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忱要改造儒家思想。他的打算很简单,就像明代,以朱熹得四书集注为标准的科考版本那样,订出一本官方版本得科考书。会这么做,主要是李忱要把传统儒家思想,做一个改造。

  唐代,在唐初,已经有一个版本得得五经正义了。李忱在招集道士修改道教鲸点的时候,也招集了一群儒生,比较年轻的儒生,开始编篡大中年间新版五经正义。

  到了近、现代,很多人都把中国落后,归咎给儒家,认为是儒家思想得保守,使得中国原地踏步。不过,李忱觉得,这不能归咎于儒家思想上。

  其实,在李忱看来,这是因为中国周围,欠缺一个比较性得国家。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缺乏外敌。不像西方国家,周遭邻国,全是势均力敌得角色,落后就要挨打。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源源不断激?因为国与国之间得竞争,才导致不断有各种思潮出现。而大一统之后呢?

  中国缺乏强而有力得竞争者,游牧民族?固然中国历史和游牧民族脱不了干系。可是基本上,只要政治没有一团糟,内部团结,外部得游牧民族,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

  这让中国人得思想上,防内甚于防外,最大得敌人还是自己人。既然如此,保守一点就没错了。才会使得儒家思想,变得保守、稳固。

  如果中国古代的外部环境,有类似欧洲国家那样,势均力敌得对手,落后就会被征服,被打。那么那怕是儒家思想,也不会如此故步自封。

  别说不可能,其实儒家思想,也是有很多变化得。先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得儒术,就已经不是孔子得那一套了。什么天人感应说,那根本是阴阳家得思想。

  往近的说,宋明理学又是一种改变。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基于此之上得改变。同样是明、清两朝,那个时候出现一种儒商。就是以儒家思想来行商。你说,孔子不是罕言利吗?这样还经商?

  主要就是以儒家思想君子之风,讲信用,有信义,为经商准则。什么子罕言利,早就被放过去了,取得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往国外说,看人家日本人,不也是学儒学吗?人家就没什么保守和故步自封。中国的理学,传到西洋,也变了调,程朱理学被视为封建保守,可是人家西洋人,确认是一种理性得态度。

  所以,不是说儒家思想有问题,儒家思想不能改,而是看需要,不同得环境,解读就不同。或者说,因应统治者的需要,儒家思想不是不能变化得。李忱,如今要做得,就是改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儒学传承千年,早就不是当初孔子传授得那种儒学了。千百年以来,历经多此改革。先就是汉武帝。

  为什么汉朝同样是奉行儒家思想,却可以痛击匈奴,扬我大汉天威?因为汉武帝用的儒家思想,就含有这种报复得观念。

  九世复仇,虽然有人说是汉武帝为自己动战争找理由。但也说明了一件事情,儒家思想,不是让人站着挨打得。孔子也从没说过,什么以德报怨的话。

  然后就是宋朝,也是提倡改革。王安石最初也是从经书里面找依据,虽然喊说什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可是其立身根本也是儒家学术。

  最后是朱重八,以朱熹得理学为依据,把自己的思想,那种小农保守的思想,加在学术上,让儒家变得保守、僵化。

  所以,儒家思想不是不能改,李忱要照自己的方式改。儒家思想,不是封建、保守的。连罕言利得儒家思想都可以持之以行商了,儒家思想怎么不能改?

  连天主教都可以改了,儒家思想怎么不能改?天主教是反智的,跟传统儒家思想似乎有点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天主教还烧死过那些科学家,可到了现代,很多科学家照样信奉天主教。

  牛顿都是天主教徒,虽然那时候英国国教,早就不甩罗马教廷了。可人家照样信奉那个主。十七十八世纪,衍生出了大机械宇宙观,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创造得,去研究这些规律,不是对上帝得亵渎。

  上帝创造世界,演化出这一切,揭示在我们面前,所以去研究不是亵渎,是对上帝得赞美。科学家知道得越多,反而对上帝越是敬畏。一切都冲不冲突,上帝和科学,完美结合。

  所以,李忱要照自己的想法,改革儒家思想,改革成一个可以追求科学、自然得儒家思想。别说这不可能,李忱在他的版本里面,添加了很多后世得私货。

  李忱主要加入的是理学思想。儒家思想在宋代,变成理学。里面参杂了很多道家和佛教得思想,演变成诸多学派。虽然后世被斥为清谈得心学,和封建保守得程朱理学,都是其中一部份,不过也并非一无可取。

