常平司官员,就让事情复杂了。

  他们首先炒高粮价,然后把那些不能动得战备仓,和应该用来赈灾的义仓中的粮食出售,高价出售那些存粮。

  然后,利用常平仓低价出售,稳定粮价得时候,把粮食回购,大赚中间的差价。甚至他们还出手一些陈粮,把粮价打得很低。这样可以从常平司中购买更低价得粮食。

  常平司有理由说,就是他们出手,把粮价压低了,就这么多钱了。而实际上,这些粮食根本就是被回购了,用来填补亏空。

  如果,事情就这样罢手,或许他们不会被拆穿。可是呢,就像之前一再强调得,人的**沟壑,很难被满足,觉得这件事情大有可为,这种天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次出现。

  想要故意瞒报?地方上得劝农判官,可是有纪录气象得职责,可不像以前那样容易。于是,他们一不作二不休,三不回头,过了半个月,等百姓把买回去得粮食吃了不少之后,又这么操作了一次。结果,这回被李意宁抓到了。他们来不及回补,被李意宁逮个正着。

  ‘全给我挖开,整个仓库都给我挖开。’,这件事情,锦衣和暂时负责行动得李意宁,都躲在幕后,前台得是一个新任别驾,他出面整饬该州底下得挤个县,本来呢,说不定会被他们瞒过去。那些亏空,坚守自盗的官员,紧急做了一回补得动作。

  李忱记得,好像是清朝吧,他看过的那些清宫剧,曾经有这么一个桥段。就是某个即将退休得老官员,一生有个廉洁得名声,做的还不错。却被他新踏入官场的儿子给毁了。他儿子揭发了一桩弊案,亏空粮仓。

  这个亏空,很巧妙,都没被发现。贪官作了一个特殊的,用来储存粮食得大桶,这个大桶,看似很正常,可实际上,中间被隔开了,填了一块木板。看似储满的米桶,只有顶一部一层有,实际上下面是空的。发明这个的人,就是他老子。结果被儿子给揭穿了。

  不过呢,剧情到后面峰回路转,那个儿子能揭穿这个案件,其实是他老子指引,他老子搭上了自己一辈子清名,本来可以荣休,却为了自家儿子的前程,故意被他断送。这样一个勇于皆发自家父亲弊端,一心为国,大公无私得儿子,一定会受到皇帝重用。

  唐代得官员也有这招?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不同年代得官员,面对不同的储藏方式,使用了同样的方法。虽然唐代粮仓,不是用米桶,可是他们也使用了相同得手段。

  大唐粮仓储存得方式,不是用米桶,也不是米缸,而是窖藏。首先挖个上大下小的洞,然后把地面以及周遭地面烧硬,底下铺上木板,木板上铺上席子,再放米。

  这样会铺上很多层,一层米,一层就席子。铺上很多层,直到放满。然后上面再覆土。这就是窖藏。

  也就是因为这样,储存方式与现代不同,我们才会在后世,还挖出唐代粮仓得遗址,里面还存有相当多的粮食,当然是都不能吃了。不过,这样保存粮食,可以保存二十年之久。一方面也有当年得主作物,粟米,耐保存。一方面也是这种储存方式给力得缘故。

  给力是给力,问题就是,这种储存方式,比较难检验,大了不起就是挖开上面一层,检查是否有屯粮。

  而这些贪官污吏,大费周章的把下层填土,只留上面一半,应付检查。结果,遇上一个固执得别驾,执意把所有窖藏都挖开,然后一石石的把粮食清出来清点,事情就拆穿了。

  见到这其中,大部分是土,别驾勃然大怒,勒令把所有粮仓,包括义仓,都开挖,开始检查。兵部也检查五军都督府,后勤部储备粮仓状况。整个猫腻都被揭发出来。

  他们把那些新粮都拿出来卖,操控物价,等到常平司开始赈灾后,把那些粮食回购,用来填补空缺,他们设法从义仓中,弄出很多陈粮,报作赈灾用,其实都被拿来填补亏空了。本来应该天衣无缝的事情,却因为太过贪婪,导致被揭穿。

  这让李忱怒不可喝,填补?哪里那么容易填捕得上,很多粮食都已经卖了出去。那些人,说是要填补,其实很多人赚的时候很开心,等到实际上要填捕时,根本不愿意花钱去填补。后来又来了一次得粮价操控,更多粮食被卖了出去。

  也因此,原本预定得菲律宾攻略,被叫暂停了,原本预定用在菲律宾得粮食,被运去北方,填补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缺口。

  然后那十一艘船,运不了人,只能先加入下南洋得大队行列,去南洋载运粮食。虽然说,多这十一艘,不多,少他们也不少,大唐如今登记有案得海船,大海船,已经破两千艘了。可是,闲着也是闲着。就当试航了。

  除了这件大事,还有很多小事,不断挑起李忱怒气。比方说大唐全面推展复试记帐,取代以前得天地四柱记帐方式。结果,也发现了很多弊端。

  复试记帐,有出必然有入,另一方出,另外一方就会入。这让很多已前舞弊的手段,一一现形。比方说,朝廷拨款到地方,截留了一部份,这是常态。可是如今,这种手段不行了。

  朝廷杖上记载这么多,怎么地方上才这些?这就逗不拢了,到时候追究起来,算谁得责任?

  地方不愿意背责任,这钱也不是我拿得,我们什么关系?要替你这样担责任。于是乎,很多以前弊端一一现形。让李忱觉得,应该好好大扫除一次。

  ‘圣人仁德,臣以位应当将其流放,流放至新大陆,或是流求等地,既成就圣人之德,也可儆后人效尤。’,李忱说完不杀人后,令狐当先说话,换来李忱的微笑。

第五百六十章 你们不要嫌弃规矩


  『这朝堂,又要热闹了。? ? 』,李德裕下了朝回家,路上自言自语了一句,他们已经连开很多天会了,所有对政治比较敏感的人,都有山雨欲来得感觉。

  先,李忱宣布了对这件事情得处置方式。没有流放,也没有杀头,更没有剥皮填草。只是很简单的,缴回不当得利,处以一倍罚款,并打扫公共卫生。

  打扫公共卫生?太简单了吧。缴回不当得利是理所当然,至于惩罚,李忱大善心,没有株连,只让犯官本人及其家族服刑,去打扫公共卫生。其余人等,那些牵涉进来的商贾,无论大小身家,都被处以流放之。他们罪就比较重了。

  全家流放,美其名不忍拆散其家人。李忱感觉自己很仁慈了。没有彻底把他们打入奴籍,永世不得翻身,也没有抄没家产,只有罚款,真是太仁慈了。

  李忱只有罚款,厘清帐目后,看这些人到底牵涉多深,依照情节轻重,除了缴回不当得利,还要弥补朝廷的损失,并且要处以朝廷损失两倍的罚款,最后全家流放。

  这个处置方是一出,全大唐都说太仁慈了,对那些奸商,还有那些官员来说,这个处罚太轻了。那些奸商有的是钱,李忱不是抄没他们全部得财产,处以罚款和缴回损失后,还有剩得,还会还给他们。那些官员,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