  理学,李忱记得好像有六个还是七个学派,具体有那些学派,什么内容,他也没什么印象了,他念历史的时候,最头痛的就是这些思想什么。当然,他还是有很多记得得东西,不然还提什么改革。

  他记得的东西,其实都是他颇为赞成得,现在一股脑得都把他加进去,比方说,一个“敬”字,理学讲究一个敬。

  “敬贯动静”,敬就是一种全神贯注的心理状态,你可以说是“敬业”精神。这是很有必要得,你不管作人,做事,都要一个敬字。才能把事情做好。

  由此衍生出,勤劳勤学,爱惜光阴,认真把事做好,反对闲反对懒。反对偷工减料。别的不说,尤其是在工业上,这种精神更重要。日本和德国,为什么制造业那么强?因为他们都有一种较真得精神,才会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不管各行各业。这都是重要得精神、信仰。

  此外,虽然讨厌朱熹,但是李忱还是在新版儒学中,加入了他的格物致知理论。朱熹提出了“穷理以致其知”得观念,李忱也把他加了进去。

  当然,他没有傻到什么存天理,去人欲这种打高空,说得好听得空话加进去。穷理以致其知,穷得是这天地间万物得规律,这就是为了科学研究作准备了。

  此外,还有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得概念,也被李忱加进去。他把数学是通向致知得工具,这概念加进去。

  数学很重要,虽然可能很多人都很痛恨。可是你不得不说,没有精准的数学概念,很多东西都无法被量化,被现。后世中国人,太注重数理。唐代的反而不太重视,这点要改。

  再来,他加进了事功学派的说法。这可以说是最符合他为口的学派了。听名字也知道,这个学派不尚空谈。

  事功学派,“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虽然说比较功利,但是中国人不谈功利很久了,变得好面子,认为谈钱俗气。可是表面上说一套,实际上作一套。最后各各变成道貌岸然得伪君子。

  这还不是事功学派的全部。事功学派,一反传统那种道德观念,不是说道德不重要,重要的是,政绩。杰出人物应是“实德”和“实政”的结合。不是道德完好,干啥事都是好事。什么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为善,虽善不赏,那只会变成和子贡一样。大家无心为善,并且行恶还存心狡辩。

  事功学派,因为起于南宋,跟朱熹同时,故而它还严正得提出了“夷夏之辨”与“正恶之辨”的区别,突出金兵入侵的非正义性,强调抗击金人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李忱当然要大力提倡了,免得出现一堆后世得带路党,伪军什么得东西。不过李忱是提出以唐代文化为核心得民族融合思想。坚持华夏得观念,不管是什么民族,都可以为华夏。反之,剃易服什么鬼得,那种不是入华夏,是为自己被杀怕了找藉口。现在就要掐掉那些辫子党念想。

  只要这个能伸张,李忱其实不太在意,是不是女真人。不是说他腿软,膝盖硬不起来,而是认真来说,李唐王朝也有很多胡人血统。虽然传到现在已经淡了,可是认真来说,你祖宗终究是个异族,不是严格得汉人。

  还有,大唐目前还有很多异族在,除了出了个反骨仔安禄山,其实很多异族将令,也对大唐忠心耿耿,如果坚持血统的话,只会让大唐分崩离析。

  再者,如果一个异族,比方说野猪皮不再坚持他们那种什么满汉之别,早晚也会和其他种族那样,融入中华文化里面,就好像五胡十六国那样,你很难去区分,谁是汉人谁是异族了。

  事功学派合他胃口得还有,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重视历史和制度的研究,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

  反对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认为应该大力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

  毕竟他是起于南宋,一方面是企图找寻振兴国家得方式,一方面南宋商业达,不可能像以前那般,排斥商人。所以了,特别合李忱的胃口,很多事功学派得东西,都被他加进了新儒学里面。

  最后一个,是关中学派,其领袖就是张载,世称横渠先生。说出了万古传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

  关中学派,主张是以礼为修养工具,推崇孔孟。主张用礼去变化气质,使恶的气质,变为善的气质,去恶为善,人人皆可以为孔孟。

  他把这些东西,属于各门各派得东西,全部一股脑得加进了他的新编五经理面。至于该怎么编,或者说怎么把学说圆起来,那不是他的事情,反正找齐了几十个儒生,脑力激荡,总会掰出一个合理得解释。

  然后这些书这些未来会成为官订教科书,也会成为小学校之上的中学校得教科书。当然,这其中还有简化版得,给小学生和初学者读得书。

  所以,礼部得几个头脑人物,才会齐齐送书,请李忱校阅。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他已经6续看过他们逐步修订得,如今这才是完整版。

  ‘就这样吧,交给皇家书坊,刊印个五万册吧。’,见到通过李忱审核,几个人齐齐松了口气,之前他为了这些内容,已经骂过很多次了,今次总算没在挨骂,才让他们松了口气。也是因为怕挨骂,礼部尚书才会把侍郎带来,有难同当,有福我享就好。

  让几个人退下,李忱又忧心起来,担心起小虎他们,也不知到如今战况如何了。

第四百七十章 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绝望?


  或许有人会想,何必提倡儒学呢?重新订一个新的学术,或者干脆成立宗教,重新开始,不是更好?

  对啦,从头开始弄一个,听起来是不错。可是,一个新的理论,或者宗教,哪有那么容易完成。

  世界上那个宗教或者学说,不是后来人不断完善,才建立得。没有那种一蹴可及得东西。

  虽然说,我们说道教,就会想到老子。天主教,会想到耶稣,伊斯兰教,想到穆罕默德,佛教,想到佛陀。儒家,想到孔子。

  可是,这些宗教,无不是后人不断完善,才有现代那般规模。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参考天主教,在其上基础发展得。天主教,基础是犹太教。道教,也是后来人不断完善,经过多次改革完成,才不是什么老子所传,老子传得是道家思想,不是道教思想。

  对啦,佛教佛陀完成得。可是,那也是佛祖有感于印度当地得状况,花了一生逐渐完善,传道中国以后,也是经过多方改革,才在中国传开。儒家思想是孔子完成得,可是他是多方游学,才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你今天叫李忱凭空去想一个新的思想,哪有办法。能想到这些的人,当不了皇帝的。什么凭空创造一各科学教,那跟那种靠符水,或是一些神迹来迷惑人的宗教,有什么两样?

  他不是思想家,没有那个美国时间,慢慢去想,去琢磨一套新的思想。反正,他最熟悉的还是儒学,一来有根基,二来他也有大概的想法,最重要得是,一个新的宗教、学说,还要经过各方挑战,固然他有优势,可以靠着皇帝身份去推广。

  可是经不起推敲。为什么道教在辩经上,始终辩不赢佛教。就因为佛教背后有靠山。

  唐三藏去天竺取经,取回一堆佛家经典。不是说一个唐三藏得努力就打败中国所有得道士,而是印度僧侣一堆。他们的僧侣名正言顺的有崇高地位,不用想着传教问题,就有一堆低等种性的人,供养他们。

  一堆奴隶,每天累的要死要活,供他们去胡思乱想。加上印度人天生就很会搞这种思想上得东西。有这个靠山在,难怪中国道教辩论老输。

  所以,他干脆改良儒家思想就好,省麻烦,并且,儒家思想并不是不能改造。改造一各有立于科学发展得儒家思想,配合日渐发达得商业环境,不相信无法引导儒家思想走上正轨。

  其次,儒家思想不好吗?儒家提倡气节,多少这样的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出现,文天祥是儒家,史可法也是儒家。

  此外,还有很多秉持儒家思想,与奸邪斗争的不知名儒士,比方说史可法的老师,左光斗。王阳明也是儒家。更别提,新中国难道不提倡气节?科学教要怎么讲气节?气节能量化的?

  更重要得是,儒家思想有其大一统性。当初汉武帝,为何选择儒家思想?很简单,儒家思想有助于大一统。其理论上,有着一统乎于天子,王权至上的说法,天生就具有建立一各大一统国家得思想在。

  你想想看,今天哪各学说有像儒家思想这般,有助于统一的理论?创立一各科学教,就为了提倡科学,那华夷、正统得观念怎么办?难道要进行DNA鉴定?鉴定是不是华夏人?

  纵观中国历史上,几个宦官为祸最剧烈得朝代,汉、唐、明,这三个朝代,那个朝代儒学不兴盛?唐朝。那个宦官为祸最剧烈?唐朝。连皇帝的生死、废立,都在宦官一念之间。

  在李忱看来,唐朝儒学不振,也是宦官为祸剧烈得原因。跟汉、明两朝比起来,唐朝皇帝为宦官所挟制。其他两朝,是因为朝臣势力太大,两朝皇帝,利用宦官来抗衡朝臣。性质完全不同。

  简单的比喻,拿玄幻来说好了,这宦官好比魔剑,汉、明两朝皇帝,持魔剑抗衡朝臣。而唐朝呢,完全就是入魔了,说完全被宦官挟制也不对,至少这魔剑时灵时不灵,有时还会反噬主人。

  不要说,明朝有魏忠贤,权倾一时,各地皆立生祠,讨好、巴结他。那是在巴结皇权。后来思宗上位,说拿了就拿了,你看武宗敢一登基就拿掉仇士良吗?

  不单是宦官之祸,唐代先天根基不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作了一个很坏得示范,后来又出了个武则天,之后又是宦官之祸,使得唐朝得帝位传承,具有非常不确定性。

  所以,为了扭转这些问题,有必要振兴儒学。而不是靠着什么宗教,或是其他思想,对唐朝问题没有帮助。李忱在推广儒学时,考虑到种种问题,不是仓促得就想直接推倒重来。

  胡思乱想些东西后,李忱又不由自主得担心,不知道神策军接敌了吗?打得怎么样?胜利了,还是败了?唉,研究中的电报,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

  唐军,如今正意气风发得追杀残敌。虽然不是从一开始,就定下整个计划,不过到如今也差不多了。

  吐蕃兵惨遭伏击,先是攻击受挫,损失惨重,接着又被唐军从两旁夹击,每边三千唐军,从山腰上直扑而下,狠狠切入了吐蕃军中,直接把吐蕃兵打得陷入了混乱。

  论恐热懵逼了,尚悉结懵逼了,一干吐蕃将军都惊呆了,唐军不是只有五千人吗?他们这样一路过来,也没看到唐军分兵阿,更不可能绕过他们,如今唐军更是全部在前面了,两翼这六千人,怎么来的?

  也不怪他们会中计,主要是他们搞不清楚,到底唐军有多少兵力,一直以为唐军就是两厢,五千人左右。

  关于唐军得兵力,吐蕃人当然不会完全相信,那两个俘虏吐露,不过他们还是利用传统的试探方式,测试出来。却是五千人左右,才失去警惕。

  吐蕃人怎么测得?俗话说,人数上万,无边无际。古代又没什么特殊方法,去测定到底有多少人,所以,才会有各种诈称,说自己有多少。曹操得三十八万大军,就被膨胀到八十三万,反正也不可能被确认,或是一各一个去数。

  通常就是几个方法,一个是诈称。一个是数旗帜,一个就是透过灶。一个灶,能烧多少人饭,差不多就是那些。什么添兵减灶,减兵添灶,无不是利用这个。

  二来就是旗帜,吐蕃人和唐军交战多年,对唐军得编成,一清二楚。最基本得,就是一个大队,会有一面旗帜,颜色和花纹,与其他队有别的旗帜。

  然后,大将军,副将军,和大总管及副总管,每人十面旗帜,标明身份,以及便于指挥。其他各军总管,也有四面。行军得时候,引前。扎营的时候,插在帐篷旁边。

  透过旗帜,大概可以知道唐军有多少人。最后则是,尚悉结得试探。虽然兵败,可是至少也测试出一个大概。多方判断,才确认了唐军有五千人左右。

  也不能怪吐蕃被蒙在鼓里,其实这方法也没错,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一开始他们就被蒙蔽了。

  神策军,一开始攻击吐蕃兵力,就只有五千人左右。去攻击只有区区数百人得吐蕃军队,还用上两万人?其实一对一,,甚至吐蕃二,唐军一,唐军都可以虐吐蕃如虐狗。

  只是,小虎把这当成演练,才出动了五千人左右,结果就形成了美妙得误会,显示在吐蕃人面前得,就是五千人左右兵力。然后,他们就有了一个示敌以弱,引蛇出洞得计划。

  以神策军的训练和装备,把吐蕃这五万人全歼了,应该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就是,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加上一路上来,看到的惨状,所有人都憋了一股气,非要给吐蕃人一点颜色看看。要狠狠教育他们,重新做人。

  这是士兵想法,小虎他们想的更多,这个地区,吐蕃就剩那点人了,尚、论两人,长期交战,这一带吐蕃兵力,不是死了,就是被尚婢婢带去中亚一带就食,只要打掉了论恐热,收复整个河湟之地,根本是探囊取物。

  知道了论恐热约有五万军队,就计划要将他全歼。可是就是要怎么作,才能让他们一个都走不脱,这是个问题。

  于是乎,李诚义定了一个计划,利用之前只出动五千人的机会,故意示弱,以装备和粮食为饵,勾引吐蕃人自己过来。

  此地两山夹一谷,虽然不是很狭窄得绝地,可是有个几千人,也可以封锁了。一万五千没参战的士兵先行,护着他们好不容易救下得百姓先退,五千人作戏,勾引吐蕃人来。

  然后,再寻一个合适的地方设伏,那一万五千人包围下。绝对让吐蕃人来得去不得。而现在,就是实现的时候了。

  只是,这计划有个关键,就是正面实行引诱,引敌深入得军队,会很危险,所以临时加入了一千人。

  反正,五千人和六千人差距不多,通过旗帜和灶等粗糙方法验证得人数,很难看出是五千还是六千人。所以,经过算计,吐蕃人中计了。

  这两翼六千人,是早就埋伏在这里了,挑选这位置,也是很有讲究的。

  为什么不挑前面得缢口防守,偏偏超了过去,在这个相对宽阔,不容易防守,反而有利于吐蕃人攻击得地方防守?是因为,两翼有山岭可以埋伏。此外,唐军所处之地,看似宽阔,却是一个关口,不通过这里,吐蕃绕不过去,当然,对面唐军即使有增援,也不用担心他们绕过来,只能在正面加强防御或攻势。加上前面种种因素,吐蕃人完全没料想到,唐军怎么埋伏这么多兵马得。

  不过,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尚悉结第一个反应过来,要增兵去防守两边,即便遭到两翼突袭,吐蕃人得优势还是很明显。

  只是,没用。人多没用,两翼唐军如猛虎下山,装备精良不说,配合上也是非常流畅,就见到三人一个小队的唐军,前面一人持盾当先抵挡攻击,一盾隔开吐蕃的攻击,接着一刀下去,了帐,效率极佳。

  假如有人要围攻,不远处,弩手用一张小弩,扳机一版,就上弦,虽然射程极近,可是上弦快,短距离内穿透力也够,一下就把一个吐蕃兵射倒,另外一个,却被持盾者之后得长枪手,一瞬间刺倒。

  就见到枪手一枪刺出,经过千锤百炼简化的枪术,加上一年多的日夕苦练,其枪似疾电,这个吐蕃人连反应都没来得及,枪就扎进他的心窝。本来他本能得肌肉夹紧,想要夹住枪头,可是,枪手手一转,就把伤口给扩大了,吐蕃兵只能无力得捂着痛处,直接坐倒。

  同样的场景,持续发生在各处,吐蕃人根本无力抵抗,正面短兵交接,吐蕃兵根本不是这些唐人得对手。不说这些唐军战技精良,他们的装备也跟吐蕃人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以他们得破刀烂剑,想要破开唐军的防御,简直千难万难。即便仗着勇武,杀了唐军,往往也就是一个同归于尽,唐军武装到了牙齿,像是一个活动得铁块,偏偏还可以灵活自如,让吐蕃兵简直见鬼了。

  最后,正面的唐军又发动了一波让人绝望得攻势,扑天盖地得轰天雷,扔到了吐蕃人头上,巨大的轰鸣声,四处喷发得铁屑,扑倒得人群,泊泊流出得鲜血,刺激了吐蕃人,让他们荒不择乱的乱跑,然后,终于崩溃了。

  论恐热再无法掌控军队,四处都是不断乱窜得吐蕃兵,甚至有两股吐蕃兵,撞到了一起,结果不继续逃了,反而拿起武器,就开始互相厮杀。没有勇气去杀敌,自相残杀倒不手软,真怪。

  ‘将军,跑吧,先退出去。’,尚悉结拉住论恐热的马疆,现在也就是论恐热得中军,还没有紊乱,不过,也快了,四面八方得败军,都向这里冲,论恐热不得不下令,冲集中军者杀。结果,吐蕃中军前面也倒了一地吐蕃人。

  但这也只是一时得,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吐蕃人垮定了。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回去,先退回大营,藉着大营防守。先挡唐军的攻势,然后陆续收拢败兵,再做他图。

  无奈,论恐热只能,先带着中军,向后退却,只是,接下来得场景,让他彻底绝望了。  

第四百七十一章 攻营

  阴云密布得天空,瑞雪还是不断得飘落,只是,一如之前,没有人察觉他的存在,可是雪还是继续飘落,就如这山,人们在他眼皮底下上眼一**的悲喜剧,他还是那般,亘古横存。≤≈=≥=≈≤≈=

  山头上,被看守得几人,瞪大了眼,虽然距离远,看不到唐军如何击败那些吐蕃人,但是从色泽眼变出来得态势来看,他们还是看出了,唐军大占优势。

  从两翼宛如山洪,一泄而下唐军冲击吐蕃人阵势开始,吐蕃便兵败如山倒,崩溃了。红色得浪潮,逼的吐蕃那杂色浪潮,不断后退,最后他们也像水一样,一泻千里。

  不过唐军是追击,吐蕃是崩溃。看得山头上得张淮沅和李明振是眉飞色舞,大声赞好,这种态度,也让看守他们得唐军,略略放松了对他们的看管,给了他们多一些活动自由。

  ‘吐蕃人要跑了,追,不要放过他们。’,虽然明知他们听不到,可是张淮沅还是大声鼓着劲。恨不得冲下山,亲自厮杀,真是太好了,唐军如此凶猛,以寡击众,大败吐蕃人。

  还没有忘记他们这些河湟百姓,来收复河湟一带了,沙州父老有希望了,河湟百姓有希望了。

  ‘放心,他们跑不了得。’,看张淮沅看得如此投入,看守得小队长好心说道,‘我们还有人呢,如今还不是全力。’

  论恐热了狂得打马,他的护卫,亲军,维持着阵形,向着吐蕃人大营狂奔,沿途有挡路得吐蕃人,想要靠过来的,都被他们斩下,他们这几千人,宛如在海中行船,劈波斩浪般的突破一股股得吐蕃败兵,护着论恐热,向着后面退去。

  很快,他们看到大营了,其实这战场离大营不过十里远,认真打马起来,根本没多少距离。

  ‘等等。’,尚悉结跑在最前方,一如他当前锋一般,引导前进,只是,此刻他勒马,喊停。

  ‘做什么,大营到了,你反到不走了。’,一个吐蕃将领赶了上来,大声喝问,然后就要绕过尚悉结前进,马疆却一下被尚悉结拉住,他勃然大怒,却箭尚悉结看也不看他,另外一只手指着前面大营,‘你看那个。’

  将领看过去,顿时,眼睛瞪了个老大,露出不可置信得神色,这,这不是他们的大营。

  就见到这营地,前面是壕沟后面是人高土墙,土墙上还露出了鹿角,这不是吐蕃得营地,吐蕃人了不起鹿角一扎,就是营垒了,这是唐军得营垒,而且上面飘扬得旗帜,也是唐人。

  ‘我们得大营,被唐人攻占了?’,这个时候,前锋停了下来,后方将领也赶了上来,每个人都像痴呆了一样,风中凌乱。论恐热也过来了,他也呆了。

  看到严阵以待,占据了原先吐蕃大营的唐军,他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是怎样,唐军什么时候绕道我们背后,连大营都被占领了。

  ‘尚悉结,你是怎么做得前锋,唐狗都绕道我们背后了,你居然没现。’,论恐热勃然大怒,尚悉结不是说,只有五千人吗?那这些唐军从哪来得。

  论恐热愤怒无匹,拔刀就想把尚悉结斩了,却被亲近他的诸将制止,‘将军,如今还是先想办法打破敌营吧,留尚悉结命,令他带罪立功。’

  ‘哼,尚悉结,往日你是本相最重视的前锋,如今命你夺回大营,掩护主力撤退,便免你死罪。’

  ‘诺。’,尚悉结眼中冒火,他自信没犯这么大的缺失,放任约有数千得唐军过去,可是事情已经生了,如今最重要得事情,就是打破它,大军方有一条生路。

  当下,他聚集那些散兵,告诉他们,前路断绝,要逃生,只能奋力开出一条路来。

  ‘哎呀,穷寇勿追,围师必阙阿。’,李明振看着唐军把吐蕃人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有些焦急,虽然实战经验不多,可是自幼他也是熟读兵书,这个道理还是懂得。

  ‘换我看了,换我看了。’,还没等他焦急完,手上得望远镜就被张淮沅抢走,却是本来抓获他们唐军,好心得把望远镜借给他们,观看远处战况。

  ‘笨。’,张淮沅却是聪明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